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林中小溪》教學設計(蘇教版九上)

《林中小溪》教學設計(蘇教版九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8W 次

 【教學目標】

《林中小溪》教學設計(蘇教版九上)

1.學習如何運用白描和擬人的手法來描繪小溪與森林的各種意象。

2.能夠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品味語言。學習本文情景交融、一氣呵成的寫作特色。

3.理解領悟小溪所顯示出的生命力量,理解作者的人生信念。

【教學重難點】

1.如何理解小溪與其他各種意象的象徵意義。在反覆誦讀中,能夠重點領略小溪所顯示出的生命力量和大自然意象的含義,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脈絡,理解作者的人生信念。

2.重點領略大自然的紛繁多樣和小溪所顯示的生命力。如何理解作者在字裏行間所蘊含的人生理想與追求。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播放畫面,激情導入

(播放有關小溪的畫面。)

自然界中的一切無不都在向我們預示着什麼:高山無語,顯示出自己的沉穩偉岸;碧海揚波,顯示出自己的磅礴浩大;流雲變遷,顯示出自己的紛繁多樣。大家看看畫面上的小溪,脈脈細流,無聲無息,卻一往無前,這是不是也象徵着一種精神?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前蘇聯作家普里什文的一篇詩體隨筆——《林中小溪》,看看在作者的筆下,小溪又象徵着什麼。

 二、簡介作者,瞭解文體

(學生交流課前預習,介紹作者。)

教師補充:

米哈依爾·米哈依洛維奇·普里什文(1873—1954),前蘇聯作家。1897年因參加馬克思革命小組活動被捕入獄。刑滿後,去德國萊比錫大學學習農藝,學成後歸國,在莫斯科附近當農藝師,寫過《大田作物與蔬菜作物的馬鈴薯》等專業著作。1907年,發表文學處女作《在鳥不受驚的地方》一舉成名。他的作品主要是通過對大自然的詩一般的感受,展示人的精神生活,歌頌人的創造力。主要作品收入《普里什文文集》(八卷本)。

關於詩體隨筆,普里什文發表過自己的見解,他說:“所謂隨筆,我們以爲是作家以他獨特的態度處理他的材料,藉以抒發情懷而創作的作品。”

 三、整體感知,梳理歸納

  1.教師配樂朗讀,聽後學生相互交流,談談對本文的感受。

要求:把自己感興趣的文句畫出來,在書上寫出自己的感悟體會。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找出文中自己認爲優美或含義深刻的語句。把自己喜歡的段落多朗讀幾遍。

3.請同學來朗誦課文,其他同學注意聽評。

調動學生朗誦熱情,邊讀邊評。學生多次朗讀,反覆吟誦,目的是強化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感知。

4.梳理,歸納:

(學生讀書、梳理、思考。)

(1)爲什麼作者在文中反覆提到“障礙”一詞?你如何理解?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找出含有“障礙”一詞的句子,在認真閱讀的基礎上,整體感知,探討歸納,明確:“障礙”一詞借指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困難;溪流前進中有分有合,但始終向着共同目標前進,生活同樣也是如此;溪流在前進中越過障礙,要蓄積力量,堅持到底,人生也是如此,要有毅力,對待困難要想方設法地去克服。

(2)畫出文中描寫小溪擬人的句子,並思考這象徵着什麼。

明確:課文中有很多地方都把小溪當作人來寫,比如“彷彿在避免不了的一場搏鬥中收緊肌肉一樣”、“小溪毫不吝嗇地將它灌滿水,並繼續前行,而留下那水塘過它自己的日子”等,這些句子用擬人的手法,把小溪寫得很活潑,而且帶有人的思想感情。

(3)通過上面的分析,請同學們結合全文來概括一下“小溪”身上所蘊含的精神。

學生討論後明確:小溪具有頑強樂觀,不畏艱險,努力奮鬥,積極進取的精神。

(4)小溪在林中衝破重重障礙後又奮然前行,這和人生的道路有什麼相似之處?

