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精選17篇)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精選1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7W 次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百年孤獨》的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精選17篇)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 篇1

孤獨是很多人都害怕的,何況是百年孤獨。出於對書中內容的好奇,我翻開了這本書。看完這本書後,感慨頗深,如果有時間,建議大家也可以看看,接下來寫寫我的個人感受。

其實這本書,我一共看了三遍,才慢慢的理清其中的故事關係及人物關係,也從中感悟到了很多的東西。作者採用的是倒敘的描寫方式,從未來的角度回憶過去。其實,每種書不管是採用什麼樣的寫作方式,只要我們認真的投入,我相信也是一定可以真正的感受到作者的所思所想。《百年的孤獨》這是本書是有實際的創作背景的,哥倫比亞爆發的內戰,政客們的虛僞,統治者的殘忍,及民衆的盲目,作者通過寫家族之間彼此沒有溝通,沒有信任,整個家族充斥着孤獨的精神,在作者的筆墨下,一個個人物性格鮮明。

《百年的孤獨》顯然是作者對當時所處環境的一種感受的描寫,他希望整個國家是團結的、美好的、和諧相處的,在作者的眼裏,其實所謂的孤獨就是不團結。

《百年的孤獨》通過對一個家族的興衰史進行描述,從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毀滅的過程。這本書描寫了一個家族的七代人,馬貢多文明的創始人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了馬貢多的繁榮。他們夫妻倆想要與外界相連,於是想要開闢一條通往外界文明之路,遺憾的是他卻被綁在了樹上,幾十年後他死在了那顆樹上,馬貢多文明也一同死去。之後的幾代人,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幾乎如出一轍的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獨、苦悶、猜忌,導致了馬貢多狹隘、落後、保守直至沒落。於是,書中結尾是:那個長豬尾巴的男孩,也就是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七代繼承人,他剛出生就被一羣螞蟻吃掉。

整本書讀下來,再結合作者的創作背景,可以發現作者的良苦用心,雖然書中的內容是虛構的,但是書中的史實是真實的,作者的內心希望國家和平,人民羣衆可以團結起來,沒有鬥爭。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 篇2

《百年孤獨》是一本措辭簡單的書,甚至簡單到帶一點冷酷的味道。幾個字就能殺死一個人,幾句話就終結了一段愛情。馬爾克斯能如此不動聲色地,把那麼多紛繁的故事自然的、毫無痕跡的鏈接起來。

這裏沒有政治,沒有宗教,不諷刺也不批判,就光講着一個村莊的故事,卻能字字珠心。有時候我甚至感覺是故事裏的任務自己在講故事,因爲每個人物都是那麼鮮活,而這份鮮活,賦予了這本書另一種魅力,那就是每一個故事都隱隱的帶着對歷史的嘲弄,或蘊含着讓人會心一笑的哲理;有時候我也會覺得每個人物都是那麼的孤獨,這種孤獨不是因爲一個人想另一個人,而是一個人,沒有人去想。

世界上最孤獨的事情,莫過於此。我想世界上也有那麼一個地方,孤獨到沒有人去談起,也有那麼一羣人,孤獨到沒有人在意。這種鮮活的孤獨感,是每一次翻開這本書的我和馬爾克斯的共鳴,一種無以言表的孤獨,一種靈魂深處的寧靜。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 篇3

上學期本着練習英語的目的艱難地讀了三章左右的英文,放寒假回來因爲耐心有限又找了中文版來讀,這樣一本書,讀起來感覺沒有什麼目的性,作者看似忙碌地在敘述這個家族的故事,再加上奇幻的,甚至有些奇異的想象,總是很有畫面感,腦中不停地閃過一幅幅插圖。在這樣的想象裏,短短一百年似乎描繪了太多的東西,比如數次的科學技術的發展帶給馬貢多的變化,帶給人們的變化。特別是讀到火車來到馬貢多,帶來的各種近現代工業文明的成果,莫名地使我想起了倫敦奧運會開幕式地表演,那種文字描述的忙亂和新興事物拔地而起的迅猛如出一轍。(奧運會開幕式煙囪拔地而起,舊時代的農夫被趕走那一段)

全書的內容真的很豐富,雖然我一直不喜歡一本小說帶有太多的東西,但《百年孤獨》給我的感覺完全不同,就像作者在說:“嘿,我也不想寫這麼多,所以我們還是一筆帶過吧”,作者平靜地在講故事,卻已讓人浮想聯翩,這些東西不是作者強安上去的,而是故事本來就有的,特別是在這樣一個世界裏的故事。

因爲前面讀了兩次,這樣關於“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的故事就很有印象,他能自己經過研究發現地球是圓的,他的冒險精神和專研精神讓人記憶深刻。在不知道整個故事的脈絡的時候,我以爲他會被隔離在文明的邊緣,我就對旁的人講,這樣一個人若是在適當的環境裏(和科技發展接軌的環境裏),必定是科學研究之奇才。後來慢慢讀下去,百味陳雜,對他最好的評價就是他死的時候有人說的那句:“我來參加國王的葬禮!”,他的確是這個孤獨家族的國王。

說到孤獨,叔本華說:”人生的空虛不在於人的孤獨,而在於心的寂寞“,這個家族裏的人似乎都是這樣,輾轉反側,都沒有一個人得到內心的充實(可能第四代裏的蕾梅黛絲是個例外,這裏我沒看懂)

讀這本書,我感覺不用帶着主觀的色彩去讀,因爲他們每個人都有發光的地方,但同樣又沒有人是完人,可憐、可悲、可敬、可嘆,可是你又沒有時間去感嘆,作者拖着你一路小跑,於是你看他們的故事,時光在字間穿梭,這樣一個人的形象會在你的心理不斷地完善起來,但同時你又看不清楚,看不真切。這也許是我閱歷不夠的原因吧,所以說:似懂非懂,還得交給時間來琢磨。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 篇4

加西亞·馬爾克斯以小說作品創建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卻又生動可信的現實,映射了一片大陸及其人民的富足與貧困。

南美作家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留下了一個又一個未解的謎題。它們似乎沒有答案,卻又可以用二字來解答:宿命。

