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三年級下冊語文《山城的霧》教學設計精選大綱

三年級下冊語文《山城的霧》教學設計精選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W 次

  三年級下冊語文《山城的霧》教學設計1

  教材說明:

三年級下冊語文《山城的霧》教學設計精選

《山城的霧》教學設計是人教版的閱讀教材。作者滿懷激情,以豐富的想象,用優美的語言,讚美了山城重慶的霧所特有的、無比奇幻的景緻。詩歌共分八節。第一節和最後一節概括地、直接地寫出了作者對山城的霧的讚美和感受;第二節則概括地寫了整個山城的霧的景緻:霧如帷幔,山城如宮殿;第三、四、五、六節分別寫了霧中景物:霧中太陽,霧中的車輛和行人,霧中山頂和電視塔尖,這些景物有能看見的,有不能看到的,有能聽到而不能見到的,凡可以看到的都給人以朦朧的感覺;以上幾節基本上寫的是霧中山城的景物,雖然寫的都是霧中非常具體的景物和事物,未直接寫霧,但這些景物所發生的變化皆因霧而成,霧和物緊密結合,由此使人感到霧那樣神奇,那樣的濃密。第七節直接寫霧:如洶涌翻滾的波濤,在整個山城奔騰。由此觀之,山城的霧的特點是奇特,奇特又體現在濃密和流動上。置身於這樣的霧氣中,作者自然會發出“無比奇幻”的讚歎。

 教學設計:

閱讀教材是爲了增加學生的閱讀量。藉助閱讀教材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於是教學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文本,在自學、討論中領會課文

 教學目標:

1、學生自讀詩歌,藉助工具書自學生字,讀準字音,弄清詞義。

2、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味是各種的韻律美,體會山城的霧美。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回顧一單元寫物文章的寫法

  二、揭題 引發思考

1、學生讀課題,說說文章些什麼?(霧)

2、師、題目能不能去掉“山城的”,爲什麼?

生1、不能。霧任何地方都有,限制寫山城的。

生2、不能。說明山城的霧與衆不同。

3、師、你們知道“山城”是哪個城市的簡稱嗎?還能說出其他地方嗎?

學生展示

  三、學生自主探究文本

1、利用工具書和已有知識自學文中的生子和詞語。

2、探究文本,看看課文寫了“山城霧”的什麼特點?又是怎樣描寫的。

 四、學生展示自學效果

生1、我讀懂了“山城的霧是無比奇幻。”

師、引導學生理解“奇幻”

生2、課文用“總分總”的寫法裏描寫無比奇幻的霧。

學生輪讀課文第2——7節,理解霧的無比奇幻。

 五、討論、想象奇幻的霧

1、課文用那些事實來說明山城的.無視奇幻的。

學生展示

2、學生交流對詞語“帷幔、水漫金山”的理解

3、想象山城的霧像……像……像……

4、仿寫“看不見……”進一步體會山城的無比奇幻。

5、美讀詩歌 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六、作業 背誦詩歌

  三年級下冊語文《山城的霧》教學設計2

  設計意圖

中國是個詩的國度,在現代詩中,有不少文質兼美的兒童詩歌。然而通過調查,我們卻發現孩子們最不喜歡的課外閱讀材料就是詩歌。這不能不引起語文教師的反思:這究竟是爲什麼?現代詩歌(兒童詩歌)語言雖然比較淺顯,容易讀懂。但它不像童話、小說那樣有鮮明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節,也不像歷史故事、科普知識那樣能讓孩子閱讀以後有開拓眼界,增長知識的成就感。那麼,怎樣讓孩子愛上詩這一語言表現形式,提高孩子學習語言的審美情趣呢?這堂課我就怎樣還原詩歌的形象性,讓孩子從怎樣讀出詩的趣味入手,進行教學,使孩子的思想與詩形成共鳴,培養學生喜歡讀詩,能試着寫詩的興趣。

 教學目的

1、能讀準字音,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

2、感受作者愛家鄉的情感,激發學生愛讀詩、寫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再現畫面,感受山城霧的奇幻,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能有感情地朗讀。

 教學難點

再現畫面,感受山城霧的奇幻。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溫故知新:

教師談話:在第一單元的課文裏,跟隨着課文的作者,我們認識了爲春天增添無限生機的小燕子,如碧玉般垂下綠絲絛的柳樹,像畫一樣的荷花和美麗的珍珠泉,學完了這一組課文,讓我們覺得大自然多神奇啊,大自然用它的鬼斧神工創造着無窮無盡的美。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山城,去感受山城的美。

2、揭示課題:板書——山城的霧〔指導朗讀:知道作者寫的是山城的什麼嗎?請讀着告訴我。是哪兒的霧呢?再請讀着告訴我。〕

3、釋疑:山城是哪兒呢?就像雲南昆明因爲四季鮮花盛開,被叫作春城一樣,重慶因爲建在羣山之間,房子、公園都建在山上,所以人們又叫它山城。

 二、讀準字音

1、自由讀詩:請同學們大聲地自由地讀這首詩,把讀不來的字圈起來,邊讀邊找,這首詩共有幾個小節呢?

2、生自由讀詩。

3、檢測:詩讀完了,共有幾個小節?

