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甲午戰爭觀後感(精選13篇)

甲午戰爭觀後感(精選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2W 次

看完一部作品後,從中我們收穫新的思想,爲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後感如何寫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甲午戰爭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甲午戰爭觀後感(精選13篇)

甲午戰爭觀後感 篇1

昨晚在pptv上觀看了部電影甲午海戰,看完後感觸頗多。

我個人認爲清朝的水師失敗主要有以下幾點:

1、體制問題。清政府於愛新覺羅一家當權,他們更在意的是貴族利益,還有他們愛新覺羅的享受。慈禧老太婆一人說了算,一家之言太過偏激,不能代表社會聲音,難怪後人掘她墳,活該。

2、-敗成形。晚清的-敗是快到極至了。電影中一個太監可以向皇上說一個雞蛋十兩銀子。李中堂

知道後盡然不敢言,因爲內部處處都在貪 。就像他說的,就是管了內務府,還有歷部、戶部、哪個部門不貪都得罪不起。修改船支炮蛋的軍費也被貪 不少。

3、驕傲自滿。日本在大力發展海軍時,清政府官員不以爲然。根本不重視日本的舉國軍事體制。日本在不停的搞先進戰艦時,清朝大部分官員還跟慈禧在看戲。

4、謙讓,錯失良機。清政府水師初建時,遠高於日本。去日本訪問時,外籍顧問曾建議拿下日本。

謙讓的清朝政府官員選擇謙讓。後來日本大批進攻時,慈禧還下令別先發炮,又錯失良機。

5、大部分人沒責任感。記得攻打旅順時,清政府的大部分緩軍半路聽說淪陷都逃跑了。要不是逃跑估計也可以把日本趕回海上。

6、貴族公費巨大。慈禧因過生日,把費用放在頤和園,不願再購船艦。北洋水師船艦速度慢,炮蛋少,炮蛋亞火,等問題,都因經費不夠。爲什麼經費不夠被清政府公費用了。

以上六點,任何一點都是日本不存在的。任何一點足以至清政府海軍於死地。

不知道看完這部電影的同胞們有多少人看到了當年問題的嚴重性。

甲午戰爭觀後感 篇2

在光緒二十年(1894年)八月十七日中午,北洋海軍艦隊在黃海遭遇日本艦隊來犯,雙方展開了激戰,戰鬥異常慘烈,以至鄧世昌"大將怒沉舟",全艦將士爲國殉難。

看到這裏,我悲憤難抑,淚流滿面。我們國家有如此英勇的將士,爲什麼還慘遭失敗?我認爲首先與清政府的腐 敗無能密不可分。

中國看起來是一棵龐大的樹,但以慈禧爲代表的清政府官員掏空了樹心,風雨一來,便弱不禁風。光緒十四年(1888年)慈僖太后挪用海軍經費3000萬兩白銀,在清漪園的廢墟興建起頤和園。致使北洋水師無法更新裝備,彈 藥也嚴重不足。戰鬥在即,北洋艦隊才匆匆從德國加急購買炮彈。將士們拼着老命將炮彈打進了日本軍艦的彈 藥庫,卻沒有炸沉敵艦,因爲那壓根兒就是一臭彈——打不響的。

樹雖然被掏空了,但還有些忠心的根牢牢抓住土地,不讓風將樹吹倒。北洋艦隊上的官兵去英國留過學,日本聯合艦隊中的吉野號艦長和他們是朋友,勸他們投降,但他們卻選擇了"寧爲玉碎,不爲瓦全","艦在人在,艦亡人亡。"就這樣,很多將士和艦隊一起投入了大海的懷抱,在海洋的胸堂中靜靜地守護着國家的領土。

有英雄如此,北洋艦隊仍敗走麥城,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日本勵精圖治。爲了富國強兵,明治天 皇捐出了皇室開支的十分之一,甚至拿出了餓肚皮的精神,一天只吃一餐飯,鼓動着他的臣民爲戰艦捐出口袋裏的最後一個銅板。

