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範文(通用14篇)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範文(通用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3W 次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領悟呢?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範文(通用14篇)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1

書還在閱讀中,看前半程的情節,常會感到殘酷到魔幻,忍不住皺眉、揪心,屏住呼吸,迫不及待的要往下看,後續發展像被濃霧遮住。

這一家人的生活離我們很遙遠,一般來說都不可想象。這本書非常暢銷,我猜想大多數人是被因推介文章中有關作者奇蹟般的逆襲成功吸引來讀這本書。

都說人們看書、看故事其實是在找和自己相關的信息,我不知道其他人開始讀之後發現的是什麼,對我來說,沒看幾頁發現了“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在這個很遙遠的故事裏,看到這個詞感到很親切,雖然常常被它的魔性的侵襲到崩潰絕望,這讓我對主人公(也就是作者)的感受一下子有了更多的體會,儘管她是來自父親,我是來自母親。

前半本書中有不少的篇幅在講與哥哥肖恩有關的故事,這是一位集天使與惡魔於一身的哥哥。有他在的故事往往都驚心動魄、愛恨交加。

事態發展的濃霧遲遲未能撥開,但已經透露出不少的光。泰勒——最近一次看才突然發現這本書的扉頁上正是“獻給泰勒”——這位哥哥就像光明使者,用自己的行動吸引、影響着塔拉(作者),並在重要的時刻鼓勵着她,讓塔拉的腳慢慢離地起飛。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2

讀這本書的初衷是被作者的經歷震驚,17歲之前沒有上過學,通過自考上了大學,2009年獲得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學位,10年哈弗大學訪學,2014年劍橋博士學位。沒翻來這本書之前,我以爲我可以從這本書裏讀到的是一個女孩如何自我努力獲得教育,以爲是如何自學,而讀過這本書以後,感受的是無法言語表達的疼痛。中途多次都返回目錄,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表達什麼,可讀到最後是一次靈魂的救贖。

如果不是這本書,我不會相信西方和我厭棄的文化中竟然有類似甚至更惡劣的情況。因爲沒有宗教文化信仰(非宗教信仰偏見),我甚至不能理解塔拉的家庭爲何着魔般相信上帝,以至於面臨嚴重燒傷或者生命垂危,依然不肯使用抗生素,不去醫院。很難想象,在這種環境裏面,塔拉的突破自我,不僅是一種追求,而且自殺般的重生!我佩服她追求的勇氣!本書開始,四個字叫"獻給泰勒",讀完以後,回望四字是一種溫暖!

我想說,什麼是教育?教育不只是獲得什麼學位,有什麼成績,教育是打開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正如塔拉說,教育是思維的拓展,教育不應該使你的偏見變得更頑固,如果人們受過教育,他們應該變得不那麼確定,而不是更確定!書中有幾個片段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一個是外婆叫塔拉去廁所後要用粉色的香皂洗手,當塔拉不明白爲何要這樣的時候,外婆說,我沒有這樣教過你母親!一個是泰勒鼓勵塔拉去讀書,去自學,去看世界!一個是母親開始和塔拉說,以爲能走出去的是塔拉不是泰勒,和後來塔拉看過世界後,母親說要和父親站在一起,母親的鮮明對比!果真家庭教育帶給孩子的遠比任何人任何事都重要!環境會慢慢腐蝕一個人的思想,遠離傷害,堅定自我,突破式尋找,這種抵抗帶來的分裂式痛苦,在我上大學時候價值觀重塑時,有過類似的痛!我很慶幸自己選擇的正確,更佩服塔拉超越凡人的抵抗能力,心疼塔拉的孤獨與對家庭關愛的渴望!

感觸頗多,難以表達。安利這本書,推薦給那些自我抗爭和尋找的人,這本書對讓我們重新認知什麼是教育!

