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精華】說課稿合集八篇

【精華】說課稿合集八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2W 次

【精華】說課稿合集八篇

【精華】說課稿合集八篇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說課稿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5、動手做做看》是本冊第四單元的課文,這上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科學家朗志萬在培養孩子們的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上,可謂煞費苦心。他把一個錯誤的結論告訴孩子們,再問孩子們爲什麼,目的是讓孩子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上對的,要動手做做看”。在這些孩子中,伊琳娜是個肯動腦筋的孩子,她從不盲從,不懂就問。伊琳娜的媽媽也很會教育孩子,她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訴孩子,而是讓孩子親自實踐,從實踐中獲得正確答案,朗志萬和伊琳娜的媽媽都非常重視培養孩子們的科學精神、科學思維方法和實踐能力。這樣的教育環境,是非常有利於培養孩子們的科學素養的。

 二、學情分析

我們班學生,平時掌握知識的情況來看,絕大部分學生能夠在第一課時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將本課的生字掌握的較爲紮實。上課時,頭一段時間會很認真的學習,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學生會感覺疲倦,就會不自主的開小差。遇到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就會認真思考,積極舉手發言,有的學生上課喜歡聽別人講自己不怎麼發表想法。總的來講,學生上課比較積極,上課認真。

  三、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

1、 複習、鞏固“朗、志”等16個生字。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故事的卻爲,並從故事中得到啓發。

3、 通過理解伊琳娜的故事,喚起學生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培養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敢於大膽質疑,動手實踐的能力。

4、教學重難點

通過理解伊琳娜的故事,培養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敢於大膽質疑,動手實踐的能力。

 四、教法學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科學合理地靈活運用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讓教與學達到和諧完美的統一。二年級的學生天真可愛,已具備了獨立認知能力和簡單質疑的習慣。結合新課改理念和學生心理認知的特點,我採取了讓學生自主讀書,主動探究,並在教學中讓學生做實驗多種方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調動了學生讀書探究的積極性。在教學活動中,不但要教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會學。課堂上我指導學生邊讀邊思考,結合創設情景讓學生理解重點詞語和句子,讓學生從中受到啓發和教育。同時引導學生主動地去想、劃、讀、議,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保護學生的質疑精神和探究慾望,讓學生在思考質疑、交流過程中加強對課文的理解,讓他們不但學懂這篇課文,而且知道今後應怎麼做。從而使學生的讀、思、說和寫的綜合能力得到培養。

  五、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出示課件——伊琳娜和郎志萬的圖片

讓學生來介紹一下他們?(學生介紹郎志萬時,引導學生說出他的身份——科學家,並引導學生談談對科學家的印象)

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二)整體感知,鞏固識記生字。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生字的子音,讀通課文。

2、出示“郎、志”等16個生字,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最好是畫出詞

3、出示課文中的詞語

4、開火車讀。齊讀。以多次出現的形式鞏固生字。

(三)再讀課文,深入理解。

1、學生默讀思考:科學家朗志萬提出了一個什麼樣的奇怪問題?

2、引導學生回答此問題,給學生充分說話的空間, 尊重學生的獨特見解

(四)動手實驗,解決疑問

在教師與學生合作做實驗。觀察實驗結果,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感受。

(五)迴歸課文,感情朗讀。

新課標提倡學生自讀自悟,但學生理解不到位的老師要適時點撥。爲了實施體現教學的三維目標,做到重點突出,難點突破,我將教學過程組成一個有機整體。將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分散到兩個大部分中,第一部分圍繞朗志萬提出的問題,從幾個小朋友不同的表現着手,第二部分抓住伊麗娜的情緒變化,以人物對話爲切入點。以課文內容爲中心有序地引導學生自讀,主動探究,朗讀感悟。並運用討論交流評價等手段隨着情節的發展相機落實各項目標,解決難點,突破重點。

我引導學生自主讀書,主動探究,“伊麗娜爲什麼生氣了?伊麗娜爲什麼又笑了”?明確伊麗娜情緒波動的原因。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使學生明白善意的哄騙能激發孩子動手操作的慾望。讓學生充分地讀書,與文本對話,鼓勵他們在空白處寫出自已的體會,同時引導學生練讀科學家的話,瞭解科學家這樣做的用意,讓學生懂得在生活和學習中要善於質疑,凡事注重實踐,不迷信權威。

