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百年孤獨讀後感3000字(精選15篇)

百年孤獨讀後感3000字(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3W 次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百年孤獨讀後感3000字,歡迎大家分享。

百年孤獨讀後感3000字(精選15篇)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

加布里爾·加西亞·馬爾克斯,何許人也?高人?奇人?智者?未卜先知者?對於此人,我無法用言語來形容。這個人用洞悉一切的目光,用極其豐富誇張的想象,用無人能比的語言駕馭能力,站在人類的高度,世界的高度,俯瞰着人類世界。這是我在閱讀《百年孤獨》期間對這個人的感覺。

哥倫比亞,位於南美洲西北部,西瀕太平洋,北臨加勒比海,東同委內瑞拉,東南同巴西,南與祕魯、厄瓜多爾,西北與巴拿馬爲鄰。就是這樣一個不起眼的拉丁美洲國家,有一個人於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這個人就是加布里爾·加西亞·馬爾克斯。馬爾克斯1927年出生於哥倫比亞某個海濱小鎮。1965年開始創作《百年孤獨》,1967年出版,一出版就在拉丁美洲乃至全球引起巨大轟動。據說,他的諾貝爾文學獎很大程度上就是憑藉這本《百年孤獨》而獲得。

在這裏囉囉嗦嗦地介紹哥倫比亞和作者其人,是因爲讀此書,你應該要稍微瞭解哥倫比亞的地理和社會背景。也是因爲在花了幾個晚上我終於讀完了這本書後,對作者產生由衷的敬佩和感激而引發的後續動作。

小說講述了小鎮馬孔多上的一個大家族——布恩迪亞家族的百年興衰史:霍·阿·布恩迪亞與表妹烏爾蘇拉近親結婚,烏爾蘇拉擔心會像姨媽和姨父近親結婚那樣生出長豬尾巴的孩子而拒絕與霍·阿·布恩迪亞同房。布恩迪亞與鄰居發生口角的時候,布恩迪亞因爲鄰居嘲笑他被烏爾蘇拉拒絕同房而殺了鄰居。結果死者的鬼魂攪得布恩迪亞一家日夜不寧,布恩迪亞家族被迫遷移到小鎮馬孔多。起初布恩迪亞家族人丁興旺,但是隨着內戰的爆發和外敵的入侵,布恩迪亞氏的命運急轉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領導的32次土著居民起義都以失敗而告終。到了第六代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的時候,因爲與姨媽烏爾蘇拉通婚,結果生下一個帶尾巴的女嬰,正好應驗了一百年前吉普賽人用梵語在羊皮紙上寫下的密碼,而這個密碼的破譯者就是第六代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自己。而這個帶尾的女嬰,被螞蟻咬爛以後拖入了蟻穴。隨後,小鎮馬孔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中。

本書描寫的人物衆多,個個個性顯明。作者經過巧妙的構思和極其大膽的想象,把觸目驚心的現實和源於神話、傳說的幻想結合起來,形成色彩斑斕、風格獨特的故事和畫面,從而來反映更深層次的一些東西。關於作者極端誇張的描寫手法,我在這裏稍稍露出冰山一角。如:吉卜賽人拖着兩塊磁鐵“……挨家串戶地走着……鐵鍋、鐵盆、鐵鉗、小鐵爐紛紛從原地落下,木板因鐵釘和螺釘沒命地掙脫出來而嘎嘎作響……跟在那兩塊魔鐵的後面亂滾”;小鎮馬孔多一場驟然而至的雨持續下了四年十一個月又兩天,此後十年,馬孔多滴雨未下……這種大膽誇張的寫法在本書中隨處可見,令讀者驚歎無語。這裏引用百度百科上對它的評價——“《百年孤獨》風格獨特,既氣勢恢宏又奇幻詭麗。粗獷處寥寥數筆勾勒出數十年內戰的血腥冷酷;細膩處描寫熱戀中情慾煎熬如慕如訴;奇詭處人間鬼界過去未來變幻莫測。輕靈厚重,兼而有之,被公認爲魔幻現實主義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二十世紀現代文學中不容錯過的精品。”我寫不出如此深奧的感觸,我只能說,對於象我文學閱讀水平有限的人來說,這是我多年來看過的最令我驚訝和敬佩的一本書。(請注意,我在這裏用了“驚訝”一詞。)

“本書有近代拉美社會百年變遷的縮影和拉美人民的精神意識,同時也融入了人類百年生存的鬥爭歷史和凝聚的經驗和精神,同時也有對現代人和社會命運發展前途的思索和探討。所有這一切的內涵意義使《百年孤獨》成爲一部具有史詩意義的作品。”這是別人對這本書的另一種評價。

那爲什麼書名叫《百年孤獨》呢?這是我看過此書後所思考的問題。“百年”這是個近似時間,可能要稍長一點。從霍·阿·布恩迪亞與烏爾蘇拉建立馬孔多起到這個家族和整個小鎮的消失,大約就是百年的時間。一個家族的百年興衰,一個小鎮的百年興衰,反映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百年興衰。

“孤獨”最浮淺的含義,指布恩迪亞家族的每個成員幾乎個個個性孤僻,而且家族成員之間個性迥然不同(這也是本書的魅力所在)。“孤獨”這個詞頗耐人尋味。因爲寫這篇讀後感,所以查看了百度百科,發現中國人與外國人對這個詞的意思略有區別,當然,百度百科也不一定完全正確,但基本上還是屬於共同認同的東西。“孤獨”這兩個字原先並沒有放在一起,而是出現在《孟子·梁惠王下》:“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 這個意思與英語中表示孤獨的單詞“lonely people”有異曲同工之處。“lonely people”表示孤獨的,單獨的一個人。但是在中國文字裏解釋,“孤獨”還有另外一種意思:“孤是王者,獨是獨一無二”。“獨一無二的王者必需永遠接受孤獨,他不需要接受任何人的認同,更加不需要任何人的憐憫,王者絕對可以在很平靜的環境下獨行。孤獨並非是在自己心情壓抑,或是失戀的時候出現的,那種感覺只是空虛和寂寞,稱不上是孤獨。孤獨是一種狀態,是一種圓融的狀態,真正的孤獨是高貴的,孤獨者都是思想者,當一個人孤獨的時候,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面對的是真正的自己,人類的思想一切都源與此處。”這段話很有意思。人面對循環的無助,即使你無數次投入人羣,即使你在戰爭中成爲領袖或者有一個大家族環繞着你,即使有許多情人,你總逃脫不了孤獨,而且當你越睿智越年邁你越趨近孤獨。這是一種無助、必然和可悲。就像裏面的主人公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年邁之後迷戀鍊金術和牛頓最後皈依神學一樣,對於孤獨的逃避是人性最基本也是人內心最可怕的力量,因爲逃避孤獨,我們纔有了愛。

“孤獨”深遠的含義可能蘊含着更多哲學的思想。時間在重複輪迴,就象馬孔多從沒有到興起,再到衰亡,最後被颶風颳走,一切象沒有發生過一般。馬爾克斯的願望是美好的:“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但是事實倒未必。因爲,社會歷史儘管不會受到什麼冥冥之中的命運與力量的支配,但是嚴酷的現實告訴人們,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的哥倫比亞以及整個拉美的社會發展,正像馬孔多的歷史進程一樣是停滯的和孤獨的,是一種過去和未來的循環往復。拉丁美洲是世界上開發最晚的地區之一,哥倫比亞近百年來始終處於封閉、落後、貧困和保守的“孤獨”境地。所以《百年孤獨》中的大大小小的循環怪圈,象徵了哥倫比亞甚至整個拉美的社會現實。漫長的戰爭,無休止的黨派之爭,殘酷的資本主義入侵,封建統治下的專政愚昧,構成了20多個國家的百年滄桑。荒謬的時間循環概念,正是拉美落後的民族精神的體現:逃避現實,眷戀過去,抱首殘缺,民族壓迫越重,戀舊情節越濃。這種落後的民族精神與心理的惡性循環,正是拉美社會進步緩慢的內在原因。所以《百年孤獨》這個魔幻的世界蘊涵了深刻的真實性與社會性,這體現了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既有神祕、怪誕性又有現實性的基本特徵!

從更深層次的角度來看這本書,與其說馬爾克斯在寫對拉丁美洲的擔憂,不如說他是對整個人類文明的擔憂。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日益膨脹的人心慾望,讓我不由地聯想起這個地球是否如馬孔多這個小鎮一般,最後因爲人類不知收斂,不知悔改,而被什麼颳走,一切象沒有發生過一般。《紅樓夢》裏有一句話:“只落下白茫茫大地真乾淨。”人類可能到最後,連“白茫茫大地”也留不下了。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2

《百年孤獨》是一部有趣的書,它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故事的發展更令人費解。但當我們讀完它,卻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及對拉美的孤獨百年的思考。小說匯聚了不可思議的奇蹟和最純粹的現實生活,作者的想象力在馳騁翱翔:荒誕不經的傳說,具體的村鎮生活,比擬與影射,細膩的景物描寫,都像新聞報導一樣準確地再現出來。使讀者也隨之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孤獨是人性中最瑰麗的色彩,星索是夜空中永恆的詩;《百年孤獨》的成功之處在於,他藝術而有力地展現了貫穿於整個人類心靈史的深刻而瑰麗的孤獨感。

作者是通過布恩地亞家族七代人充滿神祕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要求讀者思考造成馬貢多百年孤獨的原因,從而去尋找擺脫命運括弄的正確途徑。他把讀者引入到這個不可思議的奇蹟和最純粹的現實交錯的生活之中,不僅讓你感受許多血淋淋的現實和荒誕不經的傳說,也讓你體會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驚的情感。

在故事的結尾時,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閱讀了記載這個百年世家的命運的羊皮卷後說:“這裏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經看到過,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這個總結性的人物之口,表達了自己對拉丁美洲百年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餘年的歷史是重複的,拉美的發展和歷史進程都停滯不前。

小說所展示的,是一個建立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重複循環的象徵框架中的現代神話。時間的輪迴重複,使小說隱含了無數大大小小的循環怪圈,所有的人與事都鑲嵌於這些怪圈中,小說也就成了一個魔幻的世界。

一提到魔幻境界,即使所談及的是一部現代小說,人們也會很自然地聯想到精靈、月光和光滑的山脈。除了矮人和仙女外,人們還會聯想到神奇的業績等,但不會聯想到太多的幽默,幾乎絕不會聯想到性。這種觀念看來似乎是要完全忘卻世俗生活。至少,這就是關於魔幻境界的一個設想。馬爾克斯顯然持不同的看法。在《百年孤獨》中,他創造了一個無所不包的魔幻世界。這個世界充滿了謊言與說謊者,然而同時又非常現實。在這部小說中,戀人們可以將彼此理想化爲脫離肉體的靈魂,可以在吊牀裏愉快地嚎叫,或者,渾身塗滿了梨醬,赤裸着滾到前廊上去。主人公可以穿越叢林,作堂吉訶德式的歷險,儘管他永遠也無法達到他的目標,然而描繪其驚險經歷的語言卻充滿了辛辣的諷刺:“遠征的人們腦海裏充滿了對於原罪以前的潮溼而寂靜的天堂的最古老的回憶。他們的靴子陷進沼澤,他們用大刀砍爛血色的百合和金色的蠑螈。”“一週過去了,他們幾乎沒講一句話,像夢遊人似地穿過一個悲哀的世界,只能見到發光的昆蟲微弱的光亮,他們的肺裏充滿了令人窒息的血腥的味道。”

這就是一個瞭解世俗生活的詩人的語言,他不認爲塵世生活是幻想家的敵人,他對它毫無畏懼。

馬爾克斯創造了一個連續統一體,一張相互關聯的關係網。不管一些細節如何奇特與怪誕,小說更爲重要的效果是表現熱烈的興致、健康的幽默感,乃至理性與同情。然而,小說的一切悲慘結局皆源於馬孔多居民的落後、愚昧。他們不是面向過去,追懷昔日的寧靜與淡薄,就是關在小屋裏,沉湎於毫無意義的“制小金魚”、“織裹屍布”“修破門窗”“洗澡”等等。因此,他們只能等待着“豬尾巴”的重現。所以,人呢,應不斷的去“文明”自己!

在人類走向深淵的那一天,我們最後的子孫在最後一刻會明白:

一切會隨風而逝,無影無蹤,而我們只是“沒有意義”的代名詞。也許有人看不懂這本書,因爲這不僅需要文學素養,還需要對拉丁美洲歷史的瞭解。看似荒誕的一個家族其實正折射出了拉丁美洲的歷史。這一個家族的孤獨與苦難也正是拉丁美洲人民的病苦與血淚。當你真正瞭解那一段歷史,你會發現《百年孤獨》是一本透過哈哈鏡的折射的南美洲史詩,他所揭出的不是單純的生活,而是表層下面一些更深刻的東西,不被理解的人,無法聯合的力量。這種孤僻貫穿了這本書。正如書中最後所說,“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出現第二次了。”這正是作者對自己的出生地的希望或應說是絕望。

這也是一部極具現實批判意義的小說。我不知道作者描寫布恩地亞家族的時候有沒有一絲同情。我看這一切的時候只替他們感到可悲。他們七代人沒有一個人懂得愛,最後好不容易有了一個愛的結晶,卻是整個家族的毀滅。這些帶有真實性的誇張,讀來不免讓人陷入深思。也就覺得作品充滿了無限的淒涼。

讀完全書,你會被這種悲觀的念頭擊潰,會傻傻的想人生就是這樣,一切的命運都無法改變,難道這樣就不要活了嗎?人生的意義何在?如何能擺脫這宿命的孤獨?心口像壓了塊石頭,好像出去呼吸一下新鮮空氣;我需要面對陽光來證明自己其實剛纔只是做了一聲惡夢。雖然走出去了,卻分不清是上午不是下午,但仍覺得很幸運,真的是一種解脫,以惡夢中驚醒,一種逃離死境的慶幸,一種動後餘生的喜悅。孤獨成了這個家族的微記,如同他們血液中固有的險,衝動,勇敢和不屈,深吸一口氣,拍拍胸脯爲自己的慶幸感到喜悅,百年孤獨註定一輩子的孤單,雖然現實生活有許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我們還是坦然面對,想想偉大的哲學家,想想那些功成名就的人,或想想身邊比我們更艱難的人,我們那些小孤獨就隨時即逝吧!

