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故宮觀後感(15篇)

故宮觀後感(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4W 次

細細品味一部作品以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後感了。快來參考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故宮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故宮觀後感(15篇)

故宮觀後感1

因爲微信上的某個公衆號的推送,偶然之下得知這個記錄片,大概也是因爲好奇心驅使,我索性利用閒暇時間看起來了。《我在故宮修文物》,名字聽起來也很隨意,整個片子拍得真心不錯。既講述了一位位文物修復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場景,也講述了一個個美麗的文物在文物修復工作者手下經歷的歷程。

一口氣看完,看完還頗爲感動。甚至一遍一遍向同事推薦,但是不感興趣的人依然是不感興趣,這一點我也無法強求。不過怕是正是因爲如此,工作一年多,我依然覺得很孤單,因爲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所關注的不過是錢,普通的日子。儘管這些是需要被關注,但是平凡的簡單的日子裏,絕對也是有詩意的生活。偶爾好奇心驅使之下的美麗發現,亦是生活中最好的點綴。

對這部紀錄片中最喜歡的人物莫非是王津師傅。之所以喜歡,是因爲他身上那種大智若愚的氣質。明明就是一個技藝很高超的鐘表修復師,但是說起話來,那種平和,那種對鐘錶的癡迷,真是讓人印象深刻。我想這可能就是大師的一個典型形象吧。因爲熱愛,所以總是感覺自己的無知,從來不覺得自己是這個領域中最厲害的人物,可是憑着這股熱愛的情感,讓自己在技藝這條道上,走得越來越遠,對後輩出現的些許不如意,都能心裏上給予認可,甚至理解。

我是個很喜歡歷史文物的傢伙,因爲喜歡,所以一次一次地徜徉在博物館中,流連忘返。當然我更多的時候,只是簡單地衝着文物美麗的外觀,對於文物本身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我有時是知道的,有時是不知道的。因爲自己的無知,因爲自己的太多太多的不懂得。但是看完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開始對文物背後所藏着的歷史文化底蘊感興趣,我甚至想了解每一件文物背後所藏着的故事。我爲這些偉大的歷史而感動。

故宮觀後感2

故宮是世界上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羣,是明清24位皇帝臨朝爲政和日常生活的地方。紀錄片《故宮》將這座集合了無數工匠心血的建築羣展現的我們面前。直到紀錄片結束,我的心情依舊久久不能平靜。從中也獲得了頗多感悟。

相比於之前看的《新中國》,《故宮》中形象生動的人物扮演讓人眼前一亮。影片靈活將劇情片的多種敘事方式與紀錄片進行“聯姻”。採用演員演繹故宮修築的歷史,採用數字技術以虛擬的方式再現歷史上的故宮,再配以展示繪畫、檔案文獻和故宮實景的紀實手法拍攝,講訴了故宮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

紀錄片中形象而又生動的再現了歷史的情境。這不僅使我們更加形象的瞭解了幾百年前所發生的事情同時也爲厚重的歷史增加了幾分生活的情趣,讓我能夠更願意的觀看下去。這種現實與虛擬、歷史與演繹多種表現手法的交叉運用,是對歷史紀錄片的一種大膽嘗試,發展了紀錄片的表現方式。

此外,不得不提的片中大量出現三維立體動畫。沒有什麼能比3D復原更能帶給觀衆視覺上的衝擊、心靈上的震動。當這一幕幕動態的美輪美奐的景觀出現在我面前時,我彷彿置身其中充分感受到那被世人稱道的故宮的魅力。這部紀錄片爲我們重現了輝煌的建築,也使我們更加了解中國歷史上甚至是世界偉大的建築。

紀錄片爲世人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資料,《故宮》作爲現代文獻片的典範,其意義更爲重要,強烈推薦。

故宮觀後感3

遇見天壇的發現,讓我着迷上了歷史建築的宏偉,於是乎發現了《上新了故宮》~

連着假期的時間,一口氣把這個節目的兩季都看完了!

節目每期以不同的嘉賓來完成不同的任務,然後一層一層揭開這些建築物和文物背後的故事!

通過這個節目,對文物一竅不通的我,開始慢慢的有點喜歡了,那些大作品,那些山水畫,那些瓷器,原來還有那麼多的故事,原來他的珍重不僅是工藝的精美,還有選料的極致,更多的還有當時那個時代下那麼多人的努力和工匠精神,還有那麼多的故事和感情!

