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精選】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合集10篇

【精選】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合集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59K 次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選】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合集10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萌發幼兒對鏡子的好奇心,體驗鏡子游戲的快樂。

2、激發幼兒對光反射的興趣,探索鏡子反光的現象。

3、感知並描述勺子上的反光現象,產生探究的慾望,體驗發現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此活動必須在晴朗的天氣裏進行。

2、小鏡子、不鏽鋼勺子、反面帶有雙面膠的小動物圖片數份,最少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活動的導入部分。

師:小朋友最喜歡玩勺子了,幾天沒玩了,想不想玩?我們一起來玩一玩鏡子吧!

二、幼兒玩鏡子。

(各種平面鏡,反面帶有雙面膠的小動物圖片等材料,請幼兒自由選擇。教師在幼兒探究的過程中,有選擇的、由易到難的與幼兒交流,,最後集體分享探究結果,並進行驗證性探究。)

教師引導一:

問在座位上玩鏡子的幼兒。

1、你是怎樣玩的鏡子?

2、發現了什麼?

小結:鏡子可以找照出影子來,利用鏡子,你不轉頭就可以看見身體後面的小朋友。

教師引導二:

有的小朋友在陽光下玩鏡子,我們一起問問她有什麼發現吧!

1、陽光下,你發現了什麼?

2、牆上爲什麼會有光斑?(鏡子將陽光反射到牆上就產生了光斑。)

3、牆上的光斑會動嗎?

4、你是怎樣讓它動的?(光斑隨鏡子的晃動而晃動。)

小結:在陽光下,鏡子可以在牆上產生光斑,還能讓光斑移動到想讓它到的地方。

教師引導三:

有的小朋友在玩“動物追逐戰”的遊戲,我們一起看看他們是怎樣玩的!

1、你們玩的什麼遊戲?

2、怎樣讓你的大灰狼(小兔子)跑的快點兒?

3、請幼兒嘗試。

小結:“動物追逐戰”太好玩了,你的小動物跑的快嗎?心理有什麼感覺?

三、幼兒玩“勺子裏的哈哈鏡”。

(一)師: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像鏡子一樣,能照出影像來?(幼兒回答)。

(二)玩“勺子裏的哈哈鏡”的遊戲,啓發幼兒結合自己的記錄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 根據幼兒的表述,重點引導幼兒說說用勺子的凹面、凸面和勺柄照出的東西有什麼不同,提問,幫助幼兒有條理的探究:

1、你在勺子的什麼地方看到了自己?是什麼樣子?(原來勺子裏也有個哈哈鏡)。

2、勺子的凹面、凸面和勺柄照出的.影像一樣嗎?有什麼不同?

3、從勺子裏的哈哈鏡看到的自己與鏡子裏的一樣嗎?爲什麼?

簡單小結:勺子的凹面與凸面對光反射的不同,等幼兒進一步探究其中的奧妙。

(三)我是小小攝影師。

1、帶領幼兒到室外,藉助勺子“攝影”。

2、請幼兒說說在勺子裏的哈哈鏡看見了什麼?它跟原來的物體相比,有什麼變化?

3、引導幼兒思考:用不同的勺子“拍攝”的同種物體,結果是否一樣?爲什麼?

4、引導幼兒初步感受勺子大小、新舊與成像之間的關係,給幼兒留下繼續探究的空間。

四、幼兒在玩“哈哈鏡”中結束活動。

活動延伸:

把不鏽鋼碗、勺子、鈴鐺皮、鏡子、杯子等“鏡子”投放科學區,供幼兒繼續探究其中的祕密。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知道通過改變形狀可以把沉的東西變成浮的。

2、能用符號記錄自己的發現。

3、樂意與同伴、教師分享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物質:

1、裝水的大臉盆每組一個、毛巾若干。

2、幼兒每人一個托盤、內裝:包裝紙、橡皮泥、蠟光紙、帶蓋玻璃瓶。

幼兒人手一份“沉浮記錄表”、筆。

活動準備

1、問題激趣

提出問題:誘發幼兒討論:輪船爲什麼會浮在水上?

2、猜測結果

組織幼兒觀察材料:看一看,托盤裏有什麼?

引導幼兒猜想:拿起來摸一摸,哪些東西放水裏是浮的。哪些東西是沉的。

交代記錄要求:在記錄表上,把你認爲會沉的東西畫上“↓”符號,會浮的.畫上“↑”符號。

引導幼兒假設、猜想:我認爲:橡皮泥會浮、玻璃瓶會沉。因爲……。

3、驗證假設

引導幼兒將自己假設的材料放入水中,驗證沉浮事實。

引導幼兒討論驗證結果,重點觀察:沒帶蓋子的玻璃瓶是沉還是浮。

:通過實驗,我們瞭解到橡皮泥一下子就沉進水裏了,沒蓋子的玻璃瓶會浮一會,一會兒過後也沉進水裏了。

4、讓沉的東西變成浮的。

引發幼兒思考討論有什麼辦法可以讓沉的東西浮起來?

