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漁歌子》說課稿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漁歌子》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W 次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漁歌子》評課稿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漁歌子》說課稿

  一、說教材

《漁歌子》是人教新課標版四年級下冊中的一首詞。本組教材以“ 熱愛田園生活”爲主題展開,《漁歌子》這首詞是唐代詞人張志和的代表作。整首詞描繪了初春時節西塞山的美麗景色。全詩動靜結合,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地表現了漁夫悠閒自在的生活情趣。

那麼,四年級學生對這首詞是一個怎樣的認知情況?這首詞對他們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是什麼呢?他們想以怎樣的方法來學習這首詞呢?

爲了瞭解學生的學習實際,我在課前對學生做了這樣的調查:

1. 你會正確流利朗讀這首詞麼?

2. 你認爲學習這首詞的時候需要進行單獨的識字學習嗎?

3. 你會背這首詞麼?

4. 你能大概說出這首詞的意思嗎?

5. 你能從詞中體會到詩人的情感嗎?

調查中我發現:80%的學生能正確流利朗讀這首詞,95%的學生認爲不需要進行單獨的識字學習,70%的學生會背這首詞,能大概說出這首詞的意思的佔30%,能從詞中體會到詩人情感的只有極少數。

根據學生實際的調查結果,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課程標準中“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的基礎上,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二、教學目標

1. 熟讀並背誦這首詞。

2.體會到詩中畫面的美麗,並從這美麗景色中體悟到作者自由、閒適的情感。

3.感悟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影響。

並以此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體會到詩中畫面的美麗,並從這美麗景色中體悟到作者自由、閒適的情感”,這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

 三、說教法和學法

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我準備用誦讀法、想象法、品味法展開教學,讓學生在誦讀中整體感知,在誦讀中悟情悟境,在誦讀中欣賞抒情。從而達到在多種朗讀形式中品賞佳句,體味情感,入情入境,熟讀成誦。

  四、說教學過程

我將從以下四個環節展開。

  (一)由歌曲入手,走入《漁歌子》。

課前我就播放漁歌子的歌曲錄像,讓學生看和聽。我這樣導課:同學們剛纔聽了一首很優美的歌曲,和歌曲同時展現在大家面前的是很多畫面,在畫面中你都看到了什麼?剛纔的歌中隱藏着一首千古流傳的詞,你知道是那幾句麼?在此基礎上板書課題《漁歌子》。

這樣,讓教學在師生對話中展開,消除了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教學也因爲學生的入情,而進入了積極的狀態。

  (二)品讀,讀出詞的味道。

詩詞的美妙在於誦讀。在指導學生誦讀的過程中,我分這樣三個層次進行:

1.讀正確。首先,我讓學生初讀整首詞,重點認讀:鱖魚、蓑衣、箬笠,並在讀中指導“鱖、蓑、箬” 的寫法。

2.讀出節奏。

初讀後,我告訴學生詞句本身就含有很強的音樂感,這就要求我們讀的時候要注意抑揚頓挫、輕重緩急。

3.讀出內涵。在學生讀出節奏的基礎上,我告訴學生:詩詞言情,詩詞言志,詩詞很多時候是一幅畫,我想知道,你從這首詞中讀出了什麼?

(1)讀出詞中所蘊含的畫面。

學生可能會說:我讀出了讀出詞中所蘊含的畫面。我彷彿看到了西塞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箬笠,蓑衣,斜風,細雨等,接着我引導學生想象景物的顏色和姿態,學生可能會說:

( )西塞山 ( )桃花 ( )箬笠和蓑衣,

流水( ) 鱖魚( ) 白鷺( )

( )斜風 ( )細雨(課件)

如此,學生從單個詞語入手,經過紮實的語言文字訓練,使景物變的具體生動起來,進一步感受到顏色不一,姿態各異的西塞山風光。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連詞成句,說出整首詞的意思,體現了學習的梯級,降低了難度。