一部《百年孤獨》是一本人類心靈孤獨的苦難史。人類從清澈透明的原始狀態,在可見的最表層得到進化和發展,但是,在心靈的深處,人們永遠處於苦難狀態。這正如馬貢多的歷史一樣,無論他們從多麼原始的透明或者多麼神祕的鴻荒,經過無數的戰亂爭紛,步履沉重地推動歷史的車輪不斷前進,但是,馬貢多的面紗依然神祕,佈雷地亞家族也依然孤獨。

當天空靜下來的時候,星索纔是空中一篇美麗的詩,有時間多去旅旅遊,去外面走走,順便談談感情,好讓自己忙起來,這樣我們就可以擺脫所謂的孤獨帶來的傷害,一個人胡思亂想是沒有多少意義的,面向塵世也好,面向個人的編織華麗的草棚也好,只不過我們都是想辦法讓自己和身邊的人過得更好些,如果你不能讓身邊的大多數事物喜歡你,那你的獨特的人格也是沒有意義的,我本着樸素的心,想着怎麼描繪樸素的事物,還是很開心!

孤獨,從有人類開始有一直存在,人是羣居動物,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個人拒絕與他人交流,一味地閉關自守,那他所要面對的將是永遠的孤獨,矇昧的誤解……也有人說,要學會享受孤獨,在孤獨中尋找自己,瞭解自己。可是,在空虛、黑暗而閉塞的世界裏又怎麼能真正的看清自己呢!有的也許只是胡思亂想與昏眩的錯位和莫名的猜忌……

交流,使我們可以融入到社會,溝通使我們與身邊的朋友、同事融洽、快樂的生活工作在一起。家人親緣之間交流與溝通更爲重要,血脈在交流和溝通中才越發地濃厚。隨着現代生活方式的不同和“代溝”一詞的不斷誇大,可交流的人際越來越小,交流和溝通就顯得尤爲重要。它是人與人之間的真誠相處,不僅是思想與意見的交換,更是生活與情感的交流。對我們事業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也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當然在交流中也許會因爲生活成長環境的迵異,對待事物的角度,對事物的理解,人生閱歷的不同而難以達成共識,但這正是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合作共進、不斷提高之際。最低限度,我們不奢求他人接受與否,但至少可以互相理解,這樣人與人之間纔會除卻隔閡,社會纔會更和諧,事業才能騰飛!

有了孤獨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守着孤獨不肯放手,一直孤獨也就真的成了百年孤獨。坦然的面對生活中的一切,一切總會過去,相信自己,陽光總在風雨後!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3

“這是一種黃昏的幽會。皮埃特羅·克列斯比總是傍晚纔來,鈕釦孔眼裏插一朵梔子花,把佩特拉克的十四行詩翻譯給阿瑪蘭塔聽。他們坐在充滿了玫瑰花和牛至花馨香的長廊上:他念詩,她繡制花邊袖口,兩人都把戰爭的驚擾和變化拋到腦後;她的敏感、審慎和掩藏的溫情,彷彿蛛網一樣把他纏繞起來,每當晚上八時他起身離開的時候,他都不得不用沒戴戒指的蒼白手指撥開這些看不見的蛛網。”

初讀《百年孤獨》時被其中空無一物有如輪迴的孤獨震懾,又感動於穿插於其中的那些純淨的片段和扭曲卻動人的愛情。對這部享有“最迷人的噩夢”之名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作品代表作印象最深的卻是這些淺顯的東西,也許應該感到慚愧。

印象最深的是家族中第二代的阿瑪蘭塔。在愛上了與姐姐雷蓓卡熱戀的意大利人皮埃特羅·克列斯比,對他們的愛情和婚姻加以詛咒甚至實質性的阻礙卻被一一化解後,阿瑪蘭塔終於在婚期將至時作出對雷蓓卡下毒這一殘酷的決定。然而此前一週,年輕而在家族中深受愛戴的雷梅苔絲的意外死亡無限推延了,雷蓓卡在漫長的等待中移情於漂泊於海外輾轉至故鄉的沒有血緣關係的兄長並與之結婚,阿瑪蘭塔也終於獲得了她渴望已久的愛情。而在她得到了本應是她魂牽夢繫的求婚後,她卻毫不留情的拒絕了。也許是出於面對改變和情感時的怯懦,也許是因爲看到了深愛的人在短短的時間裏互相遺忘開始了新的熱戀而讓她不再相信愛情(或者皮埃特羅),也許更多的是出於作者爲她安排的、她無法反抗的孤獨命運,阿瑪蘭塔始終以她的冷漠折磨着皮埃特羅、折磨着她自己。當皮埃特羅在絕望中自殺後,她把手放在火上反覆灼燒,直到散發出了燒焦花朵的氣味。用來包紮傷口的黑色繃帶一直纏在她的手上,伴她一生。

而這只是她生命中悲劇的開端。她的高傲導致了她的孤獨,而她的孤獨又讓她有了一種獨特的迷人氣息。這種氣息讓由她撫養長大的兩個孩子都深深的愛上了分別比他們年長十幾歲和幾十歲的阿瑪蘭塔。而無論是阿瑪蘭塔的長輩身份還是她的孤傲都讓她不會接受這些感情,只是在奧雷良諾霍塞熟睡之時,她會潛入他的房間;在霍賽阿卡蒂奧前往羅馬之時,她會偷偷的難過。而她的兩個後代也在對她的無盡思念中死去,關於阿瑪蘭塔的記憶有如泛黃的舊照片,窒息在孤獨和戰爭的泥沼之中。在她生命的終端她在走廊繡花時看到了長相有如普通中年婦女的死神,在死神的指點下開始縫製自己的裹屍布,最後在一個夏夜的晚上無疾而終。

很多人討厭阿瑪蘭塔,認爲她的冷漠導致了太多人的悲劇,然而我不。我始終記得烏蘇婭在進入老境之後的那番話:阿瑪蘭塔並不是冷漠無情,而正是這世界上最溫柔的女人。與她高傲性格並存的,是內心中無法排遣的深深自卑。在她至深的愛情與不可剋制的膽怯的搏鬥中,她選擇了放棄,於孤獨之中承受着自己帶來的痛苦。她恐懼着自己內心深處的慾望,而這種恐懼讓她的幸福總是在到來之時遍戛然而止。我記住的不是她的冷酷無情,而是她年輕時在走廊中淡然的微微一笑,堅定決絕的那句“別天真了,我死也不會嫁給你的”,是她一生在走廊裏縫製繡花製品甚至自己的裹屍布那永恆的身影,是在意大利人死後,在自我懲罰中用黑紗布包起的永恆默哀還有一併的青春年華。當奧雷良諾上校返鄉後,阿瑪蘭塔對自己的傷口只用“燒傷了”一句簡短的話輕描淡寫,而其間多少年華如水流過,孤獨永存。

在這個家庭中和阿瑪蘭塔的自我封閉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家族中第五代,被人稱作梅梅的雷納塔。在刻板守舊而故作清高的母親多年的壓制下,梅梅始終一言不發的順從着,只是爲了在忍受了這一切之後獲得徹底的自由。在她長大成人後,愛上了香蕉公司汽車庫的機修工巴比洛尼亞,而當她再次被母親發現並阻止後,她仍舊選擇了她一貫的順從和沉默,只是改在晚上與巴比洛尼亞在浴室相會。終於當她的母親發現之後,請來了當地警察監視,巴比洛尼亞被子彈擊中,梅梅也被母親爲了防止家醜外揚送到了遠方的一所修道院,在那裏她在孤獨中度過了餘生。

最初我相信梅梅與巴比洛尼亞產生的是真正的愛情,然而在此後的閱讀中我更傾向於認定梅梅並沒有愛上巴比洛尼亞,至少在她離開家庭之前是這樣。布恩蒂亞家族代代傳承的不只是血脈,更是流淌在他們血脈中的孤獨。而梅梅正是在反抗這份與生俱來的孤獨。她是家族中的一個異類,一個叛逆者,她從始至終看似順從的一舉一動都是在爲自己的逃離做準備,而這份所謂的愛情也不過如此。與一個地位卑下的人相愛不過是她的反抗的一部分。然而最後她的命運還是無可避免的被她的母親左右,在修道院中荒蕪了自己的年華,讓讀者爲她感到一陣深切的悲哀。

同爲家族第五代人的梅梅的妹妹,阿瑪蘭塔·烏蘇婭生命前半部分的故事則簡單得多:在她小時候,姐姐梅梅在修道院生下的孩子奧雷良諾·巴比洛尼亞被送回家中,由於母親的努力隱瞞,她始終不知道這個和她年齡相仿的玩伴的真實身份。隨後她前往布魯塞爾上學,在那裏與比她年長很多的飛行員加斯東結婚,生活似乎幸福而美滿。然而她隨後執意要回到馬貢多這個她長大的破舊城鎮,年輕而精力充沛的她致力於改變這個破舊城鎮的現狀,試圖讓她重新煥發活力。丈夫也一如既往的同意着她任性的要求。然而在這一要求改變了她的命運:在故地阿瑪蘭塔·烏蘇婭與奧雷良諾·巴比洛尼亞再次相遇並相愛,加斯東獨自離開了這裏。然而在無限的破敗和荒蕪中阿瑪蘭塔·烏蘇婭和奧雷良諾·巴比洛尼亞並沒有感到痛苦,因爲他們是真心相愛的並認爲自己是人間唯一幸福的人。在隨後的生活中他們有了一個孩子,眼神中有着家族中出現在不同人身上的深邃思想和衝動熱情,卻沒有一絲孤獨。正如作者所說,這個孩子生下來就是爲了重振家族血脈的,因爲他是“家族百年中唯一一個因愛而生的孩子”,在這裏似乎看到了一絲這個破敗家族的希望,然而這個孩子有着一條全書之初時提到的因近親結婚而出現的豬尾巴,母親因出血過多而死,孩子也在出生不久就被螞蟻吃掉。剛剛出現的希望就此幻滅,全書也隨着奧雷良諾·巴比洛尼亞翻譯出羊皮書的最後一行字後被颶風颳走告終。

覺得這是全書最悲哀的一個部分,在這個因爲沒有愛情或無法直面愛情而衰敗的家庭中終於出現了愛情,而又因這份愛情徹底毀滅;家族中傳承百年的孤獨被最後一代人消滅,而消滅孤獨的人自己也被毀滅。這就像是一個可笑而悲哀的悖論,無論怎樣,布恩蒂亞家族都無法逃離被毀滅的命運。

作者馬爾克斯寫作的目的自然是在簡單的人際關係之外,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書中複雜的人物關係和情感也是他所想要展現的事件。人文關懷與對現實和荒唐歷史的諷刺自然是存在的,我並不想否認《百年孤獨》自覺或不自覺的思想深度,然而我始終不承認對這本書過於複雜的分析,或者把《百年孤獨》的中心思想歸爲“是希望拉美洲民衆團結起來,共同努力擺脫孤獨。對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現代文明世界的進程之外的憤懣和抗議,批判外來者對拉美大陸的一種精神層面的侵略,以及西方文明對拉美的歧視與排斥”(百度百科)。在一份訪談中馬爾克斯說,“我只是想藝術地再現我童年時代的世界”,而在他的作品中找到了他原本意圖之外的評論家們則像是踩到了他扔出的一塊香蕉皮。所以也許致力於對書中平凡生活的分析也未嘗不是理解《百年孤獨》的另一種出路。

然而在書中這些絕望的故事之外有着更爲平凡的美好,那就是馬爾克斯本人的妻子在他創作《百年孤獨》一書時的辛勞:馬爾克斯說,“要沒有梅塞德斯(他的妻子),我永遠也寫不成這本書。她負責爲我準備條件。幾個月之前我曾經買過一輛小汽車,後來我又把它抵押了出去,把錢如數交給了她,心想還夠用六個來月的。可是我用了一年半的時間才寫完這本書。錢用完了,梅塞德斯也沒吭聲。我不知道她是怎麼讓肉店老闆賒給她肉,麪包師賒給她麪包,房東答應她晚交九個月房租的。她瞞着我把所有的事情都承擔起來了,甚至還每隔一段時間給我送來五百張稿紙。不管什麼時候也少不了這五百張稿紙。等我寫完這部作品,也是她親自到郵局把手稿寄給南美出版社的。”在讀過《百年孤獨》全書之後,最後感動溫馨了我的,是這本書寫作背後的這段溫暖故事。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4

被譽爲“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的《百年孤獨》,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代表作。

加西亞·馬爾克斯是哥倫比亞作家,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百年孤獨》的問世,爲馬爾克斯贏得了世界各方的聲譽,馬爾克斯也因該小說“把幻想和現實融爲一體勾畫出一個豐富多彩的夢幻般世界,反映了 拉丁美洲大陸的生活與爭鬥”而於198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初次閱讀時,我們總會感覺到懵懵懂懂:它到底想表現什麼?作者因本書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那這本書的內涵應該很深刻,它到底是什麼?一個家族興衰的過程及結束的原因?還是告訴讀者人類與生俱來的孤獨無法逃 避?抑或是拉丁美洲一個世紀的真實再現?

