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6W 次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一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教學《記金華的雙龍洞》,感觸頗深,之前聽鳳英老師說一節課沒講完,自己講後果然花了兩課時。究其原因課文較長,而且課時加了小演練。覺得這節課和孩子們玩得很開心,真的是“玩”的很開心。

首先,回憶單元預習,課文順序:遊覽的先後順序。結構:總分。在捋清順序後,開始教學。

開門見山,讀第一段,彙報你讀到的信息。生:時間,4月14日。地點,浙江金華。事件,遊北山的雙龍洞。讀第二段彙報你看到了什麼?生:粉紅色的沙土、各色的映山紅、正開花的油桐、或濃或淡的新綠。師:多麼美的景色!全班一起感受一下。全班齊讀2段。

誰來給大家讀讀第三段?生讀文。你能把你的發現告訴大家嗎,你讀懂了什麼?生:第三段描寫的是溪流。繼續,怎樣的溪流,彙報出來。生: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子。師:他彙報的這一句中有個生動的寫法,不知大家發現了沒有。生:排比,時而……時而……時而……。師: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誰能把你的體會和大家分享分享?生:說明溪流變化多端。師邊繪圖邊講解,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畫一條嘰哩拐彎的小溪。生頓悟:說明小河彎彎曲曲。師:用我們上學期在《長城》中學習到的詞來說呢?生:蜿蜒曲折!師:非常好!一般修辭手法的作用就是讓被修飾的東西顯得更加形象生動。所以一個完整的答案,你首先要說主語“我”,其次加上形象、生動。形象生動是爲了修飾“體會”一詞的。誰能將你的答案整合出來?生:我從“時而……時而……時而……”的句式中形象生動的體會到了溪流的蜿蜒曲折。師“完美!”於是,課後題在課文中解決了!

課文的遊覽過程必須交代清楚,隨着課文的學習繼而板書:“沿途風光-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另外,暗線溪流、泉水也緊跟板書。洞口的特點是寬敞,孔隙的特點是窄小。用教學“時而……時而……時而……”這個句式體會的方法,將課後題解決。生:從“稍微、一點兒”這兩個詞中形象生動的體會出孔隙的窄小。本節課最開心的就是和孩子們演示過孔隙的部分。我在外洞送船,付強在內洞拉船,牟小雨和劉瀾軒扮演孔隙,魏成運和王奕萌乘船過孔隙,必須腦、肩、背、臀、腳跟完全服帖,只要一個姿勢不對就會撞破額角,你說孔隙窄不窄?孩子們開懷大笑,都說:真窄,真窄啊!

第六段內洞是重點,即雙龍洞名字的由來,3、6段需背誦,可以讓學生讀,想,繼而背。在6段中將“即使,也的關聯詞語體會讓孩子品味出來,就基本完成了。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二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葉聖陶先生寫的一篇遊記,脈絡清晰,語言平時動人。但是,由於金華雙龍洞對於學生來說還是非常陌生,由於經歷有限,孩子們對溶洞這一事物還不瞭解,要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雙龍洞的美,從而理解作者的寫作技巧,就必須給孩子們一個對溶洞的感性認識。這就必須藉助於多媒體了。

我在教學中按遊覽路線帶學生學習外洞、孔隙、內洞的時候都存在着一個問題,就是圖片、錄象出示的時機沒有把握好。語文學科還重在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圖象資料出示過早,學生就會忽略對語言的體會和理解,直接看圖就知道了。所以應該出在學生理解、感悟完文本,用圖象去驗證他們的體驗,此時看過後會對文字有更深的體會。這也讓我意識到了,語文學科中要合理地運用電教手段,這樣纔會有實效性。

另外,除了多媒體的運用外,還要關注學生的問題。學習“孔隙”一段時,學生問我:“老師,我怎麼感覺不到孔隙象大家說的那樣低矮呢?”爲了節省時間,這時我馬上把孔隙的錄象放給孩子看,然後問他感受到了嗎?學生只好點頭。課後我細細琢磨之後,才覺得當時的處理十分草率,放掉了一個絕好的教學契機。如果我讓他細細讀文章,然後抓住課文中的語言來品味,肯定比直接看要更有收穫。這也同樣犯了我在“反思一”中提到的問題。這種情況說明我在教學中面對突發的學生提問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除了以上兩點在這節課我覺得自己做的不夠成功之外,我覺得自己在這節課做的比較成功之處是:及時抓住教學契機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空間動筆寫一段話。例如,在講解內洞牆壁上的一段文字是這樣的:“其次是些石鐘乳和石筍,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大都依據形狀想象成神仙、動物以及宮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我及時抓住這個能夠讓學生展開想象的機會,讓同學們帶上自己想象的翅膀,想象在內洞的石壁上可能還回有什麼樣的圖案,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十分驚人的,在短短的6、7分鐘內,學生都能依據自己的想象寫出一小段文字,鍛鍊了自己的動筆寫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這節課上完之後,我覺得有得有失,作爲一名教師,要想講好自己一節成功的語文課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師在講課之前付出巨大的辛苦,抓住教材的重點和難點,精心設計自己的教學環節。通過這節課,我覺得自己努力的還不夠。在今後的課堂上要有意識地針對自身的問題進行有效的改進。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三

