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熱門】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模板集錦7篇

【熱門】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模板集錦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4W 次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教案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熱門】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模板集錦7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

設計意圖:

幼兒園改造線路留下的零散的廢舊電線引發了孩子們極大的玩的樂趣:有的將電線彎一彎當“蛇”來嚇唬同伴;有的繞成圈當手鐲;有的當髮箍戴在頭上、、、孩子們被電線這一獨特、新穎的特殊材料所深深吸引。

依據新《綱要》在科學領域中提出的“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這一指導思想,我捕捉孩子們的興趣與需要,精心設計了這一科學探究活動,意在幫助孩子們在有目的地玩的過程中構建電線可隨意彎折的知識經驗,同時在嘗試藉助物體讓電線造型站起來的探索活動中獲得關於事物間關係的認識。

活動目的':

1、感知電線可隨意彎折的特點。

2、嘗試藉助輔助材料讓自己創意的電線作品站起來。

3、培養幼兒大膽想象、樂於探索的精神,提高言語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1、彩色膠皮電線若干。

2、橡皮泥、積木、積塑、牙膏盒、易拉罐、夾子、筆、記錄紙等。

活動過程:

一、說一說,激發學習興趣。

師:(出示電線)這是什麼?你在哪兒見過它?

幼:電線,我在電視機(電腦、手機充電器、電話、三用機……)的後面見過電線。

小結:電線是電器的親密朋友,它會導電,有了它,可以使電燈發亮,使電器正常工作。

——幼兒對在哪兒見過電線有親身感受,他們在回答問題的同時,眼睛還在教室周圍四處尋找,有效激發幼兒關注身邊事物的興趣。

二、變一變,引導創造想象。

1、師:今天,老師要用這廢舊的電線來變魔術,瞧!我讓電線彎彎腰,變成了什麼?

幼:變成了彩虹(拱橋、眉毛、山洞、頭箍)

師:換個方向看,象什麼?

幼:象微笑的嘴巴、象一片西瓜、象小船、、、

師:再換個方向看,還象什麼?

幼:象天上的月亮。

——在引導幼兒想象的過程中,教師通過改變物體方向,儘可能地進行多方位啓發,提高幼兒想象的空間。

2、師:你們也想變魔術嗎?在椅子底下老師爲你們準備了許多電線,小心取出來,想一想自己要變什麼,再動手試一試吧!

3、幼兒自由彎曲電線變造型,教師觀察指導。

4、和同伴交流:你把電線變成了什麼?

幼:我變的是氣球,也很象撈魚的勺子。

(眼鏡、蝸牛、氣球、耳機、菸斗)

——教師前一環節的引導有效推進了孩子們對電線造型的興趣與思考,他們能對自己變出的造型進行大膽想象與表達)

小結:電線真好玩,可以根據我們的想法把它彎曲成各種各樣的東西。

三、試一試,鼓勵探索發現。

1、師:把你變的電線造型放在地上試試,它可以站起來嗎?(不能),想一想,有什麼辦法讓它站起來?

2、幼兒自由猜想讓電線造型站起來的方法。

幼1:把它靠在椅子腿上,就站起來。

幼2:把它插在鞋子裏也可以站起來了。

——教師簡短、有效的提問關係到孩子思維活動的質量,推進了孩子的活動。

3、師:老師在你們身後的桌子上準備了許多的材料,你可以帶上自己的電線造型去試試,怎樣讓這些材料幫助你的電線造型站起來。實驗成功了,就把這個方法畫在紙張上。想出的辦法越多越好。

4、幼兒嘗試操作,並記錄。

——讓幼兒藉助自己常見的物體幫助電線造型站起來,孩子們有足夠的自信心,同時,豐富的材料既滿足了孩子們探索要求,又能進行多方位組合,孩子們在自由、寬鬆的環境中積極探索,獲取經驗。

四、評一評,構建知識經驗。

(在展示板上展示幼兒記錄結果)

1、師:說說看,你用什麼辦法讓你的電線造型站起來。

幼:我把它靠在積木上,讓它站起來。

幼:我用橡皮泥粘住,讓它站起來。

師:你願意把自己認爲最好的辦法告訴大家嗎?