引導幼兒用自己想出來的辦法讓的四種東子浮起來,如:蠟光紙、包裝紙折成船,將橡皮泥捏成碗,將空瓶子擰上蓋。

引導幼兒交流討論自己的操作和實驗結果。

教師重複幼兒的方法,做一遍示範。並在驗證途中加入新的發現:在紙船和碗中可以加入新的東西,他們還可以運物。

教師。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的及要求:

1.讓幼兒感受大自然的美,培養幼兒對自然的興趣,讓幼兒學會親近大自然與樹木建立朋友般的親密關係。

2.瞭解認識柳樹,掌握幾種常見柳樹的名稱,尋找它們不同的特徵。

3.讓幼兒學習和樹交朋友,懂得如何保護樹木,樹立初步的環保意識。

4.引發幼兒學習柳樹的興趣。

5.啓發幼兒對柳樹愛好和對大自然的愛。

教學重點:

瞭解認識柳樹,掌握幾種常見柳樹的名稱,尋找它們不同的特徵。

教學難點:

懂得如何保護樹木,樹立初步的環保意識。

教學準備:

1.活動前帶領幼兒參觀附近的頤和綠苑。

2.提供各種有關樹的書籍,以及各種可以讓孩子表徵的材料:皺紋紙、報紙、剪刀、橡皮泥、插花、積木、各種花布和一些輔助材料。

3.聯繫家長,瞭解主題內容,同幼兒一起積累各種資料。

4.學具:紅綠小旗,鈴鼓。

教學過程

1.幼兒自願分成兩幹組,由兩位老師分頭領着幼兒到幼兒園的各個角落去觀察幼兒園的樹。

2.鼓勵幼兒數一數幼兒園裏共有多少棵樹,有多少種樹?

3.談話:你在幼兒園看到了什麼樹?你發現了哪些樹的祕密?鼓勵孩子把自己發現的樹的祕密告訴大家。

4.教師提問:這是一棵什麼樹?(柳樹)這棵樹的枝條是怎麼樣的?(柳樹的枝條是向下垂,讓幼兒用手作下垂狀,幼兒邊作動作,邊說柳樹的枝條是向下垂的。)你還在什麼地方看到過柳樹?

5.尋找柳樹:

師:我們幼兒園裏也有柳樹,請小朋友去找一找,誰找到了就站在柳樹的下面。

6.遊戲:親親柳樹(激發興趣)

集體遊戲。如:教師發口令小孩小孩真愛玩,親親柳樹跑回來;幼兒就迅速跑向柳樹親親跑回來,教師發出口令小孩小孩真愛玩,親親柳樹蹲下來,幼兒就迅速跑向柳樹蹲下來。

7.觀察柳樹:

教師:剛纔我們一起玩了親親柳樹的遊戲,現在老師請小朋友們觀察一下這顆柳樹是什麼樣的?

(1)請小朋友摸一摸柳樹的樹幹,說說柳樹的樹幹摸上去有什麼感覺?

(2)請小朋友觀察柳樹的顏色.提問:柳樹的'樹幹是什麼顏色的?樹枝是什麼顏色的?

(3)引導幼兒看一看柳樹是怎麼樣的?(向下垂的,幼兒學做向下垂的動作)

看一看柳樹的葉子長得怎麼樣?有些什麼變化?(小芽胞長大變成小樹葉了,樹葉長多了,變得更綠了)

(4)引導幼兒觀察春風一吹,柳樹的枝條好象在幹什麼?請幼兒學學柳樹枝飄動的樣子。

(5)讓幼兒抱一抱柳樹,和柳樹做個朋友。

(6)柳樹可以爲人類做哪些事情?多種柳樹可以美化環境,進化空氣,人類可以用柳樹製作各種傢俱,用柳枝製作各種工藝品。教師可出示一些工藝品讓幼兒欣賞,激發幼兒愛護柳樹的熱情。

8.遊戲:柳樹娃娃

幼兒用雙手向下垂作柳樹娃娃。老師說;春風來了,柳樹娃娃可以做彎腰狀,雙手晃動作樹枝飄蕩狀,雙手做招手狀。

9.領養柳樹。

請每個幼兒領養一棵柳樹,爲柳樹起名字,記錄柳樹的生長變化,要求孩子們像媽媽一樣要照顧好樹寶寶。

10.教師總結:柳樹是我們家鄉種植最多的一種樹木,柳樹的枝條細長而低垂,柳樹的顏色是褐綠色的,柳樹耐寒、耐旱。柳樹是在春天的時候開始發芽變綠的。柳樹變綠長出綠芽就是告訴我們人類春天來到啦。柳樹是我們人流的朋友。

11.遊戲:給柳樹照像

(1)提供各種材料,啓發幼兒用自己喜歡或擅長的方式表達自己對柳樹的印象,如:繪畫、粘貼、製作等。幼兒可以邊念兒歌邊製作:春姐姐來了,柳樹發芽了,對着我們招招手,對着我們彎彎腰。

(2)展示成果。

把幼兒的作品進行分類,請幼兒介紹自己的作品。

11.活動延伸:要求幼兒在回家的路上,公園裏,找一找什麼地方有柳樹?都有哪些柳樹?

小百科:柳屬的形態特徵如下:喬木或匍匐狀、墊狀、直立灌木。枝圓柱形,髓心近圓形。無頂芽,側芽通常緊貼枝上,芽鱗單一。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瞭解啄木鳥的外形特徵和特有功能,知道啄木鳥是樹木的“外科醫生”。

2、學會按照一定的順序觀察啄木鳥,瞭解禽類動物的基本特徵。

3、知道啄木鳥是我們人類的朋友,增添愛鳥的情感。

活動準備

課件-照片:啄木鳥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用謎語引出主題

有種鳥兒本領高,尖嘴能給樹開刀,

壞樹皮,全啄掉,勾出害蟲一條條。

2.誰能猜出來這是什麼動物?

二、展開

出示課件-照片:啄木鳥

1、啄木鳥是什麼樣子的?你發現啄木鳥有什麼奇特的地方?

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啄木鳥的外形

重點提醒幼兒觀察啄木鳥的嘴巴、舌頭、腳和尾巴。

2.向幼兒介紹啄木鳥的特徵和特有功能。

啄木鳥有長長、尖尖的像鐵鏈子一樣的嘴巴,他的嘴巴能啄開樹皮,在生病的樹上打洞。

啄木鳥的舌頭能伸縮,舌頭有短勾,能伸到樹洞裏勾出害蟲。

啄木鳥有兩隻短短的腳,腳趾有尖銳的`勾,能牢牢地抓住樹幹,啄木鳥的尾巴堅硬,啄樹皮時,尾巴能支持起身體。

3.你知道啄木鳥有什麼本領?爲什麼叫他啄木鳥?

