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精選幼兒園小班教案範文集合六篇

精選幼兒園小班教案範文集合六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3W 次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小班教案6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選幼兒園小班教案範文集合六篇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1

設計意圖:猴子是小朋友特別感興趣的動物之一,《猴子爬樹》這段音樂輕鬆、活潑,符合小班孩子的理解水平,有利於孩子充分地感受和體驗音樂的趣味性,激發孩子對音樂活動的興趣。活動中老師是猴媽媽,小朋友是小猴子,快樂地去摘桃子,在採摘桃子的過程中自然學習爬樹動作,音樂的烘托把小猴子爬樹摘桃的情景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活動目標:

1、感受音樂的上行和下行,能有節奏地做猴子爬樹和下樹的動作。

2、嘗試用不同動作表現猴子頑皮的樣子。

3、鼓勵孩子積極參與韻律活動。活動準備:音樂磁帶《猴子爬樹》、小猴子的頭飾。

活動過程: 1、模仿活動。引導孩子模仿猴子爬樹時的各種動作,表現猴子頑皮的樣子。

師:媽媽帶小猴子去摘桃子,桃子長在哪裏?(桃樹上。)小猴子怎樣爬樹的?(從樹下往樹上爬。)爬到樹頂上看一看,哪裏的桃子長得多。(模仿猴子看的動作。)這邊的桃子多,和媽媽跳過去摘。(模仿小猴子跳的動作。)桃子吃完了,真舒服。我們一起來撓癢癢。(模仿撓癢癢的動作,鼓勵孩子幫同伴和媽媽撓癢癢。)

2、感受音樂。啓發孩子分辨音樂的上行和下行,根據音樂做動作。師:小猴子爬累了,來休息一下。欣賞一段“猴子爬樹”的音樂。仔細聽一聽哪裏是爬樹,哪裏是從樹上滑下來。注:教師在聽音樂的過程中啓發幼兒配上相應的動作。特別注意爬樹和下樹的部分。

3、表演活動。幼兒根據音樂模仿動作。

4、結束活動。活動分析: “猴子爬樹”是一次充滿童趣的音樂活動,雖然它已經歷經數年,依然深得孩子們的喜愛。如何將舊的活動上出新意,需要的是老師的創新和思考。本次活動,完全以角色扮演的方式進行,就像一段有趣的故事,小猴子在媽媽的鼓勵和引導下能夠積極地學習爬樹時的各種動作和情態,根據音樂大膽地表演。在傾聽音樂的過程中,孩子們輕鬆地分辨出哪裏是爬樹,哪裏是下樹。在活動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孩子的自主表演不夠,很多孩子雖然學會了根據音樂做動作,但沒有自己的創造。配合表演時,有些孩子不敢幫別的小猴子撓癢癢,更不敢幫媽媽撓癢癢,說明孩子與老師和同伴間存在一定的距離感。當然任何一次活動都會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重要的是孩子在活動中學習了知識,體驗了快樂,我認爲這次活動已經做到了。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2

  【兒歌內容】:

《冬天》

冬天又來了,北風呼呼叫,

小鳥鑽進窩,小豬睡懶覺。

我們小朋友,天天起的早,

跑跑又跳跳,身體暖和了。

  【教材分析】:

兒歌的句子均是短句,富有情節,讀起來朗朗上口,非常符合小班孩子的特點。本次活動通過講故事,念兒歌,激發幼兒做個勇敢的小寶寶的願望,不要怕冷,跑跑跳跳就暖和了。故事的講述、講述後的提問以及到最後的兒歌朗誦,都緊緊圍繞着目標進行,孩子們做個勇敢的不怕冷的小寶寶的願望不斷增強。

  【活動目標】:

1.幼兒勇敢、不怕冷的精神,激發幼兒積極參加鍛鍊的.願望。

2.理解兒歌內容,學會朗誦,併發準“鑽“(zuan)”早“(zao)等音。

  【教學準備】:

磁帶。

  【教學過程】:

一、給幼兒提供有關動物過冬的知識,並讓幼兒感受冬天氣候寒冷及參加體育鍛煉後身體暖和。

師:我們早上進行了晨間鍛鍊,鍛鍊後,我們的寶寶感覺身體怎麼樣?

二、將兒歌的內容編成小故事,說給幼兒聽,重點是冬天不怕冷,要鍛鍊身體。

1.老師今天要給你們講一個關於《冬天》的故事,你們想聽嗎?(師將兒歌的內容編成小故事,講述給幼兒聽,幫助幼兒理解兒歌內容。)

2.通過提問幫助幼兒理解兒歌內容,師朗誦兒歌。

提問:(1)你覺得這首兒歌講得是什麼季節?