敵強我弱,敵儉我腐,這就是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失敗的原因。

影片中,隨着軍艦的沉沒,戰爭的硝煙慢慢離我們遠去,但其中有一個畫面,定格在了我的腦海:鄧世昌一手拿衝鋒旗,一手把住螺旋槳,開着致遠艦朝吉野號撞去。他長髮飛揚,一臉悲憤,爲祖國爲人民,他的眼中射出堅定的光芒。那光芒,耀眼得可以把太陽比下去。在滾滾濃煙中,他似乎可以永遠屹立不倒!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如今雖然戰爭不再,但依然到處都充斥着弱肉強食,要想不再被欺負,不再捱打,只有富國強民,才能使中華民族昂首立於世界之林。

甲午戰爭觀後感 篇3

1894年,日本發動了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9月17日,海戰爆發了。北洋艦隊在水師提督丁汝昌的指揮下,與日軍展開了殊死的較量。鄧世昌指揮的“致遠”號最爲突出。這時丁汝昌所乘的“定遠”號不幸中彈,帥旗被擊落,丁汝昌負了重傷。鄧世昌見帥旗受損,北洋艦失去了統一的指揮,就在“致遠”號掛上帥旗,指揮其他戰艦統一對敵,保護“定遠”號。

不幸的是,“致遠”號和日軍對戰時,被一枚魚雷擊中了!一聲巨響,“致遠”號頓時火光沖天,艦身緩緩沉入大海,艦上的所有官兵歲戰艦一同沉沒。

這次戰爭的失敗,使我國失去國際地位、遼東半島、臺灣島、兩億白銀、北洋水師、洋務運動破產等等。

後來,我想了想失敗的原因,有兩點:一、從力量對比看,日本及其支持者實力強大,清朝的軍事實力和綜合國力弱於日本。日本明治維新成功,各方面日漸強大,已是現代化國家,清朝中國還停留在農業社會,各方面還比較落後。二、當時清政府主要負責人李鴻章等人一味依靠外國調停,沒有把立足點放在自身力量上來,並一味信奉唯武器決定論,這是戰爭失敗的思想原因。

最後,我想說:“我們在新世紀的曙光下,腳下踩着多少革命志士拋灑過熱血的土地。如果不是他們的犧牲,怎們會換來一個嶄新讓世界過目想看的中國。中國的發展靠我們,而我們心中的熱血奔騰,胸懷大志。革命的精神傳承給了我們,我們必須接受併發揚光大,全完成歷史的使命。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每一箇中國人心中都應該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不忘國恥。對,不忘國恥揹負着歷史的使命。心中的戰火難以平息,讓我們爲中華民之崛起而讀書!”

甲午戰爭觀後感 篇4

昨天是星期六,而我卻在家裏看了一部名叫《甲午戰爭》的電影。那裏面有一位革命烈士,他就是鄧世昌。鄧世昌出生於廣東番禺(今廣州市海珠區)。1868年去福州船政學堂學習航海。而1871年被派到“建威”練船,才正式入軍,當上了深海兵船大副。一次鄧世昌乘“致遠號”去打仗,那天是和日本人的一場激烈戰爭,日本輸了,而大清的艦隊獲得了勝利。從這之後鄧世昌就是致遠號的艦長了。

有一位從英國留學回來的女子,給他們帶來了一艘又快又強大的戰艦圖紙。鄧世昌說我們一定要把這艘戰艦給買下來,因爲我已經有好些年沒有添置新的軍艦了,一旦和別人打起戰來肯定會吃虧的。當他們向上面彙報時,清政府卻拿不出錢來,因爲錢都被慈禧老佛爺拿去修圓明園了。此時鄧世昌卻火冒三丈,正當他生氣的時候受到了一個令人更生氣的消息,這艘先進的戰艦被日本人買走了,這時他有一種不祥的預感。那名女同學臨走時送給了鄧世昌一隻狗,叫太陽。