4.組織幼兒思考並討論,豐富幼兒對鳥類的認識。

(1)你們喜歡啄木鳥嗎?爲什麼?

啄木鳥是我們人類的朋友,你還知道哪些鳥呢?他們長得什麼樣?

(2)啄木鳥頭上有堅硬的嘴;身上長着一身的羽毛;還有一對翅膀;身體下有一雙腳;身後有尾巴等。

三、結束

交流討論:啄木鳥是怎樣出生的?教師告訴幼兒“鳥類”還叫“禽類”,它們的媽媽生下的寶寶先是一個蛋,經過孵化,硬殼而出後才變得和媽媽一樣。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1、引導幼兒知道眼睛可以看到大小、形狀、顏色各不相同的物體。

2、鼓勵幼兒願意用相應的語言講述所看到物體的特徵。

活動準備1、課件:隱藏的畫

2、課件:圖片-氣球

教學過程

一、感受眼睛可以看到東西。

1、請幼兒閉上眼睛,在教室裏走走。

提問:你們閉上眼睛,能看見東西嗎?有什麼感受?

2、請幼兒睜開眼睛看。

提問:睜開眼睛後,你看到什麼了?

二、通過觀察感受眼睛可以看到物體的大小、形狀、顏色,並用相應的語言講述物體的特徵。

1、出示圖片--大熊和小熊,引導幼兒觀察。

提問:誰來了呀?它們倆誰是媽媽?誰是寶寶?爲什麼呢?你是怎麼知道的?

2、出示圖片--各種形狀,引導幼兒觀察。

提問:你用眼睛看到了什麼?

3、出示圖片--各種顏色氣球,引導幼兒觀察。

提問:你用眼睛看到了什麼?它們有什麼不同?

三、遊戲:找不同,進一步引導幼兒體驗眼睛的作用。

1、出示圖片--隱藏的畫,引導幼兒找隱藏的小動物。

提問:你們用眼睛看一看,這幅圖畫裏有哪些小動物?

四、引導幼兒瞭解保護眼睛的方法。

提問:眼睛是很重要的.,沒有眼睛我們什麼也看不到,既然眼睛這麼重要,

我們應該怎樣保護自己的眼睛呢?

五、結束部分

教師:每個人的眼睛特別能幹,能看到許多東西,現在我們去教室外面看一看,還什麼更有趣的東西。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使幼兒進一步瞭解葉子的各種食用方法。

2.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良好的傾聽習慣。

3.體驗農民伯伯勞動的辛苦,教育幼兒多吃蔬菜,不挑食。

活動準備

1.各種可以食用的葉子:大白菜、包菜、生菜、香菜、枇杷葉、魚腥草等。

2.方籃若干個(標有生吃、熟吃、做藥等圖形標誌)。

3.課件《可以食用的葉子》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入活動

1、師生共同回憶葉子的用途,許多葉子我們人可以吃。

(1)教師:小朋友們平時吃過那些葉子呢?你是怎麼吃的?

(2)集中討論:你吃過那些葉子,你是怎麼吃的?

2、教師小結:原來葉子有這麼多的吃法呀,有的可以煮熟了吃,有的可以生吃,有的可以作藥吃。

二、分類活動:

1、第一次分類:

教師:今天,林老師也爲你們準備了許多可以吃的葉子,請小朋友找一找,想一想,

那些葉子你吃過,你是怎麼吃的,然後把它放入三個相應的籃子裏。

(依次出示三種標誌並作解釋)。

2、教師檢查其中一組幼兒分類情況,指出明顯的錯誤,引導幼兒進入第二次分類。

教師:小朋友分得這麼多,老師都檢查不過來了,請小朋友也來噹噹小老師,檢查一下別的小朋友分得對不對,好嗎?

如果不對,請你把它找出來,放在合適的籃子裏。

3、小結,請幼兒說說:你發現哪些葉子分錯了,你是怎麼分的。

4、教師:其實我們可以食用的葉子還有很多很多,我們一起來看看好嗎?

(1)幫助幼兒進一步鞏固葉子的食用方法。

(2)顯示一些可以食用的`葉子,請小朋友說說這些葉子叫什麼,是怎麼吃的。

5、提問:剛纔我們認識了這麼多可以吃的葉子,你們知道它是從那裏來的嗎?是誰種出來的?

教師鼓勵幼兒將平日裏看到的農民伯伯及爺爺奶奶種菜的樣子大膽的表現出來。

三、以談話的形式進行品德教育:

1、知道蔬菜有營養,要多吃蔬菜。

2、知道農民伯伯種菜很辛苦,要尊敬他們。

延伸活動

1、製作葉子拼盤。

2、製作生菜沙拉。

3、繼續瞭解可以食用的葉子的名稱、食用方法。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7

活動準備

人手一把不鏽鋼的勺子。

師幼玩過照鏡子的遊戲(師:鏡子、鏡子在哪裏?幼:鏡子,鏡子在這裏)。

PPT課件(漢字凹和凸、集體記錄表、交通安全轉角鏡等圖片)。

活動目標

感知不鏽鋼勺子凹凸面成像的不同及有趣,初步瞭解哈哈鏡影像變化的原因及其在生活中的運用。

嘗試用集體記錄、個體表述等方式交流操作的過程及結果,體驗動手探究的樂趣。

活動過程

一、遊戲導入,回憶已有經驗

1.師幼玩照鏡子的遊戲。

師:我們來玩照鏡子的遊戲,我來照鏡子,你們就是我的小鏡子。(教師做出各種簡單的肢體動作,幼兒鏡面模仿)

2.啓發幼兒思考,表述已有經驗。

師:你們玩得很好,照鏡子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那你平時照鏡子的時候發現了什麼嗎?