幼:我把它插在牙膏盒裏,讓它站起來。

——教師通過讓孩子介紹自己認爲最棒的經驗,既給予了多數幼兒表達的機會,又能讓介紹的辦法不重複,充分發揮了經驗分享的功效,促進每位幼兒得到發展。

小結:看來你們真有辦法,運用插、靠、粘、掛的辦法讓自己的電線造型站都起來了,真了不起。

五、玩一玩,提升探索難度。

1、師:瞧!我也變了一副眼鏡,還能自己立起來呢!你們也能想出辦法,不用別的材料幫忙,讓電線造型自己站起來嗎?

2、幼兒再次嘗試不借助材料,讓電線造型站起來。

師:如果你試成果了,就把它擺到老師的跟前來。

3、交流:這些能自己站起的電線造型身上都藏着一個祕密,知道是什麼嗎?

幼:他們的下面有底座。

幼;它們有彎彎的支撐點。

——層層遞進的提問,讓孩子們對探索活動充滿期待,他們在一次次挑戰中充滿激情和樂趣,大部分幼兒能在玩弄電線的過程中,摸索出讓電線造型自己站立起來的方法。

活動延伸:

生活中還有許多讓物體站起來的方法,回家後,你們還可以繼續和電線交朋友,變一變,試一試、還有什麼辦法讓你的電線造型站起來。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感知不鏽鋼勺子凹凸面成像的不同及有趣,初步瞭解哈哈鏡影像變化的原因及其在生活中的運用。

2.嘗試用集體記錄、個體表述等方式交流操作的過程及結果,體驗動手探究的樂趣。

活動準備

人手一個不鏽鋼的勺子;師幼玩過“照鏡子”的遊戲(師:鏡子、鏡子在哪裏?幼:鏡子、鏡子在這裏。);PPT課件(漢字凹和凸、集體記錄表、交通安全轉角鏡等圖片)。

活動過程

一、遊戲導入,回憶已有經驗

1.師幼玩“照鏡子”的遊戲

師:我們來玩照鏡子的遊戲,我來照鏡子,你們就是我的小鏡子。(教師做出各種簡單肢體動作,幼兒鏡面模仿。)

2.啓發幼兒思考,表述已有經驗

師:你們玩得很好,照鏡子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那你平時照鏡子的時候有什麼發現嗎?

3.根據幼兒回答,及時啓發和小結

師:鏡子裏也有個你,你們倆哪裏一樣?哪裏不一樣?照鏡子的時候,離鏡子遠一些、近一些,照出的人像一樣嗎?

二、動手操作,探究哈哈鏡的祕密

1.幼兒初次探究,感受勺子哈哈鏡的有趣

師:今天老師沒有準備鏡子,而是準備了不鏽鋼勺子。它們能當鏡子照嗎?請你們試一試,用這些勺子玩玩、照照,看看能發現什麼。

2.集體交流操作中的發現,鼓勵幼兒清楚、大膽地表達

師:你發現了什麼?請你用盡可能清楚的話說給大家聽。

3.結合PPT,介紹凹凸面的名稱

師:勺子的兩面一樣嗎?你們覺得它們分別叫什麼名字呢?老師這裏有兩個漢字朋友,看看它們能不能幫助我們。

師:這兩個字長得什麼樣?這個字(凹)讀“aO”,它可以用來形容勺子的哪一面?這個字(凸)讀“tu”,它可以用來形容勺子的哪一面?(教師手指勺子的兩個面,幼兒說出名稱。)

4.集體猜想並記錄

師:知道了凸面和凹面,你們介紹自己的發現就能說得更清楚。凹面和凸面照出的人像一樣嗎?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在集體記錄表中貼上相應形態的人像(正立、變長等)。

5.幼兒再次操作探究,感知凹凸面成像的不同

師:凹面和凸面照出的人像到底是什麼樣的呢?我們再去試一試,這次要仔細觀察,看看有什麼新發現。

6.集體交流操作結果,教師隨機記錄

師:你又發現了什麼?凹凸面照出的人像一樣嗎?有不同的意見嗎?