通過閱讀,我們會發現作品中有兩處奇怪的地方,一是書中訴說的故事大都荒誕不經;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覆出現和相同怪事的重複發生。全書近30萬字,內容龐雜,人物衆多,情節曲折離奇,再加上神話故事、宗教典 故、民間傳說以及作家獨創的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繚亂。這也是魔幻現實主義最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

通過閱讀,我們可以領悟到,作家在講述這個家族七代人所經歷的神話般的故事時,也着力描述了馬貢多的興盛衰敗,它濃縮了哥倫比亞的百年滄桑,也蘊涵了拉美人民在內憂外患下所受的屈辱與苦難。而作者正是要通 過布恩地亞家族7代人充滿神祕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要求讀者思考造成馬貢多百年孤獨的原因,從而去尋找擺脫命運括弄的正確途徑。他把讀者引入到這個不可思議的奇蹟和最 純粹的現實交錯的生活之中,不僅讓你感受許多血淋淋的現實和荒誕不經的傳說,也讓你體會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驚的情感。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深刻得讓你覺得害怕,那種孤獨令你無所適從。

孤獨是《百年孤獨》的母題,也是這部小說悲劇精神的核心,在小說中,孤獨不僅僅是一種情緒,它成爲了人類一整生存狀態,是作爲一種社會性的精神特質來反映的。孤獨是《百年孤獨》無所不在的影子,它附着在每 個人的身上,籠罩着小鎮馬貢多,與之相隨的是對宿命的恐懼,對生存的絕望。布恩地亞家族延續了100多年,雖然這個家族的成員們孤獨的緣由卻不盡相同,但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孤獨中,並在其中終其一生 。雖然布恩地亞家族歷經六世,也有過繁華與鼎盛,但自始自終沒有人能逃離孤獨。每一個靈魂都在孤獨中游蕩,家庭成員中沒有情感,沒有交流,沒有溝通與理解。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世界,沒有人關心他人,沒有人 關心身外的世界。他們在自己的世界中忙碌着,卻不知道爲何忙碌。他們在忙碌中體味孤獨,甚至享受孤獨,最後在孤獨中離開這個世界。

作者在表達這種孤獨的思想時,並非是一味的消沉,他在剖析孤獨的同時,也進行了深刻的歷史反思和理智的民族反省。孤獨意味着封閉,封閉意味着愚昧的到來,而愚昧的民族必然滅亡。作者以冷靜的眼光、犀利 的筆觸剖析了因長期愚昧封閉而造成的迷信、落後、狹隘的民族心理。而這些狹隘的愚昧觀念則會成爲民族振興、國家進步的障礙。從這種百年的家族孤獨中,我們可以進一步設想,這只是一個家族的孤獨,如果這種孤獨、 這種人們之間的漠不關心,演繹成一個人民族、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的麻木,那這必將成爲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人作爲社會羣體中的一員,有羣體性;人又是獨立的個體,孤獨是存在於靈魂深處的,是 我們人性的一部分,它可以讓我們冷靜,善思,讓我們浮躁的心有一份清涼。所以,我們一定要善於利用孤獨,把它的麻木不仁從孤獨的本質中剔除出去,充分把孤獨有益的一面發掘出來,讓孤獨成爲我們淨化心靈、反省吾 身的利器!

加西亞·馬爾克斯遵循“變現實爲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經過巧妙的構思和想象,把觸目驚心的現實和源於神話、傳說的幻想結合起來,形成色彩斑斕、風格獨特的圖畫,使讀者在“似是而非, 似非而是”的形象中,獲得一種似曾相識又覺陌生的感受,從而激起尋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創作真諦的願望。魔幻現實主義必須以現實爲基礎,但這並不妨礙它採取極端誇張的手法。

《百年孤獨》中充斥着神話與幻想,這些與現實相結合,營造出既魔幻又現實的小說境界。在這其中,引用了大量的印第安傳說,東方阿拉伯民間故事和《聖經》經典,進一步加強了本書的神祕氣氛。如本書寫外部文明 對馬貢多的侵入,是現實的,但又魔幻化了:吉卜賽人拖着兩塊磁鐵“……挨家串戶地走着……鐵鍋、鐵盆、鐵鉗、小鐵爐紛紛從原地落下,木板因鐵釘和螺釘沒命地掙脫出來而嘎嘎作響……跟在那兩塊魔鐵的後面亂滾”又如寫夜的寂靜,人們居然能聽到“螞蟻在月光下的鬨鬧聲、蛀蟲啃食時的巨響以及野草生長時持續而清晰的尖叫聲”;再如寫政府把大批罷工者殺害後,將屍體裝上火車運到海里扔掉,那輛火車竟有200節車廂,前、中、 後共有3個車頭牽引!作家似乎在不斷地變換着哈哈鏡、望遠鏡、放大鏡甚至顯微鏡,讓讀者看到一幅幅真真假假、虛實交錯的畫面,從而豐富了想象力,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而馬貢多一連下了四年十一個月零兩天的大雨則 是《聖經·創世紀》中有關洪水浩劫及挪亞方舟等故事的移植。

書中花了較多筆墨敘述的人物是次子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他步哥哥的後塵,成人後與庇拉爾。特爾內拉苟合,留下一個兒子,仍被送回家族,命名爲奧雷里亞諾。何塞。差不多同一時期,他和一位叫做蕾梅黛絲的女 孩發生了一段愛情。書中被描述得幾近完美的是馬空多里正(相當於鎮長一職)堂阿波利納爾。摩斯科特的小女兒蕾梅黛絲。奧雷里亞諾自從第一眼見到年僅9歲的她,便無法遏制地愛上了她,以至於他上門提親的時候,里正 家裏炸開了鍋,他們無論如何也不明白,家裏總共七個女兒,奧雷里亞諾居然會無視其餘六位待字閨中的姐姐們的存在,單單看上還沒有發育的最小的妹妹。表面看上去懵懂不諳世事的蕾梅黛絲,成爲青春少女後嫁給奧雷裏 亞諾,她很快適應了一家的女主人的生活。她爲人敦厚善良,孝敬長輩,善待刁鑽的大姑。她將私生子小奧雷里亞諾視爲幾齣,她無微不至地照料被綁在慄樹下、精神失常的的公公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這樣一位幾 乎沒有瑕疵的完美女性,命運卻是那樣悲慘,死於烏爾蘇拉的過失中。後者本想毒死情敵麗貝卡,卻鬼使神差讓蕾梅黛絲喪生,同時喪生的還有腹中的一對雙胞胎。烏爾蘇拉一輩子生活在內疚中,她將侄子奧雷里亞諾。何塞 撫養成人。痛失愛妻的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在緊接下來的戰亂期間,與保守黨的代表——他的岳父堂阿波利納爾。摩斯科特產生分歧,投身自由黨。

又一個表現手法是象徵的運用,《百年孤獨》中象徵主義手法運用得比較成功且有意義的,應該就是關於不眠症的描寫。馬貢多全體居民在建村後不久都傳染上一種不眠症。嚴重的是,得了這種病,人會失去記憶。爲了 生活,他們不得不在物品上貼上標籤。例如他們在牛身上貼標籤道:“這是牛,每天要擠它的奶;要把奶煮開加上咖啡才能做成牛奶咖啡。”這類例子書中比比皆是,作家意在提醒公衆牢記容易被人遺忘的歷史。人類對 歷史的遺忘,形成了悲劇的輪迴,生存的麻木,人類也只有牢記歷史與現實,才能在反思中前進。

另外,作家還獨創了從未來的角度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例如小說一開頭,作家就這樣寫道:“許多年之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6]短 短的一句話,實際上容納了未來、過去和現在三個時間層面,而作家顯然隱匿在“現在”的敘事角度。緊接着,作家筆鋒一轉,把讀者引回到馬貢多的初創時期。這樣的時間結構,在小說中一再重複出現,一環接一環,環環 相扣,不斷地給讀者造成新的懸念。

《百年孤獨》被認爲是拉丁美洲“文學爆炸”時代的代表作品。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世界各地掀起了拉美文學風。馬爾克斯也因這部作品走向了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領獎臺,成爲拉美小說界的“掌 門人”。評論界稱讚《百年孤獨》爲“20世紀用西班牙文寫作最傑出的長篇小說之一”, 是“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5

一個人的成熟不是你多善於和人交際。而是學會和孤獨和平相處,孤獨之前是迷茫,孤獨過後便是成長。

《百年孤獨》 {哥倫比亞}加西亞馬爾克斯

摘抄:

生命中的所有燦爛,終將以孤獨償還。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麼,而是你記住了哪些,又是如何銘記的。

無論走到哪裏,都應該記住,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復存在,就連那最堅韌而又狂亂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轉眼即逝的現實。

我們打了這麼多年仗,一切只不過是爲了別把我們的房子塗成藍色。

讀完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一直打算寫篇讀後感,苦於無從下筆。一方面是對作品本身有一知半解之感,一方面想的太凌亂以至於理不出頭緒。

說到孤獨,其實不僅僅是這本書,孤獨在生活中應該是無所不在的,不管外表多麼開朗的人都會有孤獨的時候,只是每個人處理孤獨的方式不同。孤獨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有的人想抵抗,但卻不能讓它完全消失。生活在現代都市裏,在每天的燈紅酒綠、喧囂繁華之後,人們總會在某一時刻感受到一種難以抗拒的孤獨。無論怎樣藉由其它的活動來抗拒逃避,無論是《百年孤獨》裏面那些極端或瘋狂的方式,或是轉換成現實生活中,遊戲也好,電視也好,錢也好,樓盤也好:各種各樣的方式,雖然充實了我們的生活,但我們漸漸也從這每天重複的形式中找不到那種感覺,或者說是找不到真實的自己。

《百年孤獨》的敘事結構不同一般,馬爾克斯採用了連環、環環相套、循環往復的敘事結構來展現小鎮馬孔多的歷史。彷彿一個循環向上的氣流。這種環環相套的結構恰如其分地表現了小說的一個主題:人的孤獨、封閉以及由孤獨封閉而造成的落後、消亡。作者對“孤獨”這一具有民族特性的問題作了深刻的揭示。

馬爾克斯在談及作品中人物孤獨性時,他說過:“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這是以這個家族的命運來反映整個拉丁美洲的命運,他希望於整個民族的團結。“布恩地亞家族都不懂愛情,不通人道,就是他們孤獨和受挫的祕密”,他們的孤獨並不是擁有真理的靈魂而具有的高潔峭拔,因不能與人分享智慧的快樂而孤獨寂寞,而是由於與愚昧並存的感情的匱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與心的離異與隔膜,這樣的孤獨竟可以將一個昔日曾經繁華的小鎮最終消失。在此,馬爾克斯是告訴人們,孤獨的實質是一種毫無意義的生存哲學,它意味着冷漠、消極的態度去對待生活,事實上,你以怎樣的態度去對待生活,生活同樣會以怎樣的態度來回報你。

整本書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從家族第一個何賽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到最後一個具有家族明顯特徵的奧雷里亞諾。從高傲果敢轟轟烈烈的奧雷里亞諾上校到精力充沛平凡而偉大的烏爾蘇拉老媽媽,從純潔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黛絲到喜歡熱鬧的奧雷里亞諾第二。

這些人,從出生開始就是孤獨的,逐漸的,有人在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何賽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梅梅;有人在對抗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麗貝卡;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獨,可卻無能爲力,比如阿蘭瑪坦;有人孤獨一生卻不自知,比如烏爾蘇拉,比如俏姑娘雷梅黛絲;還有人在生命的最後幡然悔悟,可惜爲時已晚,比如上校奧雷里亞諾。

如果說百年是一種悲哀的現實,那麼孤獨就如同冥冥中主宰的命運。家族成員,不可避免的與孤獨纏繞,可以看做是一種病,禁錮家族成員的精神,折磨人的心靈,扭曲人的行爲,表現是不近人情的行爲和野獸一樣的情感。極端的冷酷,瘋狂的縱慾。前者,可以稱爲奧雷里亞諾病,後者,可以稱爲阿卡蒂奧病。例如奧雷里亞諾上校,一個偉大的鬥士與高超的工匠,卻對家人與戰友麻木不仁,連蕾梅黛絲之死與烏爾蘇拉的教誨都無法融化他的鐵石心腸,他晚年封閉在實驗室裏,製作小金魚,然後融化掉,如此循環往復。與此孤僻寡合的性格相反,他的父親何塞。阿卡蒂奧。布恩迪亞是一個狂熱,激進,生命力旺盛的人,不僅被吉普賽人弄得神魂顛倒,更在探索知識之路中走向瘋狂的深淵。家族其他成員,大抵不是沉默寡歡,封閉鑽研,就是性慾旺盛,盡情揮霍。這種孤獨,不僅是人的悲劇,更是社會封閉隔絕,阻礙發展的誘因。

孤獨不僅僅表現於人,更表現於自然與社會環境。時代背景決定了孤獨的特質是馬貢多代表的文明難以擺脫的特徵,無論是作爲原始社會的馬貢多,還是作爲殖民地的馬貢多,雖然與外界進行交流與溝通,雖然經常受外界影響干擾,但仍然改變不了封閉落後的現狀,總是處在悲哀的下坡路上。究其根源,還是因爲文化經濟沒有獨立健康發展,社會制度沒有深遠持久的進步。馬貢多,往往任人掌控,被動挨打,外部得不到支援,內部也面臨分裂。馬貢多實際上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被人操縱與利用。這是一種悲哀的現狀,也是難以改變的現狀。兩次大的反抗,一次是奧雷里亞諾的內戰,一次是香蕉工人的罷工,結果都失敗了,而且當事人都遭遇了極其殘酷的對待。奧雷里亞諾喪子,工人被屠殺拋屍。民主,自由,平等,團結,這些希望都破滅了,更可悲的是,居民似乎忘卻了,只留下淡淡的血痕。馬貢多宛如世界文明之洋中的一個小島,一直處於孤立隔絕的悲哀狀態,並且這種狀態難以被徹底有力的打破。

“孤獨”與“百年”,相輔相成,共同組成拉美的苦難史。如果說“百年”是刻骨銘心的,那麼“孤獨”就是令人傷感的。拉丁美洲是否真如作者結尾一樣,將會承載着無盡的苦痛,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堤上出現。”《百年孤獨》的結局,會是悲觀的幻想,還是沉痛的現實?