3.根據幼兒回答,及時啓發和小結。

師:鏡子裏也有個你,你們倆一模一樣嗎?哪裏一樣?哪裏不一樣?照鏡子的時候,離鏡子遠一些、近一些,照出的人像一樣嗎?

(評析:此環節以遊戲的方式導入教學活動,讓幼兒輕鬆進入學習狀態。同時,有效運用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爲下一環節中幼兒自主操作探究、獲取新經驗,做鋪墊。)

二、動手操作,探究哈哈鏡的祕密

1.幼兒初次探究,感受勺子哈哈鏡的有趣。

師:不過,今天老師沒有準備鏡子,而是準備了這些不鏽鋼勺子,它們能當鏡子照嗎?現在就請你們試一試,用這些勺子玩玩、照照,看看能發現什麼。

2.集體交流操作中的發現,鼓勵幼兒清楚、大膽地表達。

師:你發現了什麼?請你用盡可能清楚的話說給大家聽。

(評析:第一次操作環節,給予幼兒充分的探究和表達的空間,用開放式的提問,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操作過程及結果。)

3.結合PPT,介紹凹凸面的名稱。

師:勺子的兩面一樣嗎?它們分別叫什麼名字呢?老師這裏有兩個漢字朋友,看看它們能不能幫助我們。

這兩個字長得什麼樣?好玩嗎?這個字讀“ao”,這個字讀“tu”,它們用來指勺子的哪一面呢?

教師手指勺子不同的兩個面,教幼兒說出名稱。

(評析:漢字的出現,能成爲幼兒進一步自主學習的“支架”,有利於孩子梳理經驗,更清晰地表達,並在下一環節的操作中更有目的地去觀察和探究。)

4.集體猜想並記錄。

師:知道了凹面和凸面,你們介紹自己的發現時一定能說得更清楚了。凹面和凸面照出的人像一樣嗎?

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在集體記錄表中貼上相應形態的人像。(正立、倒立、變扁、變長等)

(評析: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對於幼兒的反饋不給予評判,而是讓幼兒發現自己與同伴的意見分歧,從而激起再次探究的慾望。同時,也有利於幼兒形成客觀、嚴謹的科學態度。)

5.幼兒再次操作探究,感知凹凸面成像的不同。

師:凹面和凸面照出的人像到底是什麼樣的呢,我們再去試一試,這次要仔細觀察,看看有什麼新發現。

6.集體交流操作結果,教師隨機記錄。

師:你又發現了什麼?凹凸面照出的人像一樣嗎?有不同的意見嗎?

7.啓發幼兒進一步思考。

師:勺子凹面照出的人像是倒立的,凸面照出的人像是正立的,凹凸兩面照出的人像都有些變形。爲什麼平時我們照普通的鏡子時,沒有這樣的現象呢?

這是因爲普通的鏡子表面是平坦的,所以鏡子裏的你並沒有變樣子,可勺子的表面有凹、有凸,照出的你就發生了有趣的變形現象。人們還特意製作了一些表面凹凸不平的鏡子,我們把它叫做哈哈鏡。

(評析:一切科學現象的背後,都包含着科學概念、科學原理。我們在鼓勵幼兒積極參與科學探究的同時,也應鼓勵幼兒大膽思考現象背後的科學道理。這一環節中的提問帶有挑戰性,教師並不急於揭示答案,而是耐心傾聽、不斷啓發,讓幼兒在新舊經驗的碰撞中領悟其中的奧祕。)

三、觀察圖片,瞭解凹凸鏡在生活中的運用

1.出示道路安全轉角鏡,討論其用途。

師:生活中,你見過這樣凸出來或者凹進去的鏡子嗎?在哪裏見過?

老師有一雙愛發現的眼睛,看看我發現了什麼。爲什麼人們要在地下車庫、馬路拐角、小區門口放上這個鏡子呢?看看它是什麼樣的?猜猜有什麼用?

2.小結。

師:今天我們發現了勺子裏藏着的哈哈鏡,還認識了凸出來的道路安全轉角鏡。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有用的凸面鏡、凹面鏡,你想知道它們藏在哪兒,有什麼用嗎?老師相信你們和我一樣,也有一雙愛觀察、愛發現的眼睛,所以,把這個任務交給你們,相信你們很快就能找到答案。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知道蔬菜是種出來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

2.認真觀察圖片上提供的線索,分辨出哪些是蔬菜。

3.能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事先認識幾種常見的蔬菜。

2.物質準備:豆乾、鴨子、蘿蔔、白菜、雞蛋、馬鈴薯、青瓜7中食物的幻燈片、圖片、操作卡。

活動過程:

1.出示幻燈片,引導幼兒猜猜這是誰的家。

師:這是誰的家?從哪裏看出來的

幼:我覺得是南瓜爺爺的家。

師:你從那裏看出是南瓜爺爺的家。

幼:我覺得房頂上有個南瓜爺爺,所以覺得是南瓜爺爺的家。

(評析:這個環節主要是尊重孩子的已有經驗的。通過引導和提示幫助孩子從人物的特徵上得到了驗證,知道這是南瓜爺爺的家。)

2.播放幻燈片,鞏固圍合的數數方法。

師: 南瓜爺爺家來了許多客人?你們數一數有幾個客人?

幼:七個客人。

師:你從哪裏開始數的?

幼一:我是從正方形開始數的。

師:正方形還可以數嗎?

幼一:數過了不能再數了。

幼二:我是從雞蛋開始數的,也是數七個。

幼三:我是從鴨子開始數的,一共有七個。

師:這些客人圍成了個圓圈,數圓圈我們以前都學會了,所以大家都會數了。數圓圈時要怎麼數了。要先記住一個物體,然後從它開始數,數到這個物體就要停下來不能數了。

(評析:鞏固圍合的數數方法:找一個有特徵的物體開始數,數過的就不能再數了!幫助孩子在無形中學會一個新知識。)

3.觀察影子,猜猜它們是誰?

