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鋼琴家觀後感(精選6篇)

鋼琴家觀後感(精選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1W 次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領悟呢?寫一份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鋼琴家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鋼琴家觀後感(精選6篇)

鋼琴家觀後感 篇1

我曾經讀到過這樣的一句話,覺得用它描述電影《鋼琴家》再適合不過——“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

《鋼琴家》讓我窺探到了被裹挾在黑暗的不可抗力中時人性的掙扎。

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的波蘭,飛機轟鳴、炮火連天,揚起的滾滾煙塵遮天蔽日,盤旋飛舞在這個中歐小國的上方,構成慘淡的灰色恐怖。這個時代的塵灰有千斤重,嗆進鼻腔,落入肺裏,壓垮了百萬條生命;而那些屹立不倒的人,有的被殺戮的惡念同化,也有的堅守着最後一絲純良,在那個不堪的時代裏依舊熠熠生輝。

主角席皮爾曼次次與死亡擦肩而過,像行走在萬丈深淵上空唯一的獨木橋上,在陣陣谷底襲來的狂風中顫顫巍巍地保持平衡。在那個存活比爲1比12的可怖戰爭年代,作爲一個被迫害的猶太人,他能活下來無疑是幸運的。是他對藝術永恆不滅的追求,讓他從一個幸運值點滿的普通人,昇華爲砂土中的金粒。或端坐在廣播站,或帶着袖標浸潤在餐館的油煙蒸汽裏,或躲在狹小的屋中,或鬍子拉碴地癱坐在廢棄醫院的塑料椅上,或被籠罩在德國軍官的峯芒下,他的目光始終虔誠,他對演奏鋼琴的那顆真心始終熱忱。多舛的命運沒有把他打倒,他逆流向前,手中緊攥着的救命稻草,就是音樂。席皮爾曼的掙扎是故事的主線,像畫卷般鋪陳開來,被導演波蘭斯基渲染得格外蒼涼和悲壯。不過不得不提的是,也正是因爲鋼琴家的身份和其帶來的社會影響力,他才得以在紛亂中生存。若沒有它的保護,席皮爾曼早就被某次命運的烈火燃燒殆盡了。

就我聽說的,更多人的意難平其實是德國上校霍森菲爾德。從電影展現的那面來看,他是個完全的好人——有教養、有良心,溫文爾雅,爲援助席皮爾曼不遺餘力,與他殘暴的同僚對比明顯。暗中救下五十餘個猶太人的他也的確值得這些讚譽。作爲一名德國軍官,他被委派的任務是攻擊和殺戮,他無聲的反擊,是否也可被視爲一種掙扎?他在對抗上司的旨意,更是在對抗出於迫不得已參與迫害猶太人的、過去的自己。他的掙扎,區別於席皮爾曼的,隱祕得無法見光,卻同樣偉大。遺憾的是,現實不是童話故事,好人不一定有好報,但是他的善意似黑夜中的繁星,在往後的數百年中將釋放燦爛的光輝,潤澤後人。

他們,連同被他們裝點的這罪惡戰爭,將永遠被記憶。

鋼琴家觀後感 篇2

前幾天閒來無事,便在某奇搜騰電影,翻看翻看着,便發現了《鋼琴家》這樣一部電影。

第一印象便是這樸實無華的片名,《鋼琴家》,便不是說是一個鋼琴家或者是一個關於鋼琴的故事嘍?懷揣這這樣的好奇,我觀看了這部影片。

142分鐘的影片卻讓看後的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下來。可講的地方太多了,以至於讓人不知從何說起……

那就簡單說一些吧。影片的開頭是美好的,鋼琴家做着自己喜歡做的事,過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有了自己心儀的女子,但突如其來的禁猶太令,讓原本美好的人生被改寫,所有的猶太人被迫搬遷到人爲劃分的猶太區,受盡侮辱,歷盡險惡。猶太人彷彿牲畜一樣被軍官蔑視羞辱,也被世人所嫌棄。猶太人們被困在圍牆中,他們失去了新鮮的麪包,更失去了生而爲人的自由。 而有些猶太人,不僅失去了自由,更失去了一個民族的節操,他們打罵同是猶太人的別人而來顯得自己高人一等,但殊不知在別人眼裏,他們是那低聲下氣的狗,是比那些失去了自由的人還可憐的人。

這部影片中最讓人印象尤爲深刻的一幕,德國軍官發現了藏身的男主,卻沒有殺了他,而是聽着他的鋼琴演奏陷入深深地回憶中,更甚於之後主動幫助男主給之於食物衣物。這位德國軍官本性並不是壞的,而是由於戰爭的殘酷而不得不去戰鬥殺戮,他不想死,所以在感受到鋼琴家的求生欲後而引起共鳴。雖然最後他的確是死了,但這不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麼?