那一次鄧世昌和致遠號去海上指揮戰鬥了,而敵人恰巧是買了先進軍艦的日本人。在那次海戰中致遠號被擊沉了,大型快艇來救他們,太陽獲救了,而鄧世昌還在水裏,這時太陽不顧一切跳進海里去救鄧世昌,最終他和太陽一起都犧牲了。

那一次中國敗了,而日本卻勝利了。而那個慈禧什麼也不管,每天都吃喝玩樂,結果中國卻大敗,好多的壯士都犧牲了,而且清政府還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不但賠了很多錢還割讓土地給他們。

在這個故事中,我知道了鄧世昌是一個英勇無畏的人,他大公無私,不怕困難,勇往直前。所以我要向鄧世昌一樣,做一個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讓人。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並不可怕,總結經驗,不斷改正缺點,總有一天你就會成功的。

甲午戰爭觀後感 篇5

在觀看這集電影之前,對這段歷史也瞭解一些,當時清政府掌權,北洋水師戰敗後,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僅此而已,看後,感慨頗多,情緒異常激動,望着屏幕注目良久。

當時時代背景就已暗示着中國必然要遭受一場空前的災難。第一次工業革命正在歐洲如火如荼的進行着,爲了開疆擴土稱霸世界。英國瘋狂侵佔別國,埃及,印度等國家相繼淪爲其殖民地,日不落帝國從此在世界上耀武揚威成爲霸主。向來以地大物博東方大國自居的清政府依舊固步自封夜郎自大,仍舊目中無人不思進取,最後八面受敵面臨滅亡不足爲奇。

僅就甲午中日海戰中國站敗做一下分析,其原因有以下三點。

其一,當時世界處於文藝復興時代背景之下,各國爲推翻帝國統治建立民主共和之國紛紛爆發革命,思想得到解放,各種維護帝國統治的神權說退出歷史舞臺,民主,科學被廣泛理解,第一次工業革命隨之而來,英國也就成爲世界霸主。爲增加其殖民地,仍舊是封建帝制的大清國就成爲其侵略首選。戰爭似乎是早已註定,中國從此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戰敗後,《南京條約》給全世界一個信號就是地大物博之中國大爲有利可圖,中國從此便被那些豺狼虎豹咬住不放四面受敵一致千瘡百孔。清朝政府爲維護其統治地位喪權辱國,割地賠款,中國大地滿面瘡痍。戰敗後各種不平等條約致使財力空虛,更加無力反抗。這是此次戰爭失敗的客觀原因。

其二,當時清朝有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皇上沒有實權,對世界局勢毫無瞭解的她片面認爲區區東方蠻夷小國翻不了什麼大浪。還要講什麼戰場之禮儀,不能先動手否則就失了禮節,簡直就是異想天開,天方夜譚。看不清局勢發展,片面認爲購買當時最完美的鐵甲艦就能夠震懾他國,從此就能夠高枕無憂逍遙快活。就將用於購買大炮軍艦的錢來修建頤和園慶祝自己六十大壽,以至之後戰爭中北洋艦隊因缺少榴彈和快速艦而處於戰爭下風,無論丁汝昌鄧世昌等愛國將領如何衆志成城視死如歸也無法扭轉戰局,最後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令人扼腕。日方集全國財力用於軍事致使國庫空虛再無金錢購買大炮軍艦迫切需賠款緩解國內壓力,日軍將領這樣稱,若集全國的戰艦共同抵抗日艦,日軍必然戰敗。慈溪等執政黨膽小如鼠對局勢毫無洞察害怕日方攻打北京,就繳械求和。最後簽訂喪權辱國對中國造成極大傷害的《馬關條約》。能夠說,慈溪的錯誤認識及個人享樂主義是這場戰爭的直接原因。