很多事情我們稱呼很多,比如轉變,蛻變,“虛僞”“背叛”,但我稱之爲:教育!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3

原生家庭的羈絆到底有多大?以前我總是對自己是留守兒童耿耿於懷,父母從未讓我感覺到關愛,即便是後來同他們在一起,也是被不停的嘲諷,“你真笨,腦子有問題,是個傻子”這是小時候大人們給我貼的標籤,儘管現在我明白自己不是他們說的那樣,但每次與他們對峙時,他們說那隻不過是個玩笑,是我自己太認真想得太多,我還是會心灰意冷,難以自制。

我讀了很多有關修復童年創傷的書,從最初將所責任歸咎到他人,到與自己內在小孩對話,告訴他我會給他無條件的愛,我不用再苦苦彌補童年的情感空洞,我將自己從受害者模式中掙脫出來,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看着自己,接納那些讓我心痛的瞬間,我會告訴自己允許痛苦的存在,並帶着痛苦好好地生活,但是還是會有情緒失控的時刻,這一生我也無法彌補他們給我帶來的傷害,但我可以選擇更加愛自己。

親密關係很好的揭示了缺愛、被否定的童年給我帶來的問題,在感情裏我是沒有安全感的人,不管伴侶做得再多,我都懷疑他是否愛我,並且我不相信他會真的愛我,我是一個掌控欲很強的人,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親密關係裏我都不停的尋求確定性,試圖讓一切都在自己的計劃之中,當某一天我意識到這個問題時,我簡直無法相信,同時我對這個世界充滿恐懼,我從未以如此平等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周遭的一切都不在我的掌控之中,多麼可怕!

《你當像鳥飛向你的山》多麼振奮人心有醍醐灌頂的標題,原生家庭對塔拉的羈絆比我們大多數人要大得多,父親的極端和偏執,哥哥對她的虐待,即使是博覽羣書,快要獲得劍橋博士學位的塔拉也無法做到完全釋懷,在父親反對教育,反對政府的一切,生病不準去醫院的環境下,7個孩子中能有3個獲得博士學位,堪稱奇蹟。

閱讀這本書對我來說並不容易,閱讀還不一半時,已經不下10次想要放棄,這讓我痛苦了整整一個星期,今天終於完成閱讀,說不上高興還是難過。塔拉讓我明白了一些道理:我們每個人都可追求自己的人生,換句話講,決定自己未來的不是命運,而是我們自己!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4

看完《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我的心中五味雜陳。這本書的作者是塔拉。主人公出生在一個原生家庭。她有一個偏執的父親,一味順從的母親,怯懦無能的姐姐奧黛麗,無法形容的暴力哥哥肖恩。

後來,她嘗試去接受教育。她發現教育所傳授的東西與父親所教她的完全不符,出入很大。她開始打破父親口中的真理,探尋教育的真諦。

我很佩服塔拉,她沒讀過初中還能憑自己的努力獲得那麼高的學術地位和成就。上帝關掉了她所有的窗,但她本身就是一束光。

原生家庭給人的影響真的很大,就像文中的父親所言――不能去上學,不能接受教育;不可以用青黴素,因爲那裏面有撒旦的毒藥;牙疼時不可以服用止痛藥,因爲疼痛可以讓你清醒,與上帝交流……

但是,我們請不要埋怨這種家庭。其實一切的幸和不幸都取決於我們自己。就像塔拉,她從不會向生活屈服,從第一次鼓起勇氣向父親提出想要上學,到後來的逐漸改變,這種蛻變,就是教育。

我們要學習塔拉,學習她的堅強,學習她的善良,學習她的勇敢,學習她的質樸,學習她的努力。其實,相較於塔拉,我們生活在一個相對美好幸福的'環境裏。因此,請不要再抱怨生活的不好,因爲,對於塔拉來說,我們是及其幸運的。

這本書也突顯了教育的重要性。塔拉因教育而融入社會,而真正的融入生活。這本書警醒更多人注重教育。人類因教育才能生活的更好。

這本書對我們的幫助很大。閱讀完後,它讓我豁然開朗。從前我總會抱怨生活的種種不適,認識塔拉之後,我才明白。幸與不幸是由自己取決的。

所以,快去閱讀《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吧,它會讓你受益匪淺的。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5

一部獨特的心靈成長史。

喜歡把某種詳實的過程稱爲歷史,尤其是那種比較稀奇並且獨特的過程。這樣的過程總能讓人心生稀奇,並且充滿對其發展歷史的`興味和渴望——有一些東西我們本人永遠無法擁有,有一些過程我們永遠無法經歷。所以,對這一切,只能以幻想和期盼來緩釋某種情緒。畢竟,我們只是普通的個人,而不是什麼具有神奇能力的神。我們不能回溯過去,但是可以回顧歷史,並且冀望將來。

