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孤獨之旅》人教版教學設計

《孤獨之旅》人教版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5W 次

  【教學目標】

《孤獨之旅》人教版教學設計

1、知識目標:

⑴理解、積累“厚實、嬉鬧、乖巧、驅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詞語。

⑵理解小說內容,體會標題的含義。

2、能力目標:

⑴理清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課文主題。

⑵體會小說中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對錶現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鑑賞小說的方法。

⑶品味小說精美傳神、意味深長的語言。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感悟人物的成長曆程,擴展視野,豐富情感體驗,樹立奮進信念,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

  【教學建議】

1、這是一篇寫少年成長的小說,比較切合學生的心理和生活。要從少年的視角解讀,不要過分成人化,着重點是成長。

2、小說的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很多,對錶現人物和主題起重要的作用,要讓學生仔細體會。

  【教學步驟】

一、導入設計

人生旅途,並非時時一帆風順,往往充滿辛酸,飽含痛楚與淚水,其實生命也就是在這樣的鍛造中成熟豐滿的。如果說這是成長需要付出的代價的話:那麼“孤獨”也應是我們無法迴避的人生題目。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曹文軒的《孤獨之旅》,去體驗少年杜小康在牧鴨生活中所經歷的一段孤獨生活。(板書文題、作者)

二、整體感知

1、學生速讀全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2、用小說的三要素概括課文內容,並談談你閱讀課文的感受。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小說講述了杜小康在艱苦環境中經受磨難,逐漸成熟、堅強的故事。

⑴小說中杜小康面對陌生的自然環境。心理由恐慌、孤獨走向堅強的經過,體現了人的力量:人克服了困難,戰勝了困難,取得了勝利;並且使自己在鬥爭中成熟堅強起來。

⑵課文告訴我們:人除了要戰勝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戰勝自我。

⑶小說啓迪我們:少年要面對困難,而不是躲避困難。最終贏得了勝利,會有一種自豪感和成長感。

⑷人由幼稚到成熟,這是生命中的一種渴望與追求。困難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長的催化劑,使人成熟、奮進。

三、探究學習

1、主旨探究:

⑴題目《孤獨之旅》有何深刻含義?

①情感世界的孤獨。

②面對自然環境的孤獨。

⑵概括杜小康的心路歷程:

茫然、恐懼──害怕、膽怯──感到孤獨──不再恐懼──堅強成熟

2、語言探究:

⑴學生默讀文中有關杜小康的語段,體味有關的細節描寫,思考:

①在離家牧鴨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動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而完成“孤獨之旅”的?

②請找出文中體現“孤獨”的詞句,並體會其表達效果。

③文題“孤獨之旅”,對杜小康這樣的孩子來說,“孤獨”的含義是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①心理活動的發展:

A、想上學(我不去放鴨了,我要上岸回家……)。

B、現在,佔據他心靈的全部是前方:還要走多遠?……前方是未知的。

C、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個孩子的膽怯。

D、最大的敵人……它就是孤獨。

E、開始想家,並且日甚一日地變得迫切……哇哇大哭起來……

F、在心裏清楚了這一點:他們已根本不可能迴避孤獨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來。

G、杜小康搖搖頭:“還是分頭去找吧。”說完.就又走了。

H、他哭了起來,但並不是悲哀。

I、望着異鄉的天空……但他沒有哭。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

J驚喜地發現鴨下蛋了。杜小康在放鴨的生活中,經歷了出發時的茫然、恐懼,到達蘆蕩時的害怕、膽怯,安頓之後的感到孤獨,時間久了的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後天晴的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走過了“孤獨之旅”。

②如“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從未見過的面孔。“沒有其他聲音,天地又如此空曠”“寂寞”“已無一戶人家”“唯一的炊煙”“想聽到聲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這不可能”“最大的敵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們逼近:它就是孤獨”“一連十多天遇不到一個人”“言語被大量地省略了”“這種省略,只能進一步強化似乎滿世界都注滿了的孤獨”“他們已根本不可能迴避孤獨了”──離鄉背井的孤獨、別離母親與夥伴的孤獨、空曠浩茫環境的孤獨、單調乏味生活的孤獨,對於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產生大反差打擊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隨父放鴨生活中還要承受這種種孤獨無異於雪上加霜。他內心的苦痛、迷惘與掙扎,在文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③可以概括爲兩點:

A、杜小康因爲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學。離開同學、學校,對一個少年來說,是無比痛苦和寂寞的。失去一起長大的夥伴,也就等於失去成長道路上的朋友、依靠。不僅如此,離開小夥伴.也等於失去了充滿童真童趣的生活。

杜小康隨父親去放鴨,離開了村莊、人羣,等於失去了人文環境。失去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質之間的交流,在精神上會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種折磨。

