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每逢佳節倍思親》教學設計及反思「公開課」

《每逢佳節倍思親》教學設計及反思「公開課」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3W 次

  教學目標:

《每逢佳節倍思親》教學設計及反思「公開課」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藉助課文內容,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尊重學生個性感悟,並通過學生的個性體驗,使學生對詩、文的理解更加多元化,從而達到讀文悟情的目的。

2.在讀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詩句的意思。

  設計思路:

從題目入手引出詩句,由詩句產生疑問,激發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通過讓學生將自己的理解和文本的解釋進行對照,進一步加深對文本語言的理解和積累,讓學生在詩、文結合中深入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導入新知。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23課。

誰來讀課題?(指名讀)

範讀課題,齊讀。

2.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嗎?(“佳節”、“倍”分別是什麼意思?)

不會,怎麼辦?(勤查字典是個好習慣。)

除了查字典,我們還可以通過讀課文來幫助理解詞句的意思。

我們來試一試,好嗎?

(設計意圖:三年級教學目標中就有“引導學生養成勤查字典的習慣”和“引導學生學會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的要求,這裏的設計着重在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

3.快速瀏覽課文,找到“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話或其中詞語的意思,畫下來,讀一讀。

4.交流。

(1)“每逢佳節倍思親”就是說 ?

“佳節”就是美好的節日,課文中指的是重陽節,重陽節是哪一天?(農曆九月初九)

重陽節有什麼習俗?(插茱萸,登高)

(2)“茱萸”是什麼?(一種帶香味的植物,傳說可以祛病驅邪,所以人們在農曆九月初九這一天,頭插或臂戴茱萸,飲菊花酒,爬山登高,以求步步高昇、長壽,這也是閤家團圓的節日。

(3)一年一度的重陽佳節又到了,王維看着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就思念家鄉的親人,就是思親,“倍”呢?(更加)

這就叫--“每逢佳節倍思親”。

再讀課題。

(設計意圖:在“文包詩”類型的課文中,往往課題就是詩句中最精華的部分,引導學生反覆讀文,理解詩題,正是理解詩中的重點詩句。)

  二、詩文對照,理解詩意,體會詩情。

1.我們已經知道這是唐代大詩人王維所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一句詩,我們一起來看這首詩。

(課件出示全詩)

自己讀一讀。

2.指名讀。

提示:詩有詩的節奏。

(註上節奏)再讀。

(設計意圖:古詩特別講究音韻之美,讀古詩更加講究讀出詩句的節奏和抑揚頓挫,這裏的設計是爲了訓練學生讀古詩的基本功。)

3.我們通過讀課文,已經理解了詩的第2句,你能通過讀課文理解其它三句嗎?

(生詩文對照讀)

4.讓我們來交流你們的發現。

(1)“獨在異鄉爲異客”就是 ?

王維在異鄉,“異鄉”指哪兒?

板畫:

華山

(西)長安 家鄉(東)

解釋:王維的家鄉在華山東面的蒲州,長安在華山以西,王維隻身一人遠離家鄉到長安求學,客居他鄉,這就是“獨在異鄉爲異客”。

同學們,王維離開家鄉時多大?15歲,只比你們大幾歲,還是個少年,獨自一人在外已經“兩年了”,一年多少天?(365天),2個365天,遠離家鄉、父母、兄弟,他是多麼孤獨、寂寞。

誰再來讀讀第一段,齊讀。

大家體會到了他孤獨,思鄉之情,再讀第一行詩,“獨在異鄉爲異客”。

正因爲“獨在異鄉爲異客”,所以“每逢佳節倍思親”。(再讀課題)

(設計意圖:學生容易把詩中的“山東”當成今天的“山東”,使用板畫的方式,一目瞭然,更有助於學生理解詩人遠離家鄉、遠離親人而造成的思鄉之情。)

(2)平時王維思念親人嗎?(思念)

到了重陽節這一天,他就更加思念親人了,因爲他看到了什麼?

(指名讀第二節)

什麼是“扶老攜幼”“興高采烈”能換個詞嗎?放到句子中說。

看到別人閤家團圓,自己卻獨自一人在異鄉求學,怪不得他(讀“每逢佳節倍思親”)

(3)“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怎麼理解?

