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工作報告 > 關於教育扶貧的調研報告大綱

關於教育扶貧的調研報告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7W 次

“扶貧先扶智”決定了教育扶貧的基礎性地位,“治貧先治愚”決定了教育扶貧的先導性功能,“脫貧防返貧”決定了教育扶貧的根本性作用。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教育扶貧的調研報告,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教育扶貧的調研報告

  【關於教育扶貧的調研報告1】

爲進一步提高教育精準扶貧工作實效,按照市政協安排,前不久市教育局組織開展了全市教育精準扶貧工作專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市貧困鎮村教育基本情況

據調查,目前全市共有貧困鎮村中小學幼兒園546所,在校(園)生11.85萬人,其中:初中含九年制51所,在校生2.3萬人。小學264所,在校生4.4萬人;小學教學點389個,在校生0.8萬人。幼兒園231所,在園幼兒3.3萬人;附設幼兒園(班)297所,在園(班)幼兒1.05萬人。其中建檔立卡困難學生(幼兒)6.34萬人(幼兒園0.88萬人,小學2.28萬人,初中1.09萬人,高中段0.99萬人,大學生1.09萬名),約佔全市農村學生總數的34%、貧困鎮村學生總數的54%。

二、全市教育精準扶貧工作開展情況

近年來,全市教育扶貧工作爲我市脫貧攻堅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今年以來全市教育系統緊緊圍繞全市脫貧攻堅大局,再強措施,再加力度,聚焦重點,聚力推進,教育脫貧工作力度持續加大、成效明顯增強。

(一)抓救助,貧困學生資助工作有力有效。以建檔立卡農村貧困學生爲重點,加大資助力度,完善了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覆蓋學生資助體系,落實了“普惠+特惠”的一系列教育資助政策,資助面達到全覆蓋。特別是我市在全省率先實施了就讀商洛職業技術學院家庭經濟困難戶及移民搬遷戶子女“兩免一補”政策。據統計,今年以來,全市共籌措中省市縣各級教育資助資金近3億多元(爭取中省資金20821萬元,市縣區自籌資金近1億元),救助各類貧困學生46.68萬人(次),其中:投入3200萬元,爲全市3.48萬名學前一年幼兒免保教費並補助公用經費;投入640萬元,爲全市8000多名建檔立卡在園困難幼兒補助了每生每年750元的生活費。投入1.3億元,爲全市義務段19.63萬名中小學生全部免除了學雜費並免費發放了國家教科書;投入2200萬元,爲全市4萬多名義務段貧困寄宿生補助了每生每年小學1000元、初中1250元的生活費。投入1350萬元,爲全市近9000名建檔立卡貧困普通高中學生免除了200-800元不等的學費;投入1400萬元,爲全市近1.5萬名普通高中貧困學生髮放了每生每年平均2000元的國家助學金。投入1000多萬元,爲全市1.6萬餘名中職學生髮放了國家助學金並免除了學費;投入300萬元,爲全市1000餘名建檔立卡中、高職貧困學生一次性發放了人均3000元的生活費。投入5500多萬元,爲全市縣區1077所14.67萬名農村義務段中小學生實施了每生每天4元的營養改善餐補助。在此基礎上,各學校也從公用經費中拿出3%-5%比例的資金對建檔立卡貧困學生進行了重點資助。