師:南瓜爺爺家來了七位客人,老師給它們標上數字,你們說說這些影子可能是誰呢?

幼一:找到一號是正方形。

幼二:二號是小鴨。

幼三:五號是雞蛋。

師:小朋友把這些影子都猜出來了,我們現在來驗證一下小朋友猜的對不對。

(將七位客人逐一進行驗證)

(評析:通過觀察影子圖讓孩子學會了“數一數、猜一猜”,通過這個環節來了解幼兒對以往經驗瞭解有多少。從而使幼兒對教師所提供的影子有了一個深入的思考。)

4.藉助操作卡,找找哪些是蔬菜?

(1)幫助南瓜爺爺找蔬菜鄰居,引導幼兒猜測哪些是蔬菜,並在對應的格子上打鉤。

師:今天南瓜爺爺家請了這麼多客人,要做什麼了?你們想知道嗎?

幼:想

師:南瓜爺爺一個人住,覺得很孤獨,他想找蔬菜做鄰居。小朋友想一想,他的七位客人誰是蔬菜了?等下老師讓小朋友自己動腦筋,自己幫南瓜爺爺找蔬菜鄰居。老師爲每位幼兒準備一個操作卡。操作卡上有南瓜爺爺家的七位客人,第一位是誰?

幼:第一位是豆乾、第二位是鴨子、第三位是蘿蔔……

師:南瓜爺爺要找的是蔬菜鄰居,等下小朋友就從這七位客人中,你覺得誰是蔬菜,你就在它下面的格子中用紅色的筆畫個圓圈,第二格不能畫。

(幼兒坐到自己的位置上操作)

師:你覺得誰是蔬菜了,小朋友要自己動腦筋。(進行個別指導)

師:請一個小朋友起來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爲南瓜爺爺找的蔬菜鄰居是誰。

幼一:我覺得南瓜爺爺的蔬菜鄰居是:白菜、豆乾、蘿蔔、雞蛋、青瓜、馬鈴薯都是蔬菜。

師:旖旎小朋友,你要記住你第一次選擇的哦.再請一個小朋友起來分享。

幼二:白菜、豆乾、蘿蔔、雞蛋、青瓜、馬鈴薯都是蔬菜。

幼三:白菜、蘿蔔、雞蛋、青瓜、馬鈴薯都是蔬菜。

師:你爲什麼覺得鴨子和豆乾不是蔬菜了?

幼四:白菜、蘿蔔、青瓜、馬鈴薯都是蔬菜。

(評析:讓孩子們自己通過以往的經驗和認識,觀察、思考、猜測什麼是蔬菜。)

(2)播放種植蔬菜的視頻,幫助幼兒理解什麼是蔬菜。

師:南瓜爺爺要找蔬菜做鄰居,小朋友都幫他找了好多蔬菜鄰居,那到底對不對了。

師:你覺得蔬菜是從那裏來的?你在哪些地方看見過這些蔬菜?

幼一:超市場買的。

幼二:蔬菜店買的。

幼三:路邊買的。

幼四:種出來的。

師:那裏種出來的。

幼四:幼兒園種出來的。

師:對了,我們幼兒園種了許多蔬菜,老師還經常帶小朋友去觀察了。那我們來看看,蔬菜是不是種出來的。我們現在來看圖片,看看蔬菜是不是種出來的。

幼:蔬菜是從地裏種出來的。

師:老師看厚厚的一本書,書上說,蔬菜是種出來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老師再說一遍,蔬菜時種出來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這句話聽懂了嗎?都聽懂了嗎?那沒問題啦,我們現在再一次幫助南瓜爺爺找鄰居,小朋友看看這七位客人誰是種出來的。你剛剛選的食物是不是有的不是種出來的。如果不是種出來的就不是蔬菜,我們就不要選它了。

師:現在請小朋友找一隻黑色的筆,你覺得誰是蔬菜,你就在它下面的格子中用黑色的筆畫個圓圈。

第二次是不是跟第一次不一樣了。

師:小朋友在操作的時候要動腦筋想一想,它是種出來的嗎?

(評析:通過幼兒的經驗思考,老師藉助播放圖片,蔬菜的種植環境,使幼兒的經驗的不斷累積和提升,讓幼兒瞭解了蔬菜的特徵——就是長在地裏的能做成菜的植物!)

(3)驗證操作卡上哪些是蔬菜?

師:豆腐乾是蔬菜嗎?

幼:不是。

師:對了,它不是直接種出來的,它是大豆加工的。

師:胡蘿蔔呢?是種出來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

師:鴨子呢?

幼:不是,它是鴨媽媽下蛋然後孵出來的。

師:對了,它是肉類食品,我們叫葷菜

師:大白菜呢?是 因爲它是種出來的 可以做成菜的植物

師:雞蛋 呢?

幼:雞蛋不是蔬菜,它是雞鴨媽媽生的。

師:它是母雞生的,它叫蛋類食品

(評析:這個環節通過個別驗證、集體驗證、共同驗證等方法層層遞進,使幼兒進一步明確:蔬菜是種出來的長在地裏的,能做成菜的植物!)

4.延伸活動。

南瓜爺爺家只有三間房子,可是有四種蔬菜,那麼多蔬菜怎麼住呢?

師:我們現在來數一數,我們幫南瓜爺爺找了幾樣蔬菜啊!

幼:1、2、3、4,一共有四樣蔬菜,那我們來看看南瓜爺爺家旁邊有幾間房子?

幼:南瓜爺爺家有三間房子。

師:三座房子,四樣蔬菜,小朋友覺得那該怎麼住啊?現在小朋友想辦法啊?

幼一:我覺得紅蘿蔔和青瓜可以住在一起。

師:爲什麼呢?