其三,就得歸咎於當時積久成疾已入沉痾的無能政治以及軍心渙散,一盤散沙的軍隊。除個別愛國將領外,晚清執政者不管是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全都無能無能貪圖享樂公報私囊不管百姓死活。全社會烏煙瘴氣各自爲己,毫無民族存亡意識。就連國家用於購買軍事武器的錢都被那些蠅營狗苟公報私囊,在甲午海戰激烈廝殺之時某些大臣不是商議國是反在吃喝玩樂花天酒地。那些聽說戰爭不利北洋艦隊凶多吉少之徒不是調兵遣將增援水師,卻是幸災樂禍慌忙逃脫,毫無團結互助一致對外的民族職責意識。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思想根深蒂固,與其說他們膽小如鼠不如說貪生怕死。政治無能,人心不齊是導致這場戰爭的根本原因。:

雖然當時中國科技落後,如果有正確的領導君民上下齊心協力衆志成城,對付區區島國還是綽綽有餘的。但無奈各種原因這場戰爭又顯得理所應當。歷史已成過去,留給後人評說,戰爭的失敗是我們的屈辱,但我們不能遺忘要記住這段歷史並從中學到東西。

第一中國要長久發展要有正確的領導,要全面洞察認識全球局勢。第二中國要嚴厲打擊無能官員,嚴懲不貸。第三要擁有強大的軍事體系,才能不受外國欺負。落後就要捱打,只有強大起來,中國才能屹立於世界東方民族之林。

甲午戰爭觀後感 篇6

昨天,媽媽上午帶我去看了《甲午戰爭》,我原本帶着一顆有趣的童心去看,沒想到,這給我留下了始終難忘的印象。

在我的印象中,中國是富強的一個國家,沒想到近代史的甲午戰爭後的馬關條約卻給我們帶來了奇奇大辱。

故事是這樣的,日本的野心讓他們攻打我們中國北洋海軍的基地??山東劉公島。丟了魂似的李鴻章居然下命令:“海軍軍隊不要遠出,靠山巡走,略張聲勢……”?看到這,我心裏就想,那時的中國多麼懦弱。

清晨,日本“吉野號”軍艦要攻打小島,北洋海軍前去迎戰,我以爲我們必勝,沒想到當時中國科技那麼落後,海軍著名將領鄧世昌沒有退縮,可是他們裝備差、但要少、武器差!可鄧世昌還是應用的帶兵前進,他們炸對方船艦的要害,可是對方船艦非常強大,根本打不穿他們的船。更讓我氣憤的是,中國有的海軍居然手舉白旗雙手抱頭跳入海中!中國幾千年來的歷史全被他們侮辱了!

鄧世昌仍然不退縮,對水手說:“我們一定要打掉倭寇!”接着用力開船,想着“吉野號”衝去,只聽一聲巨響,兩艘軍艦撞擊在一起,鄧世昌和水手們都死了……我暗暗爲鄧世昌抹着眼淚。

接着,無能的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大大增加了老百姓的負擔。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捱打,中國後來變富強的原因,就是他們知道了這個道理,於是推翻了清政府,開始以毛澤東爲首的起義,才換來今天的富強。

甲午戰爭觀後感 篇7

道理類似的還有現在讓不少國人爲之自豪的“抗美援朝”,很多人認爲這一次戰爭,打擊了美國的`囂張氣焰,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威望,增強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也爲未來的經濟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這固然沒錯,但是也應該看到,我們是砸鍋賣鐵地舉全國之力去打一場國境之外的地區戰爭,還要遮遮掩掩地用“志願軍”的名義,不敢大方承認這就是人民解放軍。美國卻遠遠沒有竭盡全力,在裝備和道義上佔據明顯優勢,挾“聯合國”之名帶上一羣湊熱鬧的小國來救場。最後戰爭的結果,誰都沒佔着便宜,而爲換取這一結果,我們是以戰士的血肉之軀去彌補裝備訓練上的不足。

