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小學語文《將相和》說課稿

小學語文《將相和》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7W 次

  《將相和》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小學語文《將相和》說課稿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18課《將相和》。

首先,我來說說對教材的理解。

《將相和》這篇課文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課文以戰國時期爲大背景,以藺相如的言行活動爲主要線索,選取了“完璧歸趙”“澠池會見”“負荊請罪”三個典型故事,寫出了將相之間由不和到和好的經過,讚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愛國的高貴品質,也讚揚了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從而告訴人們“和”的重要性。

總之,故事雖短,但教之意義深遠。深究此文,語言訓練有味,文化建構有道。將相不和,趙國危矣!《史記》不讀,鏡之何有?

其次,再來說說教法與學法。

鑑於《將相和》這篇課文的脈絡和主題都很清晰,結合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出的“課程目標應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這一理論,我決定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知識與能力:認識7個生字,會寫9個字;理解課文主要內容。

過程與方法:通過用小標題概括文中的三個小故事的方式,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並理解故事情節;通過師生間的交流與探索,幫助學生理清三個故事間的聯繫。

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生通過將相之間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轉變過程,感受人物形象,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品悟“和”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並以此爲跳板,瞭解中國的“和”文化。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放在引導學生充分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並且體會到“和”的意義。

爲了達到以上教學目標,我在課堂教學中將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原則,採用“品讀詞句”“以讀爲主”等語文學習方法,努力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下面就着重來談談我的具體教學思路。

整堂課我分成三大環節,即“走近《將相和》”、“走進《將相和》”和“走出《將相和》”。

一、走近《將相和》,引出和的概念

爲了在教學伊始就爲學生營造一個輕鬆、愉快的氛圍,我用《六尺巷》的故事導入,先讓學生談談讀後的感想,引出“和”的概念,然後相機板書課題“將相和”。

接下來就是把時間交給學生,首先讓學生充分地讀課文。在學生初讀課文時,爲了讓他們做到讀與思相結合,我佈置了閱讀過程中的要求:

①、疏通文中的生字和生詞;

②、試着用小標題來概括三個故事的主要內容。

在充分朗讀之後,通過詞語填空的方式對學生生字詞的學習進行檢查,着重檢查指導學生對生字音形的準確把握,如“諾”應讀“nuò”,不讀“ruò”;“璧”字寫的時候既要注意字形,又要注意字的結構,要力求寫勻稱。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讀讀這些詞語。

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爲我始終覺得中華文化的傳承,應該且必須是從識字寫字開始的!課堂教學也不例外。所以可以這樣說:識字寫字永遠是我們語文教學的起點!

緊接着,通過交流小標題對學生的概括能力進行訓練。

二、走進《將相和》,三品藺相如

以矛盾衝突爲切入點,課件出示廉頗的話,學生先說說自己讀了廉頗的話後,對廉頗的第一印象。然後質疑:藺相如真的像廉頗說的那樣,光靠一張嘴嗎?

爲了幫助學生弄明白這一問題,我將課堂充分放手交給學生,具體通過引導學生品讀感悟藺相如“勇敢、機智和愛國”,放手讓學生去抓文中關鍵的語句,並通過“有感情地讀”來體會藺相如的人格特點。

1、一品藺相如的“勇敢”

當藺相如看到秦王並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時,他就理直氣壯地說了這麼一段話:“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裏,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其中的“撞”字就是一個很好的抓點,這一“撞”,足以表現出藺相如的勇敢無畏!

2、二品藺相如的“機智”

可以抓住“看”體會藺相如能察言觀色,準確地揣摩人的心理,他採用“金蟬脫殼”之計將和氏璧從秦王手中拿了過來;接着緊扣“理直氣壯”,讓學生去讀、去演,讀演結合,感受藺相如的智中有勇;接着通過引導,讓學生了解藺相如相繼採用“緩兵之計”明着是要秦王舉行授城儀式,實際上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故意拖延時間送璧回國,從而深切地體會藺相如勇中有謀。

3、三品藺相如的“愛國”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倡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爲了讓學生的思想在課堂中活躍起來,所以第9自然段我採用了師生討論的教學方式,拋出問題:“藺相如明知秦王不會授城,爲什麼不和手下人一起化裝回趙國?你覺得他這樣做好不好?”這一問,與學生的思維來了一個鏈接,學生可以暢所欲言,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看法,教師在尊重學生答案的同時,聯繫課文第17自然段中藺相如與手下人的對話,在此基礎上適時引導學生感受藺相如的不怕犧牲、以大局爲重的愛國主義精神。

小結:藺相如屢爲趙國立功,受到了重封,他本應該受到文武大臣的景仰,不料卻引起了廉頗的不滿。課件再次出現廉頗的話,激化矛盾。

品讀將相和好。主要抓住藺相如的話來體會他的顧大局、識大體;抓住廉頗的'負荊請罪,再談廉頗的人物形象

三、走出《將相和》,昇華和的內涵

首先,回味故事,理清故事間的關係。出示一道選擇題,思考三個故事之間的關係:完璧歸趙、澠池會見、負荊請罪三個故事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有着密切的聯繫,其中完璧歸趙是澠池會見的( ),負荊請罪是完璧歸趙和澠池會見的( )

A.起因 結果 B.結果 起因

學生思考後填空,並且講出理由,這樣設計是幫助學生在熟讀課文之後理清三個故事間的關係,教師小結答案後板書:和——不和——和。

然後,小結全文,趙國的安定,得益於廉頗和藺相如的“同心協力,和睦共處”。緊接着出示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中的“和”字的變化,結合視頻介紹中國的“和”文化。

走出《將相和》,作爲老師,我們沒有理由不向我們的孩子推薦閱讀史學鉅著《史記》,這部花了司馬遷畢生精力寫就的史書究竟會給他們帶來什麼?我想:必定是文化,是中國幾千年積澱下來的厚重文化!這樣的書,這樣的閱讀,我們無法拒絕!況且《語文課程標準》也倡導學生要加強課外閱讀,要讀好書,讀整本的書。

再來說說我的板書設計,“和→不和→和”,簡簡單單一條線,一目瞭然!它既向學生晰地呈現出了《將相和》一文的行文思路,又很好地向我們說明了“和”的重要性!我喜歡這樣的板書設計,因爲濃縮就是精華!更爲巧妙的是整節課至此可以高度濃縮爲一個“和”字。

總而言之,這堂課我之所以如此設計,是爲了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突破:

1、努力做《語文課程標準》的執行者,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嚴格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爲一體,形成立體式的目標體系,達到在“立言”的基礎上“立人”的目的。

2、努力將語文教學當作一門藝術來追求!藝術是講究層次的,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緊緊抓住“和”字,設計了“走近《將相和》、走進《將相和》、走出《將相和》”這一遞進式的教學過程。這樣做,是爲了逐層遞進,拉近學生與秦、趙兩國,與藺相如、廉頗之間的距離,通過文本的細讀,使學生深入理解矛盾衝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最後昇華到一定的認知高度,從而走出文本,走進生活,瞭解到“和”一直是我們中國人幾千年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根源。今天的中國仍然秉承着“和爲貴”的思想,“和”引領着中國走向了世界,走向了強盛。

3、努力做到“以讀爲主”,我覺得“讀”永遠是最好的語文實踐。讀字,讀詞,讀句……讀文化!在這一節課中,我始終沒有忘記這一點!

最後,以一副對聯結束我今天的說課:

將相和,和衷共濟,文武雙全,一片愛國魂

師生攜,攜手並進,教學相長,兩顆進取心

謝謝大家!

附:板書設計

18、將相和

和 → 不和 →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