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W 次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

活動目標:

1、觀察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初步獲得有關物體沉浮的經驗。

2、萌發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及求知慾望.

3、探索調節蔬果沉浮的方法,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教案准備:

1、實物蘋果、香蕉、葡萄、番茄、茄子、青椒、黃瓜、絲瓜、土豆若干

2、大水盆、水、小毛巾每組一份

3、自制記錄卡、筆、各種蔬果小圖片若干。

4、輔助品:泡沫、卡紙,方形紙、繩、鎖、鐵片、海綿、紙杯、小刀等

教案過程:

一、引入,想一想,猜一猜。

指導語:小朋友想一想猜一猜這些蔬菜水果哪些會沉,哪些會浮?農民伯伯能撿回什麼?

二、操作驗證:

引導語:我們猜了這麼多,那它們到底誰會浮上來誰會沉下去?我們自己去玩一玩、試一試,看結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樣?

1、提出注意事項及要求

①、逐一放入水果蔬菜,仔細觀察,把沉下去的蔬果放在一起,浮上來的另放一筐。

②、認真記錄,用簡單圖形記錄水果和蔬菜在水中的位置。

③、玩的時候要把袖子捲起來,溼了就拿小毛巾擦一下。

2、幼兒操作,教師則巡迴觀察,適時指導

3、講一講,議一議。

師:現在誰願意把你的發現講給大家聽聽?

問題:1、爲什麼大的西紅柿能浮起來,而小小的葡萄卻沉下去了呢?

2、爲什麼一樣大的黃瓜、絲瓜,絲瓜能浮起來,而黃瓜卻沉下去了呢?

三、發散思維,探索改變蔬菜和水果的沉浮的方法

1、師提出嘗試題:怎樣讓浮的蔬果沉下去?讓沉的蔬果浮上來?

2、幼兒分組討論,操作嘗試

3、分享交流,重現實驗

請幼兒說說自己運用何種方法改變沉浮,再次重現自己的實驗。

四、拋出問題,拓展延伸

教師提出嘗試題:沉與浮在我們的生產、生活有哪些應用?

生成更多相關主題活動。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2

活動設計意圖:

《綱要》要求我們要根據幼兒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確定活動的主題,強調教師要尊重和滿足幼兒的需要,鼓勵幼兒與周圍環境發生有意義的互動。在預設活動“聰明的烏龜”中,班上幼兒在觀察烏龜時,一幼兒自豪地介紹說:“烏龜的殼硬硬的,要是有誰來吃它,它就會把身體全縮在裏面!”,孩子們的注意力開始轉移到“動物怎樣保護自己”這一個問題上。作爲時刻關注幼兒的我,及時地發現幼兒的興趣點所在,開展了與之相應的活動“誰來保護我的寶寶”。該活動把《綱要》的要求和“做中學”的理念比較好的結合起來,兩者互相促進。活動中給足幼兒自由的時間和空間,提供豐富的材料,鼓勵他們提出問題,研究問題,使師生有效地互動起來……

活動目標:

一、通過多種形式,鼓勵幼兒從不同角度進行體驗和探索“動物怎樣保護自己”,豐富幼兒的科學小知識。

二、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和創造,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並能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

三、支持幼兒在活動中的想象和創造,幫助幼兒學習運用觀察、比較、分析、推論等方法進行探索活動,令其在探索、創造的過程中展現自我表達的獨特性,獲得自信心,學會相互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活動準備:

一、幼兒聽過《聰明的烏龜》的故事,共同收集有關“小動物怎樣保護自己”的圖片、VCD;課件製作“蛋寶寶”。

二、實驗操作的記錄單,幼兒記錄用具人手一份。

三、雞蛋若干個,棉花、膠布、積木、紙盒、網袋、橡皮泥、、瓷土、沙箱等通過加工、製作可以保護物體的材料。

活動方式:集體活動、分組活動相結合

活動重難點分析:

一、要實現“幼兒與環境發生有意義的互動”,我們在活動中就必須“正確處理好師生互動關係,推動幼兒的探索活動”這是活動的難點之一。

二、在孩子們探索活動中,要“展現自我表達的獨特性,獲得自信心,學會相互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這也是重點之一。教師應認識幼兒的思維,接過幼兒拋出來的球(活動的突發事件,善於激發幼兒的智慧,與幼兒交流經驗,與幼兒共享情感,讓每個人都感受到對方的支持。

三、“做中學”重視活動中的集體記錄,這集體記錄應真正體現教育價值。

活動過程預設:

一、以故事《聰明的烏龜》情景引入課題,引起幼兒對問題“小動物怎樣保護自己”的思考興趣。 教師:小烏龜真聰明,懂得用自己的殼保護自己,可其它小動物遇見敵人怎麼辦呢?

二、引導幼兒觀察發現其它小動物保護自己的辦法。 1 、出示圖片,請幼兒從不同角度進行體驗和探索,發現小動物保護自己的辦法。 2 、教師與幼兒一起總結,幼兒將“小動物保護自己的方法”記錄在實驗單上。

三、在視頻上“跳”出一個搖搖晃晃的大雞蛋(插曲:《老母雞》,教師將幼兒的興趣轉移到“保護 蛋寶寶”上來。 發現問題:蛋寶寶沒手沒腳的怎樣保護自己呢?討論結果:“雞媽媽會保護它!”、“我在蛋寶寶上邊畫上老虎,大家見了都怕它!”……

四、鼓勵幼兒用各種方式進行探索,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在自主的活動中激發幼兒關愛、保護蛋寶寶的情感。 1、設置情境, 引導幼兒繼續尋找保護蛋寶寶的方法。 (情境:老師將雞蛋遞給小朋友時,“啪”的一聲,雞蛋掉了、破了! 發現新問題:哎呀!畫上大老虎也保護不了蛋寶寶!聰明的小朋友會有什麼更好的辦法來保護它呢? 2、幼兒討論,將預計的保護方法記錄在實驗單上,激發幼兒按設想方法進一步探索。 3、指導幼兒探索保護雞蛋的方法。 1、爲幼兒介紹現有的操作材料,幼兒自由結伴,自選材料進行操作探索。教師以玩伴的身份陪幼兒進行實驗:可以看看小實驗的預計記錄,瞭解幼兒的實驗設想,再與幼兒一同進行實驗,引導幼兒不偏離實驗走向。 2、請幼兒將實驗結果記錄在實驗單上,可行的用“√”表示,不可行的用“×”表示。 3、同伴間互相介紹和演示探索結果。 4、師生共同歸納保護雞蛋的方法,將其整理記錄出來(集體記錄:文字、繪畫等形式不拘)。 A 固 定 的 方 法(如:將蛋嵌插在沙子中固定、用橡皮泥做成井圈固定等。) B 包 裹 的 方 法 (如:在蛋的外殼包裹上一層蠟、泥土、網袋等)。C 增加硬度的方法 (如:在蛋的外殼加上“護架”)。…… 5、請幼兒欣賞叔叔阿姨爲保護蛋寶寶的工具及方法。(如:運載蛋的紙蛋槽,箱子,冰箱裏的蛋架等) 4、教師對“保護雞蛋的方法”進行小結:除了這些,也許還有更好的方法,繼續動動 你們的腦筋,探索發現出新的方法。

五、以輕鬆活潑的歌表演《小小蛋兒把門開》結束活動。教師:雞媽媽有了我們幫忙,它的蛋寶寶再也不會受傷了。它呀,將雞寶寶孵成一隻只毛茸茸、胖乎乎的小雞來,讓我們來把小蛋兒的門兒打開吧!

