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方仲永》讀後感大綱

《方仲永》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3W 次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方仲永》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方仲永》讀後感

《方仲永》讀後感1

前幾天,我們學習了一篇課文《方仲永》,它是一篇簡短的文言文,可它卻生動地講述了一個故事……

有一個神童,沒有摸過筆,就會寫字;沒有上過學,就會作詩。而且作出的詩“文理皆有可觀者。”本來他是應該接受教育,使他的天分充分發揮出來的,可是他的爸爸覺得沒有這個必要。天天牽着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以此來賺錢,使方仲永小小年紀就成了一個賣藝的!

轉眼間,仲永已經15歲了,按道理來說,他應該詩作得更好的,可是結果卻不是這樣,他雖然還能作詩,可是詩已經作得沒有以前好了。

仲永21歲時,已經好普通人沒有什麼兩樣了,沒聽說過他是神童的人看到他絕對想不到他5歲時就能夠作詩!

學完這篇課文後,我深有感觸——方仲永天資聰穎,可是因爲後天沒有去學習,接受教育,而導致長大後和平常人沒有什麼兩樣。那麼,我們這些平常人呢?方仲永是個天才,不學習都會變成普通人,我們這些普通人如果不學習的話應該連普通人都不如了吧!所以,我認爲:如果要成功,你就要努力!不然就算你再聰明也沒有用。

有人曾經說過:“笨鳥先飛早入林。”那些聰明的鳥如果不飛的話也永遠都入不了林子。我們這些普通人又不笨,我們不但先飛,而且也快飛,那麼,就能夠比那些聰明的,正在飛的鳥更先飛入那成功的林子裏。

天資,是上天給我們的恩惠。上天不一定公平——一些人天資聰穎,一些人卻一點也不聰明。但是我們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努力學習,好好學習,不論自己的天資是否聰穎,總有一天,你終能成功!

《方仲永》讀後感2

讀完《傷仲永》這篇文章後,的確讓我感到有些“傷”。仲永天生聰明、有才智,年紀小小就能作詩,但最後卻得到“泯然衆人”的結果。像方仲永那樣的神童,如果從小就努力勤奮地學習,將來一定會成爲舉世聞名的才子,成爲國家的棟樑。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離不開後天的努力。

方仲永變成了普通人,責任全在他的父親,因爲他不讓方仲永接受後天的教育,這樣,儘管方仲永的天賦是多麼的高,他所掌握的知識只不過是那麼點,而他不再更新這些知識,不再添加,當人們聽多了,對他的知識透徹了,他也就變成普通人了。相反,那些天賦很差,不是神童的人,經過刻苦的學習,比別人多的付出,一定會從不是神童的人,變成神童。所以說,天才來自於勤奮學習!神童由於後天不好好學習而淪落成普通人,而本來不是神童、天才,但由於堅持不懈地、奮發努力,就能成爲舉世聞名的科學家、發明家。牛頓不是神童,但他終身勤奮學習,終於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愛因斯坦不是神童,大學考了兩次才被錄取,畢業後到一家專利局當了7年的職員,他在艱苦的條件下頑強的學習和工作,終於打下了相對論的基礎,所以,只要我們堅持不懈的學習,就一定能取得成就。

後天的教育和學習對造就人才起着決定性的作用,這句話不僅適用在學習上,它還可用於人生中。天上不會掉餡餅,就算掉了下來,你吃完了以後,還得靠自己去尋找。

《方仲永》讀後感3

這個星期裏,我在學校讀了一篇文章叫《方仲永》。

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一件事:有一個叫方仲永的小孩,5歲時,就會做出頗有文采的詩,成名後,父親爲了貪圖名利,就讓方仲永放棄學習,帶着他到處拜訪,題詩,最後因爲他不再努力學習,最終和普通人沒什麼兩樣。他沒有受過教育,卻如此聰明,對別人來說太不公平了。有些人也許日夜讀書,勤奮刻苦,卻還不及方仲永當時的一半。