但是,此時整首詞在學生心中的印象依然是模糊的,怎樣才能讓畫面在學生頭腦中逐漸清晰,變得觸手可及?接着我讓學生找一個詞來概括江南的景色,學生可能會說“美麗的江南”。我認爲少了點特色,美麗這個詞有點空洞,我引導學生抓住景色的特點來說。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可能會說:綠色(青綠)的江南,粉紅(鮮花滿地)的江南,流水潺潺(滿地小溪)的江南,富饒的江南,悠閒的江南,細雨如絲的(溼漉漉)江南等等。至此,學生對整首詞就有了一個全新的、清晰地認識。這美麗如畫的風景就躍然於學生眼前了。(板書:美麗如畫景)

(2)讀出詩人愉快的心情

爲完成目標中體會作者情感這一目標,我追問,你能讀出詩人什麼心情?學生都能感受到作者輕鬆愉快的心情。(板書:輕鬆愉快心)但是詞中沒有一個寫心情的詞語啊,你怎麼就體會到了作者愉快的心情呢?從哪知道的呢?學生可能說不出來。這時出示《秋思》,讓學生體會一下詩人馬致遠是什麼心情?從那些詞語感受到的?通過比較,學生髮現景物描寫最能反映作者的心情。在一個人的眼中景色的美麗一定和心情有關。是哪些景物泄露了他心中的愉快?此時,我適時適度的引導學生高興地誦讀這首詞。

這個環節我力圖將學生置於閱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爲出發點,讓學生邊讀邊思考,鍛鍊學生的聽、說、讀和概括能力,從而解決教學重點。

  (三)探作者,體會詞中的別樣深情。

這對孩子們而言是學習古詩詞的一個很好的導向,是從一個層次到另一個層次的深入,讓學生不僅讀出詞中畫還要讀出詞中人。因此我故作神祕的對學生說:我告訴大家一個小祕密:張志和喜歡垂釣,但是,他釣魚卻與衆不同——魚鉤上從來不設誘餌!說到這裏,你有什麼疑問麼?學生對張志和紛紛猜測。此時我出示張志和的介紹:張志和,初名龜齡,唐代著名詞人和詩人,十六歲時“遊大學”,以“明經”耀第(考取了當時最好的大學,讀明經科。就像今天,考入北大,讀文科,全族人都跟着光榮),向唐肅宗獻策,深受賞識和重用,又賜名“志和”。後來因事貶官。但他並沒有去上任,而是託詞親喪回到了老家,並且從此以後不再作官,長期過着隱逸的生活,悠然徜佯於太湖一帶的山水之間。因常以扁舟垂釣,超然不在塵世中,唐肅宗曾派人尋找與他,但是都沒有找到。

瞭解了這些情況以後,引導學生再讀這首詩,並追問: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個“歸”字還僅僅是回家麼?讓學生體會到這是一個願做神仙不做官的人。(悠閒自在人)也正是有了這樣寧靜的心態,閒適的心境,眼中才有了這美麗的風景。此時,讓學生帶着這種感受齊誦《漁歌子》。爲了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漁歌子》的喜愛,我告訴學生,這首詞甚至流傳到日本,當時日本天皇、皇親國戚、學者名流紛紛仿效漁歌子,從此日本一些喜愛中國詩歌的人也開始學着填詞。引導學生再一次齊誦《漁歌子》。

這個環節我引導學生圍繞文章題眼“歸”進行品詞析句,談閱讀感悟,在學生閱讀感悟的基礎上,教師順着學生的學路、文章的文路對學生進行指導,讓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體驗得到昇華,從而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進而解決教學難點。

  (四)深思,探究詞作的別樣美妙。

學習古詩詞,就要讓學生欣賞古詩詞,從而愛上古詩詞,所以我引導學生欣賞這首詞的語言,找出成爲千古絕唱的句子。在欣賞“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和“斜風細雨不須歸”時我又引申到斜風細雨可以代指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讓學生感悟到詩句實在是精妙至極。

至此,整個教學環節在重點突出、錯落有致中全部結束。教學中,我努力尋找人文精神與語言訓練的契合點。通過形式多樣的閱讀實踐,用語感連接學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將學生帶入到情境中去感悟,去體驗。誘導其主動探究,把“以學生爲本”的教育理念落實到實處。

  五、說板書設計

最後,我說一下板書。我的板書簡潔明快,由看景到閱心再到懂人,絲絲入扣。

漁歌子

美麗如畫 景

輕鬆愉快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