延伸活動:

一、可引導幼兒欣賞VCD《動物的自我保護》,不斷豐富孩子的的科學小知識。

二、請幼兒回家與爸爸媽媽繼續探索,並將探索到的保護蛋寶寶的方法記錄在小實驗活動單上。

三、尋找其它需要保護的物品,開始新的探索。

附:活動評析

一、孩子們是沿着自己覺得很有意思的問題,很堅持,很專注地參與,他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很高,急於表現自己的想法,活動氣氛輕鬆,幼兒的潛能得到真正的發揮。

二、老師通過創設情境,把幼兒的興趣轉移到保護蛋寶寶上來,從而幫助他們發現新的問題,能持續不斷地探索下去。在不斷的操作中,孩子們正朝合作、分享的方面發展。

三、在探索“保護蛋寶寶的方法”過程中,教師藉助開放性問題“爲什麼蛋寶寶破了呢?”,與幼兒有效地互動,從而把幼兒的探索興趣引向教師要求的方向,對事物進行深入研究。

四、在操作實驗前讓孩子做出實驗預測,預測後再動手做實驗去求證。孩子們將實驗過程中發現的情況用文字、圖像等多種方式記錄下來,不僅通過語言,而且通過某種符號去表現自己的想法,發揮自己的想象力。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3

活動目標

1.通過遊戲,瞭解哪些動物是冬眠的。

2.嘗試在遊戲中說說英語,體驗遊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幻燈片-冬眠的動物

2.趣味練習:給冬眠的動物寫封信

趣味練習

趣味練習

活動過程

一、說說冬眠的小動物

請幼兒說說,知道有哪些小動物是冬眠的。

二、觀看幻燈片,師生討論。

討論幻燈片中的小動物是否冬眠。

(其中有爭議的地方可讓幼兒在“小問號”內記錄。)

三、遊戲:Wake up!冬眠的動物醒來啦!

1.玩法

幼兒對紙袋裏的小動物說些有關春天的話,然後把冬眠的小動物拉出來。

2.玩法

幼兒做冬眠的小動物,教師做叫醒小動物的人。

聽到“冬天來了,許多小動物開始冬眠啦!”幼兒做睡覺狀。

聽到“春天來了,冬眠的動物醒來了。

小青蛙,Wake up!Wake up!”小青蛙就做醒過來的樣子。

然後再去把其它冬眠的動物叫醒。直至所有的小動物都醒過來。

規則:冬眠的動物聽到“wake up!wake up!”纔可醒來。

叫醒小動物的人要說一些有關春天的話。

四、給冬眠的動物寫封信

冬眠的小動物醒來了,小朋友想對它們說些什麼話呢,寫下來吧。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4

幼兒園餵養了許多小動物,幼兒紛紛從家裏帶來食物,有巧克力、有旺旺雪餅、有娃哈哈果奶,有小魚、肉骨頭等等。看着小朋友帶來的這些食物,教師又高興又着急。高興的是孩子們願意把自己愛吃的食物帶給小動物吃,體現了孩子們對小動物的關愛之心;但這些食物是動物們愛吃的食物嗎?實踐出真知,本次活動讓幼兒試試將自己帶的食物分給小動物吃,通過小動物吃與不吃的選擇,讓幼兒明白不同動物有不同的食性。人與動物也有着很大區別。

  活動目標

1.知道不同動物有不同食性。

2.有探索小動物食性的興趣。

活動準備

各種實物:小雞、小鴨、小兔,小米、小魚、小蝦、玉米麪、菜葉。

教具:小動物圖片,食物圖片。

過程建議

1.帶幼兒分別參觀小雞、小鴨、小兔的家,引導幼兒觀察動物的外形、動作,鼓勵幼兒用動作表現小動物的外形和動作,模仿幾種動物的叫聲。

2.小動物吃什麼。鼓勵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

3.試一試:提供各種食物,幼兒依自已意願選擇食物喂小動物。

4.交流:我喂小動物吃了什麼食物。

5.彙報:將動物愛吃的食物圖片,粘貼在小動物圖片下:小雞愛吃玉米麪和菜葉,小鴨愛吃小魚、小蝦和菜葉,小兔愛吃菜葉。

延伸提示

日常生活中,根據幼兒興趣繼續讓他們探究其他小動物的食性。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5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天氣預報

  設計思路:

自從保健醫生將一支溫度計放到活動室裏後,孩子們每天都會到那裏看看今天幾度了?於是我們的“稚語心聲”裏又多了新任務“天氣預報員”。漸漸地,孩子們從關心溫度到關心今天的天氣、想要了解各種形式的天氣預報等。爲了進一步發展我班幼兒在相互交往中的合作意識,鼓勵幼兒自己結伴,共同合作探索天氣預報的祕密。

  一、活動目標:

1、瞭解獲取天氣預報的各種辦法和途徑。

2、感受天氣預報與生活之間的密切關係。

  二、活動準備:

幼兒記錄的天氣預報表

圖片若干

  三、活動過程:

1、分組介紹瞭解天氣預報的不同途徑,分享經驗

這幾天,我們大家都一起關注天氣預報,今天就來介紹一下你們組是從哪裏知道天氣預報的?

幼兒分組介紹

2、感知天氣預報與生活密切相關

原來我們可以從很多地方收聽、收看到天氣預報,你們家裏平時還有誰聽天氣預報的?

幼兒交流:

爲什麼我們大家都要聽天氣預報?有什麼用?

我們看看除了你們說的,還有誰也很關心天氣預報的

出示暖棚的圖片:農民伯伯爲什麼這麼關心天氣預報?

逐一出示司機圖片、遊客圖片,進一步感知天氣與生活的密切關係。

小結:天氣預報真有用,它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方便。

3、交流天氣預報記錄表,提出問題

出示幼兒幾天來的天氣預報記錄表,請部分幼兒交流記錄表。

引導幼兒發現問題:爲什麼同樣是今天的天氣,但是有的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不同呢?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6

一、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兔子的外型特徵,生活習性及用途。

2、培養幼兒愛護小動物的情感。

3、豐富詞語:毛茸茸、三瓣嘴、蹦蹦跳跳。

二、活動準備:

小兔一隻、一個蘿蔔、一棵青菜、一把青草、兔毛毛衣一件。

三、活動過程:

(一)、認識兔子的外形特徵:

教師:我們以前做過很多小兔子的遊戲,今天老師把真的小兔子帶來和小朋友一起玩遊戲,大家高興嗎?

