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金蟬脫殼教學設計

金蟬脫殼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3W 次

 教學目標:

金蟬脫殼教學設計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能結合課文理解生字新詞。

2、通過有感情地品讀,引導學生認識動物世界的奇妙與情趣,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以及對自然科學研究的志向。

3、通過對重點段的品讀感知,掌握金蟬脫殼的過程和特點。

4、理清表達順序,感知課文的表達方法,能準確地背誦4、5兩個自然段。

 教學重點:

通過品讀脫殼的過程,感受自然的神奇及作者的表達方法。

  第一課時教學過程:

  主要目標:

1、正確、流利、初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劃出陌生字詞,能結合課文自學。

3、初步感知文本的結構,理解課文的內容。

4、指導學生寫字,完成習字作業。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引入生活情境,整體感知文本

1、夏天剛剛過去,在夏日中蟬給我們增添了不少生趣,我們是農村的孩子們,恐怕都捉過蟬,能把當時捉蟬的情境給大家講一講,讓我們分享一下當時的快樂嗎。

2、師生進行簡要交流,激發學生再現當時的捕蟬場面。

3、你們知道它是怎樣脫殼的?(如果生知道,讓其簡要說)

4、那這節課我們就來具體地瞭解一下蟬是怎樣脫殼的。

5、板書:

7、金蟬脫殼

讀題,正音。(除在這個成語中讀“qiao”其它都讀“ke”。)

理解這個成語的大體意思。

6、激發自讀,整體感知課文

a、我們課文中描寫的這個蟬是什麼樣子的,它是怎樣脫殼的呢?請大家默默地朗讀,邊讀邊感知。

b、學生帶着問題默讀一至兩遍感知。

  二、正確流利朗讀文本

1、剛剛大家通過自己的默讀,相信對蟬是什麼樣子,以及是怎樣脫殼的有一個初步的印象了,現在我們主要的任務就是能把書讀得正確流利,大家自由地朗讀課文完成以下任務:

a、劃出自己感覺陌生的字詞,讀準,並結合課文理解。

b、一句一句朗讀,讀準每一句,達到流利通順。

2、檢查學生自讀情況。

節節過關,讓學生實實在在地讀書,並能讓絕大多數人讀得正確流利。

 三、理清文本結構,感知文本內容

1、我們的課文題目是“金蟬脫殼”,課文的哪些小節是寫“金蟬脫殼”的,再讀默讀課文,標出。

2、與生簡要交流,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的內容結構。

四、指導寫字,完成習字作業

1、引領學生仔細讀字,體會字的間架結構。

2、有重點地指導一些字。

3、學生完成習字作業,教師再有針對性地指導。

〖自我點評〗

我認爲第一課時的教學更需要有務實的精神,這一課時要解決最基本的“語文”,書需要正確流利地讀,文本內容需要整體地把握與理解,字需要留給大量的時間讓其工整地寫。想在40分鐘內完成這些基本任務,自己的每個教學環節必須乾淨、利索、有效。在設計這一課時時,我盡力地這樣做了。

 第二課時教學(詳案)

  完成目標:

1、通過有感情地品讀,引導學生認識動物世界的奇妙與情趣,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以及對自然科學研究的志向。

2、通過對重點段的品讀感知,掌握金蟬脫殼的過程和特點。

3、感知課文的表達方法、理清表達順序,能準確地背誦4、5兩個自然段。

 主要目標:

通過品讀脫殼的過程,感受自然的神奇及作者的表達方法。

  教學過程:

 模塊一:直接引入,(並感知脫殼前樣子)

1、板書課題,讀題,讀出形象來。

2、指題設疑:

a、指板書“金蟬”,剛爬上樹的蟬是什麼樣子的?――肥肥的,通身發着金黃色的亮光

b、這金蟬是怎樣從堅硬的殼裏慢慢爬出來的,快速找到課文描寫這情景的小節,讀一下感受一下。

(學生可以先通過瀏覽方式找到那個小節,再細細地讀,如果不是這樣,給予指導,教給讀書方法。)

 模塊二:感受“怎樣脫殼”

1、大家剛讀了一遍,腦中對蟬蟲的脫殼過程是不是很清晰呢?再默默地把這節讀一遍。

2、蟬蟲在脫殼時,肯定不是一下子就從殼兒裏跳出來的,他身體的各部位得一樣一樣地出來,哪個部位先出來,哪個後出來,即它脫殼的順序你們知道呢。再讀一下這部分,感受它的脫殼順序。

3、交流,讓學生說一下或按書讀一下。

4、板書:背頭腳尾

5、再把這部分好好讀一下,把這個脫殼的順序與過程清晰地映在自己的腦中。

6、現在是不是感覺親眼看到這脫殼的情景了?請你們把腦中的這個清晰畫面讀出來。

(讓學生注意,要想把頭腦中的這清晰的場面表達出來,必須得控制好語速及要把一些重要的詞語說給慢一點,飽滿一點,如“頭鑽出來了”,“頭”後雖然沒有停頓,但必須得停一下,把這個“頭”說飽滿一點,這樣才能更清晰地表達。)

7、你們感覺在這個脫殼的過程中,哪個部位的出來最有趣,你能不能很形象地把這個部位脫殼過程敘述出來。

(引領學生重點地感受蟬尾脫殼這一奇特過程,能較形象地表達出來。)

8、現在我們應該很清晰蟬是怎樣露出背,鑽出頭,伸出腳,以及最後又脫出尾的。

這是一個複雜的蛻變過程,你們說它在這個過程中,是不是會很痛苦或很困難呀?-(不會,“敏捷”“配合得自然協調”)

至此,你感覺這個脫殼的場面怎樣?――(強調這一過程是奇特的,揭示大自然的無限奧妙)

8、感知寫法

整個脫殼的過程這麼複雜,可作者寫得卻十分的清晰,作者的文字就如同攝像頭一樣,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假如讓我們來寫,我們能寫出來嗎?

