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電影《使命》觀後感(通用10篇)

電影《使命》觀後感(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W 次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電影《使命》觀後感(通用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電影《使命》觀後感(通用10篇)

  電影《使命》觀後感1

今天我去電影院看了辛亥革命這部電影,這部電影介紹了清末政府腐敗不堪,官吏肆意搜刮民財,人民的生活已到窮途末路了。加上帝國主義不斷向中國做經濟、文化侵略,中華民族受到這種侵略辱,不僅人民無以聊生,連國家也面臨覆滅的命運。孫中山先生看到這種情形,知道民族已經面臨存亡的關頭,如果不推翻滿清政府,便無法拯救中國。於是便集合許多同志進行革命工作。孫中山先生決心革命的時候,年紀才二十歲。當時他是以學堂做爲宣傳革命的根據地,並且利用行醫看病的機會,向外一步一步擴展,吸收同志。到了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時,孫中山先生組織興中會,革命組織才成立。從那時候起,轟轟烈烈的革命行動才一次一次的展開來。孫中山先生髮動的革命前後有十一次。《辛亥革命》這部電影很好地描述了當年革命時的前因後果已經革命的精神,主要是孫中山先生的那種精神,而且影片將辛亥革命中的重大歷史事件都給了很詳細的描述,像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孫中山回國、孫中山就任總統、袁世凱逼清王朝退位到最終袁世凱竊取革命成果,至少很好地解釋了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以及他爲什麼要辭去總統的職位,其實,在那個時代,孫中山先生也有很多的無奈。

我認爲這部電影很真實只是還原歷史的真相,基本上十分靠譜,沒有吹噓,沒有功過是非,沒有對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的批判,有的只是孫中山先生在革命過程中的無奈,所以我們不應該用意識形態的眼光去看待這部電影,而且其中所展示的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也同樣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仰。

  電影《使命》觀後感2

在辛亥革命百年紀念活動即將拉開帷幕之際,紀錄片《辛亥革命》開始播放了。作爲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學者,我感到十分有意義。

任何一箇中國人都知道,現在的中國已經成爲世界上名副其實的大國,在國際社會中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儘管中國自身仍面臨許多挑戰,但是社會發展的堅冰已經被打破,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大趨勢已經不可逆轉。而在這一時刻,回顧近代中國走過的曲折道路,回顧百年前的先人們爲改變中國面貌而進行的艱苦卓絕的奮鬥與犧牲,仍然是激勵我們繼續前進的寶貴資源。

中國人民當然不甘心承認備受列強欺凌的侵略現實,面對列強侵略的加深也掀起過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動。民族復興的追求是幾代人的目標、理想。但是,實現近代中國的復興則面臨十分艱鉅的困難:擺脫帝國主義的外來干涉侵略與壓迫是中華民族復興的第一步,而使廣大人民擺脫貧困,使中國作爲大國富強起來,則是中華民族復興更艱鉅的一步。歷史上,許多人爲這一目標曾經進行了多次嘗試,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從事的努力。中國近代史就是人們以這樣一種精神支撐着從坎坷中走過來的歷史。

我們重視辛亥革命,是因爲儘管1911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悲慘境遇的侷限,但是,辛亥革命掃除了兩千年來的封建制度,消滅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襲的制度。此後發生過兩次帝制復辟的活動,但都不能成功,說明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爲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使反動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這是相當重要的功績。列寧曾就中國的辛亥革命表達過這樣的觀點:“沒有真實的民主主義高潮,中國人民就不可能擺脫歷來的奴隸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這種高潮才能激發勞動羣衆,使他們創造奇蹟。在孫中山綱領的每一句話中都可以看出這種高潮。”