戰爭,對於這個世界的危害是極大的,而對於一個家庭,對於個人,最痛苦的便是失去家人失去以前擁有的所有,而這些情況,在戰爭是最爲常見的,活下來真的很不容易。影片極其深刻的以一個平常藝術家的親身經歷刻畫出了戰爭的殘酷,也表現出了一個人對生的渴望,讓我們在跌宕起伏的劇情中厭惡戰爭而對生活抱以希望。總之,這是一部值得去看值得深思的影片。

鋼琴家觀後感 篇3

一開始聽說《鋼琴家》這部電影,感覺應該和另一部《海上鋼琴師》相類似,是講述一位偉大鋼琴家的音樂人生故事。但是當我看完之後發現我錯了。這是一部悲劇,一部震撼人心的悲劇。

故事發生在二戰期間,一位天才的波蘭猶太鋼琴家斯皮爾曼,當時無數的光環籠罩這這位才華橫溢的英俊的青年。他出生在一個音樂世家,父親是小提琴手,理所當然的是應該子承父業。雖然一家人之間也存在些許衝突與矛盾的地方,卻也是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然而就在這時納粹入侵了,打破了不只是這一家,而是所有在波蘭華沙生活的50萬猶太人的生活。 起先是工作丟了,沒有足夠的`錢買食物,迫不得已只好把心愛的鋼琴變賣,但只能是日復一日地吃着土豆,等待在報紙上刊登的最新的關於猶太人的制裁的法令。

先是各個公共場所針對猶太人的禁足令,然後是金錢的限制。這些已經讓所有的猶太人叫苦不迭了,當斯皮爾曼一家還在絞盡腦汁想辦法藏錢的時候,政府又要求所有的猶太人帶上六芒星的袖章,就像牲畜一樣蓋上了標示,從此面對被屠宰的命運。

沒過多久,所有的猶太人被遷移到猶太區並築起了高高的圍牆。每天夜裏都有各種不幸的猶太人慘遭屠殺。斯皮爾曼越發的感到家人的重要,發誓要保護好家人。爲了生存他找到一份餐館琴師的工作,目睹了很多不同社會地位的人在這困境中是如何求生的。於是他開口求人,以保證家人的安全。然而死亡很快降臨了,他和幾乎所有的猶太人將被送上沒有歸途的火車,就當要上車時,混亂中他被扯出了隊伍,這一刻他的命運被改變了,是一位猶太警察企圖救他,看見父親在隊伍中露出欣慰的笑容,他落荒而逃。這是爲了生命的奔跑,戰爭一旦開始就沒有時間掩面哭泣,這不是苟且偷生,這是爲了一個家族乃至一個民族的希望。 隨後他被拘禁做苦工,爲猶太反抗組織出力。在努力下逃脫出去被一對舊識的善良夫婦拯救,之後又被昔日的愛慕對象幫助,一次次地逃離納粹的魔爪。他感激涕零地凝望着每個幫助過他的人,他知道,他的民族他的國家雖然被蹂躪,但絕不會消亡。德國人隆隆的炮火可以威脅他們的性命,卻不能折斷這股國家的凝聚力。斯皮爾曼轉居到猶太區對面的公寓裏時,經常沒有食物和水,他在那裏目睹了猶太區的同胞們堅強不屈的反抗,他看見了波蘭人民與德軍第一次交火,雖然都失敗了,可是他開始企盼光明的到來,他知道盟軍就要來了,光明不遠了。

不幸的是他唯一的棲身場所也在一次納粹的搜查中被摧毀了,爲了生存他到處尋找食物,整日處在死亡的威脅下。他躲過地毯式的搜查,藏身於城市的廢墟中。幸運的是他的音樂才華感動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冒死保護下,鋼琴家終於捱到了戰爭結束,迎來了自由的曙光。

雖然幾行字就能概括整部電影的大致劇情,但是其中的幾個鏡頭卻是無法用簡單的語言就能形容的。電影進行到30分鐘左右,納粹軍闖進猶太人封鎖管理區的某棟樓,直接把因爲殘疾坐在輪椅上未能見了納粹軍起立的某普通居民連人帶椅從陽臺扔了下去慘遭摔死,那殘酷的一幕,使得鋼琴家的母親失聲尖叫。在街上隨意槍殺無處可逃的猶太人,勒令內心正遭受無限恐懼的猶太人跳舞,看到這些我感覺到的是一種真實與刺骨,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雖然早就聽說過納粹對猶太人做過的種種非人行徑,但是通過電影鏡頭表現出後,是出乎意料的慘絕人寰。