故宮,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整個建築宏觀上就有很多寓意,天人合一、北斗七星,龜蛇、各種祥瑞等等!然後每一個宮殿都有着許多不平凡的故事,三大殿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後三宮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還有東西六宮,文華殿、武英殿,還有乾隆帝給自己打造的寧壽宮也就是乾隆的後花園,清代皇帝的正寢養心殿,順治帝皇貴妃董鄂氏居住的承乾宮,康熙出生、乾隆生母崇慶皇太后(甄嬛)居住過得景仁宮,比較特殊的命運多端的被稱爲水晶宮的延禧宮,孝莊文皇后居住過得慈寧宮,崇慶皇太后居住過得壽康宮,同治帝的生母慈禧太后居住的儲秀宮等等!

一部部鮮活的歷史畫面通過節目都展現在世人的眼中,那些許多未開放的區域也首次在電視上公佈,真正的一堵故宮的宏偉!同時還有許多的國寶級文物,石鼓、千里江山圖、慈母的各種釉彩大瓶、大禹治水等等各種,每個文物的背後也是一個鮮活的歷史故事!

帶着敬意,希望能夠再次步入故宮,去感受它的宏偉壯觀!

故宮觀後感4

在北京市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這就是赫赫有名的紫禁城,現在的人們叫他故宮,也叫故宮博物館,這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羣,有着近六百年的的歷史。

故宮被分爲幾個大殿,沒去過故宮的人都會去想,我也這麼想過,今天在課本上我正真瞭解到了故宮分爲三個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高二十八米,面積兩千三百八十平方米是故宮最大的宮殿,太和殿是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

中和殿在舉行大殿時,是皇上休息的地方。

保和殿是舉行最高一級的考試——殿試的地方

透過故宮都能看到古代人民建築的智慧。

第一、要讚歎建築物和文物的做工精美,例如最爲高大輝煌的太和殿中那金黃色的琉璃瓦上承重檐廡屋殿頂,顯得格外的金碧輝煌。

第二、要讚歎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故宮的每一個結構、每一個佈局都凝聚着古代勞動人民多少汗水多少結晶、需要耗費多少腦力體力啊,我爲他們驕傲和自豪。

同理,在學習中我們也要這樣投入自己所有的精力認認真真腳踏實地的去學習,只要你肯付出努力,總是有回報的。就如古代勞動人民一樣用智慧踏踏實實的精雕的每一塊磚每一片瓦即使我們故宮再大,只要根基打牢了就是十級地震也絕不會動搖她的。

故宮觀後感5

從敘事上來說,片子沒有宏大的敘事,而是從一個個文物修復師的日常工作中,體現出文物修復的複雜、精細和枯燥,表現出文物修復師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對自己工作的熱愛。

在鏡頭裏的文物修復師,他們沒有被塑造成多麼高大偉岸的形象,在鏡頭裏,他們或是工作多年經驗豐富的老匠人,或是學歷高但又踏實肯幹的年輕一代。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能夠忍受住那份安靜和寂寞。能夠慢工出細活。片中也提到年輕一代在剛入職對於工作的不適宜,很真實,很現實。所以我們才更慶幸有這樣一羣人堅守着。

而在一個個修復師的話語中,一方面是對文物本身和修復工作的介紹;另一方面又流露出自己對於這份工作的認真對待。很多觀衆最感動的點,也在於此。

說中國需要匠人,那匠人到底是怎樣的一羣人呢?他們應該不僅僅是精通某個行當的佼佼者,而且也是始終熱愛職業,在工作中收穫快樂和成就感。從而才能像故宮的文物修復者一樣在孤獨中找到歡樂,在枯燥中找到歡樂。從而將這份工作轉化爲一種責任。

片子裏說,有的人認爲一個文物修復師生命的價值體現在所修復文物本身的價值,但是文物修復師自我價值或許在朝朝暮暮與各式文物對話的過程中已經實現。他們在每日與文物相處的過程中,不斷思索如何更好修復文物,不斷提高技藝,也透過文物瞭解到厚重的歷史和萬物的滄桑。生命的意義在一日日裏早就有所提升了吧。

