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後反思(精選8篇)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後反思(精選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8W 次

在現實社會中,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後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後反思(精選8篇)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後反思 篇1

《我不是最弱小的》敘述了薩沙在媽媽、哥哥的影響下,把雨衣蓋在了“比自己弱小的”薔薇花上的故事,讚揚了薩沙一家人自覺保護弱小者的高尚品質。這篇課文以平實、自然的語言描繪了一段真實感人的雨中情。這篇課文結構明晰,語言淺近卻喻理深刻。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反覆朗讀、邊讀邊想、深入感悟。

1、強化初讀,使學生有所知。

在教學中,我首先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進而弄明白文章所寫的事情。在學生了解本文所寫內容的基礎上再讀課文,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的重點內容,使學生在讀書中對課文所揭示的道理有所感知。

2、賞讀激情。使學生有所得。

文中的對話環節我讓學生分角色朗讀,體會薩沙一家人的高尚品質,讓學生把自己當作薩沙家庭中的一員,在有感情地讀好人物對話的同時,賞讀課文中對景物的描寫和對薩沙一家人行爲的描寫,讓人物的言行有一個無比美好的背景,在入情入境的朗讀中感情得到昇華,人物的品質行爲得到內化。

總之,“語文”是“情感認知”的廣闊舞臺,需要老師不斷地探索,不斷地追求,一個老師的教學情感定會綻放語文素養的美麗花朵。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後反思 篇2

《我不是最弱小的》記敘了薩沙在爸爸、媽媽的影響下,把爸爸、媽媽讓給他的雨衣蓋在了“比自己弱小的”薔薇花上的故事,讚揚了薩沙一家人自覺保護弱小者的高尚品質。課文比較簡單,所以我把兩課時的內容整合爲一課時。

在課的結尾處我告訴孩子們,其實薩沙和他們一樣,只是一個上小學四年級的孩子,可他卻不甘心做弱小者,不願只享受別人給予的關愛。讓學生聯繫生活回憶是否也曾伸出過援助之手,保護過弱小者呢?我認爲語文的學習要聯繫學生自身的實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認識,讓文章的主題深入人心。同時進一步提升主題,拓展“弱小者”的外延,即有生命的人和事物。

最後我還安排了這樣一個環節:當遇到困難時,我不會害怕和退縮,我會堅強地說——當別人善意地想幫助我,而我可以自行解決時,我會自豪地告訴他——當不幸降臨時,我還會主動關愛和幫助其他的人和物,因爲——通過三次課題引讀,讓學生全面而透徹地理解文章主題,更將情感推向高潮,使得整堂課完滿收尾。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後反思 篇3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下冊一篇蘊含着濃濃真情和深刻道理的課文。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對薩沙的行爲、語言、心理進行教學,引導學生樹立保護弱小者、關愛他人的思想感情。在本次授課中,存在許多不足之處,現歸納如下:

一、教師課前準備不夠充分。

在上課前,發現自己的u盤忘記帶了,打亂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因爲本課的生字較多,我在黑板上板書生字時花費了不少時間。以至於後面的教學時間緊張,使重點即:薩沙和媽媽的三次對話中教師說得較多,學生沒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品讀和理解。

二、重點不夠突出。

由於教學時間緊張,前面的板書生字花費時間多,影響了後面的教學環節。教學時間安排不合理,嚴重影響了教學任務。在理解薩沙和媽媽的三次對話上,只是簡單地分角色朗讀和體會人物的心理。教師沒有更明確地提出每次朗讀的目的。

三、努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教師一直忽視了學生讀書的目的,只是一味地要求學生讀出感情來。自由讀文不等同於齊讀,有感情朗讀不代表唱讀課文。在今後的教學中,要重視朗讀的效果,努力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培養出班裏的“朗讀明星”,帶動整個班的朗讀水平。

四、教師的語言不夠生動親切的語言、有序的教學、熱烈的氣氛是一堂好課必不可少的。在今後的教學中,努力提高教師語文素養,學會傾聽,學會欣賞。

通過一次推門課,我深刻地體會到:教學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一刻也不能鬆懈,不能一味地給自己找失敗的理由。紮實地基本功是必不可少的。在今後的教學中,更應該關注全體學生爲目的,用“花苞”心態對待每一位孩子。讓自己擁有一種“花苞心態”吧,相信那些接受能力弱的孩子就是“姜子牙”,就是那個遲開的“花苞”,他們是大器晚成的。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後反思 篇4

