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呼蘭河傳讀後感15篇[優]

呼蘭河傳讀後感15篇[優]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3W 次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領悟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呼蘭河傳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呼蘭河傳讀後感15篇[優]

呼蘭河傳讀後感1

讀完《呼蘭河傳》,我想到了羊。比起人,《呼蘭河傳》中的很多人更像一羣羊。在人頭攢動的娘娘廟集市,在圍觀小團圓媳婦洗澡的院子,在寒暑易節而永不停息的、呼蘭河人們看熱鬧的路上,我看到一羣羊。

全書最戲劇性與諷刺性的部分無疑是圍繞小團圓媳婦展開的部分。在爲小團圓媳婦“治病”的過程中,我總是反反覆覆看到三個角色:其一提出一個偏方,其餘之人紛紛附和,小團圓媳婦的婆婆欣然採納。如此往復,直到小團圓媳婦的慘死。提出偏方的人往往只是聽從了不加證實的傳言,紛紛附和之人卻不假思索地“做了他的跟隨者”,小團圓媳婦的婆婆見支持者如此之衆多,便也十分信任地對小媳婦用了藥。這像極了我曾經看過的一則故事:一隻頭羊到了懸崖邊判斷錯誤跳了下去,而後跟從的一衆羊羣非但不對頭羊墜崖身亡的`事件總結教訓,反而是想都沒想直接跟着頭羊跳了下去。我想這大概是因爲它們習慣於跟隨,卻不習慣與思考,才釀成的悲劇。呼蘭河的人,便是跟在頭羊身後跳下懸崖的“羊”,換個詞來解釋,就是“集體無意識”。

“集體無意識”的呼蘭河人不會認爲自己正在殺死一個本活潑、有生命力的女孩。在他們眼裏,這樣做是正確的,是“合規”的。他們的領頭羊不是某一個人,而是傳統封建禮教思想。在這一無形的“領頭羊”帶領下,他們殺死了愛笑的小團圓媳婦,用言語摧殘着善良的馮歪嘴子,男人打着女人,婆婆虐待媳婦。在接二連三跳下懸崖的同時,他們沾沾自喜自己沒有掉隊,嘲笑着還沒跳下懸崖的異類…….

與其說呼蘭河的人們是羊,不如說,從古至今,人們都始終沒有擺脫“羊”的一面。二戰中的納粹士兵,總是在各種作品中被比作兇猛的惡獸。其實,他們大多數也僅僅只是“羊”罷了。他們種種駭人聽聞的惡行,只是因爲他們沒有審視自己的行爲,終淪落爲領導者與軍國主義施暴的工具。這種集體無意識的“平庸之惡”,往往會因爲它的羣體龐大型而釀成更可怕的結果。

今天的人們,也處處有“羊”的影子。男孩們看到流行的“AJ鞋”,即使還不瞭解它的好處,甚至那鞋不適合自己,都願意花費上千元爭相購買。再比如網絡謠言一天一個所謂的“真相”,卻一再被推翻、反轉。還有一個例子,就是盲目崇拜的“追星族”。他們總是不經思考地無條件支持偶像的行爲,成爲了明星榨取金錢的工具……

從古至今“羊”的形象,便是盲目、逆來順受,最後免不了被吃掉的命運。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學會理性思考、慎重判斷,那時候,我們才能擺脫如此命運,逃離羊羣,朝一個真正的人前進。

呼蘭河傳讀後感2

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茅盾

那是一個樸素清麗的故事,那是一本回味無窮的書籍。那個故事,正是呼蘭河的故事;那本書,正是《呼蘭河傳》。

在這部溫婉如詩的小說裏,蕭紅筆下的"我"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孩童,滿懷着對於廣闊世界的好奇和爛漫的童真,用一雙清澈的眼打量着四周的一切。祖父、後園和她自己,就成了全部的天地。在小說的開篇,作者細細地描繪了小城呼蘭河的.風俗人情,在她的眼裏,在她筆下,別有一番風味。

在那個被醜陋規則重重包圍的舊中國,呼蘭河寫滿了無奈。那個和蕭紅年紀相仿才12歲的小團圓媳婦,原本以爲在富人家就能過上好日子,卻沒想到才短短几天,就受盡折磨命喪黃泉。

蕭紅的童年亦極其不幸,唯有祖父的愛就如同一團珍貴而溫暖的篝火照亮和感動了她,"所以我就向這“溫暖”和“愛”的方面,懷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蕭紅童年的愛與恨都繪聲繪色地在《呼蘭河傳》一一展現。

"花開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象飛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象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我特別喜歡這一段,童話般的意境,詩意的語言,又簡單活潑,寫得多麼好!

那些好的與不好的,在蕭紅眼裏,極爲分明。只有積極樂觀,沒有悲哀喪氣。也許正是這個原因,才能使蕭紅成爲一位成功的女作家的吧。難道這不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嗎?在我們遇到挫折的時候,我們心裏想的不應該是失落氣餒,而是心中存有希望。只有這樣,你纔不會被挫折打敗,纔可以成爲一個生活的強者。如果遇到一點不順或坎坷,就灰心喪氣,這樣,就算任何再簡單的事也會變成極難的。心中畏畏縮縮,就不會戰勝困難,就不會成功!只要心懷希望,充滿正能量,一切困難都會拜倒在你的腳底下!

我們的生活中,何嘗沒有這些那些的困難?我聽媽媽說有個學校的大姐姐因爲學習的壓力大,沒有快樂自由的童年跳樓自殺了。我覺得不可思議,生活在蜜糖中的我們太以自我爲中心,往往忽略了身邊的愛,以爲自己沒有自由快樂,整天在題海中喘不過氣來而牢騷滿腹。我們來比比蕭紅,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儘管充滿着無知、愚昧、苦難、悲涼,甚至絕望。但是她還是用最平和的語氣描述着一切,以一顆包容的心將一切的不美好都包容了。在她的生活裏,有多少委屈、困難,但是她的心裏仍給快樂和希望留了一席之地。是的,生活不會一帆風順,擁有樂觀積極、充滿希望的心去對待,你的天空會一片晴朗。

童年不同樣,讓我們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童年記憶中無論是美好或不美好,都是生命必經的旅程,好好活着,好好珍惜,活出我們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呼蘭河傳讀後感3

