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三重專注力讀後感

三重專注力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5W 次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重專注力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三重專注力讀後感

  三重專注力讀後感1

當一個心理大師和一個管理大師在路上碰到時,他們會聊些什麼呢?兩種不同的領域認知碰撞到一起會發生些什麼事情呢?一本名叫《三重專注力》的書帶我們去了解什麼樣的教育可以去適應未來的教育。

拿起這本書時我就想:“什麼是三重專注力?”這三重是哪三重呢?現實社會,爲什麼成功人士,很多都是二流智商、一流情商?爲什麼一個人即使具備了專業的知識系統,仍需要終身學習?帶着這些思考性的問題,我們一起去書中探索尋找答案。

1、聚焦於自我

人的一生需要發展很多技能,但是如果沒有遵從自己的意願去發展,得到的結果可能是沒有結果。所以我們首先要了解自己,關注自己,聚焦於自我,這也是丹尼爾·戈爾曼提到的第一重專注力。我們應該要學會精準的認識自己的情緒,學會自我察覺專注於我們的內在世界,加強自己的認知控制,把注意力放在你想要它在的地方的能力,維持這種注意力,有利於我們集中精力去學習和聚焦於目標的達成。我想,不單是我們的孩子需要發展這種專注力,身爲老師、父母的我們也應該學着做到。

2、理解他人

丹尼爾·戈爾曼提到“社交與情緒的學習”涉及了五個大領域:自我察覺、自我管理、社交能力、同理心、良好的決策能力。其中提到同理心主要有三大類,每一類都涉及一組獨特的、關聯緊密的大腦回路。第一種是認知同理,第二種是情緒同理,第三類叫做同理關懷,就是能夠自然引發同理行爲的一種關懷,或是能夠付諸助人爲樂的行動。讀到這裏我想起了我們班的小朋友,從我們家訪的第一次見面到入園、哭鬧,到現在上學會過來抱抱老師跟老師說“早上好”,我想這也是一種被同理關懷後自然引發的同理行爲關懷。孩子在這一個月的入園時間裏感受到了老師的關懷與被支持,感受到親近與連接,繼而孩子也會對老師充滿愛心與關懷的行爲。在這種輕鬆有愛的氛圍下,孩子們的大腦會進入最佳的認知效益。另外,當孩子每天被老師這樣關懷着的時候,我覺得老師更需要引導孩子會表達出對老師的愛,比如說“老師,我愛你”,“老師,我好喜歡你”,“老師,您辛苦了!”對這些比較羞澀的詞語能夠大聲地表達出來,讓對方都感受到那種發自內心的關懷,我覺得這是我們老師需要示範和引導的。

在什麼情況下,我們纔會真正留意到其他人呢?在別人遇到困境的時候,我們是不是真的能去理解他、同理與他、關心他,並真正施予援助?丹尼爾·戈爾曼就提到第二重專注力“理解他人”,我們需要理解其他人怎麼看待這個世界,瞭解他人的想法、視覺、觀點和心智模式;知道他人的感覺,建立同理心,感知他人的情緒。當心中只有自己時,那是一個比較自我的人,而心中有他人時,那他可能會變成一個招人喜歡的孩子。

3、理解更大的世界

無論我們身在何方,系統無處不在,家庭是一個系統,學校是一個系統,一個操場也是一個系統,每一家組織都是作爲系統在運轉的,儘管我們有時候渾然不覺。但是,即便未必覺察得到,我們還是可以學習去了解系統的動力,同時有意識地觀察系統如何塑造我們,而我們又如何影響系統,培養系統理解力所帶來的心態轉變。這是管理大師彼得·聖吉所提到的系統思考能力,我們需要幫助兒童和青少年學習發展這種系統思考的習慣,這樣我們才能學會理解更大的世界。這也是書中提到的第三重專注力。

4、社交與情緒學習和系統教育融合共創的可能

當前我們的學校設計還是源於工業時代的工廠模式,學校並不是爲了開發培育人的內在潛能而設置的,比如課程大綱都是既定的;比如老師是“專家”的角色,由老師決定孩子們的表現等。那我們有沒有可能將社交與情緒學習和系統教育融合創新成一種新的教育模式呢?答案是:很需要。世界在不斷改變,我們需要跨越過去,展望未來!今天的學生以覺察力和關愛爲基礎,發展對系統更精深的理解,他們將在日後的人生之旅中通過明智的決定創造出更好的人生,同時讓他人收益,讓我們的地球收益。