(二)抓培訓,貧困人口技能教育紮實開展。市教育局成立了以主管局長爲組長的培訓工作領導小組,將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做爲一項重要內容認真進行了安排部署,把職業技能培訓納入市、縣經濟社會發展整體規劃,對接我市特色產業發展需要,優化職業學校專業設置和課程內容,增強教育技能扶貧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全市各級教育、發改、財政部門通過不同渠道累計爭取資金投入3000餘萬元,改善了職教學院和縣區職教中心基礎設施條件,校容校貌、食宿教學場地、實訓場所不足等方面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以我市鄉村旅遊服務、餐飲廚藝、家政服務、養老服務和特色農業“八大件”、中藥材、高產農作物等種養殖爲重點,依託縣區職教中心和鎮農技校開展轉移就業、實用技術免費培訓。各中職學校積極與政府有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聯繫,建立培訓基地,制定培訓方案和計劃,採取多種形式開展各級各類培訓。如洛南縣從農技站、菸草公司、信用合作社聘請專家10餘名充實培訓師資隊伍,山陽縣、鎮安縣通過“高校招錄、企業聘用、轉型培養”等多種形式充實專業教師隊伍,柞水縣創新培訓形式根據培訓對象的培訓目標和空閒時間安排培訓課程,提高了培訓效率。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全市共完成各類技能技術免費培訓17984人次,其中勞動力就業技能培訓8898人次,創業就業培訓1465人次,職業農民培訓510人次,農村實用技術培訓3600人次,雨露計劃培訓200人次,行業崗位技能培訓1800人次,其他培訓1511人次。

(三)抓建設,貧困鎮村辦學條件持續改善。以貧困鎮村學校爲重點,整合中省教育項目,加強標準化建設,優先改善辦學條件,優先保障經費投入,全市貧困鎮村辦學條件大爲改觀、經費保障水平明顯提高。特別是今年以來,全市教育脫貧攻投入進一步加大,共爭取到位中省教育項目建設資金33283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1%,將其中近70%約2.3億元資金用於貧困鎮村學校建設,共開工建設貧困鎮村幼兒園11所,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全面改薄”建設項目58個,爲150多所鎮以下學校購置計算機800多臺、現代化教學設備300多套。對全市學生規模不足100人的貧困鎮村初中、小學和教學點按100人覈撥了公用經費,共新增公用經費投入600多萬元。

(四)抓隊伍,貧困山區師資建設全面加強。以貧困鎮村師資爲重點,加大補充力度,各縣區按照編制標準對中小學校重新進行了覈編,對10人以下的教學點基本配備2名編制。2006-2015年全市共招聘義務教育特崗教師3624名,其中90%以上分配到貧困鎮村學校任教。2016年全市特崗教師招考計劃312名,7月份招聘到位後將100%安排到全市貧困鎮、村任教。強力推動城鄉教師教師交流輪崗,今年春季全市有198名教學骨幹到貧困鎮村送教下鄉。在鄉鎮工作津貼的基礎上,全面落實了鄉村教師生活補貼,目前全市爭取專項資金1500餘萬元,爲717所、5168名教師崗位發放了每月100-600元不等的政策補貼,有效緩解了貧困鎮村教師數量不足、素養不高、隊伍不穩等突出問題。

三、目前教育精準扶貧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貧困鎮村辦學條件還不達標。全市鎮以下村辦獨立公辦幼兒園數量較少,少數村小(教學點)服務半徑偏大,部分農村學校現代化教學設備短缺,標準化建設任務依然繁重。

(二)貧困鎮村教師結構性短缺。全市200多個教學點中,多數年齡老化,隊伍不夠穩定,骨幹教師數量少,體音美、英語和信息技術等學科教師緊缺,教非所學、學非所教現象比較突出。

(三)貧困鎮村學校規模偏小效益不高。目前,全市貧困鎮村學生人數在20人及以下的教學點佔教學點總數的60%,基本上實行復式班教學和教師包班制,教學質量和安全管理有待進一步加強。

四、對進一步加強教育精準扶貧的對策建議

今後一個時期,全市教育精準扶貧應緊緊圍繞“有精準有力資助政策、有高素質教師隊伍、有標準化辦學條件、讓貧困生都讀得起書、讓貧困農民有致富技能”的工作思路,在繼續落實好已有政策、堅持以往成功做法、做好已有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堅持問題導向、改革創新、精準施策,再提出如下工作對策建議。