放鴨生活中,父子之間一種看似默契的“省略”,其實是一種空虛、貧乏生活的表現。

B、杜小康和父親離家去放鴨,來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種恐懼。這樣的恐懼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對自然環境的恐懼。“蘆蕩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種永遠逃不走的感覺”“眼中露出了一個孩子的膽怯”。大自然的空闊與未知,對一個幼小的心靈具有強大的壓迫力,由此帶來的心理上的“恐慌”讓杜小康“遲遲不能入睡”;二是對前途的恐懼,情感的孤獨,去放鴨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麼樣子?這不僅是對放鴨而言,更代表了他對前途的迷茫和無奈。

⑵品味語句:

學生細讀全文,體會精美傳神的語言。請找出並點評你認爲文中形象生動、富含深意的語句。

學生髮言,教師歸結:

①“蘆葦如綠色的浪潮直涌到天邊”:寫出蘆蕩的廣袤,“綠色的浪潮”不僅可見其色,更可見其動感與生機,將景物寫活了。

②“蘆蕩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蘆蕩愈幽深繁茂愈反襯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種“永遠逃不走的感覺”才愈爲真切。

③寫暴風雨一段“一早上。天就陰沉下來。……千萬支蘆葦被風撅斷的咔嚓聲”:寫景如在眼前,讓人彷彿身臨其境,將暴風雨的狂暴之勢表現得淋漓盡致。

④“鴨羣在船前形成一個倒置的扇面形”一段。寫景狀物準確、細緻,描寫周到入微。

⑤“杜小康聞到了一股鴨身上的羽絨氣味。他把頭歪過去,幾乎把臉埋進了一隻鴨的蓬鬆的羽毛裏。他哭了起來,但並不是悲哀。他說不明白自己爲什麼想哭。”少年杜小康戰勝孤獨,適應了環境。並在維繫着家庭生計繫於一身的鴨羣面臨滅頂之災時,不顧艱險疲憊,不惜受傷流血,找回了鴨羣,顯示了一個小小男子漢的力量、毅力與責任感,他長大成熟、堅強了。他意識到了這一點,內心翻涌着波濤,這是喜悅的淚。欣慰的淚,領會了成長真諦的淚。

⑥“鴨們也長大了”一段,描寫生動、形象,映襯出主人公成長曆程,具有超出語言層面的隱喻意義。

⑶文中的自然環境描寫很出色,爲人物成長提供了廣闊的背景。請找出幾處,體會這樣的描寫對錶現杜小康成長的重要作用。

學生髮言,教師歸納:

①有關鴨羣的描寫。鴨羣向蘆蕩行進,偶爾“朝着這片天空叫上幾聲”,烘托出杜小康無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鴨羣“將主人的小船團團圍住”。時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覺。鴨子的恐懼感襯托出杜小康的恐慌,可以說鴨子是杜小康成長的藉助。

②有關蘆蕩的描寫。蘆蕩“如綠色的浪潮直涌到天邊”,無邊無際,給人以極大的心理壓力。讓杜小康“害怕”“膽怯”。當杜小康習慣了孤獨的生活,“再面對這浩浩蕩蕩的蘆葦”,就不再“恐慌”了。恐懼只是心理的折射。蘆蕩見證了人物心理變化的過程。

③有關風雨的描寫。蘆蕩的暴風雨是極其可怕的,“雷聲”“如萬輛戰車從天邊滾動過來”,“暴風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彷彿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風雨沖垮了鴨欄。驚散了鴨羣。杜小康表現了成人般的勇氣與堅強,在暴風雨中搏鬥。暴風雨給了他一個成長的機會和舞臺。

3、寫作手法探究:

小說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以較大的篇幅來寫他父親和鴨子的用意是什麼?

學生小組研討後回答,教師點撥:

寫父親和鴨子,對完成杜小康這個形象的塑造有不可或缺的襯托作用。如:寫父親拼命趕鴨子,“不肯給它們一點覓食或嬉鬧的可能。彷彿只要稍微慢下一點來,他也會像他的兒子一樣突然地對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懼,從而也會打消離開油麻地的主意”“父親顯然也是有所慌張的。但他在兒子面前,必須顯得鎮靜”。寫鴨羣“十分乖巧”“它們把嘴插在翅膀裏,一副睡覺絕不讓主人操心的樣子”。作爲成年人,經歷了生活滄桑的父親對前途未來都深感茫然和恐懼,何況小小少年杜小康?作爲低等動物的鴨子,離開了熟悉的環境,尚且感覺孤獨害怕,何況是作爲人的杜小康?因此對這二者的描寫,使得杜小康的孤獨感受顯得更爲真切,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小主人公的內心世界。

四、拓寬昇華

聯繫實際,談談杜小康成長給你的啓示。

  【板書設計】

孤獨之旅

曹文軒

人物:杜小康(經受磨難,逐漸成熟;堅強)

