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偶讀《召公諫厲王》有感而發

偶讀《召公諫厲王》有感而發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W 次

到書櫃找東西,偶翻到書皮泛黃的《古文觀止》中《召公諫厲王止謗》一篇,看後丟不下來,看得心生感慨,看得回味無窮,看得意味深長。

偶讀《召公諫厲王》有感而發

這篇文章記載了周厲王被逐的過程。周厲王執政時,由於殘暴無道,遭到人們的譴責,召公勸諫,他非但不思改弦易轍,反而採取高壓手段堵塞輿論的批評。結果,民衆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舉起反叛的旗幟,把他從國君的寶座上拉了下來。它告訴人們一條真理:“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換句話說,如果統治者濫施暴政,且又堵塞言路,終將自食其果。

言爲心聲。一個不會說話的嬰兒,餓或不舒服,會通過啼哭這種特殊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心聲。啞巴也通會手語和表情向他們表達自己的心裏的意思。普通民衆,生活在一個社會環境之中,是否幸福快樂,只有他們自己最清楚,別人是代替不了的。只有讓他們說話,讓他們暢所欲言,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感受,才能真實反映一個社會民衆的幸福與否。然後,執政者,既要保證言路暢通,下情上達,又要心胸寬廣,從善如流,根據社會真實情況,制定政策和調整原有政策,對症下藥,有的放矢。這樣,國家才能治理好,老百姓才能安居樂業。

實際上,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大部分篇幅,都是反映了民衆疾苦,也是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民衆對國家施政情況的一種集中體現。漢代官府設有采風官和樂府機構,採風官們深入民間,聽取民衆對國有政策實施情況的意見和效果,以檢驗爲政得失,形成一部厚厚漢樂府歌集,爲後人樹立起這方面的光輝典範。同時,爲也我們保留了傳承久遠的經典文學作品和民歌。

時至今日,讀《召公諫厲王止謗》,仍有啓發與教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