幼一:因爲紅蘿蔔和青瓜它們兩個都是瘦瘦長長的。

幼二:我覺得白菜和青瓜在一起比較好,因爲它們都是綠色的。

幼三:我覺得馬鈴薯和南瓜爺爺住一起,因爲都是圓圓的。

幼四:我覺得白菜和土豆住在一起,因爲它們兩個比較小。

師:老師覺得馬鈴薯和黃瓜也可以住一起,爲什麼?我們回去好好想一想。

(評析:這個環節,通過分房子住,讓孩子學會從蔬菜的'顏色、外形、種類、大小等特徵對蔬菜進行分類、合理匹配。)

活動反思:

這個教材是結合班級主題“秋天的蔬菜”而選擇開展的,內容及創意是來之名師的教學課例,在此基礎上,課題組老師也給了很多建議和意見。

活動開始我讓幼兒猜猜從影子裏看出它會是誰,通過這個環節來了解幼兒對的以往經驗瞭解有多少。從而使幼兒對教師所提供的影子有了一個深入的思考。由於本班幼兒經常在區角玩找影子的遊戲,所以幼兒很快就從影子中找出各種實物。在數南瓜爺爺家來了幾個客人這個環節中,我特意設計了一個圍合的數數方法。讓幼兒學會了圍成圈的東西也可以數的。並從中得出個結論:數圓圈時,要先找一個有特徵的開始數,數過的就不能再數了!無形中又讓孩子學會了一個新知識。在南瓜爺爺想找蔬菜鄰居這個環節,幼兒對教師提供的物體來選擇蔬菜時,在瞭解了物體的形狀、大小後,幼兒對於豆腐乾是不是蔬菜的討論成了一個難點。最後老師通過提供一些蔬菜生長環境的圖片,讓幼兒觀察,最後得出一個概念:蔬菜是種在地裏的可以用來做成菜的植物,所以幼兒按照教師提供的線索得出了結論豆腐乾不是蔬菜。在多次的選擇中,大部分幼兒能真正理解了蔬菜的概念。但還有一部分幼兒由於對蔬菜認識不夠透徹,還沒有清晰的辨認豆乾和雞蛋不是蔬菜。

在這個活動中,我爲什麼要這麼設計兩次操作?主要目的是讓幼兒分別在概念出現的前後,瞭解幼兒對蔬菜的瞭解程度,尊重幼兒已有的經驗。第一次操作表現出來的是幼兒的經驗,第二次操作表現出來的就是知識了,由經驗上升爲知識。

在活動的延伸部分我先讓幼兒猜想:南瓜爺爺家旁邊只有三間房子,可是蔬菜有四種,它們要怎麼住?幼兒在認真觀察和思維的基礎上,將蔬菜按顏色、形狀、大小、種類進行了分家。最後我把馬鈴薯和青瓜放在一起請幼兒說說爲什麼把土豆和黃瓜放一起住?(因爲它們都要削皮)這種思維訓練方式打破了原先的經驗性的分類方法。讓幼兒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分類,從而得到經驗的啓發。這種分類方法打破了原先我們所認爲的按形狀、顏色、大小進行分類的方式。

小百科:鄰居,指家或住處與另一人的家或住處靠緊或鄰近的人;住在隔壁另外一家的或附近的人。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9

根據科學活動《爲什麼會響》的活動進行修改。設計思路:《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 在指導幼兒觀察自然角時,我發現了一個現象:許多小朋友把那些裝有各種豆子的瓶子拿着搖晃,發出各種響聲,葉梓詢拿的瓶子裏面的豆子較少,他的瓶子發出的聲音最大,而湘湘的卻因爲瓶子裏裝滿了花生髮不出聲音。湘湘急着跑過來問我:“老師,爲什麼他的瓶子會響,我的卻不會?”新《綱要》指出:要以問題引領幼兒進行探索,作爲教師的我們要爲幼兒探索和經驗的建構提供適宜的支持性引導。我沒有直接回答幼兒的問題,而把問題拋給孩子,讓幼兒回家通過各種方式尋找答案,引導幼兒自己解決問題。因此,我設計了本次活動,讓幼兒在活動中,探究物體與聲音之間的關係。活動重點:本次活動的重點主要引導幼兒探究豆子的多、少、軟、硬、大、小在瓶子中發出聲音大小的關係。運用比較的方法,讓幼兒比較豆子的大小、軟硬、多和少在瓶中產生的聲音大小的關係,使幼兒明白物體與聲音之間的關係。

一、活動目的:

1、在學習操作中,探究豆子在瓶中越少,它的聲音越大;豆子越多,它的聲音越大;根據豆子的軟硬、大小的特點,在瓶中發出的聲音也有所不同。

2、學習運用比較的方法在操作中發現問題、獲取經驗。

3、積極參與交流,樂於把探究各種各樣的結果與同伴分享。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各種瓶子,花生、綠豆、紅棗、米、湯匙、紙張、盤子等。

知識準備:

1、幼兒對所提供的農作物已認識,能說出名稱。

2、請家長與幼兒查閱資料或與幼兒一起做實驗。

二、活動過程:

1、以問題“豆子裝在瓶子裏,爲什麼有的會響,有的不會呢?有的聲音較大,有的聲音較小呢?”引入,請幼兒談談自己回家尋找的答案。(由於是幼兒自己提出的問題,所以許多幼兒回家後都很積極的尋找答案,有的問父母,有的是和父母一起做起了實驗。當然,老師在其中是起着穿針引線的作用,把今天的發現讓父母做一個瞭解,以便父母針對性的進行指導。)重點指導幼兒大膽完整地表達自己的發現。

2、向幼兒介紹各種操作材料,請幼兒進行操作,驗證幼兒的答案。

① 介紹操作材料,引導幼兒感知豆子的軟硬、大小。

② 根據幼兒提出的方法,請幼兒選擇一種豆子進行操作。師:小朋友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那這些方法到底行不行了,我們一起來試試吧!

