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電影《鋼的琴》觀後感

電影《鋼的琴》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7W 次

《鋼的琴》講述了一位父親爲了女兒的音樂夢想而不斷艱苦努力,最後通過身邊朋友的幫助用鋼鐵爲女兒打造出一架鋼琴的故事,通過小人物幽默與艱辛,展露一段感人至深的親情和友情。接下來小編蒐集了電影《鋼的琴》觀後感,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電影《鋼的琴》觀後感

  篇一:電影《鋼的琴》觀後感

九十年代北方的重工業城市,破舊的鋼鐵廠,蕭瑟的街道,黃昏時緩緩開過的火車,甚至是那兩個陪伴了幾代人、一直豎立着的、不停往外排煙的煙囪都在無時無刻的渲染着一種衰敗落魄的氛圍。故事以葬禮開頭,以小元彈着陳桂林做出來的鋼的琴結束,發生在萬物凋零的冬季。整個影片和這個落魄的城市一樣低沉,爲數不多的笑點都讓人隱隱地透着點心酸。

看完《鋼的琴》後,對陳桂林的印象是驚訝的。他會彈琴,雖然自己沒有條件,也在盡力滿足女兒小元的興趣愛好;在所有人都在簽字反對炸煙囪的時候,他能獨闢蹊徑,想出一個看似不可思議卻又貌似可行的辦法,儘管到最後煙囪還是沒能留下;在四處借錢碰壁之後,他在圖書館查閱書籍,召集好友,決定自己做出一臺鋼琴,讓女兒留在自己身邊。作爲一名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下崗工人,他給人的感覺是成熟,先進,前衛並且敢想敢做的,與同時代的其他工人是不同的。

電影中陳桂林帶着女兒在朋友家練琴,被幾位女老師嚴令禁止。身爲老師,卻不能理解一個孩子對鋼琴的熱愛和一個父親對女兒的父愛;身爲女兒,卻對愛她的父親說誰給她買琴就跟誰這樣的話。

偷琴失敗後,陳桂林在黑暗中、燈光下、抽着煙、飄着雪、彈鋼琴。那好像是陳桂林的最後一絲希望破滅後的心理狀態,他沒錢也沒辦法給小元一架鋼琴。

小元親媽來看小元,給小元買了很多東西,小元問他怎麼想的時候,陳桂林激動到把小元趕出去並且把之前自己用木板做的鋼琴都推翻踢毀。此時的陳桂林該是在生氣小元的要求,更氣憤自己的無能爲力。

……

這些情節都能夠讓觀衆輕易的感受到陳桂林對女兒的愛,爲了留下小元而做出的努力。

影片裏對城市環境的鏡頭的刻畫也毫不吝嗇,一羣人在倒塌的樓房上、髒亂的鋼廠裏、枯黃的早木中忙活着自己的事情,反襯出在這個大時代下的小人物們有條不紊地做着自己不平凡的事情,而讓人生出一種敬佩的感情。最後鋼琴成功造出來了,陳桂林卻主動放棄了小元的撫養權,而那兩根菸囪,最終也還是沒能留下來。結局或許是悲傷的,但是從整個電影的基調來看,這樣的結尾又不讓人覺得意外而且容易讓人接受。

也許對陳桂林來說,套用汪工說的話:如果我們成功,他將會成爲一道亮麗的風景;失敗,他將會成爲一段美好的記憶!

  篇二:電影《鋼的琴》觀後感

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們唱着兒歌:“好爸爸壞爸爸”,長大了學習了理財書籍:“窮爸爸富爸爸”。原來爸爸有很多種,他們對孩子“愛的方式”也不一樣,不管是怎麼樣的爸爸,他們的愛也許愛會創造奇蹟……

突然發現音樂是如此的美好啊。音樂的世界裏,沒有歧視,人人平等……農民有音樂,軍人也有音樂,工人有音樂,藝人有音樂,乞討者也有音樂……ktv裏有音樂,田野裏有音樂,草原上有音樂,工地上有音樂……人們開心的時候有音樂,難過的時候也有音樂……音樂是無處不在的,充斥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各個角落……也許這就是爲什麼這麼多人都喜歡音樂的原因吧,她像水一樣無私滲透進每一個人的靈魂,是屬於生命的禮物……

只可惜,一旦美好的事物施加了理想的重量,似乎就悲催起來。如懷抱着一夜成名理想的流浪歌手,這幾乎是一種危險的做法,一旦爲你的好愛施加各種艱難險阻的壓力,幾乎會毀掉你的愛好,你也許在也不會拿起你心愛的吉他如癡如醉的彈唱了,如同影片的最後,鋼琴聲響起的時候,每個人的臉上卻沒有成功了的喜悅……

城市裏的流浪歌手,狼狽畫家,景德鎮的陶藝家,其他流浪的藝術家……

有理想,有寄託,有爲之奮鬥的目標,生活就是美的,是令人欽慕的…… 更重要的是"藝術",也能讓別人的生活更美好。

可是,爸爸將理想寄託給兒子,兒子將理想寄託給孫女……一個理想需要世世代代完成嗎?……我真不知道。也許此類文藝片看太多了,悲催到覺得爲固執的理想付出似乎不太值得?學“海上鋼琴師”自彈自唱,自我陶醉,沒有壓力,有什麼不好?是不是人們都有着“被認同,被認可,被欣賞的需求,這樣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呢?”

