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召公諫厲王弭謗》

召公諫厲王弭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8W 次
召公諫厲王弭謗》
召公諫厲王弭謗》
一. 教學目標:
《召公諫厲王弭謗》
1. 瞭解《國語》的相關知識,積累文學常識,積累文言文常見字詞和句式。
2. 學習概括要點的方法和作品的勸諫藝術,把握人物形象。
3. 認識“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民本思想的重要意義。

二. 教學重難點:

《召公諫厲王弭謗》
1. 積累和歸納常見的文言詞語和句式,學習概括要點的技能方法。
2. 召公諫辭的分析。
3. 本文兩處比喻的深刻含義。

三. 知識分析:

《召公諫厲王弭謗》
1. 整體把握
本文記載了召公勸諫周厲王不可阻塞言路的諫詞,藉以批判了統治者的殘暴,提出了“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著名觀點,表現出重視輿論,重視人民力量的進步思想,具有一定的思想意義和認識價值。
2. 把握結構
第一段:交代事情緣起,說明弭謗由來,既點出“弭謗”之題,揭示出國人與厲王的尖銳的矛盾,又爲下文埋下了伏筆。
第二段:是召公力諫之詞,爲全文的重點,闡述了“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觀點。
第三段:交代事件結果,有力地證實了召公諫詞的預見性和正確性。
3. 寫作特點
(1)詳略分明,層次井然。
(2)立論精當,見解深刻,措辭委婉。
(3)文章結構完整,語言平實,極善用喻。

【典型例題】
1. 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A. 饗士卒(xiǎng) 鯫生(zōu) 玉玦(jué)
誅殺(zhū) 披帷(wéi)
B. 好美姬(jī) 卮酒(zhì) 交戟(jī)
謹諾(nuò) 車騎(jì)
C. 當項王(dǎng) 戮力(lù) 瞋目(chēng)
參乘(shèng) 彘肩(zhì)
D. 要項伯(yāo) 有郤(xī) 目眥(cì)
啖之(dàn) 刀俎(zǔ)
2. 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組是( )
A. 弭謗(mǐ) 召公(shào) 號召(zhāo) 箴言(zhēn)
B. 庶人(shù) 耆艾(ài) 艾蒿(ài) 自怨自艾(ài)
C. 潰敗(kuì) 昏憒(kuì) 饋贈(kuì) 功虧一簣(kuì)
D. 不悖(bèi) 教誨(huǐ) 諫諍(jiàn) 壅塞(yōng)
3. 對下列加點詞語活用情況的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
①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② 此其志不在小
③ 素善留侯張良
④ 項伯殺人,臣活之
⑤ 常以身翼蔽沛公
⑥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
⑦ 吾得兄事之
⑧ 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
⑨ 道芷陽間行
⑩ 沛公今事有急
A. ①⑤⑩ / ② / ③⑧⑨ / ④⑥⑦ B. ①⑤⑦⑨ / ②⑩ / ③ / ④⑥⑧
C. ①⑦⑩ / ②⑤⑨ / ②⑧ / ④⑥ D. ①⑨ / ⑤⑦⑩ / ②③⑥ / ④⑧
4. 下列句中加點的“爲”字的用法全相同的一組是( )
① 使子嬰爲相,珍寶盡有之
② 旦日饗士卒,爲擊破沛公軍
③ 吾令人望其氣,皆爲龍虎
④ 誰爲大王爲此計者
⑤ 約爲婚姻
⑥ 若入前爲壽
⑦ 若屬皆且爲所虜
⑧ 軍中無以爲樂
⑨ 如今人方爲刀俎,我爲魚肉,何辭爲
⑩ 君爲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A. ①②③⑥⑨ B. ②④⑤⑥⑧ C. ①②⑤⑦⑧ D. ①③④⑤⑧
5. 下列句中加點的“之”字與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吾屬今爲之虜矣
A. 今者有小人之言
B. 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
C. 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D.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E. 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6. 選出與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項( )
A. 沛公安在? B. 大王來何操?
C. 籍何以至此? D. 吾屬今爲之虜矣!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爲川者決之使導,爲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矇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王不聽,於是國人莫敢言。三年,乃流王於彘。
7. 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組是( )
A. 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
B. 距關,毋內諸侯。
C. 張良出,要項伯。
D. 秦王還柱而走。
8. 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民不堪命矣 堪:經受、忍受
B. 是以事行而不悖 悖:順利
C. 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 阜:增加
D. 三年,乃流王於彘 流:流放
9. 下列各句括號中列出的省略成分錯誤的一項是( )
A. 王怒,得衛巫,使(衛巫)監謗者,以(衛巫)告,(王)則殺之。
B. 召公告(厲王)曰:“民不堪命矣!”
C. 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厲王)成而行之。
D. 吾能弭(國人)謗矣,(國人)乃不敢言。