7.啓發幼兒進一步思考

師:勺子凹面照出的人像是倒立的`,凸面照出的人像是正立的,凹凸兩面照出的人像都有些變形。爲什麼平時我們照普通的鏡子時,沒有這樣的現象呢?

師:普通的鏡子表面是平的,鏡子裏的你沒有變樣子,可勺子的表面有凹有凸,照出的你就發生了有趣的變形。人們還特意製作了表面凹凸不平的鏡子,我們把它們叫做哈哈鏡。

三、觀察圖片,瞭解凹凸鏡在生活中的運用

1.出示道路安全轉角鏡,討論其用處。師:生活中,你見過這樣凸出來或者凹進去的鏡子嗎?在哪裏見過?

師:老師有一雙愛發現的眼睛,看看我發現了什麼。爲什麼人們要在地下車庫、馬路拐角、小區門口放上這個鏡子呢?看看它是什麼樣的?猜猜有什麼用?

2.小結。師:今天我們發現了勺子裏藏着的哈哈鏡,還認識了道路安全轉角鏡。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有用的凸面鏡、凹面鏡,你想知道它們藏在哪兒,有什麼用嗎?老師相信你們和我一樣,也有一雙愛觀察、愛發現的眼睛,所以,我把這個任務交給你們,相信你們很快就能找到答案。

活動點評

方景融老師每一次展示的活動都會給我驚喜,這一次也不例外,整個教學給我的感覺是“輕鬆”和“高效”。

一、“輕鬆”——以幼兒爲主體的理念得到了充分體現

1.生活化。利用幼兒平時生活中已有的照鏡子經驗,讓幼兒對生活中經常接觸的勺子進行觀察探究,發現哈哈鏡的祕密,由此切身感受到科學就在身邊。

2.活動性。教學中所揭示的勺子凹凸面顯像的變形特點,都是通過幼兒自己的操作觀察發現的。同時,幼兒通過對記錄表中猜想與動手結果的比較,自己不斷獲得科學的結論。

3.遊戲性。教師引導幼兒用“玩”的心態對待科學學習,如“我們來玩一個照鏡子游戲”,“玩玩勺子,你們會有什麼發現”,始終引導幼兒以積極的心態進行觀察、發現。

二、“高效”——以教師爲主導的精神得到了恰當落實

1.提升性。本次教學在層層遞進的基礎上,不斷挑戰幼兒的思維高度,如每個環節都設置了高出幼兒原有發展水平的提問;教師介紹“道路安全轉角鏡”,讓幼兒瞭解還未接觸的知識;引導幼兒感受“凹凸”,給幼兒更加確切的概念支撐後面的探究表達等。這樣的教學能真正幫助幼兒提升認知經驗。

2.拓展性。當幼兒發現勺子裏的本人變形後,教師有意識地用“如果你把勺子放得遠一些和近一些,又會有什麼發現呢?”以此引導幼兒通過主動變化探究條件,發現不同的變形特點,拓展幼兒原本不會關注到的認知經驗。

3.持續性。在教學中,方老師不僅關注幼兒科學知識的獲得,更關注幼兒可持續學習與發展的奠基。如特別注重幼兒“愛觀察、愛發現”意識的培養;關注嚴謹科學態度的形成;尤其注意對幼兒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比較高質量地支持、引導和促進了幼兒的自主學習。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觀察熊貓的外形特點,瞭解熊貓的生活習性。

2、瞭解動物、獸類、野獸、熊貓的關係,學習歸類,並學習用比喻、形容詞來描述熊貓的形態。

3、知道熊貓是我國獨有的野生動物,增強保護動物的意識。

活動準備

1.課件:幻燈片-熊貓

活動過程

一、猜謎引出熊貓,引發幼兒對熊貓的興趣。

教師:小朋友猜一猜,這是什麼動物?

謎語:像熊比熊小,像貓比貓大,竹筍當糧食,竹林裏安家。

二、觀看幻燈片,感知像貓的外形特徵。

1.提問:你知道熊貓生活在什麼地方?熊貓長的是什麼樣子?他們喜歡吃什麼?讓幼兒和同伴自由交談。

2.教師講解熊貓生活的相應區域“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知道熊貓是雜食動物。

三、感知講述熊貓的形態和生活習性。

1.講述熊貓的外形特徵。

2.提問:熊貓的頭上有什麼?身體是怎樣的?身上有什麼?熊貓的身上和身下有什麼?