(2)你聽到這首兒歌裏面有誰?他們都怎麼了?

(3)我們小朋友怕不怕冷?讓幼兒談一談自己參加鍛鍊後的感受。

3.幼兒學念兒歌《冬天》。

三、配合體育活動學習兒歌。

四、延伸活動。

活動後,讓幼兒談談還有哪些行爲也是勇敢不怕冷—如不賴在被窩裏,用冷水洗臉洗手等等。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能發現有的東西沉在水底,有的東西浮在水面。

2、願意在操作中進行探索。

3、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4、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塑料小鴨3只,水盆4個、透明玻璃缸1個。

2、各種實驗材料:積木、乒乓球、空瓶子、鑰匙、鐵環、五彩石、泡沫等。

【活動過程】

一、情景導入,引出沉浮。

夏天到了,天氣非常炎熱,鴨媽媽帶着小鴨子到河裏游泳。老師把鴨媽媽放入河(玻璃鋼)裏,看,鴨媽媽浮在水面上,它會游泳。小鴨子會游泳嗎?(會)師把小鴨子放在河裏,小鴨子也浮在了水面上,它也會游泳。

今天,鴨媽媽還爲小鴨子帶來了許多玩具,看,都有什麼?(積木、乒乓球、飲料瓶、鑰匙、鐵環…)

這些玩具都可以陪着鴨寶寶在水面上玩嗎?老師把積木放入水中,小朋友快看,積木是浮在水面上還是沉在水底?(浮在水面上)它可以陪着鴨寶寶玩嗎?(可以)老師把五彩石放入水中,咦,五彩石怎麼樣了?(沉在水底)它可以陪着鴨寶寶在水裏玩嗎?(不可以)

這裏還有很多玩具,乒乓球會浮在水面上還是沉在水底呢?鑰匙呢?(幼兒猜想)小朋友們有不同的意見,現在我們動手試一試,看一看究竟哪些玩具可以浮在水面上,哪些玩具會沉在水底,好嗎?(好)

二、幼兒動手操作,通過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發現沉浮現象。

1、幼兒分成四組,每組放一個水盆,一組活動材料。

2、將各種實驗材料一一放入水中,看看哪些東西能浮在水面上,哪些東西沉在水底。師巡迴指導。

3、操作完成後,幼兒交流發現的祕密。

三、討論實驗結果,知道生活中有些物品可以浮在水面,有些物品可以沉在水底。

師:你發現了什麼?(我發現乒乓球可以浮在水面上)(我發現五彩石沉在水底)

可以浮在水面上的有:乒乓球、泡沫、空飲料瓶…

可以沉在水底的有:五彩石、鑰匙、鐵環……

教師小結:生活中,有些物品會浮在水面上,有些物品會沉在水底。

小朋友還知道哪些物品可以浮在水面上,哪些物品可以沉在水底?

【活動延伸】

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尋找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可以浮在水面上,哪些物品可以沉在水底,好嗎?(好)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學習兒歌,知道秋天來了樹葉的變化。

2、能大膽的跟隨老師一起朗誦兒歌,願意表現自己。

3、感受秋天的變化,喜歡秋天。

4、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5、體驗明顯的季節特徵。

活動準備

兒歌圖片

活動過程

一、談話:秋天來了。

二、出示兒歌的範例,引導幼兒觀察圖片,知道秋天來了樹葉的變化。

三、教師根據圖片引導幼兒學習兒歌。教師有目的的選擇合適的句子加上相應的動作,幫助幼兒記憶兒歌。

四、請幼兒和老師一起朗誦兒歌。

五、請幼兒大膽的表現自己,一起朗誦兒歌個爸爸媽媽看。

六、老師小結。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5

教學內容:教科書17頁,練習二5、6

教學目的:

1、 使學生認識符號“>”、“<”、“=”的含義,知道用詞語(小於、大於、等於)來描述5以內數的大小。

2、 初步建立數感、符號感,會用數字、符號或圖形進行表示和交流。

德育結合點:

1、 通過觀察、比較、操作等實踐活動向學生滲透集合、對應、統計等思想。

2、 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數學活動,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自信心。

教學重點:

認識符號“>”、“<”、“=”的含義。

教具、學具準備:

圖片學具:3只猴、4個梨、3個桃、2根香蕉

教師準備“猴吃水果圖”電腦課件

教學過程:

一、 講授新課

1、創設情境(出示“猴吃水果圖”的電腦課件)

在一片綠色的草坪上,有三隻可愛的小猴子抱來一堆水果。有梨、桃子、香蕉。他們圍成一圈,要分水果吃。

2、數畫面中的水果。

讓學生觀察畫面,師提問:畫面上有哪些水果,各有多少個。然後以小組爲單位,每個人都說一說。學生說的時候,教師到各組巡視、傾聽,並加以引導。數水果的數量是最好按一定的順序數。

3、 示象形圖。

在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說出水果的數量的基礎上,派代表說說。根據學生所說的讓主題畫中的猴、梨、桃和香蕉依次從畫面中跳下來,擺成如第17頁的象形圖,並標上數字。

4、 認識符號“=”的含義

(1)提問:有幾隻猴和幾個桃?每隻猴能吃到1個桃嗎?