我所看到的納粹對猶太人的屠殺即模糊又真實:模糊的是納粹對猶太人並沒有一攻佔波蘭就實施大屠殺,而是像溫水煮青蛙那樣一點點加碼。先是區別對待、然後是成立獨立的限制區域、再到後來的集中營,而且對集中營並沒有過多的描述;真實的是我們通過主人公的遭遇一步步經歷了從一個有着不錯社會地位的完美家庭到整個幸福的瓦解,通過主人公的眼睛切切實實看到了“猶太人不得入內”的侮辱性標語,限制區內的“路有凍死骨”,納粹對手無寸鐵猶太人精神與肉體的肆意鞭笞以及對他們的生命隨心所欲的剝奪。

但同時電影也展現了戰爭中的良知:那些許許多多無私幫助過他的人們,他們沒有任何回報,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險仍然幫助這位無助的猶太人,在如此槍林彈雨、人心不古的戰亂年代堅守着自己做人的道德,着實讓人感動。

影片爲我們呈現了二戰時期那段不光彩的歷史,他對人類造成了不可磨滅的痛苦,雖然我很慶幸我沒有經歷過那種痛苦,但我還是感到悲傷,不論是對與那些被慘遭殺害的人們還是對於最後救了主角的那位德國軍官(雖然他是納粹的一份子)。斯皮爾曼對生存的追求以及對藝術的追求也深深地打動了我:堅持就有希望。相信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中,這部電影也會對我產生深遠的影響。

鋼琴家觀後感 篇4

《鋼琴家》影片的開場是沉默的黑白,戰爭來臨前的平靜讓我心生不安。從影片中我看到了國家間的戰爭、異族間的戰爭和心靈的戰爭,看到了懦弱與堅強同時存在於一個人的身體內。兩個半小時內,我感覺經歷了一場戰爭那樣的漫長。

第一眼看見主角,倒八字的眉毛,紅潤而又細長的手翩翩飛舞於琴鍵上,音樂溫柔得讓人想永遠的沉睡於其中,正當我們沉浸於這樣輕靈的音樂裏時,忽而第一次炮聲撲面而來,他沒有驚恐,繼續彈琴,眼神一如既往的充滿柔情。而後又一次,劇烈且強硬,當我以爲他會繼續不爲所動時,他被震動了,緊接着玻璃破碎的聲音驟然響起,而鋼琴聲卻繼續纏綿,可是再一次的,當玻璃被炮火震碎,鋼琴聲也在一片雜亂中戛然而止。

他在華沙的猶太區裏飽受着飢餓的折磨和各種羞辱,整日處在死亡的威脅下,他躲過地毯式的搜查,藏身於城市的廢墟中。他在一個個好心人的幫助下,,在納粹的眼皮底下每天懷着恐懼生存。

電影的高潮是,鋼琴家虛弱地掙扎着想把救命的一瓶罐頭敲開,當罐頭掉在地上,一位德國軍官的腳隨之出現。在那個德國軍官命令下,他蹣跚的走向鋼琴,手不停顫抖,因爲飢餓和恐懼,可很快他就融入了音樂,一首小夜曲被他彈出了悲憤和激昂。德國軍官被鋼琴家的才華所震撼,後來,他將食物拿給鋼琴家,坦然地說“我們投降了”,看到鋼琴家瑟瑟發抖,便將自己的大衣脫下來給他。這一切都閃耀着人性的光輝,他甚至還以爲有機會再聽到鋼琴家的音樂。戰爭使人恐懼,然而人性卻又讓人看到希望。

對於生活在納粹下的猶太民族,失去了作爲人最起碼的尊嚴,連生存的權利都被剝奪。他們可以隨時隨地被納粹處決,不需要任何理由。相比之下,能夠生活在和平年代,我們是幸福的。我們應該用一種更加知足、更加感恩的心去對待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鋼琴家觀後感 篇5

那張海報上,陽光從窗口慵懶地照在深棕色的牆壁上,把空氣中淡淡的灰塵映得閃爍着金光,一雙手指修長,皮膚白皙的手放在黑白相間的鋼琴鍵上,輕快地彈奏着樂曲,一頂德國軍官的帽子,放在那架鋼琴上,一隻大手按着鋼琴的邊,滄桑又有力。時間彷彿靜止,畫面中的人還未離去。

這部電影實際是二戰時期一位波蘭著名鋼琴家的傳記,由於他驚人的才華,他受到了各種類型的人的幫助逃脫了死於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命運。在那無比黑暗的世界裏,他的身邊卻閃爍着人性耀眼的光輝。