說白了,再多“假如”也沒用,甲午戰爭畢竟是已經一百多年前就已輸掉了的戰爭。如今如何“以史爲鑑”,如何“面向未來”,纔是最重要的事情。遺憾的是現如今我們的國家似乎已經失去了曾經的朝氣和理想,變得暮氣沉沉、舉步維艱。整個國家似乎都沉浸在“盛世”和“第二”的迷死中,再不敢說真話,再不願做實事。

也難怪那麼多的“精英”要往外跑,他們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精英,還有待商榷,但是我想至少他們都是明白人。

在豐島海戰中,還值得一提的就是,有必要爲濟遠艦正名。在“傳統”的歷史教材中,濟遠艦一直是揹負着“避戰逃跑”的罵名的。但是越來越多的史料發現,在日艦炮火的猛轟下,濟遠艦堅決還擊,艦上官兵臨危不懼、表現突出。在廣乙艦傷重被迫脫離戰場後,濟遠艦孤立難支,伺機脫離戰場。在這過程中,濟遠艦先是掛起白旗,後又加懸日本海軍旗,但並未按照日艦指示停輪。一些水手甚至還用尾炮反擊追擊的吉野艦,逼其逃離,濟遠艦最終得以回到威海衛。

對於濟遠艦“逃離戰場”的行爲,甚至以“狡詐手段”來“逃離戰場”的行爲,有人批評其“避戰逃跑”,但這個時候濟遠艦已經是在戰鬥中損毀嚴重,艦上人員死傷慘重,基本上失去了戰鬥能力;有人覺得這脫離戰場的手段不夠“光明正大”,那不妨回過頭看看日本的所做作爲:先是玩突襲,不宣而戰;在戰爭期間也爲了逃避北洋艦隊的攔截而懸掛他國旗幟。特別是日艦還擊沉中國租用用於運兵的英國商船“高升號”,併爲泄憤對包括外國船員和清軍士兵在內的落水者掃射屠殺,難道他們就“高尚”了“規矩”了?

在戰爭之中,“成王敗寇”從來都是鐵律。對於戰場之上的敵人和對手,如果你講道義、講規則,只能證明你比較傻,被揍慘的可能性也更大。

甲午戰爭觀後感 篇8

今天下午最後一節課是我最喜歡的——歷史課。我們講的是《甲午中日戰爭》。

學習這篇課文後,我深有感處,深深感覺到了那時中國政府的無能。不過也有許多令人佩服的英雄,比如鄧世昌,他駕駛的鎮遠艦上有許多大炮,可是都不能用,於是他就率軍去撞日本的船,金國激烈的鬥爭後,最後被打敗了。船上的200多位士兵全部犧牲,而鄧世昌卻沒死,他的警犬緊拉住他,幾次救他,但是鄧世昌下頂了決心要亡,於是他把自己的警犬也按下到水中。

日本打敗中國後看中了中國當時東南亞最大的兩艘軍艦,有位愛國之仕不想讓日本拿去,於是就把軍艦炸了,而後自殺身亡。

中國失敗後,日本把中國賠償的錢85%投入軍事,而中國的慈嬉還從軍隊中抽錢爲自己準備60大壽。這是多麼大的差別啊!簽定了喪權辱國的條約後還有心思過60大壽,而且錢還是從軍需中抽取的。

中國的古代是輝煌的,近代是恥辱的,讓我們牢記國辱,爭取爲自己的國家做貢獻,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甲午戰爭觀後感 篇9

據說對“甲午戰爭”的研究已經成爲一門顯學,不知是否真的如此。就我的朋友圈子裏,就甲午戰爭這段歷史認真讀過一兩本書的貌似基本沒有。從官方而言,也向來不見官方高層有何表態。也許所謂的“顯學”,不過是學術圈子裏和少數歷史發燒友的自娛自樂。