這是一種有點悲觀但是完全客觀的敘述。人的聰明智慧之所以值得稱頌讚嘆,是因爲它可以給人們提供很多借鑑,這是經驗之談,是財富和歷史,真理和宿命。有時候我們不理解,但是我們卻在認真地看。所以在這部《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的書中,我們看的更加真切和生動,它給人們帶來的刺激和衝擊,有些驚世駭俗,完全震驚人的眼球和心臟。這麼說,一點也不誇張。

這是一部講述一個摩們教家庭的生存歷史,也是講述一個摩們教女孩的個人成長曆史。摩們教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陌生而神祕的。與全世界許許多多的本土宗教一樣,它的信奉者也是局部性的,而它遵行的教義,當然也就不爲人所知和理解。正因爲其局域性的特點,它的封閉性也就可想而知。我們看到這個家庭的生存狀態:父親母親和七個孩子,倚靠父親的勞動力賺取生產資料。更多時候,他們都處在自給自足的狀態。

他們遵守教義,以上帝的名義解釋周遭的一切事物。也按照教義來維持生活的各種秩序。但是,這樣古老的秩序和現代型社會是有着一定的衝突的,比如醫療問題,教育問題,這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內容。不管是個人還是羣體,你再封閉保守,只要大環境處在現代社會的境態下,那麼你就無法與之脫離而自成孤立的系統。那麼,它和這個社會的衝突也就會顯現出來。

書中女主人公的母親成爲一個女巫式的接生婆和治療師,完全就是這種衝突和影響後的結果。因爲不接觸現代醫療,沒有醫生,所以不得不逐漸接受接生的事實,這一方面是條件所限,一方面也是經濟制約。在這種影響之下的改變,其實也是一種古老傳統向現代化社會過度的過程,從不接觸到逐步接受,需要時間和觀念的改變。這種改變自然也會深切影響到女主人公的一切。她從一個小孩成長到少女,從未接受學校的現代教育,到認識到現代教育的重要性,這其中是慢慢發展變化的。

書中三部曲,可以定義爲少年的成長時代,青年的求學時代,以及逐漸走入社會取得更多學位和認同的社會創業時代。女主人公對自己的成長經歷的描寫和敘述是認真而深刻的。所有觀念的改變,都是自我心靈的成長和進化。而這個過程也見證了社會的前進和發展。這是個自由的社會,但是永遠存在着一些或大或小的規則,堅持或者改變,最後都會找到自己的清晰座標。

女主人公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證明了這一點。她的父親母親也一樣,雖然最後導致觀念和行爲的衝突很難全部化解,可是因爲親情,人類之間最崇高美好的感情的緣故,一切問題都會得到妥善解決。血緣聯繫着個體之間的親情,思想卻隔膜了人們的觀念。可是他們並不徹底矛盾。人世間是美好的,儘管有着艱難困苦。而且正因爲有了它們,才使我們更加珍惜現有的生活,並且充滿前進的力量。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6

看完《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震驚,這麼離奇的故事竟是真實發生的。

想到傳播學中的“擬態環境”,我突然就理解了。

患有躁鬱症的父親,在被迫害妄想症的驅使下,給年幼的塔拉以及家人構建了一個“擬態環境”:學校和醫院都是邪惡的地方,絕不能踏足;要至死不渝地相信上帝,因爲相信上帝所以可以肆無忌憚地拿生命冒險;世界末日終會到來,要不留餘力地囤積糧食汽油等以自救。

塔拉一直受到哥哥的暴力傷害,同樣受到傷害的姐姐拒絕作證,父母一味偏袒,顛倒黑白,反而給塔拉冠以“邪惡之物”一名。已經受到高等教育,即將獲得博士學位的塔拉,被家人拋棄後,在自我懷疑、長期恐慌中幾乎崩潰。

幸而她以強大的意志力去爭取了教育。

最終,十年的教育戰勝了十七年的家庭影響,塔拉終於走出了心裏的大山,飛往自由的天空。

突然覺得,每個童年,其實都是父母建造的“擬態環境”。可能有的鳥兒,至死都未能衝破這片真空。

其實還有些別的亂七八糟的感想:

1、不只是中國人的家庭觀念強,美國人也一樣,再怎麼痛苦不堪的家庭,也是一樣無法割捨。

2、人的生命很頑強,人的自愈能力很強大。顱內出血,燒到露出內臟,也可以自愈。

3、人被逼到絕境,激發的潛能超乎人的想象,自學高數是可能的,自學考進常青藤也是可能的。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7

翻到這本書的最後一頁,又再回顧了書中所寫的內容。我的心裏不能平靜。剛開始讀時書中一些句段會有些難懂,讀完後再看那些片段,便明白了書名真正的含義。

這是一個大山女孩的故事。故事源於美國愛達荷州的那座巴克峯上。作者的父親自她年時就給她與兄弟姐妹們灌輸他不同於常人的思想:我們不應去上學,生病不能去醫院。那個家庭裏,他們不被允許有自己的思想。塔拉(作者)在哥哥的暴力下,母親對此的視而不見下長大。接受教育後,她開始試圖逃離,經過無助與自我懷疑後,她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擺脫了那座山的束縛。

塔拉的童年與衆不同到讓我們無法想像,她所獲得的成就也讓我們所驚訝。我認爲,是她自學考入楊百瀚大學後,她生命中的那個通往現在道路的大門開始一點點向她敞開,那個章節的題目爲“鮮血和羽毛”。是塔拉自信地、毫不懷疑地飛往她的那座山的第一步。她在此期間有過困苦、自我懷疑,也是因爲教育使她不再迷茫,相信自己。

決定你是誰的最強大因素來自你的內心。塔拉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拋棄了那個怯懦、崩潰的自我,將身份看得很淡很淡,那時她的身份已經無關緊要了。

每個我都應該相信自己是金子、不被自己所定位,去努力成爲那個心目中的自我。將心中的“我屬於誰”變成我屬於我想成爲的我。勇敢地像鳥飛往我的山,而非別人的。

歷史是由誰書寫的呢,我想,是我。飛得離山越來越近的同時,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寫下答案。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8

最開始是被名字吸引的,花了兩天時間看完,頗有感悟。

塔拉回憶她前半生在大山生活的日子,家裏兄弟很多,父親受他固有思想的影響(裏面提到了躁鬱症)不準家裏的孩子去讀書,去學校。後來雖然也沒有辦法讓塔拉去讀書但是好像和兄長們比起來,還是不一樣。泰勒離開家去學校好像也沒有什麼,父親認爲理查德應該去讀書"理查德是天才",唯獨塔拉去參加活動去讀書怨言頗多,甚至即使在塔拉去了牛津、劍橋每次再回到大山的時候,也只會認爲塔拉因爲去上學,思想"變壞了"。哥哥肖恩可能因爲自己精神上的疾病有暴力的傾向,而每次在暴力之後又很清醒、很抱歉。反反覆覆,塔拉也一直身受折磨。

有一點:在塔拉和她母親說要申請學校去讀書的時候,母親潛意識裏認爲"她早就應該走出去了",塔拉也一度以爲母親是較父親來說開明的,所以後來和母親說了肖恩的事情但是沒想到母親也怕父親,在她與父親之間選擇不相信她而站在父親的一邊。打破了她對於母親很長時間裏在她心中的形象。慶幸的是,她遇到了很好的老師。

一邊質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配",就應該待在大山,一邊又認爲自己應該走出去。

好在最後她看清了:過去是一個幽靈,虛無縹緲,沒有什麼影響力。只有未來纔有分量。決定你是誰的最強大因素來自你的內心。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9

日本人喜歡寫一個人一段時間的境遇,心理描寫尤其好。美國人,或者說大多數西方人喜歡寫一個人的一生,一生很難寫,因爲涉及很多,大多數人寫了家庭。作者也不例外,有關家庭從全書看來,給作者更多的是帶去傷害。家庭束縛她的自由,扭曲她的人生,一次次摧殘她的肉體,然而教育使得她得以掙脫。正如她第一次交往的那個男孩子所說,我幫不了你,能幫你的只有自己。所有形成固定的思維,習慣,生活方式,都是自己給自己建造的隱形牢籠,想從牢籠裏走出來,呼吸新鮮空氣,看不一樣的風景,你只能如蟬蛹蛻變,如鳳凰涅槃,不經歷一翻由皮到肉,由肉到骨頭的刻骨之痛,體驗一種地獄歸來的重生之感,是不會獲得新生的。