重複的名字,相仿的性格、吻合的經歷,時間推動這個家族的巨輪旋轉不止。布恩迪亞家男人的心裏沒有看不穿的祕密,這個家族的歷史不過是一系列無可改變的重複。

數字,再精確不過的數字,是整部小說的特徵,精確似乎有悖於現實魔幻小說的宗旨,但確實給予了做夠的震撼感。那種現實的存在與魔力的碰撞發出的陣陣清鳴,如同古寺中鐘聲。

這裏不需要更多的人物。自始至終,百年家族有無數人出生,又有無數人死亡,可自始至終,又似乎只有兩個人的存在,阿爾卡帝奧,奧雷里亞諾,兩個自始至終的精神體,可以跨越時間與空間,無數次從馬孔多的家門中走出,又無數次會回到那個破敗而巨大的建築,找到零星的家味道。

這裏的居民不知時間的流逝,就似那場令人窒息的花雨。無論多久,奧雷里亞諾上校在他的房間裏融煉小金魚,鑄好,再熔掉,再鑄好。於是技藝變成了信仰。

但,他們懂得友情,一句“老兄”承載多少奔涌的力量,即便是死囚與軍官。被刺死的人的鬼魂,在兇手的彌留歲月中一直陪伴。甚至在討論“在陰間辦鬥雞場”的事。這也許是笑話,但那從心底流露出來的友情,令人不禁動容。超脫生死,在這個世界友情不滅。

戰爭,災難,魔法,紙牌,預言,輪迴。

是的,這也許是一場大夢,百年沉醉不復醒,醒後,看見的仍是那個滿目瘡痍卻充斥激盪着生命的美洲。這是一部洲際的作品,所以撕開書頁,我們看那片土地上瘋狂搏動的心臟。讓戰火燒遍所有雨林,拓出五十個不滅的城池。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 篇5

每樣事物都有兩面性,有陽光的一面,同樣也有陰暗脆弱的一面,一個人如果沒有孤獨、寂寞這些東西,那麼就相當於植物沒有土壤,缺少了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初次看這本書,立刻就被書裏面各種複雜的人物關係以及人物名弄得思緒混亂,唯一清晰的是整個布恩蒂亞家族的性格,就如這本書的題目一樣,“孤獨”好像成爲了整本書與所有人物的一種基調。整個布恩蒂亞家族,都是不會表達情感的人,他們有的沉默寡言,可以整日不與人說話,有的只執着於一個目標瘋狂地表達,並不考慮到彼此的感受。他們漸漸地使得整個家族與世隔絕,瘋狂致死。家族的第一人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人被螞蟻吃掉。雖然他們孤僻,但他們卻有着堅毅的眼光,不經意言敗的態度,可以用他們獨特的魅力來吸引體態美麗、性格豐滿的女性。

爲了對抗這種孤獨的畫面,家族的第一個女性——烏蘇娜作了許多努力,但孩子們卻不可避免地走向孤獨的深淵,最後她仍無法戰勝這種孤獨,遺憾終死。可以說,這一種孤獨應該是一種共性,可以從表面折射出這個社會的深層次;這一種孤獨深入了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們。

本書可以說是一部拉美歷史的興衰史,拉美土地上發生的種種事情的變遷:科技的發展,城市文化的推進,殖民者的入侵,原住民的反抗鬥爭以至於最後安於命運的安排,從頭到尾,從每一個細節,既有着孤獨的基調,又不失言語間的寫實性,讓人好像置身於作者所創造的情境裏面,讀來津津有味。在書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對抗孤獨的方法,或是參加革命,或是遠航,或是暴飲暴食揮霍無度,或是終其一生沉溺於情慾,有些甚至聽起來就很瘋狂。這些看似枯燥的條列式的方法,作者卻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融入故事裏,極端卻真實地表現了人性,表現了整個家族的特性。

家族中的許多女性,最後也跟隨着成爲了瘋狂的人。除了之前提到的第一個女性烏蘇娜以及最後出現的阿瑪蘭塔烏蘇娜,她們一直保持着樂觀堅強的信念,而不是被捲入混亂的生活中。前前後後出現了不少牽扯到這個家族的女性,她們的改變究其根本還是兩種不斷循環的男性性格:奧雷連諾和霍阿華蒂奧。他們的循環推動着整個故事,並且使得整個家族的命運充滿了魔化色彩。從創立小鎮,經歷許多循環與波折後,又從同一個地方終結。就像繞了一個圈,最後還是歸到原點。整個家族的這種循環,同樣也是整本書裏最吸引人的地方。

說到孤獨,其實不僅僅是這本書,孤獨在生活中應該是無所不在的,不管外表多麼開朗的人都會有孤獨的時候,只是每個人處理孤獨的方式不同。孤獨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有的人想抵抗,但卻不能讓它完全消失。生活在現代都市裏,在每天的燈紅酒綠、喧囂繁華之後,人們總會在某一時刻感受到一種難以抗拒的孤獨。無論怎樣藉由其它的活動來抗拒逃避,無論是《百年孤獨》裏面那些極端或瘋狂的方式,或是轉換成現實生活中,遊戲也好,電視也好,錢也好,樓盤也好:各種各樣的方式,雖然充實了我們的生活,但我們漸漸也從這每天重複的形式中找不到那種感覺,或者說是找不到真實的自己。

有時即使不是一個人,我們也會感到很孤獨,看着別人能拿到好成績在自己面前笑得開懷時,當別人訴說着和父母在假期的種種趣事時,即使近在耳邊,在眼前,卻好像離自己很遠,不能像他們一樣,所以很孤獨。而既然這種孤獨不能避免,爲何不嘗試着去享受它呢?《百年孤獨》裏家族的人們不停地想抵抗孤獨,最後仍體力不支,被孤獨埋葬。這樣的結局誰也不想要。流淌了百年的歷史,最後仍被孤獨侵蝕。孤獨無法遺忘,不會隨時間流逝而消失,不會因有人陪伴而隱去。若是換一種方式,嘗試着獨自完成一些事,以一種驕傲的姿態俯視它,反正到最後總要有一個人的時候,不如獨自適應社會中的一切,獨自承擔責任,找到那種適應孤獨的感覺,不就不用害怕了嗎?