童年是一首憂鬱的詩文,赤誠卻不明媚,美麗而不美好,有時甚至是善於見人的,卻讓人流連忘返。

我喜歡圖書館,享受在書海中穿梭的感覺,也喜歡在寧靜的下午獨自一人看書。記得有人說過:能讀書的人是幸福的,因爲有《呼蘭河傳》的陪伴,我是幸福而充實的。

書中的小村莊一年似乎都籠罩在蕭條又黯淡的氣氛中。一年四季,春秋往復。時間像一臺沒有感情的機器,毫無目的的向前運行着,在灰色的循環中不斷帶走人和事。小村莊裏的人封建,迂腐,這算不算時代遺留的悲哀?面對書中終年碌碌無爲的他們,我們是該哭還是該笑。

舊社會的悲劇太多,遠不是我們能想象的。小團圓媳婦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她是一個小童養媳,只有十二歲。十二歲的年紀,本該在家人的呵護下,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而她卻以一個童養媳的身份,過早地操持起了家務。就算她任勞任怨的幹活,也會遭到婆婆無情的打罵。終於,她不堪重負,在生命之花還未來得及綻放時,匆匆的離開了人世間。但在她的婆婆和丈夫看來,這是一個賠本的買賣。是那個時代人們的內心最真實的寫照。

日子依然平平淡淡,灰色的小城,灰色的天空。在我眼前,我看到的只是一個灰色的時代。動盪時期的人們再善良,也拋不開封建思想。因爲這些百害而無一利的思想,人們讓一起又一起的悲劇發生。可笑的是,他們信天信地,信神信鬼,也不願相信事實。當時中國的舊照,縮影。人們以爲人死後,會到陰間裏去。人們就得做這麼一套:陰間裏怕是會餓着,會凍着,會累着。就得爲他們燒紙錢,燒紙衣,燒紙車。人們請龍王,供香,燒紙,人們爲了活着而活着,爲了死去而死去,呼蘭河更像一幅寫真照片,人們也是典型的小市民,刻薄冷漠,迂腐封建,蕭紅用她的`筆,描寫出了一個喧鬧而又寂寞的呼蘭城。

蕭紅是一個好作家,她應該快快樂樂的生活着,她用訴說的方式,講述了一件又一件塵封已久的往事。在她的筆下童年是快樂的,是和快樂如影隨形的,但又是寂寞的。童年的天堂是那個大花園,花園裏有她和她的祖父的回憶以及一些花花草草。每個人的童年,其實是一個隔絕了世俗,戰爭,煩惱的純淨花園。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回憶。它是午夜花園——那個易碎的夢。在夜晚的十二點,便消失的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青春的憂傷,成人後的迷惘,撲朔迷離。

《呼蘭河傳》講述了太多太多,我無法一個一個的寫出。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個回憶錄,作者在回憶往事。而在她往事中,我看到的是我的往事。

《呼蘭河傳》是“一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景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呼蘭河傳讀後感4

也許你會說呼蘭河落後閉塞,但中國的自然鄉村都是在偏僻遙遠的地方;也許你會說呼蘭河的人們迂腐麻木不仁,但這的的確確是一些鄉村的寫照。也許這便是鄉土文學吸引人之處:貼近生活,貼近的是那樣完美以至於小說中的虛構你也不會辨認出來。

呼蘭河東二道街的大泥坑,雖然嚴重的影響了老百姓的生活,但沒人提出來要把大坑填上。是的,人們的無動於衷,甚至於嘲笑反映出他們的麻木不仁。但是,在我的記憶中,我姥爺家後面有一大塊空曠的地,其中的大概一半用來種苞米,可另一半卻始終無法利用,其原因就是那一片地上有好幾個大坑。小時的我還經常去其中最大的一個坑去撈魚,直到我小學三四年級也就是20xx年左右那些坑才被填平。可想而知,當時的人們思想沒有現在先進,工具沒有現在那麼功能強大,怎麼會輕易就把坑填平?同時這個大坑不也象徵着呼蘭河人民所經歷的種種苦難嗎?他們掉入“坑”中,只能自己或在別人的幫助下盡力爬上來,倘若自己無能、也沒人幫忙,那隻能想夜間的“動物”一樣,湮沒在苦難之中而無人知曉。對於呼蘭河城中的百姓來說,生活就宛若那條泥濘曲折的道路,遠處即使是春意盎然的'風景,唯一能做的卻是對付腳下的泥濘。這正是鄉土中普通人生活的寫照。

這本書中最溫馨的莫過於作者描寫和祖父生活的那一章了。縱觀蕭紅的一生,恐怕只有童年這短暫的時間是快樂的吧。作者寫出了童年的天真頑皮,更突出了祖父的高大形象。雖然生活艱辛,但兒童就可以無憂無慮,天真快活,根本沒有什麼補習班作業之類的事來打擾童年的美麗,而且還有那麼可愛體貼的祖父照顧。這與我的童年生活如出一轍,只不過我爺爺家沒有後花園,而是在樓前有一大片草地和樹林。草地上承載了我太多的歡樂:夏天就去捉螳螂、螞蚱、蚯蚓、蛐蛐,到了秋天側彈玻璃球,冬天就玩雪或者冰溜子。沐浴在微風之中,享受着太陽的溫暖,感受大自然的奇妙。這就是鄉土帶給兒童的歡樂。

鄉土的生活是艱辛的。有二伯的生活充滿了辛苦,正是這變幻無常的生活造就了有二伯古怪的性格。有二伯喜歡被人叫做有二爺,一聽到小孩子叫他有子便會大怒。雖然自己一貧如洗,但自己還是放不下自己的面子,可他雖然操勞一生,但也剛剛果腹,連孩子們都嘲笑他,最終只能淪落到偷東西,這分明是命運的捉弄,他又有什麼辦法呢?生命就宛如蜿蜒的合適,總要衝開苦難的包圍,固執的流向遠方——即使是想象中的遠方。他想通過跳井上吊來衝破包圍,可“他還是活着”,只能肩負着人間的苦難,勉強的活在世上。