(2)讓學生用學具擺出表示每隻猴能吃到1個桃的圖案。教師巡視,引導學生用前面所學的一一對應的方法擺出。並用課件顯示教科書第17頁中的“3只猴對3個桃”的圖。

(3)教師指名回答問題,師生共同總結:“有3只猴和3個桃,猴的只數和桃的個數同樣多,每隻猴能吃到1個桃。”

(4)教師在兩個3之間寫上“=”,並帶着學生讀:“3等於3”。

5、 認識符號“>”的含義

a) 讓學生根據問題:有幾隻猴和幾根香蕉?每隻猴能吃到一根香蕉嗎?以小組爲單位用學具擺一擺。

b) 學生彙報,師生總結:有3只猴和2根香蕉,猴的只數比香蕉的個數多,有1只猴吃不到香蕉。

c) 教師在3和2之間寫上“>”,並帶着學生讀:“3大於2”。

6、 認識符號“<”的含義。

a) 用前面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學。

b) 師提問:每隻猴能吃到一個梨嗎?你怎麼知道?

c) 生自己總結:有3只猴和4個梨,猴的只數比梨的個數少,每隻猴都能吃到一個梨,還有一個。

d) 教師在3和4之間寫上“<”,並帶着學生讀:“3小於4”。

6、擴展活動

學生認識了各個符號後,引導學生思考:“不看圖,能確定3>2、3<4嗎?”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討論,教師巡視。學生說的也許不是教師心裏的答案,但對學生的想法應予以鼓勵,並引導學生回顧1---5的點子圖的排列情況,想1---5的排列順序,最後師生共同概括出:3在2的後面,所以3>2,3又在4的前面,所以3<4。

7、認識符號“>”、“<”

讓學生對着“>”、“<”每個人發揮想象,他們象什麼,同桌或在小組內說一說,你怎樣記住“>”、“<”。指名說說。只要學生說的合理,就要予以肯定,或許他們想的是你所沒想到的。同時要讓學生用適合自己的方法記憶,教師不要橫加干預。

二、鞏固練習

1、練習二5

讓學生先看圖,數出圖中物體的個數,再在( )裏填上數,然後根據“>”、“<”的含義在不等號兩邊的方框裏填數。

2、 練習二6

教學內容:教科書17頁,練習二5、6

教學目的:

1、 使學生認識符號“>”、“<”、“=”的含義,知道用詞語(小於、大於、等於)來描述5以內數的大小。

2、 初步建立數感、符號感,會用數字、符號或圖形進行表示和交流。

德育結合點:

1、 通過觀察、比較、操作等實踐活動向學生滲透集合、對應、統計等思想。

2、 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數學活動,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自信心。

教學重點:

認識符號“>”、“<”、“=”的含義。

教具、學具準備:

圖片學具:3只猴、4個梨、3個桃、2根香蕉

教師準備“猴吃水果圖”電腦課件

教學過程:

一、 講授新課

1、創設情境(出示“猴吃水果圖”的電腦課件)

在一片綠色的草坪上,有三隻可愛的小猴子抱來一堆水果。有梨、桃子、香蕉。他們圍成一圈,要分水果吃。

2、數畫面中的水果。

讓學生觀察畫面,師提問:畫面上有哪些水果,各有多少個。然後以小組爲單位,每個人都說一說。學生說的時候,教師到各組巡視、傾聽,並加以引導。數水果的數量是最好按一定的順序數。

3、 示象形圖。

在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說出水果的數量的基礎上,派代表說說。根據學生所說的讓主題畫中的猴、梨、桃和香蕉依次從畫面中跳下來,擺成如第17頁的象形圖,並標上數字。

4、 認識符號“=”的含義

(1)提問:有幾隻猴和幾個桃?每隻猴能吃到1個桃嗎?