孤獨並不一定是負面的,它有時更是一種動力,讓我們用於體驗人生,勇於面對一個人時挫敗的感覺。如果說有一樣東西,能讓我們認清自己,孤獨時就像是我們與自己的對話,能夠聽清自己的心,能夠在繁華之中有那麼一刻的清靜,好像全世界只剩下自己心跳的聲音,這樣我們便能更好地瞭解自己的心境。孤獨使得一個人完善,更加有深度與厚度。享受孤獨,享受與自己對話的每一秒鐘,爲自己留一方空間。

孤獨不可避免,不如把它看成一個朋友,一個能夠讓我們時刻認清自己的朋友,足夠用一生去珍惜,珍惜能與它共處的每一寸時光。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 篇6

《百年孤獨》出自文學大師加西亞·馬爾克斯之手,開創了魔幻現實主義小說的先河,其經典開頭風格常被後人模仿、借鑑。

《百年孤獨》記錄了布恩迪亞家族的興衰,從第一代到末代,各種不同的孤獨始終纏着族人,加上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將孤獨詮釋得淋漓盡致。有對學術的不懈鑽研、有對革命的追求和質疑、有對愛情的執着、有對未知的挑戰。其中,名字帶有奧雷里亞諾的孩子,會天生具有預測未知和洞察事物的天賦,而名字帶有阿爾卡蒂奧的孩子,就會天生強壯勇猛以及魯莽。儘管祖母烏爾蘇拉一直努力操持着這個家族,和避免家族近親結婚,但最終由於她的去世以及多種天災人禍的發生,這個家族逐漸走向衰敗。偌大的房屋,能容納百號人生活,缺少打理,逐漸被白蟻、蜥蜴、雜草等所淹沒。直到最後,嬰兒被螞蟻吞噬,驗證了了羊皮卷的預言: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從中,我聯想到國家和社會,如果社會沒有一羣勤勞善良、熱心真誠的人在奮鬥,恐怕也會慢慢地腐敗下去,中華民族將無偉大復興之日。

在閱讀的過程中,各種繞口複雜的人名層出不窮,很難記下來,而且全篇找不出主角和線索,幾乎每一代人都會有一段奇幻的人生經歷。其中,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最令我敬佩,他不屈服於保守派的暴力統治,挺身而出,率領革命軍在最前線反抗,於各地輾轉征戰、革命,儘管屢戰屢敗,其後代被到處追殺。但當他的革命取得成功,即將戰勝敵人,卻突然領悟到革命的本源,蠻橫地逼迫手下出賣革命的成果,向保守派作出妥協,甚至向心髒開槍自殺,卻因子彈偏離而死裏逃生。他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冷靜睿智,同時也具備着布恩迪亞式孤獨,儘管作者寫作時對他的孤獨一字不提,但是從他各種舉動中能夠看出。如晚年的他在小作坊製作小金魚出售獲得金幣,再製作成小金魚,如此循環。又拒絕政府對他的嘉獎和授勳,埋頭製作小金魚。

在這裏,我也領悟了一些孤獨。其實孤獨並不是人們所避之不及的東西,有時孤獨是人生思考的必要因素,孤獨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外國還有孤獨教育,他們在飯席前少言少語,他們在閒暇時進行閱讀或是聽音樂,更有甚者花時間去慢慢品味紅酒。孤獨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孤獨是一種獨特的狀態,適當去享受孤獨吧,也許會得到些不同的領悟。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 篇7

被譽爲“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的《百年孤獨》,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代表作。全書近30萬字,內容龐雜,人物衆多,情節曲折離奇,再加上神話故事、宗教典故、民間傳說以及作家獨創的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繚亂。但閱畢全書,讀者可以領悟,作家是要通過布恩地亞家族7代人充滿神祕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

從1830年至上世紀末的70年間,哥倫比亞爆發過幾十次內戰,使數十萬人喪生。本書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方面的史實,並且通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現出來。政客們的虛僞,統治者們的殘忍,民衆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作家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衆多人物,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儘管很多人爲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這種孤獨不僅瀰漫在布恩地亞家族和馬貢多鎮,而且滲入了狹隘思想,成爲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所以,《百年孤獨》中浸淫着的孤獨感,其主要內涵應該是對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現代文明世界的進程之外的憤懣和抗議,是作家在對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歷史、以及這塊大陸上人民獨特的生命力、生存狀態、想象力進行獨特的研究之後形成的倔強的自信。

加西亞·馬爾克斯遵循“變現實爲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經過巧妙的構思和想象,把觸目驚心的現實和源於神話、傳說的幻想結合起來,形成色彩斑斕、風格獨特的圖畫,使讀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獲得一種似曾相識又覺陌生的感受,從而激起尋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創作真諦的願望。

另外,作家還獨創了從未來的角度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例如小說一開頭,作家就這樣寫道:“許多年之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短短的一句話,實際上容納了未來、過去和現在三個時間層面,而作家顯然隱匿在“現在”的敘事角度。緊接着,作家筆鋒一轉,把讀者引回到馬貢多的初創時期。這樣的時間結構,在小說中一再重複出現,一環接一環,環環相扣,不斷地給讀者造成新的懸念。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本書凝重的歷史內涵、犀利的批判眼光、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龐大的神話隱喻體系是由一種讓人耳目一新的神祕語言貫串始終的。有的評家認爲這部小說出自8歲兒童之口,加西亞·馬爾克斯對此說頗感欣慰。這是很深刻的評判目光。因爲這種直觀的、簡約的語言確實有效地反映了一種新的視角,一種落後民族(人類兒童)的自我意識。當事人的苦笑取代了旁觀者的眼淚,“愚者”自我表達的切膚之痛取代了“智者”貌似公允的批判和分析,更能收到喚起被愚弄者羣體深刻反省的客觀效果。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 篇8

