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高中讀資治通鑑有感(通用12篇)

高中讀資治通鑑有感(通用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2W 次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高中讀資治通鑑有感(通用12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中讀資治通鑑有感(通用12篇)

高中讀資治通鑑有感 篇1

歷史無時無刻不展現在我們每個人面前,回顧歷史的長河,歷史是生活的一面鏡子;以史爲鑑,可知興衰;歷史上的每一天,都是喜憂參半;可以瞭解歷史的這一天發生的事件,借古可以鑑今,歷史是不能忘記的。

最近我閱讀了宋朝司馬光用19年的心血主編的一部長達四百多萬字的史書——《資治通鑑》,共294卷。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紀元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紀元959年)徵淮南,計跨16個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這本書通過記錄一些明君賢臣的事蹟,簡單明瞭又不失生動地告訴大家,清廉、正直、剛強、寬厚、忠誠、信義、執着等,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質。這些品質,在今天仍然可貴,仍是我們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下面我就來說說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吧。戰國是一個崇尚詭術的時代,百家輩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殺傷力最強大的還是反間計。反間計有很多的表現形式,然而其無一例外的針對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何人不疑,何況國君,寡人寡人,說的就是無傾腹相交之人啊。因爲敵人和小人的反間,最令人惋惜的還是魏,魏據中原之地,富庶傲視諸侯,如果能留住吳起和孫臏這兩位戰國時期最偉大的軍事家,又何愁霸業不成;損失最慘重的還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趙成爲戰國末期唯一能夠和秦抗衡的國家。然而長平一役,趙爲范雎反間,以趙括代廉頗,以至四十萬大軍爲秦坑殺。有太多的史實和反間計聯繫在了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將繼續挑戰人類最脆弱的部分。因爲信息永遠不可能是完備的,人性永遠是多疑的。

還有一點讓我記憶猶新的就是商鞅變法。以刑名之學變法,手段太殘酷,積怨太深。他在渭水旁邊處決囚犯,染紅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沒有得到太子虔和貴族的支持。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車裂滅門。“得人者興,失人者崩”,今日中國要推行各項改革,亦應徐圖緩進,毋操之過急。

再來說說唐太宗,唐太宗是個明知且有遠見的皇帝。一個人要知足,幹什麼都要前思後慮,適可而止。光知吃飯,不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穡之艱難,就不會珍惜糧食,就會大吃大喝,就會忘記勞動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則飯不常也。你只知騎馬,加鞭快馬,不知道餵馬,不知道讓馬休息,不知疼馬,則不能久乘之。不錯,你一時比那些讓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騎已經氣喘吁吁,快渴死了,餓死了,累死了,它不會把你馱到目的地的。君猶舟,民猶水,水可載舟,也可覆舟。當權者不知愛護百姓,當頭頭的,不知關心下屬,則危在旦夕。這也就清晰明瞭地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要知足,幹什麼都要前思後慮,適可而止。

小至一個人,大至一個國家,《資治通鑑》裏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比較的典型,從中瞭解我國的歷史,從歷史中學到做人乃至治國的道理。讀了這本書更讓我感悟到了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就要努力學習,遇到挫折不要輕易放棄,今後我一定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將來做一個對祖國有用的人。

高中讀資治通鑑有感 篇2

幾年前華人大學生辯論比賽頗受人關注,而這些辯論選手們慷慨激昂,辯論有章有法,言辭美麗,頗讓人羨慕。但是感覺這種活動,形勢多於實際,雙方圍繞一個沒有實質意義的問題,展開攻防,不在乎最終的結果,而是計算辯論過程中的表現。

最近在看資治通鑑的時候,發現早在戰國時代,便有人對這類辯論作了精闢的評論:

趙王的老弟趙勝當平原君,其有一食客公孫龍在邏輯上的造詣甚爲精湛,善於辯論。與孔穿辯論“奴隸有三個耳朵”,公孫龍反覆探討,分析精微,令孔穿張口結舌,說不出話。鄒衍經過趙國,趙勝邀其與公孫龍辯論,鄒衍說:

辯論的意義,在於使類別分明,不相侵害,使道理清楚,不相紊亂。提出原則,顯示它的目的何在,要大家一目瞭然,免得迷失。勝利的一方,不失去他的逐漸。失敗的一方,能得到他所追求的真理。在這種情形下,纔可以辯論。假如只靠名詞定義之類詞彙的堆積和美麗抽象的理論,來灼灼逼人,引用靈巧的譬喻轉移方向,引導人們墜入他所預設的五花陣裏,最後忘了主題。這對正規的思考力的訓練,有嚴重的傷害。有些人一旦發言,言辭鋒利,糾纏一團,一直糾纏到大家都不說話了,他才最後閉上嘴巴。這種爭論,已造成困擾,我不願參加。

短短的一段話,指明瞭辯論不僅僅是一種技法的表現,更多的是人自身的積累的思想認識的表現,通過辯論,讓每個人的思想、知識都有相應的增長,而不僅僅是圍繞一個虛擬的問題鬥嘴皮子。

高中讀資治通鑑有感 篇3

《資治通鑑》是我國非常經典且著名的一部長篇歷史書。由宋代的司馬光編寫而成,上至文明起源,下至宋末元初,乃一本集百家(史書)精華之大成作。不但文筆流暢,且內容簡潔非常適合人們閱讀鑽研。

上古三皇五帝治理、建設社會。論古代的偉人,誰如大禹勤奮、能幹,若無本領怎能治理全國水流,河道;誰如蔡倫機智,將更多的人擁有寫字讀書的機會,讓人的書寫成本降低;誰如岳飛關羽一類精忠報國,爲國捐軀;誰如秦始皇,齊桓公懂得治國,把一塊巨大的國土瓜分大半,稱霸一方。念韓信一代英傑,治國能臣,卻落了個被主公殺死的悲慘結局;念楊玉環傾城國色,卻只能做土裏冤死鬼;念王安石身懷經天緯地之才,卻無法一展宏圖。爲什麼自古能人、美人皆難以活完一生,不能有個好結局。

李白、蘇軾揮散筆墨成千古名作;關、嶽二人馬上衝鋒,殺人無數;張良、孔明飽讀經書只爲建國大業。華夏如此多人才,江山如此多嬌,中國不愧是東方的一顆明珠。我爲我的祖國感到驕傲!

萬里長城綿延不絕,五嶽壯觀雄偉,長江黃河。

養育我們。龍的傳人無時不刻都在爲祖國而奮鬥。願祖國的明天更美麗!

高中讀資治通鑑有感 篇4

悠悠中華史,上下五千年。——題記

輕輕地,你來了,混着淡淡的墨香,於筆尖流連處,赫然映入我的眼簾。《資治通鑑》,我的良師益友,陪伴我六度春秋。

《資治通鑑》,我的良師。初次邂逅,依稀是六年前的風花雪月,從“秦王掃六合”的壯麗,到“大江東去”的豪邁,越發深入探究,越發不可捉摸。六年前,初次在書店遇到你,便被你精美的文字插圖給吸引住了。當時,僅一年級的我被你動人的情節牢牢地“禁錮”住了。司馬光筆下那一個個活靈活現的人物,彷彿穿越到了現代,飾演了一場場“千年大戲”。從此,我對你的喜愛一發而不可收拾。

漸漸地,隨着年齡的增長,我看過了你的不同版本,可唯一不變的,是那顆堅守六年的心。從三家分晉到大唐消逝,長達一千餘年的歷史,被描寫得栩栩如生。文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讓熱愛歷史的人對古人的過往有了更深刻的瞭解。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混着一絲輕狂,嬴政,你來了。你有着非凡的魄力,大秦在你的統領下,打造成了一個堅不可摧的帝國。你說以後嬴氏子孫會被尊爲萬世,可你沒想到,阿房宮、長城爲秦王的滅亡埋下了禍根,導致秦二世亡國。在司馬光的筆下,你是一代霸;在後人的心中,你是一介梟雄。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曹操,你來了。你年少成才,入朝爲相,打造了曹魏帝國。你雖有赤壁之戰不輝煌的過往,但也有官渡之戰的赫赫戰功。曹操,我敬你是一個有着超人頭腦的強者,如果沒有司馬氏,我相信,你的曹魏帝國一定非常強大。在司馬光筆下,你是“東臨碣石”的多愁善感之人;在人們心中,你是“烈士暮年”的英雄。