當然有多少人有勇氣走出去呢?對原有生活的習慣,對周圍環境的熟悉,對未知不可知的恐懼,都讓我們不敢向前。牢籠的門沒有鎖,我們卻不敢開。

未來是怎麼樣?我不可知,就算是大數據分析後的未來,仍舊不可知,因爲有太多意外,無法預知。人生改變可以在一瞬,毀滅也可以在一瞬。

每一個人面前都有一座大山,有人一生在山腳仰望,有人在半山腰徘徊,有人死在去往山頂的路上,有人在山的那邊,遇見了新的山。

聽起來好悲傷。然而更悲傷的是,作者說,我們的自由都是從別人手中搶回來的。有什麼比這更悲傷的呢?放在自己手裏還可以改變。放在別人手裏,搶回?恐怕只有死亡能夠解釋。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10

我避免瞭解任何背景資料,用完整且空白的心態讀完這本書。每一次不由自主地收緊內心,每一次毫無意識地攥緊十指,是在讀到塔拉一次次地遭受暴力和脅迫,一次次地被重新拽回到巴克峯,一次次地形成內心極大的落差以及無數次的被否認。

塔拉在開始接受教育後的很多年裏獲得的那些光環和知識依然無法覆蓋和治癒原生家庭的痛,所以,令我們受到震撼的不是那些熠熠生輝的光亮,也不是原生家庭的荒誕與戲劇。是一次又一次的爭取、無法理解、失敗,見證了她不凡的勇氣,不懈的堅持。這些詞,在她身上有了光環。

“過去是一個幽靈,虛無縹緲,沒什麼影響力。只有未來纔有分量。”

荒誕不代表冷漠和無情,這也是塔拉一直相信並且堅持的—愛,“世界末日來臨時我可以去接你”,這份愛在很長時間裏被所謂的“信仰”打敗了,最終它還是出現了,但是要在戰勝自己之後。

主題是“教育”,教育給了塔拉生命無限的可能性。但這不是我們被要求去學些什麼,也不是被要求去明白的理論和定義,是“一千個哈姆雷特”般的理解,是感知和思考的無限循環。

“教育意味着獲得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的人、經歷和歷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讓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應該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視野的開闊。它不應該使你的偏見變得更頑固。如果人們受過教育,他們應該變得不那麼確定,而不是更確定。他們應該多聽,少說,對差異滿懷激情,熱愛那些不同於他們的想法。”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11

“你可以愛一個人,但仍然選擇和他說再見。你可以每天都想念一個人,但仍然慶幸他不在你的生命中”。這句話我反反覆覆讀了好幾遍纔讀懂了它的意思,前一句是塔拉對她的家庭的態度,後面一句也是她對家庭的態度。

面對摩門宗教的束縛和父親分裂的精神態度,在這種雙重壓迫的環境之下,她沒有被家庭的氛圍同化,在衆多親人和朋友的幫助之下,她克服了重重的難關,堅持自己的思想和理念,獲得了劍橋和哈佛的雙學位,被大家所熟知。

我不是作者,不是當事人,作爲一名普通的讀者,我無法去體會作者當時的感受,無法和她感同身受。但讀過她的遭遇之後,你會獲得一種極大的力量,去堅持自己態度和看法的力量。很多人或許都沒有她那樣痛苦不堪的經歷,但是很多人依然沒有成功。但作者是經歷了磨難之後仍然獲得了美好的人生,不是我們要去經歷苦不堪言的磨難,正是我們沒有經歷過這些磨難,我們更應該取得成功。所以這本書極大的鼓舞了我們,給了我們面對苦難的勇氣,給了我們去追求快樂美好的人生的方向,給了我們不向生活和命運屈服的決心。

剛出生的小孩子什麼也不知道,以爲這個世界只有他的父母和眼睛所看到的一塊地方,慢慢的長大了,才發現世界上有許許多多自己不知道東西。在塔拉沒有去上大學之前,她所知道的東西只有她父母告訴過她的。讀書之後,她才發現原來很多東西她以前都不知道,她不斷的學習進步成長,誰不喜歡努力的孩子呢。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12

夏日傍晚的涼風吹過我的身體,不遠處的草叢隨風搖擺,不時傳出幾聲悅耳的鳥鳴,讓人感覺很舒暢,看完了全書,一股暖流在心頭涌動。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本書給我的啓發是:你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只有你能證明自己。

