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蘇教版五上《金蟬脫殼》教學設計

蘇教版五上《金蟬脫殼》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5W 次

《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指出語文課程一定要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語文學習方法比較多,如識寫字的方法,朗讀、默讀、精讀、略讀、瀏覽的方法,理解文題、句子、分段、概括段意、抓住主要內容、歸納主旨中心的方法等等。那麼,在面對一篇篇內容豐富、含義深刻的課文時,作爲已具備概括段意等基本學習方法的小學高年級學生,教學中該如何引導他們理清層次、把握主旨、揣摩作者寫作意圖、體會人物內心情感,並逐步習得這些語文素養,爲他們進一步持久而深入的閱讀打下基礎呢?在執教本期組內研討課《金蟬脫殼》的過程中,我就小學高年級語文如何進行整體閱讀教學進行了積極的嘗試。

蘇教版五上《金蟬脫殼》教學設計

 【教學案例1】(試講課)

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7課。

生:(齊讀)金蟬脫殼。

師:回顧一下,課文主要講了什麼?

生:課文主要寫了金蟬脫殼的過程。

師:很好!那金蟬脫殼的過程帶給你們怎樣的感受呢?

生一:我覺得金蟬脫殼是一幅很神奇的畫面。

生二:我認爲是這個過程是奇特動人的。

師:那就自己讀讀課文,看看你覺得哪裏最爲神奇?

[點評:生讀後彙報,結果分散而混亂,部分學生僅沉迷於局部細節處的“神奇”而對金蟬脫殼的整個過程分爲幾步都不太清楚。教學處於盲目無序的狀態。]

 【教學案例2】(彙報課)

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7課。

生:(齊讀)金蟬脫殼。

師:初讀了課文,我們知道,金蟬脫殼分爲了哪三個步驟?

生:脫殼前、脫殼時、脫殼後。

師:(板書)誰來說說,你從中都獲得了怎樣的感受?

生:我覺得這個過程非常奇特動人。

師:(板書:奇特動人)那你覺得哪部分內容最爲神奇?

生:我認爲“脫殼時”最爲神奇。

生:我覺得“脫殼後”蟬兒的表現更讓我們瞠目結舌。

生:我也特別喜歡“脫殼後”的情景。

師:那好,我們今天的學習就從你們最感興趣的部分開始吧。

[點評:從整體入手,在把握文章脈絡的基礎上,提煉出教學點“神奇”,抓住學生的興奮點,順學而導,進入到局部進行深入的閱讀體悟。教學環環相扣,精彩節節呈現。]

 【教學反思】

語文整體閱讀教學,是指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對課文側重整體感知,整體把握的一種教學理念及行爲,這種教學理念着眼於文章的整體感知,注重理清內部的相互關係,從整體上駕馭文章,領會文章的主旨內涵,吸收文章的精髓。

整體閱讀教學法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整體意識和大局觀念。整體意識、大局觀念是21世紀人才素質構成的一個重要方面,良好的大局觀念是思維認知結構健康發展的主要標誌之一。現代人才觀應摒棄那種只抓一點不及其餘,只看局部,不顧整體的狹隘的局部意識和觀念。語文整體閱讀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整體閱讀的方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培養學生的整體意識和大局觀念。

整體閱讀教學,符合學生的閱讀心理認知規律,適合完善發展學生健全的認知結構。整體閱讀的語文教學模式,能使學生在紛繁的材料中分清主次,在衆多的現象中看出本質,在複雜事件中把握主旨,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形成健全的認知結構。現代閱讀教學論研究專家劉守正先生指出:“閱讀心理髮展是一個整體認識的心理髮展過程,即瀏覽語言文字,形成整體;然後揣摩文章的佈局謀篇,遣詞造句;最後再回到文章整體上,獲得發展了的整體印象。”可見學生在閱讀時應遵循這種認識規律,結合整篇文章進行整體感知,在整篇文章的背景下對文章中的字、詞、句進行理解和把握。