教師出示實物兔子,讓幼兒觀察一會。提問:(1)、小白兔的頭上都有什麼?(2)、它的嘴是怎樣的?嘴邊還長着什麼?(豐富詞語:三瓣嘴)(3)、小白兔的身上有什麼?毛是什麼顏色的?誰來摸一摸小白兔的毛是怎樣的?(豐富詞語:毛茸茸)(4)、小白兔的身體後面有什麼?小白兔的身體下面有什麼?(5)教師把小白兔抱起來讓幼兒觀察提問:小白兔四條腿一樣長嗎?(6)教師把小白兔放在地上讓幼兒觀察提問:小白兔走起路來是什麼樣子的?(豐富詞語;蹦蹦跳跳)。

教師小結;兔子的頭上有兩隻長長的耳朵、白兔還有紅紅的眼睛、上嘴脣中央有條裂縫、所以我們叫它三瓣嘴,嘴邊還有鬍鬚。兔子身上有毛,毛是白色的,也有黑色的和灰色的,身體後面有條短尾巴,下面有四條腿,前腿短、後腿長,走起路來蹦蹦跳跳的。

二)、讓幼兒知道兔子的生活習性及用途:

教師提問:誰知道小白兔愛吃什麼?誰來喂喂小白兔?請幾位幼兒給小白兔喂青菜、青草、蘿蔔。

兔子長大了有什麼用呢?教師出示兔毛製品讓幼兒認識。讓幼兒知道兔子是一種對人類有用的小動物,從而教育幼兒要愛護小兔子。

(三)、教師說:小白兔是一種很可愛的小動物,如果我們念首兒歌給它聽,它一定會很高興的。

教師先念一遍,然後教幼兒念。(小白兔,真可愛,兩隻耳朵豎起來。紅眼睛,毛兒白,愛吃蘿蔔和青菜。後腿長,前腿短,蹦蹦跳跳跑得快。)從而進一步鞏固幼兒對小兔的認識。

(四)、教師說:今天我們和小白兔在一起真高興。

下邊我們學小白兔跳好不好?幼兒隨教師學小白兔跳出教室,去外面草地上吃青草,結束活動。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7

教案目的:

1、讓幼兒初步認識、瞭解地球,知道地球是一個十分巨大的球體,是我們人類和其它動物共同居住生活的地方。

2、教育幼兒愛護地球,保護我們的家園。

3、初步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和探索興趣。

教案准備:

1、錄音機、錄象機、幻燈機各一臺,磁帶、錄像帶、幻燈片等;

2、世界地圖一張,地球儀一個;

3、各類動物、植物圖片若干。

教案流程:

一、猜謎語導入活動。

不用發動日夜轉,春夏秋冬按時換,一日行程八萬裏,滿載人類千千萬。(地球)

二、通過觀察、討論,讓幼兒初步認識地球的形狀。

1、提問:小朋友,你們認識地球嗎?它是什麼形狀?(幼兒自由回答)

2、出示地球儀,請幼兒觀察並討論地球的形狀。

小結:地球是一個非常大的球體,形狀像球而略扁地球儀就是縮小的地球模型。

三、通過聽、看,讓幼兒瞭解地球上面有什麼?

1、提問:地球是一個很大的球體,你們知道它上面有什麼?(請幼兒憑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識回答)

2、聽錄音——[地球的自白]:我是地球,我的身體可大啦,而且被厚厚的大氣層包圍着。上面有不同的顏色,藍色的部分代表水,黃色的部分代表山,綠色部分代表陸地。我身上有各種各樣的樹木和花草,還生活着許多動物,有兇猛的`老虎和獅子;頑皮的小猴、可愛的小兔;還有ji、鴨、魚、蝦等等。哎!對啦,你們人也生活在我身上,有中國人、外國人,大人、小孩......

總之,我身上的東西多得很,一時半會兒是說不完的,等有時間,我再向你們詳細介紹好嗎?

3、遊戲:“送圖片回家”。

請幼兒從盒子裏任意取一張圖片,然後貼在地圖相應的位置上。如:小魚貼在代表水的藍色處;......

4、看錄像——“世界各地”,進一步瞭解地球上的情況。

小結:地球上有許多人、動物和植物,而地球只有一個,它是我們大家共同居住和生活的地方,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注意保護地球,愛護我們的家園。

5、討論:我們應該怎樣保護我們居住的地球?(不亂仍垃圾、不隨地吐痰、多植樹......)

四、結合幻燈片,教師有表情的講故事《地球生病了》,然後組織幼兒討論:地球爲什麼生病了?怎樣給地球治病?......進一步激發幼兒的環保意識和探索興趣。

五、延伸活動:

“我爲地球掃衛生”——清出白色垃圾。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8

【活動內容】《頂紙板》(科學)

【活動目標】

1、對探索如何頂起紙板感興趣,體驗頂起紙板的成功喜悅。

2、學習手眼協調地頂起紙板,感知紙板有一個能頂起來的點,並積累使物體平衡的有益經驗。

【活動準備】

人手一支鉛筆、一個酸奶瓶、學習包《科學 頂紙板》、親子手冊《科學 頂紙板》

【活動過程】

一、欣賞教師頂紙板的表演(也可欣賞"頂缸""頂碗"等雜技表演節目),引導幼兒嘗試的慾望。

二、鼓勵幼兒大膽地嘗試用鉛筆頂起紙板、玩紙板。

三、引導幼兒探究能頂起規則形狀紙板的位置。

1、知道幼兒在鉛筆能頂起紙板的位置畫圓點(或提供畫有圓點的規則形狀紙板,幼兒用鉛筆分別頂在職班的各個點上,在能頂起紙板的點上打購,在不能頂起紙板的點上打叉),感知紙板油一個能頂起來的點,思考與交流鉛筆頂在正方形、正三角形、圓形、長方形、等腰梯形等形狀的什麼位置才能頂起來紙板。

四、嘗試用鉛筆不規則形狀的紙板。

1、引導幼兒用鉛筆去頂部規則形狀的紙板,通過不斷嘗試探索尋找能頂起這些值班的點,並積極與同伴交流探索的情況。

五、玩一玩、比一比:哪些東西容易頂起紙板?幼兒兩人一組,嘗試用鉛筆、細木棍、酸奶瓶頂紙板;玩一玩、比一比:哪種東西容易頂起紙板?想一想、議一議:這是爲什麼?然後還可以一人選一種材料頂起來至班,另一人往紙板上搭積木,看那組搭的最高

【活動延伸】

一、頂紙板大賽。

師幼共同嘗試用一隻手指頂紙板,比比看誰又快又穩地把紙板頂起來;也可以用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定值班, 看誰頂得又穩又快;也可以比比看誰在規定的時間內定期最多的規則形狀的紙板和不規則形狀的紙板,學習分類統計自己頂起的紙板數;還可以組織幼兒玩頂紙板接力賽的遊戲。

二、在活動區提供各種形狀的紙板、鉛筆、粗細和長短不同的小棍子以及塑料碗、盤子等物體,供幼兒探索、比較如何更好、更快地頂起紙板。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9

活動目標

1.通過兩次做傘,探究傘的結構,知道傘有傘面、傘柄、傘骨。

2.能積極主動探究、動手動腦,在發現問題的過程中解決問題。

3.增強關愛小動物的社會性情感。

活動準備

製作傘的材料:小棒、吸水海綿、布、牙籤、橡皮泥、火柴棒等,實物傘若干,多媒體PPT課件(小雞淋雨的情景),各種各樣的傘,《傘舞》音樂磁帶。

活動重難點

重點:瞭解傘的構造;難點:嘗試自制小傘。

活動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幼兒做傘的願望

1.師:小朋友請仔細聽一聽,你昕到了什麼?打雷了,下雨了。快看,一羣小雞在幹什麼?(欣賞多媒體畫面:小雞淋雨並尖叫着四處逃竄。)

2.師:天很冷,淋雨的小雞會怎樣呢?我們趕快想個好辦法來幫助它們吧!

小結:小朋友真聰明,想出許多幫助小雞的辦法,許多小朋友想做把小傘送給小雞,這個辦法真不錯!

二、幼兒第一次探索製作小傘

1.出示做傘的材料,有小棒、吸水海綿、布、牙籤、橡皮泥、火柴棒等。逐一向孩子介紹。

師:桌上有許多材料,想一想,你可以用什麼材料做傘?