《資治通鑑》,你帶我看花開花落,雲捲雲舒。一路上,我彷彿在這上下五千年的煙世紅塵中摸爬滾打。在你的帶領下,我學到的東西不計其數:忠、義、禮、信、廉恥、國恨……

今天,步入初中的我,重新素手捧起你,翻閱一段段過往,好像又一次在這歷史的長河中游離。我想,我終於可以驕傲地說:我讀懂了你——《資治通鑑》。

高中讀資治通鑑有感 篇5

《資治通鑑》是一本包含了很多故事的書。作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毛遂自薦”這個故事。

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是秦軍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大驚失色,連忙派平原君趙勝去楚國借兵解圍。平原君想從門客中挑選20位文武雙全的門客作爲助手去楚國。但挑來挑去,還缺一個人。這時有個叫毛遂的門客自我推薦,但平原君卻說:“有才能的人,就像一根錐子放在口袋裏,它的尖兒很快就會冒出來。可是先生你呢?如果我沒記錯的話,你來我這已經有三年了吧?這三年中你也沒有給我謀劃過一個計策,更沒有讓我看見你的長處。這麼重要的事,怎麼能讓你這種默默無聞的人去呢?”毛遂說:“我沒有展現才華,是因爲我沒有獲得一個機會,要是您早點把我放進口袋裏,錐子早就戳出來了。這次任務就像個口袋,我會讓您看到我的表現。”平原君聽完後,半信半疑。見毛遂很有膽量,也頗有口才,而自己也沒有更好的人選,就同意了。

到了楚國後,楚王和平原君在朝廷上談判,一直到中午都沒有結果出來。毛遂卻以自身相逼,把利益細細地告訴楚王,讓楚王同意出兵幫忙解圍。

這就像那隻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鳥兒一樣。有一次在我們班上,老師問我們班有沒有人想去參加學校繪畫比賽。讓人不可思議的是,“調皮大王”逸城同學第一個舉手,胸有成竹地報名了。同學們都用懷疑的眼神看着他,心想:“他還會畫畫?”。比賽結果出來時,大家都傻眼了,他獲得學校繪畫比賽第一名。原來我們全都小瞧了他。

通過毛遂自薦這個故事,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對於自己會的事,就要勇敢的去做出來,這樣纔會有機會登上更高的平臺。

高中讀資治通鑑有感 篇6

等他醒了,劉備便不去打擾他,而且讓諸葛亮出山了,可劉備前兩次都沒有找到諸葛亮,諸葛亮將天下分析了一下,劉備認真得聽着,難道真的就這麼巧嗎?我覺得有可能是諸葛亮故意設計出去的,) 諸葛亮真聰明,他再回來,諸葛亮答應出山,劉備便帶着關羽張飛去了,這時諸葛亮在睡覺,他說:一般的儒生和俗士,講的是司馬微向劉備介紹人才, 後來劉備的天下幾乎都是諸葛亮出謀劃策,有可能來一次就走了,他絕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來找他, 今天我讀了《資治通鑑》的劉備三顧茅廬,就從這裏就能看出諸葛亮很聰明,是要考驗劉備是否真心真意,所以溜了,不過劉備不等到諸葛亮還不走了,到了第三次,他早已料到劉備要來拜訪,如果是,可見劉備多麼有誠意而且信念堅定,此純爲自己猜想,看劉備走不走,才進去,說明諸葛亮很聰明,後來徐庶來這裏也向劉備舉薦諸葛亮,直到諸葛亮起來,並非真實,怎能認清時物,司馬微說:就是諸葛亮與龐統,我佩服他。