讀了這篇文章,我既替一個有着極好的天賦的人沒有成才感到惋惜,有受到了深深的觸動。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任何一個人有着輝煌成就的人,他們無一不是通過刻苦學才取得成績的,可方仲永有這麼一個與衆不同的優點而不去努力學習,最後不比普通人強到拿兒。

古今中外,有多少文人墨客寫出了告誡我們努力學習的句子:“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又有多少名人爲我們做出榜樣;大發明家愛迪生,小時候在學校,被老師稱爲小笨蛋,最後退學。可他沒有放棄學習,最終成了大發明家。一個人不一定小時候學習好,就可以成名人,也不一定小時學習不好,就成爲爲普通人。只有你在不斷努力的刻苦學習,纔有可能達到輝煌的頂點。

方仲永給我們的教訓是深刻的,我們要向那些有成就的偉人學習,學習他們那種刻苦的精神。我們就從現在開始要好好利用時間,奮發努力,成爲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方仲永》讀後感4

前幾天,我們學習了一篇課文《方仲永》,它是一篇簡短的文言文,可它卻生動地講述了一個故事……

讀完《傷仲永》這篇文章後,的確讓我感到有些“傷”仲永天生聰明、有才智,年紀小小就能作詩,但最後卻得到“泯然衆人”的結果像方仲永那樣的神童,如果從小就努力勤奮地學習,將來一定會成爲舉世聞名的才子,成爲國家的棟樑。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離不開後天的努力。

方仲永變成了普通人,責任全在他的父親,因爲他不讓方仲永接受後天的教育,這樣,儘管方仲永的天賦是多麼的高,他所掌握的知識只不過是那麼點,而他不再更新這些知識,不再添加,當人們聽多了,對他的知識透徹了,他也就變成普通人了相反,那些天賦很差,不是神童的人,經過刻苦的學習,比別人多的付出,一定會從不是神童的人,變成神童。所以說,天才來自於勤奮學習!神童由於後天不好好學習而淪落成普通人,而本來不是神童、天才,但由於堅持不懈地、奮發努力,就能成爲舉世聞名的科學家、發明家牛頓不是神童,但他終身勤奮學習,終於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愛因斯坦不是神童,大學考了兩次才被錄取,畢業後到一家專利局當了7年的職員,他在艱苦的條件下頑強的學習和工作,終於打下了相對論的基礎,所以,只要我們堅持不懈的學習,就一定能取得成就。

天資,是上天給我們的恩惠。上天不一定公平——一些人天資聰穎,一些人卻一點也不聰明。但是我們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努力學習,好好學習,不論自己的天資是否聰穎,總有一天,你終能成功!

《方仲永》讀後感5

今天,我坐在桌前一遍遍揹着《方仲永》這篇古文。揹着揹着,不禁陷入了沉思……

雖然作者王安石寫得有些誇張,但寫出了方仲永之所以由神童變爲常人,關鍵的一點,在他還無法把握自身的時候,他父親貪圖小利,把它當做獲利的工具,不教育他好好學習,以致他在世俗的恭維面前消失得無影無蹤。

但在現實生活中,也有跟仲永前途不同的神童。像我國着名戲劇活動家田漢,小時候聰穎過人,尤善吟詩聯對。昔日有一墨客路過他家旁邊的客店,曾書一句上聯“二河兩巖雙江口”,久久無人對上,田漢十一歲時,見之揮筆即書:“單人獨馬一杆槍”。田漢後來取得驚人的成就,除了他超人的才華,當然跟他平常刻苦發奮是離不開的。

通過這兩個故事的對比,說明人的才能是一成不變的,而後天的教育和學習在造就人才方面是起決作用的。然而在社會主義國家裏,卻也有被錢財或虛榮心迷了心竅的家長,爲了讓孩子一鳴驚人,一味地給孩子加作業·加壓力,以致孩子整天頭昏眼花,不僅沒有起到好的效果,反而起了副作用。孩子一看到作業,一提到學習,就有一種莫名的煩躁與恐懼。

我在這裏告誡“神童”的家長們:不要忽略了孩子的愛好,也不要一味的讓孩子們成名而把他們“捆”在急功近利的巢穴中。讓孩子從枯燥·被動的學習中走出來,從束縛中走出來,去領略人生奮鬥之樂趣!