到了後面的馮歪嘴子和王大姑娘,雖然這是一場悲劇,但其中也有動人的色彩。雖然王大姑娘死了,但馮歪嘴子堅強的活了下去,養他的兩個兒子,給兒子帶回去水果、肉等。生活是艱辛的,可越是這樣越要頑強的生活,只因爲有親情的呵護。這也許就是當時人們生活中的一線光明吧,這也就是鄉土的溫暖。

童年中的那塊最真實的鄉土,忘卻不了,難以忘卻,就牢牢的印在腦海之中了。

呼蘭河傳讀後感5

在這個寒假中,我有幸閱讀到了蕭紅的《呼蘭河傳》,不愧是名家的大作,這部作品雖然只是追憶家鄉的各種人物和生活畫面,來表達她對舊中國扭曲人性的社會現實的譴責。接下來,讓我們進入到蕭紅童年所生活的小鎮,來一探究竟《呼蘭河傳》與傳統的回憶性質作品有些不一樣,它雖然寫了人物,但沒有主角;雖也敘述故事,卻沒有主線,全書雖分爲各章,但又像描述一個整體。

本文從一個大泥坑寫起,這坑中常有動物和小孩喪命,可是當時的民衆都在以事不關己的冷漠態度看熱鬧般的圍觀。儘管把這個坑填平並不難,可卻沒有一個人願意出一把力。這正體現出了愚昧舊中國公民的.冷漠態度。殊不知只要不細心。下一個喪命的就可能是他自我!

在小城中舉行盛舉的日子同樣熱鬧。有各種各樣的活動,體現出人民的日常休閒活動多種多樣。在本作中描述了作者的祖父,那是一個慈祥又溫暖的老人,在那裏不得不說下作者的童年,母親早逝,父親生性暴躁,僅有在祖父那裏作者才能得到溫暖和歡樂。作者十分喜歡祖父,他交給作者讀詩,還帶她去後花園裏玩,祖孫倆相伴,十分歡樂。

又是一章,這章是描述幾家鄰居,有餵豬的,有開粉坊的,他們在一齊工作,一齊唱歌。那裏不得不說粉坊旁的一個小偏房,裏面住着趕大車的胡家,胡家養了一個童養媳,她是一個十二歲的小姑娘,挺樂觀的,可胡家偏偏愛面子,想維持自我的威嚴,總是沒有理由的打她,小姑娘生病了,胡家聽了跳大神的人的話,讓小姑娘用滾燙的開水洗澡,被燙了三次,不幸的小姑娘便徹底了離開了人世。可惡的舊社會!

又有一部分是描述個人的,一個親戚名叫"有二伯",性情古怪,喜歡與石頭,動物等物談話,他雖性情古怪,但卻是個漢子,多虧有了他,在日俄戰爭時多虧有二叔在,才守住了這個脆弱的家,他最怕人罵他"絕後",只要聽到有人這樣罵他,就會悲痛的大哭。還有那個拉磨的人叫馮歪嘴子,他會拉磨,還會做年糕。他成家成的極爲不易,可是鄰居看到他和王大姐的幸福生活便十分嫉妒,都詆譭王大姐馮歪嘴子受盡了人們的冷嘲熱諷。過了兩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個孩子後因難產死去,馮歪嘴子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僅有在兒子身上,他不在絕望,看到了期望。

故事講到那裏,我們已經能夠看到作者抒情詩的散文風格、渾重而又輕盈的文筆,表達出作者對於舊中國的扭曲人性損害人格的社會現實的否定。借矛盾的話說:它是一篇敘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種"孤寂與苦悶"的情懷,其實也能夠從這一角度予以理解。

呼蘭河傳讀後感6

第一次全面地瞭解蕭紅的人生經歷,是通過電影《黃金時代》,個人認爲湯唯塑造的人物形象還是立體豐滿的。蕭紅女士一生桀驁不馴、倔強自立,一路追尋理想。然而這樣的鬥士必定是顛沛流離、孤獨悲涼的,她在異鄉冰冷的病牀上悄然離逝時年僅31歲。

我一直在思考,這位左翼女作家悲天憫人的情懷究竟從何而來,直到讀到《呼蘭河傳》。呼蘭縣,這座她出生、成長的東北小城,夏季短暫溫暖,冬季漫長嚴寒,這座城裏的人閉塞、守舊又市儈。

小說開篇講了縣城裏一個詭異的大泥坑,雨天洪水氾濫,晴天泥濘黏稠,這個坑吞噬過無數雞鴨貓狗甚至豬羊馬牛,人們過坑的時候手腳並用、提心吊膽,恐怕稍有閃失就會命喪泥沼。可是從來沒人想過要把坑填上,彷彿那個坑就是天然的存在,如同大自然的法則。每個人只要自己安全過了坑,就站在對面看戲似地看別人怎麼過。這是多麼真實的寫照,人心麻木自私,社會怎能不沒落?

童年的“我”是一個獨特的存在。“我”以孩童單純無邪的視角描摹了呼蘭縣裏的人情世故,而其中的世態炎涼由讀者細細品味。初來乍到天真可愛的童養媳“團圓媳婦”被婆婆生生折磨死,可在夫家人的眼裏,婆婆打媳婦天經地義,不打怎麼懂規矩明事理?婆婆更是理直氣壯,兒子小時候踩死了一隻小雞,一隻雞仔值三塊豆腐呢,她打了他三天三夜,不照樣長大成人了嗎?這媳婦怎麼就經不得打呢,不就是把她吊在房樑上用鞭子抽了幾頓、用鐵棍烙了她的腳心而已?團圓媳婦死了,全家人真心疼了,心疼了娶媳婦花掉的銀子,心疼給媳婦尋偏方、請神婆花掉的'銅錢。

團圓媳婦死了,街坊鄰居很長時間沒得熱鬧可看,直到看磨坊的馮歪嘴子忽然有了兒子。那孩子出生在大冬天的磨坊裏,身上蓋着面袋子。磨坊主老婆勃然大怒,來路不明的野婆娘生的野種也配蓋面袋子?她毫不猶豫地拿走了嬰兒身上的袋子,不忘說了句“可凍死我了”。被趕出磨坊的馮歪嘴子一家只能住在茅草棚裏,新生的嬰兒渾身蓋滿茅草禦寒,日夜哭鬧。街坊們就等着看那孩子什麼時候凍死,可他偏偏不死,還長大了,能幫着做事了。

