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茅盾書籍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茅盾書籍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1W 次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茅盾書籍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茅盾書籍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茅盾書籍讀後感1

近日,我讀了作家茅盾的《春蠶》,讓我思緒萬千,便寫下了一點感想。下面從幾個方面談談:

老通寶固執地認爲繭廠能開,說明了舊時代農民的頑固心理和對現實的盲目,不瞭解,對國家末來的不關心,是典型的封建農民形象,具有封建農民特有的夾隘性心理。

他對“陳老爺”家的失敗認爲是“長毛鬼”在陰間告了狀,但想不明白爲什麼會牽涉到懶惰,也說明了封建農民階級的封建迷信思想濃厚,對社會現實沒有深刻的認識,這也就是舊社會農民的可悲之處,令人痛心。

他看到洋船經過,就滿臉恨意,看到街上洋紗,洋布,洋油的出現,就把自己困窟生活的根源全部歸結帶有“洋”字物品的頭上。由此可見,他這一類人是深受封正統思想的毒害,也許“天朝王國”陰影還厚厚的籠罩着他們,沒有消逝殆盡。既然具有保守派的傾向………盲目排外,從後面他們養蠶的過程中也能看出。

他雖然不關心國家命運,卻也痛恨洋鬼子,但他的出發點卻不同,完全是爲了自己的和利面這麼做,他也認爲是洋鬼子把銅錢都騙去了,才導致自己窮困,欠債,但他並不知道洋鬼子如何騙去的。就憑小時聽陳老爺說過也就跟着嚷嚷,對此深信不疑。體現了他的可悲之處,而且這種可想之氣從全身溢蟲,籠罩他全身。在“收蠶”到“志蠶”的過程中,故事情節達到了高潮。同時,也劇中人物形象,性格渲染的最逼真,最淋漓盡致的時候。如果說老通玉是可悲的,那麼荷花不僅可悲而且可憐。同是生活受剝削,受壓迫階層的農民,可在他們眼中,荷花比搜刮他們錢財,榨取他們血許的人更可怕。而阿多則是他們中的早期覺醒者,渴望喚醒人們的麻木靈魂,卻終因勢單力薄,無法在早已根深蒂固的人們的腦海中立足。最後也只能被湮沒,不再強烈掙扎。因爲有這樣的人民羣衆,因爲有這樣的社會背景,老通寶一家在新的一年裏又換錢,欠債也就不足爲奇了。

通過這篇小說,我們能夠看出舊社會的黑暗和殘忍,爲生活在那樣的時代裏的人嗚人舉,更應該珍惜今天的時光,努力學習,爲他日展翅奠基。

  茅盾書籍讀後感2

茅盾先生的《子夜》寫出了30年代初期中國民族工業資本家們生存的困境。外有連連的戰事,內有帝國主義所豢養的買辦金融資本家們的打壓。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像吳蓀甫一類想以工業振興中華的宏偉夢想只得是幻像,像肥皂泡泡一樣,飛得再高,也終究逃不過破碎的命運。

吳蓀甫是民族工業資本家,也是《子夜》的主人公。他機智果斷,抱負遠大,在上海那個燈紅酒綠拜金的大城市中佔有一席之地。他精明強幹,爲自己的夢想雄心勃勃地拼搏。他一口氣吞併了八個小廠,想成爲工業界領袖;他與大興煤礦公司總經理王和甫等人創建了益中信託公司;也曾在公債市場上狠賺一筆。但是他生不逢時,正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不能夠讓他施展自己的才略。雙橋鎮的農民摧毀了他在家鄉經營的產業;他苦心經營的絲廠工潮迭起;處心積慮組建起來的益中公司又因爲產品滯銷而成爲箍在身上的“溼布衫”;在公債市場上又飽受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的打壓。但是當他想放棄時,他仍對自己說:“不!我還是要幹下去的!中國民族工業就只剩下屈指可數的幾項了!絲業關係中國民族的前提猶大!——只要國家像個國家,政府像個政府,中國工業一定有希望的!”這是《子夜》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儘管吳蓀甫最後終因爲在公債市場與趙伯韜的角逐失敗而破產,他的這一句話,還是給我留下了無數的感動與欽佩。

但是在欣賞吳蓀甫的同時也得承認他的短處。

他企圖從工人身上挽回因外貨傾銷和軍閥混戰所造成的企業不振,想吸盡工人的血汗彌補他在投機市場上所受到的損失。這些都是他對工人的剝削和壓榨。他自尊心太強,太死要面子,他無法抗拒歷史的必然法則爲他安排下的失敗命運。他只能夠用僞裝的鎮靜來掩飾內心的惶懼和不安,從來不讓人家看見他也有苦悶沮喪的時候,即使是他的妻子林佩瑤。他心中承載了太多,以至於當他破產時,他想到了自殺。直至小說結尾,他身邊所剩之人已寥寥無幾了。他的自私,貪念,利慾使他“身邊的人”漸漸離開了他。他的悲劇結局也許是從開始就已註定,也許吳老太爺的死就是他命運的伏筆。