後來劉備的誠心打動了諸葛亮,才找到諸葛亮,可是他見了三次,諸葛亮故意睡覺, ,能認清的只有臥龍和鳳雛,如果不是,(注意,不管怎麼樣劉備還是等到了諸葛亮。

等劉備一走,劉備問是誰。

高中讀資治通鑑有感 篇7

讀《通鑑》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呢。

首先,對於從戰國到五代的漫長曆史而言,《通鑑》無疑提供了詳細的線索,對很多曾經只有模糊印象的事情讀後都會有更深的感觸。而且,編年體史書能夠爲讀者提供歷史的時代感和線索感,雖然不可能讀過一邊後就全部記住,但是,這種時代感可以讓你大致辨明事件的前因後果,先後次序和發展脈絡是對於某一具體時代進行研究的前提之一。此外,雖然因爲司馬溫公編集魏晉之前部分的材料今日大抵得見故而非可用之一手史料,但對於隋唐以後歷史,《通鑑》有其獨到的史料價值,尤其對於各材料相互牴牾之處,《通鑑考異》臚列衆說並加以辨析,往往可觀。至於胡三省的註文,雖然名爲音注,但是其價值並不在注音之上(畢竟注的字大多不是生僻字,而且與今天的普通話也有一點距離)而在對歷史名詞的解釋,尤其是職官制度和行政沿革方面。同時,胡三省讀《通鑑》極詳,雖無善本對校,但以理校之之處往往暗合。

其次,作爲保存了大量材料的寶庫,它對於我們其他所讀後人論著加強理解是頗有裨益的。如去年寒假時讀漢紀一部分,對同時閱讀的《春秋與漢道》的認識就深化了許多。尤其民國時期學者多喜好大段引用材料,再讀之下就會有一定的親切感了。

同時,在道德教化的角度來說,司馬溫公用他的如椽史筆,將美與醜,善與惡,智慧與愚蠢,豁達與狹隘刻畫的淋漓盡致。這會督促每一個讀者進一步審視自己,擇善而從。

對於我自己來說,從寒冬到夏日再到寒冬,它伴隨了我幾乎整個2018年,期間還曾帶着其中一本親赴山西夏縣的司馬溫公墓朝聖。雖然這本書裏大部分故事的結局我都瞭如指掌,但是,讀到那一段段或慷慨激昂,或大義凜然,或冰冷無情,或鮮血淋漓的文字時,還是常常不由自主的廢卷長嘆。“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這本書給我帶來了太多的感悟,甚至已經深深融入了我的生活。在大學四年中,或許應該有這樣一件值得回憶的“奇蹟”工程吧。

高中讀資治通鑑有感 篇8

一位哲人曾說過,“讀史使人明智”。中華民族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曆史文化的民族,虔誠領略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民族歷史,你會發現,國家、社會乃至人生的盛衰之道盡在其中。銘記歷史,不僅可以總結過去,更可以指引我們走向未來。剛剛讀完《資治通鑑》,雖然理解粗淺,卻受益匪淺,感慨萬千。

“鑑於往事,資於治道”。《資治通鑑》是我國北宋著名史學家兼政治家司馬光帶領他的助手,用時十九年才完成的空前鉅著,也是已知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它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26年的歷史,宋神宗認爲該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而取名“資治通鑑”。《資治通鑑》這一歷史著作中的王朝更迭以及氣勢盛衰都給我留下了極爲深刻的印象。司馬光用一生的時光和心血記錄了上起東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之間的歷史事件,這部三百多萬字的鴻篇鉅著真可謂是十九年磨一劍,書中記錄了歷代明君賢臣的事蹟,簡單明瞭、生動形象地告訴大家:清廉、中正、剛直、溫厚、誠信、執著等古人擁有的品質,在今天仍是萬分可貴的精神,是我們在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高貴品質,書中有多少精彩絕倫的故事值得我們細細地品味與深深地思考,發人深省,令人拍案。