這本書評分非常高,是作者的自傳體小說,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讓人的情緒跟隨作者的視角而波動,時而緊張,時而歡快,讀到作者終於靠着幾個月的自學上了大學的時候,真是讓人高興,讀到她被暴力傾向的哥哥欺負的時候,讓人覺得異常的壓抑,尤其是家裏還有一個強勢的患有躁鬱症的父親,和一個外表強悍持家有道卻內心懦弱的母親,想要突破屏障是多麼的不容易。

一個17歲之前都在廢料場幫忙的女孩,家裏兄妹衆多,被人當做小幫工,在險象環生的現場經歷了數次生死考驗,爲了擺脫可以想象的到的命運,她決心改變。在她堅強的意志力驅動和前輩的幫助下,她終於順利通過了大學入學考試,接着因爲想法獨特被保送劍橋,接着讀了哈佛,最終博士畢業,實現了奇蹟般的人生逆襲,這期間,她一直想要做真正的自己,一直跟原生家庭進行抗爭,卻讓自己陷入了愈發艱難的境地,她通過自己的努力已經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一直想回到家鄉去追憶往事的美好,可童年那個少女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13

故事的名字實際是《Educated》,字裏行間我竭力讓自己去找到閱讀的目的或者感受,但是很遺憾,我並未感受到教育的力量是如何發揮了作用。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聽說中文版書名是作者親自定下來的,如果不追究書裏的故事,單看這樣的書名的話,感受到的是一種規勸自自由選擇的力量,這與教育無關,而是每個人應在內心覺醒的力量。

塔拉居住的山,和我們應該像鳥一樣追尋的山。具有何種象徵意義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重要的是,在不清晰自己所處的位置、環境,在無法判斷自己內心所想,在面對種種亂象,在依賴崩塌、信任倒地、情感淡漠的境遇下,到底是在用什麼來做出選擇?

我清晰記得書中的一段:“我能在風中站穩,是因爲我不是努力嘗試站在風中,風就是風。人能受得了地面上的陣陣狂風,所以也能禁得住高空的風。它們沒有區別。不同是頭腦中怎麼想。”

討論原生家庭也好,討論暴力,討論宗教,意識形態,思想、經濟差異……從作爲一個人類的角度,頭腦決定了你的走向。

教育是一種手段,也可能是約束大腦的,也可以是開放思想的。

你看到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看到的這些將你成爲了什麼。

當我們常用假設來設想體會別人的經歷生活的時候,我想我們也應該看到自己究竟是怎樣。

就像是通過閱讀,我們瞭解了故事;通過閱讀,我們規勸自己。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14

初讀第一部分時,覺得有些難以理解爲什麼這本書評分這麼高。可當我堅持讀到第二部分,便開始欲罷不能,急迫的想要知道塔拉後來的經歷,讀到連做夢都是書中的場景。越讀心情越複雜,這不是一本治癒系的書,不是溫暖的,是支離破碎的,是鮮活而殘酷的。

讀來甚至不覺得這是發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後的事情,在並不閉塞的地方怎麼會有如此愚昧困頓的家庭?在並不限制人身自由經濟自由有着電腦電話汽車的地方,怎麼會有中世紀般的思想禁錮?細細品味,能讀到塔拉最開始對父母的崇拜與信賴,讀到中期她的困惑與掙扎,讀到最後她的解脫與釋然。

這本書講了什麼,原生家庭的影響又豈是三言兩語能說清?如果可以,塔拉就不需要寫這一本書來講這些年的事情。我們誰又不是這樣?一輩子都在與父母做着鬥爭,或輕或重而已。家裏的事情,沒有一個當局者可以說的清楚判得對錯,又沒有一個局外人有權置喙,當局者又很難像塔拉這樣有機會可以一定程度上出局,再有能力去思考去陳述。這是塔拉的家庭,也是我們的家庭,父母愛着我們,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做的一切都是正確的有益的。而我們,也將一生都在探尋與思考,從一個原生家庭中出來,再形成另一個原生家庭,我們依舊愛着父母,但不再會言聽計從。

我長嘆一口氣,塔拉離開了巴克峯,但她永遠立在塔拉心裏。我們又什麼時候可以離開我們的巴克峯,懷念卻不執念,去坦然的講述過去發生的種種,孰對孰錯留給讀者來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