在拉美文學百餘年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許多不同的流派,這些流派都深深的改變了世界文壇。而哥倫比亞著名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則以其對現實世界魔幻般的思索和訴說,開創了魔幻現實主義這一文學流派,而作者也因之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剛剛開始閱讀《百年孤獨》時,我們會發現作品中有兩處奇怪的地方,其一是書中訴說的故事大都荒誕不經;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覆出現和相同怪事的重複發生。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因爲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更令人奇怪的是,書中這個綿亙了百餘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爾卡迪奧就是叫做奧雷里亞諾,而家族中各種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創始人阿爾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里亞諾的身上反覆的發生着。聯繫到作者的創作年代和生活環境,我們不難發現這象徵了什麼。

作者在《百年孤獨》中用夢幻般的語言敘述了創業的艱辛,文明的出現,繁衍與生存,愛情與背叛,光榮與夢想,資本主義的產生,內戰的爆發,壟斷資本主義的進入,民主與共和之爭等足以影響拉美的大事,卻讓他們集中發生在一個小小的名叫馬爾孔多的鄉村中。把布萊恩迪亞家的每個成員都深深的牽扯了進去。在故事的結尾時。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里亞諾閱讀了記載這個百年世家的命運的羊皮卷後說:“這裏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經看到過,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這個總結性的人物之口,表達了自己對拉丁美洲百年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餘年的歷史是重複的,拉美的發展和歷史進程都停滯不前。

《百年孤獨》是一部有趣的作品,她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故事的發展更是令人費解。當你讀完他,掩卷長思,你卻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歷史的重複。對拉美的孤獨百年的思考。並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 篇9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著名作家馬爾克斯的一部傑作,他因這部偉大的作品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馬爾克斯使用了大量的筆墨描寫那些由於愚昧、保守、落後以及情慾所造成的孤獨,表現了一種因爲不能掌握自身命運而產生的絕望、冷漠和疏遠感。這種孤獨的民族性成爲阻礙民族或國家進步的一大障礙。

我是在幾個月前閱讀這本書的。書的開頭是那樣的奇異——“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我登時便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越往下讀,竟發覺自己是愈發地欲罷不能了。

從故事的開始到結尾是很漫長的——竟跨越了七代人。首先出場的是布恩蒂亞以及他的妻子烏蘇娜。他們開拓馬孔多鎮的'過程着實是已經令人驚奇不已了。而布恩蒂亞同吉卜賽人進行的種種交換更是讓人感到荒謬至極,更爲可笑的則是他將幾十枚金幣全部熔化後無法將它們重新提煉出來的情節。不過看到這裏的時候,我還只是覺得這部作品非常好笑而已。

接下來的情節變得更加精彩,從意大利來的鋼琴師皮埃特羅-克列斯比因追求阿瑪尓塔沒有成功而割腕自盡,奧雷連諾的妻子雷麥黛絲難產而死……這些情節可謂是驚心動魄、跌宕起伏,讓人在閱讀時完全沉浸其中,心情隨着內容的變化忽而激動、忽而憂傷。

隨着情節的進一步發展,布恩蒂亞發了瘋,被鎖在樹上,烏蘇娜也變得日益衰老;奧雷連諾上校在經歷了無數次沒有意義的戰鬥之後,終日以做小金魚度日……看到這裏時,他們所共有的悲劇性命運令我感到十分疑惑,但我仍不能明白箇中的因由。

再到後來,情節已逐步推向高潮。當阿卡蒂奧的長女雷麥黛絲飛上天空從此消失時,我感到情節的荒誕實在已到了讓人完全無法想象的地步;而當梅梅的兒子最終破譯了神祕手稿,整個馬孔多被突如其來的狂風夷爲平地時,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布恩蒂亞家族的七代人有着相似的名字,看似不同的性格和相異的外貌。但究竟是什麼讓他們最終都走向毀滅呢?作者在書中顯然已給予了我們許多暗示:“是孤獨。”所以,我們一定要不斷完善自身的性格,決不能讓自己固步自封。只有這樣,布恩蒂亞家族的悲劇結局纔不會再次上演。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 篇10

我在看《百年孤獨》前也問了多少人,這本書怎麼樣。很多人跟我說,很好看,很好看,真的很好看。但他們的評價只有很好看三個字。我試圖看過好幾次,每次都看了個開頭就看不下去了。幾年後某個朋友跟我提到說這本書很好時舉例說,你看頭一句: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是不是很贊?其實我很早就聽說這句話很有名,但一直不曉得有名在哪兒。那個朋友解釋說:這短短一句就包括了過去時、現在時、將來時。馬爾克斯開創了一種新的敘述方式,讓小說迴歸到了敘述的本質,對後來的文學創作影響很大,許多人都效仿了這種敘述方式。那一刻,我忽然決定重新開始閱讀這部偉大的作品。

百年孤獨,何謂之孤獨?

奧雷連諾上校晚年不停地做金魚。金魚一共二十六條。他每天都做兩條,達到二十五條時,他又拿它們在坩堝裏熔化,重新開始。

阿瑪蘭塔的晚年是在縫製殮衣中生活的。她白天縫,晚上拆,直到死。

烏蘇娜瞎了之後發現:當其他的人在房子裏漫不經心地來來去去時,烏蘇娜就憑自己剩下的四種感官注意別人的活動,使得誰也不會突然撞着她;很快她就發現,而家裏的每個人卻沒覺察到。他們每天走的都是同樣的路,重複同樣的動作,同樣的時匆幾乎說同樣的話。

重複,幾乎是每個人生命裏最大的一件事。起牀、洗漱、上學、上班、回家、吃飯、睡覺……我們每天都在不知不覺中重複着過日子。如果你仔細回顧,會猛然發現你幾個禮拜、幾個月幾乎都是這樣的日子,毫無特色。

忘記了初心,找不到人生的意義,機械麻木的重複,這就是孤獨。

張愛玲在《半生緣》裏說,對於年輕人,三年五年就是一生一世。但對於中年以後的人,三年五年不過是彈指間的事。

年輕人最大的毛病是什麼,是浮躁。這種浮躁無處不在。年輕的時候誰都想熱烈澎湃的生活。但那也累,過上幾年就吃不消,想要安定。可一旦安定了,冷寂了,日子開始重複了,又倍感無聊,甚至無聊得可怕,可怕到精神空虛,坐吃等死。