3.引導幼兒自然的.表述自己的觀看感受,有序的梳理熊貓的形態。

表達自己對熊貓的喜愛,講述熊貓性情溫和、憨厚、胖嘟嘟的樣子,十分逗人喜愛,以及熊貓走路、爬樹慢悠悠的姿態。

教師:你知道熊貓喜歡生活在哪些地方?它們是怎麼生活的?

四、知道熊貓是我們珍愛的國寶。

1.教師:熊貓爲什麼是我們的動物寶貝?

(熊貓是我們獨有的動物,熊貓的數量很少,熊貓生出來的寶寶很小,只有150克,

媽媽每次只生1-2只,兩年後離開媽媽生活,壽命只有20-30年等。)

2.教師:熊貓被全世界人們喜愛,是我們國家珍貴的一級保護動物,我國除了在各地的動物園有熊貓展覽館外,還把它作爲珍貴的禮物送給一些有好國家,你知道我們送給哪些國家的朋友觀賞嗎?

五、欣賞教師朗誦兒歌《大熊貓》,感知可愛的大熊貓形象。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具有反對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態度。

2、瞭解一次性筷子對環境造成的嚴重危害。

3、爭當“環保小衛士”,杜絕使用一次性筷子。

4、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重點難點

重點:反對使用一次性筷子。

難點:瞭解一次性筷子對環境造成的危害。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課前豐富過有關沙塵暴、洪水等知識。

物質準備:錄像機、錄象帶;情境表演排練。

活動過程

一、情境表演引出課題。

1、幼兒觀看情境表演:

幾棵“樹”在對話,一棵“樹”說:“爲什麼我們的同伴越來越少了,它們去哪兒了?”另一棵“樹”說:“你不知道嗎?它們都被運去做一次性筷子了。”再一棵“樹”說:“說不定我們也會被運走呢。啊!不好,沙塵暴來了!”說着“沙塵暴”就吹了過來,幾棵“樹”手拉手被吹得東倒西歪:“我們的力量太少了,快支持不住了。”“樹”被吹散了,倒下了。“沙塵暴”哈哈大笑。

2、提問:剛纔發生了什麼事?樹爲什麼越來越少了?樹少了會怎麼樣?

二、瞭解一次性筷子的使用情況

1、放錄像

鏡頭①伐木工人在砍伐樹木,生產一次性筷子的工廠用木材加工筷子。

鏡頭②在餐廳的桌上擺着很多的一次性筷子,進餐的人用完了就扔,扔得滿地都是。

2、提問:

①一次性筷子是怎麼來的?

②你們使用過一次性筷子嗎?

③日本爲什麼不生產一次性筷子?

三、認識一次性筷子對環境的危害

1、討論:使用一次性筷子對環境有什麼影響?爲什麼?

2、樹木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幫助?

四、爭當“環保小衛士”告別一次性筷子

1、討論:如何減少使用一次性筷子?

2、鼓勵幼兒爭當“環保小衛士”堅決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延伸活動

自己堅決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向父母及周圍的人宣傳一次性筷子對環境造成的危害;勸阻周圍的人使用一次性筷子。

活動評析

一、設計意圖

一次性筷子是幼兒日常生活中較熟悉的物品,但中班幼兒很少會主動把一次性筷子和環境保護聯繫起來。本課題的重點在於讓幼兒正確認識到一次性筷子對環境造成的危害,鼓勵幼兒從自身做起,進而影響家長及周圍的人,杜絕使用一次性筷子。

另外,對大範圍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情況,幼兒也是不瞭解的`。於是,教師運用了直觀而形象的情境表演和錄像形式,並通過討論,強化幼兒的認識,旨在讓幼兒真正瞭解一次性筷子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讓幼兒從小樹立保護森林的意識,對破壞環境表示憤怒和討厭。