師:現在我們就來動手爲小雞做小傘吧。

2.展示幼兒第一次嘗試的作品。(將做好的小傘插在吸水海綿上的小雞旁)

師:請你將傘送給小雞,並對小雞說句有禮貌的話。

3.幼兒交流,瞭解傘的結構。

(1)引導幼兒認識傘面、傘柄。

師:你用什麼材料做傘?

幼:我把布和小棒固定住。

幼:我是用布和牙籤,先找塊圓形的布,然後用牙籤撐在下面。

師:聽聽小雞說什麼?(出示PPT畫面:小雞說,小朋友做的傘不能擋雨。)問題出在哪兒?

(2)每人一把實物小傘與自制傘比較,認識傘骨。

師:剛纔大家自己做的傘與手裏的傘有什麼不一樣?哪裏不一樣?

幼:我做的小傘撐不開。

小結:傘都有傘骨,傘骨就像人的骨架,沒有傘骨,傘面就撐不開。

三、幼兒第二次探索製作小傘

1.幼兒嘗試用多種材料製作傘骨。

師:剛纔我們做的傘因爲沒有傘骨,所以還不能幫小雞擋雨,怎麼辦?拿什麼材料做傘骨呢?(鼓勵幼兒用不同的材料做傘骨)

師:第二把傘做好後趕快送給小雞,仍然要對小雞說句好聽的話。

2.交流製作小傘的方法。

師:用哪些材料做傘骨能撐開傘面?

幼:用牙籤、火柴棒都可以做傘骨。

師:這次小朋友做的傘都有傘骨,小雞能撐開小傘遮雨了,小雞真開心。

小結:今天,我們做了能撐開的傘,並知道傘不僅有傘面、傘柄,還要有傘骨。

四、瞭解傘的作用

1.師:你們平時用過或看到過什麼樣的傘?

2.播放PPT,欣賞多種有趣的傘。

小結:傘不僅能擋雨、遮陽,還能裝飾和表演,傘,的用處很多。

3.幼兒與老師一起跳《傘舞》結束活動。

活動反思

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教師不替學生說學生能說的話,不替學生做學生能做的事。”確實,這是實現“幼兒爲本”教學理念的正確方法。在追求幼兒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今天,有效教學引領我們在教育中實踐智慧,在教育中體驗世界,在教育中開啓新的行程。通過有效教學,來促進幼兒可持續的、全面和諧的、富有個性的發展。實踐中,我這樣讓有效教學行動起來。

1.關注興趣,有效組織。

杜威說過“爲了激發學生的思維,必須有一個實際的經驗情景,作爲思維的開始階段”。科學探究活動大多數比較抽象,以遊戲化的方式來組織科學探究活動,能極大地調動幼兒參與科學探究活動的興趣,使幼兒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探究活動之中,感受活動的樂趣。

上面活動的開始部分,我提供“下雨啦”多媒體動畫課件,巧用小雞淋雨的情景,使孩子在同情心的驅使下產生強烈的探究慾望,激發出強烈的學習興趣。孩子們看着雨中四處躲避、凍得瑟瑟發抖的小雞,爲小雞做小傘的慾望一下被激發了。他們利用廢舊材料探究製作小傘,並邊做傘邊安慰小雞:“小雞、小雞彆着急,馬上就有小花傘啦。”要想吸引幼兒全身心投入活動,教學所呈現的情景除了能激發幼兒興趣,還要能喚醒幼兒已有的相關經驗或知識,讓幼兒內在的創造衝動釋放出來,陶醉在充滿樂趣的探究活動中。

幼兒的情感總是處於變化之中。往往是“生成一淡化一泯滅”。爲使幼兒在導入活動時被激發出來的熱情保持不減,我將情境性貫穿活動的始終。雖然是科學探究活動,但孩子們在認知、語言、情感、操作等方面有了向“最近發展區”挑戰的機會。

2.關注能力,有效體驗。

認識傘,傳統教法往往是教師讓孩子從觀察入手,而此活動一開始就遵循皮亞傑的建構理論,即通過情景導入,引導幼兒自己嘗試做傘,讓孩子在主動探究、主動建構中獲取知識。

第一次探索製作後,幼兒交流,再與實物傘比較,瞭解傘的結構。通過嘗試,孩子們發現傘不僅要有傘面、傘柄,還要有傘骨。

幼兒第二次探索,嘗試用多種材料製作傘骨,然後交流製作小傘的方法。活動中,教師與幼兒、學習與探究之間不再是灌輸與被灌輸的關係,而是一種平等、對話式的雙向交流關係,這種體驗式學習使教學更有效。

3.關注問題,有效引導。

爲保證活動的有效、高質,教師要運用智慧把要幼兒學的內容轉化成幼兒願意學的內容,讓學習的內容、學習的情境、學習的方式貼近生活,聯繫生活,表現生活。教師要在保證教學科學性的前提下,以“趣”引路,以“情”導航,通過多種手段與方法去追求實效性。在科學活動“傘”中,我實施了這樣幾個策略:

(1)讓幼兒主動提出問題。問題是產生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因此活動中我注意營造幼兒主動探索的氛圍,讓幼兒帶着疑問去探索,比如:“爲什麼我做的小傘撐不起來?”“拿什麼樣的材料做傘骨更合適?”鼓勵幼兒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問題,比如:“和實物傘比比,哪裏不一樣?”發展幼兒的類比、聯想等思維能力。

(2)讓幼兒主動解決問題。合理運用指導策略,能有效地促進幼兒主動學習。在集體教學活動中,強調以幼兒發現學習爲主,並不是不要教師的指導,只是教師的作用由直接指導變爲間接指導,讓幼兒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在活動中,幼兒第一次做傘送給小雞後,我設置了小雞仍然急聲高叫的情境,啓發孩子思考:小雞爲什麼拿到了傘還是急得嘰嘰叫?此時,再出現實物傘讓孩子撐一撐、轉一轉,引導幼兒仔細觀察並找出原因:沒有傘骨的傘,小雞是撐不開的。於是,孩子們又迫不及待地第二次爲小雞做傘。這一教學環節,教師很自然地間接指導了孩子,讓孩子發現問題後主動解決問題。

在操作過程中教師不限制幼兒的自由討論、隨機提問,對於在活動中出現的問題,教師適時恰當地把握時機,選擇有價值的問題組織幼兒進行討論,如:用哪些材料做傘骨能撐開傘面?鼓勵幼兒與同伴一起比較、分析、交流與合作。同時,積極引導幼兒在分析討論的基礎上,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另外隨時捕捉孩子不同的表現和發現,讓幼兒在寬鬆的環境中探索,促進主動學習能力的提高。

整個活動過程都是讓幼兒自己思考所能解決的問題。幼兒知道“學什麼”和“怎麼學”,從願意學、喜歡學到主動學,自然會將自己從旁觀者變爲參與者,學習效率大大提高,教學也就變得更加有效。

有效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門讀懂幼兒心靈、創造教學奇蹟、共享教育幸福的藝術。讓我們在工作中,更多一些有效鑽研,爲平淡增添光彩,將了無生趣引導得生機盎然,讓師生都能在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彼此受益!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0

一、設計意圖:

水結冰、融化、水蒸氣變成水珠的經驗、溶解的祕密, 沉與浮

二、活動目的:

1:提供不同材料,建議幼兒思考如何使沉入水中的材料浮於水面,或使浮於水面的材料沉入水中。如用牙膏皮做成小船,或將小鐵釘放在積木上等。沉與浮

2(立起來的木棍):將小木棍放入水中,發現它躺在水面上。如果在木棍一端粘一大塊橡皮泥,或釘上一根大鐵釘,都能使它立起來。 活動目標:使用多種材料,玩水的過程充滿和有趣。