那麼,應當怎樣來進行小學高段語文整體閱讀教學呢?我想借這次執教《金蟬脫殼》的六次跟進、研討的過程,來談談自己對整體閱讀的一些粗陋的看法。

首先要總覽全文,整體感知。學生每拿到一篇文章,總有先睹爲快的心理,在閱讀教學的開始階段,就要順應學生的這種心理,讓學生先通讀全文,初步把握文章大意。因爲先對文章的大致內容有個整體感知,有助於學生能迅速進入狀態,融入文章,對文章重點部分內容的把握與理解也就能更迅速,更準確。例如在學習《金蟬脫殼》一文時,我在開課前這樣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同學們,《金蟬脫殼》是一篇狀物類文章,猜猜看,這篇文章會寫些什麼呢?”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紛紛舉手猜測課文內容。我趁機進一步激趣:“那咱們就來證實一下我們剛纔的猜測,看看作者圍繞‘金蟬脫殼’到底寫了些什麼?”通讀全文後,學生一下子就理清了課文的脈絡(脫殼前——脫殼時——脫殼後)。這樣,學生輕鬆地從整體上感知了課文的大概內容。

其次是局部分析,深入理解。經過初步的整體感知後,再通過對部分進行整體性分析,即通過分析局部字、詞、句、段與全文整體的關係,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中心,解決文章“怎麼寫”的問題。例如:《金蟬脫殼》文中“脫殼時”一節,很明顯使用到了點面結合的寫作方法。即:背——頭——腳——尾(抖動、伸着→仰去→撲來→抓住→抽)。這樣的寫作方法最大的好處就是:使讀者既容易對所描繪的事物有一個清晰整體的瞭解,又能夠對其中的“點(蟬尾)”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然而按照兒童的閱讀興趣和習慣,他們會不自覺地將目光集中到其中的“點”上,極易忽略脫殼時的其他步驟(背——頭——腳),從而不利於他們從整體上把握脫殼時的過程,全面地理解蟬脫殼的“奇特動人”。因此,在處理課文“脫殼時”一節時,我先讓學生自由地讀這一部分,引導歸納蟬兒脫掉舊衣的順序;接下來才進入局部的感悟階段:“你認爲哪個情景最奇特呢?請邊讀邊勾畫出有關的詞句,將自己的體會作簡要的批註。”待學生按要求閱讀、形成思考後,再進行全班交流。學生從“抖動着”、“伸着”、“仰去”、“撲來”、“抓住”、“一抽”這些不同的動詞中,想象蟬在脫殼這一過程中的艱難與神奇,再現了蟬尾脫殼的奇特情景。這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自然就加深了。然後我再以富有感情的朗讀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就能再現出生動的畫面,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爲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再現課文內容的習慣,使學生逐漸感悟課文寫具體的方法。

最後綜合歸納,整體把握。在對部分的深入理解和分析的基礎上,再回到整體上來。這個整體把握對前一個整體感知來說,應當對課文有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這個深入、全面,指的是不僅僅能深刻、全面地理解課文內容,而且能領會好文中體現的思想感情。

整體閱讀教學的過程,是學生對課文理解逐步深化的過程,這個過程符合學生學習語文和認識事物規律,它不但有助於學生深入理解課文,並且可以使學生從中學到正確的學習方法,爲學生今後的閱讀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不失爲小學高段閱讀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

數學是一門科學,但數學教學卻是一門藝術。斯托利亞爾在《數學教育學》一書中指出:“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在新課程理念的驅動下,數學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在科學化的基礎上不斷向民主化、平等化、人性化發展。精心錘鍊的數學課堂教學語言將會以獨特的魅力給學生以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悅和豐碩的學習成果。下面,就“走進圓的世界”一課,談談我對數學課堂教學語言魅力的感受。