4、正音:撒〔是多音字,sā放開,張開,比如撒網;sǎ把顆粒狀的東西分散着扔出去,如撒種。〕一〔在遇到不同的夥伴時,它會變調,怎麼變呢?在第四聲的字前面,它要讀第二聲,如:一樣。在不是第四聲的字前面,它又要讀第四聲。如:一出山。〕

  三、形象再現

1、速讀概括:在詩中,作者是圍繞哪一個詞來寫的呢?請同學們快速讀詩找出這個詞。

(據生答板書:奇幻〕。奇是指難得見到的,不一樣的,幻是指虛幻。山城的霧景與我們平時生活中看到的景像有什麼不一樣,虛幻又是怎樣的感覺呢?帶着這兩個問題我們一起學詩。

2、默讀找景:詩中,作者具體寫了霧中的哪些景物?請同學們默讀找出來。〔據生答板書:太陽、車、行人、山頂紅燈、塔尖……〕

3、細讀解詩,仿詩:再讀詩,把你覺得有趣的詩句畫一畫,不明白的打上問號。

反饋A:你讀懂了哪一句?你覺得哪一句寫得最有趣?爲什麼?

〔1〕太陽一出山便被罩住,天空只剩下一個淡淡的圓。

太陽被誰給罩住了?你覺得怎麼樣纔是罩住?(師演示“罩住”與“遮住”的區別)能把太陽給罩住,可見這霧太大,太濃了。〔板書:霧大、霧濃〕霧這麼大,這麼濃,太陽沒有了光芒,天空只剩下一個淡淡的圓。〔板書:淡淡〕這句詩怎麼讀?

〔2〕大車小車都提着紅燈籠,像老爺爺走夜路,緩緩向前。

大車小車像什麼?〔一個老爺爺〕老爺爺提着紅燈籠,走的還是夜路,走得快不快?爲什麼不能走快?你從詩中哪個詞知道走得不快?〔板書:緩緩〕“緩緩”可以換個什麼詞?〔慢慢〕慢慢地走。這句詩怎麼讀呢?

〔3〕只聽見霧中噠噠的腳步聲,看不清路上行人的臉。看不見枇杷山頂的紅燈,看不見電視塔的塔尖……

聽見了什麼?看不清什麼?〔板書:看不清〕。明明聽見了怎麼會看不清呢?行人的臉是看不清的,枇杷山頂的燈,電視塔的塔尖就不是看不清,而是看不見啦。〔板書:看不見〕這是爲什麼呢?枇杷山是重慶市一座公園的名字,叫枇杷山公園,它的海拔是345米高,重慶的長江之珠電視塔高爲618米,紅燈在山頂,塔尖在電視塔的最頂端,因爲離得遠,所以看不見。如果我們這兒也下一場這樣的霧,同學們,在你的身邊,你覺得什麼會看不清,什麼會看不見呢?〔小黑板出示〕

仿寫:只聽見霧中_____聲,

看不清________,

看不見________,

看不見________……

反饋B:有不明白的嗎?

〔4〕像天上的仙女撒下帷幔,山城變成了謎一樣的宮殿。〔板書:謎〕。

詩中說什麼像帷幔?〔霧〕你覺得這帷幔有多大?在大霧的遮蔽下,山城裏的一切景物都怎麼樣?〔看不清、看不見〕對,有看不見的,有看不清的,一切的建築物都被蒙上了濃霧,走在山城,就像走進了迷宮,朦朦朧朧的,又像進入了一個仙境,這種朦朧的感覺多有趣啊〔板書:朦朧〕。你能讀這句詩嗎?師及時評價引導。

〔6〕洶涌的霧在翻卷,就像神話中的“水漫金山”!

聽過“水漫金山”的故事嗎?這個故事出自中國民間故事《白蛇傳》。傳說金山寺的法海禪師,爲拆散許仙與白娘娘的美滿姻緣,強留許仙在金山寺出家,白娘娘到寺裏要回許仙,遭到法海的拒絕,於是她召集全體水族,施展法術,讓大水淹沒了金山寺。滾滾的大水不停地翻卷,一會兒分散,一會兒慢慢上升,一會兒又滾滾向前。當霧像洪水一樣洶涌翻卷時,這樣的景象讓人感覺是非常壯觀的。這句詩怎麼讀?

  四、感受詩情

1、探究作者,感受詩情:

這首詩學完了,從詩中,你覺得作者喜愛山城的霧景嗎?這首詩的作者是誰?現年72歲高齡的蒲華清爺爺就是重慶人,重慶是他的家鄉,作者寫家鄉的霧,其實是在表達他對家鄉的熱愛。重慶是一個歷史名城,有數不盡的名勝古蹟,有看不夠的秀美山川,作者爲什麼偏要寫給人出行帶來不便的霧呢?重慶的年平均霧日是104天,也就是說,一年中至少接近104天都是大霧天氣,不僅是全國大霧最多的城市,也是世界上大霧最多的城市,所以,人們給它取了另一個名字叫霧都。〔板書:霧都〕

2、課後拓展,激趣讀詩:

從蒲華清爺爺的詩中,我們認識了霧都。這節課,同學們覺得讀詩有趣嗎?怎麼讀詩才有趣呢?(查找資料,展開想像)。通過查找資料,展開想像可以讓我們讀懂很多的詩,學到更多的知識。〔板書:讀詩:查閱資料、展開想像〕蒲華清爺爺很會寫詩,他特別喜歡寫兒童詩,他寫的詩有兒童詩集《校園朗誦詩》、《注音童詩一百首》,童話詩集《美麗的小仙女》等等,特別有趣,同學們有興趣,可以在課後去找到這些詩讀一讀,看看他在那些詩中又告訴了我們一些怎樣有趣的事呢?

 板書設計:

山城的霧

太陽 淡淡

車 緩緩

奇 幻 行人 看不清 霧都

〔大、濃、朦朧、洶涌〕 山頂紅燈 看不見

塔尖 看不見

讀詩:查閱資料、展開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