叔本華的哲學認爲,人生註定是無聊的,如果實現了理想,那麼就會覺得無趣,如果無法實現理想,又很挫折,總是就是很鬱悶無聊。解決方法有兩個,一個是在宗教中尋求解脫,另一個是通過欣賞高雅藝術。

人與人之間並不是一旦遇到悲涼的心境就需要有人出來安慰,因爲你體會不到他的孤獨,你那善意的勸解反而更加刺痛他孤獨的感傷,使他倍感孤獨,適宜的離開也是一種默默的關懷。也許他需要一首悲傷的樂曲,也許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無非就是將他的孤獨表達出來的藝術,而這期間只有他自己明白。

孤獨希望與安靜和黑暗爲伍,但人卻要面向陽光,否則會在無限的孤獨裏被黑洞吞噬。

孤獨並不一定是負面的,它有時更是一種動力,讓我們用於體驗人生,勇於面對一個人時挫敗的感覺。如果說有一樣東西,能讓我們認清自己,孤獨時就像是我們與自己的對話,能夠聽清自己的心,能夠在繁華之中有那麼一刻的清靜,好像全世界只剩下自己心跳的聲音,這樣我們便能更好地瞭解自己的心境。孤獨使得一個人完善,更加有深度與厚度。享受孤獨,享受與自己對話的每一秒鐘,爲自己留一方空間。

孤獨不可避免,不如把它看成一個朋友,一個能夠讓我們時刻認清自己的朋友,足夠用一生去珍惜,珍惜能與它共處的每一寸時光。

我相信,這本書能給我的,遠遠不止於此。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6

“若干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加西亞·馬爾克斯在魔幻現實主義代表作《百年孤獨》的開篇這樣寫道。布恩地亞上校的記憶猶如一滴墨水墜落在宣紙上,無法停止地渲染開來。

恰如《百年孤獨》這個題目給人的感覺一樣,開篇這段話,馬爾克斯將時間和空間拉長延展,給讀者以脫離現實時間的魔幻般的感受。

9年馬爾克斯開始創作《百年孤獨》,97年月29日小說發表。982年諾被爾文學獎授予馬爾克斯。馬爾克斯曾言:“活着爲了講述生活,生活並非一個人的經歷,而是他的記憶。”《百年孤獨》裏描述的那樣一個幾乎神話般的世界,那裏有馬爾克斯童年眼中拉美國家真實歷史的影射,有近代拉美社會百年變遷的縮影和拉美人民的精神意識,同時也融入了人類百年生存的鬥爭歷史和凝聚的經驗和精神,同時還提出了對現代人和社會命運發展前途的思索和探討。所有這一切的內涵意義使《百年孤獨》成爲一部具有史詩意義的作品。

小說的情節離奇令人迷惘。在小鎮馬貢多,布恩地亞家族上演着百年的興衰史。這個家族由衰轉盛,又由盛轉衰,一百年的歷程,轉來轉去,又回到原來的樣子,一切都逃不出一個詛咒。霍·阿·布恩地亞與表妹烏蘇拉近-親結婚,阿蘇拉擔心會像姨媽和姨父近-親結婚那樣生出長豬尾巴的孩子而拒絕與霍·阿·布恩地亞同房。布恩地亞於鄰居發生口角的時候,布恩地亞因爲鄰居嘲笑他被烏蘇拉拒絕同房而殺了鄰居。結果死者的鬼魂攪得布恩地亞一家日夜不寧,布恩地亞家族被迫遷移到小鎮馬貢多。起初布恩地亞家族人丁興旺,但是隨着內戰的爆發和外敵的入侵,布恩地亞氏的命運急轉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領導的32次土著居民起義都以失敗而告終。到了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的時候,因爲與姑媽烏蘇拉通婚,結果生下一個帶尾巴的女嬰,正好應驗了一百年前吉普賽人用梵語在羊皮紙上寫下的密碼,而這個密碼的破譯者就是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自己。這個無疑充滿了諷刺的意味。而這個帶尾的女嬰,被螞蟻咬爛以後拖入了蟻穴。隨後,小鎮馬貢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中。

作爲實主義文學的代表,《百年孤獨》以複雜的背景和離奇的情節鶴立於拉美文學史之林,作品充滿了理想的光輝。遙遠的馬貢多小鎮上發生着離奇的事情:奧雷良諾領導了32次起義結果都失敗;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在晚年不斷地織裹屍布;奧雷良諾第二則是不斷地修理門窗;俏姑娘雷梅苔絲每天要洗好幾次澡;小鎮馬貢多一場驟然而至的雨持續下了四年十一個月又兩天,此後十年,馬貢多滴雨未下;布恩地亞家族的人對美爾加德斯的磁鐵癡迷不已並且反覆上當;第七代奧雷良諾是一個出生就有尾巴女嬰,卻被螞蟻咬爛後拖進蟻穴;隨後一場颶風吹走了馬貢多小鎮,吹走了一切,比那場持續四年十一個月有兩天的暴雨帶走的更多……讀起來總是給人很虛幻很縹緲如此不真切的感覺。馬貢多百年的變遷和布恩地亞家族的興衰榮辱,是整個拉美社會變遷的一面鏡子。布恩地亞家族由於內戰和外敵,原本安定的生活轉瞬消失,家族命運急轉直下。與此相對應,在拉丁美洲,內戰連連,又有歐美殖民者的入侵。同時,家族的愚昧也拉美自身落後的寫照:家族成員的亂-倫與拉美文明程度的低下是相通的。面對落後和愚昧,布恩地亞家族不是追求變革,而只是面對過去,等待着“豬尾巴”的重現。這樣不思進取,最終只能導致馬貢多的落後,布恩地亞家族的衰敗,最後不可避免的被一陣颶風吹光。同樣,似乎也在暗示着拉美人民如果不思變革,最後只能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小說的結局布恩地亞家族連同小鎮馬貢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中。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的結尾寫道:“就在奧雷良諾·布恩地亞譯完羊皮紙手稿的最後瞬間,馬貢多這個鏡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鎮,將被颶風從地面一掃而光。將從人們的記憶中徹底抹掉,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作者對於落後和愚昧的態度是徹底否定的,於是安排了一場颶風隊舊事物來了一次徹底的清理。“百年孤獨”,既是說拉美落後的時間之長,又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作者的心態:對進步和先進的漫長等待。百年孤獨,百年的等待。至於這以後,落後和貧窮還會不會出現,沒有明確答案,但是馬爾克斯的願望是美好的:“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

對夢想與光榮的嚮往,對獨立與自由的憧憬,在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中,現實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於形式的虛幻,找到了最終完美無缺的結合點。

我常常自矜自己喜歡讀書,愛好書籍,卻又常常在讀書時極爲偏好,興起試讀名著,卻又爲那其中的晦澀難懂而撤退。事實上,於我而言,《百年孤獨》正是如此。

讀過一遍,心頭複雜感情簡直無法形容,最多的想法是:天哪,這寫的到底是什麼東西?什麼奧雷里亞諾,烏爾蘇拉,阿爾卡蒂奧,本就對各種又長又拗口的外文名敬而遠之的我,更是讀起來費力的將人物與身份對上。最要命的是,父親跟兒子常常會起同樣的名字,讓我毫無頭緒,一遍讀下來,腦子裏好像有漿糊,真是一點感想也沒有了。

不客氣的說,我實在是想着自己還有閱讀筆記,才硬着頭皮讀了第二遍。這一遍,我依舊不懂,卻感受到了內心有了什麼,咕嘟咕嘟的冒着泡泡。

它看起來那樣荒誕,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因爲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更令人奇怪的是,書中這個綿亙了百餘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奧就是叫做奧雷良諾,而家族中各種奇怪的事情,在阿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的身上反覆的發生着。

讀書之前老師介紹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魔幻現實主義正是由此影響。此時我也是切身的體會了。

《百年孤獨》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家族的一部興衰史,其脈絡就是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毀滅。馬貢多文明的創始人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了馬貢多的繁榮。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說:“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因爲馬貢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闢出一條道路,把馬貢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接起來。可是,他卻被家人綁在一棵大樹上,他的拉丁語,在家人心中只是瘋言亂語,幾十年後他纔在那棵樹上死去。

之後的幾代人,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幾乎如出一轍的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獨、苦悶、猜忌,導致了馬貢多狹隘、落後、保守直至沒落。

就像奧雷里亞諾,不斷的戰爭,他甚至已經忘記了當初的目的,而是在殺戮,血腥中度過。他的結局停留在小金魚中。

孤獨是感受,孤獨又無法感受。

當奧雷良諾參透了墨爾基阿德斯的羊皮卷的奧祕,一陣颶風將馬貢多抹去,從世人的記憶中根除,“因爲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書中如是說。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7

十五歲的寒假,坐在火爐邊,捧着一本《百年孤獨》,第一次進入馬爾克斯的神祕造夢術。我並沒有被後來在很多地方被反覆誇讚的開頭所驚豔,也沒有被那些圈圈圓圓,繞來繞去的名字觸發焦躁的神經,記住各個名字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也並沒有爲難到我。從始至終,我都沉浸在馬孔多的幻夢中。在那之後的好幾年間,我也沒有想明白是什麼讓我着迷,但那是真真切切的着迷,捨不得放下。

小學時候也作爲乖學生在老師的推薦下閱讀過一些小說,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有被我當睡前故事的《駱駝祥子》,和老師堅持讓買的《魯賓遜漂流記》。但它們沒有留下什麼印記。我那時怎麼能體會到祥子的無奈和魯濱遜的浪漫呢?現在應該是能體會了,卻在打開小說世界的大門之後,不願看了。因爲我終於知道,口味有許多種,而我已經找到我喜歡的那幾種。正因爲書太多了,所以在看大名鼎鼎的《生死場》,《狂人日記》時體味不出其間厲害,才能放心大膽地承認,真的不喜歡,先放棄好了。就連作爲生物專業的自己,第二次鼓起勁翻開《物種起源》從序言開始就難以繼續之後,也可以坦然地面對自己,再給自己一些時間好了。然後鬆一口氣般地,把書還到圖書館。

如果我現在回想起高中的語文課有什麼美好的回憶的話,其中之一就是把《霍亂時期的愛情》藏在課桌上成堆的資料下,貓着腰忘情地閱讀了。一想起那場景,就連高中的教室都不那麼沉悶了,彷彿窗外平行射入的每日都一樣的天光,都在悄悄跳舞。我清楚地記得我買下它的那一天。中午放學去小吃攤吃午飯的時候路過一家教輔書店,也會在門口擺一些暢銷書。我本漫不經心地經過,卻被暗紅色的封面吸引,猛地停下回身拿起摸了又摸。一般來說,因爲網上更便宜,我不會在實體店買書,但在我剛看完《百年孤獨》之後,毫不猶豫地買下《霍亂》。那本書後來封皮都被翻到磨損,我那麼愛它舊舊的樣子,我那麼愛它讓性子急躁的我一看就平靜下來的神奇魔法。爲了追求故事體驗的完整性,我會強迫地以從頭至尾的順序閱讀小說,決不因爲好奇而跳躍。這個習慣從我還不懂的欣賞故事情節的時候就養成了。可是,在讀完一遍之後再讀,我發現,《霍亂》的任何一頁翻開,都可以順利地往下讀,彷彿一個隨時都能進入的幻境,甚至在沒人時我會忍不住念出聲來,它近乎是詩了。後來知道馬爾克斯是如何在少年時期就對西班牙詩集倒背如流,也就不奇怪了。但還必須要感謝工作紮實負責的翻譯,這一點真是救了命了。

我想來想去也說不出爲什麼被《百年》和《霍亂》勾住。後來好像知道一些了,在我讀了《活着爲了講述》之後。

大概是從大學開始,得益於一個苦惱不知怎樣爲我挑選生日禮物而把我對馬爾克斯的迷戀當成靶點的摯友,每年生日我都會收到馬爾克斯的小說,這些書漸漸把封皮內部列出的“主要作品”湊起來。《活着爲了講述》一直沒有看,是因爲覺得不是講故事的書,想先看他講故事。當然,事實上,《講述》不是一本小說,但的確是在講故事,而且,不知多少人會慶幸馬爾克斯自己寫了這樣一本關於他自己的故事,這將勝卻他人執筆爲他作傳的千言萬語。

在看《講述》之前,我從未好奇過《百年》,《霍亂》這些故事是怎麼來的,但《講述》中對他早年故事創作的緣由回憶,無疑是對包括我在內的衆多讀者的福利。他如何受到上校外公的影響,如何追溯父母年輕時相愛的旅程,如何將街坊真實發生的讓他心驚的兇殺案落到紙上才終肯釋懷。對於講故事的擅長,也許是天賦,但沒有哥倫比亞動盪的環境,沒有他從小生長於其間的龐大家族,沒有家裏家外機敏包容的衆多女性,沒有和他一同奮鬥在艱難的新聞業的一衆同仁,就不會有今天我們爲之着迷的馬爾克斯。

