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蘇教版三年級上冊23課《每逢佳節倍思親》說課稿

蘇教版三年級上冊23課《每逢佳節倍思親》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W 次

  《每逢佳節倍思親》說課稿

蘇教版三年級上冊23課《每逢佳節倍思親》說課稿

《每逢佳節倍思親》是蘇教版第五冊的一篇課文,文章以“文包詩”(一篇文章中既有文章又有古詩,以這種形式結合的文章形式叫“文包詩”)的特殊形式出現,在課文中不僅呈現了王維的曠世之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而且融入了作者年少離鄉,適逢重陽,遙想親人的深深情思。捧讀文本,只覺得一股濃濃的親情撲面而來,直入心底。再次研讀,詩中那“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兩個“獨”字,使我的心爲之震顫。王維孤獨一人,漂泊他鄉,無依無靠的孤寂、淒涼,敲打着我的心。因“天各一方,不能相見……”,只能用“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來表達自己對親人無盡的思念,這其間深含的無奈與痛楚,撞擊着我的心。“每逢佳節倍思親”不正是作者內心的呼喊嗎?我被文中那強烈的、真摯的親情所感動。遊子對親人、家鄉那份思念與嚮往,家中親人對遊子的那份牽掛和期盼,這種美好、純真的無法割捨的親情,不正是學生所需要體驗的嗎?

由於學生個體及生活經歷、家庭環境造成的差異,使學生對文本的閱讀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感受。我們現在的三年級學生,不到十歲,生活在交通、信息高度發達的二十一世紀,幾乎從未離開過父母,倍受家人呵護,從小到大享受着家庭生活的溫馨。就是這樣一羣孩子,如何跨越一千多年的時間,與文中那個生活在交通、通訊極其落後,且“門第孤寒”的王維對話?學生能從含蓄、凝練的詩句中,感受到感受到王維年少離家,兩年未歸,時逢佳節,觸景生情的那種思鄉之苦,思親之切嗎?如何在學生與作者之間找到契合點,建架起對話的平臺呢?反覆地研究文本、學生,我發現那座虹橋便是“情”———是血濃於水的親情,是相依相伴的故鄉情,是望眼欲穿的離別情。我想:人性中那最真、最善的真情,就是跨越時空鴻溝的橋樑,溝通古今人物對話的融合點。對話的平臺在此刻悄然搭建,那就是以思鄉之情爲靈魂,以至真至純至美的鄉愁爲心境的一次關於人性的對話。有道是:“文章不是無情物”,與文本、作者、學生的對話使我找到了閱讀教學的根——真情。

因此我想,本課教學思路可以這樣設計:

1、釋題,設疑激趣,由題入情

學生讀課題後,教師充滿深情的朗讀課題,邊讀邊在課題上標註重點符號“每逢佳節倍思親”,並激疑“課文爲什麼以這行詩句爲題呢?”教師用自身的語感、標註符號、疑問,詮釋着課題,揭示文章主旨“倍思親”,幫助學生敲開文中“親情”的大門。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此環節

教師鼓勵學生自讀、自悟、自述故事內容。學生在自讀的過程中,對文本進行初步的理解和感悟。此時,幫助學生對文本進行粗淺的瞭解,爲深度研讀打下良好的基礎。

3、研讀文本,情理交融

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大致瞭解的基礎上,順應學生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心理,放手讓學生自我探究。圍繞學生質疑、解疑來展開學習活動。由學生疑問生髮出新的學習內容。

教師針對學生提出的衆多問題進行整理、歸併,應該可以歸納出“1、關於詩句的意思;2、關於課文內容;3、關於重陽節的風俗。”三大學習主題。學生選擇有興趣的主題,深入研讀文本。此時,“疑問”表達了孩子們要求進一步與文本交流的渴望。學生們帶着新的疑問,圍繞自己選擇的研究主題,邊讀邊畫出有關詞句。運用自己喜歡的探究方式,憑藉文本聯繫上下文、藉助工具書及課前收集的相關資料;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學習夥伴共同學習,在寬鬆而熱烈的氛圍中,進一步與文本對話。通過各個問題的理解、解答,教師相機由文入情,將文本由內容理解聚焦於“親情”體驗上,使理解與體驗相融合,使學生的心與作者的心相交融。學生走進文本越深,就越強烈地感受到王維相思之苦,鄉情之濃。在此基礎上,展開了全班範圍的交流,孩子們圍繞王維的離愁鄉情,熱烈對話。教師參與其間,或推進,或點撥,或欣賞,或疑問,在學生與作者的對話間推波助瀾。相信此時此刻,孩子們的思維直奔一個“情”字而去,他們的心,翻騰在一千多年前的那個充滿鄉愁的重陽節,他們的心與王維的心在那一刻交匯了。

4、真情朗讀,盡情抒發

深入研讀和情理交融的交流,使孩子們的心裏如王維一樣“思緒萬千”,胸懷中彷彿積聚了滿滿一腔真情的清泉,這腔清泉需要涌流,需要抒發。此時,教師再次順應學生的心理需求,引導學生藉助誦讀來盡抒情懷。教師請學生自由、放聲地朗讀課文,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多讀幾遍。繼而進行個性化的誦讀交流活動。學生的獨特感受,真情體會在彼此的心靈中交融了。學生動情、動心的朗讀,讓一段思鄉的旋律洋溢在課堂上,讓那翹首東望的形象呈現於課堂上,讓王維對親人的呼喚回蕩在課堂上。

本課教學設計中的四個環節,是用一個“情”字將之串聯成一個整體,層層遞進,教學呈現一種咬合狀態。即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讀中體驗,讀中抒發,讀中積累,逐步推進,環環相扣,不斷提升,體驗作者感受,以達到學生、作者、教師情感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