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第八期《朗讀者》觀後感800字

第八期《朗讀者》觀後感8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12K 次

導語:朗讀的莊嚴感賦予了這檔朗讀性節目獨有的精神面貌和氣質,使它與時下某些油腔滑調、痞裏痞氣、沒有正經、缺少底線的娛綜節目區別開來。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朗讀者》第八期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第八期《朗讀者》觀後感800字

  朗讀者第八期觀後感【1】

朗讀一段曾經打動自己、激勵自己甚至改變自己的文字。現在的人都很少堅持讀書了,更何況朗讀呢!這是一個很有意義,很正能量的節目。

我看的是最新一期,是以“選擇”爲主題的。

作家麥家老師面對他的極端叛逆的孩子時,他選擇了包容和理解,並且陪伴。

當我們父母開始對我們小心翼翼的時候,不要以爲那是恐懼,其實那是一份愛,淚奔~

一羣可愛的高校畢業生,選擇回農村,開展農村扶貧工作。就算拿着1050元的工資,但是他們甘之如飴。現在還有多少年輕人的工資只有1050元的?重要的不是錢,不是外在物質,而是內心的追求,對社會的價值。

“少年強則國強”。

“逃過了老徐思念她奶奶的淚點,卻被郭校長感動的一塌糊塗”,一網友如此評價。

郭校長放棄醫院院長職務,創辦全國唯一的紅絲帶中學。在山西臨汾第三中學,是全國唯一一所愛滋病感染者的中學,這裏有33名孩子。

婉拒上央視平臺,邀請了3次才肯過來,只因爲不放心學校裏的學生;除夕夜不回家吃團圓飯,只爲了陪學生在這萬家燈火都亮的時候,給他們溫暖;即使不知道學生的各個家長墳墓在哪裏,也堅持每年帶他們上墳。

看完之後真的是滿滿的感動,還有對他們深深的敬意。他們的選擇,他們的思想高度是我目前無法企及的。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他們不追求名與利,追求的是內心的滿足,爲社會創造價值。

  朗讀者第八期觀後感【2】

《朗讀者》自開播以來可謂是引發了現象級節目效應:豆瓣評分一度高達9.2,設在各地的朗讀亭排起長隊……在一片鼓掌叫好聲之中,自然也會有針對節目的負面評價,諸如“掉書袋”“太煽情”,等等。

一千個人心目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十個人心中也有模樣完全不同的朗讀者。多元化本身並非壞事,爭論本身也自有其意義。但近日一篇題爲《中國不缺《朗讀者》,最缺“賽先生”!》的文章,卻着實讓人有些看不懂了——非要將“朗讀者”和“賽先生”作爲兩個對立方來加以比較評判。賽先生爲何不能是朗讀者,朗讀者又爲何不能是賽先生呢?

振興傳統文化一直是近年來各方關注的重點,“堅定文化自信”也被反覆強調和提起。無論是《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還是最近的《朗讀者》,傳統文化藉助電視媒體這種大衆易於接受的形式引發大衆的興趣和關注,如果是要批評其中的謬誤或者形式漏洞,筆者認爲並無不妥。但如果要將文化類節目的火爆來作爲靶子批評科學精神的缺失,將文理對立起來,多少有點兒小肚雞腸之感。

文化類節目緣何如此火爆,其實並沒有那麼複雜。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幾年前真人秀橫空出世的時候,演播室節目看起來馬上就要被時代淘汰了一般;鬧騰了幾年、“反智”反夠了之後,大家就又開始抱怨爲什麼淨給我們看這些沒營養的節目。此時如果拋出一個安靜有內容的果子,衆人紛搶並不奇怪。當然等文化節目看多了以後,《加油!向未來》《最強大腦》備受追捧也沒什麼奇怪。

就目前播出的幾期《朗讀者》來看,邀請嘉賓涵蓋明星、名人、素人,各自的領域也是各有不同。就嘉賓比例來看,科學領域的嘉賓似乎偏少。但如果考慮到電視節目的大衆屬性,也難理解。就像《中國不缺〈朗讀者〉,最缺“賽先生”!》的作者在文章中“科普”的“非歐空間”“潘羅斯階梯”一樣,每種內容都有最合適的載體,如果非要在電視節目上來呈現生澀概念的話,估計沒有哪個平臺敢在黃金時間段進行這樣的冒險。甚至文章作者自己也看到了主打“科學”牌的《最強大腦》的短板。是的,電視的大衆屬性與理性精神的獨立氣質天然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點。

我們當然需要“賽先生”,但也離不開《朗讀者》。科學和文化二者着實沒什麼必要剝離對立,如果非要站隊的話,那麼請努力扛起自己的旗。

  朗讀者第八期觀後感【3】

在文化綜藝節目氾濫,已引起許多人審美疲勞的今天,《朗讀者》以其“重拾人們內心深處的文化渴望”爲己任,精心烹飪文化盛宴奉獻給觀衆,使觀衆得以找回內心最深處那份久違的感動。它的成功,與其說是主持人、嘉賓默契配合、完美演繹,毋寧說,它順應了觀衆需求,填補了文化消費的現實空白。

《朗讀者》更多關注的是生命、是情感,朗讀則是展現生命、情感的工具。然而,在我看來,《朗讀者》對於我們如何更好地開展閱讀,又不乏啓示意義。

朱子曰,凡讀書需字字讀得響亮。朗讀是一種學習方法,更多時候,朗讀也是傳播思想、傳遞情感、傳承精神的一種手段。縱觀當下,在社會整體閱讀狀況尚難令人滿意的情況下,許多人自走出校園,就與朗讀漸行漸遠,可能終身再未想過朗讀一篇文章。而越是置身於閱讀不甚興旺的時代,聲情並茂、生動悅耳的朗讀越顯珍貴。

欣賞《朗讀者》節目,打動我們的固然是朗讀的人、所涉的事,可誰又能說,不是朗讀本身獨具的魅力加深了我們的內心體驗,令我們備受感動?我的一位朋友,自幼喜好朗讀,他常感慨,朗讀令其獲益匪淺。從初中、高中、大學,到攻克博士學位,在求知路途上,朗讀與其始終不離不棄。如今,“朗讀”已經滲透到他的生活之中,詩歌、散文乃至晦澀難懂的學術著作,皆在他的朗讀“利器”下被逐一擊破。他說,條件許可之時,朗讀一段文字,既有助於提升自己的注意力,讓自己沉浸進去,又鍛鍊了口才,還能復甦心肺,朗讀帶來的享受,“妙不可言”。

當然,在朗讀中碰撞出情感的火花,需要有契合自己心性的文字作依託。這樣的文字恰如生活中的摯友,總會冥冥中等待與自己牽手。這就需要我們做有心人。很難想象,一個對閱讀根本不關注、提不起興致的人,會癡迷文字,傾情於朗讀。

《朗讀者》嘉賓、96歲高齡的翻譯家許淵衝感慨,“生命並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於你記住了多少日子。”藉此,我們可以說,“閱讀並不是你讀了多少文字,而在於你徹悟了多少文字。”如果朗讀敲讓你有所領悟,那麼,珍視它,“毋相忘”。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