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初中文言文《小石潭記》教學設計

初中文言文《小石潭記》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6W 次

這篇散文生動地描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悽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全篇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傑出的寫作技巧。

初中文言文《小石潭記》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進而熟讀背誦課文。

2、能疏通文意,並作語言積累。培養文言語感。

3、體會本文在寫法上的特點:語言簡練生動,寫景細膩逼真,情景交融等。

 教學重點:

1、有感情朗讀課文,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進而熟讀背誦。

2、能疏通文意,並作語言積累。培養文言語感。

 教學難點:

體會本文在寫法上的特點:語言簡練生動,寫景細膩逼真,情景交融等。

設計思路:

這是一篇描寫細緻、語言生動、情景交融的優美散文。因此課堂教學就要引導學生在反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基礎上疏通文意,理解文中所寫景物及融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積累語言,學會翻譯,然後引導學生以遊人的身份進入佳境,點評文中景點,再引導學生探究作者感情變化的真正原因。

設計特色有三:1、梳理文章思路,有助於學生把握作者的遊蹤。2、判斷句子翻譯正誤,達到一石二鳥,既注意了文言翻譯的字字落實,又注意了一詞多義現象。3、點評景點意在引導學生置身於佳境,體會佳境。

 教學過程:

 變換字形,直接導入:

教師在板書課題時,把“石”的下面“口”寫得很大,把“潭”字寫到這個“口”裏面,然後讓學生說一說爲什麼把“潭”字寫到石頭裏面去了?

學生可能會根據課文的“全石以爲底”說一整塊石頭把小潭包了起來,或者說小潭就在一整塊石頭上。

 一、教師示範,美讀課文:

1、教師感情充沛地朗讀課文。

2、注意讀準字音:

篁竹 卷石底以出 爲坻爲嶼 爲嵁 青樹翠蔓 參差披拂

佁然不動 俶爾遠逝 往來翕忽 犬牙差互 悄愴幽邃

3、注意幾個句子的停頓: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卷石底/以出 蒙/絡/搖/綴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其岸勢/犬牙差互

4、教師領讀課文。

5、一生再讀課文,師生點評。

6、生齊讀課文。

 二、疏通文意,梳理思路:

  1、按照文言文翻譯的一般方法,每生先大聲邊朗讀課文邊結合註釋疏通大意。

2、請四生分別疏通課文前四段內容,並歸結大意。並簡單說說寫法特點。教師就勢板書:

發現小潭         移步換景

潭中景物(潭水、游魚)  特寫鏡頭

小潭源流(溪身、岸勢)  形象比喻

潭中氣氛——幽深冷寂   寓情於景

 三、積累語言,提高能力:

1、說說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

①隔篁竹,聞水聲      ②水尤清冽       ③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④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⑤斗折蛇行

⑥四面竹樹環合        ⑦隸而從者

2、李明同學翻譯了課文中的幾個句子。請你判斷一下他翻譯的是否正確,並說明理由。

①近岸,卷石底以出,爲坻,爲嶼,爲嵁,爲巖。

譯文:靠近岸邊,捲起石頭露出水面,形成了水中高地和小島,形成了不平的岩石。

討論後明確:“捲起石頭露出水面”應翻譯爲“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來露出水面”。

②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譯文:(樹枝藤蔓)遮掩纏繞,搖動點綴,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討論後明確:“綴”不應該翻譯成“點綴”,而應翻譯成“下垂”。

③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譯文:淒涼了精神,凍寒了骨頭,幽靜深遠,瀰漫着憂傷的氣息。

討論後明確:“悽神寒骨”中的“悽”和“寒”都活用爲動詞,翻譯爲“感到……淒涼”、“感到寒氣……”。

④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譯文:(我)認爲這個地方的環境過於悽清,不能長時間地居住在這裏,於是記下了(這些景象)就離開了。

討論後明確:這一句中“以”是一個多義詞,在這裏應翻譯爲“因爲”,“居”在這裏應翻譯爲“停留”,而不是“居住”。

四、品讀課文,走進佳境:

1、你認爲文中那個詞用的精妙傳神,說說它的妙處。

如“聞水聲,如鳴佩環”中用“鳴佩環”來描摹小石潭的水聲的清脆悅耳,美妙動聽,使人如入佳境,如聞其聲。

再如“日光下澈”中“下澈”點明瞭日光自上而下透過清澈的潭水一直照到了小潭的底部。既寫出了日光的金豔,也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

再如“斗折蛇行”,即像北斗星一樣曲折像蛇一樣蜿蜒爬行,使用形象的比喻表現潭身的曲折蜿蜒,既給人以靜態感又有動態感。

2、假如當年這個冷寂幽僻、人跡罕至的地方今天成了湖南省著名的旅遊景點,它分爲四個景點,請你爲其中一個景點寫一句導遊詞。

四個景點:①各態伴全石   ②游魚戲水    ③曲折潭源    ④竹林翠屏

學生可能說的有:①多麼奇的一塊石頭呀!那麼多不同形狀的兄弟都在陪着你呢!

②魚兒們,你們的遊戲太可愛了!②魚兒啊,你們不要老把我們逗笑了。

③曲折之中,讓人看不到你的真面目了! ③曲折之中蘊含了無比豐富的內涵呢!

④多麼幽靜的地方啊!我們有翠竹作屏障呢!④翠竹爲我們圍出了一個多麼清幽的天堂啊!

④這一片翠竹屏障讓我們遠離了世俗的喧囂,多麼清幽的天地!……

3、探究文中作者感情有何變化?說一說作者爲什麼會有這種感情變化?由“樂”到“憂傷悲涼”這是否矛盾?

討論後明確:心樂之——相樂——悽神寒骨

作者柳宗元在參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運動失敗後,被貶到永州做司馬,心情抑鬱。因而悽苦是其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爲了擺脫這種抑鬱的心情;“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但這種歡樂只能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投影補充作者寫作背景: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人,是唐代文學家和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作者在參加了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運動失敗後被貶到邊遠荒僻的永州以後所寫的《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當時來到永州以後,寫了八篇遊記。作者在其中第一篇《始得西山宴遊記》中直述了自己當時的心情:“自餘爲戮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從這裏可以看出,作者的遊山玩水,實際上是爲了排遣心中的抑鬱憂傷之情。

  五、小結本課,試背課文:

在封建社會裏,有多少懷有“濟蒼生,安社稷”抱負的知識分子被打擊、受壓抑、甚而被摧殘,他們在現實中挺不起腰桿來。於是,他們只有在大自然中伸一伸他們要被壓垮了的腰桿,在大自然中來深深地呼吸一口乾淨的空氣。他們寧願自己是山是水、是樹是花是草、是一朵雲是一片冰。他們不僅僅是寄情于山水,而且是寄情於闊大寧靜清寒靈動之山水。他們在這片山水中來尋找心靈的歸依,尋找心智的獨一。

讓我們共同試背課文,在背誦中體會柳宗元借遊小石潭所抒發的內心的抑鬱憂傷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