明確:小溪在與障礙搏鬥中創造了時間和生活。人生也是如此,如果平平坦坦,沒有遇到什麼困難,同樣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生活和時間;溪流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創造了美好的生活,我們的人生道路,也如同小溪,在奮鬥後也會同樣流入心靈的彼岸。

(5)作者想借小溪在林中衝破重重障礙的描寫表達自己的什麼人生感悟?

明確:作者認爲生活本身就充滿艱難困苦的,每個人都是爲戰勝困難而生,沒有同困難作鬥爭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人生。

(學生能說出作者的寓意即可。指導學生在分析語言的含義上聯繫生活現實。)

(6)作者除了描寫小溪外,還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的描寫有什麼特點?

(同桌相互討論回答,教師補充訂正。)

明確:除小溪外,還寫了春花、春草、春芽;還有水上漂浮的雲彩和白楊的種子;還有灰雀、燕雀、杜鵑,各種各樣的昆蟲以及花草樹木的混合味,作者把它們當作有感情、有靈魂、有人格精神的人來表現。這些意象描寫運用白描的手法,在文中起到一種渲染襯托的作用。

四、歸納拓展

1.作者通過對小溪流過森林全程中表現出來的沖決一切障礙、非到達自由水域不可的頑強精神的描寫,透露了融入自然、親和自然的感情,表現出自己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2.課下收集有關普里什文生活和創作經歷與作品特點的資料。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在上一節課,我們通過研究學習,明白了在普里什文的筆下小溪具備的精神與品質,這一節我們繼續來品味本文的語言特點與瞭解普里什文的思想世界。請同學們想一想,爲什麼在他的筆下能有這樣的人生感悟。

 二、品味感悟

1.找一找,品一品。

(1)把你認爲優美的語句畫出來,並說出你認爲它優美的原因。

(2)組織學生討論交流,肯定學生的發現與感悟。目的是讓學生與文本對話,學習本文樸實無華卻充滿靈性的語言。

討論並明確:本文的語言活潑自然,帶有作者的個性特徵:第一,帶有口語色彩。就像是和你對話似的。比如文章的開頭部分,就像是和一個相識已久的朋友談話,沒有一點做作。第二,直接現實性。高爾基說過,普里什文有“一支生花的妙筆,善於將普普通通的詞彙靈活地搭配起來進行描寫,一切都具有觸摸得到的可感性”。比如他寫水急,並不滿足於湍急、奔流等一類泛泛的字眼,而是把它活化,寫它的情態變化,“水遇到一個又一個障礙,卻毫不在乎,它只是聚集爲一股股水流,彷彿在避免不了的一場搏鬥中收緊肌肉一樣”,先寫溪水的心態——滿不在乎,再寫它的變化,最後再作比擬。第三,睿智、深沉,字裏行間不時透露出靈氣。

2.想一想,談一談。

(1)請同學們結合自己收集的有關普里什文生活資料,想一想,爲什麼普里什文的文筆這樣清新流暢而又寓含着自然的氣息?

(2)啓發學生結合普里什文的生活經歷來談。

教師點撥後歸納:作爲林學家,長期生活在森林裏是相當孤獨的,但他能夠仔細觀察生活的原生態,用心與自然對話,在自然中找到對人生的理解與感悟。他的語言含着泥土的芳香與自然的氣味,令人頓悟,開人心智。

3.悟一悟,練一練。

(1)在作者的筆下,小溪已經成爲心靈的物化。請大家聯繫自己的生活世界,選一種物象,寫出自己對人生的感悟。可自選一種物象,也可參考以下物象:

大海 高山 沙漠 露水

(2)學生感悟、練習。

(3)師生互評。

 三、歸納總結

通過這兩節課的學習,我們可以學習到:

