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三年級語文《望洞庭》教案

三年級語文《望洞庭》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6W 次

三年級語文《望洞庭》教案

三年級語文《望洞庭》教案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語文《望洞庭》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材分析:

《望洞庭》的作者是唐代詩人劉禹錫,詩人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盡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過豐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讓洞庭湖的寧靜、和諧之美躍然紙上,給人以莫大的藝術享受、

學習目標:

1、會認識本課的生字,並會讀寫遙望、銀盤、青螺“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

3、會通過看註釋等途徑,邊讀邊想象畫面,感知古詩的大意,並體會詩人喜愛洞庭湖之情。

目標三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難點。

教法、學法

師生的雙邊活動,會使課堂產生靈動和智慧。本節課讓學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體會詩人對洞庭的喜愛之情。

教學準備:

白板課件

教學流程:

一、教師導學,創設情境,初識詩人揭詩題

1、談話導入:我們的祖國山河壯美,風景如畫,我們從一年級到四年級跟隨着教科書的作者欣賞了祖國的山山水水。喜愛富饒的西沙羣島,喜歡風景迷人的黃山,讚歎壯觀的錢塘潮,驚歎“飛流直下三千尺”廬山飛瀑,最愛“淡妝濃墨總相宜”的西湖,今天我們將走進祖國的另一處山水。(播放視頻)

2、播放畫面敘述:

現在呈現在大家面前的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它在湖南省北部,號稱“八百里洞庭湖”。那裏最大的特點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水天一色,真是絢麗迷人。

3、(播放洞庭湖風光課件後),說:“歷代文人墨客爲之傾倒,留下了許多美詩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詩人劉禹錫看到洞庭美景,寫下了一首千古佳作。(板書:望洞庭)(注重書寫“庭”)(田字格出示)

4、簡單瞭解劉禹錫。

今天,我們就隨着劉禹錫一起去欣賞他眼中的洞庭美景。

二、初讀正音,感受詩的韻律美

1、學生自己練讀。(時間兩分鐘)

(要求:能讀多少遍就讀多少編,每讀一遍要有一遍的目的,能讀正確了,就試着讀流利,能讀流利了就讀出節奏,能讀出節奏了,就要求自己背誦。)

小結:孩子們,你讀書時的模樣、讀詩的聲音,都將給我帶來美的感受。)

2、檢查反饋。(出示節奏)

三、探究展示,感受詩的意境美

(一)瞭解背景,爲蓄情做準備。

瞭解學古詩就要了解相關背景知識,你對洞庭湖、詩人有什麼瞭解呢?(總結學法:瞭解相關的背景知識,並對大量的信息,進行整理,轉換爲自己的語言,爲學詩而準備。這是學詩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

(二)讀詩句,賞畫面之“和”

欣賞詩句所呈現的畫面美,從反覆讀詩句入手:

一邊讀,一邊畫,詩人都望到了哪些景物?藉助註釋,結合詩句,你望到了怎樣的景像?自主思考後小組交流,合作彙報。

1、兩相和

(月給了水清輝滿懷,水給了月靈動無限,月色與水色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2、鏡未磨

(這裏的鏡指古代的銅鏡,(出示課件)古時候使用的銅鏡,都是要先打磨一番,才能照出樣子,而未磨的鏡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朧朧。)在月色下,像一面沒有打磨的鏡子,看上去模模糊糊,朦朦朧朧。再加上洞庭湖面,略帶水霧,在月色的映照下,湖面和銅鏡都是朦朦朧朧,用銅鏡來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處,這句比喻真是妙不可言)

3、“望洞庭”

A什麼是盛靑螺的白銀盤呢?(出示插圖)

B浩瀚無際的洞庭湖,那湖中翠綠的君山,爲何濃縮爲精緻小巧的白玉盤,一青螺呢?