我關注“甲午戰爭”的這段歷史,記得小時候就有看過一部關於甲午戰爭的電影,“致遠號”軍艦和其管帶鄧世昌是主角。那時候雖然還小,相對於現在而言可以說是處於“什麼都不懂”的階段,看完這部電影還是覺得心痛。參加工作之後,書櫃上關於清末改革史和甲午戰爭史的書漸漸地多了起來,每每讀到這個時期的歷史,都常常是扼腕嘆息。

對於中國人來說,這一時期的歷史,可以說是最令人揪心的。既有抗爭,又有怯弱;既力求振興,又進退失措;既在思想上進步神速,又在行動上畏畏縮縮。所以回顧這一段時間的歷史,最容易自然而然冒出來的想法就是“假如”……

之所以會有這麼多的“假如”,某種程度上正說明這一時期出現了多少的失誤。本以爲這種“業餘”的思想只會在咱這種歷史小菜鳥的腦袋裏浮現,畢竟咱也知道歷史不能假設,否則就是那些紅極一時的“穿越”式狗屎劇情了。有意思的是在讀《甲午戰爭新講》這本書的時候,發現作者戚其章先生也多次有類似的表述,雖然他是生於1925年的專業研究歷史的老先生。

比如在“豐島疑雲”這一章節中,在總結豐島之役的失利原因時,就提到愛仁、飛鯨等兵船赴援朝鮮牙山時,丁汝昌做好了率艦隊主力定遠等八艘軍艦護航的計劃。李鴻章先是贊同,後又否定,但帥令無法違背。書中評價說李鴻章改變護航計劃的後果十分嚴重,如果執行原定的護航計劃,不僅豐島之役不會失利,反倒會給日艦先鋒造成重創。

這種論點,初一看好像很有道理,但仔細尋思一番之後,發現貌似也不是這回事。正如包括本書在內很多講述這一歷史的書中所提及的,這一期間日本間諜在中國的活動空前活躍,且很見成效。倘若執行原有的護航計劃,日本間諜不可能不知道,日本海軍在得知這一計劃之後也必然會相應地對作戰計劃進行修訂。也許濟遠等艦未必如此狼狽落魄,高升號也未必會被擊沉,但整個戰局能否因此逆轉,還是說不準的事情。但是必然不會像何廣成在《冤海述聞》中所說的那樣:該時濟遠正與倭三船鏖戰,更得大隊船掩其後,倭船必全沒,不特後至之操江、高升兩船可保無恙,而倭船經此大挫,海疆必不至如今日之蕩搖矣。

甲午戰爭觀後感 篇10

“故壘蕭條大樹凋,高衙依舊俯寒。英名左鄧同千古,白骨沉沙恨未消·”這是《中甲午戰爭》中的一篇詩文,從中我們不難看出英勇抗擊寇的我北洋師將士們的錚錚鐵骨。

書中是這樣記載的:在光緒二十年(1894年)八月17中午,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率艦隊在黃海大東溝海面遭遇本艦隊來犯,12點50分,雙方艦隊接火,拉開了甲午戰爭的序幕。此戰我以10艘艦對敵艦12艘。戰鬥異常慘烈,定遠和其艦鎮遠艦在陷入敵艦的重圍之中,仍然堅持戰鬥,定遠艦右翼總兵劉步蟾和鎮遠艦左翼總兵林泰曾,互相合作,力挽危局,愈戰愈勇。3點半時,定遠艦所發出的30釐米半徑巨彈,命中鬆島。本旗艦被擊中起火,完全喪失了指揮和作戰能力。致遠艦管帶鄧世昌臨危不懼,對大副陳金揆說:“倭艦專恃吉,苟沉是船,則我軍可以集事。”決定除掉敵艦主力吉艦,於是,陳金揆果斷開足馬力,直衝吉艦,但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將士全部殉難。鄧世昌墜海後,其隨從劉忠持救生圈往救,但鄧世昌以“闔船俱沒,義不獨生,仍復自沉。”這天正是鄧世昌45歲生,他與200餘名官兵壯烈殉。鄧世昌“大將怒沉舟”的悲壯故事,給後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爲中華民族歷史譜寫了一曲壯烈的悲歌!經過4小時40分的酷戰,我方5艦沉沒,800餘人傷亡;方六艦受重創六艦受傷,傷亡300餘人。