(六)拓展實踐,深入探究

課件出示:亞里士多德的論斷:“兩個鐵球,一個十磅重,一個一磅重,兩個鐵球同時從空中落下,十磅重的一定先着地。”引發學生討論。

出示《兩個鐵球同時着地》的短文,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快速讀,並寫出自己的感悟。

說課稿 篇2

  一、本框在教材體系中的地位

本框是第二課第一節的第一框,要分析本框在教材體系中的地位,首先要從第一節在整個第二課中所處的重要地位談起。學生只有在正確樹立了馬克思主義運動觀,明白了整個物質世界是永恆運動的世界之後,才能準確把握何爲“運動是有規律的”,從而樹立要嚴格按照客觀規律辦事的實事求是的唯物主義思想。那麼, 其實本框在整個教材體系中亦是處於承上啓下的作用。在學生通過第一課的學習,基本樹立了“世界是物質的世界”的唯物觀後,通過對本框內容的學習,知道“這個物質世界的存在形式是運動”,從而初步學會用“運動、變化、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而對於以後的諸如普遍聯繫、發展觀點等哲學概念的理解與掌握打下基礎。

  二、教學目標(知識、能力和覺悟相統一)

1、知識方面:

(1)、理解一個概念:運動;

(2)、把握一個關係:物質和運動;

(3)、反對兩種錯誤觀點,離開運動談物質的形而上學觀點和離開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觀點。

2、能力方面:

(1)、從六種運動形式的實例中,歸納出一般哲學觀點的概括能力;

(2)、學習教材在分析物質和運動的關係時所運用的兩個層次、兩個方面(反面)的辨證分析能力;

3、覺悟方面:

(1)、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運動觀;聯繫我國建國五十三週年以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強社會主義信念。

 三、教學重點、難點 本框的教學重點是物質運動的關係。因爲本框的中心思想,就是講述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而理解這個中心的關鍵,是懂得物質和運動不可分割的關係。只有明確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運動,離開運動談物質和離開物質談運動都是錯誤的,才能理解“運動爲什麼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也才能完成本框的教學目標,使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運動觀。 本框教學難點是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1)爲什麼把運動看成是物質的根本屬性,除了運動外,物質還有那些其他屬性,它們和運動是什麼關係?

(2)第一課講了物質的唯一特徵是客觀實在性,本框又提出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特性”和“屬性”是什麼關係?實踐證明,學生初學哲學容易把二者混淆在一起不易區分。

  四、教學方法和手段

(一) 教學方法 針對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依據現代教育理論採取激趣、設疑、自讀、引發、精講的策略。 激趣即創設情感、激發興趣。“沒有求知慾的學習,就象沒有翅膀的鳥兒”,而求知慾又往往與興趣有着密切的關係。興趣是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和活動的前提條件。針對教材內容,我採取的激趣方法主要有:

(1)、語言激趣。寓言、漫畫:“刻舟求劍”、《壇經》:“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幡動,一僧曰:風動,慧能曰:仁者心動。”(在批判形而上學離開運動談物質、唯心主義離開物質談運動時用)

(2)、手段激趣。現代化教學手段使教師

傳授知識從單純利用語言、板書等形式,提高到集聲、光、色、圖、動於一體,化靜爲動、化難爲易、化抽象爲直觀、化看不見爲看得見,對於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激發興趣具有重要作用。在本節課教學中,我採取多媒體輔助教學,並和傳統的教學手段(如栩栩如生的講授、清晰簡潔的板書)有機結合,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實效。如在講授“世界上一切事物都運動的”這個內容時,打出一組畫面:①、天體宏觀移動;②、微觀世界中的電子運動和分子運動;③、植物的生長代謝過程;④、動物中青蛙的生長過程;⑤、人類的進化發展過程; ⑥、社會制度的運動發展過程形象生動的畫面,言簡意賅的解說,再配之以恰當的音樂,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問題激趣。通過預習、討論提綱等形式,設疑即設置問題,引發思維。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學生思維是否活躍,除了與他們對學習某知識的目的、興趣有關外,主要取決於他們是否有解決問題的需要。因此,思維起始於問題,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是個體思維的起步,又是思維向尚未弄明白的問題前進的動力。

(4)、遊戲激趣。通過師生間共同的遊戲合作,導入新課,新穎直觀。同時又體現了“師生互動,學生主體發展”的特點。 自讀即圍繞問題,自主探究。“二十一世紀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那種“一日所學,終身受用”的時代早已過去,當今和未來需要的是具備獨立的學習和工作能力、科學的遇見和創新能力的人才,而這當中自學能力是前提和基礎。