故宮觀後感6

在一個新聞端看到這部片子的文章,安利理由:小成本的現象級紀錄片,很好奇。

全片分爲三集,將各個部門依次介紹,很規矩。但是在三集講述節奏與手法都很相似的情況下,它包含了三種內核,即師徒傳承,手藝傳承與古今會通。在瞭解各類文物修復工作的同時,它又給我們帶來了對“工匠精神”一種新的體解,溫柔卻不失力量。作爲一部紀錄片,卻不刻板說教,而充滿了一股人情味,可以清晰看到古代宮廷文化,抑或說皇城文化對北京人打下的烙印。相比文學性紀錄片,人文性紀錄片的名字對其似乎更爲契合。我與彈幕中的很多人一樣,認爲片中的每一個人都很美。我給自己的原因是,他們都很有情懷。他們之間的師徒傳承給人嚴肅厚重的感覺,反而讓我想起一個人走在霓虹中的空虛與落寞。我們瘋狂追捧,無非是這之中有我們渴望的東西,即在奔流社會裏將心安放的勇敢和耐心。他們的作爲滿足了我對“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的全部憧憬。並且,我知道了古物上所承載的生命,學會對文化抱有敬畏之心。也理解了物像即心聲的人生哲學,並試着用認真的態度對待身邊的每一個細節。它在我門物質化的堅硬軀殼之中,引入了一絲靜儒雅的光源,直到心臟。

BTW,它完美完成了作爲故宮招聘宣傳視頻的任務。

故宮觀後感7

今天是來北京的最後一天了,今晚我們就要回家,所以我們今天的任務很艱鉅。早晨洗漱完畢後吃完早飯後,我們便往天安門趕。

大約過了三個小時纔到了,媽媽把菊花放在桌子上,我們就向第二個大廳走去,第二個大廳上面的門上寫着特殊環境禁止拍照,我們走進去裏面原來是在水晶棺材裏面的毛爺爺,因爲外面圍着玻璃,所以不能近距離觀賞。我們順着後門走了出去。

這時候已經上午,我們來到天安門廣場,遠遠地就能夠望見天安門,當年毛爺爺就是在這宣佈了中國的成立。天安門有好幾個門,走中間的那個門的上邊,有毛爺爺的相片,左邊上紅色的板子上寫着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右邊的板子上寫着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

這時候,已經上午了我們到天安門裏面的新天苑吃了午飯,爸爸從售票處買回來了參過天安門二樓的票,我們拿着票來到了二樓,剛進門直衝我們的是一副畫,畫得栩栩如生。畫上畫的是一隻在開屏的孔雀,好像歡迎人們的到來。他的四面八方全是畫,我就不一一細說了。

右側是一個大國徽,直徑差不多一米,非常大。擡頭一看,天花板的顏色非常多,金黃、深藍、翠綠、鈦白、亮黑·······這些顏色組成的仙人騎雞、雙龍戲珠,月亮看盤等圖案,五彩繽紛。繼續往裏走外圍的都是天安門的歷史,直到現在,從外國人來攻打天安門至主席上任。

故宮觀後感8

看完《故宮》這部紀錄片,有個詞一直在我腦海中顯現,那就是“奇蹟”。

這個奇蹟的產生似乎就是古代皇帝的一個命令。公元1406年,明代永樂皇帝朱棣奪過皇位後,將自己原來的封國北平設爲第二京都,改名爲北京,耗費無限人力物力歷時15年終於建成紫禁城。古代封建帝王稱自己爲天帝之子,而深紅色的宮牆和金黃色的琉璃瓦是故宮最引人注目的特徵,也是皇家高貴身份的象徵。紫禁城內最尊貴的建築是太和殿,建築面積2377.00㎡,高26.92m,連同臺基通高35.05m,長寬比例爲9比5,象徵着九五之尊。

而影片中在向觀衆展示玉器時多采用鏡頭慢慢拉近的手法,給人以視覺的刺激效應;或採用由平拍慢慢轉入俯拍的手法,展現玉器年代久遠的神祕感。大量的推拉鏡頭、降格拍攝等塑造了獨特的視覺效果。在對光線的控制上也把握的很好,天空中流動的浮雲,表現出了時光的流逝,歲月的滄桑。具有運動感,動靜結合。

紫禁城在建後的二百多年裏,不僅多次經歷了雷雨、失火等天災的侵害,也歷經了一次改朝換代這座華麗的宮殿裏曾住過兩家人,朱家和愛新覺羅家。紫禁城中只有一些重大的事件有所記載,並且無一例外都是爲了皇權的爭奪。深紅的高大磚牆,金黃色的硫璃瓦,宮殿的棱角向天翹起,格局統一,設計整齊,寬敞大道,高階皇樑,暗示着封建的等級的森嚴。