和《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一樣,《講述》也是一本充滿力量的書。是什麼樣的力量呢?是真誠的力量,是執着的力量,是樂觀的力量。真誠是這本書最堅實的基礎,他回憶作家生涯萌芽階段面臨的困頓,苦澀,卻也伴隨精彩的經歷。認真描述伴隨他事業發展的每一個夥伴,這讓關於他的一切更加有跡可循。執着是他對新聞和寫作的執着溫柔而堅定地敲打着讀者的心。樂觀,則是他年輕時期面對種種困境的強大心態。這種心態在回首時可以總結爲樂觀,其實在當時或許也不是刻意的告訴自己要樂觀面對什麼,而是因爲心裏有一件除它不做的事情(當作家),所以物質,甚至家人的理解,都不那麼重要了,即使沒有,也不構成不開心的原因。我想這同樣是一本,年輕時和年老時看感覺會很不一樣的書,但我很慶幸我現在看到了。

《聰訓齋語》中談到讀書時的一段話,我深以爲然。“且從來拂意之事,自不讀書者見之,似爲我所獨遭,極其難堪。不知古人拂意之事,有百倍於此者,特不細心體驗耳”。後來我每每遇“拂意之事”,想到這段話,會好受一些。雖然我讀書少,知道的古人拂意之事少,但道理絕對是這個道理,於是心便放寬了。而《講述》的整個內容,有一個方面,就是馬爾克斯,以及他的家庭經歷的“拂意之事”。對他的家庭來說,這個“拂意”是貧窮,對他本人來說,比貧窮更甚的,是年輕的他在朝着作家這條路踏過去的重重未知和阻礙。這阻礙有家人的不理解,他對自己能否成事的懷疑,以及創作過程中本身的糾結。但他絕不是爲了講述這其中的不順,因爲在這個“故事”的結尾,他在朝着更好的前途邁進,是以一個上升的曲調結尾,彷彿是勝利者的姿態。如果童話是爲了讓小朋友相信生活的美好的話,那他的故事就是我初見生活面貌之後的現實主義童話。

故事的結局,他成功了,這不是以他終於在不惑之年能憑版稅過上物質豐富的生活爲標誌,也不是以他獲得諾貝爾獎爲標誌,甚至也不是以他的魔幻現實主義世界讓衆多信徒得到心靈的平靜與慰藉爲標誌,這隻以他堅持下來了,一直在做那件非它不做的事爲標誌。這讓你不認爲只因爲他最終獲得的這些成就他纔是他。他就是他。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8

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這本《百年孤獨》中描述了一個家族、一個村落的百年曆程。百年的時間是漫長的,幾代人的更迭,每個人都在這百年的生活中描繪着自己的色彩,從淺到濃,繼而陳舊褪色,直至被人遺忘。同樣,這個名叫馬孔多的村落的命運也如同百年舞臺上人們一樣,從孤寂到喧囂繁華,繼而被人遺棄,直至在狂風中化爲烏有。百年的興衰,百年的存亡,相對而言,這本書並不算很厚,充實且精煉,無累言贅語,且時間的跳轉不會令人顯得過於突兀。而作者在字裏行間展示了非凡的想象力,打破了固有思想的軌跡,跳躍在沉重的現實中,增添了魔幻色彩,令人讚歎。

長達一個世紀的故事發生在馬孔多,這個由第一代開拓者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創建的村落,瀰漫着約定成俗的自由風氣,它無需外界政治的幫助、參與,以其公衆認可的獨特方式良好的運行,如一個未加玷污的世外桃源般,簡單淳樸。而在現實中,這個閉塞的村落,卻在兩種期望中改變了原有的步伐。一方面源自村內人對外界文明的探索,他們充滿了開拓精神,努力與外界鉤織聯繫,他們通過河道引入一批異貌女人,他們興奮的迎接火車運輸道的觸角伸入,他們歡天喜地的接納香蕉公司的進駐。另一方面,則是異鄉他人對這片土地的覬覦,村落舒適的生存環境,愜意的生活氛圍,以及得天獨厚的資源吸引着外界的人們,有些人爲生活,有些人爲政治,而有些人則是爲了可怕的利益。最終這個歷經繁華的村落滿目瘡痍,即便有人想要恢復曾經的美好,在興衰的進程中也已無力迴天。

故事中的人物都有其獨特的風采,每個人都是不可複製、不可替代的。布恩迪亞家族中的衆人,既緊密相連,卻又是遙遙相望隔閡着,彼此的生活雖然相交,但感受與生命軌跡並不交融。他們身上流淌着相似的血脈,深沉的孤獨感卻充盈在一代又一代交織的生活中。

開拓者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雖然能力超羣,智慧超然,但與世界的相隔,與科學的遠離,讓他對吉普賽人的偶爾到來是那麼的癡迷。新鮮的事物,新奇的發明,以及不可思議的科學信息,是不變的他們認識變化的世界的一種渠道,也是他與外界唯一的聯繫。閉塞是集體的病症,正因如此,他想要改變,想讓自己天馬行空的想象成爲現實,想要利用外界新事物來改變一成不變的生活,試圖穿越森林去探索文明的觸角,他沉迷於試驗、研究、計算、書籍,期望與科學接軌,去認識他們一直存在的奇妙的未知世界。他那不受現實束縛的想象力、超前的思想、怪異的行爲,註定在人羣中只能孤芳自賞,無人瞭解,最終被視爲一個瘋子,而這並不是因爲他真的瘋了,而是因爲他的大智慧將他孤立於衆。他絮絮叨叨的語言,只因衆人聽不懂而被視爲瘋言。同時孤獨的並不只是這個家族的人,而是閉塞的整個村落,但捨棄孤獨的代價卻是沉重的,人爲追尋科學發明而癡迷瘋癲,最終落得綁縛樹下了卻一生,而村落也在鐵路香蕉公司的短暫侵襲中面目全非。逃離了孤獨,迎來了毀滅,人、情、事都不可避免。

烏爾蘇拉,這個布恩迪亞家族的女主人,也是整個家族的精神支柱,貫穿了家族興衰的始末。她樸實、正直、堅韌,面對一代又一代相似卻又不同的布恩迪亞子孫,奉獻着自己。在丈夫布恩迪亞沉迷在虛幻世界的時候,她用勞動養育着後代,在子孫在基準道路偏移的時候,及時將他們引入正途,在兒女長大時擴建家園、興旺家族,她用柔情溫暖着一個個孤獨的靈魂,她盡到了一個妻子,一個母親應盡的義務。她與鄰友好,熱情好客,讓家園一度成爲村裏最耀眼的所在,一切按照她規劃的明天進行,直至變化來臨,一步步走來的繁榮昌盛還是衰敗。變化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家族內部成員的外流,何塞·阿爾卡迪奧與麗貝卡的背叛外遷,奧雷里亞諾上校爲戰爭流亡在外,阿爾卡迪奧縱權後的處決,以及奧雷里亞諾們一夕間命喪政治。另一方面,當烏爾蘇拉的女主影響力逐漸被費爾南達替代,敞開的大門開始常年緊閉,民主自由的家庭氛圍變得越來越教條,就像自由派上校的一句戲言一樣,打倒了保守派,卻回到了貴族的生活,這讓爲數不多的後代紛紛逃離了這個家。費爾南達這個沒落貴族之女,從小被當做公主養大的女人,成爲了繼烏爾蘇拉之後的第二個女主人,用自己的生活習慣強制影響着其他家庭成員,她對這個家族的影響和烏爾蘇拉同樣重要,但影響卻是完全相反的,烏爾蘇拉用淳樸的熱情招攬着人氣,而費爾南達的一扇門,空留一幢冷冷清清的大房舍,沒了人氣的滋養,雜草的蔓延,螞蟻的侵襲,無力阻擋。

梅爾基亞德斯,是對這個家族影響甚深的吉卜賽人,是一個文明的傳播者,將世上最新的發明帶進這個村落,同樣他本人也是一個傳奇,他的死亡與重生,甚至永生。他在失眠症不可救藥侵襲這個村莊的時候來到這裏,解救了他們,他留下了對這個家族的預言書卷等待後人解密,他創造了一間神祕的小屋,讓其置於時間之外,定格的時間下,屋內的所有東西不會蒙塵,連房屋本身勢不可擋的腐朽、敗落也不能撼動。梅爾基亞德斯像個幽靈一般寄居在此,陪伴着每一個來到這裏的布恩迪亞家族的人。這是一個知識的海洋,智慧的殿堂,也是未來的鏡像。他鍥而不捨的引導着布恩迪亞後代破譯羊皮卷書,去揭開家族的全部面紗。雖然這個家族的成員陸續在這智慧的邊緣徘徊,卻總是被各種事情打斷,或是突如其來的感情,或是突發奇想的事業,終究未能觸及最終的答案。最後卻是家族外系子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在封閉的生活中,從那個神祕房間裏得到了常人難以企及的智慧,終於解讀了這個家族的祕密。若說家族祕密對這個外系子而言似乎也沒那麼重要,他所關心的只不過是自己不清不楚的身份與所要面對的命運罷了。而現實中的命運沿着既定的命運,在被解密的那一刻相交,羊皮卷灰飛煙滅,整個村落也化爲烏有。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9

每個人由於天生基因、後天經歷的不同,其眼裏的世界都不盡相同。當一個人把自己眼裏的世界,用無論音樂、繪畫或者文學等任何形式表現出來時,其他人哪怕再客觀,對作者瞭解再深入,也會根據認知力的侷限的或受已有的觀點和喜好的影響,對其產生形形色色有偏差的解讀。即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除了閱讀《百年孤獨》和準備寫這篇文章前看了百度百科對這本書的介紹外,沒有同作者更多的交集,也沒有對作者生活的那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習俗有任何的瞭解。並且,我有我的個性和經歷,我具有搞技術工作的人的理工科思維方式。因此,註定我的這篇文章,不乏個人的主觀感受和看法。

這本書我連看了三遍。

第一遍,我被其天馬行空怪誕離奇又順理成章妙不可言的表述方式吸引。當時我的感覺是,這本書內涵太豐富,而以我的智商,未必能領略其中一二。我在頂禮膜拜中迫不及待地看完這本書,對其中重複使用的N個阿爾卡蒂奧和奧雷里亞諾人名,以及錯綜離奇的人物關係也無暇梳理清楚。就如同墮入一見鍾情的情人的情網,被其富有獨特氣質和魅力的外表,蘊含太多灼見的思想吸引,難以掩飾傾慕之情,急於瞭解有關他更多的東西。同時,受書中人物無望的孤獨氣質影響,我的心彷彿也逐漸冷卻凍結。

第二遍,由於是緊接着看的,我依然處於熱戀狀態,在我親自賦予情人的閃耀光環中,在其幻景環生、深邃寬廣的懷抱中,我又一次忘情暢遊,洞察人間細微、領略世間萬象。而心中那份孤獨,更加冰冷堅硬。

第三遍,還是緊接着看的,但由於見慣和了解的深入,情人頭頂的光環已不那麼耀眼奪目,熱切的心情也逐漸恢復冷靜,我纔可以按照自己理解能力的節奏瀝清人物的名字和關係,纔可以用心領悟作者每一個表象後隱喻的事實。此時,心中凍結成塊的孤獨,已到了我不願容忍的地步。

不得不承認,《百年孤獨》非同尋常的表現藝術,就像梵高壓抑迷亂的畫作,巴赫深沉悲壯的樂曲那樣,具有攝人魂魄的力量,它能巧妙地撥通讀者大腦中前所未有的神經元連接,令你同作者感同身受,欲罷不能地隨着作者的牽引穿越百年滄桑,閱盡馬孔多那個特定時空裏,個人情慾的巔峯和心靈的谷底,家族註定的興旺和無望的'衰落,社會暫時的繁榮和實質的倒退,最終看透世相,淪陷於孤獨。對於我來說,這種孤獨讓我覺得自己的內心就象一截死去的木頭、一塊冷漠的冰塊或一坨堅硬的鋼鐵,可以刀槍不入但失去了女人柔情似水卻具有滲透化解以柔克剛的能力,以及由此帶來的幸福感和優越感。這不是我喜歡的狀態。歲月的磨礪雖然也給了我的小心臟一個堅硬的外殼,但只是爲了呵護內裏的柔軟、溫暖。

我相信,這個世界上,比馬爾克斯有智慧有想法的不乏其人,但能把這些智慧和想法表達出來,讓人們喜歡看,能打動人、震撼人,甚至對讀者產生更久遠實質的影響,需要的是表達的藝術,而馬爾克斯恰恰掌握了這門藝術。

百年孤獨的讀書心得優秀範文第共三篇

孤獨是可怕的。自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拉丁美洲幾乎都處在軍人獨裁政權的統治下。政客們的虛僞,統治者們的殘忍,民衆的盲從和愚昧,拉丁美洲百年的歷程不斷重複着怪圈,不是前進,而是徘徊。在《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接受專訪時對孤獨的解釋意味深長:孤獨就是不團結。作者著書的目的是希望拉丁美洲的民衆要團結起來,走向文明,走向開放,走向繁榮。

在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裏的所有角色,像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但更像是空虛無比的靈魂。我在讀這本書的同時,從裏面的人物的性格中,讀出了我們一生中可能遇到的種種孤獨。