學生在合作交流探究中,初步欣賞洞庭湖的畫面的和諧之美。

(二)知詩意,品自然之“和”

1、品讀前兩行詩

人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別看這首詩僅僅27個字,但是如果你細細地品味,你會發現詩句描繪了一幅美好生動的畫面。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幅生動的畫面:

學生讀前兩行詩,想象畫面,進行交流

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引導學生讀好詩句。

用你的聲音來表達你的感受。

師:是呀,正是月下湖面的平靜,朦朧,才讓我們感受到湖光、月色的和諧。這份和諧的美應該怎樣讀?(輕輕地讀、讀出柔和的美)

(學生試讀)

引讀:

秋月的清輝靜靜地灑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層薄薄的`輕紗是多麼的寧靜!一起來讀——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籠罩下,湖面上泛起點點銀光,此時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間,是那麼溫柔,一起讀……

秋夜是最晴朗的,秋月是最皎潔的,秋水是最平靜的,儘管劉禹錫接連被貶,但他並不傷感,秋月、湖光融合成爲他心中最美麗的畫面——

教師小結:一個“和”字讓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這首詩的“眼睛”叫詩眼。(板書:和)

2、品讀後兩行詩。

月光下的洞庭湖,雖然比不上甲天下的灕江,也比不上淡妝濃墨總相宜的西湖,但在詩人的眼中,此時,它就是最美的。讓我們繼續來欣賞洞庭湖的其他美景。

(1)(山就是指君山,水就是洞庭湖)你從哪裏感受到“和”字?

(2)遠遠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形成的景色,像什麼呢?怎麼讀出感受?

(識記生字“螺”)

真美,月夜下洞庭湖面變成了白銀盤,君山變成了小青螺,看起來多麼精緻呀?你打算怎麼讀這兩句?

(指名讀,評價。讓我們美美地讀好這兩行詩,齊讀)

誦讀過詩後,你想象的畫面怎麼樣?(敘述畫面)

創設情境引讀:

點點銀光……翠綠的君山,構成一幅美麗的山水畫,詩人不由讚歎到——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一青螺。

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的嫵媚姿態,美如仙子,楚楚動人如——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一青螺。

是呀,陶醉在美景中的劉禹錫,只覺得自己身輕如燕,飄飄欲仙。他忽發奇想,如果能夠飛上雲端,鳥瞰洞庭山水,那八百里月光閃爍的湖面,像一隻晶瑩剔透的銀盤!而湖中碧玉般挺立着的君山,不恰好是白銀盤中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嗎?——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一青螺。(完成板書簡筆畫部分)

(三)品意境,悟人景之“和”

遠望洞庭八百里,詩人眼前定是無遮無攔,興許還是登高而望,才能“遙望山水”,盡收眼底,也纔會生出“白銀盤裏一青螺”的奇思妙想。這與其說是真實的山水之景,不如說是作者此時內心的情緒的寫照,詩中訴說着怎樣的心情?

1、尋找“和”字背後的故事,探尋詩人的人生經歷。

這首詩的詩眼是“和”字,在“和”字背後,隱藏着什麼耐人尋味意境呢?(出示資料)

(二十三歲踏上仕途的劉禹錫,三十三歲成爲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革新只進行了半年便以失敗告終,劉禹錫接連被貶。四十二歲奉召回京,次年寫詩得罪執政,外放爲連州刺史,後又擔任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五十四歲從和州召回洛陽。劉禹錫在《歷陽書事七十韻》序中稱:“長慶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轉歷陽(和州),浮岷江,觀洞庭,歷夏口,涉潯陽而東。”劉禹錫貶逐南荒,二十年間去來洞庭,據文獻可考的約有六次。其中只有轉任和州這一次,是在秋天。可見本詩是轉任和州經過洞庭湖所寫。)

小結:劉禹錫看到洞庭美景,情不自禁地陶醉了,他忘掉了被貶的痛苦,忘掉了四處奔波的辛酸,只感覺心曠神怡,如飲美酒,請你再讀讀整首詩——(配樂)

2、請你用喜歡的方式來向大家展示這首古詩?(展示)

小結:你們讀出了情,把靜止的畫面讀活了。我們還可以用歌聲演繹對洞庭湖的喜愛,(放歌曲)

(四)拓展延伸,感受詩的情感美

自古人稱“洞庭天下水”。許許多多有名的詩人,像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去,寫下了不少經典名篇,傳誦至今,我們一起來欣賞孟浩然、雍陶有名的詩句。

1、拓展詩:《望洞庭贈張丞相》《題君山》

2、這節課我們一起欣賞了洞庭美景,分享了詩人寧靜淡泊的情懷,課後讓我們繼續瞭解洞庭湖與劉禹錫。

拓展作業

背一背《望洞庭》

畫一畫洞庭湖的美景

讀一讀關於洞庭湖的文章

賞一賞劉禹錫的詩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