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2016黨員看《秋之白華》觀後感五篇

2016黨員看《秋之白華》觀後感五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6W 次

導語: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中成長,在革命中收穫一生中摯愛。小編收集整理了電影《秋之白華》的優秀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16黨員看《秋之白華》觀後感五篇

  【觀後感一】

革命是紅色的激情,愛情是激情的紅色,但秋白與之華的革命與愛情卻是安寧與純白的,一個顧盼的眼神,一顆渴望的心靈,一種執着的信仰,共同交織成一段驚鴻的革命愛情。

我欣賞之華的勇敢。一段感情凋零了,她坦然的結束:一種心情萌發了,她便大步向前追尋。就如她面對衰弱的中國,明白此景已無可挽回,因此便決然地踏上了尋求真理的道路。她雖是女子,卻沒有將自己埋葬在深院中,而是衝破桎梏,明確內心的方向,邁向更廣闊的世界中。她的力量卑微,但她曾用盡全力爲自己爭取,不管結局怎樣,有過轟轟烈烈的過程,又有何遺憾可言?

我欣賞秋白的純淨。他是革命黨人,但也是一個書生,也是一個用心去愛的男人。他愛國家,愛學術,也深愛自己的家人。無論境況如何,他始終保持着溫和純淨的笑容。他也曾愛情憔悴,也曾爲革命前途悵惘,但他始終沒有放棄,以一顆純淨的赤子之心來面對革命與愛情,在愛情中依然堅定革命的信仰,在革命的道路上收穫愛情的芬芳,且歌且行,他是一個瘦弱的文藝青年,也是一個擁護共產黨的鋼鐵戰士,一個願爲國家和民族獻出所有的偉人!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他們的永恆誓言,如此濃情,如此堅定,如此令人神往。爲了革命,他們不得不犧牲了愛情,但也正是革命,讓他們的愛情萌發,成長,昇華!在秋的曠野,在黃葉隨思念飄落的季節,他們相遇相知相守,至死不渝!就如舒淇在《致橡樹》中所說:“這纔是偉大的愛情!堅貞就在這裏!”

秋白茫茫,伊人逝往,唯有華光,千載獨放!

  【觀後感二】

恍惚回到那個革命的年代裏,看着楊之華這樣堅韌而不乏柔情的美麗女子,在硝煙紛飛中驚鴻一瞥的動人背影,忽然覺得一切又有了新的希望。

他們分離6次,爲了革命和中國的未來奔奔波波,卻未曾看清對方臉上增添的一絲皺紋。有時候,信仰和愛情可以結合得那樣好。看着秋之白華,看着他們攜手煙雲,碎了一地的玻璃投射出來的是兩張一樣堅毅的臉孔。上海,武漢,最後,長汀。一支支長槍面前,他卻伸手瀟灑地梳理髮絲,露出純淨的笑容。那一刻,我突然心顫。

看着瞿秋白最後高唱着俄語原版的《國際歌》,踏着愉快的步伐走上行刑的山坡,突然胸中燃起那樣的一種衝動,想高聲喊叫,想和聲齊唱:“英特納雄奈爾,就一定要實現。”

不想再細數多少革命先烈的光輝事蹟。他們每一個人,和瞿秋白一樣,都是我們歷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個偉人,有他的英勇無畏,也有繾綣深情。感謝電影爲我們還原了一個真實的,讓我們感到親切的瞿秋白。穿越百年,民主、平等和幸福的生活依然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孫文先生百年前的願望與期盼,在瞿秋白的身上得到繼承,也將在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身上得到延續。

猶記得2兩年前的《十月圍城》,當時我在電影院洶涌着滿腔熱淚,卻也表達不出那種激動的心情。革命總少不了犧牲。也許只是市井中一個不知名的小販,也許是一個從來沒有接觸過民主思想的文盲,但也許就在那麼一天,民族危亡之際,硝煙忽然在身邊燒起,突然大家舉起了手中僅有的武器,向共同的敵人不顧一切地衝過去,然後用鮮血染紅了民主革命之路。無法具體形容那樣一種感情,爲理想,爲國,或者只是單純一份不屈的熱血,都足以讓人潸然淚下。

時光穿越百年,戰火的傷痛已經被抹平,擡頭能看見籠罩在祖國大地上溫暖的陽光。但他們不應該被忘記。我們每一位中國共產黨員,都應該捫心自問一句:如果那時我面對抉擇,我是否有勇氣抗爭到底?我是否能夠放棄自己所有一切,那樣堅定地奔向自己的信仰?

今天,我們牢牢記住了秋之白華,記住了瞿秋白那句“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觀後感三】

血紅與玫瑰紅,本不應默契地交融。

男子與女子乾淨通透的心境,革命年代的炮火都喑啞爲沉默。

革命與愛情,利炮與風月,國家和我們與我和你。好在《秋之白華》讓它們相交,交融,融洽爲一部集革命精神教育與崇高愛情歌頌的影視作品。誠然,就內容而言,結合我們本次觀影選題的初衷,《秋之白華》當之無愧。

然而,此片在形式上的敗筆也清晰可辨。不自然的唯美一如因化妝產生的清純。

導演過度渲染的柔情傷感基調(或許在拍攝技法之高超的對比之下,情節運行處於弱勢),過於單薄的人物塑造(或許出於時間上的控制,不能過分鋪展),過於貧乏無力的情節模式(或許導演以爲唯美應如細水長流),使該影片在革命與愛情兩大主題間難以權衡,且將革命的一面淡化爲背景的烘托。雖突出愛情主題對於影片本身並無過錯,然而這使影片宣傳時“建黨90週年獻禮”的描述就有些牽強。