11. 翻譯下列句子。
(1)是故爲川者決之使導,爲民者宣之使言。

(2)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

12. 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 《國語》是一部國別體史書,相傳爲左丘明所撰,記載了我國曆史上有關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事實。該書文字質樸簡練,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B. 在如何對待百姓公開議論朝政的問題上,厲王沒有聽取召公的意見,而是聽從了衛巫的主張,對百姓採取弭的態度,予以鎮壓,施行暴政。
C. 文中召公以“川壅而潰”設喻,勸說厲王對待百姓的議論應該採用“導”的方法,使他們能夠暢所欲言,這樣才能使國家昌盛。
D. 厲王沒有聽從召公的勸諫,把老百姓都流放到彘這個地方,使他們再也無法議論朝政。
答案及分析:
1. A(析:卮zhī戟jǐ當dāng 瞋chēn 郤xì 眥zì)
2. C(析:號召zhào 艾yì 誨huì)
3. B(析:①⑤⑦⑨是名詞做狀語,②⑩是形容詞活用名詞,③是形容詞用做動詞,④⑥⑧是動詞的使動用法)
4. D(析:都是動詞。② 替,介詞;⑥ 紿,介詞;⑦ 被,介詞;⑨ 呢,句末語氣助詞;⑩ 替,介詞)
5. C(析:代詞,他;A. 結構助詞,的;B. 代詞,這件事;D. 動詞,到;E. 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 D(析:被動句。其餘三句爲疑問句中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
7. A(析:B.“距”通“拒”,“內”通“納”;C.“要”通“邀”;D.“還”通“環”)
8. B(析:悖:違背)
9. C(析:<民>成而行之)
10. D(析:於:到)
11.(1)因此,治水的人應該排除淤塞,讓它暢通;治理民衆的人應該開導他們,讓他們講出意見。(2)人民內心考慮的事都能從口頭上表達出來,就應該讓他們思考成熟並說出來。(析:文言文的句子翻譯要特別注意語境)
12. C(析:A.《國語》記載春秋歷史;B. 厲王首先否決了召公的勸諫才找到衛巫;D. 被流放的是厲王而非百姓)

【模擬試題】
1.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既東封鄭
封:疆界。這裏用作動詞,“以……爲疆界”。
B. 失其所與,不知
知:通“智”。
C. 越國以鄙遠
鄙:邊疆,邊城。這裏用作動詞,“……當作邊疆”。
D. 是寡人之過也
是:判斷詞。
2. 下列各項中沒有詞類活用的一項是( )
A. 頃之未發,太子遲之
B. 使使以聞大王
C. 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
D. 道芷陽間行
3. 下列各項中“子”的用法不同於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
A. 吾不能早用子
B. 子犯請擊之
C.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D. 子亦有不利焉
4. 下列各句句式與“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相同的一項是( )
A. 亞父者,范增也
B. 吾屬今爲之虜矣
C. 將軍戰河北
D. 羣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5. 填空。
(1)《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 著作,相傳爲 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
(2)《史記》又稱《太史公書》,是我國第一部 通史,被魯迅譽爲“史家之絕唱, ”。
(3)《國語》是我國第一部 史,記載了周穆公十二年到周貞定王十六年間
個國家的一些史實。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題。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張良曰:“臣爲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驚,曰:“爲之奈何?”張良曰:“誰爲大王爲此計者?”曰:“鯫生說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故聽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爲之奈何?”張良曰:“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張良曰:“秦時與臣遊,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於臣。”沛公曰:“君爲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張良出,要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酒爲壽,約爲婚姻,曰:“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沛公曰:“諾。”於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王許諾。
7.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張良是時從沛公( )
(2)亡去不義( )
(3)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 )
(4)固不如也( )
8. 解釋下列多義詞。
(1)善
① 素善留侯張良( )
② 不如因善遇之( )
(2)故
① 君安與項伯有故( )
② 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 )
(3)之
① 珍寶盡有之( )
② 爲之奈何( )
(4)以
① 具告以事( )
② 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 )
9.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古義和今義。
(1)沛公居山東時。
(2)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
10. 翻譯下列句子。
(1)具告以事。
(2)爲之奈何?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題。
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爲川者決之使導,爲民者宣之使言。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王不聽,於是國人莫敢言。三年,乃流王於彘。
(《國語.周語上》)
11. 下列加點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 國人謗王 謗:誹謗。
B.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川:河流。
C. 吾能弭謗矣 弭:停止、消除。
D. 川壅而潰,傷人必多 壅:堵塞。
12. 下列對本文的內容和寫法的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 本文重點是記言,目的是借召公的話,規勸統治者必須廣開言路,重視老百姓的意見。
B. 本文所闡述的道理,和“水可載舟,也可覆舟”是一樣的。
C. 本文以防民之口有大害爲重點,有喻有證,從正反兩方面闡明瞭不可防民之口的道理。
D. 本文記載了厲王殘暴地壓迫人民,不聽召公勸告,終於被國人流放到邊遠地區的歷史事件。








【試題答案】
1. D 2. C 3. B 4. D
6.(1)編年史;春秋末年 (2)紀傳體;無韻之《離騷》 (3)國別;八 (4)失其所與;不知
7.(1)跟隨,跟從 (2)逃亡,逃離 (3)抵擋,抵抗 (4)本來
8.(1)① 動詞,結交,交好 ② 副詞,好好地
(2)① 名詞,舊交情 ② 連詞,所以,因此
(3)① 助詞,無義 ② 代詞,這件事
(4)① 介詞,把,將 ② 介詞,用來
9.(1)沛義:崤山以東,也就是函谷關以東的地區;今義:指山東省。
(2)古義:足夠用來;今義:完全可以,夠得上。
10.(1)將全部情況稟告給了(張良)。
(2)如何對付這件事?
11. A 12.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