 一、優美的語言,引進數學的殿堂

上課一開始,我先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然後向學生提問:“認識嗎?生活中你在哪兒見過?”在學生回答時,我注意引導他們使用準確的數學語言。在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後。老師可提示:“這樣下去說得完嗎?正所謂圓——‘無處不在’”。學生在感知體驗後和老師同時說出了圓“無處不在”這一感悟。然後教師通過課件演示,輔以優美的語言描述出大自然中的圓。“見過平靜的水面嗎?掉進一顆石子,會發現什麼?其實這樣的現象在大自然中隨處可見。瞧!盛開的向日葵、開放的五顏六色的鮮花、那美妙的光環……有人說,因爲有了圓,我們的世界才變得如此美妙而又神奇。那麼,這堂課,讓我們一起走進圓的世界,去領略其中的奧祕,好嗎?”圖片、音樂和聲情並茂的朗誦,不僅以絕美的意境感染了學生,更把知識的種子播灑在了學生的心田,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美,又產生了對數學知識學習的渴求。教師優美的語言,引領學生走進了華美的數學殿堂。

 二、凸現寬容,體現人文關懷

在學生嘗試畫圓之後。老師可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大家畫得都不錯。但是,也有個別同學畫得不夠理想,甚至沒有畫出來。請大膽猜一猜,他們可能哪兒出問題了?”學生根據自己畫圓的體會,一一列舉出可能出現的問題。然後教師作簡單的總結“這些就是畫圓的注意點。”在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不是急於指出錯誤,而是以“猜”這一方法,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去發現錯誤、糾正錯誤,寬容學生的錯誤,給學生自我糾錯的機會。在學生表達不清或者不能準確表達的時候,教師可對其引導:“哪位同學明白了他的意思?”“他的意思你們聽懂了嗎?誰來說一說?”讓學生自覺糾錯於無痕之間。這樣的教學引導凸現寬容的教學品質,體現人文的關懷。

 三、鼓勵的話語,激發創造的情感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都能及時肯定學生的表現。“同學們剪得真快,而且很光滑。”“老師明白你的意思。”“行”……同時又不忘鼓勵學生求異創新。“他是這樣想的,你呢?”“這樣可以,還能想出別的方法嗎?方法越多越好。”在引導學生小組研究時,教師提出了這樣的要求:自己動手摺一折、畫一畫、量一量、比一比,你們一定會有新的發現!這就直接把鼓勵的話語作爲小組學習的要求,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創造的情感。對於學生到位的回答、精彩的講述,教師需多加讚賞,送上掌聲。對於一位同學獨特的發現,老師甚至驚喜地喊出:“我終於找到知己了。”老師發自內心的讚美,會在學生的心頭激盪許久許久。

 四、俯身是愛,無聲語言的魅力

聆聽學生的發言也是一種重要的溝通方式,在課堂上,不論學生的發言精煉或者冗長,老師都要認真傾聽,找出關鍵之處,進行啓發點撥。課堂上,老師要用親切的目光去捕捉學生的視線,讓每一個學生感到老師的關注。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教師更是走到每一組學生中間,俯下身子,傾聽發言、參與研究,成爲小組的一員。在看似不經意間。教師以表情語言、手勢語言和體態語言給學生傳遞着豐富的信息。俯身是愛,無聲語言給課堂增添了獨特的魅力。

 五、動情的渲染,撥動探究的心絃

從欣賞陰陽太極的圖案到相關的計算,我並沒有只停留在這一層面,而是接着進行了動情的渲染:“古老的陰陽太極爲什麼與圓結下了不解之緣,這絕對是一個值得我們去探索的話題。你們說,是嗎?”老師動情的一句話,使學生易感的心靈受到了觸動,引發了繼續探究的衝動。“在我們人類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圓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併成爲美的使者與化身。”一段動情的語言、一組生活中人類創造的圓的組合照片,會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圓的魅力。同時表達自己的期望:“我相信每一個學生從今天起,從現在起,能真正走進圓的世界。”和學生一起學習“走進圓的世界”,我終於明白:原來數學課堂也可以是這樣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