況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完全不必一切包辦代替,因爲“人們發現,教師對學生教得越多,給學生獨立地獲取知識、獨立地思考活動的機會就越少,那麼教學過程的活力和效果就越低。”(達尼洛夫語)因此,“設疑”後的自讀,是“以學生爲主題,教師爲主導”的原則的生動體現。 引發即引發討論,橫向交流。通過自讀,一些問題解決了,一些問題又產生了;既有賞心悅目的收穫,又有似是而非的疑點;既躍躍欲試,又“拿不準”,這就爲引發思維鋪平了道路。通過討論,大家各抒己見,相互啓發,相互激勵,碰撞出思想火花,往往會感到茅塞頓開,達到“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境界。本節課的討論或安排在那些粗看易懂、細看深奧的地方,如運動定義中的“一切”、“過程”、“變化”;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中的“根本”;“唯一特性”與“根本屬性”的區別等地方,或安排在那些能引起學生爭論的地方, 精講即精講點撥,釋疑難解。現代教育理論一方面強調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另一方面也重視發揮教師的積極性。學生作爲特殊的認知主體,其課堂情知活動的主動性、合理性、有效性的實現仍有賴於老師的講,精講並不僅僅是數量上的少講,更重要的是質量上的“精”,即教師的講授內容精要,分析精闢,語言精彩,節奏精煉,點撥精當。從內容上看,本節課精講點主要有兩處:一是運動的定義;二是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二) 教學手段:電腦多媒體及課堂教學的整合五、教學程序

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一元二次方程》是人教版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上冊第二十二章第(1)節內容。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學數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在初中數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等知識,這爲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着鋪墊作用。同時爲今後學習一元二次不等式及二次函數打下基礎。

(二)、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特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會把一個一元二次方程化爲一般形式;會判斷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項係數、一次項係數和常數項。

②過程與方法目標:引導學生分析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回顧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自己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對《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體會數學的快樂,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

(三)、教學重難點及關鍵

介於學生對知識理解和掌握程度的差異與不同,立足滲透類比這一重要思想方法,又根據大綱的要求,所以我確定教學重點爲:由實際問題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教學難點爲:由實際問題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及準確認識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項和係數以及一次項和係數還有常數項。因此這節課的關鍵則爲通過問題情景的設計,課堂實驗的研討,引導學生髮現,分析和解決問題。

二、學生分析

任何一個教學過程都是以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激發興趣爲目的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從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出發。九年級的學生較爲活潑開朗,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也較強。使得他們很快就能融入課堂,接受知識也事半功倍。當他們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發現列出的方程不再是以前所學過的一元一次方程或是可化爲一元一次方程的其他方程時,他們自然會想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索有關方程的問題。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個性的形成和發展。要讓學生成爲課堂真正的主人,變厭學爲樂學。

三、教法與學法分析

①教法分析:本節課堅持“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原則。爲了使學生在知識上和能力上都有所提高,本節課我採用探究式教學法和合作交流法。首先是探究式教學法,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對學生創設合適的學習情景,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其目的在於培養學生探索精神以及學生學習探究方法。其次是合作交流法,就是讓學生共同討論,有淺入深、有特殊到一般的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從而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②學法分析: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採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研討式學習方法,讓學生思考問題、獲取知識、掌握方法,藉此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動口的能力,使學生真正的成爲學習中的主體。

四、教學過程設計

爲了體現在教學中循序漸進,講練結合的特點,本節課安排了情景引入、新課學習、

歸納小結、鞏固練習、課堂小結、課後作業六個環節組成。

(一)、情景引入

給出3個數據x,6,3,請同學們自己編一道方程,並求出這個方程的解。這個設計在於引導學生回憶複習已經學過的一元一次方程。通過自己編方程的形式引起學生們的注意,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緊接着我又出示這樣三個數據:6,3,x2,你還能編一個方程出來嗎?因此在一個有趣的問題中引入本節課《一元二次方程》。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順利地進入新課。

(二)、新課學習

因爲數學來源與生活,所以以學生的實際生活背景爲素材創設情景,易於被學生接受、感知。通過課件演示課本中的實例:

一張矩形的鐵片,長100釐米,寬50釐米。在他的四角各切去一個同樣地正方形,然後將四角突起部分折起就能製作一個無蓋的方盒。如果要製作的無蓋方盒的底面積爲3600平方釐米,那麼鐵片各角應切去多大的正方形?