總是讓我最欣賞的是:一些人過着艱難的日子的人們,卻在某些當下,放下一切窮開心的樂呵傻勁:“似乎這個世界並沒有叫做困難的事情”,人也許就應該有着自娛自樂,面對生活的樂觀精神。

片子裏重複說過一句話:“解放自己要先解放思想。”

也有另外一句話:“我們總要試着做點什麼。如果我們成功,他將會成爲一道亮麗的風景;失敗,他將會成爲一段美好的記憶!”

悠揚的琴聲透着憂傷……不管怎麼說,生活都還是要繼續的……

  篇三:電影《鋼的琴》觀後感

從小也是成長在工廠裏,雖然沒有那麼清晰的記憶,不過也挺喜歡工廠這個生活體的熱鬧!所以看了電影也有點小感觸。

一是父愛如山,哪怕是再苦再累,也將女兒的需求看得很重要。也許有寄託自己鋼琴夢的原因,也許有和老婆賭氣爭孩子的原因,但是不管怎樣,對比現在的孩子父母桂林的父愛也是值得感動的。

二是桂林的一幫朋友,都是工廠曾經的精英,各有一手絕活,可惜工廠倒閉後無法找到合適自己的定位或者工作,只是爲了生活而掙扎。直到桂林請求他們幫忙,他們纔想起了自己的手藝,就算不是轟轟烈烈的事業,他們也願意默默付出,既是對朋友的支持,也是對過往的追憶!都是各有絕學,但是他們沒有11羅漢的機遇,他們僅僅需要爲自己證明自己,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三是桂林老婆和女兒的冷漠,對比秦海璐的善良。桂林老婆爲了更好的物質放棄桂林可惜理解,但是桂林女兒爲了更好的物質居然跟丟棄自己裏面的母親越來越近真的是顛覆了我的三觀。但是反觀秦海璐對於桂林,可以盡其所能的給予幫助,也許骨子裏是欣賞甚至是愛慕,但是無條件的付出纔是又一個讓人心動的場景。秦海璐和桂林妻女的反差深刻的揭示了被社會拋棄的產業工人和改革中“思想解放”的小部分人的巨大鴻溝,無論是生活上還是思想上。

一直聽說此片的口碑,直到昨日纔有機會欣賞,票房的不佳不能掩蓋電影的優秀。我相信每個人都會從中看到自己的感悟。

  篇四:電影《鋼的琴》觀後感

《鋼的琴》是由張猛導演,、秦海璐、張申英、周逵主演的一部荒誕寫實主義的黑色幽默風文藝影片。與周星馳的無厘頭喜劇風的表達方式不同,周的表現手法在於劇情的無厘頭反轉及誇張的表達,張的幽默在於臺詞及音樂的包裝渲染。

該片主線是:鋼鐵廠退休工人陳桂林與妻子小菊離婚,兩人爭奪女兒的撫養權。女兒熱愛音樂與鋼琴,說:誰給她買鋼琴,她就跟誰。該片由:女兒學琴————陳爲女兒用紙做琴—————借錢買琴————偷琴————造鋼琴,逐步展開。

輔線是:陳桂林與女友淑嫺(秦海璐飾)的愛情故事;胖頭與快手友情的破冰;汪工爲保住鋼鐵廠煙囪而做的種種。

破舊的鋼鐵廠,鏽跡斑斑的建築,撲面而來的年代感。懷舊的色調帶來視覺的渲染,營造出專屬於小人物的溫情與悲壯。

以俄羅斯音樂爲主背景樂,將濃濃的年代感表現的淋漓盡致,導演開創性的將悲傷的劇情用激昂的俄羅斯音樂來黑色幽默化處理,使悲傷不再絕望反而變成一種釋然。有人疑惑:爲什麼整部電影音樂主體是俄羅斯音樂? 這是因爲在新中國建設初期,中蘇(俄羅斯前身)關係處於蜜月期蘇聯派了大量技術人員來中進行技術指導,幫助新中國重工業的發展。當時,人民對蘇聯普遍好感政府還開設俄語課程,以此來促進兩國交流與人才的流通。張猛以俄羅斯音樂爲主體,不僅展現了那個年代俄羅斯對於新中國建設所存在的巨大影響力,更因音樂無國界,情感上極易產生同悲共喜的共鳴,增強了影片的文藝質感極大地提升了影片的欣賞價值。

“你要讓那兩根菸囪不被炸,那你就要讓人看到那不是兩根菸囪,這是兩根金條……。你哪怕弄成抽象的兩根筷子呢,那也是一個亮麗的風景線啊”(陳對汪工說)

“當有一天,聽說他要走時,我才意識到:原來他一直在我身邊”(汪工)