馮歪嘴子的老婆生下第二個兒子就死了,於是他們又打賭猜測第二孩子的死法,看他是凍死呢還是餓死。可是馮歪嘴子硬是把他養活了,儘管這孩子嚴重營養不良,七八個月大了只會拍拍手,可他會笑了,微笑的時候露出了新萌出的乳牙。這世上最深的悲哀,莫過於能用錢換的東西都比人值錢、別人家的悲劇都是自家的樂趣。

“我”從小就想渡過呼蘭河,去看對岸的世界。可是祖父說,你怎麼過得了河?祖父是蕭紅回憶裏的一抹亮色,是她眷戀家庭的唯一原因。可是祖父也不全懂她的心。她是女孩,長大了要嫁做人婦,相夫教子,怎麼可以出去闖蕩世界?祖父沒了,她徹底不再留戀這個守舊的家庭,不再留戀這座冷漠的城市。

正是這樣一個冷酷的時代造就了蕭紅的黃金時代。她用紙和筆高聲吶喊,爲着平等,爲着自由,爲着光明!

呼蘭河傳讀後感7

讀完這本書,在我腦子裏一幅極爲簡單的畫作:在一片茫茫的灰色之中,有兩道極爲鮮豔的色彩:一道是溫暖的橙色,一道是充滿希望的綠色;一個是慈祥的祖父,一個是樂觀向上的馮歪嘴子。他們的出現、陪伴,使作者懂得了許多,也使她在這麻木、沉悶的氣氛中健康、快樂的成長。

“祖父”似乎在蕭紅的童年生活中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幼年時,她經常與祖父一起在後院玩耍。有一次,她故意把一些玫瑰花插在了祖父的帽子上。祖父發覺後,並沒有因摘花以及惡作劇而不高興,反而與“我”一起哈哈大笑。這時,另一個形象與祖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那就是——祖母。書中描繪出了一箇舊社會時期的刻薄的老婆婆。有一次,因爲蕭紅的淘氣,婆婆用針往蕭紅的指甲裏扎。她有潔癖,不許蕭紅摸自己屋裏的任何東西……蕭紅一直懷恨在心,她十分討厭祖母。而祖父卻恰好是一個老頑童、老小孩,能與任何孩子玩在一起。祖母的刻薄反而襯托出了祖父與其它大人的不同之處。童年時,祖父教蕭紅唸詩,她對詩很有興趣,因爲覺得詩寫得很美,當時只注重讀音,並不知道意思。而又大了一些後,祖父才慢慢教導她,讓她知道了每一首詩表達的情感和意義。可以看出,祖父的教導十分有方。注重事情的本質,而不是表面華麗的一層。這最初的啓蒙教育,在蕭紅以後的生活中有着深遠的.影響。

祖父,就是這樣一個“老小孩”,他用一顆溫暖的心呵護着蕭紅,用淳淳的教導啓迪着她。他正是蕭紅生命中那一抹最溫暖、最重要的橙色。

“馮歪嘴子”在本書中最後一個出現。作者把他描寫得看似是一個被時代折磨得悲涼、不幸的人。他的妻子備受爭議,且在剛生下第二個孩子後就不幸死去,留下了一個哺乳期的嬰兒和一個一歲多的小孩。他們出生在草窩裏,生下來也沒有好飯吃,一年瘦似一年,還不太會說話……但在馮歪嘴子的眼裏,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他得病的小驢可以去拉水了;大兒子可以牽着毛驢了;小兒子可以拍手、接東西了……正是他這種樂觀的精神,使長大後的蕭紅回想起來,仍爲之感動、敬佩。

“馮歪嘴子”的精神像一盞燈,在蕭紅的內心晝夜長明。他也不愧是那一道最亮麗,最充滿活力的綠色。

除這兩條主色彩之外,還有一些小人物反映出來的色彩也很突出。比如有二伯——紫色。作者認爲他的行爲很古怪:偷東西,自言自語,夜裏哭着、罵着……作者當時只是覺得奇怪,並不知道爲什麼。後來她終於懂了,有二伯其實是她身邊最悲涼不幸的人之一——被時代扭曲的人,帶着一點複雜的紫色。

《呼蘭河傳》的畫作中,雖然背景是一大片灰,但每個人都有着屬於他們自己的顏色。這豐富的七彩斑斕的色裝點了蕭紅如夢一般的童年。

呼蘭河傳讀後感8

在寒假時候,我讀了《呼蘭河傳》這本書,最開始時,並沒有感覺它有多好看。等我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才越來越覺得它的精彩。

作者蕭紅細膩地表寫了舊時代的呼蘭河。在她的表述下,我漸漸地走進了80多年前的東北,一個衰落的村莊。村子裏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會……整個村落就像暴風雨前的天空一樣,烏雲蔽日,沒有半點色彩。那裏的村民,活着的目的僅僅正因活着,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讓人覺得呼蘭河的人們,缺少了些什麼。

隨着小主人的視角——一個生活在呼蘭河小鎮裏性格鮮明的小姑娘蕭紅,我慢慢體會到呼蘭河的生活。小姑娘蕭紅有一個愉悅的童年,在她的童年裏,只有:祖父,“我”和後院。在後院裏,蕭紅與祖父一齊生活,一齊玩耍,一齊勞動……“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就應就是這個樣貌的吧。好羨慕他們的後院,好想跟蕭紅一齊,也讓她的爺爺一次次藏起我的遮陽帽,總放在同一個地方逗着咱們玩……

讀着讀着,我不僅僅會想起自我童年的樂事,一個人呆呆的笑着。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我的童年。在每個人的童年裏,童年像一幅畫,像一首詩,像一曲歌……羨慕別人的童年,別人也羨慕着我的童年。

當我讀到小團圓媳婦不幸去世了時,我的心很糾結,跟蕭紅一樣憤憤不平。她才只有12歲本該是一個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年齡,而她卻被過早地賣給了老胡家做媳婦。舊時的童養媳,在那裏我初見端倪。一個健康、活潑的小姑娘,正因窮,正因生活,被賣做童養媳,沒有母親疼,這已經夠可憐了,可她拼命的幹活,還是動不動就會遭受到婆婆的打罵,遭受一個說是爲了讓她更聽話、更懂事的婆婆的“教誨”。

一朵還沒來得及盛開的鮮花,就此夭折了。小團圓媳婦她沒能變得“更聽話、更懂事”就去世了,而這一切的一切,難道只是正因她婆婆的殘忍、愚昧和無知嗎?我隱隱覺得,這也是呼蘭河人們生活態度造成的。一個對自我的生、老、病、死都淡得提不起勁的生活,對別人的'生死,就更加麻木了。他們對生活的麻木,使他們已經失去了區別於動物的“人”的味道,是消極!是愚昧!怎樣連改變的念頭都不會有?我震驚,呼蘭河的人們怎樣了,80多年前的呼蘭河人爲什麼與我知道的生活這麼不一樣?