辛亥革命吸納了當時幾乎所有的中國先進分子,他們獻身革命,同時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斷修正改變積貧積弱中國的想法。孫中山作爲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與當時的志士仁人們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後中國的道路仍然是曲折的:以袁世凱爲首的北洋軍閥奪取革命果實而導致封建復辟,日本軍國主義提出企圖獨佔中國的“二十一條”加劇了中國主權淪喪。但是在革命跌入低潮,革命黨人陷於苦悶的時候,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給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新的世界觀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正是在辛亥革命10年後,中國共產黨誕生了。中國共產黨人重新考慮中國的問題,科學地明確了中國革命的對象、任務、動力、性質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問題,認識到人民是力量的源泉,勝利的保障,是歷史的主人,自覺地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纔能有效地喚起人民,並將其團結在自己的周圍,使之成爲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主體力量,終於使復興的理想得以實現,使中國的面貌發生了鉅變。

百年後的人們已經很難切身體會辛亥時期的社會狀況,甚至不能理解當時的革命志士們的歷史性的抉擇。所以在辛亥百年後的今天,社會上流行着一些模糊的認識:如認爲“辛亥革命給社會造成的破壞大於建設,延緩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進程”,或者認爲革命的設計“超越了中國的國情”,“搞君主立憲會更好些,政治局面會更穩定持久”,而“辛亥革命是激進主義思想的產物”,還是避免爲好。

其實,辛亥革命的親歷者們如何不歡迎以溫和的沒有犧牲的方式改變封建中國的面貌呢?對辛亥革命時期革命者的人生經歷整體考察後即可看出:他們並非從一開始就醉心於以激進手段改變中國落後局面,但是在經歷了一再的失敗與挫折,意識到清王朝決不可能真心實意地退出權力的中心而實施“立憲”,而當時的政治環境也並沒有開明到可以以和平請願的手段而推動立憲的時候,他們才選擇了被認爲是“激進”的革命道路,這其實是當時條件下應當做出的正確選擇。看了紀錄片,對革命者的選擇就會有更清醒的認識。

  電影《使命》觀後感3

狗的一生很短暫,一生最多可能也只有十幾年。電影的主人公是一隻狗,歷經多次重生,多次投胎轉世,在一次次生命的輪迴中尋找到了不同的使命,最後又回到了最初的主人身邊。

影片中的狗,有着前世的記憶,他總是在思考活着的意義是什麼,狗的使命是什麼。當他看到伊森不開心時,使命就是逗他開心;當它成爲警犬時,使命是抓壞人、救人;當他看到主人孤獨時,使命就是陪着他,讓他開心。這隻狗用它的幾次輪迴告訴我們,其實只要開心,活在當下就好了。珍惜每一天,珍惜遇到的每一個人。

影片中當主人陪伴着狗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那種情感的變化,體現得淋漓盡致。狗只是改變了以前的面貌,會以一個全新的方式陪伴在主人身邊。其實,像一隻狗一樣活着也挺好,不用想那麼多。我們也可以像狗一樣活着,儘可能的幫助別人,愛別人,並且讓人感受到愛,讓過去就儘管過去,不害怕將來,活在當下,開心就好。

  電影《使命》觀後感4

這是一部很有愛的電影。

一開始,我並沒有怎麼想看,後來我聽到很多人談論這部電影,說很感動,但是後來我忘了有這部電影的事。大概一個月以後,我的爸爸問我想不想看《一條狗的使命》,我說想看,爸爸就陪我一起看了這部感人的電影。

影片剛開始,講了一條流浪狗出生以後,被流浪狗收留中心撿去了,後來不經意地逃了出來,遇到了伊桑。伊桑把他收留了下來,並取名“貝利”。漸漸的,伊桑長大了。他成了飛盤好手,得到了無數個冠軍。一位嫉妒伊桑的飛盤手在一個晚上把伊桑家放火,被貝利看到了,貝利趕緊跑上樓,將伊桑救了出來。十年以後,貝利死了。

輪迴轉世,貝利第二次出生,竟然變成了母的。她成了一隻優秀的警犬。在一次捕捉行動中被槍殺。

輪迴,貝利第三次出生。仍然是隻母的。她是隻寵物狗。陪着主人一生,幫着主人找到了主人的幸福。十年了,貝利死了。

第四次出生貝利是被賣狗的賣給了別人。那個主人對她很好,可是主人的丈夫不同意,把貝利丟了出去。後來貝利不經意地找到了他的第一次的主人伊桑,伊桑不知道他就是貝利。後來,貝利找出了他原來最喜歡的飛盤,做出了只有貝利纔會的動作,伊桑才知道他就是貝利······後來貝利總結出了一條狗的使命,第一要開心,然後儘可能的幫助主人,保護主人,這就是作爲一條狗的使命。