(出示課文第三節)

觸景傷情,看到人家一家人登高遊玩,王維想到了以前在家鄉時……。

再讀一讀這段話,體會一下一家團聚時的高興,分離時的惆悵。

想到了兄弟們這會兒還是頭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聚會,卻“少一人”,兄弟們也在思念自己。

真是兄弟情深呀!一齊讀最後兩行詩。

他僅僅想了這些嗎?還有很多很多,從哪兒看出來的?(……)

他想得真多呀!--能用一個成語來概括嗎?(板書:思緒萬千)

(設計意圖:三年級的學生多數沒有遠離家人、思念親人的情感體驗,對詩人的情感有一定的距離,不容易體會到詩中蘊含的'濃濃的思鄉愁情,這裏讓學生結合課文中兩種情景的對比,結合自己在家人不在時的真情實感,拉近與詩人心靈的距離,更有助於學生對詩句的理解和對詩中情感的體驗。)

4.小結。

王維獨自一人在他鄉求學,重陽節這天,看着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熱鬧場面,想起了在家鄉時和兄弟們歡聚的場景,思鄉之情愈發濃了,思緒萬千之時,就將這濃濃的思鄉之情融入了詩句。

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5.練習背誦。

  三、課外拓展。

1.“每逢佳節倍思親”,有這樣感嘆的有豈止王維一人呢?我國曆代都有不少詩人借詩句來抒發思鄉之情,以前我們學過李白的《靜夜思》,(背《靜夜思》),還背過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背《泊船瓜州》)。

(課件即時出示兩首詩)

2.課後大家可以再蒐集這樣的詩來讀讀背背,我們下節課再來交流,好嗎?

(設計意圖:舉一反三,學一帶多,這是我們教學的最終目的,所以引導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去搜集、吟誦更多的古詩,擴大教學的效果。)

  四、情感昇華,再次吟誦。

最後,讓我們再一次深情地吟誦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體會那深深的鄉情,濃濃的親情。

(播放音樂)

  五、質疑釋疑。

這節課我們就學到這裏,大家還有什麼疑問嗎?

(如學生有疑問,則引導互相討論解決)

(設計意圖:學生的學由“疑問”開始,也應該由“疑問”結束,只有多“問”,才能想辦法“答”,所以這一環節的設計是爲了讓學生從小養成多學多問的好習慣,從小培養一個個善於提問的“小思想家”。)

 板書設計: 23 每逢佳節倍思親

(更加)

遙知 登、插…… (思緒萬千)

華山

(西)長安 家鄉(東)

  教學反思:

《每逢佳節倍思親》是蘇教版國標本第五冊中的一篇課文,採用的是“文包詩”的形式,把難以理解的古詩轉化爲一個通俗易懂的小故事,讓學生在讀懂故事的同時學會古詩,形式新穎、充滿趣味性,有助於學生輕鬆地學習古詩。

教學本課時,我努力從文與詩的融合上着眼,學文,以詩爲線索,學詩,以文爲參照,將詩文有效結合,在感悟古詩的時候,不僅僅停留在詩句的字面意思,而是還體會了詩句背後的情味和意蘊,同時通過誦讀文本和詩句,理解並體會詩人王維的思鄉情感,使學生展開與文本的對話,將思維的觸角深入文本,引領學生讀出詩句背後的那份情、那顆心、那種味。

因爲這是第二課時的學習,學生已經把課文讀得比較通順流利了,所以我是引導學生從複習舊知入手,從“舊”自然過渡到“新”,讓學生從第一課時的學習輕鬆進入第二課時的學習。本課的課題就是詩中的精華詩句,所以一開始就讓學生藉助讀課文解決對問題的理解,學生在理解了“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意義後,自然而然就產生了“詩人爲什麼會每逢佳節倍思親”的疑問,激發出探究答案的濃厚興趣。

接着我引導學生詩文對照,通過讀懂故事,理解詩句,通過讀好詩句,體會詩中蘊含的濃濃思鄉情。引導學生抓住“15歲”和“已經兩年了”感受王維年幼離家身爲異鄉客的那種孤獨;通過“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會”和文中那個省略號,去感受王維無法和家人團聚的遺憾以及對親人深深的思念,將“文意”與“詩境”對應起來,引導學生披文入境,自讀自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入境”“妙悟”,昇華着內心的情感,爲學生理解詩意作好了充分的鋪墊。在教學的不同階段,多次讓學生朗讀課題,他們的理解感受不斷深化,思想情感在不斷昇華。

爲了幫助學生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我又在設計了這樣的環節--背誦以前學過的思鄉古詩《靜夜思》和《泊船瓜洲》,課後收集同類古詩讀讀背背,目的是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讓學生有材料可收集。

對於“文包詩”這種新課型到底應該怎樣教學,我還是在嘗試,目的只有一個,激發學生對我國古典文學的興趣,促使學生在課內外不斷閱讀、積累,使我國古典文化成爲滋養下一代的營養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