《我不是最弱小的》這篇課文講了薩沙與家人出外度假,突然遭遇暴風雨,父母親很自然地把雨衣讓給了年齡最小的薩沙。在他們的影響下,薩沙也不甘於做弱小者,並學會了保護弱小者。儘管文章說的是一件簡單的生活小事,卻闡明瞭深刻的做人道理,滲透了培養自信自強人格的思想。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薩沙和媽媽之間的對話。教學本課時我把重點放在了引導學生朗讀感悟上了:

1、重視初讀課文,理解大意。

對於課文的理解應建立在熟練的朗讀之上,因此在教學時我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熟悉課文,並通過明確朗讀要求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的重點內容,使學生在讀書中對課文所蘊涵道理有初步的感知。

2、重點精讀,感悟理解。

在初讀的基礎上,重點首先應放在“媽媽”的動作及與薩沙的對話的理解上。從“爸爸趕忙把雨衣給了媽媽,媽媽接過雨衣沒有穿,卻把它給了我”。從找重點詞及動作理解到媽媽對孩子的愛;媽媽所說的話是在教育薩沙要懂得同情弱者,保護弱者;而薩沙的話又時我們理解到他對媽媽的愛,同時也讓我們感受到了薩沙不甘當弱者的心情。學生在理解句子的基礎上讀出了薩沙不甘爲弱、也想保護弱者的想法;特別是在薩沙把身上的雨衣蓋在薔薇花上之後說的話,“現在我還是最弱小的嗎?”這一句要指導學生體會薩沙的自豪感,因爲他已經不是最弱小的了,能夠保護比他弱小的薔薇花了。這樣,通過學生不斷深入地朗讀,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語感,也使學生受到了教育。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後反思 篇5

課後的第四、五兩題是這樣的:讀讀想想,說說“‘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媽媽回答說。”及“‘現在我該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媽媽?’薩沙問道。”兩句話的意思。還有“你遇到過比你弱小的人嗎?說說你是怎樣保護弱小者的。”

面對這兩個題目,很明顯“保護”一詞是關鍵詞。如何理解保護?怎麼保護?爸爸把雨衣給了媽媽,這是一種爸爸心中的那種“保護”,媽媽把雨衣給了薩沙,這是媽媽的那種“保護”,薩沙把雨衣給了薔薇花,這是薩沙心中的“保護”。這種“保護”在傳遞着。所以引導學生思考這兩個題目,其實就是思考保護、傳遞保護。

生活中,這種傳遞是存在的,其實每個人的一生都擁有過這種“保護”,但爲什麼沒有寫成這樣的文章?也許是因爲太普遍了,也許是因爲大家感覺到這種保護是一種“應該”,也許是因爲我們在傳遞上做的不夠,缺少着思考。薩沙的思考對於學生來說,是一種創造,對於我們老師來說也是一種啓迪,或者說是喚醒。因此,這一課的教學,除了引導學生完成這篇文章的任務外,還應該引導學生思考這種傳遞,思考如何創造性地進行傳遞。我個人認爲,這是引領學生成長的重要一筆,不可忽略。

怎麼去引導?

一是讓學生想像自己被父母或者他人保護的事,寫成短文。

二是引導學生思考着自己如何面對未來新的保護。

三是懂得一種感恩,明白愛的存在。因爲接受保護本身就有着感恩,就有着愛。媽媽接受爸爸的保護,心中愛着爸爸,我接受媽媽的保護,心中當然愛着媽媽。薔薇花接受着薩沙的保護,同樣也有愛,花也愛着薩沙,這種愛在哪裏?這就是第二段所寫“森林裏是那麼美好。林中曠地附近長着一叢叢野薔薇,一朵花剛剛開放,粉紅粉紅的,芳香撲鼻。母親和孩子坐在草地上聊天,父親在旁邊聚精會神地看書。”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後反思 篇6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文章情節簡單,文字鮮活,是一篇極具生命教育意義的經典文章。課文講述的是薩沙與一家人外出度假,突遇大雨,父母把唯一的一件雨衣自然而然的給了最需要保護的薩沙。而薩沙在父母親的影響下,也不甘於做弱小者,把雨衣蓋在了薔薇花上。儘管文章說的是一件簡單的生活小事,卻闡明瞭深刻的道理,滲透“不甘做弱小者”、“保護弱小者”這樣的情感信念。

在本文的教學中,我以“弱小”一詞爲文眼,抓住文章的明線──“誰是最弱小的”;以“保護”一詞爲情眼,抓住文章的情感暗線——“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通過研讀媽媽與薩沙的對話和雨前雨後薔薇花的對比,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產生領悟和體會。