那個扎花店的工人年復一年給祭祀的紙人穿上亮麗的衣裳,怎樣就不會想到打理一下自我,難道不能夠跟手中的紙人一樣整潔亮麗嗎?也許,那裏的人們,已經覺着,生不如死,死後,就能夠有漂亮的房子、花園、大馬、僕人、一年四季不一樣時期盛開的鮮花……正是這種消極的生活態度,扼殺了小團圓媳婦。

讀這本書時,愉悅陪着沉痛,隨着小主人公蕭紅的腳步,我偷窺到舊社會的腐敗一角,很慶幸那只是蕭紅的童年。

呼蘭河留給蕭紅的,正是蕭紅想要告訴咱們的吧,讓咱們瞭解過去,瞭解歷史,永遠不好重蹈覆轍。

呼蘭河傳讀後感9

張乃瑩(蕭紅),一個成長在呼蘭河的孩子。她用她獨特的筆法描述了童年。在這本書裏,有人物卻沒有主角;敘述了故事,卻沒有主軸。它不是散文,不是小說,卻是“回憶式”的巔峯之作。

初讀此書,蕭紅童年中那些我早已見不到的樂趣讓我癡迷嚮往。再讀,才發現了蕭紅童年中掩藏不住的寂寞。

“呼蘭河這小城裏邊,以前住着我的祖父,此刻埋着我的祖父。”

“從前那後花園的主人,而今不見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院裏的蝴蝶、螞蚱、蜻蜓,也許還是年年依舊,也許此刻完全荒涼了。大黃瓜,大倭瓜、也許還是年年種着,也許此刻根本沒有了。”

“這一些根本不能想象了。”

小小院子裏的泥土裏,年年種着一成不變的蔬菜,其餘的空地或又是雜草叢生,或又是花開滿園,或又是白雪皚皚;也種着一個解事頗早的小女孩的寂寞童年。她的生活多麼單調,一個種着菜的後花園,一個破舊的後房,竟成了她唯一能夠消遣兩個地方。一位慈祥的.祖父,竟是她獲得愛的全部來源。坐在門檻上,看着鄰里鄰居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做着刻板的工作。要是有什麼個性的事,也但是是老胡家的團圓媳婦死了,馮歪嘴子又有了孩子。可這又怎樣呢?她小小的心裏永遠像一湖平靜的水,望着遠處依舊是波瀾不驚。

呼蘭河這個小地方也是充滿色彩的,可也是刻板的。那裏的人是善良的,一年又一年有規律地生活,柴米油鹽醬醋茶,賣饅頭、割豆腐、染布、扎彩。路上一個小小的泥坑讓人們討論了大半年,卻似乎根本沒人在意,路還是照樣走,日子還是平常過。日曆上,時光嘩嘩嘩地逝去,似乎沒有什麼變化。可一年中必有跳大神,趕廟會,唱秧歌;但年復一年,人們何嘗不覺得重複單調?但他們安於命運,也就沒覺得有什麼了。蕭紅幼小的心靈看着這樣的生活,卻下意識的反抗,她熱愛卻又抗拒這一切,於是,就有了作家的蕭紅,有了含着眼淚微笑回憶故鄉的蕭紅。

這個孩子是寂寞的,她孤獨的緊抱着胳臂,用抗拒的眼神過着寂寞的生活。《呼蘭河傳》是一本寂寞的書,蕭紅用看似熱鬧的一切描述自我的孤獨寂寞。小城裏的單調、枯燥、乏味讓蕭紅寫出了些許歡樂的意思,卻又發覺,歡樂裏還是刻板的寂寞。一個兒時跟祖父呀呀學語背唐詩的女孩,用她獨特的視角把她兒時的一切寫進了一本書裏。而我有幸品嚐到了她的寂寞。

或許是天嫉英才,蕭紅這股中國文學上清新的風不再盪漾,可她留下的一切,以讓世人對這樣一個女子欽佩。著名作家茅盾曾這樣評價《呼蘭河傳》:“它是一篇敘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蕭紅,這個呼蘭河邊寂寞的孩子,留下的是一部巔峯之作。

呼蘭河傳讀後感10

一個活潑可愛又淘氣的小姑娘,跟着她的外祖父,在菜園裏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地生活並玩耍着。她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就像一隻出籠的鳥兒,無拘無束,在屬於她和外祖父的天堂裏盡情地撒歡。這是《呼蘭河傳》中的一個簡短片段,也是民國才女蕭紅童年時期的真實寫照。

是啊,鄉村孩子們的生活是多麼無憂無慮啊!在祖父的包容和疼愛之中,幼年的蕭紅在菜園子裏度過了一段無憂無慮,令人難以忘懷的童年生活。她在這個歡樂的天堂中,能夠隨心所欲,盡情地玩耍。吃根黃瓜,捉只螞蚱,踢個菜種,潑瓢涼水……幼年蕭紅的幸福快樂,難道不令人神往嗎?

賞讀完這一段美文,腦海中依稀閃現出自己的童年生活。我的這一段與蕭紅類似的童年生活,可是我人生中的一份無比珍貴的寶藏啊!