或許我講的不是很感人,但是實際這篇電影是非常能感動人心的,是非常有愛的,我非常非常推薦你看看。

  電影《使命》觀後感5

昨天,有幸可以參加成都這邊《一條狗的使命》在太平洋王府井點映場。原本以爲參加的人數肯定不多,結果到了現場,真的是人山人海,170個座位,座無虛席!

不光是可以提前看這部輕鬆幽默又不失感人溫馨的電影,麥富迪還給所有到場的朋友贈送了可愛的"貝利抱枕"。

當7:00開播時,所有的人都進入了播放廳,生怕坐不到一個好位置,當兔子進去的時候,後排的"寶座"已經被坐得滿滿當當,無奈,我就坐了第二排。電影正式開始了,兔子很討厭劇透,但是,我還是要給大家說一下整體感受。

本部影片是根據w布魯斯卡梅倫同名小說改變,由萊塞霍爾斯道姆執導製作。講述的是一隻金毛狗狗貝利經歷多次重生,在一次次生命輪迴中找尋不同使命,最後又回到最初的主人身邊的故事。在今日發佈的終極海報中,狗狗貝利嘴裏叼着球,主人伊森在一側深情注視着它。一人一狗臉上洋溢着燦爛的笑容,眼神中透露出十幾年互相陪伴的美好時光。

狗狗第一世:金毛貝利

見證主人伊森從小男孩變成情竇初開的橄欖球種子選手,幫助主人成功泡妞。

狗狗第二世:警犬德牧

幫助自己的警察主人成功破案救人

狗狗第三世:小短腿柯基

對於人來說,最可怕的就是寂寞吧",小短腿陪伴女主人到最後女主人成家生子

狗狗第四世:聖伯納

被不好的家庭所收留對於來說真的是噩夢,最終貝利還是輾轉反側尋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世主人伊森,再次幫伊森追回漢娜

狗狗的四次生命,都有着不同的使命。本片採用的是以狗狗的視角來看待這個世界,使命總結成一句話:活在當下。

兔子在觀看電影的途中,全程無尿點,根本不想錯過每一個細節。起初被貝利幽默風趣和賣萌撒嬌惹得影廳裏一陣歡笑,但這只是溫馨的鋪墊,旁邊坐着的美女在貝利年老快去世的時候,開始抹眼淚,還好我預備好了紙巾,遞給她,她對我點頭微笑。看得出來,人的內心都是柔軟的,總有某一些細節是可以打動你的。

  電影《使命》觀後感6

時過八年後,這部《一條狗的使命》會讓我遇到什麼?

本來是帶着批判去看的,但看完以後我對導演真心佩服的五體投地!

導演用狗狗的五世之命,揭露了狗在不同家庭、不同生存環境下的命運,同時也揭露了現代社會下的人,常常因爲沒有“活在當下”而有着無窮盡的焦慮的真諦。

第一世:沒有看清品種的幼犬————出生就夭折的“慘命”

劇情剛開始時,主角貝利一生下來沒有多久就夭折,甚至很多觀衆都還沒有看清它是一隻什麼品種的狗生命就結束了。這個橋段事實上揭露了,很多新養狗人在對狗沒有任何健康常識的條件下,只因自己想養一隻狗,或者只因看到別人養了狗就去買狗養,而買回來後,沒有養活幾天就夭折的現象。

在中國的新城市養狗人羣體中,幾乎每個養狗人剛開始都在家養死過一兩隻幼犬。很多時候大家都一味地怪賣狗的人賣病狗,也許真的有這樣的賣狗人,但不可能全部都是這樣的賣狗人的。

第二世:新斯科舍獵鴨尋回獵犬————既滿足了人類文明,又釋放了自我天性的“福命”

