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差半車麥秸》教案兩篇

《差半車麥秸》教案兩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1W 次

  《差半車麥秸》教案第一篇

 教學目標

《差半車麥秸》教案兩篇

 知識目標:

理解細節描寫在塑造人物形象及發展情節中起到的作用。

 過程目標:

掌握小說的相關知識,瞭解小說的基本要素和表現手法。 理解情感目標:“差半車麥秸”人物形象的典型意義。

 教學重難點

細節描寫的作用,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教學方法

閱讀、探討、分析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作者簡介:姚雪垠(1910-1999),現、當代作家,原名姚冠三,字漢英,河南鄧縣人,其作品《李自成》1976年出版的第二卷獲首屆茅盾文學獎。另有作品長篇小說《戎馬戀》《新苗》、《春暖花開的時候》、《長夜》等。

2、寫作背景--《差半車麥秸》寫於1938年4月,同年5月發表於茅盾主編的《文藝陣地》第一卷第三期。小說描寫了一個名叫王啞巴、外號叫“差半車麥秸”的落後農民參加游擊隊後成長爲一名出色的游擊隊員的過程。參加游擊隊前,他憨厚,質樸,善良,但愚昧落後,懵懂無知,有着小生產者的狹隘、自私觀念和習氣;參加游擊隊後,在集體鬥爭生活中受到了教育和鍛鍊,他從昏睡中覺醒並奮起抗爭,成爲一名勇敢幹練的革命戰士。

  二、檢查預習:

1.字音字形

噴嚏(tì) 擤(xǐng) 麥秸(jié) 殲(jiān)滅 綽(chuò)號 拭(shì) 分泌(mì) 顫(chàn)抖 氈(zhān)帽 槍斃(bì) 癱瘓(tān huàn) 冷峻(jùn) 掘(jué)發 癟(biě) 凹(āo) 礙(ài)事 倒黴(méi) 舐(shì) 飽嗝(gé) 噙(qín) 瞟(piǎo) 謾(màn)罵 忌諱(huì) 規矩(ju) 患(huàn)難 羞澀(xiū sè) 窘(jiǒng) 謅媚(chǎn mèi) 膽怯(qiè) 茶盅(zhōng) 感慨(kǎi) 享(xiǎng)福 掠(lüè)過 弧(hú)線 哽咽(gěng yè) 霹靂(pī lì)

2、詞語註釋

枯燥--單調,沒有趣味。[綽號] 外號。 [心不在焉] 思想不集中。 [抱怨] 心中不滿,數說別人不對,埋怨。 [哽咽] 哭時不能痛快地出聲。 [謾罵] 用輕慢、嘲笑的態度罵。 謅媚:用卑賤的態度向人討好。

 三、學生閱讀小說,把握小說故事情節。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複習有關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

 二、分析並研讀課文

(一)、閱讀課文,梳理小說的故事情節,理清小說的脈絡。討論並歸納:全文分爲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不由地想起一段動人的故事來”):寫游擊隊員用“差半車麥秸”這個綽號打趣,以及由小菸袋引出的生活片斷。

第二部分(從“一個寒冷的黃昏”到“點着燈我睡不慣,啊,你抽菸吧!”):寫 “差半車麥秸”的身份,身世及剛參加革命的情景。

第三部分(從“可是他對於集團生活漸漸習慣了”到“他就受了沉重的槍傷了”)寫“差半車麥秸”參加游擊隊後受到的教育和鍛鍊(改掉壞習慣,思想不斷進步)。

第四部分(從“一個約瑟蒼茫的夜晚”到結束)寫“差半車麥秸”爲革命差點犧牲。

(二)、分析課文

1、“差半車麥秸”出場之前,課文先寫游擊隊員用”差半車麥秸”這個外號互相打趣,以及由小菸袋引出的生活片斷,閱讀課文,說說這樣寫的好處時什麼?歸納:製造懸念,引起閱讀的興趣:(這“差半車麥秸”到底是誰?爲什麼有這麼怪的綽號?他爲什麼離開我們?他有哪些奇特的經歷?游擊隊員們爲什麼還這麼想念他?等等。)也是爲了說明“差半車麥秸”給隊友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前面的敘述爲後面人物的出場做了鋪墊。

2、“差半車麥秸”初到游擊隊時,思想行爲有哪些特點?後來他發生了哪些變化?討論歸納:初到游擊隊時給人的感覺是憨厚、質樸、善良,但愚昧落後,懵懂無知,有着小生產者的狹隘、自私的觀念和習氣。小說通過這幾件事來表現,當我問他:“你爲什麼加入我們游擊隊?”他說:“爲啥不加入呢?你們都是好人啊,鬼子不打走,莊稼做不成!”他有着樸素的民族感情。如“他不習慣集體的生活,晚上睡覺要熄燈”;爲了節省一點香油,弄出了亂子,表現了他的質樸善良和愚昧。他認爲,幹革命總可以爲自己撈點好處,拿了老百姓家的一根牛繩這件事表現了他有着自私的觀念和習氣。

“差半車麥秸”參加游擊隊後,在集體鬥爭生活中受到了教育和鍛鍊,使他從昏睡中覺醒並奮起抗爭,他改掉了說土匪黑話的惡習,習慣了“同志”這個稱呼,從有些膽怯到主動要求當探子。從一字不識到會認三十個字,最後成爲一名勇敢幹練的革命戰士。

3.提問:“差半車麥秸”的含義以什麼?“差半車麥秸”在本文具體指什麼?

回答教師的問題:“差半車麥秸”表示不夠數,不夠聰明的意思;本文具體指工人游擊隊裏的一個隊員。

4.本篇小說的三要素各是什麼?(即本篇小說的塑造的人物形象、小說的環境和故事情節) 思考回答:本文塑造了“差半車麥秸”--王啞巴爲代表的游擊隊員的形象;小說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敵後戰場上;本文主要說明了“差半車麥秸”的成長經歷 。

5.思考並分析王啞巴這一人物形象。總結學生髮言:王啞巴參加游擊隊前,憨厚、質樸、善良,但愚昧落後,懵懂無知,有着小生產者的狹隘、自私觀念和習氣;他參加游擊隊後,在集體鬥爭生活中受到了教育和鍛鍊,從昏睡中覺醒並奮起抗爭,成爲一名勇敢幹練的革命戰士。

6.提問:作者塑造王啞巴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爲了說明什麼?這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情況?讓學生結合本文的寫作背景加以分析。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本文“以小見大”的特點以及作品深刻的社會內涵。

思考並回答:說明在日本不斷侵略的情況下,人們的反抗精神被進一步激起;說明日本侵略者已經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國人民的勝利是必然的。

 三、分析並找出文章中的細節描寫,說說這樣描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