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徐霞客遊記》優秀教案和反思大綱

《徐霞客遊記》優秀教案和反思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8W 次

 教材分析:

《徐霞客遊記》優秀教案和反思

《徐霞客遊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下冊第十組的第一篇主體閱讀課文。這是一篇寫人的記敘文,主要記敘了明末奇人徐霞客爲了考察祖國山川地貌,不避艱險、徒步走遍了半個中國大陸,並將其遊歷、觀察和研究記錄下來,形成了不朽傑作《徐霞客遊記》,歌頌了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艱險、鍥而不捨、求真求實的科學研究精神,讚揚了他爲祖國旅行考察事業奉獻一生的功績。全文共6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概述了全文,總寫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他寫成了一本千古奇書《徐霞客遊記》。第二自然段講徐霞客卓爾不羣,立志考察祖國山川地貌,並在此後的30年間歷盡艱辛獲得了第一手考察資料。第三至五自然段通過具體事例寫了徐霞客在考察途中所表現出的不畏艱險、鍥而不捨的科學研究精神。第六自然段總結了徐霞客一生遊歷的價值,高度評價了他是我國旅遊寫作的先驅,是求真求實、開創田野考察的科學家。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知道徐霞客這位奇人“奇”在哪裏,知道徐霞客的一生爲中國的旅遊考察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2、在閱讀、理解中,體會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艱險、鍥而不捨、求真求實的科學研究精神,激發學生探索自然奧祕的思想感情。

3、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理解“卓爾不羣”“雄心壯志”“先驅”等詞語的意思。通過反覆閱讀,領悟課題中“閱讀大地”的含義。

4、繼續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鍛鍊學生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及藉助資料理解課文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快速默讀的能力。

  教學重點:

在閱讀、理解中,體會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艱險、鍥而不捨、求真求實的科學研究精神,激發學生探索自然奧祕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知道徐霞客這位奇人“奇”在哪裏,知道徐霞客的一生爲中國的旅遊考察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徐霞客遊記》封面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揭題質疑。

1、請同學們看黑板,(板書:閱讀),大家一定非常熟悉這個詞語。大家平日都閱讀什麼?(閱讀書籍、報刊等)有一個名叫徐霞客(板書)的人,閱讀的卻是大地(板書)

2、請同學們齊讀課題。讀了課題,你有什麼疑問?(徐霞客是誰?他爲什麼要閱讀大地?他是怎樣閱讀大地的?)

3、師:學問千千萬,起點在一問。同學們都很善於思考,現在請大家帶着問題走進課文。

(設計意圖: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此環節從學生熟悉的“閱讀”一詞入手,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圍繞課題質疑,培養了學生的直覺思維能力。)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輕聲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邊讀邊思考剛纔提出的問題。

2、誰來就本課容易讀錯和寫錯的生字給同學們提個醒?(提醒大家注意“卓、棲”的讀音和“鍥”的讀音和寫法。)

3、看來同學們預習得很認真,通過初讀,你知道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主要寫了徐霞客閱讀大地的事。)

(設計意圖:遵循閱讀教學整體性原則,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通讀全文,親近文本,在字詞教學方面注重培養學生的交往意識和合作精神。)

過渡:奇人徐霞客爲什麼要閱讀大地?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問題。

 三、釋疑點撥,精讀感悟。

(一)解決問題一:徐霞客爲什麼要閱讀大地?

1、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問題。

2、學生回答問題,相機出示:

當時的讀書人,都忙着追求科舉功名,抱着“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觀念,埋頭於經書之中。徐霞客卻卓爾不羣,醉心於古今史籍及地誌、山海圖經的收集和研讀。他發現此類書籍很少,記述簡略且多有相互矛盾之處,於是他立下雄心壯志,要走遍天下,親自考察。

(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醉心”“發現”來理解,通過對比,感悟徐霞客的“卓爾不羣”。)

(二)解決問題二:徐霞客是怎樣閱讀大地的?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2—5自然段,圈畫重點詞句,在感受最深的地方簡單批註。(生默讀,師巡視。)

2、把圈畫的詞句和感受跟小組同學交流。

3、全班交流,引導學生抓住“行程九萬里”感受路途遙遠;抓住“三十多年”感受時間之長;抓住“與長風爲伍,雲霧爲伴”,“日間攀險峯,涉危澗”,”晚上棲身洞穴記錄見聞”等重點詞句想象徐霞客閱讀大地的情景。

4、師點撥:徐霞客在閱讀大地的長途跋涉中經歷了哪些艱險而感人的故事?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講給同學們聽。

