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二泉映月觀後感

二泉映月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8W 次

觀二泉映月心中有不少感觸想要與大家分享,那麼,下面請看小編給大家分享的二泉映月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二泉映月觀後感

  篇一:二泉映月觀後感

初賞《二泉映月》時,震撼於那種惆悵與感傷。複雜的情感交錯迷離,可始終以“悲”爲首。奏出傷感與憧憬,寫下作者那辛酸的一聲。“以曲代話”,講述了阿炳大起大落的奇幻人生。欣賞之後,心久久無法平靜。閉目凝神,恍惚之間,在無盡黑暗中隱隱約約看見一根線條還在顫動。樂章以盡,心卻無法再靜。這也許就是這曲子的魅力吧。當時,我這樣想着。

這次,我懷着激動的心情再次聆聽。“這曲子第二次聽還會那樣震撼麼?”我疑惑地問自己。話音剛落,曲聲便起。我聚精會神,靜靜地傾聽着。一聲低緩沉重的開頭,使我心頭爲之一顫,實在令人心寒。繼續聽着,心中便會莫名而生一種滲透人心的淒涼與悲慘。似乎心隨曲調而變而動。這種“隨之”的感覺又是那麼的微妙。又好似這一樂曲將“二泉映月”這個華美的名字詮釋了。閉上雙眼,全神貫注地聽着。浮現於眼前一片蒼涼的景象。一位雙目失明的中年人,身上掛着各種樂器。月光柔情,傾瀉而下,冷冷的月光在那人的身上更顯顯悽美。他滿面皺痕,飽經風霜的臉上明顯地流露出惆悵。那時徹底的惆悵。那對未來無比嚮往,對美好無限憧憬的雙眸久久凝望着殘月下的那一潭清秀的泉水之上,水面倒映着殘月。冷月、寒水,更激起他內心的自責與愧疚。就這樣,在一條狹窄的小巷間,一個脆弱、無助的身影久久停留在那倒映着殘月泉水旁,許久、許久。

也許是這曲子的魅力,使心更靜得聽着。合着眼的周圍都黯淡着,光也只是微微的。凝神,用心靈向遠方望去,此起彼伏的一波波線條越來越近了。隨抑揚頓挫的曲聲,而高低起伏地躍動着。下方是一片湖,一圈圈暈隨線條有節奏地擴散開來。線條隨曲調,水暈隨線條。這樣,他們默契地合作,組合着。

這一切都源於曲聲曲調。這微妙的旋律,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了作者的傷悲與愁思。這又是爲了襯托出他對未來的美好憧憬與嚮往。這樂曲更是以無言的話寫下阿炳坎坷的一生,並藉此告誡後人不能重蹈覆轍。

二泉映月——多麼華美的名字,可誰又知道在這華美的外表內隱含着無比的辛酸與至極的愴痛呢?

  篇二:二泉映月觀後感

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的《二泉映月》,以構建中國寫意戲劇爲理念,在思想性與藝術性的融合進程中作出了有益的嘗試,堪稱融通吳越文化根脈的一個創舉。

全劇以阿炳尋覓孃親的心路歷程爲主線,多層次地展現了阿炳的人生遭遇、性格缺陷、藝術追求和對命運的抗爭,最終讓阿炳找到了自我,找到了人生的源頭和歸宿。在悲悽的身世和孤獨的背影后面,展現出阿炳高貴的心靈和曠世才藝。“小百花”把越劇特有的言情、詩意和唯美注入了阿炳形象之中,設計了最美的唱腔來演繹阿炳的藝術人生,令人耳目一新。

茅威濤演的阿炳,唱腔、動作、身段、形態、舞姿、氣質之美無可挑剔,美不勝收。活脫脫展現了一個身雖卑微,心卻高貴的阿炳形象。本人十年心血研讀阿炳,完成《走進阿炳藝術人生》一書。在我心中凝結的阿炳就是這樣灑脫、倜儻,渾身充滿靈氣和藝術細胞,阿炳生命前半程,那亮眼的34年風光無限的人生決定了阿炳就該是這個樣子。不愁吃穿的小康日子,出衆的才藝,小神童、小天師的美譽,加上1。74米的高挑身材,結實的身段和挺着腰板走路的人相,阿炳就是這等的生機盎然、顧盼自雄!至於瞎眼之後的後半生24年,黑暗苦難並沒有磨滅阿炳視音樂爲生命的個性特色,他的愛國情懷,他的人格、志向、骨氣,他好勝要強的本性,不可能把他改變成那副猥瑣不堪彎腰曲背的可憐相。貧窮和疾病可以遲滯他的行爲動作,不可能壓制住他心中音樂的律動。音樂的阿炳同時又是文化的阿炳,雖然他只讀了三年私塾,但他歷來十分看重自己身上那一點斯文,阿炳身上有一種特有的民族文化的尊嚴,他的心始終是高貴的。

茅威濤克服重重困難,在阿炳辭世64週年之際,給無錫人民奉獻了這部《二泉映月》大寫意,爲傳統越劇注入了當代人文精神,其意義遠非僅止於這部二泉劇,而是叩開了一個時代的大門,開始了現代文藝創新傳承的歷史進程。