應用多媒體對其進行分析,充分顯示多媒體演示中的生動性、靈活性,把圖形的靜變成動,增強直觀性;同時幫助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提煉出數學問題,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概念和抽象能力。情景分析中學生自然會想到用方程來解決問題,但所列的方程不是以前學過的,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順利地進入新課,同時突破難點之一的“由實際問題列出一元二次方程”。通過上述情景分析,讓學生小組討論,然後列出方程。

英國一位著名的數學教育心理學家曾說:概念的教學要從大量實例出發,通過實例幫助完成定義,而不是就定義教定義。因此,我在課本的基礎上,又補充第2個實例:

要組織一次排球邀請賽,參賽的每兩個隊之間都要比賽一場。根據場地和時間等條件,賽程計劃安排7天,每天安排4場比賽。比賽組織者應邀請多少個隊參加比賽?

這裏我設計了三個問題幫助學生理解:①全部比賽共有多少場?

②如果邀請x個隊比賽,每個隊都要與其它隊共賽多少場?③甲對與乙隊,乙隊與甲對的比賽是同一場比賽,所以全部比賽共有多少場呢?小組討論,並列出方程。

《新教學理念》指出: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爲課堂上真正的主人。同時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也讓學生更有興趣的去分析和發現問題,從而解決問題。

(三)歸納小結

在學生列出方程後,對所列方程進行整理,並引導學生分析所列方程的特徵,同時一元一次方程相比較,找出兩者的區別與聯繫,並類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來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由於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本節的重點,所以在形成概念的過程中主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進行自我嘗試、自我分析、自我修正、自我反思,讓學生真正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內涵:(1)是整式方程(2)只含有一個未知數(3)未知數的最高次數是2。因爲任何一個一元一次方程都可

以化爲“ax+b=c(a≠0)”的形式,由此類比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爲“ax2+bx+c=0(a≠0)”;並由一元一次方程項及係數的概念聯想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項及係數的概念。

(四)鞏固練習

爲了使學生進一步明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我出示以下練習。判斷下列各式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

①x2+2x-y=3

②mn+3=0

③a2=4

④13x2+2x+1=0

我讓學生鞏固練習,在鞏固中提高。從學生心理條件來講,喜歡參與一些有

挑戰性的活動,而老師又希望學生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因此通過這組練習加深學生對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和掌握。同時,對概念進行變式應用,可以開拓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緊接着,我遵循鞏固與發展想結合的原則,先引導學生學習課本例題,接着進行賞析。這個例題已經明確讓我們“將方程化爲一般形式,並分別指出它們的二次項、一次項和常數項及它們的係數”。其實,即使課本沒有這樣指明,或者說,課本安排這道例題的用意,就是讓學生養成將一元二次方程化爲一般形式後再進行研究的良好習慣。因爲,所謂的“二次項、一次項和常數項”都是在一元二次方程化爲一般形式後的項。

接着,就是練習了。在學生做練習時,進行巡看,及時掌握學生的練習情況,以便進行有針對性的評講。

(五)課堂小結

最後我再引導學生做如下思考:

(1)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數學知識?

(2)這節課你又學會了什麼數學方法?

(3)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覺得對你又有什麼幫助呢?

一節有趣的數學課,就是要照顧到每一個層次的學生,讓每一個人都有一種成就感。因此整個過程我讓學生同桌之間進行,以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的能力。

(六)佈置作業

考慮帶學生在知識、技能、能力等方面的發展都不盡相同,因此,我分層次佈置作業,作業分爲必做、選做、思考題三類。以便同時兼顧到學有困難和學有餘力的學生。

教學評價

現代數學教學觀念要求學生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評價理念,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注重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是否積極,而且注重引導學生嘗試從不同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

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在教學大綱中的基本要求: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高中生必須能夠領會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加水稀釋以及與溶質質量分數的換算,還有物質的量濃度應用於化學方程式的計算,能夠解釋一些簡單的化學問題。

2、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化學1》第一章第二節《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的第四課時。本節教材是在介紹了“物質的量”的基礎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組成的物理量,這部分內容不僅是本節的重點也是整個高中化學的重點內容。通過本節的探究既鞏固對“物質的量”的運用,又在初中化學的基礎上擴充對溶液組成表示方法的認識,提高化學計算的能力。