小時候,爸媽由於工作關係,於是將我託付在了鄉下的爺爺奶奶家。在老家,我天天可以和小夥伴們挑着擔子,拎着籃子,帶着老虎鉗,上山摘桔子,體驗趣味十足的“摘桔樂”,回到家後,再和小夥伴們一起美美地飽餐一頓。中午,小夥伴們互相串門,在院子裏嬉戲打鬧,順便蹭一頓可口的午餐。下午,小夥伴們會獻出自己的那一份“血汗錢”,和大家一起湊錢買碗香氣四溢、回味無窮的餛飩,大家各自分到餛飩後,唏裏嘩啦,風捲殘雲。然後,大家會不約而同地擡起頭,瞄一眼小夥伴們嘴邊的餛飩皮,相視一笑。如果天氣晴朗,老天開了恩,我們通常會上山去探險,有時候,林子或果園裏也會有我們的身影。有時,我們會抓只罕見的小蟲兒,採朵奇異的小花兒,接着,又跟上大部隊浩浩蕩蕩地向另外一個地方進發了。在山上,如果我們餓了或渴了,摘幾個枇杷打打牙祭不爲過。運氣好的話,我們就能發現幾塊光滑,而且呈扁平狀的石頭,然後,大家便會帶上石頭,前往附近的一個池塘,打打水漂過過癮……

在那時,鄰居都是自來熟,兩個陌生小孩剛見面就能打成一片,好不快活!可是現在,在這個先進的時代,這種日子不復存在了,以往,孩子們玩耍時那銀鈴般的笑聲也一去不復返了。

如今,那一座座直上雲霄的高樓大廈佔去了孩子們玩耍的空間,那一個個豪華的鋼筋水泥盒卻徹底禁錮了孩子們的心。現在,寫不完的作業,學不完的知識,讀不完的.補習班,是兒童們頭上的三座大山,他們無不被這三座大山壓得近乎窒息。學習和知識固然重要,但我們也渴望自由,我們也需要一個蕭紅式的童年。孩子們愛玩的天性,被無情地扼殺了。

鄰居?一起生活了十來年,連對方的相貌以及名字都是一問三不知,更別提一起談天說地,一起盡情玩耍了。在現代人的腦海裏,鄰居往往只是一個未知、模糊的概念。

蕭紅的童年令人嚮往,每個人自己的童年也值得懷念與珍惜。過去的那份天真爛漫,被現代化理念吞噬了。在此,我要大聲呼籲:“還我們一顆真正的童心!”

呼蘭河傳讀後感11

蕭紅先生,民國四大才女之一,一生充滿傳奇,不向命運低頭,在苦難中不斷抗爭。最近,我有幸拜讀了先生的《呼蘭河傳》,這本書寫於戰火紛飛的1940年。1942年,日軍攻陷香港,因病住於香港醫院的先生也寂寞地離開了人世,這本書成爲了先生最後的著作。

這本書,是一篇優美的敘事詩、更是一串悽婉的歌謠!作者以細膩的手筆爲我們講述了一個個真實、無奈的故事。通過一個不諳世事的兒童眼中的世界,向我們展示了作者童年的難忘經歷。其中,有快樂的、有悲傷的,更多的是對那個醜陋封建社會的批判、揭露。

在這個封建社會的大舞臺上,生活着一個個悠然自樂、自怨自艾的可憐蟲,有二伯、老廚子、老胡一家子、周圍的閒人們…

書中最慈祥的人非祖父莫屬了,祖父是作者唯一的伴侶。無憂無慮的後花園中,與祖父盡情玩耍,纏着祖父講唐詩、故事…祖父是和藹的,他的眼睛笑盈盈的,充滿童趣,像個孩子;祖父是通情達理的,在大家紛紛議論小團圓媳婦的不是時,他說小媳婦是個好孩子…祖父雖默默無聞,卻不斷激勵着作者積極的一生。

小團圓媳婦太悽慘了!她是一個“笑呵呵”、健康活潑的小女孩。可她太小了,才12歲的孩子,就離開了自己的父母,成了婆婆的兒媳婦。天真、大方、率性的她,無意識地違背了封建傳統習慣而思索而生活。在周圍人們的閒言碎語下,愚昧的婆婆爲了“規矩出一個好人來”,從她一進家門就開始,打了她一個月。婆婆親口對別人講,一天打八頓、罵三場;有時,吊樑上,皮帶抽,打昏後用涼水澆醒;用燒紅的烙鐵烙腳心…把一個好好的`人折磨病後,不給她看大夫,卻聽信周圍的人,到處找偏方、請大仙、跳大神…就是這麼一羣人,一次次的從精神上、從身體上瘋狂地折磨着團圓媳婦,卻口口聲聲的說是爲了她好。最終,活活的把她害死了,周圍留下了一羣“熱心”的、冷漠的看客…

這一切,該有多大的深仇大恨,才能乾的出來啊?這是一件多麼悽慘的事啊!這是一羣多麼冷酷、愚昧的“好人”啊!

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殊不知,這些婆婆們,同樣也是“照着幾千年封建傳統習慣而生活”的犧牲品!可以想象,這些屈服於封建迷信思想的人,都會爲自己的愚蠢、頑固而付出代價!

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中說過:翻開封建歷史書,每頁上都寫着“仁義道德”,卻是滿本都寫着兩個字:吃人。透過這本書,我分明看到了舊社會封建禮教的猙獰面目,正張着血盆大口,吞噬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生命!

想想蕭紅先生生活的年代,看看現在,我爲自己生活在這個繁榮文明的新社會感到光榮與榮幸!我們要倍加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學習,積極樂觀地建設新時代的文明!

呼蘭河傳讀後感12

其實我早在初中的時候,就在語文課本中讀過有關蕭紅的作品《祖父和我》。當時爲了豐富閱讀內容,老師讀了一段的結尾部分,配着音樂,聽着聽着,就使人的心揪在了一塊,鼻子有些酸。就如身臨其境般,感受到了蕭紅當時孤身在香港,心中懷念着她的祖父與後花園,而涌現出寂寞的悲傷。

初入我眼的《呼蘭河傳》是封面中間有幅土黃色的插圖,樹上沒有樹葉做點綴,天空中的鳥兒沒有在樹上棲息,一路飛行,幾座屋頂矗立在樹根上。整幅插圖,也就如蕭紅筆下的呼蘭河那般寂寞、荒涼。

我打開了《呼蘭河傳》,熟悉的筆觸、色彩、用光。蕭紅再一次用她那喃喃自語般平靜的敘述將我帶進了那正處於內憂外患的九十多年前的東北,一個衰弱的村莊整個村子裏到處都是封建禮教,灰色的背景,灰色的人物。除了蕭紅,那個出生在一個大財主家庭的女孩,以及她的祖父整個村莊就像暴風雨前的天空一樣,烏雲蔽日,沒有半點陽光。