(1)本文情景交融,由景生情,由情而悟,一氣呵成,每一種感悟都是由特定的情景暗示出來的。

(2)語言優美,運用白描的手法,字裏行間洋溢着對大自然的熱愛,對小溪和森林的讚美。

(3)表現了作者的人生信念與精神追求。

 【資料寶藏】

 鳥獸不驚!普里什文的理想國度

普里什文(1873-1954)是20世紀俄羅斯文學史上極具特色的人物,他是懷有強烈宇宙感的詩人,善於傾聽鳥獸之語、草蟲之音。1902年,他到俄羅斯北方白海沿岸的密林和沼澤地帶進行地理和人文考察,寫成隨筆集《鳥兒不驚的地方》,細緻而生動地描繪了這個地區的自然地貌和人文景觀,描述了尚未被現代文明衝擊的農民、漁夫、獵人、婦女和兒童的淳樸生活和風俗習慣,並且尋幽探祕,追尋當地文化和獨特的地域文化。《鳥》的成功使普里什文在俄羅斯文壇嶄露頭角。普里什文不僅把自然與具體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而且第一次把“大地本身”當作“故事的主人公”。在普里什文那裏,自然不再僅僅是人生存的外在環境,而是一種深入人的實際生活和具體進行在人內心世界中的過程。普里什文是超前的,在一個以開發自然爲基調的時代,他能夠抵抗住種種誘惑和壓力,使自然成爲可以爲更多的人所接納的文化;他試圖恢復自然的本來面貌,從而使自然真正成爲既誘使人去探究,卻又永遠無望窮盡的永恆。

最初聽說普里什文這個名字,是在2005年12月。當我收到參加普里什文文集出版座談會的請柬,因年底事忙又對其一無所知而準備放棄時,是《人與自然》雜誌的編輯部主任靳恩平專門打來電話,落實參加研討事宜,我才決定赴會的。可以說,無知的我,剛剛知道普里什文,並從對他的無知,通過這幾天的“惡補”,變成略知一二的,而此刻,竟還油然生出一種神交已久的親切感,似乎普里什文早已和我相知,只是名字一直沒有對上號似的。因爲,此時,在我工作的千畝麋鹿苑,春寒料峭中求偶的戴勝;荒草中偶爾撞見對我回眸而視的狍子;枯柳上十幾只正襟危坐、怒目圓睜的長耳梟;凌空飛過、雙翅生風的大羣的綠頭鴨;翻飛鳴囀,伴我而行的一對大山雀……無不與普里什文的《鳥兒不驚的地方》等作品中描述的情景相暗合。

那天,社科院大樓的外文所,高朋滿座,盡是研究和精通俄國文學的出版家、翻譯家、理論家。我,好像還有國家林業局的陳司長,則是作爲動物保護或環保人士被邀請到會的。文集的出版者——長江文藝出版社,贈給與會者每人一套普里什文文集:包括《鳥兒不驚的地方》、《人蔘》、《大地的眼睛》、《大自然的日曆》、《惡老頭的鎖鏈》,我纔算開始領略和接觸這位號稱“偉大的牧神”、“俄羅斯語言的百草”、“世界生態文學和大自然文學先驅”的俄國著名作家的作品。當時,倉促地翻閱幾下,便要發表什麼有見地的言論,真有些難爲人。好在陳司長要先說先走,他在肯定文集的同時,從當今保護動物的主流入手,指出作品的時代侷限性:狩獵行爲,已經過時,提醒讀者,不宜倡導。一些學者對此提出異議,認爲這在當年已屬難能可貴,無可指責。其實,普里什文在他早期的作品裏,已經把狩獵與自然保護的關係做了精到的闡述:“在某種場合,狩獵被認爲是一種認識自然的方式,或獲得歡樂的詩歌,我相信,隨着時間的推移,從我的狩獵中會產生出我們不可或缺的保護自然的事業。”真是先知先覺,我國林業院校的保護專業,前身就是狩獵專業,我們今天林業部門的動植物保護處,以前就叫“狩獵辦”。記得在那天的研討會上,我坦白地說:作爲從事動物保護科普創作的我,很慚愧,以前竟不知道有這樣一位寫自然、寫動物的俄國作家、一個可親可敬的俄國“老頭”,直到81歲高齡,還筆耕不輟。我曾以爲,生態文學多產生於歐美,《論自然》的作者愛默生、《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我們的國家公園》的作者約翰繆爾、《沙鄉年鑑》的作者利奧波德、《寂靜的春天》的作者蕾切爾?卡遜……都是美國自然文學的代表。而普里什文何許人也?真的不知道。後來,通過瀏覽《鳥兒不驚的地方》,我讀到一段驚世駭俗的、涉及保護生靈的話語:“一位令人起敬的人應該是獨立的,不僅不傷害天鵝,而且連野鴨子都不去碰一碰的人……伊凡在春天殺了一隻天鵝,他在秋天就死了……”作爲上個世紀初的人,普里什文能有這樣的“生態意識”,無疑是超前的。