如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一位屢經失敗,卻又百折不撓的科學家,總是擁有着無盡的幻想和無窮的毅力。他身上映射着所有的科學先驅者的影子,狂熱和冷淡,魯莽和沉着,探知的慾望和放棄的意念,各類矛盾的品格在他的身上一一體現。他試圖用磁鐵挖掘黃金,試圖將望遠鏡作爲武器,試圖把水銀冶煉成金子。他的努力並沒有得到多少人的理解,乃至於朝夕相處的妻子烏爾蘇拉也排斥他的所作所爲。可是當他揭破了生命的所有謎底時,他卻被當作瘋子,被捆綁在慄樹樹幹上,被迅速地遺忘。他忍受着生與死之間橫亙的痛苦無盡的孤獨。馬爾克斯似乎在用這個,表達着對所有的開拓者的深深的同情。

從第一代的布恩迪亞,直到第七代的奧雷良諾布恩迪亞,他們祖祖輩輩都在尋求自己的理想,無論是建立屬於自己的村落、土地、工廠、鐵路,還是愛情、親情、友情,還是戰爭、權力、金錢,他們在從無到有,從盛至衰的過程中,極度渴望,卻又無法溝通,這使他們浪費了大量的精力和財力,甚至揮霍了一生的青春,始終都沒有找到正確的道路,最終他們都無力地、無奈地陷入到不可救藥的孤獨中,在無人理解中孤獨地老去、死去

我並不喜歡這本書,它很沉重而又深刻,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馬爾克斯所說: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現代化的社會用文明將孤獨消除,還給這些與社會格格不入的人一個嶄新的天地。這樣,在新的社會環境中,他們會忘掉內心的迷茫,贏得充實的人生。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0

費爾南達死後四個月,兒子何塞·阿爾卡蒂奧才從羅馬趕回來,他本以爲可以回來繼承一大筆遺產,從而徹底擺脫在外面這些年過的窮困潦倒的生活。可是,家的破敗打破了他的美夢。他只有在家裏得過且過,苟且偷生。幾個附近的孩子成了他孤獨時可以頤指氣使的對象。然後有一天他們意外地發現,已故高祖母烏爾蘇拉的牀底下的地面閃着金黃。於是撬開地面,發現了三大袋黃金。還沒等何塞·阿爾卡蒂奧盡情揮霍,財富就被那幾個孩子洗劫一空,何塞·阿爾卡蒂奧也被他們淹死在浴缸裏。

阿瑪蘭妲·烏爾蘇拉帶着丈夫加斯通回到馬孔多。這個日漸蕭條敗落的家鄉卻是她在外多年夢魂牽繞的所在。一回到家她就興致勃勃地着手振興這個人跡罕至、鬼魂出沒的家。可是加斯通卻不以爲然。他對馬孔多沒有任何感情。他在等待阿瑪蘭妲·烏爾蘇拉厭倦,那樣他就可以帶着她離開這裏,去往繁華之地。可是阿瑪蘭妲烏爾蘇拉似乎根本沒有要走的跡象。最後加斯通只好獨自離去。

奧雷里亞諾和阿瑪蘭妲·烏爾蘇拉相愛了。他們愛得如癡如醉,無所顧忌。這個家族只剩下他倆,而他們卻渾然不知彼此竟是至親:一個是外甥,一個是姨媽。在相愛中他們忘卻時空,忘卻一切。一個新的生命孕育了,這個生命是布恩迪亞家族百年以來唯一愛情的結晶。初生嬰兒被發現長着“豬尾巴”,這是高祖母烏爾蘇拉最擔心的事,因此她在世的時候是堅決反對近親結婚的,因爲家族中曾經誕生過長豬尾巴的人。阿瑪蘭妲·烏爾蘇拉死於產後大出血。悲傷欲絕的奧雷里亞諾四處求助朋友,卻發現身邊沒有一個人可以傾訴。回家後發覺,初生的嬰兒被潮水般的螞蟻吞噬。在那一瞬他想起了梅爾基亞德斯羊皮卷卷首的提要: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

沒等奧雷里亞諾完全破譯羊皮卷,馬孔多就被颶風所消滅。“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

看了三遍,總算把全書的脈絡梳理得有點清晰了。這本書的魅力在於作者的超自然手法。一開始,讀者就會被書中繽紛多彩的拉丁美洲風情所吸引。吉普賽人的有趣把戲,當地的奇異習俗,布恩迪亞家族祖先遷徙至馬孔多經歷的磨難,馬孔多的興旺與衰敗。書中,死人會現身,人鬼可以對話,失眠症會傳染以至於整個村子的人失去記憶,牲畜因爲人的發情而多產,雨季可以持續4年多,活人可以生活在陰慘慘的鬼城。這些荒誕不經的故事情節增加了全書的魔魅、奇幻,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會有不知身處何處的錯覺。

布恩迪亞家族是孤獨的,每個人都與生俱來打上孤獨的烙印。這孤獨流淌於家族百年的血脈中,而且日益嚴重,最後讓家族歸於毀滅。這或許是在揭示一個事實,世界本來就是孤獨的。上帝創造了人不是爲了使人類聚合——那樣人類就太過強大而無法主宰。於是世界有了戰爭,有了災難;家庭有了猜忌,有了離間。

如果不是看了三遍,我絕對要把書中那些重複的名字搞混。男人要不叫做阿爾卡蒂奧,要不叫做奧雷里亞諾。其實那些相同的名字一個可能是祖父,另一個可能是孫子。爲了看懂,我只得羅列了一個詳細的名單,從第一代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到第六代的奧雷里亞諾。誰和誰,生了誰。發生在第一代周圍的事情,又會在最後一代身上重演。興與衰,成與敗,總是在不斷地輪迴。原來我對拉丁美洲的歷史知之甚少,《百年孤獨》給我展現了一個濃縮的拉美世界——那是一個孤獨的世界。在那片廣袤的土地,蘊含着無窮的神祕,創造過輝煌的古代文明,但她的近代史卻充滿了恥辱與壓迫,血腥和悲劇。自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那裏經歷了百年的風雲變幻。在加西亞。馬爾克斯用夢幻般的語言中,創業的艱難,文明的滲透,民主與共和之爭,內戰的爆發,壟斷資本主義的入侵等足以影響拉美的大事,卻濃縮在一個小小的名叫馬貢多的鄉村中,濃縮在一個叫做布恩迪亞的家族中。作者眼中的拉丁美洲近代歷史,是一個不斷重複的怪圈,看似前進了,卻實際上又回到原點。這大約可以解釋書中的那些人那些事總是在不斷重複的原因。

這部書的獨特之處還在於,無法歸納出一兩個主角。自上而下100年,連同那個剛出生的長了豬尾巴的嬰兒算進去整整七代人,其中六代人都是作者用心去刻畫過的,儘管所佔篇幅有多有少。書中的男人,每個人都很奇怪,似乎沒有一個正常。不是因瘋癲而被綁在樹底下,就是成天製作小金魚,或是癡迷於羊皮卷的破譯。至於書中的女人,我比較喜歡的是一頭一尾兩個女人——烏爾蘇拉和阿瑪蘭妲。烏爾蘇拉。她們是真實的,而不是虛僞的。烏爾蘇拉不懂羊皮卷,但她卻有樸實的真知灼見。她的高壽讓她幾乎見證了家族的全部興衰。我也喜歡幾個蕾梅黛絲包括祖母蕾梅黛絲、美人兒蕾梅黛絲和梅梅。最不喜歡費爾南達,她做作、虛僞、自私;也不太喜歡老處女阿瑪蘭妲,她不善良,報復心理太強。麗貝卡這個吃牆壁灰的怪異女子讓我一想起就毛骨悚然。桑塔索菲亞是個不幸的女子,生育了布恩迪亞家族的三個後代,一輩子孀居,爲着這個家操勞。庇拉爾·特爾內拉和佩特拉·科特斯,這兩個女子同樣在家族中是沒名沒分,後者甚至沒有留下一男半女,但卻活得瀟灑滋潤得多。庇拉爾·特爾內拉的壽命竟長達150歲以上!

范曄所翻譯的這部鉅作應該來說可讀性很強。文筆極其優美,讓我一而再沉浸在故事情節中。其他版本我沒看過。不過覺得有一些小小的不足就是有幾處把輩份給搞錯了。如191頁倒數第九行“奧雷里亞諾第二沒有放過款待堂兄弟們的機會”,這裏應該是“堂叔們”。同樣,204頁第八行“十七個堂兄弟”也應該是“堂叔”。還有一處,第268頁第四行的“伯父”應該是“祖父”。

全篇的讀後感羅嗦了那麼多,主要是現在有這個激情。如果讀了以後再過若干時間,對文字的印象就會淡漠下去,也就沒有如此清晰的脈絡了。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1

“若干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將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著名作家在代表作《》的開篇這樣寫道。在這不動聲色的敘述中隱藏着一種深沉的悲涼和無可奈何的感,卻又憑藉着巧妙的形成了巨大的懸疑。布恩地亞上校的記憶猶如一滴墨水墜落在上,無法停止地渲染開來。

恰如《百年孤獨》這個題目給人的感覺一樣,開篇這段話,作者馬爾克斯將時間和空間拉長延展,給讀者以脫離現實時間的魔幻般的感受。馬爾克斯曾言:“活着爲了講述生活,生活並非一個人的經歷,而是他的記憶。”

《百年孤獨》用魔幻現實主義的爲我們描述了一個幾乎神話般的世界,那裏有馬爾克斯童年眼中整個拉美國家真實歷史的影射,有近代拉美社會百年變遷的縮影和拉美人民的精神意識,同時也融入了人類百年生存的鬥爭歷史和凝聚的經驗和精神,同時還提出了對現代人和社會命運發展前途的思索和探討。現實和幻想、直敘與諷喻、寫實和誇張的完美結合,加上和的一些神話和傳說故事,無異繪出“一幅巨型”,將人類心靈孤獨的苦難史表現得淋漓盡致。

小說一直貫穿着兩個重要的主題:孤獨和宿命。一方面,以娜爲代表的幾個長壽的女人,代表一種,一種,一種家族的延續;另一方面,佈雷地亞家族在用孤獨來對抗時間,他們每一代人都無法擺脫孤獨的困擾,同樣也無法改變宿命的主宰。在小鎮馬貢多,布恩地亞家族上演着百年的興衰史。

這個家族由衰轉盛,又由盛轉衰,一百年的歷程,轉來轉去,卻又回到原來的樣子,一切都逃不出一個詛咒。以第三代阿卡爲對稱,第四代的孿生兄弟簡直就是第二代的兄弟倆的翻版,這象徵着一種命運的輪迴,一種註定無法改變的輪迴。而這種烙自家族和生理的還鮮明地表現在這個家族人之間的衝動和規範的禁忌之間造成的緊張關係。

即使是看上去最高尚最理性的奧雷連諾上校,也在數十年顛沛流離的戰爭生涯裏留下十七個私生子;而第四代奧雷連諾第二更是將這種情慾發泄到及至,並且神祕的引起了繁殖力的亢奮。到了最後,這種盲目的本能衝動到第蘭塔·烏蘇娜和第六代小奧雷連諾身上徹底的無阻擋的爆發出來,這種被壓抑了幾代的衝動如決堤的洪水淹沒了家族的一切。馬爾克斯自己在解釋這部作品的人物的孤獨性時,曾認爲“布恩蒂亞整個家族都不懂得愛情,不通人道,這就是他們孤獨和受挫的祕密。”

此外,我們不難發現作品中有兩個極爲顯着的特徵。其一是書中訴說的故事大都荒誕不經;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覆出現和相同怪事的重複發生。

小說的情節離奇,令人迷惘。奧雷良諾領導了32次起義結果都失敗;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在晚年不斷地織;奧雷良諾第二則是不斷地修理門窗;雷梅每天要洗好幾次澡;小鎮馬貢多一場驟然而至的雨持續下了四年十一個月又兩天,此後十年,馬貢多滴雨未下;布恩地亞家族的人對美爾加德斯的癡迷不已並且反覆上當;第七代奧雷良諾是一個出生就有尾巴男嬰,卻被咬爛後拖進;隨後一場吹走了馬貢多小鎮,吹走了一切,比那場持續四年十一個月有兩天的暴雨帶走的更多……讀起來總是給人很虛幻很如此不真切的感覺。

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更令人奇怪的是,書中這個綿亙了百餘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奧就是叫做奧雷良諾,而家族中各種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創始人阿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

布恩地亞家族百年的的興衰榮辱,是整個拉美社會變遷的一面,看似荒誕的一個家族其實正折射出了的歷史。布恩地亞家族由於內戰和外敵,原本安定的生活轉瞬消失,家族命運急轉直下。

與此相對應,在拉丁美洲,內戰連連,又有歐美殖民者的入侵。同時,家族的也是拉美自身落後的寫照:家族成員的與拉美文明程度的低下是相通的。面對落後和愚昧,布恩地亞家族不是追求變革,而只是面對過去,等待着“”的重現。這樣不思進取,最終只能導致馬貢多的落後,布恩地亞家族的衰敗,最後不可避免的被一陣颶風吹光。

同樣,似乎也在暗示着拉美人民如果不思變革,最後只能面臨被歷史淘汰的命運。這一個家族的孤獨與苦難也正是拉丁美洲人民的病苦與血淚。拉丁美洲的大自然,歷史悠久的古代神話,原始古樸的習俗,混雜的種族和,偏僻落後的鄉村生活,現代時髦的都市文明雨季激烈動盪的政局,所有這些因素都奇妙地混合在一起,夢幻的歷史與神奇的現實巧妙地融爲一體。

而正是這種神奇的不可信的現實,讓拉丁美洲處於獨孤的氛圍之中。當你真正瞭解那一段歷史,你會發現《百年孤獨》所揭出的不是單純的生活,而是表層下面一些更深刻的東西,不被理解的人,無法聯合的力量。這種孤僻貫穿了這本書,這正是作者對自己的出生地的希望或應說是絕望。