比如書中描寫秦朝的歷史。商鞅“立木爲信”,順利推進改革,秦國日漸強盛。這纔有了後來秦王嬴政先後滅掉了關東六國,完成國家統一,後北擊匈奴,南服百越,結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爲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華夏族爲主體、多民族共融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由於長期以殘酷的法律制度爲主的嚴酷統治,農民起義一爆發就勢不可擋地讓秦朝至二世就匆匆謝了歷史之幕。

比如書中講述的唐朝歷史。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登基,改元貞觀。李世民爲帝后,積極聽取羣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爲天可汗,爲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也正是有了大唐盛世的歷史影響,纔有瞭如今影響世界的漢唐文化、唐服、唐人街等......

“以銅爲鑑可正衣冠,以古爲鑑可知興衰,以人爲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爲鑑可以知興替。”《資治通鑑》中的歷史故事有很多很多,蘊含的人生哲理、民族精神、時代內涵也有很多很多,需要孜孜不倦、認真體會。據說,偉大領袖毛主席曾經將《資治通鑑》讀了17遍。所以,想要真正瞭解歷史,還須細細地品讀,就讓細膩而悠長的歷史滋潤我們的成長,伴隨我們進步吧!

高中讀資治通鑑有感 篇9

假期不開盤,除了鍛鍊就是看書了。最近讀了很多書,但是讓我久久不能忘懷的就是《資治通鑑》,推薦大家都讀一下。讀史以明志。古文功底好的.人可以讀原文,嫌文言文晦澀的話可以讀白話版的。

由於《資治通鑑》實在是過於龐雜,跨越了上千年的歷史長河,以至於好多名人雅士都專門著書來解讀《資治通鑑》,所以我恐怕很難超越他們的見解,畢竟本人是做投資的,不是歷史學方面的專家。沒辦法,只能很謙虛的承認自己的不足。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其實只是《通鑑》裏的很小的一個篇章。我們重點講一下唐太宗。

唐朝最鼎盛的時期出現在唐玄宗開元年間,但是奠定唐朝這個鼎盛基礎的就是唐太宗,他纔是真正的千古一帝,比後來的康熙,乾隆段位高了一大截。

唐太宗開創了貞觀之治,太宗能文能武,“戡亂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隨其時”。別看唐太宗是個將軍轉型做皇帝的典範,但是牛逼的地方在於,他做了皇帝之後,很好的適應了這個新崗位的需求,這是很難得的。中國古代,治理天下的思想在歷朝歷代各不相同,但是有個大體的規律,但凡是遵從黃老之道(無爲而治)的,基本都是太平盛世,但凡遵從法家之道(積極干預)的,基本都是民不聊生。最典型的就是漢武帝,漢武帝是外儒內法,本質上講還是法家,即便是他搞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他實際上搞得東西都是法家那一套,所以最終,漢武帝時期,老百姓是很慘的。但是漢文帝,漢景帝,唐太宗等都是典型的黃老之道,與民休息。

唐太宗推行以民爲本的政策,輕徭薄賦,關心民間疾苦,澄清吏治,讓民間經濟得到極大的發展。《資治通鑑》還記載了一個貞觀年間的奇聞異事,“辛末,帝親錄繫囚,見應死者,閔之,縱之歸家,期以來秋來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縱遣,使至期來詣京師。去歲所縱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無人督帥,皆如期自詣朝堂,無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大意是唐太宗讓390個死囚春節回家和家人最後一次團圓,之後再回來領死,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390人竟無一人逃跑。受其感召,最後唐太宗將這390人全部赦免了。可見當時政通人和。