有時候我會想,究竟是熱烈澎湃的生活好,還是平淡安定的生活好?每個人對於生活道路的選擇都不盡相同。但我想,無論是要熱烈澎湃,還是要平淡安定,重要的是找到自己要走的路。沿着自己選擇的路,一直堅持着走下去,走出自己的精彩和意義。

《百年孤獨》中有一句話:“無論走到哪裏,都應該記住,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復存在,就連那最堅韌而又狂亂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轉瞬即逝的現實。”

無論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和迷茫都不要停下,唯有不忘初心,方能繼續前進,最終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 篇11

記得曾經看過一句話:“世上有很多人都喜歡孤獨,卻沒有人真正能承受孤獨。”一開始體會這句話,並不能很好地理解:誰說這是絕對的呢?可讀了《百年孤獨》後,我也能略微領略這份痛徹心扉的孤獨。

這篇讀後感的標題是在“論情”,可孤獨又怎能和孤獨扯上關係呢?但是,《百年孤獨》卻把情與孤獨融合,不論是愛情、親情還是友情,都孤獨地刻骨銘心。

烏爾蘇拉,本書的主要人物之一。她那悲劇的孤獨體現在她淒涼的晚年。她多麼希望能有一個男人來繼承家族,振興家族啊!可是命運女神一次又一次令她失望,讓她在丈夫的死,兒孫的不爭氣中咀嚼着自己對昔日輝煌懷抱的希望以及苦澀的孤獨中慢慢腐爛,連一個長輩該有的尊重都不曾得到。

而阿瑪蘭妲與麗貝卡,卻雙雙因那令人瘋狂的愛情,一個負罪一生一個虛度一生。兩個人爲一個雙方都中意的男子而把多年積攢的情誼統統捨棄反目成仇。可這段無果的愛情卻以麗貝卡另嫁了其他人,阿瑪蘭妲纏上註定要伴隨她一生的黑紗,蕾梅黛絲的死而告終。就好像妖精少女與墮入黑暗的國王的愛情,兩人都帶着“矛盾的詛咒”,越是尊重生命,越會奪走生命。如此被世界否定的兩人,在冥冥之中跌跌撞撞地相遇,開始只是朋友與師生的關係,可相處越久,他們越發現自己已離不開對方。再一次捫心自問,毫無疑問地,自己已愛上對方。於是,在夕陽下,兩人終於承認了自己的心意。

可就是這一吻,奪走了原本擁有不老之身的梅比斯的生命。那個年輕的國王,再也無法體會任何情感,在孤獨與空虛中游蕩了四百年。愛情就是如此美好,也就是如此殘忍,美麗又孤寂,讓多少個時代的人奮不顧身地深陷其中無法自救。

在書的最後幾章,奧雷里亞諾終於破解了家族幾代人都沒能破解的羊皮紙。可最令我悲傷的地方卻在何塞—阿爾卡蒂奧死後,奧雷里亞諾發現他的屍體時,作者寫道:“到這時奧雷利亞諾才明白自己多麼愛他。”讀完這句話,我的心狠狠抖動了一下,回聲震的我頭疼欲裂。我不明白爲什麼它會給我如此強烈的觸動,這種共鳴就好像你一直在尋找一樣東西,在心裏也爲它留好了位置,尋尋覓覓,終於找到它後,你近乎虔誠的將它放在特地準備的地方,那種幾乎將你引向瘋狂的震動。

不論是烏爾蘇拉還是阿瑪蘭妲與麗貝卡又或是梅比斯與傑爾夫,甚至是奧雷里亞諾,以及《百年孤獨》中所有的人物,當然也包括我們。都耗盡畢生在尋找一樣東西,一樣能夠拯救自己的東西,不論最後是否找到,其過程都是無比孤獨的。但,自己的孤獨不一定要自己承受,有時候,有些孤獨能在“情”中化解。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 篇12

即使是讀完整本書後,對我而言,它仍是晦澀玄奇的。匪夷所思:令人漂浮的熱可可,不斷死而復生的老人……令人費解:無故死亡的何塞的大兒子,伴隨失眠的失憶,不屬於人間的天女……

但是,除去那深沉的書名,真正吸引我,抨擊着我的,卻是那一次次來不及揮手的別離

書中太多的篇幅在敘述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並不是沒有道理的。他,實在是一個曲折的英雄。

“他沉默寡言,性格孤僻,在母腹中就會哭泣,來到人世時,大睜着雙眼。剪臍帶的時候,他四下打量房間裏的東西,好奇卻毫無畏懼的觀察人們的臉龐。”一出生便註定不凡的一個人,有誰會想到他即將面臨的坎坷悲涼命運呢。

作者是殘忍的。年幼的上校,來不及同鬱郁不解的哥哥揮手告別,哥哥便已悄然離去。上校知道他要走,可是卻不能道別,不知道何時再見,可是不能挽留……再大一些,上校遇見了他今生的唯一——蕾梅黛絲。他愛上了那個每對他說話,都要帶上“先生”的小姑娘。儘管她還小,但上校還是毫不猶豫地送出了小金魚——他們訂婚了。那是甜蜜的,看着她一天天長大,逐漸成爲自己的妻子,我想,上校內心是充滿甜蜜與幸福的。所以我說,作者是殘忍的。他以殘酷的心,殘忍的手法,殺死了小蕾梅黛絲。可是,上校也僅僅只是悲痛了,或許,這是他宿命的初現吧。

同樣被施以辣手的還有奧雷里亞諾第二,準確說應該是佩特拉·科特斯。

我並不認同費爾南達做何塞家的媳婦,那迂腐的古老貴族禮儀實在讓人不爽,聖經,玫瑰,銀餐具……適合何塞一家嗎?或許正因如此,佩特拉·科特斯纔出現了。她溫柔賢淑,知情達理,可以說是一個完美情人,可她真的只是一個情人了。但她不後悔,不是嗎?那最後時刻的陪伴,很滿足了。可她還是有遺憾,那雙靴子,不是嗎?來不及揮手,你再也不會回首。

可是啊,大兒子的出走,二兒子的上校之路,兒媳婦的一屍兩命,丈夫的死……這一切,最痛苦的是烏爾蘇拉,不是嗎?作爲一位母親,作爲一位婆婆,作爲一位祖母,作爲一位妻子,來不及揮手,大兒子一去無蹤影!來不及揮手,二兒子一去不回首!來不及揮手,白髮淚送兩代人!來不及揮手,陰陽兩隔白首不相守!