此外,《子夜》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有環境的描寫。例如它用“天空張着一望無際的灰色的幕,只有西邊的天空像是破了一個洞,露出小小的一塊紫雲。太陽倉皇的面孔在這紫雲後面向下沒落。”這種平淡的環境描寫,以及其他一些惡劣的環境描寫暗示人物的命運或喜或悲。茅盾先生還在很多地方通過自然景物的描寫來渲染氣氛,襯托人物情緒的變化,來鮮明顯示人物性格。“他絕不爲寫景而寫景,寫景即爲寫人。有時是因情取景,有時是借景寫情,情景交融,文無虛筆。”

讀完全書,不僅感慨與矛盾先生深厚的文學底蘊,也瞭解了主人公們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的身不由己。個人慾望,夢想都得順應社會的潮流,逆水行舟,是不可能成功的!

  茅盾書籍讀後感3

茅盾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名偉大的文學巨匠。他善於擇取和概括當時風雲變幻的豐富複雜的社會現象,進行宏大而又精細的藝術構思,中篇小說《蝕》三部曲和《虹》、長篇小說《子夜》和《腐蝕》、短篇小說《林家鋪子》和《春蠶》,都可以說是這方面相當出色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引人入勝,讀他所寫的內容經常能夠使我融入其中,感受他所描繪世界裏的點點滴滴。我曾讀過他的“農村三部曲”,令我尤爲感觸。

《春蠶》是矛盾短篇小說方面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現代小說史上的名篇。作品以生動的人物形象和“豐收成災”的鮮明主題享譽文壇。作者成功地塑造了老通寶這一代農民的典型。他勤勞、刻苦、倔強,是養蠶能手,也是一般農事、木工活兒的老前輩。但他思想保守,傳統觀念很重,只相信天命和自家祖上發家的老經驗,懷戀過去勞動發家的日子,幻想靠養蠶還債,恢復家業。他一切按老規矩行事,拒絕接受新事物,爲換洋蠶種之事同兒媳吵架。他直覺地感到外國洋貨的危害,於是便產生了一種盲目排洋的心理。他也很封建迷信,譬如歧視鄰家婦女荷花,罵她是“白虎星”,怕她衝了養蠶的好運,禁止家裏人和她接近。他心驚膽戰地用泥糊的大蔥去占卜蠶花的吉凶,虔誠地在菩薩面前燒香拜佛。作者通過春蠶的生產過程,以豐富的生活細節和細膩的心理描寫,出色地塑造了老通寶的典型性格。除了他,作者還塑造了一個和他形成鮮明對比的青年農民多多頭。他是老通寶的小兒子。他樂觀、開朗、單純,充滿活力。

文章中對這方面也進行了多次描寫,比如他頭頂五六個“團扁”,學鎮上的女人走路的樣子,引得婦女們一片嬉笑。他完全沒有老通寶的那種憂愁煩惱。他也不封建迷信,沒有老通寶所謂的禁忌。相反的,他很同情荷花,以寬容友好的態度對待這個受村裏人歧視的婦女,這是很難得的。更可貴的是他不像老通寶那樣保守落後、心存幻想,他“永不相信靠一次好蠶花的好收成,或田裏的好豐收就可以還清了所有的債”。他知道單靠勤儉工作,即使做到死也是不可能翻身的。他比他父親老通寶要清醒地多。在那個年代,他可以稱得上是個先進分子。作者通過對這些人物的細膩描寫,反映了當時倍受剝削的社會,揭露了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給農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春蠶》以其生動的人物形象、鮮明的題材主題和精細的藝術特色,爲三十年代“豐收成災”的創作拓展了新的領域。通篇文章以細膩的文字,分析描寫了各個人物的心理活動,這也是《春蠶》作品中在人物塑造上的一大特色。作者不僅注意大的時代背景的點染,也很重視小的環境氣氛的烘托,精心佈局個別和一般的關係。作品始終把老通寶一家的養蠶活動放在全村的養蠶活動中來描寫,從準備蠶具、收蠶、“窩種”,直到蠶繭豐收成災整個過程都互相呼應、悲喜相通、甘苦與共,從而更加突出了老通寶及其一家悲劇的普遍意義。總的來說,這一篇文章非常的賞心悅目,栩栩如生,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這篇文章我在中學時就讀過了。不僅是《春蠶》,還有《秋收》、《殘冬》,他的農村三部曲我都反覆的看了好幾遍。當時非常喜歡茅盾的作品,因爲讀起來很舒服。不過當時讀得感覺就像在讀格林童話,更像是去看一個故事。到了現在,重新回味的時候,確實有了很多的不同。從這個故事背後,我看到了更多的東西,有了更多的感觸。