三、活動材料:

飲料管、紙、牙膏皮、泡沫塑料、小積木、塑料、菜葉、小瓷器、竹片、鐵釘、小石子水管、竹片、盛水具、彩色墨水等

四、活動過程:下午天氣熱,小朋友都在玩水。今天材料很豐富,但給出一個條件,每人只給一盆水,要節約用水,用完就沒有了。用水管連接水的有3組、用大小杯子滔水的有2組、用礦泉水瓶蓋扎洞來射水有3組、做水簾洞1組、沉浮和自定義玩法有幾組。比較水位高度與流的快慢之間的關係,體會水由高處往低處流的特性。體會水的多少和顏色深淺變化的關係。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1

活動目標:1、嘗試用多種工具將黃豆從大米中分離出來。2、知道有洞眼的漏勺能很快地將黃豆從大米中分離出來,是快捷、方便的工具。3、能運用記錄表記錄自己的猜測和實驗結果,對探索活動感趣活動準備:

黑板、紀錄表,幼兒標記貼,五個澡盆,內放大米和黃豆,漏勺、勺子、筷子、夾子、小桶人手一份,透明杯子5個活動過程:

1、以廚師阿姨遇到的問題導入活動,引起幼兒探索的興趣師:廚師阿姨今天遇到了一個麻煩,她把黃豆和大米不小心混在了一起,誰來想一想辦法,用什麼方法可以幫阿姨將黃豆從大米里面分出來?(鼓勵幼兒大膽設想和表達)2、幼兒根據工具進行猜測並進行記錄師:今天,老師還給小朋友準備了一些工具,看一看,都有些什麼呀?(出示工具)請你猜一猜,這些工具中哪一種能最快、最方便地把黃豆從大米里面分出來呢?(鼓勵幼兒大膽猜測、講述)師:(出示記錄表)你覺得那一種工具最快、最方便,就把自己的小標記貼到這種工具的下面。(幼兒記錄自己的猜測)3、幼兒操作並記錄實驗結果師:究竟哪種工具又快、又方便呢?老師要請小朋友自己動手來試一試。注意每一種工具都要用一用,都用過了再找出最快、最方便的那一種,最後把你的小標記貼在記錄表的小手這一行的工具下面。

(幼兒操作教師指導,注意提醒幼兒每種工具都要嘗試,最後再記錄結果。重點觀察、指導幼兒使用漏勺,探索用法)4、結合記錄表集體討論,發現漏勺能更多更快的將黃豆和大米分開師:剛纔,我們用了各種工具來分黃豆。試過以後,你覺得那一種工具最快、最方便?爲什麼漏勺能很快、地把黃豆分出來,而且看不見一粒米呢?誰來說一說,你是怎麼使用漏勺的?(請個別幼兒上來演示、講解漏勺的使用方法)師小結:原來,漏勺上有許多的洞眼,當我們用漏勺去盛米和黃豆時,米就會從洞眼中漏下去,勺子裏只留下了黃豆。當漏勺中盛了米和黃豆時,我門只要用手輕輕地左右晃動,就能讓漏勺中的米更多、更快地漏下來了。所以,漏勺是我們今天分黃豆最有用的工具。

5、比賽:分黃豆師:下面,我們就來進行一場有趣的分黃豆比賽,男孩子一組,女孩子一組,用漏勺將剩下的黃豆和大米分開,看哪一組分得又快、又多!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2

幼兒園科學活動:好玩的彈性物品

一、活動目標

發現物體的彈性,瞭解彈性與人們的關係。

二、重點難點

利用材料製作彈性玩具。

三、活動準備

細鐵絲、畫紙、圓柱體、橡皮泥若干。皮筋、皮球、氣球、拉力器等。

四、活動過程

1 、出示“會跳的小狗”引起興趣,瞭解物體的彈性

我們教室裏來了兩隻小狗“汪汪汪”小狗可開心了,你們看,它們跳得多開心呀!我們歡迎歡迎兩隻小狗,不過兩隻小狗給我們小朋友帶來了一個問題,想聽聽是什麼問題嗎?

(汪汪,小朋友你們知道我們是怎樣跳起來的嗎?)

誰來回答這個問題?

聽,小狗是怎樣回答的,好嗎?(你們聽好了)

“小朋友真聰明,在我們的身體下有彈簧,潘老師用力把我壓下去,下面的彈簧變短了,我就沉下去了,潘老師一鬆手呀,我們就跳起來,彈簧呢也就恢復原樣了。”

教師小結:聽明白小狗的話了嗎?噢,原來物體在力的作用下,形狀會發生變化,鬆開力時,又恢復原狀,這就叫物體的彈性。

2 、提供各種材料,讓小朋友感知發現彈性。

兩隻會跳的小狗還給我們帶來好多好玩的物品,等一下請小朋友去玩一玩,看看這些好玩的東西發生了什麼變化?

幼兒操作:拉拉皮筋會變長,一鬆手又變成原來的樣子壓皮球,皮球會扁,鬆手又鼓起來了。

師:誰來告訴大家你玩的是什麼?你是怎樣玩的?發現它們有什麼變化?

3 、彈性的作用,引導幼兒在生活中尋找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彈性物體有好多好多,你們知道還有什麼東西有彈性嗎?

自行車打氣,座墊裝彈簧,是爲了減少振動,夾子、理髮推子有彈簧是爲了方便使用,沙發、牀用海棉和彈簧是爲了坐躺時更舒服,水龍頭開關裏有皮墊子是爲了防止漏水,彈簧秤用來測量物體的輕重……。

4 、小製作“會跳的小人”

師:今天“會跳的小狗”讓我們知道了我們生活中離不開有彈性的物品,爲了謝謝他們讓我們一起來製作一個“會跳的小人”送給他們好嗎?

出示示意圖

老師帶來了製作“會跳的小人”的示意圖,請小朋友看看,你們能看明白嗎?誰能告訴我第一幅圖示是什麼意思?第二幅呢?

老師講解後幼兒操作。

5 、結束:讓我們一起來和會跳的小狗跳舞吧。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影子的“眼睛”

大班幼兒對影子這一有趣的光學現象特別感興趣,他們喜歡和影子做遊戲,因此我們經常會開展有關影子的科學活動,這些活動一般都是圍繞着影子產生的原理展開,幼兒較難理解其中蘊含的科學道理。本次活動我們運用反證的方法,通過爲動物的影子找“眼睛”,讓幼兒自己對有關影子的錯誤或模糊的前概念進行驗證,從而進一步理解紙擋住光就會出現影子,而紙沒有擋住的地方光就能透過等粗淺的科學知識。

活動目標

1.探索爲動物的影子找“眼睛”的方法,知道紙沒有擋住的地方光能透過,反之則產生影子。

2.能與同伴合作觀察和記錄,並對生活中的光和影的現象有繼續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幼兒操作材料:剪紙動物的頭飾、手電筒、剪刀若干、背景板一塊、幼兒記錄紙若干。

2.教師演示材料:關於動物影子的PPT、已剪好眼睛的兔頭、手電筒、集體記錄紙一份。

活動過程

一、說說影子,引起興趣

1.師:這幾天我們都在玩影子游戲,你們發現影子有哪些有趣的現象?