整部電影中,最美的是一場遇見。

鋼琴家好不容易逃過德國人的追捕,躲入了一棟廢棄房屋的閣樓中。樓上有一架鋼琴,琴上佈滿了灰塵。他鬼使神差的掀開琴蓋,彈了起來,不到一曲,便聽到身後有聲響,他回頭一看,一位面無表情的德國軍官站在他身後,正默默地注視着他。他嚇了一跳,趕忙站起身,退到一個角落裏,許久,軍官嘴脣翕動,問他:“你會彈琴?”他猶豫着點頭,軍官對他命令道:“再彈一首。”他又重新坐下,顫抖着彈完一首曲子,擡頭便看見那位軍官背過身,在悄悄拭眼淚。一會兒,軍官就離開了。不到一天,鋼琴家便從窗口看見,那位軍官帶淚一車士兵,很快把這棟房子變爲司令部。猶太鋼琴家躲在閣樓裏,不敢發出一點聲音。但是,每天軍官都會在所有人離開後,輕輕推開閣樓的門,帶過一些罐頭和麪包,一直到戰爭宣佈結束。

這是一部矛盾的電影,無盡的不自在中流露出自由,無盡的黑暗中照進了光。軍官的面無表情下是情緒的決堤,他的睫毛上掛着晶瑩的淚珠,他送給鋼琴家的麪包中是無數的“珍重”。我還記得鋼琴家的手、指尖靈活地在鋼琴鍵上跳躍着,視線移向他的手臂,那塊白布上是奧斯維辛中猶太人的標誌,而鋼琴家的眼底又藏了太多的故事。戰爭是這樣一個矛盾的東西,他滅絕了人性,有喚醒了人性。它是軍營的一件大衣,亦是辛德勒的一雙手。人與人之間本應無關國籍、無關種族,人們的品格本不該被地位牽絆。但那些青年,卻被日耳曼的熱血衝昏了頭腦,讓另移名族的生命之泉塗在地上。戰爭可以結束,但人們內心的惶恐卻是無止境的。

一塊茵綠的草坪上,鐵圈圍成了柵欄,柵欄的背後是河流和遠山。德國士兵們像牲畜一樣被圈了起來,他們的臉上全是污泥,幾個波蘭青年從柵欄邊走過,朝他們吐了口口水。柵欄上出現了一張“欣喜”的臉,是那位軍官,他像曾經那千萬個猶太人一樣,眼中涌動着期望,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高喊:“請告訴那位在電臺工作的鋼琴家!我幫過他!我在這裏!”然而,一起聲音都淹沒在青年們的嘲笑聲中。

屏幕一黑,四周歸於寂靜,出現了寥寥幾行字:當鋼琴家趕到時,軍官已死在俄國的戰俘營裏。

那張海報上,那雙白皙的手仍在彈奏着世上最美的曲子,只是那頂帽子的主人,沒能繼續欣賞它了。

鋼琴家觀後感 篇6

父親、鋼琴、音樂、愛鑄就了他的一生,一位偉大的鋼琴家,一種淡淡的哀傷。

剛開始看《鋼琴師》的時候,大衛的一頓瘋癲讓我感到煩躁,但是當大衛回憶起自我的童年,當他演奏起那首肖邦的曲子時,鋼琴曲的那種美感突然引起了我的注意力,讓我有了繼續看下去的興趣。

我認爲大衛的一生有着一種淡淡的哀傷,父親對他有着一種變態的愛,一個“小提琴的故事”父親將自我對音樂的熱忱強加於他身上,使得年幼的大衛從小就務必承受着來自父親的壓力,但也正是因爲父親這種偏執的愛使得大衛醉心於音樂,讓音樂完全佔據了他的全部生活。

正是因爲對音樂的熱愛使得大衛與父親反目,背井離鄉到了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對音樂的熱忱讓他完全投身於音樂,但是又無法擺脫與父親之間反目的心理壓力,那種衆叛親離的情感缺失使得他對音樂近乎瘋狂,以至於最後精神崩潰。

妻子吉蓮的出現給大衛的生活帶來了光明,與吉蓮的愛和婚姻改變了大衛的生活,再一次演奏會的成功更爲大衛走出自我的陰霾帶給了動力。

本片以大衛的回憶爲主線,從小時候,到倫敦求學,到精神崩潰,到重新登臺,這中間音樂起了重要的作用,大衛的一次次登臺成爲全片的線索,優美的鋼琴曲成爲影片的靈魂。

影片中很多場景給人很強的視覺與聽覺衝擊力,看完這部影片,對影片中的一些場景印象很深,大衛在雨中跑入餐廳的狼狽,崩潰的他在衆人面前彈奏時的自信;結婚時蹦着,跳着,像孩子般的自由和幸福這些都深深的印在我的腦海裏。

天才的成長總是充滿坎坷,而天才的隕滅更是讓人心酸與嘆息,這正是大衛一生的真實體現,無法釋懷的父輩的期望,心中懷着對夢想的追求,叛逆與夢想,讓這個天才少年大衛在到達音樂的頂峯的同時卻也進入了人生的低谷,但是最後大衛的婚姻與感情又爲這位天才悲哀的一生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點。

無論是從情感的表現還是從音樂的使用來看,《鋼琴師》這部影片都堪得上是一部經典之作,能獲得奧斯卡獎項也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