二、效果分析

此活動一開始就利用情境表演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使幼兒瞭解到樹木的重要性,並通過錄像瞭解到樹木減少的原因。情境表演和錄像,直觀形象,比教師口頭講授的效果好得多,因而幼兒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本活動穿插了多次討論,每一個幼兒都熱烈地參與了討論活動,充分體現了幼兒活動的主動性。孩子在討論中喊出了“堅決不使用一次筷子”的口號,說明環境保護意識已經在孩子心中生根發芽。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通過實驗和動手活動,使幼兒感知土壤裏有水、空氣、腐爛物等成分和與植物的關係。培養幼兒的觀察、比較及動手操作能力。

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並尊重同伴的講話。

【活動準備】

三盆土(粘土、壤土、砂土)、挖土的鏟子、衛生紙、可以種植的菜秧、一小盆水、三隻盤子、四個紙杯(其中三個杯子杯底扎些小孔,一個杯子裝水)、一隻量杯。

【活動過程】

幼兒提前兩天到種植園,拔出幾棵青菜和小草。看一看,植物能不能離開土?觀察前幾天拔出的青菜和小草。

(1)青菜和小草都乾枯了。

(2)因爲它們的根離開了泥土,離開土壤就會乾枯。

探究的問題:土壤中有什麼?

★用小鏟子挖泥土。

(1)土壤裏有樹根,還有爛了的樹葉。

(2)土壤裏有死蟲子。

(3)土壤裏有蚯蚓、螞蟻。

★輕輕捏捏衛生紙包的`泥土。

(1)紙溼了。

(2)泥土裏有水分。

★把泥土放入有水的杯子中。

(1)有氣泡。

(2)泥土中有空氣。

說一說,植物爲什麼會在土壤裏生長?

(1)植物在土壤裏生長,是因爲土壤裏有肥料。

(2)因爲土壤中有水分和空氣。

比一比,三種土壤(粘土、砂土、壤土)有什麼不同?

將三杯土放在三隻盤子上,用量杯分別向三杯泥土中澆同樣多的水。

(1)砂土裏的水很快流到下面的盤子裏去了。

(2)壤土裏的水只流了一點,其他都被土壤吸收了。

(3)粘土裏的水都在杯口,滲不下去,下面的盤子裏沒有水。

想一想,植物種在哪一種土壤中,根吸收到的水分和養分最充足?

種一種,哪種土壤最適合植物安家?

幼兒將青菜秧種在三種土壤中,引導幼兒每天觀察記錄青菜的生長情況。

記錄青菜在三種土壤中的生長情況。

【注意事項】

1、幼兒取泥土包入衛生紙中時,教師注意引導幼兒選取較溼潤的土。這樣,紙溼的效果較明顯。

2、幼兒向三杯土澆水時,水不宜多,以防水從杯口溢出流到盤中,影響觀察。

【活動拓展】

啓發幼兒觀察、探索仙人掌爲什麼能生活在沙漠裏,瞭解不同植物對土壤條件有不同的需求。

活動反思:

該活動我能利用幼兒身邊的熟悉的資源——土,引導幼兒進行觀察、實驗、探索、討論。活動中讓幼兒帶問題去進行實驗、操作,引發幼兒學習、探索的興趣。實驗的設計是讓幼兒能探索出土的性質,也便於幼兒操作,幼兒興趣很大。實驗中我能培養幼兒良好的合作能力,記錄能力,以及操作習慣,並鼓勵幼兒把自己在實驗中的發現,用圖畫的方式記錄下來。而且針對幼兒觀察到現象,我能引發幼兒思考,爲什麼會有這種現象,以得出問題的答案,土壤裏什麼?使幼兒瞭解了土壤對於植物的作用,知道植物離不開土壤。然後和幼兒開展討論,哪裏還需要土壤?知道土壤在生活中的更多作用。

活動中,我也發現幼兒對於土壤的作用,瞭解的不是太多,這說明,在課前我還應讓幼兒做好這方面的知識準備,豐富幼兒的知識面,以利於幼兒在活動中展開熱烈討論,讓幼兒在自主學習中獲取知識,學會自己找答案,而不是教師的灌注式,以讓幼兒形成良好的學習思維習慣,發現身邊的科學。