幼:影子有時會變得很長,有時又會變得很短,有時又會消失不見。

幼:我跑影子也跑,我停下來影子也會停下來。

幼:影子的顏色都是黑黑的,有的深,有的淺。

2.小結:影子真像一個魔術師,有時會出現,有時又會躲起來;有時會變長,有時又會變短。

(分析:在本活動開始之前,我們首先對剛剛結束的影子游戲進行交流,教師在提問時特意突出“有趣”二字,這樣能有效地激發幼兒探索影子特性的興趣。通過教師的小結,幫助幼兒回顧關於影子的各種經驗,爲接下來的活動做好準備。)

二、比較不同的影子,記錄各種猜測結果

1.教師演示關於動物影子的PPT,幼兒根據局部特徵猜測分別是哪些動物的影子。

2.出示有眼睛的兔子影子的圖片,請幼兒說說這個影子和前面看到的影子有什麼不同。

3.猜猜爲什麼兔子的影子上會有眼睛,幼兒結伴商量並記錄猜測結果。

4.交流各種猜測記錄。

猜測一:在兔子頭像上畫兩隻眼睛;

猜測二:在兔子頭像上貼兩隻眼睛;

猜測三:在兔子影子上畫兩隻眼晴;

猜測四:在兔子頭像上剪兩隻眼睛。

5.教師在集體記錄紙上記下幼兒的各種猜測,並提出要求。

師:請你們用商量好的辦法試一試,然後再用手電筒照一照,看看小動物的影子上能不能看到眼睛。

(分析:教師通過演示動物影子的PPT,出示有眼睛的兔子影子的圖片,引發幼兒對兩種影子進行比較,從而自然地過渡到猜測、記錄階段。幼兒分成幾個小組,大膽猜測“如何才能在動物的影子上看到眼睛”,並在教師的鼓勵下開始初步驗證自己的各種設想。)

三、實驗驗證,尋找答案

1.幼兒運用猜測的方法進行驗證,並進行記錄。

師:請你們在做實驗的時候,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都記錄下實驗結果。試過自己的方法後,也可以試試別人的方法。

2.幼兒根據實驗情況交流自己的發現。

●光透過動物頭飾上的小洞後影子上就會有“眼睛”

師:爲什麼給動物頭飾畫眼睛、貼眼睛都無法讓我們在影子上看到眼睛,而剪個小洞就能看見呢?

小結:手電筒的光透過紙上的小洞後影子就會有眼睛,而畫眼睛或貼眼睛都會將光擋住,所以影子上就看不到眼睛。

●洞的大小和“眼睛”大小之間的關係

師:小動物的眼睛都一樣大嗎?爲什麼?是不是洞剪得大眼睛就大,洞剪得小眼睛就小呢?

小結:剪的洞越大透過的光就越多,影子上的眼睛就越大。反之,剪的洞越小透過的光越少,影子上的眼睛就越小。

(分析:實驗驗證後,當幼兒開始交流實驗結果時,教師的開放式提問能有效引導幼兒進行細緻觀察,並鼓勵幼兒用淺顯的語言來解釋較爲複雜的光學原理。教師預設的一些關鍵提問,能夠幫助幼兒對光和影子的一些錯誤或是模糊的前概念進行驗證,並通過同伴間的引導、自己的操作,從而進一步理解“影子上如何才能出現眼睛”的光學現象。)

四、延伸活動:手影遊戲

1.出示手影遊戲的PPT,請幼兒說說看到了什麼。

2.幼兒在區角中模仿手影動作進行遊戲。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落下來

設計意圖:

在地球上,所有東西往上一拋都會落下來,這是小班幼兒都有的生活經驗。但是對幼兒熟知的經驗有沒有進一步探索的意義和價值呢?我們試圖通過一個集體活動來推動幼兒對這些生活經驗進行深層次的探索,以幫助幼兒學習觀察、比較、記錄等科學探索的方法。

目標:

1.觀察、比較物體下落時的現象,對物體的下落現象感興趣。

2.能用記錄的方式和語言來表達觀察到的現象。

準備:

1.第一次操作所需的材料:紙杯、紙盤、泡沫積木、樹葉、羽毛、軟球、絲巾、繩子、手帕、廢棄的飲料瓶、三毛球等,數量之和多於幼兒人數。

2.第二次操作所需的材料同上,每人增加一份記錄紙和筆。

3.第三次操作所需的材料:同樣大小、顏色的手工紙每人一張。

過程:

一、觀察一種物體的下落現象並清楚表達

1.提出任務。

師:今天我們來做一個“沒那麼簡單考考你”的挑戰遊戲。“沒那麼簡單考考你”是什麼意思呢?(看上去很簡單,其實不簡單。)

師:我們知道在地球上所有的物品往上一拋,都會――(幼兒補充:落下來。)這個問題真的很簡單!但是你是否注意到,每種東西落下來是什麼樣子的呢?又能否用清楚流暢的語言來表達呢?這可有點不簡單了。

師:請你仔細觀察這些物品落下來的樣子,等一會兒要請你表達。

2.教師操作,逐一讓物體下落。

3.交流與總結。

(1)幼兒交流。

(2)教師總結:大家通過仔細觀察,把“落下來”這件事情表達得很清楚。有的注意到了落下來的聲音,有的觀察到了落下來的樣子,有的發現了落下來的速度。很棒!

(開門見山地讓幼兒帶着任務觀察物品落下來的現象,爲下面環節的展開作經驗準備。)

二、觀察、比較兩種物體下落現象的不同,用記錄方式表達觀察到的現象

1.提出任務。

師:我們今天的挑戰是“沒那麼簡單考考你”,下面請選擇兩樣物體,讓它們從同一高度同時落下(用動作解釋“同一高度,同時落下”),觀察它們的不同,並記錄下來。

教師在幼兒操作時的指導要點如下:

●注意瞭解幼兒是否遵守“同一高度,同時落下”的規則。

●當幼兒有了自己的發現時提醒他們記錄下來。

●當幼兒記錄有困難時,可以讓他們觀察同伴記錄,提醒他們用符號進行記錄。

2.交流與總結。

(1)幼兒交流自己的記錄。

教師這時可以關注以下兩個方面:

●幼兒創造性地用符號來表示自己的發現。

●幼兒記錄物體下落速度的不同表現。

(2)總結物體下落現象的相關因素。

師:大家通過觀察、比較、記錄,知道了物體落下來時有許多不同。可是,這些不同可能和什麼有關係呢?(根據幼兒的回答總結:可能與物體的輕重、大小、形狀以及風力有關。)

(這個環節的任務難度提高了,即要在前一個環節觀察的基礎上學習運用比較的方法,並且從語言表達轉爲記錄表達。)

三、探索讓同樣的紙出現不同的下落速度

1.提出任務。

師:請記住我們的挑戰題目是――(幼兒補充:沒那麼簡單考考你。)

師:(出示一張手工紙,使其落下)給你們一張同樣的紙,使它下落的速度和我的不一樣。看上去簡單,其實不簡單哦!試一試吧。

2.幼兒操作。

教師邊與幼兒一同操作,邊觀察幼兒的操作情況,指導要點如下:

●當幼兒出現摺疊動作時,便上前鼓勵,並與之比較兩張紙的下落速度有何不同。

●當大多數幼兒受同伴影響採用摺疊方法時,教師應進一步引導:除了摺疊.你還有不同的方法嗎?(團、撕開等。)