而小團圓媳婦之死,就如呼蘭河畔的一曲悲歌,爲精神貧窮,人性淡失的呼蘭河人所創作的。我的心很是疼痛。一個單純活潑健康的小團圓媳婦折磨、作弄以至慘死。可愛的小團圓媳婦來了沒過幾天就被婆婆打了,原因是媳婦不受氣,不打得狠些,是不能規矩出一個好人來的。而左鄰右舍也幫襯着落井下石。不久,小團圓媳婦就病了。殊不知,愚昧的胡家人就用跳大神、吃偏方、扎紙人來治病,還用一隻活雞連毛帶血吃下去。最終,跳大神出了個主意,用滾燙的開水連續洗三次澡,村裏無聊的人聽了,也都想去開開眼界。一次、兩次、三次,小團圓媳婦終於受不住了沒過幾天就死去了。然而在那個時代,他們家的媳婦死了,不會傷心。只會讓婆婆們心酸他們使了多少錢,費了多大的力氣就想讓這個媳婦 “ 活 ” 過來。

那小團圓媳婦呢?她本該是一個天真可愛的孩子,享受着家人的.關愛。實際才十二歲的小團圓媳婦卻以爲人妻,爲人媳。她一個孩子要如何去承受夫家人的打罵呢?然而在那個時代一切都是司空見慣的,無人能夠挽救。而有是誰害死了小團圓媳婦呢?是封建禮教,封建迷信思想,舊的傳統意識以及麻木、殘忍、愚昧的看客庸衆們。這個悲劇而又更深層次的揭示了一種強大愚蠻的背景環境,集體無意識下的相互同化,異化和扼殺人性。

呼蘭河這座小城是寂寞的,蕭紅的童年生活就像在這樣的寂寞環境中過去,只有祖父在後花園陪她。這在她心靈上留下的烙印有多深,自然不言而喻,老胡家的小團圓媳婦終於死了,有意識的反抗着幾千年傳下來的的習慣而思索而生活的蕭紅則以含淚的微笑回憶這寂寞的小城,懷着寂寞的心情,在悲壯的、鬥爭的大時代走完全程。

呼蘭河傳讀後感13

而這些回憶我是願意忘卻的;不過,在忘卻之前,我又極願意再溫習一遍。——蕭紅

讀完這本書後,除了感嘆內容的淳樸真實感人之外,更多地是對一代才女蕭紅悲慘命運的感嘆。從小因爲出生的日子不好,就遭受父親的白眼,繼母對她不好,也就只有祖父對她是極其疼愛的。後來,爲了逃婚離家出走,一生與兩個男人糾纏不休,被深愛的男人家暴,剛出生的孩子夭折,年僅31歲,便死於重病。

在這部溫婉如詩的小說裏,蕭紅筆下的“我”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孩童,滿懷着對於廣闊世界的好奇和爛漫的童真,用一雙清澈的眼打量着四周的一切。祖父、後園和她自己,就成了全部的天地。她極力想表現孩童眼中未知而燦爛的世界,她在字裏行間流露的卻是刻骨的憂傷,筆下的人物和風景無不帶着一種憂鬱的.美。

最讓我記憶猶新的就是故事中兩個人物的悽哀命運,原本天真活潑的小團圓媳婦被婆家狠心的折磨致死,而圍觀的人都抱着獵奇的心態,從未有人對她抱以同情和拯救的念頭;馮歪嘴好不容易成了家,而媳婦卻早早的離去,剩下他一個人拉扯兩個孩子。

蕭紅靜靜的敘述着這些人物的故事,正是這種平靜帶給人不安和絕望的心態,故意去壓抑,故意去冷漠,反倒給人無盡的傷感。其實令人傷心的不僅僅是這些社會最底層小人物的悲慘命運,更讓人苦悶的是他們周圍那些人的冷酷無情,在這些人的舉動中我們看不到憐憫的存在。小團圓媳婦被熱水澆頭,澆一次昏一次,卻沒有人去阻止這種暴行,而是圍在旁邊看熱鬧。這場景讓我不自覺的想起那讓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一幕:一羣中國人在木然的觀看自己同胞被處死的電影。可怕的不是暴力,而是暴力下的臣服和麻木。呼蘭河城裏的人早已見慣了貧苦百姓們顛沛流離的命運,於是他們的同情心也在不知不覺中喪失殆盡了。關於馮歪嘴子的故事就更令人傷心,大家得知他成家之後,不但不關心他如何養活一家人,反而熱衷於尋覓他自殺的蛛絲馬跡,在他牀上發現一根繩頭,便有人傳言他要上吊,他新買了一把菜刀,很快他要自刎的消息就傳開了。看到這裏我非常懷念沈從文筆下溫暖的湘西風情,那裏的人們似乎充滿了人性的光輝,而不像蕭紅筆下的人們如此的冷漠和殘忍。

茅盾先生曾經這樣評價過蕭紅的這部作品:也許有人會覺得呼蘭河傳不是一本小說,沒有貫穿全書的線索,故事和人物也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個的有機體。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從茅盾先生的評價當中,就可以看出這是一本具有獨特思想風格和藝術風格的作品。其實我覺得與其說它是一本自傳,倒不如說,那是蕭紅經歷了半生坎坷和苦難後寫的一本童年回憶錄。

1942年1月22日,受盡顛沛流離之苦的蕭紅香港病逝。她逝世的當晚就被火化了。在她的墓碑之前沒有花圈,沒有送葬的人羣,一代才女歸於沉寂、歸於黃土。回顧她短暫的一生,如同風雨中的鏗鏘玫瑰,她一直在黑暗中勇敢的尋找光明。即使遭受了生活千百次的虐待,依然逆風前行......