小百科: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層疏鬆的物質,由各種顆粒狀礦物質、有機物質、水分、空氣、微生物等組成,能生長植物。土壤由岩石風化而成的礦物質、動植物,微生物殘體腐解產生的有機質、土壤生物(固相物質)以及水分(液相物質)、空氣(氣相物質),氧化的腐殖質等組成。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瞭解古代造紙術的由來,知道紙是中國人發明的,萌發做中國人的自豪感。

2、嘗試造紙,體驗製作再生紙帶來的快樂。

活動準備

提前一天將廢舊紙巾、報紙碎片用水泡好做成紙漿,小篩子,白棉布,網紗(見幼兒活動資源包),水,盆,擀麪杖,《現代造紙》教師教學資源,幼兒學習資源4第18—21頁。

活動過程

1、感受造紙的.現代化。

(1)觀看教師教學資源或閱讀幼兒學習資源4第18—19頁,觀察現代造紙機的械化流程。

(2)請幼兒說一說現代人們是怎樣利用機器造紙的。

2、瞭解古代造紙術的由來。

(1)教師:你們知道最早的紙是怎樣造出來的?是誰發明的?

(2)教師講故事《蔡倫與造紙術》。

(3)師幼交流:說一說古代人是怎樣造紙的。

(4)閱讀幼兒學習資源4第20-21頁造紙步驟圖,教師示範講解手工造紙的過程。

3、幼兒分組嘗試造紙。

(1)現將浸泡在水裏的紙用手揉碎,撈出來,在教師指導下用攪拌器攪拌成糊狀做成紙漿。

(2)將紙漿倒入放了水的大盆中,攪拌均勻。

(3)把帶細網的小篩子上面鋪上軟棉布,浸入盆中,將紙糊平平的篩起,一層紙漿就會留在上面,過濾掉多餘的水,這就是一張紙胚,把紙胚進行晾曬。

(4)紙胚晾曬成半乾時,用擀麪杖將紙胚壓平,和軟棉布分離。

(5)將紙胚放在陽光下徹底晾曬乾。

(6)用剪刀修剪紙邊,一張紙就做好了。

4、活動延伸。

(1)請幼兒在自制的再生紙上畫畫、寫字,感受成功的喜悅。

(2)引導幼兒在生活中愛惜紙,節約用紙。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在看看聽聽說說中初步瞭解工具箱中各種工具的作用。

2、體驗它們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

【活動準備】

1、小工具以籃子來裝:扳手、螺絲刀、透明膠、剪刀、釘書機

2、壞了的書若干本、螺帽鬆了的黑板螺絲鬆了的椅子

【活動過程】

一、說說工具

(價值取向:出示工具箱,看看說說認識的'小工具,激發幼兒探究的興趣。)

1、孩子們看這是什麼?

2、裏面會有哪些小工具呢?一起來看看。

(剪刀、透明膠、釘書機、螺絲刀、扳手、電筆)

二、故事欣賞

(價值取向:聽聽小工具們在爭吵的故事,進一步感知工具箱中工具各自的本領。)

1、聽故事第一段:

提問:小工具們是爲什麼爭吵呀?(要比誰的本領大。)

2、第二段:

提問:你們覺得小工具們中誰的本領大?它有什麼本領?(討論)

工具們都說自己的本領大,猜猜工具箱會說什麼呢?

小結:每個工具都有自己的本領,給人們帶來了安全和方便,但是要團結在一起,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

三、使用工具

(價值取向:在修理物品的情境中嘗試使用小工具,感受小工具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

1、小工具們又和好了真好!我們班級裏有些需要修理的東西,看看是什麼?

(螺絲鬆了的椅子,螺帽鬆了的黑板,壞掉的書)

2、讓我們用工具來修理一下他們吧!每樣東西選用適合工具的喲。

3、幼兒修理。

4、你們覺得小工具怎麼樣?

5、小結:小工具本領真大呀,可幫助我們把許多已經壞掉的東西修好,真了不起!

活動延伸:

找找工具(價值取向:拓展工具經驗,瞭解生活中有各種不同的工具。)

我們家中還有許多小工具,請你們回家去找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