有人陪伴,有人餵養,有健康免疫,有正式登記管理,白天有大院子大草地自由奔跑,有人陪着互動,晚上有溫室安睡,能活到終老死去。

對於狗來說,真正的幸福是一半爲適應人而活着,一半爲釋放它自己的天性而活着,最重要的是,能正常的活到老死。這纔是真正人、狗、社會平衡共處的生活最佳狀態。三者都保證了自己的正常發展,同時也完成了最佳的相互合作。這是普通人養狗的普世終極追求。

第三世:德國牧羊犬————爲大自然的共同利益而獻出自己生命的“殞命”

站在人類社會需要更高進步的高度去看,我們認爲這是狗的生命價值的昇華,人類爲了維護整個社會能更普世安詳的持續發展,在努力付出自身的價值以外,還給狗賦予了超越它們生命本能的生命價值。從大自然整體平衡發展的意義上去講,社會職能性工作犬生命意義的高度遠遠要高於個人家庭養犬。

對於它們的生存方式我們無可厚非,我們也沒有資格純粹站在道德的角度去批判職能部門對它們的特有生存方式,因爲這些狗用生命換來的社會價值享有者本身有我們一份。我們能去做的只有讓我們自己更好地去遵守社會公序,人人做到守法守序,需要狗付出生命代價的社會職能崗位就會越來越少。

當然,如果有些人專門借用狗的社會職能崇高價值而讓狗承受這些生活磨難只爲得到自己的一己私利,那這種人根本不配談對狗的愛和尊重。

第四世:威爾士柯基犬————被捧爲寵物而實則憂鬱一生的“幽命”

真正讓我對導演敬佩的就是這個橋段,貝利轉世爲一隻威爾士柯基犬,一生看似被主人奉爲愛物過得一生安平,但實質上,導演在最後的鏡頭中讓它孤獨地坐在鏡頭前瞬間跨越到老態,最後再幽幽閉眼死去,如果我沒有前面十五年的從業經歷,我永遠也看不到我今天看到的憂傷。

這隻柯基一生的生存狀態是目前所有把狗當成一種私人物品來擁有的最普遍現狀,人們往往只是從人的情感感受去理解狗,認爲給狗好吃的,向狗投射人的愛慰情感需求,就是在愛狗,沒有人會俯身站在狗的視角去看自己,沒有人會站在狗的天性去了解狗。這隻狗一生當中沒有幾次能在大自然自由釋放,縱使有了一個同類在陪伴,但也是兩個相同命運的疊加,沒有人能看懂它最後死去的眼神,它的主人最終並不懂得它的內心。

這是目前所有城市圈養狗的宿命,一生都在期待,一生都在憂鬱。它唯一比其它狗好一點的就是最終還是活到了老,沒有被轉送,沒有被遺棄,沒有夭折,沒有被流浪而已。

但,它的主人卻因它而找到了一生的陪伴和心理歸屬,這是一種心靈上的不公平。

第五世:聖伯納犬————重回人狗共處終極福命的期待

不得不佩服導演拐了一個如此大的彎,在批判了人類常常面對動物時,只顧自我情感表達,而不顧對方天性存在必要性的普遍謬愛倫理。

最後在主人翁幾十年單身再次與所愛之人終成眷屬的劇情結尾,也折射了人類之間的愛就是一個相互獨立又相互爲伴的陪伴過程。

  電影《使命》觀後感7

今天吃過中午飯後,尹詩涵和我約好一起去電影院看電影。我好開心呀!到了電影院,等了一小會兒,電影快開始時,我們倆就進去了。

這部電影好感人啊!講的是一個小男孩名叫伊森,他看到一輛賣狗的車裏面有一隻小金毛,快被渴死了!伊森心一軟,就想把它救出來。可是他拉了拉車門,因爲車門鎖着拉不開!最後伊森的媽媽用石頭把玻璃給砸開了。伊森趕緊把小金毛抱了出來!然後就把它帶回了家。