鴨羣

環境:蘆蕩人物成長的廣闊背景

風雨

  【資料鏈接】

一、(評論)曹文軒的《草房子》

曹文軒是北大的'教授,他研究文學,同時也創作文學。他的書我讀過兩本,感覺他的文字於柔弱中富含一種力量,於清唱中隱藏一種激情。

,於詩意中飽滿一種思想。這點在他的《草房子》裏我體悟得特別明顯。

《草房子》是一個美好的所在,她讓我們想起浪漫、溫馨、遙遠,想起浪漫的童話。當我們走近曹文軒爲我們搭的《草房子》時,我們確實被這樣一種氣息所瀰漫。作者以優美的文筆,寫了離我們已遠去的小學生活,這種看似平常實則並不簡單的生活,我們的時代未必經歷過,但無疑我們都能體悟得到,那種發生在還未長大卻嚮往長大的少男少女之間的純真故事,有許多茫動,但也是必然。男孩桑桑刻骨銘心的經歷,不幸少年與厄運抗爭的悲愴,殘疾少年對尊嚴的堅守,等等,在這所其實並不大的草房子裏撲朔迷離地上演,給人撼人心魄之感,有時甚至催人淚下。

曹文軒在這裏顯然是把草房子作爲一種美好的的象徵。人的少年時代是人生階段最有朝氣,也最可珍惜的時光,活在這個季節裏少男少女是人類生命力的一種象徵。作者在書後“代跋”裏問“如何使今天的孩子感動?”是的,這樣一個命題,是時下兒童文學頗值得關注的,在一個不易被感動的時代裏,爲孩子們寫作,是一件不易的事,今天兒童文學並不沉寂,但能感動兒童的有多少呢?真情和新鮮哪個更能吸引孩子的目光?我想《草房子》也許能感動一些孩子,書中對人性中病疾、困厄、理解、幫助等永恆的東西所傾注的感情,孩子們能從這些生動可感的文字中收穫許多。

我的閱讀,時不時的能從《草房子》裏拾到作者敏感的心,我想只有敏感,才能把握這樣如詩的文字。人民文學副主編肖復興說“《草房子》是一首詩”,我有同感。作者不是詩人,卻憑着他對兒童深入生命的同情和愛創造了小說的詩的世界,我想這也許是《草房子》成功的一條理由吧。

二、孫駿毅的《孤獨與蠶的聯想》與課文都是有關“孤獨”的,試比較在內容和寫法上有什麼不同

孤獨與蠶的聯想

孫駿毅

佛祖釋迦牟尼問衆弟子:“一滴水怎樣才能不幹涸?”

智者舍利弗答道:“用菩提葉去遮蓋它。”

頭陀大迦葉答道;“用淨水瓶去盛起它。”

佛祖微微一笑:“把它放到大海裏去。”

一滴水融於海纔不會乾涸,一縷絲織於錦纔有自身價值;孤樹和森林,那簡直是兩個世界!

但,你反駁我說,爲什麼我生活在班集體裏,卻常常感到孤獨?不錯,我的主課成績是名列前茅,那是我辛勤耕種的收穫,憑什麼遭人嫉妒?不錯,我的作文是在報上發表了,憑什麼一個個像烏眼雞似的盯着我?我讀過《愛因斯坦談人生》中的一段話:“不管什麼時候都得把自己看成是在火星上生活,周圍全是一羣怪物。”

朋友,恕我直言。如果不是你曲解了大師的話,那就是大師是在特定時間、特定環境下的內心獨白。誠然,孤獨也是一種理性的痛苦,一種悲壯的美,它常常會產生雷電般的創造力。但是,一顆偉大的心靈是永遠不會孤獨的,它可以在他的創造中和對他人的尊重和理解中獲得知音。平庸的孤獨帶來的是苦惱和憂煩,偉大的孤獨催發的則是奇思妙想,好像同一片土壤並不總是生長同一種樹。

從你的“自我孤獨”中,我想到了蠶。蠶吐出了絲,絲纏成了繭,最後也把自己嚴嚴密密裹住了,咬破它,也還得靠自己。不錯,你在班上是“陽春白雪”,和者蓋寡本也無可非議,但你何若遠離豐富多彩的班級集體生活呢?優勝劣汰,用於同學間的友誼就相當糟糕。一個不能或不懂得尊重、理解他人的人,是不會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理解的。一滴水縱然能折射出太陽的光輝,不投入大海,也終究是要乾涸的。

走出自我封閉型的“孤獨”的繭殼,需要真誠。裴多菲把真誠看作是一個人最高的品格,而平等、互尊、互助、互愛,又是真誠的友誼不可缺少的潤滑劑。要使自己心裏充滿陽光,首先要把陽光散佈到他人心裏。你之所以會感到“孤獨”,我思忖一是用放大鏡看了自己的長處,看了

他人的短處,於是很難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二是總是怕別人嫉妒,卻又把嫉妒重複。

走出孤獨,陽光依然燦爛,春風依然和煦,生活依然美好。願你成爲一滴融於大海的水,更願你成爲莽莽林海中一株生機勃勃的樹。

〖參考答案〗

課文是一篇小說;描述了杜小康戰勝孤獨的成長過程,而本文是一篇議論文,由物聯想到人,告訴我們人應該走出自我封閉型的“孤獨”的繭殼,融入集體的“大海”,衝出自我,真誠奉獻。

寫法上本文以議論爲主,而課文主要運用記敘和描寫;本文采用了類比聯想的寫法,而課文則運用環境描寫來烘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