影片的臺詞堪稱精品,大道理從小人物口中以或幽默或通俗的方式講出,不僅能讓普通觀衆有醍醐灌頂的透徹感,更能讓專業影評人和思想深度足夠的觀影者細細玩味兒文字活躍思想,與影片進行思想上的交流切磋。

影片催淚的幾段情:親情篇:陳桂林爲了圓女兒的鋼琴夢,和朋友們排除萬難的製造出一架鋼結構的鋼琴;愛情篇:淑嫺對陳桂林說:“你去偷琴我給你把風,你去買琴我給你墊錢,你整一幫人來給你做鋼琴,我好好的歌我不去唱,在這個破廠子裏頭陪你瞎耽誤工夫,還得給你們整飯吃”;友情篇:季哥爲幫助陳桂林完成荒誕的造琴夢,撇下自己的賣廢鋼鐵事業,全心全意紮根廢棄的鋼鐵廠。隨後,季哥因賄賂而被警察帶走盤問,臨行之前,他不慌不忙的去查看造鋼琴的沙盤是否成型,向陳妥善交代後才隨着警察離開。

個人覺得影片中最有特色的一段是胖頭的女兒被人搞大肚子,陳 淑 胖頭 快手等一幫人或騎車或開車的陪他去找那小子算賬。幽默,壯觀,韻味兒十足,看着特帶感。

影片的結尾算是皆大歡喜吧,陳桂林放下了自己的執念,同時也救贖了兩個女人。

爲了給孩子更好的教育,尊重孩子的意願,他告訴小菊:“女兒你帶走吧!”小菊順利拿到孩子的撫養權;處理好家務事後,陳對淑嫺說:“我可以娶你了!”

全片在女兒坐於父親他們做出來的鋼琴前,嫺熟的彈奏着俄羅斯歌曲《討厭的啄木鳥》中收尾。

  篇五:電影《鋼的琴》觀後感

今夜無事,靜心看了一部次新國產影片《鋼的琴》。之所以在友人從國內帶回來的一堆copy碟片中選擇這部片子不是因爲其他,只是因爲對片名感到好奇。

人在南非很長時間了,對國產影片瞭解不是很多,但是依稀印象中,感覺近些年能真實反應國人生活狀況的片子並不是很多,貌似忽悠類,腦殘娛樂類,高大全類的片子成了主流,熒幕上看來看去,還是10年前那幾張老臉在晃悠。

但是,看完這部片子,我不由得從內心發出一聲讚歎 :“小製作大內容 鋼的琴 父的愛 人間情。好!”

影片的整個結構框架和劇情內容比較簡單,講的是在90年代中期,在東北某地,承受老國企改制後惡果的下崗工人陳桂林,爲了能和離婚妻子在爭奪女兒的戰鬥中勝出,和周圍一羣同樣是下崗工人的夥伴們用自己的智慧和勞動做出了一架鋼琴。

影片以主人公制作鋼琴爲線索,深入刻畫了當時下崗工人的生活狀況,殘破的家庭、不幸的婚姻 、拮据的經濟條件、僅能勉強度日的臨時工作……。但是也從另一個方面深深展現了主人公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對女兒的深切的愛,以及對正常家庭生活的渴望。還有就是下崗工人之間深厚的階級感情,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義氣吧。

影片敘事性強,整個故事情節緊湊,不拖沓,沒有無病呻吟的矯揉造作,沒有說教,沒有煽情。只是用鏡頭把一個普通人的故事婉婉道來。雖然樸實無華,但也不是說影片平淡。其結尾有點歐亨利式的,主人公在鋼琴就要做好之前突然放棄了,因爲他的一個朋友被捕使得他意識到自己的生活狀況是無法給女兒提供一個好的成長環境的。但是在女兒歸了女方後,他又帶着大家一起完成了鋼琴的製作,這時候的他不僅僅是在做鋼琴,而是爲了通過製作鋼琴這件事來證明自己對生活的抱有的樂觀態度和自身的能力。

影片的實景拍攝相當不錯,如簡陋的住宅、髒亂的街道、破舊的廠房,斑駁的圍牆、過時的標語,灰色的天空……讓觀衆彷彿回到了過去的時光,在心中產生不少共鳴。

《鋼的琴》的背景音樂相當不錯,老港臺歌曲,老革命歌曲,前蘇聯經典歌曲,俄羅斯的搖滾樂輪番上陣,烘托了影片氣氛,感染了觀衆的情緒,也是整個影片中的亮點之一。

影片的充滿東北口音的對白很詼諧,有點小品的風格,但不貧嘴,不招人煩,還充滿了喜劇元素。爲影片沉重的時代背景稍稍鬆了綁。

我喜歡女主人公秦海璐的表演,本色地把一個敢愛敢恨,執着的東北女性表現得淋漓盡致。男主人公的表演亦是相當出彩,儘管不顯山露水,但是讓人感覺他的表演就是這部影片的靈魂,簡約成穩順暢。

這部影片使我看到了國產影片的希望,不求大場面大製作,好的劇本,好的演員,好的導演,把要說的事情講清楚了,表演明白了,讓觀衆認可了,那就是部好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