3、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技能:

a、理解並能初步運用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

b、掌握溶質的質量分數與物質的量濃度的區別與聯繫。

c、通過對溶質的質量分數與物質的量濃度的對比,提高運用比較、歸納、推理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a、通過課前探究,學會獲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過對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構建,學會自主探究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在相互交流與評價中,養成團結協作的品質。

b、關注與物質的量濃度有關的生活、生產問題,體驗化學科學的發展對當代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c、通過溶液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間的關係,滲透“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繫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4、教學重點、難點及其依據:

物質的量濃度在高中化學中具有極其廣泛的應用,因此將理解並能初步運用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確定爲教學重點。

“幫助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是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將構建“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同時學會自主探究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方法確定爲教學難點。

  二、教法分析:

爲了培養學生學會自主探究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能力,本節課採用主體探究式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力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從而在掌握知識內容的同時,讓學生體驗、理解和應用科學方法,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採用實物展示、問題探討和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學等多種手段,並將生活中各種常見溶液作爲課堂教具使用,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化學來源於生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三、學法分析:

本節課的學習合作伙伴是我校高一學生,經過初三一年的學習,他們已經初步掌握了化學學科的基礎知識,並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維能力及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但初中到高中的銜接過程中,學生對初中接觸的某些概念如 “溶液體積”與“溶劑體積”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高中自主學習方法的運用、抽象思維能力的形成尚有一定程度的欠缺。

因此在本節課的概念學習中,主要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探究,並進行團體合作學習,以消除學生對概念的神祕感和乏味感。

  四、教學程序:

1、總體設計:創設情景,引入課題(5分鐘)→自主探究(25分鐘)→拓展延伸(5分鐘)→課堂反饋(5分鐘)→課後作業。

2、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

主體探究式學習的突出特點是實踐性、開放性,即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習過程不拘泥於課堂。因此,課前事先讓學生準備或自己準備一些生活中常見溶液的標籤,如常見的口服液、消毒液、眼藥水、酒、礦泉水等標籤,另外教師還要增加一些實驗室常見的溶液,如鹽酸、NaOH溶液等,讓學生根據自己手中的標籤歸納表示溶液組成的多種方法:v/v 、m/v 、n/v、m/m,從而教師引入表示溶液組成的方法之一-物質的量濃度。

(2)自主探究:

探究一、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

主體探究式學習認爲:學習者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原有的經驗爲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獲取新知識。

採用主體探究式學習,學生不再把“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從課本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原有的“物質的量”、“溶液的質量”、“溶液的體積”等基礎通過生生間、師生間的相互協作來獲取新的概念。

學生首先自主閱讀課本感受概念,然後在三個具體實例中運用概念。

計算下列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

1、 1molNaOH固體溶於水,配製成體積爲1L的溶液。

2、 1克NaOH固體溶於水,配製成體積爲1L的溶液。

3、 1molNaOH固體溶於1L水配製的溶液。

心理學告訴我們: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學生亦是如此。這次設計的三個階梯式練習,可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第一個練習意在讓學生體驗“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表達式,達到能初步構建概念的目的;第二個練習意在鞏固前一節所學知識“物質的量與物質質量間的換算”,達到新舊知識融匯貫通的目的;第三個練習意在強調“單位體積溶液”與 “單位體積溶劑”的區別,同時回顧質量的加和性與體積的非加和性,達到深刻理解概念的目的。

第三個練習的解答過程將引發學生的思維碰撞,此時我會讓學生分小組討論,請代表發言。學生對此練習會有下列見解:有的同學可能會簡單地認爲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爲1 mol/L;有的同學可能意識到溶液的體積和溶劑的體積是不相同的,卻發現溶液的體積無法求出;有的同學可能會大膽猜測此題尚須補充、添加已知條件(當然如果這一飛躍學生無法達到,我將以“盡信書不如無書”適當引導,鼓勵學生在科學研究中要勇於質疑。);有的同學可能想到如果已知NaOH固體的密度,則可計算NaOH固體的體積,然後與水的體積相加就可求出溶液的體積;有的同學可能想到如果已知NaOH溶液的密度,通過溶液的質量則可求出溶液的體積。

整個過程中,學生們用自己的腦子去想、耳朵去聽、嘴巴去說、彼此的心靈去碰撞,他們相互解答困惑,自主進行合作學習,課堂探究便能活躍起來。直到他們達成共識,共享成功後,我再給出練習所缺條件-溶液的密度,同學們再次進行計算,他們就不僅僅領悟了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還掌握了溶液體積的計算方法。

在交流評價強化概念後,趁熱打鐵我設計了幾個判斷題,意在讓學生在已有的認知基礎上,總結溶液稀釋和體積分割時對物質的量濃度的影響及溶液中溶質的微粒種類,即爲後面的“課堂反饋”作好鋪墊,又達到昇華概念的目的,使學生的認知結構更爲豐富。

下列說法是否正確?