人生太多的來不及,當馬孔多在《聖經》中記載的那種龍捲風的怒號中化作可怕的瓦礫與塵埃漩渦時,我知道,註定承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再出現。故事——結束了。

來不及喝溫熱的水,它已冰涼;來不及望夕下的霞,它已墜下;來不及體會蓬勃的青春伊夏,它已被塵封在回憶的木匣。別離總是在不經意,會讓人來不及,我想,珍惜眼前,或許是,最好的,來得及。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 篇13

在卓越和噹噹上都沒有看到賣,原版書又讀不懂,所以很淡定地讀了不知道是哪個版本的電子書。

在韓度百科“百年孤獨”詞條裏,第一句是:被譽爲“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的《百年孤獨》,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代表作。

讀完——甚至還沒讀完的時候,腦海中對這本書的評價是:魔幻現實主義神馬的完全搞不懂有木有!!看魔幻現實主義小說的孩紙們你們都傷不起啊傷不起!

小說的描述其實比較混雜。第一句就是“多年以後,當奧雷連諾上校想起balabala”這樣的描述,在小說的內容中也有大量回憶以前或者先預知以後的寫法,而且多半是多線穿插。小說的描寫風格絕對不屬於普通小說那種活色生香的生動,但是相當流暢,人物個性也塑造得豐滿。

好吧,這些其實說了跟沒說一樣——世界級的作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在寫作基本功方面自然是無可挑剔。整本書看下來之後,我的感想只有一些非常之散碎、非常之無厘頭的。

1、歷史在不斷地重複,布恩蒂亞家的人永遠帶着那麼一股清冷的孤獨,男女都一樣,連有着同樣名字但是不同輩分的人都有着相似的氣質。書中那一遍又一遍強調的孤獨真讓人覺得……好孤獨= =

2、時間在故事裏看着總是快的,但是轉眼百年多的滄海桑田,從初代的勤奮耕耘到末代的荒涼頹敗,真讓人有種難以言明的感慨。發散一下,覺得兒女的教育還是非常重要的。像烏蘇娜瞎了之後想起來的那些,她眼中真正勇敢的人其實是雷貝卡,而她自己心愛的子孫們沒有一個擁有她所希望他們擁有的勇敢勤奮的美德。連小說前期的視點主角、前期我最喜歡的奧雷連諾上校也木有。

3、這個故事通篇看下來除了感慨家族的沒落之外並沒有特別深的感觸——關於ZF和商人對當地人民造成的傷害除外——作爲東半球的人,對西半球南邊那個太過遙遠的拉丁美洲真是知之甚少,真如小說後面附錄裏所說具有如此深的歷史意義的話,也許布恩蒂亞家族就代表了最原始、最蓬勃、簡單又有開拓精神的拉丁原住民?然後後來的ZF和香蕉公司就像侵略者,侵略了這塊土地,在得不到利益的時候就果斷抽身而去只剩下破敗的小鎮了。

而最後馬孔多整個的消失,大概就是要改掉原始的社會風氣?

4、故事裏印象最深的3個人:梅爾加德斯、烏蘇娜和菲蘭達。雖然最後一個我對她實在十分討厭,但是依然覺得這個人的個性塑造得合情合理且十分鮮明。烏蘇娜代表了這個家族的興,也代表了這個小鎮的興,她的勤奮和樸實爲這個家庭創造出一片美好的天地,而菲蘭達代表了亡,扼殺了人性,拒絕接受新事物,迷信又保守,即使布恩蒂亞家因爲歷史的原因早已積累下衰敗的因子,她卻也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梅爾加德斯則是代表了局外人,似乎是一個“先知”的角色,他帶來了新的科技,知道故事的一切發展,他更像是一種力量而非真實的存在。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 篇14

一部拉丁美洲血淚史,一部魔幻主義開山之作,一部被博爾赫斯譽爲比《堂吉訶德》更能體現西班牙浪漫主義色彩的鴻篇鉅製。

加西亞·馬爾克斯,將他用想象力構建的名叫馬孔多的奇特小鎮鮮活地呈在人們面前,從一個家族傳奇色彩的興衰史映射出穿透了人類從洪荒到繁榮從愚昧到文明都永遠無法抹去的烙印——孤獨。家族中整整七代幾十名成員,卻循環往復只用五個名字命名,循環往復地做着相同的事情打發孤獨,時間,永遠在這個家族中轉着圈,一切不過是重複的輪迴。

每天做兩條金魚的奧雷連諾上校,做滿二十五條又放回坩鍋中溶化從頭開始做;把自己終日關在房中縫製殮衣,縫了拆,拆了縫直到死去的阿瑪蘭塔;躲在房間中足不出戶研究吉卜賽預言家梅爾加德斯的手稿直到老死的霍·阿卡迪奧第二……他們內心中充滿了無限的孤獨感無法排遣以至於不得不離羣索居,如果不選擇死亡,便只能尋找排遣各種孤獨的方法,然而從他們每個人的經歷來看,帶來的孤獨感卻不盡相同,我無法完全揣測他們內心所遭受的苦楚與冷遇,不甘與絕望,這既同我的年齡與經歷有關,更與某種不忍有關,我不忍去細細品嚐這一份份透骨穿心的孤獨,任何一個能品嚐完這些孤獨的人,必定憂鬱至極,相反地,任何一個沒有掙扎於如此生活摧殘中的人,是無法體會這種失落感的,這也是這部書不能被很多年輕人所能看懂的原因。