讀到這裏,我的心異常焦慮,有如此英勇的戰士,我們爲啥還會慘敗哪?我們再看看當是的清政府吧。

光緒十四年(1888年)慈待太后挪用海軍經費3000萬兩白銀,在清漪園的廢墟興建起頤和園。致使北洋師沒有更新裝備,彈不足。開戰後清政府最高軍事統師李鴻章,又執行避戰保船的方針。這樣,北洋艦隊深威海港內,坐待寇來攻。後來,軍從寬鬆登陸,佔領威海,致使劉公島爲一個孤島。在外援斷絕,內部叛的況下,丁汝昌仍連續擊退倭寇8次進攻,最後,知大勢已去,遂自殺殉。在當時政府腐敗、民羸弱、士不振的形勢下,丁汝昌一人是無法挽回敗局的,“壯志未酬先卒,常使英雄淚潢襟”。

中近百前的歷史悲劇,雖已爲過去,但它幾乎是一部中近代史的縮影,一個可悲可泣的歷史教訓,當引起後人的無限深思!

看今朝,美富強,他想打誰就打誰,沒有人敢惹,朝鮮戰爭,阿富汗戰爭,南斯拉夫戰爭,伊拉克戰爭等等,都是打着給人家帶來和平的謊言發動的。多少百姓無家可歸,多少妻兒老小慘遭塗炭,有誰給他們做主,有誰給他們撐腰,沒有,因爲他們沒有一個強大的祖,這就是強權,沒有理可講的。

滄海橫流,驚濤岸,似乎還在默默地唱着一支早已消逝的悲歌……中甲午戰爭記錄着清王朝的腐朽無能和中人民不可侮的民族節!如今,在這個弱強食的世界裏,我們要牢牢記住,落後就要捱打,要想不被欺負,就要有一個強有力的家領導集團,帶領人民搞好建設,增加教育和科技投入,提高綜合力,加強防,把家建設的無比強大,下一心富強民,這樣才能使我們立於不敗之地,才能使我們昂首立於世界之林,才能讓我們的子孫後代有幸福安康的子過,這也就是我們要生存,要和平的唯一出路。

甲午戰爭觀後感 篇11

日本統治者把他們的國家治理好後,國力漸漸富強起來了,對外侵略的野心也開始膨脹起來,他首先把侵略的矛頭對準朝鮮和中國。

1894年春,日本軍隊攻入朝鮮,在朝鮮成立傀儡政府,並授權日軍驅逐駐牙山的清軍,日本不宣而戰。在豐島海面上擊沉中國運兵船“高升號”同時,日本向駐牙山軍隊發起進攻,挑起戰爭。8月1日,中日政府同時宣戰,甲午戰爭開始。整個戰爭持續9個月。首先日本攻佔平壤,中國守軍棄城逃跑,同時,日本海軍通過和中國海軍的黃海一戰,奪得了控制權,然後日軍突破鴨綠江防線登陸,隨後攻佔了旅順。最後清軍在山東和遼東被日軍殺敗潰散。1895年2月1日,日軍佔領威海衛。此後日軍水陸配合,攻擊了北洋艦隊,致遠艦指揮官鄧世昌因寡不敵衆,開船撞沉日軍吉野艦,北洋艦隊提督丁汝昌自殺殉國。2月17日,北洋海軍覆滅,威海衛失陷。4月17日,中日雙方簽訂了《馬關條約》,甲午戰爭以中國失敗結束了。