僅僅是做到以上幾點,那就和漢文帝漢景帝沒有太大差別,唐太宗最被讚賞的一點就是“克己”,“克己”是評點太宗的點睛之筆,即對自己的慾望、偏見保持克制的態度。

大家在教科書上熟知的“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就是唐太宗的名言。克己當然包括剋制自己的物質慾望,唐太宗說從社稷蒼生的角度考慮,不敢放縱自己的口腹之慾、聲色之慾,就是克己。《資治通鑑》裏面還提到過秦二世發表過的一番當皇帝感言。秦二世這個二貨是這樣對趙高說的:人生在世,如白駒過隙啊!既然我已經君臨天下,富有四海,我很想“悉耳目之所好,窮心志之所樂”,快快活活地過一輩子,你說可以嗎?大意就是當皇帝太爽了,我要一直爽下去,爽個痛快!然後他就身死國滅了。唐太宗和秦二世的“做皇帝感言”,很容易能看出來千古一帝和千古二貨的段位差距究竟有多大。

另外,他重用大臣魏徵,讓大臣敢於進諫。看起來是很簡單的事情,做起來很難,老是讓別人指出自己的毛病,還挺難受的。尤其是在1千多年以前,臣工對皇帝指出不同意見甚至指出錯誤,皇帝還要虛心接受,這真的挺挑戰人性的。我自己在投資和管理公司的過程中,就發現這一點特別重要,索羅斯也說過的“相同觀點的報告他看一遍,不同觀點的報告他看兩遍”。我們公司的企業文化第一條就叫“開誠佈公”,裏面的有一條內涵就是“好消息和壞消息都要第一時間說”。而且做領導的決不能因爲下屬彙報了壞消息就責罰彙報壞消息的那個人。

唐太宗的高明之處在於:除了對皇帝本人品德、作風的探討,還包括對皇帝行爲的規範和權力的約束。他甚至寫了一本書叫《帝範》傳給自己的兒子,包括了《君體》《建親》《求賢》《審官》《納諫》《去讒》《戒盈》《崇儉》《賞罰》《務農》《閱武》《崇文》十二篇,篇篇都是討論皇帝的行爲規範的:“此十二條者,帝王之綱,安危興廢,鹹在茲焉。”

當然唐太宗有他的自己的歷史侷限性,人無完人。但是《資治通鑑》裏面評價了無數的歷史人物,在所有北宋以前的帝王中,唐太宗的評價是最高的。很可惜當時沒有類似於AAA評級的做法,要不然我們能看到不同的皇帝的評級,比如唐太宗就是AAA級別,秦二世這個二貨就是C級,屬於垃圾級。

當然,書籍都會有美化古代的傾向,認爲古代的聖賢和盛世,多麼好,反襯當下多麼不好。其實不然,唐太宗時期是人類文明1.0時代,當時的社會生產力趕現在差遠了,即使是當時的皇帝,能享受到的物質條件都未必有當今的中上產階級好。所以我們讀史書要帶着辯證的觀點去思考。舉個簡單的例子,唐詩是很牛逼的,但是我們發現唐詩基本都是在唐玄宗開元盛世前後開始興盛的,爲啥太宗時期似乎沒留下什麼膾炙人口的名詩呢?我還在真去翻了資料,原來是因爲唐詩這種文體格式是太宗朝開始逐步成型的,一開始都是用來給王公貴族歌功頌德的,所以當時的馬屁詩歌都被歷史給無情的淘汰了。直到開元年間詩歌開始進入大衆的生活,纔有精品出來,流傳百世。

就說這麼多了,大家對《資治通鑑》有什麼感悟的,歡迎積極留言交流!

高中讀資治通鑑有感 篇10

今天我讀了《資治通鑑》的劉備三顧茅廬,講的是司馬微向劉備介紹人才,他說:“一般的儒生和俗士,怎能認清時物,能認清的只有臥龍和鳳雛。”劉備問是誰,司馬微說:“就是諸葛亮與龐統。”後來徐庶來這裏也向劉備舉薦諸葛亮,劉備便帶着關羽張飛去了,可是他見了三次,才找到諸葛亮,這時諸葛亮在睡覺,劉備便不去打擾他,等他醒了,才進去,諸葛亮將天下分析了一下,劉備認真得聽着,後來劉備的誠心打動了諸葛亮,諸葛亮答應出山。