小討論:爲什麼不能寫出這樣呢?

a、觀察不夠仔細。

b、表達不一定能清晰,要有一個好的寫作順序。

  模塊三:脫殼後的蟬

1、就這樣,過了一會兒,蟬還是依依不捨離開了自己的殼,這時它是白白的,並且翅膀非常小,它又是怎樣變成能展翅高飛的成蟬的呢?自讀下一小節感知。

2、剛出殼的蟬是白色的,翅膀也很小,它是怎樣變成能飛的蟬的呢?

找出有關語句再讀(再用齊讀讓學生深記在腦中)。

3、它的顏色變化也是非常的多與快。自由再讀,體會顏色的變化之快。

4、總結,突出這是一個魔術的過程。然後過渡到最後一節。

同學們讓我們再來看看這充滿神奇色彩的,奇特無比的蟬吧,它是那樣――(讓學生齊說幾遍)而留在一旁的蟬殼,――(同上)

 模塊四:拓展深化延伸

1、剛剛我們一起看了蟬的整脫殼的過程,我們感覺這個 過程如何――奇特。

是的,脫殼的過程敏捷,自然協調這很是奇特,翅膀的變化如此之快也是很奇特,脫殼後的蟬和殼像藝術品,這也很奇特。其實蟬還有很多奇特的地方――

2、蟬還有很奇特的地方

a、幼蟲很長壽。(簡要敘述資料)

b、蟬的鳴叫靠的不是嘴,也不是喉,而是肌肉。(簡要敘述資料)

3、到了這兒,你們喜歡蟬嗎?

告訴學生蟬其實是害蟲,可能放心地去捕捉。

但它也給夏天增添了不少生機,給我們帶來了不少生趣,正如“意欲捕鳴蟬”一樣,更給我們帶來無限的快樂,另外,它的營養豐富,是綠色的食品。

4、總結這一單元的主題特色,闡明大自然的無窮奧祕,激發學生熱愛自然、勇於探索自然。

 第三課時教學:(簡略)

 主要任務:

1、紮紮實實地默寫詞語,並有針對性指導。

2、再次品讀欣賞脫殼的過程,並在此基礎上熟讀成誦。

3、再次體會作者表達觀察方法。

4、指導學生完成一些配套作業,並有重點地進行指導。

 《金蟬脫殼》教學反思

教學這一課時,我採取以“脫殼過程”爲一條內在的主線,對文本進行重新的組合。一節課時間是有限的,而文本的內容又非常地多,所以教學時我集中精力讓學生感悟脫殼時的情景。而對前面的1-2兩節,只是提取了“肥肥的,……”這一句,讓學生感知了脫殼前蟬的樣子即可。然後就細緻地引領學生感悟脫殼時,讓學生清晰地、深入地、形象地、感性地把這複雜的脫殼過程映在自己的腦中。接着又有重點地感知“翅膀的變化”以及整體地感知顏色的變化。最後採取師生合作的形式感知了脫殼後的變成成蟲的蟬及殼。

在這個過程中,在這個主線進行的同時,我還有一條暗線,那就是儘可能引領學生感受“奇特”突出“自然的神奇”。到最後拓展延伸時,我採用了兩個反映蟬的奇特的資料,即“壽命長”、“鳴叫奇特”,更突出蟬的奇特,自然界的神奇。

在教學這個過程中,我採取的讀書方法是:讓學生讀懂文字――讓學生初步感知文本描寫的情境――試着用讀表達出這種情境――在表達中更加清晰看到這情境。在讓學生讀懂文字時,我先採取整體的讀,用一個又一個有“信息差”的問題,引領他們讀,然後進行理性的分析,分析脫殼的順序。在理性分析的同時,也獲得了感性的認識、較爲形象脫殼場面。這時學生有了初步的脫殼印象時,就引領他們用讀來表達這腦中獲得的初步形象。在表達這初步形象的同時,他們又會進一步內化這初步形象,而獲得更完整,更形象的、更真實的、更有藝術性的“脫殼情境”。

在近一段時間,我老是在思索着一個問題,就是專家們告戒我們要“整段整段讀,不要搞零碎的分析”,對這一論斷,在教學中我們不太好把握,對於高年級段,我們往往需要的是對個別重點詞深入地感知,及體會用詞,用句的妙處等,這些都離不開具體的語句,都離不開零散的分析。對這個矛盾我仍是百思不得其解。我發現有些老師教學對重點小節的文字只敢整體性地提出問題讓學生去讀,而不敢走入這節之中,讓學生獲得更近距離的感知。這樣雖然好像是整體性感知,顯得很整塊,可是我感覺這樣的感知太模糊,太遙遠了,沒血沒肉,不夠生動與深刻,是絕對不可取的。

現在,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我們不必在意形式上的零不零散,不必在意是搞整段的分析還是短距離的拉鋸戰,而應把整個教學精力放在尋找教學主線上、教學的主體形象上。一節課應圍繞一條主線(也可以再有一條內在的隱線),對文本的語言文字進行重組,爲了獲取這一完整的藝術形象,對文本進行高度的融合,對於與主線關係不大的小節,完全可以不理睬(在第二課時中),對於課外有利於深化這一條主線的資料,我們也可引入進來。這樣一來,教學就好設計多了,這個疑難的問題也不攻自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