我在講這節課的時候是從課題入手。以“弱小”爲切入點,把整個教學過程主要分爲這樣幾個部分:

一是感受“弱小”——在託利亞眼中薩沙最弱小,在媽媽眼中薩沙最弱小,在薩沙眼中薔薇花最弱小。尤其是在感受薔薇花的弱小時,讓學生分別體會雨前、雨後的薔薇花有什麼不同。學生很快從文中找到答案,雨前的薔薇花特別漂亮,雨後的薔薇花顯的特別嬌嫩。文中這兩處對薔薇花的描寫是爲文中薩沙說的話做鋪墊。我就藉此引導孩子體會當時薩沙的心情及做法,進而理解課文主題——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

二是拓展延伸。通過四篇課外閱讀《拾貝的小女孩》、《寶貝,我愛你》、《左傾15度》、《照亮別人》的延伸,讓學生明白,保護弱小是不分年齡、不看性別、不分物種的。每個人都要儘自己最大的能力去保護他人,做一個強者。

這節課上完之後,我覺得效果還不錯。特別是孩子們課堂上善於思考的積極性很高。這一點我很爲孩子們驕傲。但也有很多瑕疵。如:整個環節中丟掉了“爸爸”這個角色,沒有很好的貫穿全文;在後來的拓展延伸時應該給學生做適當的小結;講課時的語言神態還需再自然一些等等。針對自己這次講課中存在的問題,我會在今後的工作中努力改進,爭取更大的進步。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後反思 篇7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三篇講讀課文,文章情節簡單,貼近生活。 我講授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本課的教學思路是:學會14個會認字,學會寫12個會寫字,掌握生字的識記方法,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讓學生如何掌握生字的字形,並能正確運用詞語,是教學難點。另外,通過本節課的教學,還要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說話能力和觀察能力。

反思整節課,我認爲處理得比較好的地方是:

1、能根據教材的特點和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精心設計教學過程,課堂氣氛活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生字的興趣,使學生順着我的教學思路,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2、本節課我着重教學生掌握漢字結構的規律,提高學生對字形的比較、識別的能力,讓學生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並且對所學的會認字和會寫字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逐步從扶到放,既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如:爲了加強學生識記生字,我讓他們找出識記生字的方法,小琪同學說用猜一猜的方法記住“撲”字,她說:“有一個人用手去拔蘿蔔”去記住“撲”字。小鄧同學說用換一換的方法記住“摸”字等等。同學們想出識記生字的方法各種各樣,達到了預設的教學效果。

3、能利用多種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因爲這節課學習的生字比較多,怎樣讓學生學得有興趣,不枯燥無味?我一方面採取創設情境引入、圖片實物演示,另一方面採用遊戲方法,把識字置於遊戲之中。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利用遊戲,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樂學,喜歡學,有主動學習的意願,能夠主動識字,快樂識字。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後反思 篇8

《我不是最弱小的》這是課文中薩沙所說的一句話,薩沙通過自己的努力,證明給媽媽看,我不是最弱小的,因爲我可以保護比我更弱小的薔薇花。這篇課文語言淺近卻喻理深刻。課文中的幾處對話要引導學生反覆朗讀、深入感悟。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首先從生字“弱”入手,讓學生用“弱”組詞,引出“弱小”一詞,讓學生理解“弱小”和“最弱小”的意思,再引入課文。我讓學生在初讀以後,說說課文描寫了幾個人物和幾種花,再根據以上問題的答案,通過填空的形式來說一說這篇課文的主要故事,有了老師的提醒,通過填空的形式,學生很快就能將課文的主要內容說出來了,對於低段的小孩子概括能力不強的這一弱點,填空的形式很適合他們。在學習課文中媽媽與薩沙的對話時,我先讓學生找出媽媽和薩沙說的話,在讓他們讀一讀薩沙說的話,有什麼特點。他們想了一下後就發現了,薩沙說的話都是問話。同時這三句話是薩沙不同心情下所說出來的,我就讓學生通過反覆的讀,來感受當時薩沙說話的心情,首先是疑惑的,接着是不甘心,最後是高興的自豪的,同時讓他們說一說疑惑什麼,爲什麼不甘心,最後又爲什麼會覺得很自豪,這樣自然而然的他們讀懂了對話的內容,同時在教學媽媽說的話時,讓他們感受到母親對孩子的關愛之情。

最後,學生們在交流生活中你保護過弱小的嗎?的事例的時候,展現了一幅幅溫馨的畫面,使學生保護弱小的品質深深地印在腦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