呼蘭河傳讀後感14

假期我讀起了《呼蘭河傳》這本書,開始的時候,只覺得平鋪直敘地描繪作者家裏的點點滴滴,甚至有些瑣碎。而等我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才愈發覺出它的特別之處。

看着作者小時候的身影,我彷彿回想到了小時候的我自己。本書裏的作者天真無邪,生活處處充滿了童趣,讓我認識了一個純真無邪的“小蕭紅”。本文的地點是呼蘭河城,這是一個封建城市,裏面的人貪圖名利,卑鄙無恥,整天過着平淡的生活,顯得枯燥乏味,缺乏有趣的色彩。跟隨作者的腳步,我也走進了這個封建落後的小城市,灰色的街道上人山人海,到處張燈結綵,賣糖的人面帶微笑,到處招攬顧客,生怕自己的糖賣不出去。賣豆腐的似乎天生就深受大家的親睞,不費吹灰之力就賣了四五塊,生意興隆,一眨眼,一車豆腐就被顧客一掃而空,賣豆腐的便喜滋滋地推着車揚長而去。不用我說,大家都知道了,這肯定是過節時候的情形。平常,街道上的人寥寥無幾,只有幾個小孩你追我趕,在街道上奔跑,其他地方空無一人,所有的房子大門緊閉,像是城裏來了強盜似的,顯得整個城十分淒涼,死氣沉沉。

作者的祖父去後花園裏澆花,作者也屁顛屁顛地跟在後面。祖父拿出水壺,將花園裏的花澆了個遍,而作者則依葫蘆畫瓢,四處亂澆,玩累了,作者便癱坐在草地上,漫不經心地玩弄着狗尾巴草,東張西望,一看到了蜻蜓,便嚷嚷着去追,追累了,便停下來休息一下,又去追野兔,體力像源泉一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呼蘭河城在作者眼中是一個充滿快樂的小城,祖父的花園就是她的娛樂場所之一,她每天在花園裏嬉戲打鬧,一玩就是幾個鐘頭,樂此不疲,作者花了很多筆墨來寫這個令她十分快樂的花園,從中我可以看出作者對外祖父深深的喜愛,也反襯出她對祖父的思念之情,讓我很受感動,彷彿身臨那個童話般的美麗花園。

作者用高超的寫作技巧把人物刻畫得淋漓盡致,讓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小團圓媳婦了,她和蕭紅一樣大,才十二歲,卻受盡了非人的'折磨。小團圓媳婦身體十分瘦弱,她的婆婆脾氣火爆,三番五次地虐待她,導致性格開朗的她發生了三百六十度的驚天變化,她開始變得茶飯不思,變得孤僻,家人都說她是魔鬼。她的婆婆在她身上花了很多錢,比如跳大神,就是幾個漢子在臺子上裝神弄鬼,打鼓地打鼓,一個老巫師手舞足蹈,嘴裏唸唸有詞,場面十分隆重,左鄰右舍的的人都來看熱鬧,覺得很新奇,巫師在臺上像變魔術似的變來變去,引得大家拍手叫好。但這些還是無濟於事,小團圓媳婦最後死了,真是令人感到萬分惋惜。

讀完《呼蘭河傳》,我不禁感嘆時間的千變萬化。它的腳步飛快,帶走了童年,在五彩斑斕的童年裏,有苦也有樂,有喜也有悲,酸甜苦辣我們都體驗過了,而現在,我們應該正視前方,懷着美好的憧憬,在接下來的大好時光中勇往直前,不給自己的人生留遺憾,在自己的光輝歲月裏一站到底!

呼蘭河傳讀後感15

“它是一篇敘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茅盾

初識蕭紅,是因爲三大影后——李冰冰、湯唯、宋佳都曾在影視作品或話劇中飾演過她。而恰巧在畢業設計的時候,我選擇的課題是丁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丁玲和蕭紅是黃金時代的女性作家代表,她們代表着時代的女性意識,是近現代女性思想啓蒙的先行者。時代創造了她們,她們爲時代發聲。

《呼蘭河傳》是蕭紅創作的長篇小說,1940年創作於香港。小說共7章,文學巨匠茅盾爲之作序。蕭紅以嫺熟的回憶技巧、抒情詩般的散文風格、渾重而又輕盈的文筆,追述了家鄉呼蘭河小城的平凡人物和生活瑣事,控訴了扭曲人性、損害人格的舊社會。《呼蘭河傳》是一部回憶錄,關於故鄉,關於童年。茅盾曾這樣評價這本小說:“它是一篇敘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初讀《呼蘭河傳》是輕鬆愉悅的,作爲自傳體的小說,會讓人輕易地將自己置入故事情節之中,細碎的文字不會讓你留下深刻的記憶。但倘若你真正地解蕭紅,你會發現《呼蘭河傳》所要傳遞的信息,並不如同你想象的一般。第二次讀《呼蘭河傳》,是在看完電影《黃金時代》之後,瞭解了蕭紅,才能讀懂蕭紅。

蕭紅創作的地方,是一個簡陋的房間,狹窄又陰暗。寫字檯上的油燈是整個空間裏唯一的光源,光源映照下閃亮着的除了蕭紅深邃的眼睛,還有她手中那一支老舊的鋼筆。儘管房間簡陋、鋼筆破舊,蕭紅筆下的文字依然是堅強有力的。呼蘭河小城,生活着一羣鮮明、低微、頑強的小人物,處處散發着特有的時代氣息。蕭紅的文字純淨而真摯,以一個童真童趣的兒童視角,講述着一件件小事,而孩童看見的,不過是一羣靈魂居無定所的普通小人物罷了。

呼蘭河小城是一個灰色的封建社會,在那裏,人的生命不被尊重;在那裏,人生軌跡被父母決定;在那裏,人們用愚昧的言語掩飾自身的`脆弱與無助;在那裏,人們把一切希望都寄託於幻想。可是,我在蕭紅的文字中,讀不出一點悲哀。蕭紅用她溫柔的筆觸,控訴着那個時代。蕭紅生活的時代給了她無盡的苦難,也賦予了她深深的悲憫心,就像《呼蘭河傳》題記裏所說:“從祖父那裏,知道了人生除了冰冷和憎惡之外,還有溫暖和愛。所以我就向這‘溫暖’和‘愛’的方面懷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呼蘭河傳》中蕭紅飽含思念,懷念記憶中的故鄉。回憶越是鮮活,越是反襯現實苦澀。蕭紅的文字,越是生動,就越讓人感到她深入骨髓的寂寞,她終其一生都在渴望溫暖和愛。蕭紅英年早逝,在生命的最後,她雖有不甘,卻也能憑着思念在每個星光閃爍的夜裏,與曾經美好的時光道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