5、指名講故事,再次感受徐霞客不避艱險、鍥而不捨、求真求實的科學研究精神。

6、創設情境,指導有感情朗讀:(出示文字,配樂,師導讀)

三十多年,一萬多個日日夜夜,徐霞客攀登過多少座險峻的山峯?探尋過多少個鮮爲人知的巖洞?黃果樹瀑布旁留下了他鍥而不捨的身影,長江源頭見證了他求真求實的足跡,他從黑髮走到白髮,從青年走到老年,足跡遍及江祖國16個省。他不僅用雙腳,更是用心血,甚至生命走出了一條卓爾不羣的人生之路,來,帶着你的感受讀這段話。

7、學到這裏,你心目中的徐霞客是個怎樣的人?學生自由表達。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此環節,老師以學生質疑的問題爲起點,通過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小組交流、抓住重點詞理解感悟、創設情境導讀等多種教學形式,在充分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概括能力、有感情朗讀的能力等,在語言文字訓練中一步一步地深切感受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艱險、鍥而不捨、求真求實、堅持真理的科學研究精神,從而受到情感薰陶,獲得審美樂趣。)

四、瞭解“奇”書,延伸拓展。

1、奇人徐霞客寫出了一本千古奇書《徐霞客遊記》,這本書“奇”在哪裏,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第六自然段。

2、學生回答,相機出示《徐霞客遊記》封面。

師述:與徐霞客同時代的明末清初散文家、詩人錢謙益稱遊記爲“古今遊記之最,是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英國科學史專家李約瑟說”他的遊記讀來並不像十七世紀的學者所寫的東西,倒像一部20世紀的野外勘察記錄。同學們如果有興趣,課外可以找來讀一讀。

 五、總結全文,迴歸課題。

1、最後讓我們再次回到課題,課題中的“閱讀”是什麼意思?(學生自由答)你能從課文中找出關鍵詞語來理解“閱讀”的意思嗎?看誰找的又對又多。(考察,走遍,遊歷,研究,橫跨,實際勘探等)

2、師總結:做爲探險旅行家、地理學家的徐霞客,用雙腳、心血、甚至生命閱讀着大地這部遼闊的無字之書,寫出了《徐霞客遊記》這部千古奇書,他用一生的經歷詮釋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千古名言,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位曠世奇人——徐霞客。

請同學們再次齊讀課題和板書。

(設計意圖:學生隨着文本和老師的點撥到課文中“走了一遭”,此時,再讓學生來理解“閱讀大地”的意思可謂水到渠成,同時以詞解詞,注重了語言文字訓練。)

  六、佈置作業,延伸拓展。

1、在課文中找出四字成語或詞語填在括號裏。

徐霞客的一生,是(不避艱險)的一生,是(鍥而不捨)的一生,是(求真求實)的一生,是(卓爾不羣)的一生。

2、課外閱讀有關徐霞客的故事和書籍,用一百字的篇幅簡單介紹徐霞客。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在介紹《徐霞客遊記》的基礎上,老師相機由讀引申到寫,由課內延伸到課外,有效地落實了小學五—六年級100萬字的課外閱讀總量。)

  附板書設計:

閱讀大地的徐霞客

歷盡艱辛讀大地

鍥而不捨著奇書

  《閱讀大地的徐霞客》教學反思

短暫而又漫長的語文組“同課異構”活動終於告以段落,說它短暫,是因爲從知道內容到講課結束,不足四天時間;說它漫長,是因爲在這四天裏,我的內心經歷了煩躁、焦慮、緊張、投入、虛脫、輕鬆的複雜過程。

回顧四天來的磨課歷程,感覺自己收穫頗多,謹以感受最深的幾點反思如下:

一、教師要做文本的知音。記得聽到講課內容的那一瞬間,我的大腦出現了短暫的空白。我在心裏不停地埋怨,爲什麼是徐霞客而不是李白或蘇軾?我不熟悉徐霞客,不喜歡徐霞客,如何引導學生熟悉、喜歡徐霞客呢?我陷入了迷茫中。可時間緊,任務重,容不得我埋怨,容不得我不喜歡,我強壓住內心的不滿,一遍遍地朗讀課文。我先以一般讀者的身份讀,瞭解到徐霞客是個奇人,寫了一本奇書;接着我又以學生的身份讀,在讀的過程中發現了一些拿不準音的字,如“棲、鍥”等;最後我才以教師的身份讀,發現這篇課文還是有值得教的地方,比如條理比較清晰,文字簡潔質樸。正如古人說的那樣,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漸漸地,徐霞客這個人物在我大腦中明晰起來。之後我又翻看了《同步拓展閱讀》,上網查閱了有關徐霞客的.資料,慢慢的,對這個“肩荷一袱背,手挾一油傘,足踏天下半”的“天下第一奇人”有了一絲好感。