1.從2L1mol/L 的NaOH溶液中取出1L,所取出的溶液的濃度爲0.05 mol/L。

2.將2L1mol/L 的NaOH溶液加水至溶液體積爲4L,所得溶液的濃度仍爲1 mol/L。

3.1L1mol/L 的蔗糖溶液含蔗糖分子1 mol。

4.1L1mol/L 的NaOH溶液含NaOH分子1 mol。

5.1L1mol/L 的H2SO4溶液,氫離子的濃度爲1 mol/L。

對於以上說法學生可能走入下列誤區:從NaOH溶液中取出一部分,溶液濃度改變;NaOH溶液中存在NaOH分子;H2SO4溶液的濃度與其中氫離子的濃度相等。我將請同學們相互協作,相信部分學生很快就能走出誤區,實現全班同學整體提高的願望。

探究二、物質的量濃度與溶質的質量分數的關係:

物質的量濃度與溶質的質量分數都是表示溶液組成的物理量,他們之間有怎樣的區別與聯繫呢?

《新課程標準》強調:在學科教學中要培養學生比較、歸納、推理的能力。我引導同學們從概念、計算公式、單位、轉化關係等方面將兩個物理量進行對比,意在培養學生運用比較、分類的認知方法,由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方法整合信息。如果有學生能較快推導出兩個物理量間抽象的轉換關係,我將給予高度的評價,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但我預測對感性認識強於理性認識的絕大多數學生來說,轉換關係的建立都是難以跨越的鴻溝。於是我爲學生準備了密度爲1.38 g/cm3的40%的NaOH溶液,當他們經過具體化、形象化的.轉換,再採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方法,將所有的數據換成字母進行推導,抽象的公式隨即而生。

(3)拓展延伸:

課本知識不一定能滿足他們的需求,於是我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拓展昇華。充分利用教學輔助手段--多媒體投影,爲學生提供了物質的量濃度在工業生產、醫療保健、環境監測和科學實驗等方面的應用,使學生從中體驗化學科學的發展對當代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與本節知識相關網站的鏈接,供學生課後進行延伸性學習,促使其萌發新的學習動機。

(4)課堂反饋:

精心設計與本節課內容相關的當堂反饋,鞏固知識、技能目標。

1. 下列溶液中氯離子的濃度與150mL0.5 mol/L氯化鋁溶液中的氯離子的濃度相等的是( )。

A.150mL1mol/L氯化鎂溶液 B.450mL1.5 mol/L氯酸鉀溶液

C.50mL1.5 mol/L氯化鉀溶液 D.50mL0.5 mol/L氯化鐵溶液

2. 一種NaOH溶液的濃度爲a mol/L, 密度爲ρg/cm3,則這種溶液的質量分數是( )。

A.1000a/40ρ B.40ρ/1000a C.1000ρ/40a D.40a/1000ρ

3. 120℃時,NaCl的溶解度爲36g,此時NaCl飽和溶液的密度爲1.12 g/cm3。在此溫度下,NaCl飽和溶液中,NaCl的物質的量濃度爲( )。

A . 0.15 mol/L B . 1.36 mol/L

C . 5.07 mol/L D . 6.15 mol/L

4. 將26.5gNa2CO3溶於水並配成500mL溶液,Na2CO3的物質的量濃度是多少?