故宮這個奇蹟歷經了風雨磨難,屹立不倒,其中的文化珍寶更是凝聚了千百年文化的結晶,不管如何,我們應該永遠銘記。

故宮觀後感9

這次活動我覺得特別有意義,不僅讓我瞭解了我們中國明清兩個封建王朝的傑出的宮廷建築,更讓我動容的是裏面的每一件建築都有其背後傳奇的故事,讓我對歷史又有了一些更深層次的認識。

博物院不僅是以其多民族風格的宮苑建築成爲著名的旅遊勝地,更以其豐富的院藏文物珍寶而享譽中外。其中,尤以明清宮廷文物彌足珍貴,堪稱國寶。院藏文物珍寶展是集故宮院藏服飾、琺琅器、書畫、雕刻品、漆器、瓷器等門類藏品之精粹。這些文物集中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高超的工藝水準和清代宮廷的藝術風格,反映了中國明清時期生產工藝的水平。具有重要的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展覽採用世界先進陳形形式,充分運用現代設備和陳列手段,同時又保持皇宮的古樸風貌,使您彷彿步入藝術聖殿。清代皇宮外國禮品展瀋陽故宮收藏和陳列的`明清歷史文物、藝術珍品及工藝美術品中,有許多中西文化交流工藝品,如鐘錶、

玻璃器可謂獨具特色。自十七世紀以來,西方一些國家把大量的鐘表、玻璃器輸往廣州、由廣東海關購置貢進皇宮,海外各國使者也競相以本國精緻的鐘表、玻璃器作爲貴重禮品贈給大清王朝,用這些巧於構思,精心製作的鐘表、玻璃器精美藝術品取悅於皇帝,不僅是帝后怡情賞玩之物,也是宮殿裏不可少的一種裝飾品。這些技藝精湛的工藝品,充分顯示了外國匠師們的創造智慧與藝術才能,同時也是十七、十八世紀,中西方文化交流,貿易往來的歷史見證。

故宮,既古老,又新鮮。故宮,承載歷史,創造未來。故宮,漢族建築之精華,永遠的故宮。

故宮觀後感10

北京的風景還真多啊!有外露“霸氣”的八達嶺長城、攜帶“陰氣”的十三陵長城、滿腔“正氣”的故宮、富有“財氣”的頤和園、還有盡收“福氣”的恭王府。我很慶幸這個暑假來到北京連沾“四氣”——霸氣、正氣、財氣和福氣,還當了一回“好漢”。

在這裏我要給大家介紹的是滿腔“正氣”的故宮。

故宮是以前皇帝住的地方。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故宮的大門,也稱爲“午門”。據說以前的“把犯人拉出午門斬首”,指的就是這個門,我看着午門兩個字心裏有點發毛。

我們到了故宮的三大殿第一殿:太和殿,也稱爲金鑾殿。這是當時皇上面見文武大臣的殿。太和殿的兩旁是皇帝的妃子們住的地方,又稱爲東西六宮。現在成了陳列館,裏面擺放以前皇帝和皇帝妃子們用過的東西。太和殿的後面是御花園,御花園是皇帝散步遊玩的地方。這裏有奇形怪狀的假山,亭臺樓閣、茂密的大樹還有碧綠的湖水等,風景非常優美。

故宮第二殿是:保和殿,這是皇上親自監考的地方,誰中了狀元就能從這裏騎馬掛花去遊北京長安大街。

最後一個大殿是中和殿,那裏是皇上休息的地方。每座宮殿的屋頂都鋪着金黃色的琉璃瓦,宮門和宮牆上是硃紅色的,宮門上釘着金燦燦的銅釘,屋檐上雕刻着栩栩如生的龍和一些吉祥圖案,遠遠看去金碧輝煌,光彩奪目。

故宮很漂亮,有很多皇帝的命令和印章,印章很特別。還有皇帝的畫和寶物。畫很漂亮,寶物很珍貴,有神龜和仙鶴和其他的動物,我還看到了“嘉量”,它是用來表明度量衡定,天下一統的。但是故宮很大,很遺憾我不能把全部的東西都告訴你。

我們就這樣興趣盎然地沿着故宮中軸線遊覽着,等走出故宮北門時已是中午了,故宮真大啊!