“百年孤獨”,既是說拉美落後的時間之長,又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作者的心態:對進步和先進的漫長等待。百年孤獨,百年的等待。至於這以後,落後和貧窮還會不會出現,沒有明確答案,但是馬爾克斯的願望是美好的:“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

對夢想與光榮的嚮往,對獨立與自由的憧憬,在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中,現實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於形式的虛幻,找到了最終完美無缺的結合點。“變現實爲幻想而又不失其真”,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完成鉅作後曾有一個:希望一百年孤獨的歷史永遠消失並再也不會出現。但願在擺脫孤獨的宿命後,拉丁美洲的未來歷程能夠繼續前進,而不是原地徘徊。

其實文章還是蠻看不懂得,那好似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2

如果一個人,沒有思想、沒有追求,隨波逐流,無異於行屍走肉,那麼即使身邊人羣環繞,也依然會感到內心孤獨。

《百年孤獨》這本名著講述的是布迪亞家族的發展史,整部作品講述了他們家族是如何創建土耳其大街,從一無所有到飛黃騰達再到衰敗沒落。

敘述了布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孤獨,每個人都生活在家庭生活裏,生活在熱鬧的大街上,在看似熱鬧的場所,家族人口之多,然而每個人卻都很孤獨,沒有可以理解彼此心靈的、懂得自己的人存在。所以在喧鬧華麗的家族下每個人都很孤獨,這些孤獨體現在年輕時期,更體現在老年時期。

作爲家族的創始人,土耳其大街的開拓者,何塞。阿爾卡蒂奧。布迪亞每天沉迷學習科學,鑽研一些與科學有關的任何東西,可以運用到生活中,甚至不顧妻子的反對,拿出家裏一切可以運用的錢財,在吉卜寨人來的時候不惜一切代價換取與科學有關的東西。然而,由於他的想法過於超前,又沒人能理解,他自己甚至有些癲瘋,最後被家人捆綁在一棵大樹上,最後死去。他的孤獨在於沒人能理解他思想的高度。

他的妻子——烏爾蘇拉辛苦地操持起了整個家,帶着這個家走向繁榮,而且用心的教育了布迪亞家族幾代人。然而卻沒有人真正關心過她的生活,甚至自己到老年時眼睛失明好多年,後輩都無人可知。活了一百多歲,最後孤獨終死,真是太過可悲,沒有任何人真正的關心過她。

他們的大兒子何塞。阿爾卡迪奧,由於剛步入青春期,又沒有父母真正關心他心裏所想,因而情竇初開,亂了心數,在意亂情迷之下卻和庇拉爾產生了情愫,而這種感情沒有走心,只是爲了排解黑暗的孤獨,最後讓庇拉爾懷上了孩子,自己卻一走了之。

奧裏利亞諾,烏爾蘇拉的二兒子,年輕時就喜歡獨自在作坊裏煉製小金魚,絲毫沒有情愛之感。直到後來遇到了還是個孩子的雷梅黛絲,他親手把她養育成人後和她成婚。雖然有很大的年齡差,婚姻生活卻過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雷梅黛絲意外身亡,他又回到了孤獨的作坊中,心靈也也異常孤獨。後來,他爲了排解孤獨,參加了戰爭,發起了32場內戰,和好多女人有過情感上的糾纏,生下了17個兒子。但是他絲毫沒有任何感覺,內心仍然感到很孤獨,甚至到最後他也不知道自己爲何發起戰爭。直到老年,還是在家裏製作小金魚,直至老死。

這裏邊還有好多好多人,直到他們的第七代出世,這個百年家族裏的每個人都很孤獨,都是活在自己的生活中,內心沒有人走進,來分享他們的內心,關照他們的內心,才使得一個個人在人數衆多的大家庭裏會幹出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

因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定要與身邊的人做好溝通,包括家人、愛人、朋友,來理解他們的內心,方能擺脫真正的孤獨。

而在書中也暗示到了擺脫孤獨最好的方法就是“擁有愛情”,這其實也說明了還是要找個懂自己的人,愛情是要心靈上的相通。同時我也認爲一個人排解孤獨還可以是“友情、親情”。只要是思想和自己相同,志同道合的人,靈魂上可以溝通,特別懂自己心之所想,那麼便不會有那麼孤獨。

同時,最重要的是一個人的精神世界要足夠豐富,要有自己的思想。這樣縱使他每日獨來獨往,那麼也不會感到孤獨。如果一個人,沒有思想、沒有追求,隨波逐流,無異於行屍走肉,那麼即使身邊人羣環繞,也依然會感到內心孤獨。

《非暴力溝通》中有一段話寫道:

“我常常想,如果有一天,技術的進步最終被用來摧毀人類,那麼,並非是暴行導致人類的滅亡,當然,更不能說是復仇行爲使人類滅亡……人類的滅亡,卻是因爲現代人唯唯諾諾、缺乏責任感,畢恭畢敬地服從各種命令。我們所看到的悲劇和馬上就要看到的更大悲劇,並非是世界上反抗的人、不服的人增多了,而是唯命是從的人、聽話的人越來越多。一旦意識不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就成了危險人物。”

同時,一旦一個人失去了自己的思想,也會不知不覺間變成了危險人物。

因而生活中擺脫孤獨的方法,就是找到值得傾訴的人,志同道合的人,道出心中之事,這樣纔會感到心裏有所寄託。同時,自己的精神世界也要豐富起來。

有很多自殺的人,如果在自殺之前能夠有個知心好友和他們進行傾心相談,瞭解心中的苦楚,應該就會減少很多自殺死亡率,其實很多人自殺也是孤獨的另一種表現。

之前我教過的一名學生,每次來我課上都淚眼朦朧的來上課,一問果不其然不是和家長吵架就是在學校生老師的氣了或者和同學吵架了。處於叛逆期的孩子內心很是敏感,感覺沒有人理解她,感覺自己的媽媽不可理喻,一點都不懂她,不理解她,特別委屈。因此每次上課前都要有半個小時左右時間來調解孩子的情緒。

剛剛好之前新東方組織了一場培訓,就是有關於“如何和青春叛逆期的孩子相處”。於是我開導她,鼓勵她的同時也調解她與她媽媽之間的關係,孩子的心情就好轉了很多。因爲她認爲孤獨的內心有人懂了,有人瞭解了。其實孩子是很好的孩子,只是有時家長和孩子的溝通方式要換種模式,要讓孩子知道家長了解她內心的孤獨。

電影《牧馬人》中,男主的父親老年之時已在美國成爲億萬富翁。然而他卻感慨的說出:“在財富上,我是個億萬富翁,可在感情上,我卻一貧如洗。說得準確一些,我是個乞丐。”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他的兒子老許,雖然他們在草原的生活過得艱苦樸素,但是他卻生活得很踏實很幸福,因爲有他的老婆一直陪着他,愛着他。可見生活條件的好壞並不能決定一個人孤獨與否。

一個人精神世界的豐富纔是真正的擺脫孤獨。

毛主席當年在湖南上大學時,常常身無分文,但卻與蔡和森等好友每天過得很充實,讀書寫文章、談論國家之事。可見,一個人精神世界的豐富纔是真正的擺脫孤獨。

特別喜歡這段話:

“從古至今成大事業者必經過三種境地。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地也;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地也;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地也。”

雖然獨自一人在外多年,但是我卻可以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睡覺、一個人逛街、一個人旅遊,一個人去做任何可能別人想不到的事情。

晚上,下班之後,批改着學生作業。夜半時分,聽着歌曲,看着自己喜歡的書籍,還有如此刻一樣寫着讀書筆記,一個人的生活也可以很豐富多彩,又過得很充實。

每個人內心可能都會有孤獨之時,但是要看自己如何來消遣孤獨。其實,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華,才能成就大事。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3

人生來就是孤獨的,苦苦在世上掙扎,人們渴望真情,但是怕孤獨的恐懼又無時不刻的侵襲人們的孤獨,讓人倉皇不安,讓人爲了逃避恐懼而越來越遠,百年孤獨讀書心得。一本《百年孤獨》,一個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歷程,百年的歲月,如同長江黃河滔滔如流,最終在百年之中,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終點回到起點,社會的發展,家族的變遷,都畫着一個圓形的軌跡。

小說的情節離奇令人迷惘。在小鎮馬貢多,布恩地亞家族上演着百年的興衰史。這個家族由衰轉盛,又由盛轉衰,一百年的歷程,轉來轉去,又回到原來的樣子,一切都逃不出一個詛咒。霍·阿·布恩地亞與表妹烏蘇拉近-親結婚,阿蘇拉擔心會像姨媽和姨父近-親結婚那樣生出長豬尾巴的孩子而拒絕與霍·阿·布恩地亞同房。布恩地亞於鄰居發生口角的時候,布恩地亞因爲鄰居嘲笑他被烏蘇拉拒絕同房而殺了鄰居。結果死者的鬼魂攪得布恩地亞一家日夜不寧,布恩地亞家族被迫遷移到小鎮馬貢多。起初布恩地亞家族人丁興旺,但是隨着內戰的爆發和外敵的入侵,布恩地亞氏的命運急轉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領導的32次土著居民起義都以失敗而告終。到了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的時候,因爲與姑媽烏蘇拉通婚,結果生下一個帶尾巴的女嬰,正好應驗了一百年前吉普賽人用梵語在羊皮紙上寫下的密碼,而這個密碼的破譯者就是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自己。這個無疑充滿了諷刺的意味。而這個帶尾的女嬰,被螞蟻咬爛以後拖入了蟻穴。隨後,小鎮馬貢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中。

讀這本書感覺最強烈的便是書名所啓示的悲涼的孤獨感。孤獨的宿命圍繞着這樣一個家庭,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似乎也預示着他們相同的命運。布恩地亞家族七代人每個人的精神歷程都是一個圓,他們從小就孤獨,冷漠,古都似乎是這個家族每代人共同的特點,成如小說中寫道:“布恩地亞家族每個人臉上都帶着一種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獨神情,長大後,他們都試圖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獨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動總是歸於挫敗地沮喪,他們又以不同方式,一個個陷入更深沉的孤獨之中,對他們來說,孤獨彷彿一種神祕的命運難以抗拒。”終點最終回到起點,讓人感覺到巨大的蒼涼與悲涼。

讀這樣的小說,感覺就像看作者站在一個高的平臺上,去俯視整個布恩地亞家族的命運,聽作者講述一個已然逝去的故事。隔着距離從外看馬貢多,無論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是一個孤獨的島嶼,而湊近了看家族七代人的悲歡離合,便可發現一個個更爲悲涼的孤獨的靈魂。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儘管很多認爲打破孤獨進行種種艱苦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終以失敗告終,如書中烏蘇拉在非常孤單之時,只好去找她那不中用的被人遺忘在慄樹下的丈夫,對他說:“你看看這個空蕩蕩的家吧,看看我們那些散在世界各個角落的兒女吧,咱們又像當初那樣只剩你我兩個了。”而霍基·阿卡迪奧對她的悲嘆卻是充耳不聞,她這些話好象是在講給一個死人聽,對於烏蘇拉來說,豈止只是剩兩人,其實只是剩她一個人孤獨的生存着。生性孤僻的阿卡迪奧,在他生命的最後兩個小時,他童年時代就一直折磨着他的恐懼突然消失了,在對人生的回顧中,他終於明白自己是很熱愛過去最北他憎恨的人們,面對死亡,他感受到的不是害怕而是懷戀,他似乎時有所覺悟了,或許那種一之折磨他的恐懼便是對孤獨的恐懼,人的存在就是選擇,就是選擇他的獨特生活行動的方式,一直以來他都試圖以自己的方式驅散這種恐懼,但最終未能如願。

馬爾克斯在談及作品中人物孤獨性時,他說過:“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這是以這個家族的命運來反映整個拉丁美洲的命運,他希望於整個民族的團結。“布恩地亞家族都不懂愛情,不通人道,就是他們孤獨和受挫的祕密”他們的孤獨並不是擁有真理的靈魂而具有的高潔峭拔,因不能與人分享智慧的快樂而孤獨寂寞,而是由於與愚昧並存的感情的匱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與心的離異與隔膜,這樣的孤獨竟可以將一個昔日曾經繁華的小鎮最終消失。在此,馬爾克斯是告訴人們,孤獨的實質是一種毫無意義的生存哲學,它意味着一冷漠、消極的態度去對待生活,事實上,你以怎樣的態度去對待生活,生活同樣會以怎樣的態度來回報你,一個陷入孤獨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只能與貧窮、愚昧和落後爲伍。這樣的作品現在讀來仍有它的意義,在一個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每個人都固守着一份自己的孤獨,事實上,這種孤獨會使人走向冷漠,最終如馬貢多城一樣灰飛煙滅,消失於無形。

在《百年孤獨》中作者用夢幻般的語言敘述了創業的艱辛,文明的出現,繁衍與生存,愛情與背叛,光榮與夢想,資本主義的產生,內戰的爆發,壟斷資本主義的進入,民主與共和之爭等足以影響拉美的大事,卻讓他們集中發生在一個小小的名叫馬貢多的鄉村中。把布恩迪亞家的每個成員都深深的牽扯了進去。在故事的結尾時。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閱讀了記載這個百年世家的命運的羊皮卷後說:“這裏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經看到過,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這個總結性的人物之口,表達了自己對拉丁美洲百年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餘年的歷史是重複的,拉美的發展和歷史進程都停滯不前。

其實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迎來美好的明天。同理,只要人人團結在一起,我們的世界將會更加精彩、和諧。也不會不至於停滯不前!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4

“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梅爾基亞德斯

加西亞·馬爾克斯以小說作品創建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卻又生動可信的現實,映射了一片大陸及其人民的富足與貧困。這是諾貝爾的頒獎詞。他們說,這是值得全人類閱讀的文學鉅著。