全劇的音樂構架以《二泉映月》爲基調,兼及阿炳《聽鬆》等其他幾首存世曲目,最終融入了膾炙人口的江南小調的越劇唱腔,可謂匠心獨具。其中有一個唱腔旋律,使用在悠風徐至的前奏並貫穿至驚人魂魄的尾聲,那簡直是渾然天成,十分驚歎茅威濤一閃念靈動的神來之筆!“說新聞”是阿炳的重頭戲,現實生活中阿炳的說新聞甚至比二胡更爲重要,它是阿炳文化的重要內涵。以“說新聞”來展示阿炳愛國憤世憂民的歷史擔當,位卑不忘憂國的骨氣和情懷十分重要。茅威濤演繹的阿炳“說新聞”一節,人物造型唱腔設計合理且有意境,與許多老無錫心中留下的阿炳腔調情狀也相吻合。隨物賦形、行止相當,體現了寫意《二泉映月》的思想性及其藝術性的含量,體現了這部轉基因寫意戲劇融通吳越文化根脈的創新價值。

形與神,是兩個概念,看見過阿炳與是否理解阿炳有質的區別,糾結阿炳所戴帽子的大與小,長衫顏色的深與淺,墨鏡傾斜度的大與小,其實並不很重要。茅威濤阿炳形象的創新價值,重在阿炳形象的神態,重在其行爲舉止的情趣是否符合阿炳的個性特點,在於人物形象演繹過程的人文意蘊和社會價值。

寫意與紀實相對,寫意注重表現人物的神態和作者的情趣,寫實則是具體地描寫事物,猶如國畫之中的寫意畫和工筆畫,寫意戲劇重在思想性和戲曲藝術性的融合,茅威濤的阿炳,在“人”的情與理的交融上做足文章,十分可貴。

  篇三:二泉映月觀後感

我國著名民間音樂家阿炳一生歷經千辛萬苦,雖然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但他刻苦鑽研,精益求精,創作了270多首音樂,其中最有名的是二胡曲《二泉映月》,今天,我就來欣賞欣賞這首舉世聞名的音樂。

音樂聲響了起來,一開始那委婉的曲調似乎把我帶到了無錫的惠山腳下,樹木蔥蘢,藤蘿搖曳,二泉的泉水淙淙地流着,阿炳坐在一旁,聆聽着二泉的流水聲,輕輕地拉動着二胡,向我們講述他那艱辛而又不平凡的`一生。漸漸地,旋律又突然高昂起來,急促的音調彷彿是阿炳在嘆息自己坎坷的一生,又像想念自己的親人,我腦海中彷彿出現了這樣一幅畫面:阿炳提着二胡,蹣跚地走在街上,夕陽映紅了他的身體,秋風吹動着他的衣袖。聽着那優美的旋律,感受着曲調的起伏,我感覺到有一種東西流入心底,深深地感動了我。升騰跌宕的旋律又漸漸恢復平靜,這又像阿炳想起了師父,小時候,阿炳的師傅手把手地教阿炳,雖然現在師父已經不在人世了,但師父對阿炳的淳淳教誨,阿炳牢牢銘刻在心上,可是,阿炳又怎麼才能報答師父對他的養育之恩呢?聽着聽着,旋律又升了起來,這陌生又好像熟悉的旋律縈繞在我的耳畔,迴盪在我的心田,漸漸地,我的眼眶竟然溼潤了,我聽到了阿炳坎坷的一生,聽到了他堅強的品質,也聽到了他的嘆息……

音樂結束了,可那動人的旋律仍然迴繞在我身邊,揮之不去,這首千古名曲的旋律永遠記在我心中。阿炳雖然有着坎坷的一生,也有着與別人不同的悲慘命運,但是不管是颳風還是下雨,他都堅強地活了下來,他這種品質實在令人敬佩,難怪日本的著名指揮大師小澤征爾要這樣說:“聽這首曲子應該跪下來聽!”現在,我終於體會到了這首《二泉映月》所包含的情感。

  篇四:二泉映月觀後感

緩緩地,序幕拉開,演奏者坐在臺中央。素衣裳。二胡,很舊。全場靜極了,沒有一點聲音。

弓平架好,演奏者一昂頭,弓拉開,弦顫動。這句引子,好比一聲漠然的長嘆,開始了這段悲劇的訴說――平靜中的憂傷,淒涼的曲調在琴絃上回轉,在弓中蔓延,只能說聽得心酸,聽得流淚。

舊社會。街上喧鬧,小販的叫賣聲,戲院裏的唱戲聲,茶樓裏的評書聲。轉角衚衕口,幽靜,無人來往。沒有人會去注意這條髒兮兮,坑坑窪窪的路,頂多也就賞幾個銅子,算作過路。

碗,破得只剩下個底,別再破了,破了那什麼乞討啊!屋子很黑,到處散發着黴味,沒有傢俱。木板咯吱咯吱地呻吟,淚早已流乾,早已蒸發。

聲音漸漸弱了下來――又一聲長弓的拉響,心也爲之一顫!起伏,高亢,低吟,長鳴,短促,由沉思而悲傷,由悲傷而悲憤,由悲憤而怒號,由怒號而憧憬,最後剩下了什麼?淒涼。種種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而我還能怎樣形容呢?用語言嗎?用聲音嗎?用表情嗎?用肢體嗎?不!只有聽了才知道這是一種怎樣的哀傷,怎樣的催人淚下啊!

世界著名的指揮家小澤征爾聆聽《二泉映月》,末了,痛哭流涕。他跪下了,他說:“這樣的曲子應該跪着聽!”

演奏者的弓在琴絃間來回,憂傷全寄其中,沒有雕飾,那是能感覺阿炳心的律動的演奏啊!

眼淚(怎樣的眼淚?找不到詞語形容它……)流落,無聲,因爲它已破碎。

漸停,漸續,漸起,漸止。最後的嘆息短暫而漫長――全區到此就結束了。野菊花,凋零。

場內寂靜――那是心在鼓掌,心在思索,心的永不能平。野菊花,凋零。

——《二泉映月》,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