當時的中國一直是閉關鎖國,按照以往的規矩發展農業,自給自足,採取不同外界交易的政策,而這時的外國,科學技術飛速的發展,工業水平有了很大的進步,怪不得英法聯軍的一個上尉說:“中國就像一艘豪華的船,它不能作戰,而且這個船的船長又是個昏庸的人,至使整個大船覆沒。”但在外國軍隊與中國交戰時,中國軍隊那自殺式進攻,足以令侵略者震驚,有人竟然說出這樣的話:“如果他們有厲害的武器,真不知道他們會幹出什麼事來。”

讀了這篇文章後,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話:只有文官不貪財,武將不畏死,天下則太平矣。試想,如果清政府的官員不貪財怕死,守城將士個個能像鄧世昌那樣視死如歸、精忠報國,中國還會戰敗嗎?還會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嗎?如果當時我們的戰艦先進,還會被日軍擊潰嗎?我現在要把對侵略者的憎恨化成一股力量,激勵我更加發奮學習,長大後成爲國家的棟樑;也願我的祖國更強大,永不再受屈辱。

甲午戰爭觀後感 篇12

120年前,同樣是甲午年,在豐島海域,日本國不宣而戰,偷襲了中國的運兵船隻,中日甲午戰爭爆發。

120年後,又是一個甲午年,我們紀念甲午戰爭,並以史爲鑑。

中日甲午戰爭,從1894年7月25日豐島海戰開始,經歷了平壤戰役、黃海海戰、鴨綠江江防之戰、金旅之戰、威海衛之戰等戰役,到1895年4月17日簽訂《馬關條約》結束,歷時9個月。

清政府大敗,李鴻章輸掉了自己的北洋水師,被迫與日本簽下了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賠款2億兩白銀。

這場戰爭打碎了中國一直以來的“天朝上國”夢,歷時三十多年的洋務戰爭失敗,近代化進程結束。列強侵華進入新階段,加速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

中日甲午戰爭是中國人心中永遠抹不去的痛,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讓我們緬懷歷史,讓歷史不再重演。

甲午戰爭觀後感 篇13

“每一個海戰,都會決定兩個國家的命運。”這是我看完《甲午戰爭》的第一個感受。我不想談論太多有關愛國主題的話語,因爲我知道這些大家都懂,沒有必要太去喊着某一些空洞無謂的口號。

但看完這場電影后,我哭了。別人會以爲我是爲影片中的中國而哭。的確,我是有在哭中國,我哭他的政治,也哭他的統治者。但更多的,我哭的是這場戰爭。也不知道爲什麼,每一次看戰爭題材的電影我都會在屏幕前默默流淚,當我看到無數年輕的士兵在戰爭時陣亡,我都心如刀絞......記得我看了“二戰”時期的一部電影,影片最後,留給我們的是草地上一片接一片的墳墓,是親人的哭聲。當回放每一個士兵出征時一張張自信的笑臉時,我憎恨的不光光是兩個國家,而是戰爭。

就是因爲戰爭嗎?黑暗,影響的不光是黑夜,它給每一個回家的人心靈以寒氣。誰說戰爭不是呢?他們的槍口對準的不光是他的統治者,還有人民......伊拉克戰爭、第一、二次世界大戰哪一次是真正打到了那些統治者的頭上呢?

我還記得《甲午戰爭》中的一幕:鄧世昌因戰敗而自殺,而中國的戰艦一點一點被大海吞沒,那一刻,我聯想到了我的夢想,聯想到了聯合國前祕書長安南,安南的一生阻止了那麼多場戰役,可他還是沒能阻止伊拉克戰爭的爆發......這也成了他一生的遺憾。

如果有一天,我能成爲像安南一樣的人物的話,也許我會用自己的一切,去換取一場戰爭的結束。因爲我受不了戰爭中每一個乞求的眼神,也忘不了每一場戰爭發生的場景。

“每一場海戰,都會決定這兩個國家的命運。”但能否把戰爭省略?用更好的辦法去解決問題,因爲,你們侵佔的不光是一個國家,還有數以百計的百姓;因爲,黑暗影響的不光是黑夜,還有人們嚮往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