我在一口氣看完之後,卻忽然想到了《紅樓夢》,對於《紅樓夢》,人們褒貶不一。對於《百年孤獨》,我也一直堅信這種說法,你也許能看到人性、愛情、親情,也會看到戰爭、迷信、神幻,我只能說,這個由馬爾克斯創造出來的世界足夠現實,也足夠真實,真實得讓人不禁潸然淚下。也許,這就是一本鉅著的力量吧。

如今的文學,不知怎麼,沒有了華麗的文字,沒有故作姿態的情節,每一個字似乎是越來越普通,但當它們相遇的時候,又會產生一種無法言喻的舒適感。我不管這是否是現代文學的一種趨勢,還是一種手段,我終究還是欣喜這種變化的,如同讀完《百年孤獨》時的那種充實感一樣,就像經歷了別人的整個人生,明明是再普通不過的故事,可就是這樣一個接着一個的故事,堆積了整個人生,甚至是一個家族的百年孤獨。

馬爾克斯於上世紀二十年代出生,我在想,當初他在寫《百年孤獨》的時候,有沒有想到自己會得諾貝爾,有沒有想過自己跨越了幾乎一個世紀,甚至在獲諾貝爾的前一年,他還在寫一部兇殺案的小說,甚至在2年,他還在寫具有現代氣息的文章。

他是幸運的,看看他上世紀早期的作品吧:《枯枝敗葉》,再看看他年的作品吧:《我不是來演講的》,只是看着這兩個書名,就能感受到兩個世紀文化的衝撞。我個人是很羨慕能夠跨越世紀的人,也許我跨過,不過那時的我兩三歲,沒有激動,沒有欣喜,不知道昨天和明天竟然就是兩個世界,沒有像8後那樣做一些紀念百年的事情。

而馬爾克斯不同,他帶着自己的記憶、自己的作品、自己的成熟,在另一個世紀繼續寫作着。現今,我擁有了自己的記憶、自己的思想,卻只能看着那年份上個位數的變化,不知那百位上的數字何時會變化,甚至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見到那新的一天。

也許我不會見到,但若真有那麼一天,我一定會登上那高高的山頂,看着昨天的月亮和明天的太陽,就這麼垂垂老去。

我願意去相信這偌大的天地間有一個世界平行於我們,我也願意去相信這個世界屬於那個百年孤獨的家族。他們在我們不知道的空間裏生存了一年又一年,一個百年又一個百年,如同當初他們誕生那樣,在我們不知情的情況下,又消失不見。也許這就是《百年孤獨》的魔力,他們太過真實,又太過虛幻,好似有時我們就是他們,他們就是我們,只不過他們消失地快了些,我們消失地更慢了些。

22離我們似乎又更近了,他就在我們的眼前,比起瑪雅“22”我更願意相信中國科學家的預言。忘了那數字,只記得那單位是億年,現在想來的確是很遠,若當真到了那一年,有人如同現在一樣,告訴他們,世界末日就要到了,我只是好奇,那時的人們是否會相信。

也許,那個時候,會有第二顆“地球”,比現在人們的擔驚受怕要好得多了。

這一切一切的天馬行空,說到底還是《百年孤獨》給我們的難題,也許,活在當下。比什麼都重要!

《百年孤獨》,作爲爲馬爾克斯贏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成名作,它無異是一本不容錯過的精彩小說。不少人分析這部作品,說它反映了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等等。我沒有足夠的知識供我寫下如此深刻的評論。因此只能作爲讀者,去講述這部小說中最令我記憶深刻的,兩位迥然不同的女性。

“烏爾蘇拉象丈夫一樣勤勞。她是一個嚴肅、活躍和矮小的女人,意志堅強,大概一輩子都沒唱過歌,每天從黎明到深夜,四處都有她的蹤影,到處都能聽到她那漿過的荷蘭亞麻布裙子輕微的沙沙聲。”

比起那個無比經典的開頭,我想這句話要顯得平凡的多,因此通常不被人所注意——這是這本書中出現的第一句正面描述烏爾蘇拉的話語。正像書中所描述的那樣,烏爾蘇拉這樣一位看似平凡的女人,她的勤勞和堅強是她身上最爲耀眼的閃光點。她是一位妻子,一位母親。無論是她的丈夫爲怪異的學術癡狂之時,亦或是發現她的子孫陷入了怪誕的命運之中,她都不懈地與命運抗爭着。試圖讓困境得以扭轉,讓人與人之間多一絲聯繫,統一起分散的力量。

儘管最後這種嘗試仍以失敗告終,而她的晚年也在由眼疾帶來的模糊黑暗和過於長久的歲月所致的逐漸衍生的的孤獨感中度過。但她的熱情堅強,在一堆性格孤僻怪異的族人中顯得尤爲珍貴難得。而由她所操持的,幾代人同堂而居的生活,也一度是《百年孤獨》中最爲幸福美好的場景。

阿瑪蘭塔·布恩迪亞,烏爾蘇拉的小女兒,這位面容嬌俏的少女愛上了鋼琴技師皮埃特羅。

嫉妒使她不惜一再破壞表親麗貝卡與他的婚姻,直到無意中毒死了哥哥的妻子——年幼而賢淑的蕾梅黛絲。強烈的悔意與仇恨交織,扭曲了她的心理。她與皮埃特羅交往,但卻又拒絕與他結婚,使得皮埃特羅爲此自殺。出於悔恨,她故意燒傷一隻手,終生用黑色繃帶纏起來,決心永不嫁人。

但內心的孤獨、苦悶讓她難以忍受,甚至和剛剛成年的侄兒廝混,即便如此她始終無法擺脫內心的孤獨。她把自己終日關在房中縫製殮衣,縫了拆,拆了縫,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對布恩地亞家族來說,孤獨是一種通病。或許即使不存在皮埃特羅,阿瑪蘭塔的結局並不會有多大差別。在不斷重複的命運裏,皮埃特羅是一個起點,讓阿瑪蘭塔告別了少女的活潑純真。她一生都在渴望愛情,同時一生都在排斥愛情。在這種矛盾的煎熬中,度過了自己的一生。

烏爾蘇拉和布恩迪亞經歷,可以說是《百年孤獨》中,本恩迪亞家族命運的影射——註定與無法擺脫的孤獨相伴而老。小說中的魔幻色彩,使得家族的經歷被冠以“命運”一說。但實際上許多事物的轉變是有跡可尋的:出於人性的貪婪、嫉妒,挑起了戰爭,引發了死亡;由於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個人逐漸變得孤僻而與羣體失去聯繫,因而使得這個家族七代人始終徘徊在這種孤獨中度過了漫長的一百年。願像結尾的寓言所說的那樣,此後不會再有這樣一個家族,要揹負百年的孤獨。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5

孤獨是布恩迪亞家族的家徽,每一個成員都自覺不自覺地佩戴着它。同時,孤獨在他們的世界裏又是一把雙刃劍。他們害怕自己陷於孤獨的泥淖,而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在反抗孤獨,悖論的是他們的生存又離不開這種孤獨,他們渴望保持孤獨的高傲姿態。可見,布恩迪亞家族成員的孤獨帶有一定的矛盾性。

烏爾蘇拉積極融入生活,奧雷里亞諾上校不斷反覆熔鑄小金魚,阿瑪蘭妲織了又拆,拆了又織不停做壽衣,庇拉爾·特爾內拉在與不同男人的糾纏中麻醉自己……布恩迪亞家族的每一個成員就這樣無休止地在孤獨中掙扎,既想逃脫,又想保持這種孤獨的姿態。他們所有的努力似乎看是是沒有結果的一種勞作。然而,按照本雅明寓言理論的說法,所有的寓言文本具有救贖性特點來解讀,我們會吃驚地發現,他們不斷反覆勞作和西緒弗斯推石上山似乎有着某種相同的啓示意義。不斷反覆勞作,而又毫無結果,這是一種超驗的意象。“是一種對人類某種狀態的說明。通過這樣的說明,一個家族的孤獨在此被進一步表現爲現代人共有的巨大困惑:‘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我們到哪裏去? ’而且,歷史越是發展,文明越是進步,人類越是對自己有所認識,這種擾人心緒的困惑也越是得以增長。而最爲困惑的也許是,人類永遠也無法看清自己。”就像羊皮紙手稿是一張寫滿布恩迪亞家族孤獨的密碼,一旦當人類徹底認清了自己,讀懂了這張帶有寓言色彩的手稿,人類也就會毀滅了自己。就像布恩迪亞家族的人們一樣,在一陣颶風中,永遠消失在這個塵世了。《百年孤獨》中的人們一直處於像《緻密倫娜的情書》中說道:“我的本質是:恐懼。”以致密倫娜在給勃羅德的信中說“我還沒有認識他的爲人,就已經認識了他的恐懼……”。如同克爾愷郭爾所說:“當恐懼害怕他自己時,他就同恐懼對象保持着一種詭譎地關係。他的目光就再也離不開這個對象,而且,他也不願意離開,因爲,當某一個人想把目光從那個對象上挪開時,他就會感到後悔……”

在整個故事中,布恩迪亞經歷了從淳樸的鄉村生活到戰爭、革命,接着殖民入侵後的西方思潮的侵蝕,在到一切歸於平靜後的絕望、滅失,正是哥倫比亞,甚至是整個拉丁美洲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的再現。故事中的戰爭是美洲反殖民戰爭的縮影。主人公“奧雷連諾上校發動了三十二次武裝起義,三十二次都遭到了失敗。他跟十六個女人生了十七個兒子,這些兒子在一個晚上接二連三被殺死了,其中最大的還不滿三十五歲。他自己遭到過十四次暗殺、七十二次埋伏和一次槍決,但都倖免於難”,最終在革命與無休止的戰爭中,上校殺死了自己的親密戰友,不可避免的使革命走向了停滯和反動,這和拉美洲的革命歷程是吻合的。而上校在否定與自我否定,空虛與迷惘中失去了信仰和精神支柱,這是所有挑戰孤獨的勇士們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失敗。奧雷連諾上校最終遠離塵囂,又躲入了小屋,度過了後來無用的數年歲月。這同樣也是美洲轟轟烈烈的革命沉寂之後,那些昔日的英雄無奈選擇.

“我要爲我童年時代所經受的全部體驗尋找一個完美無缺的文學歸宿。”這句話出自1982年,哥倫比亞黑綿羊出版社推出的加西亞·馬爾克斯與另一位哥倫比亞作家兼記者普利尼奧·阿普萊約·門多薩的談話錄《番石榴飄香》,是馬爾克斯關於《百年孤獨》寫作意圖的敘述。很明顯,這部作品是作者在以“我之筆寫我之事”。同樣是在《番石榴飄香》裏,馬爾克斯和門多薩還有這樣的一段對話:“門多薩:布恩迪亞家族的歷史可以說是拉丁美洲歷史的翻版嗎?馬爾克斯:是的,我是這麼看的。拉丁美洲的歷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勞的奮鬥的總結,是一幕幕事先註定要被人遺忘的戲劇的總和。至今,在我們中間,還有着健忘症。只要事過境遷,誰也不會清楚地記得香蕉工人橫遭屠殺的慘案,誰也不會再想起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可以肯定作者馬爾克斯就是要用布恩迪亞家族的百年曆史來濃縮拉美洲的的歷史演變的。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小說的結尾處,用一個充滿神祕主義色彩的隱喻高度濃縮地概括和預言了拉丁美洲的歷史。他寫道:“命中註定要一百年處於孤獨的世家決不會有出現在世上的第二次機會。”也預示了只有這樣的歷史背景纔可以成就這樣的人的命運,唯有這樣的命運,最能反映這樣的歷史歷程。在整部作品中,作者的童年被融合了進去,童年時經歷了那樣的孤獨、苦難的。童年的故事是作者自己的,同時其中有許多個“我”的生活影子。這些影子的集合就是這個民族的歷史了。

從作品單個的人物形象來看,除了以上提到的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是拉美洲一代革命英雄的典型外,還有很多的形象同樣具有代表性。如家族中的另一個貫穿始終的人烏爾蘇拉,她從未看過羊皮書卷,卻遠比所有人都先知先覺。早在羊皮書破譯之前,她就曾經在內心中對自己說:“這些事情在他們發生之前我就曾經見過,也早就知道”。這個智慧的人象徵了什麼?是普通的人有着永恆的智慧,抑或是歷史循環的真諦?如果是《百年孤獨》這作品還有一絲亮色,就在這個老媽媽身上。她沒有什麼文化,也沒有什麼深刻的思想,但是卻有着質樸的本色,無論什麼境遇。她一直活到自己的第六代出生,並且在暮年完全變瞎之後仍掩飾這一點,繼續自己的操勞和回憶。她可以用皮鞭抽打暴戾的孫子,打得他滿街亂竄;也能夠去牢獄中探望造反的兒子,雖然對他的革命毫不理解,卻毅然偷偷捎給他一把。她招待兒子的死敵,一位政府的將軍在她家裏吃飯,因爲她覺得這將軍人品好,爲窮人做了許多好事;她痛罵奧雷連諾上校忘記了自己的承諾,驕傲的宣稱只要他敢殺害自己的朋友,就把他拖出來親手打死。烏爾蘇拉的品質彷彿是這個家族的存在的像標,而她的長壽也表明了“婦女們能支撐整個世界,以免它遭受破壞”;於此相對“而男人們只知一味地推倒歷史。”在作者的眼中?男子們熱衷於發明、鍊金、打仗而又荒淫無度,而理智清醒的總是婦女。這種性的對比呈現的是兩種力量的對比。當烏爾蘇拉終於死去,力量的天平失衡了,她的子孫也在不久的將來灰飛煙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