愛情,於這個家族更是難以想象的奢侈品,他們或許有過短暫的衝動,或許有過傾心的告白,卻皆被命運的鐵腕扼死,他們的愛得不到自由,只能埋葬到苦悶的土壤中,等待情慾的慢慢枯萎、腐爛,最後全都變成心理極度變態的人。到最後一代侄子與姑姑的亂*戀愛,終於得嘗所願幸福廝守,卻產下了預示家族滅亡的符號--帶有豬尾巴的孩子,這個孩子隨即被螞蟻羣吞噬,最終隨着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迪亞破譯了梅爾加德斯對這個家族滅亡的預言--“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個人將被螞蟻吃掉。”一陣平地而起的颶風到來,將整個馬孔多鎮從地球上颳走,家族也宣告了滅亡。

至此閱畢,彷彿感覺時間在這一刻戛然而止,抱書凝神,心猶不甘,久久無法抽離,彷彿一切,皆是時間開的一個大大的玩笑。輪迴、循環、宿命,你所能讀到的,都是時間調皮的影子。一百年,一個家族的興衰道路,鋪陳着一顆顆流淌着苦痛淚水卻堅強如一的心靈,若能讀懂,輕輕拾起,摩挲,傾聽它們柔軟的訴說,那一刻你能感覺,人類歷史天空中不滅的孤獨光環,是無比的美麗,那是窮通天地、震爍古今的悽美,是在毀滅世界的大洪災之後,諾亞方舟上的倖存者眼中所呈現的接天引地的綺麗彩虹。這便是永恆,如同胡亞羅斯詩中所述:“時間,是永恆所擁有的一種看守我們的方式……永恆的想象無邊無際。因此,並不會令人驚訝的是,爲了加倍照看好我們,永恆有時會呈現出它自己的形態。”

孤獨,便是永恆呈現的形態。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 篇15

《百年孤獨》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馬爾克斯的代表長篇小說,是一部充滿神奇與狂歡的歷史鴻篇鉅著,被後人譽爲“魔幻小說界璀璨的明珠”。

在文學界,一直把《百年孤獨》奉爲瑰寶,我很早就知道它是一本享譽世界的文學名著,也早早買下來準備細細品讀,第一次看了十多頁,就被裏面龐雜的家庭系統和不斷重複的人名繞得頭暈目眩,後又斷斷續續翻看了幾次,可能是浮躁,也可能是因爲“書非借不能讀也”吧,我終沒一氣呵成,只好忍痛束之高閣,但又時常惦念着。今年五一,我重拾舊夢,靜心研讀,那匪夷所思的故事,魔幻離奇的筆法,性格鮮明的人物,樸實無華的語言都強烈的吸引了我,雖然書中驚濤駭浪,但讀完最後一個字合上書本時,我反而感到了內心的平靜。

那《百年孤獨》究竟講的是什麼故事,給我帶來什麼啓示呢?

馬爾克斯以神來之筆,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充滿神奇色彩的坎坷命運,描繪了哥倫比亞農村小鎮馬孔多從荒蕪的沼澤中興起、發展、鼎盛到最後被一陣旋風捲走而完全消亡的一百多年的圖景,巧妙地把現實生活和虛幻宗教色彩、神話故事糅合在一起,既氣勢恢宏又奇幻詭麗,既曲折離奇又驚世駭俗。

馬爾克斯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衆多人物,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長期生活在自我封閉的孤獨中,甚至新出生的孩子都帶有家族特有的孤獨,儘管很多人爲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所以家族中多數人最後的結局是陷入不能自拔的孤獨中退化。

在小說《百年孤獨》中,唯一保留着親情的是母親烏爾蘇拉,烏爾蘇拉支撐着整個家族,關心着兒女們的成長。她斥責欲殘忍槍殺戰友的兒子,憤怒地用鞭子抽打濫殺無辜的孫子,不顧一切去探視臨刑前的兒子……她對所有的人都敞開愛的大門,她恪守博愛的原則,然而,她的愛得不到迴應,在冷漠的現實面前,偉大的母愛也顯得蒼白無力,這是時代的不幸,也是悲哀。

小說的最後,作者讓這個缺少人情味的城市“消失得無影無蹤”,這是對孤獨的最好定義,因爲陰冷的環境很難孕育生命,只有打破孤獨,復活愛心,世界纔會充滿陽光,這是作家對美好未來的呼喚,也是《百年孤獨》給我的啓示。

在高度文明的現在,電子產品與軟件的發展,反而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即使待在一個周圍都是熟人的環境裏,卻還要一次次翻看手機才能緩解心中焦慮和無所適從。我們生活在一個極其快捷化、信息化的時代,很多人很忙,以爲忙可以擺脫孤獨,卻只是讓孤獨越跟越緊,其實,孤獨是人生的一種常態。

當夜色吞噬喧囂的城市,當看着遠處樓宇未息的萬家燈火,孤獨會沒有預兆的來襲,正如馬爾克斯所說“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沒有人會喜歡孤獨,但又無法避免,不如釋然,坦然接受生活中的孤獨時刻,學會成長,讓自己變得更加獨立和堅強。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 篇16

《百年孤獨》我並沒有真正看完,只是大致瀏覽了一下,算是知道說了些什麼吧。儘管深層次的體會我沒有,那種深層次的共鳴也沒有。但是我還是覺得我應該寫點什麼,一些感觸,因文中人或是介紹的事帶來的感觸。

我喜歡一部小說,也許會因爲各種各樣的理由,卻必定有能然我流露追憶、思緒紛飛、共鳴,人生的、生活的、哪怕是關於看待某人或是贊同某個觀點這個緣由。《百年孤獨》恰好擁有這點。雖然它刻畫的事一個虛構的世界,但是其中的深刻的東西我體會不到。畢竟我經歷得不多,或許真實的我看到過很多,然而沒有深思,我又怎能理解。

人是矛盾的結合體,我非常贊同。因爲我就是一個例子。對於《百年孤獨》我覺得它扣住了我的心絃。每個人心中、腦裏都有一個虛構的世界——天堂般或地獄般。《百年孤獨》的曲折離奇真正讓我感嘆,至少我內心的虛構世界沒有這麼繁雜,怎能不喜歡?怎能不對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肅然起敬。但是就算這麼多讓我沉浸的東西卻也讓我覺的無味,也許是因爲我是個太實在的人,虛構到底是不可能的。而文中那樣曲折的故事情節更讓它不可能在現實中發生。令我們大哭、大笑、引吭高歌和長吁長嘆。但是過後,過後這些都不只是一場心靈盛宴,能留下什麼?不過剎那間那些情愫。於是我不得不有點厭惡它,好像我內心那般完美的世界我也只會深藏,只由於那是虛幻。