二、教學設計要以學生爲本。當我對徐霞客這個人物有了一定的瞭解後,便着手設計教學過程。我習慣性地翻閱《教師教學用書》和《教案集錦》,發現所有的設計都是從“奇人”這個關鍵詞切入,然後引導學生通過抓重點詞句來感受他“奇”在哪裏。我也打算走捷徑。可是,在預設學生會如何回答時,我犯難了,僅僅憑藉“卓爾不羣、鍥而不捨、不避艱險、求真求實”這幾個重點詞就能讓學生感受到徐霞客的“奇”嗎?世上具有這種品行的人千千萬,爲何獨獨稱他爲“奇人”?我感覺設計的問題和學生的認知之間似乎缺了點什麼。到底缺了什麼呢?我陷入困惑之中。後來有老師點撥了一下,爲什麼不從“閱讀大地”入手呢?是呀,爲什麼不從課題中“閱讀大地”這個新奇而又值得玩味的詞語入手呢?我一下子有種撥開雲霧見晴天的感覺,回想起多年前講《一夜的工作》一課,開始設計時也是從中心句“他是多麼勞苦,多麼簡樸!”切入,然後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感受周總理的勞苦、簡樸,效果並不好,因爲學生跟周總理生活相距太遠,並不是課文告訴他“勞苦簡樸”他就能認同。這篇課文也是寫人的,徐霞客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更遠,假如從“奇人”入手,再來一步步地“演繹”,這樣設計方便了老師可爲難了學生,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我當機立斷,立即修改教學設計,從課題入手,引導學生圍繞課題提出問題,然後自主讀書,小組交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想象能力、有感情朗讀能力。這樣,學生一次次地走進文本,走進徐霞客,由陌生到熟悉,由感性到理性,最後這個人物形象就深深地印在學生的大腦中,而不僅僅留下“奇人”這兩個抽象的字眼。由此,我深切地感受到,要想真正從行動上落實“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這些新課程理念需要經過多麼漫長而複雜的過程。

三、語文課要注重語言文字訓練。假如想讓學生了解徐霞客這個人物,感受他卓爾不羣的人格魅力,我敢說,影片《閱讀大地的徐霞客》肯定比文本《閱讀大地的徐霞客》更能吸引學生,感染學生。但是,學生不僅僅只是爲了瞭解這個人物,感受他的品行,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在瞭解人物、感受品行的同時,進行字、詞、句、段、篇和聽、說、讀、寫的語文綜合訓練。在這節課上,我感覺自己還是上出了“語文味”:1、形式多樣的閱讀訓練爲學生“潛心會文本”提供了保證。如開課時的大聲朗讀、思考問題時的默讀、感悟文本時的自由讀、感情昇華時的齊讀等等,都給了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 2、重點詞語的理解運用了各種不同的方式。如“卓爾不羣”,通過對比來理解;“醉心”,聯繫生活實際來理解;“九萬里”“三十年”通過化抽象爲具體來理解;“鍥而不捨”,在體驗的基礎上用換詞法來理解;課題中的“閱讀”通過到文中找相關詞語來理解等等,形式多樣,落到實處。

四、真正把教材當成例子。葉老說過,教材不過是個例子。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每一篇課文不過是一扇扇窗子,好教師經由這扇窗,擦亮學生的雙眼,讓他們看到窗外更美的風景;壞教師把學生緊緊關在窗子裏,天長日久學生的眼睛漸漸蒙上了灰塵,越來越近視、短視。在這節課上,學生反覆閱讀,通過語言文字訓練,在內心深處對徐霞客萌生濃厚的興趣,被徐霞客獨特的人格魅力所打動,最後主動地去閱讀,去了解更多關於徐霞客的資料,纔是教者的最終目的。我想,課後學生一定會去閱讀更多關於徐霞客的故事,或者多年以後,他在另外的地方再次接觸到徐霞客,如果他能回憶起在這節課上的一些情景或一絲體驗,那麼作爲小學教師的我們也知足了。

教學永遠是遺憾的藝術。在這節課上,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解決“徐霞客是怎樣閱讀大地”這個重點問題時,老師的指導朗讀缺乏層次性;回放自己的上課錄象,發現存在多處“好不好”“對不對”這些隨意性的口頭禪,這些都需要自己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多多改進,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