(2)讓學生用學具擺出表示每隻猴能吃到1個桃的圖案。教師巡視,引導學生用前面所學的一一對應的方法擺出。並用課件顯示教科書第17頁中的“3只猴對3個桃”的圖。

(3)教師指名回答問題,師生共同總結:“有3只猴和3個桃,猴的只數和桃的個數同樣多,每隻猴能吃到1個桃。”

(4)教師在兩個3之間寫上“=”,並帶着學生讀:“3等於3”。

5、 認識符號“>”的含義

a) 讓學生根據問題:有幾隻猴和幾根香蕉?每隻猴能吃到一根香蕉嗎?以小組爲單位用學具擺一擺。

b) 學生彙報,師生總結:有3只猴和2根香蕉,猴的只數比香蕉的個數多,有1只猴吃不到香蕉。

c) 教師在3和2之間寫上“>”,並帶着學生讀:“3大於2”。

6、 認識符號“<”的含義。

a) 用前面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學。

b) 師提問:每隻猴能吃到一個梨嗎?你怎麼知道?

c) 生自己總結:有3只猴和4個梨,猴的只數比梨的個數少,每隻猴都能吃到一個梨,還有一個。

d) 教師在3和4之間寫上“<”,並帶着學生讀:“3小於4”。

6、擴展活動

學生認識了各個符號後,引導學生思考:“不看圖,能確定3>2、3<4嗎?”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討論,教師巡視。學生說的也許不是教師心裏的答案,但對學生的想法應予以鼓勵,並引導學生回顧1---5的點子圖的排列情況,想1---5的排列順序,最後師生共同概括出:3在2的後面,所以3>2,3又在4的前面,所以3<4。

7、認識符號“>”、“<”

讓學生對着“>”、“<”每個人發揮想象,他們象什麼,同桌或在小組內說一說,你怎樣記住“>”、“<”。指名說說。只要學生說的合理,就要予以肯定,或許他們想的是你所沒想到的。同時要讓學生用適合自己的方法記憶,教師不要橫加干預。

二、鞏固練習

1、練習二5

讓學生先看圖,數出圖中物體的個數,再在( )裏填上數,然後根據“>”、“<”的含義在不等號兩邊的方框裏填數。

2、 練習二6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欣賞故事,理解故事內容,學說短語"××的罐子"。

2.激發幼兒對語言活動的興趣,鼓勵幼兒大膽地進行表述。

3.讓幼兒嘗試敘述故事,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

4.通過視聽講結合的互動方式,發展連貫表述的能力。

活動準備:

大小高低的罐子若干、圖片、頭飾若干

活動過程:

一、欣賞故事,瞭解故事內容

熊寶寶收集了很多空罐子,它會送給誰呢?讓我們來聽一聽故事《熊寶寶的空罐子》。

1.幼兒完整欣賞故事,熟悉故事內容。

(1)熊寶寶的空罐子長得怎麼樣?

(2)熊寶寶把空罐子送給了誰?

2.幼兒分段欣賞故事,學說短句。

(1)欣賞第一段

熊寶寶把罐子送給熊貓奶奶裝什麼?

它是怎麼對熊貓奶奶說的?

(2)欣賞第二段

花貓姐姐用熊寶寶送給他的罐子裝什麼了?

熊寶寶和花貓姐姐說了什麼?

(3)欣賞第三段

山羊爺爺很累了,熊寶寶是怎麼做的?(熊寶寶用罐子給山羊爺爺當什麼了呢?)

它對山羊爺爺怎麼說的?

二、請小朋友自己挑選一個喜歡的罐子,說一說自己的罐子長得怎麼樣?學說短語:"××的罐子"

三、遊戲:送罐子

小孔雀也想要一些罐子,我願意把我的罐子送給她,"小孔雀,矮矮的罐子送給你",那你們要告訴孔雀姐姐你把什麼樣的罐子送給它。

活動反思

活動開展之前,我和家長、孩子們一起收集了許多大小、形狀、類型的瓶瓶罐罐,爲這個主題的開展做足了準備。理解故事內容,初步感知瓶罐的用處。由於小班幼兒的感知覺發展還處於初級階段,所以對於事物的特徵上的區別,有一定的難度,特別在故事中出現的大大瓶罐與胖胖的瓶罐,這兩個概念有點模糊,所以難點是感知不同瓶罐的不同用途,能與各種生活物品相匹配。

整個活動,孩子們在瓶寶寶的帶領下對故事的進行有了更多的期待,都緊緊的隨着“瓶子寶寶”一起進入到故事情節的合理想象和猜測當中,活動不僅使孩子懂得了瓶寶寶給小花貓、熊貓奶奶、山羊爺爺帶來的幫助,孩子們還主動的尋找下一位需要幫助的動物朋友,如:小松鼠要一個瓶子裝松果;小螞蟻要瓶子做小船;下雨了,小鳥要一個瓶子做房子……孩子們的想象讓我的這個活動達到了新的**,爲孩子的創編插上了強大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