伊森給小金毛取了個好聽的名字叫貝利,還給貝利上了狗金牌,這樣貝利就不會被抓了。後來貝利在伊森的照顧下,長成了一條可愛的大金毛。

  電影《使命》觀後感8

電影的熱映大大超過了所有人的期待,除了票房和口碑雙豐收之外,更讓近期被“黑出翔”的阿里影業喘了口氣,作爲阿里影業國際化戰略的成果之一,《一條狗的使命》帶來了的驚喜。

國際化是條延長線

阿里影業從成立之初就被外界高度關注,這個頭頂光環的公司被太多人寄予厚望。“互聯網+電影”的帽子戴在身上,更讓其喘不過氣來。

反觀整個文化娛樂產業來說,成立不足3年的公司,只是一個新生兒,但因爲頭頂“阿里”光環,無論是資本市場還是文娛市場都不敢掉以輕心。

從阿里巴巴耗資約62.44億港元收購成立開始,阿里影業的一系列動作都賺足了噱頭,而在2016年阿里的大文娛板塊中阿里影業更是充當了衝鋒隊,文娛板塊的負責人俞永福親自擔任阿里影業的董事局主席兼CEO,目的就是要把阿里影業的“優良品質”豎起來。

畢竟在整個電影行業中,內容製作與優質內容並不直接等同。阿里影業對於優質頭部好內容“求賢若渴”,特別是在國際市場,好萊塢所有一線電影製作公司都與其傳過緋聞,最終牽手的也僅有斯皮爾伯格的娛樂公司AmblinPartners。

在業內人士看來,走下坡路好萊塢,急需資本助力,但挑剔的美國人並不隨便出手,阿里影業也在到處碰壁中積累經驗。另一邊,國內市場則出現了只要有錢就能拍電影大量“遊資”涌入文娛市場的狂熱現象,還沒等退潮市場是否成熟就高下立顯。

很多人說AmblinPartners也只是成立短短兩年的團隊,但是其背後是從夢工廠拆分出來的王牌團隊,從條件來看是最符合阿里影業在國際化的夥伴。大品牌、大導演、成功作品、好口碑等等符合投資的一切優良品質,只不過對於阿里影業來說,最後何時能收益就需要那麼一點點運氣了。畢竟,之前《碟中諜5》、《忍者神龜2》等都難言成功。

對於AmblinPartners,阿里影業的投資也急不來,好萊塢公司必然有自己的節奏,而阿里影業只能等待開花,從目前來看這一天沒有等太久,甚至對於阿里影業目前而言可以稱爲“雪中送炭”。

“牆外開花牆內香”

2016年年末的阿里影業首部主導大片《擺渡人》上演了口碑和票房分道揚鑣的現象,一時間市場對於阿里影業產生了質疑,爲什麼好故事、好導演、好演員、大平臺等看似成功的要素都備齊了,但是阿里影業生產出的成果卻並沒有讓人滿意呢?

緊接着,阿里影業發佈的2016年的年度財報預警更是讓市場譁然,淘票票作爲旗下在線售票平臺依靠不菲的補貼獲得市場認可,不過燒掉的資金卻讓行業的其他的競爭對手望而卻步,質疑聲四起的阿里影業急需強心劑——一部拿得出手的片子,一筆拿得出手的投資收益。

《一條狗的使命》和AmblinPartners從目前來看是阿里影業最好的投資了。

從數據層面看,今年1月,《一條狗的使命》在北美上映時,首週末拿下了1822萬美元票房成績。此次在國內上映,第一天票房接近2400萬元,第三天下午票房已經突破億元;不僅在票房上表現不俗,在淘票票和貓眼電影的主要售票平臺上的觀衆評分都達到了9分以上,在影院的平均上座率、場均觀影人次都排在同檔期影片的第一位。