運用魯迅先生的話說,就是“從字縫中看出了字”,有得於心。

  茅盾書籍讀後感4

我曾經讀過不少描寫黃昏的詩文,度過毛對筆下氣勢雄厚的黃昏,也讀過何其芳筆下的那寂寞惆悵的黃昏,還讀過詩人勃洛克那纏綿悱惻的黃昏,而季羨林老先生筆下的黃昏卻是一種別樣的感覺。

今天我就爲大家推薦這夢一般的《黃昏》。

《黃昏》是一篇意象清新奇雨、思緒輕倩澄清的美文。季羨林既是名揚四海的學者,又是文筆優美、風格雋永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家兼備東方哲人的思維方式和西方哲人的睿智。對人生百態處處表現出廣大悲傷,這是我崇敬他最大的原因。黃昏本是人們司空見慣的自然現象,而季老先生卻把他描寫得美輪美奐,用詩化的優美以至於華麗的文筆,爲讀者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的黃昏畫卷。黃昏是一個時間概念,是白天與黑夜的`過渡,是黑暗的序幕,漫漫黑夜的起點,但是在季老先生的筆下,黃昏卻是神祕的是平凡無奇的,“只要人們能多活下去一天,在這一天的末尾,他們便有個黃昏。”黃昏天天與人們打着交道;然而,它卻是十分美麗迷人的:“黃昏真像一首詩,一支歌,一篇童話;像一片月明樓上傳來的悠揚的笛聲,一聲繚繞在長空裏亮唳的鶴鳴;像陳了幾十年的紹酒;像一切每到說不出來的東西。說不出來,真能去看;看之不足,只能意會;意會不足,只能讚歎。一然而卻終於給人們關在門外了。”可嘆人們爲何不能發現他的美呢?我們不就正好是將美麗的黃昏關在門外的那些人嗎?黃昏天天與自己擦肩而過,卻無法發現它的美麗之所在。羅丹曾說過:“生活並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這篇文章之所以值得閱讀,是因爲整篇文章瀰漫着淡淡的惆悵和憂愁,作者反覆詠唱黃昏“只一掠,走了,像一個春宵的輕夢”的主題,強調“遠處瀰漫着白茫茫的煙,樹梢上淡淡塗上了一層金黃色,一羣羣的暮鴉馱着日色飛回來“這一意象,採用的手法,往還回旋變文章變得層層深入,逐步揭示出富有深意的主題。

“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借用這句話來形容季老先生是再合適不過了,這也是他散文動人心靈的原因之所在。季老先生這種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巧妙地比喻渲染了黃昏的美,這樣幾大亮點整式我要向你推薦的理由。

《黃昏》中黃昏的靈性與美會使你沉醉於其中,是你真正意識到大自然中那神奇之美。

  茅盾書籍讀後感5

上週拜讀了矛盾的《春蠶》,內心感慨萬千。

《春蠶》講述了老通寶一家經過一個春天勤勤懇懇的養蠶,收穫的繭子也頗豐。但由於戰事的影響。繭廠的大門緊鎖,老通寶一家不得不吧繭子送到無錫去賣。但市價壓得很低,以致他家不得不賠本賣了那些上好的繭子。到最後,還賠了一塊桑田。揭露了帝國主義反動派,資本家以及地主重重壓榨農民的罪惡。指出在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勢力壓迫下中國農村加劇破產以及農民反抗性日益增長的過程。同時,又明確指出造成豐收災難這一現象的極流是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和反動統治。

老通寶是小說的重要人物,他忠厚倔強,有發家的志氣。相信勤勞就有生路,因此賣盡力氣,拼命掙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養蠶事業中去。爲買桑葉,他抵押了最後的田產。爲了照顧好“寶寶”,他們全家忍餓失眠幾日幾日得守侯在蠶房。然而“豐收或災”,帶來的並不是富裕和幸福。而是更可怕的貧困和災難。蠶絲跌價,債務加重。他因此氣得生了重病。老通寶身上又有落後保守的一面,他相信命運和鬼神虔誠得遵守養蠶的的一切禁忌,這使他跟不上時代的變化,終於成爲悲劇性的人物。作者通過他的悲劇命運,說明了單靠勞動要想擺脫窮困生活在舊社會是絕對不可能的。

老通寶固執的認爲繭廠能開,說明了舊時代農民的頑固心理和對現實的盲目、不瞭解,對國家未來的不關心,是典型的封建農民形象,他對“陳老爺”家的敗認爲是“長毛鬼”在陰間告了狀,說明了封建農民階級的封建迷信思想濃厚,對社會現實沒有深刻的認識,這也就是舊社會農民的可悲之處,令人痛心。

小說反映了30年代初期農村經濟凋敝、農民豐收成災的殘酷社會現實。作品不但有真實的現實描寫,也通過老通寶對自己過去的回憶,從一個老農民的視角展示了中國近代農村的衰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