閱讀是一種再創造,它帶有強烈的個性特徵。《語文課程標準》指出: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的啓迪。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我注重對情景的創設,虛擬特定的生活情境,設法讓學生投身其中,通過現場“經歷”獲取語言運用的直接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代替枯燥乏味的分析,講解。

一、活化體驗,感染學生

1、課堂伊始,我播放抒情優美的音樂,配上連續不斷的雄偉的、秀麗的、優美的祖國山河圖片,力求從視覺,聽覺上給學生以震撼,吸引學生眼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2、在學習,體會“孔隙”窄小特點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

⑴ 讓學生當遊客,互相地背靠背,肩並肩,模擬躺在船上,體會一下過孔隙的感受。此時,將教室內所有的燈關掉,視覺上的明顯變暗,使學生感受到了強烈的感官刺激,營造一種過孔隙時的氣氛,從而加深了對孔隙特點的理解和感悟。讓學生一下子就有了緊張和害怕的感覺,彷彿身臨其境了。

⑵ 教師在學生漸漸進入情景時,範讀這兩句話,緊接着給學生看過孔隙的錄像,並配上緊張的音樂渲染氣氛。

⑶ 然後讓學生暢所欲言,談自己的感受。

這樣一來引導學生進行具體的想象,學生的理解就更加形象深入具體了。教師層層深入的引導,讓學生切身體會到了過孔隙的感受,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感受到了孔隙低矮窄小的特點。從而文章的這個難點得以突破。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作爲審美的主體,通過感官與心智去感受、去體驗。

二、多層感悟,發展個性

感悟是一種發現的過程,是學生在自己的探索或體會過程中,不斷髮現、明晰概念的過程,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爲主要特徵的一種學習方式。教師的作用是創設情境,組織和參與討論,適當點撥。在本節課上,我把感悟分成了三個層次:

1、第一個層次:

看圖感悟。通過課件分別出示路上、外洞、孔隙、內洞景點的圖片,讓學生先從視覺上對景點的感悟,談印象感受。

2、第二層次:

學文感悟。通過教師的範讀,引導學生原原本本地“讀”、平心靜氣地“讀”、整體聯繫地“讀”,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孔隙”特點的理解,體會。

3、第三層次:

體驗感悟。通過創設虛擬過孔隙的情境,把學生很自然地帶進課文的情感當中。通過談感受,彙報對文本語句的理解,間接地讓學生在文本中走個來回,完成對文本語言的玩味、賞析、內化;方法的歷練和提高;情感的體驗和薰陶。

感悟不是老師教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學習中逐步體會、感受、領悟知識的內涵和外延,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只是教學中的共同探討者和引導者。每個學生因個體差異,各自的感悟都不相同,學生在發表自己的感受時思維是發散的,不會人云亦云。

相反地,在初定的教案中,在欣賞孔隙特點教學時,我設計這麼一個大環節:讓學生單調地反覆地讀課文,談感受;讀課文,談感受……老師則“不厭其煩”地對所謂的重點詞句分析!分析!!再分析!!!結果,學生們的“感受”是一樣的,來來去去就是說,“我感覺孔隙很小,很窄”,卻沒有說出自己獨特的體驗;課文朗讀起來平淡如水,課堂氣氛非常沉悶,整節課下來,老師上得辛苦,學生上得無趣!

三、教學手段多樣化

本節課,注重教學形式的靈活,如:在讓學生彙報作者遊覽雙龍洞的景點和順序時,通過設計填寫“遊覽入門券”的形式讓學生彙報,而不是單調地指名回答,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且更好地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加深了對知識的掌握。

在最後的作業超市中,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地設計了三星級、四星級、五星級的題目,爭取不同程度上對學生的最大限度的提高。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看來,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該“少些理性,多些情趣”,做好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引導學生學得主動、紮實、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