  電影《使命》觀後感9

狗能告訴我們怎麼去感受,狗能教人類活在當下,不要沉浸於過去或未來———拉斯。霍爾斯道姆

影片講述名叫"貝利"的狗被主人公伊森收養,且陪着伊森直到死去。"貝利"輪迴兩世後又再次回到伊森身邊,一人一狗,四生一世。等待,是爲了遇見最好的你。

20xx年3月5日,忙完手頭工作,就打開貓眼獵片兒。看到一部片子評分高達9·5,名叫《一條狗的使命》。就沒有然後了,左腳已經踏進了電影院。100分鐘的電影,有笑,有淚,有思,有想。說真的,我被導演的拍攝手法震撼了丶被"十里麥田"的美震撼了丶被"四生四世,不離不棄"震撼了丶被等待,就是遇見最好的你。震撼了。還有很多震撼,我們先從拍攝手法說吧,這不算是評價,我也沒有資格評價。這是其實就是讚美,哈哈,我也不知道我在說什麼,好了,正式開始吧。

影片開場就以"貝利"被流浪狗收容所抓獲爲導火索,馬不停蹄的就是一位買狗的人忘記扣上籠子的鎖釦,才讓"貝利"遇見四生四世都不能忘記的伊森。導演思路清晰,拿捏完美。加之以"貝利"第一人稱的表達方式講述了"狗的使命"——教會人類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其實,等待,也是一種美。讓我印象最爲深刻的是,主人公伊森從少年變爲青年的那一個鏡頭。影片是這樣展示的:"少年伊森和“貝利”在玩橄欖球,當球拋向空中時伊森還是少年,當球落下,伊森已從少年變爲青年,正在參加一場球賽。"就這一個人物轉變的鏡頭已將大師風範展露無遺。這和我喜歡的中國電影大師,同時也是我偶像—姜文先生的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中的一個鏡頭有異曲同工之妙。

導演功力不容置疑。除了這個鏡頭,還有就是讓"貝利"擁有語言,"貝利"的“語言”伊森雖然不懂,但,人狗之間,還有一樣東西,就是感覺。一人一狗,單憑感覺,就可所向披靡了。影片中"貝利"的“語言”和影片末尾牧場的夕陽是整個影片的點睛之筆,首尾呼應。"貝利"的語言一直在表達着爲自己的主人做點什麼,怎樣可以讓主人開心,四生四世,皆是如此。末尾牧場的夕陽和影片開始時,"貝利"被伊森收養是在早上,此兩處首尾呼應。這是大師之作,亦是我等晚輩學習之處。

再說說影片的靈魂之處。

"四生四世,十里麥田"。

第一世:"貝利"與少丶青年伊森。

這一世,感觸頗多。"貝利"陪伴伊森從少年到青年,伊森看着"貝利"從活蹦亂跳到奄奄一息。這中間,多少愛。不是特別有愛的.導演是拍不出這種細膩的東西的。一人一狗,從相識,相知,相依,相偎。再到與"貝利"的離別,這中間的因緣際會已超越一切。"貝利"是懂伊森的,“他”明白自己的使命,“他”知道自己的主人需要什麼。當伊森看到心愛的姑娘不知道怎麼搭話時,"貝利"一馬當先,讓伊森和姑娘相識丶相知丶相愛丶再到相遇丶直至白頭到老,都有"貝利"的功勞。"貝利"的語言更是神奇的表達了男女相愛的狀態—互舔。我猜應該也有翻譯的功勞。哈哈。當我看到伊森開車去上大學時,"貝利"橫穿整個麥田,追着伊森的車子,那種不捨,那種不願,那種依賴,讓我瞬間淚奔,第一次在電影院淚奔。"離別,比生死更可怕",對於"貝利"來說,是這樣的。這一世的"貝利"—忠誠。

第二世:"貝利"變身警犬,幫助自己的主人抓捕兇徒,最後中彈身亡。這一世的貝利,心繫伊森。渴望與自己的主人一起臥睡,在經歷多次掙扎後,"貝利"成功了。那一刻,"貝利"是幸福的。"他"找到了與伊森在一起時的狀態——"同牀共枕"。這或許就是一隻狗的期望,可以和自己的主人,時時刻刻在一起。這一世的"貝利"—不畏生死,捨己救人。