3.交流與總結。

教師在總結時可以讓所有幼兒將變化後的手工紙與教師手中的手工紙一同落下,進行比較觀察,鼓勵幼兒設法使紙落得快一些。

(在進行了兩個環節的嘗試、觀察、比較和對下落相關因素的思考之後,這個環節嘗試讓幼兒解決問題,即如何讓兩張相同的紙下落速度不一樣。)

四、結束

師:在“沒那麼簡單考考你”的挑戰遊戲中,你們通過仔細觀察、認真比較、努力思考和嘗試,取得了勝利,爲自己鼓掌吧!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物體間的間隙

設計意圖

進入秋天,各種果實和農作物逐漸成熟,於是利用八月十五中秋佳節大人們要帶孩子回家團圓的機會,我們給孩子們佈置了“走進田野,採集果實”的任務。節後回來,那火紅的辣椒串、金橙橙的玉米棒子,還有各種各樣的高粱秸、穀子穗、帶莢毛豆等農作物,紛紛登上了我們班的展示臺。孩子們對這個小展臺情有獨鍾,一有空就圍攏過來整理和擺弄。

在一次裝瓶時,有個孩子偶然發現在他裝滿的一瓶花生裏,竟然還能再裝上半杯小米!看着小米慢慢地從花生的空隙裏穿過、漏下,孩子們都特別驚奇!追隨孩子們的興趣點,於是一個關於“物體間的間隙”的科學探索活動就在孩子們的激烈討論和探索中展開了。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感知物體與物體之間是有間隙的。

2.探索合理有序地安排不同物體的空間。

活動準備

盤子、紙杯、乒乓球、玻璃球、小米、記錄表、篩網、課件。

活動過程

一、觀察實驗用品,說說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有什麼不同

1.師:“小朋友你們看,老師這裏有什麼呀?”“誰願意來說一說,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有什麼不一樣呢?”

2.小結:乒乓球大大的、圓圓的,玻璃球小小的、圓圓的,而小米又細又小,當我們用手抓起小米時,小米會從我們的指縫裏流下來。

二、幼兒探索、嘗試把小米、乒乓球和小玻璃球都裝到一個瓶子裏

1.師:“今天老師要請小朋友把三個杯子裏的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都裝到一個玻璃瓶裏,看誰最愛動腦筋,能把他們都裝進去!”

2.指導幼兒記錄實驗結果,並注意操作規則,不要把小米撒到外面。

三、說說我的發現

1.師:“有的小朋友已經裝完了,清你拿着記錄表坐到前面來?”“沒有成功也不要緊,把你怎樣裝的記下來.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2.“誰願意來說一說,你是怎麼裝的?你成功了嗎?”

四、引導幼兒用篩網將摻在一起的玻璃球和小米分開,再進一步探索其他的裝瓶方法

五、交流、討論實驗結果

提問:“這一次你成功了嗎?成功的請舉手!”

討論:“爲什麼先裝乒乓球,再裝玻璃球,最後裝小米的方法比較容易成功呢?”

六、觀看課件,引導幼兒懂得物體與物體之間是有間隙的,要學會合理安排物體的空間

師:“先裝乒乓球,因爲乒乓球佔的地方大,然後放玻璃球,這樣玻璃球就把大的空隙給填上了,最後我們再放上小米,這樣小米又把更小的縫隙也給填上了,所以最後它們都被裝了進去。”

七、拓展幼兒對物體間間隙的理解

引導幼兒再次嘗試:裝滿的瓶子裏,還能再裝上半杯水嗎?爲什麼?

八、幼兒分享交流實驗的結果,進一步感知水所佔的空間

師:“小朋友你們都成功了嗎?爲什麼這麼滿滿的一瓶子玻璃球和小米,還能裝上這一小杯水呢?”(因爲水把更小的縫也給填上了)

九、結束活動

把實驗材料投放到幼兒的活動區裏,根據幼兒的興趣和活動情況,可進一步引導幼兒探索不規則的物體之間的間隙,比如嘗試裝核桃、花生、豆子,或者石頭、鵝卵石、沙子等。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3

活動目標

1.感知不鏽鋼勺子凹凸面成像的不同及有趣,初步瞭解哈哈鏡影像變化的原因及其在生活中的運用。

2.嘗試用集體記錄、個體表述等方式交流操作的過程及結果,體驗動手探究的樂趣。

活動準備

1.人手一把不鏽鋼的勺子。

2.師幼玩過照鏡子的遊戲(師:鏡子、鏡子在哪裏?幼:鏡子,鏡子在這裏)。

3.PPT課件(漢字凹和凸、集體記錄表、交通安全轉角鏡等圖片)。

活動過程

遊戲導入,回憶已有經驗

1.師幼玩照鏡子的遊戲。

師:我們來玩照鏡子的遊戲,我來照鏡子,你們就是我的小鏡子。(教師做出各種簡單的肢體動作,幼兒鏡面模仿)

2.啓發幼兒思考,表述已有經驗。

師:你們玩得很好,照鏡子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那你平時照鏡子的時候發現了什麼嗎?

3.根據幼兒回答,及時啓發和小結。

師:鏡子裏也有個你,你們倆一模一樣嗎?哪裏一樣?哪裏不一樣?照鏡子的時候,離鏡子遠一些、近一些,照出的人像一樣嗎?

(評析:此環節以遊戲的方式導入教學活動,讓幼兒輕鬆進入學習狀態。同時,有效運用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爲下一環節中幼兒自主操作探究、獲取新經驗,做鋪墊。)

動手操作,探究哈哈鏡的祕密

1.幼兒初次探究,感受勺子哈哈鏡的有趣。

師:不過,今天老師沒有準備鏡子,而是準備了這些不鏽鋼勺子,它們能當鏡子照嗎?現在就請你們試一試,用這些勺子玩玩、照照,看看能發現什麼。

2.集體交流操作中的發現,鼓勵幼兒清楚、大膽地表達。

師:你發現了什麼?請你用盡可能清楚的話說給大家聽。

(評析:第一次操作環節,給予幼兒充分的探究和表達的空間,用開放式的提問,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操作過程及結果。)

3.結合PPT,介紹凹凸面的名稱。

師:勺子的兩面一樣嗎?它們分別叫什麼名字呢?老師這裏有兩個漢字朋友,看看它們能不能幫助我們。

這兩個字長得什麼樣?好玩嗎?這個字讀“ao”,這個字讀“tu”,它們用來指勺子的哪一面呢?

教師手指勺子不同的兩個面,教幼兒說出名稱。

(評析:漢字的出現,能成爲幼兒進一步自主學習的“支架”,有利於孩子梳理經驗,更清晰地表達,並在下一環節的操作中更有目的地去觀察和探究。)

4.集體猜想並記錄。

師:知道了凹面和凸面,你們介紹自己的發現時一定能說得更清楚了。凹面和凸面照出的人像一樣嗎?

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在集體記錄表中貼上相應形態的人像。(正立、倒立、變扁、變長等)

(評析: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對於幼兒的反饋不給予評判,而是讓幼兒發現自己與同伴的意見分歧,從而激起再次探究的慾望。同時,也有利於幼兒形成客觀、嚴謹的科學態度。)

5.幼兒再次操作探究,感知凹凸面成像的不同。

師:凹面和凸面照出的人像到底是什麼樣的呢,我們再去試一試,這次要仔細觀察,看看有什麼新發現。

6.集體交流操作結果,教師隨機記錄。

師:你又發現了什麼?凹凸面照出的人像一樣嗎?有不同的意見嗎?