③ 重點在幼兒進行操作的過程中,指導幼兒學習運用比較的方法,探索豆子的軟硬、大小、多少在瓶中產生聲音的大小的關係。(在操作的過程中,有的幼兒又有了新的問題的提出:怎樣才能更好地豆子裝到瓶子裏,而不讓豆子掉下來呢?)

3、請幼兒與同伴交流自己的實驗結果。請幼兒把自己裝好的瓶子與同伴進行交流,鼓勵幼兒與同伴交換瓶子,試試對方的瓶子,並能把自己實驗的結果與同伴分享。

4、①得出結論:豆子在瓶中越少,它的聲音越大;豆子越多,它的聲音越大;根據豆子的軟硬、大小的特點,在瓶中發出的聲音也有所不同。

②針對操作過程中幼兒發現的問題—怎樣把豆子裝到瓶子裏,豆子才容易掉下來呢?引導幼兒提出自己的想法,解決問題。

5、請幼兒利用手中的瓶子與教師一起隨音樂起舞。

6、活動延伸:怎樣把豆子裝到瓶子裏?

千姿百態的睡姿

設計背景:

動物一直是孩子們的朋友,中班的孩子們也特別想了解有關動物的知識。但常見的話題只是有關“動物的外形、習性及生活方式”,很少涉及動物們各種各樣、姿態萬千的睡眠姿勢。於是我根據孩子們的興趣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希望通過這個活動能激發孩子對科學的探索興趣及保護動物、維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活動目標:

1、感受動物和人類之間的關係,從而懂得愛護動物;

2、觀察瞭解動物姿態萬千、千奇百怪的睡眠姿態,從這一側面

讓孩子瞭解人和動物的不同之處;豐富詞彙:縮、倒掛、趴等詞。

3、能夠分清動物的不同睡姿;

活動準備:

1、家長和幼兒一起收集有關動物睡眠的各種姿態的圖片。教師佈置好活動場地:動物的家——將活動場景佈置成大森林的情景,攝影屏幕上是一副森林的背景圖。森林中佈置有關動物(仙鶴、馬、貓頭鷹、蝙蝠、貓、烏龜)的家,用積木拼搭成型,上面貼上相關動物的圖片;幼兒進場時播放輕柔的音樂。

3、CAI課件《姿態的萬千睡》、電腦、磁帶、錄音機、電鋼;

4、活動前和孩子們一起了解各種動物的名稱 。

四、活動過程:

1、幼兒跳集體舞。跳完舞蹈後,請幼兒說說運動後的感受(想休息),並請幼兒自由休息。教師問幼兒:“你睡覺時需要些什麼呢?”幼兒一邊討論一邊休息。這時播放課件,背景屏幕換成第一種動物的圖片。

2、看課件,感知動物不同的睡姿。

請幼兒逐一欣賞課件。各種動物的出現方式不一,有的用動物的叫聲、有的用滑稽的配音。出示主畫面後,請幼兒先想想這種動物是如何睡覺的,並進行表演。幼兒表演完後,再請幼兒觀看正確的答案,並模仿正確的睡眠睡姿。(幼兒可隨意選擇動物)同時用遊戲的形式學習詞彙:縮、倒掛、趴等詞。

3、連線遊戲《它怎麼睡覺?》

教師將幼兒分成男女生進行趣味知識比賽,請幼兒用連線的方

法指出各種動物是如睡覺的?同時鞏固詞彙:縮、倒掛、趴等詞。當幼兒連對了,電腦就會獎勵幼兒一個笑臉娃娃;連錯了,電腦會鼓勵幼兒再連一次,直到連對爲止。比賽結束後,兩隊比一比看哪隊積的笑臉娃娃多,就獲勝。

4、玩遊戲:找朋友。

(1)教師交代遊戲規則:聽到歡快的音樂,動物們就出來遊戲;聽到抒情、安靜的音樂,動物們就回家睡覺。睡覺時必須十分安 靜,不要大聲喧譁。每一個小動物必須找到自己的家。

(2)幼兒遊戲。

(3)增加遊戲難度、擴大遊戲範圍。幼兒不僅可以模仿學過的動 物、還可以模仿其他的動物,自己動腦想想其它動物是怎麼睡覺 的?教師可讓幼兒充分想象,對幼兒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肯定,不急於給幼兒答案,請幼兒自己下課後想辦法求證,找尋答案。

五、延伸活動:

請幼兒回家後,在父母的協助下了解其它動物的睡眠姿勢,然後將結果與其餘幼兒共享。

附資料:仙鶴單腳站立着睡、馬站着睡、貓頭鷹只睜一隻眼、蝙蝠

倒掛着睡、貓趴着睡、烏龜縮進殼裏睡。

科學活動《磁鐵吸什麼》——新教師過關課課後反思

今天上午第二節課,我執教了我班科學活動《磁鐵吸什麼》,在本節過關課中又得也有失,有進步的地方,更多的存在了不足,爲此,對於本節課我做出如下反思。作爲一名新教師,應該通過每一節課收穫更多的教學經驗,每一次課堂教學後的.反思往往就是下一節課需要改進的地方,所以總是在不斷的反思中慢慢成長起來的。