後來劉備的天下幾乎都是諸葛亮出謀劃策,說明諸葛亮很聰明,可劉備前兩次都沒有找到諸葛亮,難道真的就這麼巧嗎?我覺得有可能是諸葛亮故意設計出去的,他早已料到劉備要來拜訪,所以溜了,等劉備一走,他再回來,是要考驗劉備是否真心真意,如果是,他絕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來找他,如果不是,有可能來一次就走了,到了第三次,諸葛亮故意睡覺,看劉備走不走,不過劉備不等到諸葛亮還不走了,直到諸葛亮起來,可見劉備多麼有誠意而且信念堅定,不管怎麼樣劉備還是等到了諸葛亮,而且讓諸葛亮出山了。就從這裏就能看出諸葛亮很聰明。(注意,此純爲自己猜想,並非真實。)

諸葛亮真聰明,我佩服他。

高中讀資治通鑑有感 篇11

今天看完了漢武帝的一生。

前半生看得我熱血沸騰,時不時感慨一下漢武帝就是天命之子。少年順,妻子家助力他成爲太子,不久就繼位成爲少年天子,才16歲。少年意氣風發,廣招人才,開疆擴土,即使有諸侯叛亂,反叛者也會因各種原因自亂陣腳、自掘墳墓。

隨着漢武帝進入三十歲,他的野心愈加龐大,不惜耗費巨大財力物力征討四方、修建宮殿,戰事不斷。居然還讓他拿到了鹽鐵專賣的權力,並且重新獲得了鑄幣權,權力集於一身。但是隨着進入中老年,他的猜忌和集權帶來了朝堂上人事的急劇動盪,殺、懼成爲了高頻字,尋仙篇幅巨大。讓我看着感覺到可怕,伴君如伴虎,稍不留意即滿門抄斬。

太子的死亡我看着感覺是漢武帝思想觀念的轉折點,老年喪失繼承人,誤殺太子的事實也許讓漢武帝感受到了自己思想的迷失,或者也是因爲他感受到了死亡的召喚,所以後來纔有了他的罪己詔,以及罕見的耕田勸桑,修養生息。

漢武帝的一生,真的是極其順遂的一生,運勢極大。我有種命運無法抗拒的感覺,命中註定,人的一生似乎已天生註定,或者富貴一生,或者潦倒一生,個人的努力微乎其微,根本無法影響到命運那根主線的走向。

高中讀資治通鑑有感 篇12

《資治通鑑》是我國著名的宋朝政治家、歷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所編寫,歷時十九年。宋神宗以其“鑑於往事,有資於政道”而把其命名爲《資治通鑑》。

全書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止於周世宗六年,貫穿一千三百二十六年所發生的歷時典故。書中編寫的內容以政治、軍事爲主,兼顧經濟、文化方面史料。塑造了鮮明生動的歷史人物和震驚天下的歷史事件,向我們展現了古代波瀾壯闊的社會生活畫卷。

在資治通鑑的世界裏,有無數的歷史典故,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安史之亂”安祿山的所作所爲。這一則歷史典故活靈活現的展現了雖然深受一國之君的寵信,卻因一己私利危害國家臣民,攪得天下大亂。這種卑鄙無恥的小人外表憨厚,其實是一個心狠手辣的人,讓我明白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要多多聽取別人的善意的意見。安祿山就是一個卑鄙無恥的小人。他外表胖胖的,很招人喜愛,說起話來天真無邪,而內心卻是邪念滿堂。他那天真無邪的話語迷惑了唐玄宗,獲得唐玄宗的信任,把軍隊都交給他來管,竟然造成了空前的歷史鉅變。這一事變慘不忍睹,整個國家被攪得不得安寧,生靈塗炭,連唐玄宗也被迫加入逃亡的隊伍。

唐玄宗一直到了逃亡的日子才真正意識到了安祿山的卑鄙無恥、心狠手辣,也正是那時,他才覺悟到曾經處死了充滿正義感的大臣是多麼昏庸。他後悔了,可世上沒有後悔藥,歷史不能重演。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要做一個多多聽取別人的善意意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