我們要愛自己,每個人的腦、身、心就是一個系統,身心協調發展,個體系統纔會協調。愛他人,包括家人、同學、同事,學習生活系統纔會融洽。愛系統,不斷用系統的方式思考和解決問題,所處的環境纔會和諧。愛自然,站在更大的系統層面看待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纔會使人與自然、與環境相融相生,生態和諧發展。

最後送給大家這本書我最喜歡的一句話:理解自己、管理自己、關懷他人、合作共事,以及理解我們身處的更大系統——明己、明他、明道,見我、見衆生、見天地。

  三重專注力讀後感2

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以爲講的是如何提升個人的專注力,整本書通讀下來,主要是新一代如何將科技與教育機制結合起來培養新一代學生的專注、認知、創造力等。

曾經在一本書中看到過一則笑話,說一個人在工業初期死了,200多年後醒來,一看世界都變了,但有兩個東西沒有改變:一個是教堂,一個是學校。我們當今的教育體系仍然承接着是工業化大生產下的教育思路。而工業化時代學校的建立的目的根本不是爲了學習,而是去訓練工廠裏的工人。工業化教育,我們在一樣的”流水線”下學習、畢業,過着一樣的生活,參加的活動都是一成不變的,然後畢業,我們得到了與應屆畢業生一樣的能力,只是換了個“包裝”。

我不禁思考:未來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人?在教育中應該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才能適應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

在《三重專注力》裏明確指出:希望在教育中培養孩子三項決定性的技能,來幫助他們穿行於這樣一個瞬息萬變,紛擾頻至,人與人互動瀕危的世界。它們是:專注於內在、專注於他人,以及專注於外在系統。

說到“流水線”式的`工業化教育,我想到了自己的日常工作:一個孩子帶來一個東西或者一本故事書想要與班上其他小朋友們分享,可是對於今天一天,老師已經安排得滿滿當當的了,作爲幼兒園老師,應該怎麼做?

“如果學生只是在跟隨、聽從老師,依照老師設定的目標學習那些所謂“應該”去學的知識,那麼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覺得上學只是配合他人的計劃與指令,逐漸喪失對學習的熱情和內在渴望。更勝一籌的做法是,讓有經驗的老師去了解孩子的興趣所在,並基於此來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

計劃好的活動是每天都要去做的,這個計劃好的安排就像是規定好的一樣,必須按照這麼去做。但是這有可能不會那麼在意孩子的聲音,可能禁錮了孩子們自由的空間,把孩子們的興趣扼殺在了搖籃裏面。也許小孩子比大人更瞭解這個世界的真相。他們會爲一朵花的綻放而驚歎;他們會蹲在地上一整天,只爲觀察螞蟻如何把一粒米搬回家。他們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遠遠超過了正在建設這個世界的大人們。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讓兒童的獨特性引領我們的工作,這纔是最有意思的學習,所以,用心的傾聽孩子,理解孩子,允許孩子的想法去表達出來,而不是讓孩子去理解你。當你願意傾聽孩子的時候,真正有意義的學習纔會發生。

讓花成花,讓樹成樹,讓孩子成爲孩子本來應該成長的樣子,而不是像流水線上生產出的產品一樣。

以上就是《三重專注力》給我帶來的一些思考。

  三重專注力讀後感3

《三重專注力》提出了教育的三重專注力:關注自己、理解他人、理解更大的世界。

由此,我想到了時間管理的3個境界。

  境界一、關注自己

關注自己,就是將時間用在自己的成長上面。

這裏的成長,就可能包括精神、財富、健康等等。

然後,很多人沒有做到這一點。

他們的焦點始終在外面,比如他們會追劇、追星、抱怨。

他們將時間用在這些事情上面,結果會一事無成、庸庸碌碌。

  境界二、關注他人

關注他人,把注意力放在身邊的家人、朋友和團隊。

我們花時間去做一些事情,都是爲了他人的利益。

比如,我們賺錢,是爲了讓家人有個好的生活。

比如,我們好好做事,是爲了團隊的利益着想。

關注他人,並不意味着爲他人而活,而是承擔自己的責任。

  境界三、關注社會

關注社會,就是將自己的時間用在社會問題上。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個離自己很遠。

那麼,我們就可以從關注自己開始,先做好自己的事。

做好自己的事的同時,也可以爲身邊的人和集體着想,這並不衝突。

當然,同時也可以關注社會,做力所能及的事,這並不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