故宮觀後感11

《故宮》作爲現在文獻片的典範,從20xx年10月26日開始,在中央電視臺第一套節目20:47分播出,由央視和故宮博物院合作拍攝的12集大型紀錄片。它以全新的電視創作理念,上乘的電視畫面和聲效,講述了故宮的歷史故事。它首次披露紫禁城被建造的過程,清代登基大典的全景盛況、深藏於太和殿內部的神祕浮版、溥儀盜寶的歷史檔案等等諸多以往難以看到的史料。

《故宮》顯示了當今中國高清電視的製作水平,被稱爲中國電視技術發展的里程碑之作。精美的畫面、恢弘的場面、大手筆的之作,特別是大量動畫特技等異類元素的巧妙運用,使得該片一改以往紀錄片的慢節奏、純紀實、再現力差等特徵。

在團隊進行拍攝之時,製作團隊做足了功課,一切都是用數據說話,也更加具有真實性,更能讓人信服。在拍攝過程中,拍攝團隊要嚴守程序,申請拍攝時就要故宮審覈,珍貴的藏品都要當天拍攝當天送往,出於保護文物的目的,拍攝時也要十分謹慎,爲了優化環境,一定要精簡人員。

印象最深的是紀錄片中有一幕光線照在匾額上,按照時間的推移,光會按照匾額上字的順序照到字上。這一幕出現的時間雖然短,但是製作團隊肯定花費了大量精力,首先要知道太陽光線轉移的時間,還要不能拍到遊客,,如果一次不成功以後要繼續拍這樣的畫面會花費更多的精力。

《故宮》之所以能成爲現代文藝片的典範,都是有一定原因的,製作團隊的良苦用心才成就了這樣一部紀錄片。

故宮觀後感12

這週末,我來到故宮博物院,參觀了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紀念展,主題是“丹宸永固”。“丹”是紅色的意思;“宸”則指祖國的大好河山;“永固”,顧名思義,是永遠長存的意思。“丹宸永固”寓意祖國江山永遠長存。

我前來參觀時,正是日出之時,太陽平齊於地平線,放射出耀眼的光芒。陽光灑在古樓的屋檐上,琉璃瓦被照射得閃着金光,一些純金建造的裝飾也閃閃發光,金碧輝煌,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園內有一羣鴿子站在屋頂上,眺望着遠方,陶醉在故宮的美景裏。

一進入展覽室,人山人海,看來展品肯定非常珍貴。這次紀念活動展出了許多珍寶,有皇帝所坐的寶座,還有皇后娘娘戴過的貂皮帽子,有燒香的青銅香爐,還有用一塊兒玉製成的玉璽,這些展品果然都名不虛傳,深得遊客們的讚歎和喜愛。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件寶物是金甌永固杯。金甌永固杯是用金子打造而成,上面刻有花朵紋樣。杯子兩側各有一條龍作爲杯子的把手,杯子上鑲嵌着許多直徑大於五毫米的珍寶和五彩繽紛的寶石,兩面分別刻有“金甌永固”和“乾隆年制”八個字。杯底以四隻大象的鼻子爲支撐點,耳朵較小,牙齒較長,看起來很是美觀。金甌永固杯小巧而精緻,和我們的手掌大小差不多,讓我不禁感嘆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也讓我感受到了我國當時的繁榮昌盛。

宏偉的紫禁城,經歷了六百年的風雨,見證了我們國家和民族六百年間的興衰榮辱。丹宸永固,它將繼續迎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我希望這些文物一直完好無損,讓後代子孫也能看到這一奇觀,感受到祖國的強大,爲祖國感到自豪!

故宮觀後感13

“哲學家”屈峯再蹦金句,史連倉、高飛聊傳承包袱不斷

修復師屈峯因爲酷愛思考,總有“金句”蹦出,而被奉爲“故宮文保科技部”的哲學家。在當天活動上,“哲學家”屈峯再蹦“金句”,表示工匠精神自古有之,從哲學角度闡述了四層境界,“第一種境界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做什麼事情都是踏踏實實的;第二種境界是,樂之不如好之。你做這個事情不如你真正喜歡這個事情;第三種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在工作中達到忘我的狀態;第四種境界是,逍遙遊,遊於藝。我們今天談工匠精神不僅僅是堅守,而是在擇一事,守一生的基礎上,達到逍遙遊的境界,去創新,推進事情的發展。”

史連倉和高飛兩位修復師則聊到了“工匠的傳承”,史師傅還有240天就要退休了,但屈峯作爲他的領導,直接以“一入宮門深似海”表示想要退休沒有那麼容易。高飛則分享了自己與王有亮師傅師徒之間的相處之道,兩人互相尊重,師傅也對自己關懷有加,其中無外乎“真誠”二字。三位文物修復師史連倉、屈峯、高飛不斷抖出幕後拍攝趣事,引得現場觀衆笑聲不斷。