(一)加強貧困大學資助政策項目整合。由市、縣區黨委政府出臺管理實施辦法,成立由黨委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相關部門及單位負責人爲成員的資助工作領導小組,建立“統一規劃、統籌使用、渠道不變、各計其功、一門受理、協同辦理”的資助工作機制,由教育部門資助中心牽頭,將教育、民政、扶貧、團委、工會、婦聯、慈善協會以及社會力量等資助項目資金進行有效整合、統籌安排,做到“收入一個籠子、計劃一個盤子、支出一個口子”,實施統籌資助、精準資助和重點資助,進一步提高資助工作的力度和實效。

(二)加大貧困人口技能培訓統籌力度。主動對接我市特色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發展需要,緊密結合貧困鎮村、貧困人員轉移就業特點、需求和地域經濟特色,依託市、縣區職教(培訓)中心主陣地,由市、縣區政府統一領導,將教育、人社、農業、扶貧等部門技能培訓資源進行有效統籌,聚焦重點,聚合力量,按照“需要啥、培訓啥”的原則,做到技能培訓的計劃、項目、內容、人員、課程、時間“五統籌”,免費對所有貧困勞動力開展定向、定崗、訂單式實用技術技能全員培訓,使每個貧困人口有技能、能致富。

(三)強化教育建設項目資金縣級統籌權。按照“管總量、不管項目,管效益、不管用途”的原則,賦予縣區政府更多更活的項目資金統籌使用權,按照“雪中送炭、缺啥補啥”的辦法,重點支持貧困鎮村學校優化佈局、改善條件、加強信息化建設,使所有貧困鎮村學校辦學條件全部達標,使貧困鎮村孩子有學上、上好學。

(四)改革貧困鎮村師資均衡配置機制。按照“管總量、不管分量”的辦法,適當放寬貧困鎮村學校編制配備要求,優先保證貧困鎮村教師需要。進一步提高城鄉優秀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和跟班學習比例。各級財政應設立貧困山區教師培訓專項資金,加大培訓力度。適時擴大邊遠山區教師生活補助實施範圍和補貼標準,進一步強化均衡配置師資,使貧困鎮村教師教得好、留得住。

  【關於教育扶貧的調研報告2】

爲掌握農村教育工作實情,提高教育扶貧實效,今年來,鐘鳴鎮就教育精準脫貧開展了調研,調研情況如下:

一、鎮情概況

鐘鳴鎮位於彝良縣西北部,有國土面積106.794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24106.3畝,林地面積74398.76畝,轄鐘鳴、扯爐、麻窩、木龍、廟林、山河6個行政村139個村民小組,2016年全鎮有農戶6069戶20257人。6個貧困村156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5498人。全鎮因學致貧的貧困家庭750戶,在校貧困學生931人,其中在校大中專學生102人。在扶貧工作上,我鎮按照“基礎先行,產業支撐,素質提升”的扶貧工作思路,率先做實脫貧攻堅規劃,以規劃指導脫貧攻堅工作。在基礎先行上,重點抓好集鎮片區引水工程,解決1萬餘人飲水困難;實施2條出境建制村公路建設,抓實96公里村組公路硬化或改擴建,解決出行暢通問題;實施1000戶危房改造工程,解決羣衆安居問題。產業支撐上,短期靠畜牧,中期靠林果,長期靠硅產業開發。在素質提升上,一是提升文化素質。穩定提升現有教育水平,着力扶持貧困家庭學生教育,關心關愛留守兒童教育;二是提升技能素質。通過整合培訓資源、強化技能宣傳、發揮農家書屋陣地作用,加強勞動力技能培訓;三是提升文明素質。依託“婦聯+”模式,充分調動鎮村兩級婦女幹部、農村女黨員、女能人積極參加到文明新風進千家活動,從操家理務,講文明、講禮貌,尊老愛幼,一點一點抓起,逐步提升文明鄉風素質。着力實現2017年脫貧目標。即易地搬遷脫貧276戶931人,發展生產脫貧728戶2834人,教育扶持及技能培訓脫貧350戶1194人,實施生態補償脫貧97戶326人,社會兜底133戶21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