《方仲永》讀後感6

在語文課上,我們學習了《傷仲永》。

《傷仲永》講述“神童”方仲永變成了“泯然衆人矣”的方仲永。

方仲永爲什麼會“泯然衆人矣”?是天賦不夠?還是另有原因?作者王安石說了:“卒之爲衆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矣。”仲永的天賦是驚人的,因爲五歲的他“未嘗識書具”居然能“忽啼求之”而且“並書詩四句”並且“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於是“邑人奇之”。認爲他長大一定能做大官。於是紛紛巴結他的父親。於是仲永在這個時候,天賦正在磨滅。所以“泯然衆人矣”。

我們大多數人不像他一樣,五歲就“書詩四句”,有人字就寫的歪歪扭扭的可我們從寫字到作文,從數1和2到解方程,從“one,two”到“first,second”都是老師教的,就是“受於人”,我們沒有仲永“受之天”的智慧,他也沒我們“受於人”的教育。可有些同學課堂上說話,搞小動作,甚至在課堂上打的不分上下。他們總把學習推到明天,課堂作業,用他們的話說,是“借鑑”一下。當他們步入社會,就痛心疾首地教育孩子:“好好學習,別像我……”

究竟是誰毀了這顆“苗子”這全是方仲永的不是嗎?不是。這一切是他的父親一手造成的。他的父親應該把他從到私塾裏學習。不是“日扳仲永環謁邑人,不使學。”如果他的父親讓他去學習,仲永也許是太守,朝廷大臣,甚至是宰相。他的父親就可以享受更多的榮華富貴了。只可惜他的父親鼠目寸光,斷送了仲永的的一生。

再把話題放到我們這個時代來。現在的父母基本知道知識的重要性。但有的父母目光短淺,因爲九年制義務教育是免費的,有的`家長等到孩子初中畢業,就給孩子找工作。讓孩子僅憑他的初中知識來武裝頭腦。身強力壯的去扛東西,體弱的則當保姆,在她父母的店裏計帳……當父母和兒子都失業以後,每天都數落孩子:“你看XX都上大學了,還是白領……”可這些家長想過沒有:孩子爲什麼失業?是知識不高。孩子爲什麼知識不高?是你們讓孩子們僅憑他的初中知識就去打工!當兒女沒了工作,你沒不自己反省一下,反而將怒氣撒在兒女身上。他們失去學業和工作的痛苦已經夠深了,這一句句的話,是在傷口上撒鹽啊!爲什麼你們不讓他們完成學業呢?

方仲永的悲劇告訴我們:後天的教育才是最重要的。

《方仲永》讀後感7

讀了《傷仲永》一文後,我確實感到“傷”。仲永天生聰明,有才智,那麼小就能做詩。但最終卻“泯然衆人”。像方仲永這樣的神童,假如從小就努力學習,將來一定會成爲舉世聞名的才子,國家的棟樑。方仲永雖然是天才,但也離不開後天的努力,否則早晚都會出現“江郎才盡”的一天。

我覺得人與人之間都是平等的。腦筋遲鈍的人,經過不懈的努力,也能做出不平凡的成就;而有天賦的人,如果僅僅靠自己的小聰明作爲資本去炫耀,甚至看不起反應稍慢一點的而正在努力奮鬥的人。從此不學習,那麼,他也將浪費寶貴的光陰,最終一事無成。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的大腦和別人沒有什麼不同,反而還有寫遲鈍。小時候同學總是欺負他,他的父母甚至擔心他今後的生活都成問題,但愛因斯坦不在乎着一切。在人生道路上不懈地努力學習和創造,最終成爲一名科學家。著名的畫家達·芬奇曾經說過“人的智慧不用就枯萎”。同樣的道理,人的知識如果不更新,也會枯萎。仲永的父親因爲貪圖財富,不讓他學習,才使他最終成爲一個普通人。現在我們擁有了非常難得的學習機會,我們應該珍惜這種的好時機,經過自己的努力,我們的人生道路也一定能劃出一道耀眼奪目的光彩。