“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

沒看完全文或者是沒看到最後。我們肯定無法理解這句先在卷首的話的含義。但是我們應該可以揣度出全文主題,一個家族的興衰史吧。看完後,確實我的推斷沒錯。只是這如何興、如何衰細嚼誰能知道。有時吸引讀者眼球不需要太多的話語,也許只要一個懸念,一個引子,丁點兒可以揣摩卻讓人不敢確定的提示。

其實每個人都是布恩迪亞。每個人都有他自己認爲或是人們贊同值得談及的經歷;每個人都衝動過,做過錯事,被懲罰過;每個人都曾因爲一個突然迸發的奇想幹過如今看來不可思議的事;每個人也都有每個人坎坷的人生。只是它們有事情大小不痛、影響大小不同等等,同性質卻質量不同而已。

對於家族這個概念,我不是很清楚。如今的社會關於家族概念早已開始淡化。我們能觸及的越來越少。但是小說中的布恩迪亞這個家族卻是把興衰清晰呈現。發家也許並不需要某次奇遇,卻必定有一個能幹的第一人。衰敗不是金銀的多寡取決,只要族中人一代不如一代。這不衰敗又能往哪個歷史方向繼續碾動車輪。

最後,文中的種種人物關係使得我非常混亂,國外的種種理念也讓人無法理解。這是我想更深刻認識的阻攔,知道最終我也沒有衝破。觀念問題吧,有些東西改變很易,有些很難,也有很多不可能。

收筆處。我不得不評價下這部小說的結尾,充滿魔幻的結尾。原來整個家族興衰早已被一卷手稿記錄,且把這個構造的世界毀滅。讓人意想不到,也給我們一些關於此的聯想。

那個故事中的人是故事中一卷手稿裏的故事;那個故事卻又只是作者手中的一卷手稿;那我們呢?這個世界所發生的一切是否也只是上帝那些未知手中的一卷手稿中的故事?

儘管此不可能,但是看過這小說後我們又怎能沒有這樣的聯想呢?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 篇17

《百年孤獨》被稱爲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這部小說內容複雜人物衆多情節離奇手法新穎。作者馬爾克斯在書中溶匯了南美洲特有的五彩繽紛的文化。他通過描寫小鎮馬孔多的產生、興盛到衰落、消亡表現了拉丁美洲令人驚異的瘋狂歷史。小說以“彙集了不可思議的奇蹟和最純粹的現實生活”榮獲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

《百年孤獨》的敘事結構不同一般馬爾克斯採用了連環、環環相套、循環往復的敘事結構來展現小鎮馬孔多的歷史。彷彿一個循環向上的氣流。這種環環相套的結構恰如其分地表現了小說的一個主題:人的孤獨、封閉以及由孤獨封閉而造成的落後、消亡。作者對“孤獨”這一具有民族特性的問題作了深刻的揭示。

小說描寫的布恩蒂亞家族一代一代“他們儘管相貌各異膚色不同脾性、個子各有差異但從他們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認出那種這一家族特有的、絕對不會弄錯的孤獨眼神。”每個人都無法逃脫被孤獨所折磨的命運。烏蘇娜在冗長的雨季中漫漫腐爛。阿瑪蘭塔一刻不停地縫自己和自己仇視了一生的女人——雷貝卡的裹屍布。雷貝卡足不出戶瘋瘋癲癲地過了後半生。青年時激進熱血的奧雷良諾上校晚年開始在自己的實驗室裏做起了金屬金魚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條就熔掉他們重做。這象徵着他父親所開創的馬貢多乃至整個拉美的近代史從一開始就陷入了循環的怪圈中。

讓我印象很深的還有霍·布恩蒂亞第二和奧雷良諾第二這對孿生兄弟。繼承了父輩的名字卻表現出了完全相反的性格——霍·布恩蒂亞第二像奧雷良諾上校那樣深沉而奧雷良諾第二則像霍·布恩蒂亞那樣不羈——以至於烏蘇娜常常懷疑他們是否是在幼年時交換了名字。難道名字一定要和性格一樣嗎?這是一個深深的諷刺。而最後兩兄弟死去時又搞錯了墓穴彷彿這樣纔是正確的歸屬。這個家族的循環的命運再一次顯露了出來。

然而依然有人逃脫了這個命運那就是俏姑娘蕾麥戴絲。她長得漂亮但這漂亮並沒有讓她淪爲男人的玩物;她接受了所有的命運因此命運沒有愚弄她。她會滿不在乎的穿着寬大的袍子在家裏走來走去即使有男人在屋頂偷看她洗澡她的態度也不卑不亢。最後作者給她安排了一個近乎神話的結局——她牽着白色的牀單飄向天空。白色的牀單也許象徵着高尚的靈魂。她擺脫了布恩蒂亞家族的孤獨而莫名其妙的“昇天”恐怕是寓意如此美麗而又純潔的聖女在現實世界的塵世間是不存在的。

這是一部描寫家族的小說和中國的《紅樓夢》有些相似。但這是形似而神不似。《紅樓夢》的矛盾來自於家族內部是封建的等級制度毀了大觀園;而《百年孤獨》的矛盾來自外部科技、政治、戰爭、商業一次又一次地衝擊着馬貢多小鎮。開篇的吉普塞人帶來了科技令霍·阿·布恩蒂亞發現了“地球是圓的像橙子。”然後隨着政治的介入。本來馬貢多是個幸福的村莊“至今還沒死過人”是他們驕傲的宣言。然後隨着政治的介入鎮長的出現兩黨派的鬥爭都讓這個和平的小鎮漸漸變質:士兵爲非作歹學生嚮往戰場。而壟斷資本主義的進入又讓小鎮得到了虛僞的繁華並且迅速地在這泡沫經濟中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