1873年出生於俄羅斯奧廖爾省的普里什文,童年時代是在接近自然世界的鄉村度過的。青年時代曾留學德國,在萊比錫大學哲學系攻讀農藝學,開始工作時是在莫斯科近郊的克林和盧加地區做農藝師。早期的這種經歷,對他在一生的寫作生涯中,以專業的視角和精到的語彙描述自然大有裨益。他描述的動物幾乎都是具體到“種”,“森林裏是鳥,有花尾榛雞、黑琴雞、松雞……空中馳騁着海鷗、燕鷗、賊鷗和沙鷗……記錄的海獸有海象、環斑海豹、髯海豹、格陵蘭海豹,還有白鯨……”、“除了駝鹿,花鹿,獵人們還打狼獾、艾鼬、水獺和白鼬”。

棄農從文後的普里什文專事寫作,先是到當時很少有人研究的俄羅斯北方白海沿岸的密林和沼澤地帶進行地理和人文考察,蒐集民間文學作品。完成於1907年的考察見聞式的隨筆集《鳥兒不驚的地方》即是他這個時期的代表作。他從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角度,對當地的文化歷史進行了深入探討,從他忠實地記述了不少老人的話便可見一斑:“現在的人更聰明,更健壯,可是,古代人生活得更舒服。”“這些精神上富足的人們不爲一文錢而出賣自己,他們不抽菸、不喝茶和酒。因此,這裏盪漾着舊日的詩意……”,“每一位老人在他年輕的時候都有一種現在的年輕人所不知道的生活琴絃,只要你能夠輕輕撥響它,他就會活躍起來,像一位藝術家一樣把他的往年歲月娓娓道來。在故事的末尾,他還會向你表示感謝,由於你的出現而又重心燃起他那已漸漸熄滅的心靈之火。”普里什文獨闢蹊徑的文風,使其被認爲是“科學中的藝術家和藝術中的科學家”。因此也有人說,他是從俄國的北方走進俄國的文學的。

普里什文的一生,是人在旅程、跋山涉水的一生,行吟漫遊成爲他的生活常態。但他的旅行,絕非今天意義的旅遊,如今快餐式的旅遊多是爲證明去過某地而留此存照而已。如同一批被送上傳送帶、沒有主見、失魂落魄、被錢驅使的貨物。讀讀普里什文,真是自慚形穢。他行走着,像一個朝聖者在朝覲了一個又一個自然聖殿之後,終於採用自然材料建起了他的文學廟宇。正如本書主編、中國社科院的博導、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著名俄羅斯文學專家劉文飛先生所說:普里什文是一個觀察細緻、體驗充分的行者,一個充滿溫情和愛意的行者,更是一個思想着的行者。在他接下來的一部部著作中,日益達到“心靈與自然的吻合”。

這是《人蔘》中饒有趣味的一段:“那是滿洲里按季節遷徙的山羊和麝……在一面高高的峽谷陡坡上,看見一隻公山羊,我猜想它已經發覺了我,在用它的語言罵我哩。正當飢腸轆轆的我用槍瞄準它時,我又看見山羊不遠的柞樹下躺着一頭粗壯的野豬。原來,山羊不是罵我,而是罵那隻野豬……”用他自己在《灰貓頭鷹》中的一段話來解釋:這樣既描寫人又描寫動物,纔是描寫動物的準確方法。

如今,人們離自然越來越遠,有幸閱讀普里什文,彷彿是與他做了一次心向自然的迴歸。他渴望的是這樣的國度,“那裏沒人捕殺鳥兒,既不餵養鳥,也不保護鳥,只是與鳥和平共處”。聊以安慰的是,這個保護自然的渴望,正在成爲當今世界的共識和當代文明的趨向,讓世界充滿愛,讓鳥獸不再驚駭,使萬物重歸和諧,不僅是一種懺悔,更是一種救贖。

(摘自《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