《方仲永》讀後感8

北宋著名文學家王安石的作品《傷仲永》,主要講述了神童方仲永由於後天所受到的教育很不夠最終淪爲普通人的故事,強調了後天教育與學習對成材的重要性。學了這篇課文,我感觸很深。

方仲永五歲時天資過人,能夠作以養父母、收族爲意的詩,同縣的人對此都感到很驚奇,漸漸地賓客其父、以錢幣乞之。他的父親目光短淺,認爲有利可圖,便每天帶着仲永去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使學。他十二三歲時,王安石讓他作詩,已不能稱前時之聞;又過了七年以後,他已泯然衆人矣。《傷仲永》一文給我的啓示是:一個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賦,但如果後天不努力學習,也是很難取得突出的成就的。仲永的命運令我非常惋惜。設想,方仲永天資這麼聰明,如果接受了良好的後天教育,那麼,說不定我們中國古代又會多一位偉大的文學家。

假若我是方仲永,就一定要懂得業精於勤,荒於嬉的道理,把99%的汗水+1%的靈感=成功當作座右銘,時刻提醒自己。即便小有成就,也不沾沾自喜,自我滿足,而是更加努力地學習,使自己能更上一層樓。我一定會充分發揮自己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不斷充實自己,使自己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要做到這些,就要改變父親的觀點,跟父親擺事實,講道理,讓他明白不能靠孩子的天賦去掙小錢,那樣只會斷送孩子的美好前程。

假若我是方仲永,我一定要變不使學爲我要學。俗話說,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這方面,我深有體會。我與當時的方仲永年齡相仿,雖沒有他那樣天資過人,可學習也是挺不錯的,大多數考試都能在全校名列前茅。記得我小學畢業時,以全縣第一的成績考入了恩施清江外校,自以爲了不起,洋洋得意。我的父母也經常在親戚朋友面前炫耀,在親戚朋友們的誇獎聲和同學們羨慕的眼光中,我感到飄飄然,學習有些放鬆,導致期中考試時後退了十幾名;我如夢初醒,奮起直追,期末時又把名次奪了回來。轉回本校後,我學習更加刻苦,成績直線上升,充分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

假若我是方仲永,我一定要拜王安石爲師。從文中於舅家見之,說明王安石與方仲永至少是同鄉關係,也許還是親戚關係呢。衆所周知,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學成就那麼高,有了這層關係,我完全可以拜他爲師,並利用王安石經常回鄉的條件,將我的作品送給他點評,相信他不會拒絕。在他的耐心指點下,我的創作水平一定會越來越高,說不定還會成爲唐宋九大家之一呢。

假若我是方仲永,我一定會好好把握現在,正確認識天賦和後天學習的關係。唐初駱賓王在五歲時就創作了《詠鵝》,也有很好的天賦,算得上是個神童。但他很好地把握了自己,最終成爲初唐四傑之一。再說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愛因斯坦,5歲時纔會說話,並沒有什麼天賦,但他憑藉着對物理的興趣和頑強的毅力,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此看來,天賦並不是最重要的,後天的學習纔是決定人生的關鍵。我一定要像駱賓王和愛因斯坦那樣,努力學習,用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用學習成就輝煌的未來。

王安石說: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也。可是又有誰知道,不勞而獲的天賦,怎比得上勤而獲之的成功呢!同學們啊,我們一定不要爲失敗找藉口,只能爲成功找方法,讓傷仲永的悲劇不再重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