現場觀衆也用熱情肯定了電影品質,“電影裏師傅們在瑰寶中浸潤出的氣質,頗有溥儀那句‘就是與我家裏的那些不太一樣‘的超然。”“來看電影版依然熱淚盈眶,大電影跟三集紀錄片的敘事方式不一樣,每一個鏡頭彷彿都深入到了修復師們的生活中。”“一部努力走進主流院線的國產紀錄片,卻沒有揭祕,沒有煽情,很平實。我在故宮修文物,不談功名,只是享受每一個與文物交談的當下,更深的認識世界,認識自己,不枉世間走一遭。”

故宮觀後感14

何謂“匠人精神”?百度百科給出的解釋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爲表現。整個定義言語上沒毛病,可總讓人覺得似乎缺了點什麼。直到看過《我在故宮修文物》,我才隱約感到這個冰冷的定義裏缺少了一份溫度。

《我在故宮修文物》先有紀錄片再有書,這是鏡頭第一次對準故宮的文物修復師們,將故宮書畫、青銅器、宮廷鐘錶、木器、陶瓷、漆器、百寶鑲嵌、宮廷織繡的修復過程一一呈現給觀衆和讀者。一牆之隔,牆內牆外兩個世界。牆外世界斗轉星移瞬息萬變,牆內世界“擇一事,終一生”日復一日。這些文物修復師們在一絲不苟的日夜辛苦中打磨文物,也在打磨自己。在他們手中,文物是有生命的,他們藉此與前人對話,感悟那個時代的美。

看着牆內的匠人們,我只能豔羨與欽佩。捫心自問,若是我在牆內日復一日,面對牆外誘惑,能否在內心的衝突下堅守下去?答案顯而易見。而他們就是這樣一批人,在我們追求房子和車子的時候,用3年時間去打磨一把刀,用18年的時間修復一幅畫。他們以古老的師承關係薪火相傳,在手藝傳授的同時,也傳遞了“匠人精神”。

記得王津師傅長年累月的堅持,讓鐘錶重煥光彩,只歸因一句“總想給後人留下些什麼”。這句話如此平淡而樸素,卻道出“道在我心,一以貫之”的真諦。回想過往,我困惑過,焦躁過,堅持過,放棄過,想來皆因未找到那句平淡而樸素的話。

這個世界喧囂太多,需要匠心,傳承文化。

故宮觀後感15

當鬧鐘響起美妙悅耳的音樂聲時,我和姊姊立刻從溫暖的被窩爬起,因爲今天爸爸要帶我們全家到臺北故宮博物院一日遊,這美妙的時刻已經讓我期待許久。

車行在國道叄號上時,媽媽千叮嚀萬囑咐:在故宮裏有許多外籍遊客,要注意自己的行爲,不可以高談闊論,需謹言慎行;我和姊姊異口同聲回答:知道了。哇!終於見到長頸鹿那高聳的標誌,木柵到了,爸爸把車停妥,搭上捷運、而後轉乘公車,一路直奔我們此行的目的地——故宮博物院。

朝思暮想期待已久的故宮終於在眼前啦!登上好長的一段石階路,爬的我氣喘如牛,愛照相的爸爸更不會忘了在這留下我們成長的痕跡。買了票我和姊姊立刻一馬當先衝了進去,早把媽媽的叮嚀當成耳邊風了。首先我們先到翠玉白菜跟前,塬以爲名聞遐邇的翠玉白菜會像媽媽在市場買回來的這麼大,結果只有爸爸手掌大小而已,真是令我吃驚,翠玉白菜上頭雕刻着螽斯代表多子多孫的意思;過來又看那塊肉形石真像媽媽飯桌上拿手好菜東坡肉,令人垂涎欲滴;接下來,看到了青銅器,古代的商朝是青銅器發達的時刻,鐵器、瓷器媽媽一一講解每一朝代的的特色,件件精品真令人讚歎鬼斧神工。

緊接着又到了另一間展示場,那是爸爸的專長書法及國畫,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水墨畫,畫裏有川流的小溪、純樸的農家、一座小橋,真像我家的優美景緻;爸爸又介紹了王羲之的行草、張旭的狂草,那筆墨作色的用法、技巧,是我和姊姊學習的好對象。

經過這次精采的旅行,使我學到許多課本以外的學問,讓我更有知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