第三世:"貝利"變身懶寵,被大學生收養。"貝利"不想自己的主人不開心,幫助主人找到可以相伴一生的人。看着他們幸福,"貝利"是開心的。當自己的"英雄"離去後,"貝利"就沉默寡言了,直至輪迴。這一世的"貝利"——奉獻,陪伴。

第四世:輪迴。等待,就是爲了遇見最好的你。

"貝利"被一女孩收養。可這姑娘的男友很討厭狗,不讓"貝利"進屋,就把"貝利"鎖在屋外。春夏秋冬。看着讓人想哭。直至"貝利"被姑娘的男友丟在外面,這才找到了伊森。生死輪迴,花開花謝,一些剛好。等待,亦是最長情的告白。這一世,導演通過這個故事,告誡那些養狗的人,養了狗,就好好對待他們,不要有始無終。狗是人類最忠誠的夥伴,要把愛給他們。

  電影《使命》觀後感10

“若我能將幸福帶給你,我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經歷了四次輪迴的狗,拯救了3個主人,他們的靈魂或孤獨或受傷,但他們受到了救贖,來自一個美麗靈魂的救贖。

它叫貝利,它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的主人叫伊森。某天善良的小男孩伊森發現了被關在車內枯渴的狗,他救出了它並帶回了家。它病好了,被取名爲貝利,與小主人玩耍、歡樂,每一天都幸福四溢,伊森一家都非常愛它。它爲伊森找到了漢娜,它喜歡看伊森爲橄欖球奔跑,喜歡看伊森舔漢娜,喜歡在夕陽下追着他們奔跑。可是,壞心眼的人卻放火燒燬了他們溫暖的家,燒燬了他們平靜的生活,燒燬了伊森的未來。貝利一直在努力,保護它的家,保護伊森,它吠醒了沉睡的伊森,救了一家的性命,制裁了壞心眼的犯人,卻還是抵不住不幸———巨大的屋樑砸斷了伊森的腳,他再也不能爲橄欖球而奔跑,不能去自己想上的學校,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他開始悲觀消沉,認爲世界是多麼不公平,多麼不幸,他沒了夢想,沒了奔跑的力量,他能拿什麼去支持他愛的人,他甚至覺得別人的愛都是對他的同情。於是他拒絕漢娜的愛,拒絕貝利的愛,選擇了離開。幸福的日子一夜間就支離破碎,貝利永遠都不明白他最可愛的主人爲什麼要離開,爲什麼它那麼努力的奔跑、陪他玩耍,他都堅持要離開。伊森走了,貝利失去了活力,已值年暮,它沒有精力奔跑,沒有精力散步,甚至不想去瞧那條它曾經感興趣的馬狗,但它卻每天都在想念伊森。朝思暮想,心心念唸的主人終於出現在它身邊,在冰冷的手術檯上,一雙溫暖、令人懷念的手撫摸着它,它終於再一次沐浴在主人溫柔的目光下,可爲什麼目光裏充滿悲傷。它的靈魂離開了這副軀體,又鑽進了另一副軀囊。這一世,它度過了如人般青春活力的青年時代。

這一世,它是一名警犬。它的主人是一名警察,他孤獨、嚴厲,他會表揚它,但不會讓它上自己的牀。它總是看着主人辛勞地工作,總是看着主人一人默默的吃飯,總是看着主人對着照片冥想,望着照片中的女人流淚。這一世,它明白了“孤獨將會是人生中最大的困難。”因爲它無時無刻也在想念着伊森。一次出警中,它救了掉下水壩的女孩,又爲被犯人埋伏的主人擋了子彈。當主人回過頭時,它還在死死地咬着犯人,一直在流血,它也毫無知覺,它覺得它表現的很好,主人的眼神也是這麼告訴它的。主人抱着血泊中的它,抑制不住的淚水頻頻落下。他們是夥伴,是戰友,更是帶給彼此慰藉的朋友。早已在某天深夜,他的心就對它敞開,兩個擁有各自思念之人的靈魂相互依偎,他被它救贖着,直至它生命最後一刻。這一世,它度過了如人般兢兢工作,奉獻社會的壯年時代。