7.啓發幼兒進一步思考。

師:勺子凹面照出的人像是倒立的,凸面照出的人像是正立的,凹凸兩面照出的人像都有些變形。爲什麼平時我們照普通的鏡子時,沒有這樣的現象呢?

這是因爲普通的鏡子表面是平坦的,所以鏡子裏的你並沒有變樣子,可勺子的表面有凹、有凸,照出的你就發生了有趣的變形現象。人們還特意製作了一些表面凹凸不平的鏡子,我們把它叫做哈哈鏡。

(評析:一切科學現象的背後,都包含着科學概念、科學原理。我們在鼓勵幼兒積極參與科學探究的同時,也應鼓勵幼兒大膽思考現象背後的科學道理。這一環節中的提問帶有挑戰性,教師並不急於揭示答案,而是耐心傾聽、不斷啓發,讓幼兒在新舊經驗的碰撞中領悟其中的奧祕。)

觀察圖片,瞭解凹凸鏡在生活中的運用

1.出示道路安全轉角鏡,討論其用途。

師:生活中,你見過這樣凸出來或者凹進去的鏡子嗎?在哪裏見過?

老師有一雙愛發現的眼睛,看看我發現了什麼。爲什麼人們要在地下車庫、馬路拐角、小區門口放上這個鏡子呢?看看它是什麼樣的?猜猜有什麼用?

2.小結。

師:今天我們發現了勺子裏藏着的哈哈鏡,還認識了凸出來的道路安全轉角鏡。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有用的凸面鏡、凹面鏡,你想知道它們藏在哪兒,有什麼用嗎?老師相信你們和我一樣,也有一雙愛觀察、愛發現的眼睛,所以,把這個任務交給你們,相信你們很快就能找到答案。

(評析:科學與生活是相融的,生活中科學無處不在,科學只有在生活中加以運用才能展現魅力。因此教師力求不讓教學停留在教室裏,避免科學學習走出課堂即終止的尷尬,而是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孩子知道:科學就在身邊,只要有善於觀察發現的眼睛,就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4

活動目標

1、大膽講述豆芽的生長過程及外形特徵。

2、學會用繪畫的方式記錄種子生長的過程。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貫徹能力,激發對科學探索的興趣。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過程

一、講述豆子生長過程及外部特徵。

1、“上星期小朋友都種了一些豆子,誰來說說你種的豆子現在怎樣了?”

2、“誰來說說你的豆子是怎樣發芽的?”

3、“你種的豆芽長的是什麼樣的?”

4、“你種的豆芽和別人一樣麼?有哪些地方不一樣?和小夥伴說一說。”

5、“誰願意把你的發現告訴大家?”

6、教師總結:“今天小朋友觀察上午豆芽是生長在水裏的,其實豆芽在土裏、沙裏也可以發芽,你們回去可以再試一試。”

二、記錄豆芽生長過程。

1、出示豆芽生長照片

2、幼兒用畫的方式記錄豆芽生長過程。

3、教師總結。幼兒園中班科學活動教案四:刷子用處大

活動目標:

1、嘗試用刷子完成不同的勞動任務,體驗勞動的快樂。

2、探索並瞭解不同刷子的用途與使用方法。

3、能用簡短的語言表達自己對刷子的認識和對刷子的探索過程。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幼兒準備:①幼兒和家長、教師一起收集不同種類的刷子。②認識牙刷,知道牙刷定期就要更換。

2、材料準備:不同種類的刷子如杯刷、鞋刷、奶瓶刷、眉刷、油漆刷、胭脂刷、廢舊牙刷等等;紙箱、顏料、鞋油、痰盂、杯子、梳子及化妝用品若干。

活動過程:

1、出示鞋刷,讓幼兒說說鞋刷的作用,並回憶自己在生活中還見過什麼樣的刷子。

2、請幼兒挑選一把自己最喜歡的刷子,介紹它的用途。

3、逐一介紹勞動任務(刷牆、洗奶瓶、洗痰盂、化妝等),請幼兒找出最合適的刷子參與活動。

4、幼兒勞動。

5、交流討論自己勞動的方法。

6、說說廢舊牙刷的用途。

活動延伸:

1、在主題探索活動區裏投放不同用途的刷子讓幼兒繼續觀察並嘗試使用。

2、利用廢舊牙刷進行刷畫、做牙刷相框等美工活動。

3、用刷子幫助家人刷鞋、洗杯子,做爸爸媽媽的小幫手。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5

活動目標

1、知道漩渦形成的原理,簡單瞭解颱風形成的原因。

2、探索旋轉速度與漩渦形成大小的關係。

3、能積極參與旋渦實驗,樂意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1、各種漩渦圖片、龍捲風視頻;

2、裝有水的塑料瓶人手一個;

3、大記錄紙一張、小記錄紙,鉛筆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出示水面漩渦的圖片,認識瞭解漩渦。

1、引導幼兒說說從水面漩渦圖片中的發現。

——你知道這是什麼嗎?

——你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也看到過漩渦呢?

——(出示水瓶)老師這裏呀有很多的瓶子,瓶子裏有水,你覺得用什麼方法會使這瓶子裏的水產生漩渦呢?

2、第一次實驗,請幼兒記錄操作結果並講述操作過程及結果。

——現在就請小朋友每人拿好一個瓶子來試一試你的方法能不能產生漩渦?並把你的發現畫在第一個帶有問號的表格裏。(幼兒操作並記錄)

提問:

——請你來說說看你是怎麼把水旋轉起來的?(請個別幼兒示範搖動瓶子產生漩渦)

——水旋轉後你看到了什麼?你是怎麼記錄的呢?(幼兒出示自己的記錄表)

——現在你覺得漩渦是怎麼形成的呢?

教師:把瓶子裏的水像畫圓圈一樣來回搖晃就產生了漩渦。(教師根據記錄好大記錄表)

——我們一起來用這種方法轉出圓圓的漩渦吧。(師幼用正確的方法搖出漩渦)。

三、第二次分組實驗:探索轉動的快慢與漩渦形成大小的關係。

1、剛纔有的小朋友轉的快,有的小朋友轉的慢,你覺得轉的速度的會影響漩渦的形成嗎?轉得快漩渦會是什麼樣?轉的慢漩渦又會是什麼樣呢?

2、我們一起來用小手試一試轉的快漩渦會怎麼樣?轉的慢漩渦又會怎麼樣,並把你的發現分別記錄在慢和快的表格中。

3、幼兒操作及記錄操作結果。

4、提問:你發現了什麼?根據回答出示記錄表。

5、教師:我們發現轉的越快漩渦就會越大轉的越久,轉的慢漩渦就會越小轉的時間短。

四、拓展:與幼兒認識生活中利用漩渦發明的東西和對人們的影響。

1、在我們生活中利用漩渦的原理髮明瞭很多東西,你知道什麼東西是利用漩渦原理製成的?(果汁機、洗衣機)

2、其實除了水轉動後會形成漩渦,空氣轉動後也會形成漩渦,誰知道空氣轉動會形成什麼呢?

在熱帶的海洋上,太陽照射海面,海水的溫度升高,往上蒸發變成水蒸氣。熱熱的水蒸氣轉呀轉,四周的空氣也跟着轉。由此越轉越大,就形成了颱風。

教師:生活中的漩渦有的可以方便我們的生活,而有的卻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災難,比如龍捲風是很強烈的旋風,當渦旋運動越趨猛烈時,便從雲中直降到地面,形成漏斗狀雲柱龍捲風,會帶來很大的破壞力。颱風雖然具有破壞力,但也會帶來豐富的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