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四年級數學活動課教案

四年級數學活動課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6W 次

《四年級數學活動課》以小學四年級的數學教材爲基礎,以通俗的語言,流暢的文筆講述古今中外的數學名題、趣題和智力遊戲,展示出其數學的神奇智慧和藝術魅力。接下來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四年級數學活動課教案,歡迎大家借鑑,希望幫助到大家!

四年級數學活動課教案

教學目標

1.探究三角形三邊的關係,知道三角形任意兩條邊的和大於第三邊。

2.根據三角形三邊的關係解釋生活中的現象,提高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觀察、思考、抽象概括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積極參與探究活動,在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產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知道三角形任意兩條邊的和大於第三邊。

教學難點:掌握三角形任意兩條邊的和大於第三邊的判斷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出示:課本82頁例3情境圖。

(1)這是小明同學上學的路線。請大家仔細觀察,他可以怎樣走?

(2)在這幾條路線中哪條最近?爲什麼?(生:垂直線段距離最短)

教師出示不規則三角形路線圖,現在還是垂直線段嗎?爲什麼這一條路最近呢?

2.大家都認爲走中間這條路最近,這是什麼原因呢?

請大家看:連接小明家、商店、學校三地,近似一個什麼圖形?

連接小明家、郵局、學校三地,同樣也近似一個什麼圖形?

大膽猜想:那走中間這條路,走過的路程是三角形的一條邊,走旁邊的路走過的路程實質上是三角形的另兩條邊的和,走三角形的兩條邊的和要比第三邊大,那麼,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條邊都有這樣的關係呢?

操作交流:請學生任意畫一個三角形,量一量三角形三條邊的長,看是否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

學生得出:的確有“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這樣的關係。

猜想還要用實驗來驗證,證明猜想對任意三角形都適合才能成立。我們來做個實驗。

二、實驗探究

1.實驗l:用三根小棒擺一個三角形。

在每個小組的桌上都有5根小棒(2釐米、4釐米、5釐米、6釐米、10釐米),請大家隨意拿三根來擺三角形,看看有什麼發現?學生動手操作,發現隨意拿三根小棒不一定都能擺成三角形。接着引導學生觀察和比較擺不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尋找原因,深入思考。

2.實驗2:進一步探究三根小棒在什麼情況下襬不成三角形。

請不能擺成三角形的同學說出不能擺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長度。

生1:2釐米、4釐米、10釐米

生2:2釐米、4釐米、6釐米

生3:4釐米、5釐米、10釐米

生3:2釐米、5釐米、10釐米

......

任意抽出三組,請學生試一下,看是否擺不成。

生:確實擺不成。

再請能擺成三角形的學生彙報用哪些尺寸的小棒擺成了三角形。學生彙報。

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能擺成三角形的三條邊的有什麼關係,不能擺成三角形的三條邊又有什麼關係?

(1)每個小組用黑板上彙報的數據用小棒來擺三角形,並作好記錄。

(2)觀察結果,說一說能擺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又有什麼關係?不能擺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關係有怎樣的不同?爲什麼?

生:擺成三角形的小棒都符合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

生:補充一下是任意兩邊的和。

生:不能擺成三角形的小棒有兩條邊的和比另條邊最長的邊還短些

生:我有個很形象的說法,大家聽後一定很明白。長的小棒不說,就這拼不成三角形的小棒中最短的兩根連起來都沒長的小棒長,沒有多出的部分。

生:我補充,就像一座小山,兩根小棒的和與另一根小棒一樣長時像一雙筷子,是平行線,沒多的部分可拱起來,兩根小棒的和比另一根小棒長時,就有多出的部分,這時多出的部分就會拱起來像小山,形成三角形。

生:對,把三角形的任一條邊做底,另兩條邊就像拱起的小山,因爲另兩條邊的和總有多出的部分,如果沒多出的,就不能形成小山,也就是說拼不成三角形。

師:大家說的既形象又有道理,我們在判斷三根小棒能否拼成三角形時,就看任意兩邊之和是否大於第三邊,通過實驗也進一步證實了只要是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一定大於第三邊。

(3)師生歸納總結: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

三、應用深化

1.通過實驗,我們知道了三角形三條邊的一個規律,我們就能用它來解釋小明家到學校哪條路最近的原因了。(學生說說)

2.請學生獨立完成82頁例題中三道題,說說能否拼成三角形。

問:我們是否要把三條線段中的每兩條線段都相加後才能作出判斷?

思考一下:有沒有更快捷的方法?

(用較小的兩條線段的和與第三條線段的關係來檢驗。)

做練習十四第四題,利用快捷方式判斷。你能用下圖中的三條線段組成三角形嗎?有什麼辦法?

3.有兩根長度分別爲2cm和5cm的木棒。

(1)用長度爲3cm的木棒與它們能擺成三角形嗎?爲什麼?

(2)用長度爲1cm的木棒與它們能擺成三角形嗎?爲什麼?

(3)要能擺成三角形,第三邊能用的木棒的長度範圍是多少?

四、反思回顧

在這節課裏,你有什麼收穫?學會了什麼知識?是怎樣學習的?

五、課堂實踐:

練習十四11、12題。

課後反思:

1.數學學習的過程實際上是數學活動的過程,整節課,學生大多處於探究活動中,學生的探究活動是在學生的自主探究前提下進行的,任意5根小棒的抽取設計具有開放性,沒有規定小棒的組別,使學生的探究不受侷限。觀察和推理時,完全由學生運用兒童化的語言解釋現象,形象、生動、易懂。

2.探究活動一步步將學生學習的知識引向深入,在前面探究認識到三角形任意兩條邊的和大於第三邊後並不急於深入,而是待學生通過一定的練習,理解和認識了規律後再引導學生向縱深發展,探討不能圍成三角形的小棒長度的變化,學生通過對錯誤的再認識,更深層地體會到了三角形任意兩條邊的和大於第三邊這一規律的涵義,尤其是對“任意”兩字的進一步體會和理解。探究的層次性始終基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的步步深入的。

3.臨近下課前的小插曲着實沒有想到,遇到要推翻整節課定論的問題,教師再次將探究的機會留給學生,學生已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掌握了運用操作探究的方法,因此他們很快想到運用實際操作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在操作中發現問題不是出在結論上,而是操作不當造成的,而且能結合理論(三角形的定義)找到操作中錯誤的原因,“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學會了運用數學的語言、方法去思考、解決和解釋問題纔是數學學習的最大收穫。

[四年級數學活動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