瑕不掩瑜,《秋之白華》總體來看仍然算是一部中等偏上之作。作爲愛情片,加入革命元素有歷史普及與思想教育之用;作爲革命片,以愛情故事特有拍攝技法作爲烘托,一改空洞的大喊口號、生硬的直接描寫。

  【觀後感四】

滿地的黃葉,是不是暗示了一個唯美的愛情,悽美的結局。

秋白,本就是個美的名字。這個文人又擁有性格美,在他身上又偏偏發生了美的故事。一口的江浙口音,演繹了在革命年代一段江南式的兒女情長。

就是因爲說類幾句真話,只是顯示了文人的真性情,便落得了不幸。也許,他真不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他太真實了。在一個黑白界限模糊的年代,真實往往是被批判的對象。他不是一個熱血沸騰的革命者,歷史一度把他推上了領導者的地位,但是他沒有什麼過錯,只是因爲追求了美,也許是真理的美。

那段歷史在影片中更爲虛無,小場景的迭出不斷,打造了私人空間。我們看到了他們對小天地的追求,但是革命的事實卻永遠是他們不變的主色調。楊之華的思想在影片中經歷了蛻變。我們從中看到了真實的歷史。

也去真的正如影片所演,他們是一片生命的柔光。即便對於生前視爲知己的妻子,瞿的情感似乎也同樣複雜。前句才言:“除開我的之華以外,我對你們也始終不是完全坦白的”,後句又說:“就是對於之華,我也只露過一點口風。我始終帶着假面具。”上面纔講:“我留戀什麼?我最親愛的人,我曾經依傍着她度過了這十年的生命。”下面又道:“我許多次對不起我這個親人,尤其是我的精神上的懦怯,使我對於她也終究沒有徹底的坦白,但願她從此厭惡我,忘記我,使我心安罷。”這樣的糾結反覆,當真可謂“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弔詭的是,文本外的現實中,“知我者”楊之華“謂我何求”地認爲該文系敵人捏造中傷;反倒是“不知我者”丁玲從一開始就“謂我心憂”地相信此文出自“韋護”之手——“知”乎?“不知”乎?……吾輩不敢妄論。

希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感在人世間延續。

  【觀後感五】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人這一輩子,能遇到真正的`“知我者”,實在是一件太不容易的事,而能和“知我者”共度一段歲月,攜手走過一段時光,就已是難得至極的福分了,至於和“謂我心憂”的人白頭偕老整個一生,那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度,能攀附至最高峯者,不是沒有,而是太少。太多的人和“不知我者”共度了人生,沒有交匯出絢麗的火花,但卻平淡而真實;太多的人和“知我者”遇見了卻錯過了,或是遇見了相守了卻最終分開了,但卻將那一段曾經攜手的日子活出了足以點亮全部生命的光芒,這是在與“知我者”白頭到老的神話之下,可期的能觸碰到的最美最珍貴的故事,而“秋之白華”的故事,就是這樣一段摸得到的美麗的歷史,它不是神話,卻是傳奇。

坐在座位上,影片把我帶到那動盪的年代,著名才子瞿秋白光輝而短暫的傳奇人生浮現在我的面前,《秋之白華》並沒有着重以常規主旋律的議題去刻畫革命者的光輝事蹟,而是以唯美影像加上綿密的愛情,娓娓道來瞿秋白與楊之華的感情生活,從而帶出他們的革命情操和光輝精神。瞿秋白和楊之華的愛情之旅是在上海大學開始的,瞿秋白是社會學系主任,而楊之華則是他的學生,楊之華是從家鄉來到上海尋求民主救國的新女性,老師的才華和風度深深打動了楊之華,更讓她羨慕的是瞿秋白與妻子王劍虹的舉案齊眉,因爲人生理想的差異,她對丈夫沈劍龍感到失望。於是,她把全部的熱情和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學習和革命中,最終成爲了中國共產黨一員。瞿秋白因住處遭到敵人的搜查而被迫轉入地下活動,楊之華受組織負責與瞿秋白聯繫,師生加戰友的情誼,漸漸升華。

片中瞿秋白與楊之華的愛情是濃烈且隱忍的,他們的結合是曲折的。1924年,瞿秋白的前妻王劍虹病逝,而楊之華與丈夫的分歧和裂痕越來越大,後來也多虧沈劍龍的退讓和成全,一對有情人終成眷屬。他和她是在革命鬥爭中結合的,同志戰友加夫妻,因而志同道合,心心相印,銘心刻骨,他們一心想救國救民,創造一個美好的社會,因而不懼風險,並肩戰鬥,瞿秋白送給楊之華一枚圖章,他當時的表白是:“我一定要把‘秋白之華’‘秋之白華’和‘白華之秋’刻成3枚圖章,以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無你無我,永不分離。”之後他爲革命犧牲,楊之華終身未再嫁。

比起隨口而出的“我愛你”,更珍貴的是“在一起”,而比起一輩子的“在一起”,更珍貴的是“曾攜手”。竇驍和董潔演唱的片尾曲就叫《攜手》,其實,攜手而行的意義,體現在一同行走的歲月裏,而並非守到白頭的happy ending裏。那年那月,秋白之華曾攜手,譜出了“秋之白華”的動人旋律,這就已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