嗷,貝利,它又轉生了,這一次它是個招人喜愛的大耳朵短腿的柯基。它被一個善良、可愛,卻內向、缺愛的黑人女孩領養了。她們在一起生活的多麼快樂,彼此是多麼地瞭解,她在想什麼,它都能知道。天地間彷彿只剩下她們倆,不需要任何人的介入。“披薩?”“披薩。”“冰激凌?”“冰激凌。”她在它面前永遠都那麼活潑開朗,可卻在人前冷漠膽怯。有一次她哭了,一向瞭解她的它竟十分茫然,她說:“我們之間不需要任何人插入,對嗎?我們彼此都那麼相愛,對嗎?不被愛又怎樣,你爲什麼不是我的男朋友呢?”它聽着,懵懵懂懂。但邂逅與幸福總是在那麼不經意間悄然來到,她遇到了她的真愛,它也遇到了它的憧憬。他們組成了新的家庭,幸福美滿,和諧相愛。有一天,它憧憬的身影隨着女孩一家出了遠門就再也沒回來。它也漸漸老去,在女孩的細語中安詳離開。它拯救了她,給她孤獨的靈魂帶去陪伴與慰藉,爲她與她的他牽了紅線,這一世它明白了“愛是最溫暖的東西。”這一世,它度過了如人般安詳無憂的暮年時代。

“過了幾輩子我終於又遇到了你。”狗的生命是多麼地短暫,歷經幾世,也不過人類匆匆一時,這一世,貝利與伊森再次相遇。在相遇之前,它被一個打鼻環的貧窮女孩抱養,她喜歡它,可她的他卻討厭它,可它並不明白,直到她的他把它丟到荒郊野外都不明白。但幸運的是,它在這僻壤下找到了老朋友———那隻像馬的狗。它開始幻想,伊森他是否也在附近。沒錯!他在附近,它嗅到了,那朝思暮想的靈魂的味道。它奔跑着撲向伊森的懷中,可伊森卻一臉淡漠茫然,可能是如今他倆都變了樣————貝利換了副軀體,而伊森不再是曾經活潑可愛,青春洋溢的少年,而是滿臉皺巴巴、愁眉苦臉的老人,可是貝利還是一嗅認出了他。面對貝利,伊森不再如從前一般堅定不移、斬釘截鐵地留下它,而是立即把它送到收留所。也許是常年積累下的抑鬱、無志、消沉而引發的孤獨悵惘,使伊森找回了貝利並收留了它,取名“巴拿”。剛開始,伊森只是想讓這條如故的狗陪伴他度過餘生,可貝利太高興了,它終於找到了伊森,它想和伊森玩耍,可是伊森卻整日愁眉苦臉、抑鬱寡歡,無論它怎樣逗他笑,他都無動於衷。貝利很不解,過了好久它終於明白:能讓伊森高興的人還有漢娜,他們互相舔舐時是多麼快樂。貝利跑到了一座公園,它在那聞到了漢娜的味道。命運就是這麼奇妙,貝利再一次將漢娜帶到了伊森身邊。兩人相遇,情不言而喻,儘管漢娜早已爲人婦,子孫滿堂,家族興旺,伊森白髮蒼蒼,面容臃腫憔悴,但他們還是彼此吸引,彼此愛戀。伊森終於舔了漢娜,終於快樂起來,他的靈魂得到了救贖。某天,明媚的陽光下,貝利把從貨倉裏的橄欖球叼出,讓伊森陪他玩耍,它凌空跳躍,來回奔跑,咬自己的尾巴轉圈圈,這無不讓伊森驚訝,冥冥中,他已察覺,“它是貝利,貝利,貝利。”伊森和貝利彼此拯救,這一次,它收穫了圓滿。

它完成了作爲一條狗的使命,就是帶給主人幸福與救贖。因爲它不是人類,它不明白人類複雜的情感,例如離開、迷茫、孤獨、膽怯,所以它能用它的忠誠、善良、可愛來感化這些孤獨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