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語文S版四年級《望洞庭》導學案

語文S版四年級《望洞庭》導學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8W 次

  【語文S版四年級《望洞庭》導學案】

語文S版四年級《望洞庭》導學案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習本課的生字,認識一個多音字。

3、能理解詩句中重點詞和詩句的意思。並能寫出《望洞庭》一詩的景色

4、理解這兩首古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薰陶。

 【教學重難點】

理解這首詩的意思,感悟詩的美好意境。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1、背誦古詩。同學們已經讀過不少古詩,現在老師想請大家來背一背自己最喜歡的古詩。(相機評價)

2、剛纔大家背了很多古詩。它們只是中國浩瀚詩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詩都是詩人漫遊登臨寫下的見聞感受,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等等都是這樣的情況下寫成的。一千年前的一個秋天,有位詩人經過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詩興大發,寫下了一首千古傳誦的詩歌佳作。這就是我們今天要一起來學習的《望洞庭》,這位詩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詩人劉禹錫。

3、簡單介紹作者:

劉禹錫,唐代著名的文學家,詩人。代表作《竹枝詞》、《陋室銘》。

  二、初讀感知

1、學生自讀全詩。要求是: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教師提問:你掌握了那些字詞的正確讀音?和你的同桌相互交流學習的方法 。

2、學習一下生字詞:

正音:和 hè hé huó huò潭、君。磨是多音字,螺是邊音。

3、認真讀一讀,結合課文中的插圖,理解一下詩句的意思:

看看你讀懂了哪些詩句?可以幫助同桌。還有哪些詩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大家幫助的。

4、說一說,你覺得詩中哪些句子寫的美妙。你讀了有怎樣的體會和體驗:

⑴ 湖光秋色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結合插圖,引導學生想象)

注意:①和的意思是指和諧。②後一句是一個比喻句,讓學生了解到未磨之鏡,很模糊。而磨過的鏡子很光亮,從而體會到洞庭湖的湖面朦朧的意境美。

⑵白銀盤裏一青螺:

讓學生想象一下常見的大白盤子裏放一個青螺。結合一下文中的“白銀盤”是指的什麼?“青螺”有指的什麼?之後讓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瓏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那是一種怎樣的感覺?怎樣的美麗?

  三、通過我們剛剛的學習,瞭解到詩中的意境很清新,很安靜

我們來好好讀一讀,看看怎樣能把它讀好。(注意重音、停頓)中間可以指導學生,正因爲作者對於洞庭山水的熱愛,所以筆下的洞庭是那麼美麗。

  四、通過學習,相信同學對於洞庭山水一定好奇,出示洞庭山水的圖片資料。讓學生感受一下現實中的洞庭山水

  五、這樣的美景,吸引着許多文人墨客,寫下了許多描寫洞庭的詩文名篇。

1、出示:杜甫《登岳陽樓》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2、讓大家讀一讀,背一背。

 古詩《望洞庭》教學PCK分析

現行的古詩詞教育,讓作爲語文老師的我很無奈。學習了PCK,回過頭來看自己這學期曾經執教的一堂古詩課《望洞庭》,我認真地進行了PCK的分析,痛定思痛,我嘗試有所保留,有所取捨,從以下幾個策略方面進行古詩詞教學:

  一、抓住情感焦點,優化意境創設

古詩詞首首膾炙人口、境界高遠,蘊涵哲理,令人叫絕的文字背後,都隱含着詩人彼時彼刻的心情故事。在浩瀚如煙的文學長河中,古詩詞就如璀璨的明珠傳承着華夏兒女的血脈精髓。由於詩歌內容的精邃和篇幅的簡短,在創作的過程中,它要求表現的語言簡潔、含蓄、深邃。因此從表層看詩歌,它往往樸素、簡單,從內蘊上看卻又奧妙無窮。理解、掌握、融匯作者創作時的意象是提高詩詞認識、理解詩詞內涵、融合詩詞美感的前奏,那麼我們語文教師在進行詩歌教學時,如何再現蘊藏在詩詞語言表象內的那種情理、音韻呢?

  二、尋覓動情點,優化留白藝術

課堂教學中的“留白”,我認爲指的是留出時間讓學生品味、思考,不講太多!這一點非常重要,詩需要用形象思維,講究跳脫與留白,否則詩顯得過於刻板,索然無味。語義的多維呈現也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留白理由。古詩詞教學的留白藝術是教師留給學生的無窮的`探究之謎和審美享受之源泉。詩詞的解讀必須建立在個性體驗和獨特的感悟上,正如《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爲,由於每個閱讀者的生活積澱,文化底蘊,審美情趣千差萬別,這就表明,閱讀反映學生個性心理的行爲。教師不能以自己獨白式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詩意的理解、思考,從而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啓迪。如果換個角度切入,有意留下一些解讀空白,讓一首詩伴隨學生的成長而豐滿起來,豈不妙哉?而且留白也給了詩以新的生命,這將刺激學生對詩的二次創作作。王爾德曾說過:“作品一半是作者寫的,一半是讀者寫的”正是指出讀者的閱讀感悟多樣性豐富了詩作。讀者的二次創作使詩作有了新的生命和新的意義。因此,我們的詩歌教學應更多關注留白,即有意留下理解賞析的空白,讓學生結合自身的體驗發揮想象,獲得非同一般的快感。這樣處理,既滿足了留白的要求,又帶有懸想的性質,學生的好奇與求知慾望推動着解讀向縱深發展。

  三、發掘融合點,優化資源整合。

學習《望洞庭》後,提出自學要求:這首詩給我們勾畫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呢?希望你運用上一首詩學到的辦法,自己來學懂這首詩。此時,穿插一些背景材料,這樣,讓學生比較閱讀,學生“調動了原有的知識經驗,對新的信息進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在比較閱讀中不僅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而且讓學生學會了比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內涵,起到了一舉多得的作用。同時,善於發現詩的各種關聯並進行分析,會發現有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教師在進行古詩教學時,要通過對這些數字的分析,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當然,學習古詩詞並非一朝一夕之事情,不能急於求成,需要有個長期積累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