從設計理念的角度出發:我從幼兒的好奇心出發,磁鐵對於中班幼兒來說還是很新奇的物體,在區域活動中,也經常會見他們拿磁鐵玩出很多的玩法;依據《綱要》精神,讓幼兒通過自主探究,初步瞭解磁鐵的性質,產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讓幼兒藉助自主探究,親歷記錄磁鐵的特性的過程。藉助着幼兒對於磁鐵這樣新鮮事物的新鮮感與好奇心,我選定這節科學課。再說教學過程:在確定了本節課後,我根據我班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不同的教學方案。最起初的想法是讓幼兒通過操作感受磁鐵的性質而後利用記錄表的形式呈現出來,在考慮到我班幼兒沒有嘗試過利用記錄表記載所以這個想法被耽擱了;導入活動中我利用“小老鼠上燈臺”的兒歌激發了幼兒的興趣,在這個環節中我自認爲還是比較好的能夠激起幼兒探索的興趣,但是由於自己在準備的時候磁鐵的位置擺放的過於靠前所以有些幼兒能直接說出了我的這個祕密,這是我今後在準備工作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別是一些小細節;在第一次操作的時候,我讓幼兒初步感受磁鐵吸物的性質,爲幼兒提供了道具——回形針,讓磁鐵寶寶與回形針寶寶做做遊戲,初步感受磁鐵能夠吸物。可能從科學領域的角度看,我比較直觀的像幼兒透露出了磁鐵吸物的概念,而在這過程中少了科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目標——讓幼兒自主探索,在這個環節中可能缺少了這種讓幼兒自主發現問題、自主探索的樂趣;再話第二次操作,在第一次初步感受的基礎上,我爲幼兒提供了更多的材料,讓幼兒通過自己嘗試找找那些東西可以和磁鐵寶寶成爲朋友的,

將其放入有“笑臉”的籃子了,那麼既然是找朋友,用“笑臉”的圖標呈現可能不能夠直觀的體現“好朋友”這個概念,可以將其換做“手拉手”的圖標,這樣就能夠一目瞭然的讓幼兒知道磁鐵要去找朋友了。在教師總結的這個環節中,我逐一驗證了幼兒的操作結果,但是由於每一個小組的材料不同,可能有些幼兒的材料是夾子,有些可能是硬幣等等,在驗證的這個環節中,我是否可以嘗試性的多叫幾名幼兒來驗證其他組的東西是否能和磁鐵成爲朋友,不應該只是教師在講,應多讓幼兒嘗試探索並驗證。在此過程中,我還忘記了一個細小的環節,我沒有請每一組幼兒的小組長將各個組的小籃子拿上來,這是我忽略的一個小問題。最後說說我的延伸活動,在延伸活動中,我分別驗證最後出示了可以和磁鐵做朋友的,不可以和磁鐵做朋友的,將其呈現在黑板上;中間有一組幼兒的東西里有“鑰匙”,可是鑰匙既不是木頭做的、也不是塑料做的爲什麼不能和磁鐵寶寶做朋友呢?可能這樣的延伸活動對於幼兒來說更有探索意義。

經過了本次新教師過關課,我想較於第一次亮相課相比,自己認爲是有進步的,課後在與指導老師的認真交流中我也找到了自己在本節課中的不足與亮點。我想:作爲一名老師,總是在不斷的充實自我、學習自我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聽取別人給予你這節課的評價,才能爲下一次的教學做好鋪墊,加油吧!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0

活動目的

1、知道雨傘的用途。

2、探索防水材料,享受探索的樂趣。

3、能記錄實驗結果,樂意表達自己的想法。

重點:探索防水材料,享受探索的樂趣。

難點:能記錄實驗結果,樂意表達自己的想法。

幼兒經驗準備:

1、感知傘的在生活中的用途

2、會集體合作往材料中倒水,儘量水不往四邊流出來。

材料的準備:

1、塑料盆、材料盤、噴壺、各種各樣的傘、記錄單、筆

2、各種材料(報紙、塑料布、防雨綢、膠皮、紗、棉布、蠟紙)

3、小粘貼、毛巾、勺子等。

活動與指導:

一、猜謎引題

沙沙沙,下雨了,街上開滿五彩花,紅黃藍綠多美麗,每人一朵手中拿。(雨傘)

師:下雨了,雨傘有什麼用呢?

二、玩中激趣:感知雨傘的防水功效

每人撐一頂傘,在玩中學。

1)教師用噴水壺製造毛毛雨,請幼兒感知雨傘遮雨效果。

師:今天,小朋友都帶來了自己的雨傘,我們來玩玩吧?

2)請幼兒說說自己的雨傘擋沒擋住雨,使幼兒知道不透水就是防水。

3)請幼兒觀察、觸摸自己的雨傘是用什麼材料製成的。

三、探索實驗:探索各種材料是否防水

1)出示各種材料,介紹材料名稱,引起幼兒探究的興趣。

師:老師這有許多材料,請小朋友看看都有什麼?(防雨綢、塑料布、棉布、紗、膠皮、報紙、蠟紙)今天,老師想請小朋友分組用這些材料做個小實驗,看看這些材料是不是和雨傘一樣,有的能防水,有的不能防水呢?並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

2)教師介紹出示的'記錄表(能防水打“○”不能防水“×”)

3)幼兒實驗、探索各種材料是否防水,並將實驗結果記錄下來。

教師提出注意事項:如:“小朋友在做實驗的時候一定要合作,想辦法把水兜住,不要讓水從旁邊流出來,這樣才能看出它們是防水還是不防水。”

4)交流驗證利用記錄單,教師進行小結,幫助幼兒梳理實驗結果,找出防水和不防水的材料,並對有疑義的材料進行驗證。

四、經驗拓展:選擇最適合做雨傘的材料

1)瞭解雨傘防水的特點,引發幼兒再次探索的興趣。

師:小朋友,如果請你做一把雨傘,你會用哪種材料做雨傘?爲什麼?(防水、結實、輕便)

2)投票表決:請幼兒將小粘貼貼到自己認爲最適合做雨傘的材料下面並說明理由。

3)教師小結:防雨綢最適合做雨傘,它不光能防水,還很輕便,很結實,很漂亮。做成的傘不僅能擋風擋雨……

五、結束活動:遊戲中感知雨傘的用途

瞭解雨傘的用途:遮雨、遮陽、跳舞、演雜技、裝飾等。請幼兒與雨傘一起跳舞,分享遊戲的快樂,活動結束。(鶴浦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