(5)課後作業:

課本第18頁第2、6題。通過作業使學生在課後能及時鞏固本節課內容,加強化學計算的能力。

另外,與學生多交流是取得信息反饋成功的關鍵,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製造師生間的民主氛圍,通過討論、提問、批改作業、考試即能掌握他們的學習狀況。

  五、板書設計:

物質的量在化學實驗中的應用:

1、物質的量濃度:單位體積溶液裏所含溶質B的物質的量。

(1)符號:CB(B代表溶質)

(2)單位:mol/L (mol·L-1)

(3)表達式:CB =nB/V

2、有關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簡單計算。(課堂反饋中的有關問題)

3、溶液稀釋定律:

C(濃溶液)· L(濃溶液)= C(稀溶液)· L(稀溶液)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本課在教材中所處位置 《釀》一課是小學語文S版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它記敘了一位語文老師在上課時,由於誤讀“醞釀”的“釀”字所引發的故事,讚揚了小學生劉東東真誠地幫助老師糾正錯誤和語文老師坦誠地正視錯誤、接受意見的品格。本單元的五篇課文都是記敘文,

也是一組洋溢這時代美的的讚歌,有利於學生感悟人類誠實守信的美德。本單元的讀寫訓練的重點是“閱讀課文,要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理解文章蘊含的道理。”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釀》是一篇蘊意很深刻的敘事類文章。

根據本課特點,教學時要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按照新課程的理念,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統一,實現與文本對話。

2、教學目標任務 針對課文特點,在第一課時初步疏通課文,瞭解全文基本內容的基礎上,結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新課要求,我把本課的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定爲: 知識與能力:欣賞積累短文的好詞佳句,朗讀感悟短文的內容。 過程與方法:研讀文中心裏描寫的句子,劉東東同學的心裏變化,懂得描寫的烘托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體會做人要坦誠,對人要真誠的道理。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感受劉東東的尊敬老師 勤奮好學,敢於提出自己意見課上得好,以及老師和同學們打成一片,敢於正視自己錯誤。 教學難點:聯繫上下文體會一些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說教法,學法

1、以讀促情,讀中感悟。 我主要採用以讀爲主,以讀代講的方法,讓學生在讀中領悟,讀中感悟,讀中理解感受和領會文章所蘊含的真誠、坦誠地情感因素並通過自己的朗讀傳達出來,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真誠,懂得做人要坦誠,對人要真誠地道理。教學中,抓住描寫劉東東心情變化地語句和劉東東向老師提出讀錯“釀”字,及對語文老師改正錯誤的情景地語句等,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理清了劉東東複雜的心情變化及原因,,感受到她由擔心緊張變成激動;通過小組有感情地合作讀,讓學生感受到她由擔心到緊張的變化。引讀、指名讀、自由讀等多種朗讀形式穿插於課堂中,充分讓學生在讀中感悟。

2、抓住重點,解決難點。 引導學生圍繞“劉東東地心情前後發生了哪些變化,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作爲教學的重點來提出,此環節的設計是要引出劉東東心情悶悶不樂的原因,進而引出本文的最終落腳點——這是一位多麼好的老師呀!通過“我明白了……”這樣一個設計環節讓學生自由表達,感受到劉東東對老師無比真誠的情感,又通過引入原文中的話,幫助學生理解。這樣層層遞進,進而讓學生領悟東東前面的擔心是對老師的誤會,所以東東纔會如此激動。

3、加強語言訓練,夯實語言基礎。 語言訓練是不容缺少的,概括是語言能力的基礎,但對學生來講比較難掌握,所以在這堂課中我設計了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和了解東東心情前後的不同及其原因,體會蘊含的道理。我把重點放在瞭解東東心情前後的不同及其原因,爲了讓學生圍繞重點講,我就讓學生藉着黑板上的詞語來概括,這樣就爲完成這個教學目的降低了難度,也紮實地訓練了如何概括。想象說話是很多學生喜歡的,也能表達的,但要真正把想象說話表達好,是挺難的。

4.新課標強調閱讀教學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採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方法。獨立或合作解決問題,即達到本課教學目標,又實現學習方法的自主建構。

三、說教學流程(設計)

(一)激發興趣, 導入新課

師: 今天,我們學習16課看老師板書課題 齊讀課題 當學生讀題後,教師強調字音、字形:“酉”字的本義是指酒瓶,凡是用“酉”字組成的字,大都與酒有關,如“酌”“酤”“酣”“醉”“醞”“釀”在田字格中書寫 ,相信大家學完了課文一定能解開心中的謎團。你能給它組個詞嗎?

看了這個題目之後,你們還有其他想法嗎?引導學生打開思路,大膽想象。信大家學完了課文一定能解開心中的謎團。

(二)、檢查預習

1、幻燈片出示詞語 耷拉 朗誦 照例 橡皮筋 練習 煥發 醞釀 肅穆 氣氛 皺眉 搗亂 缺乏 沒精打采 平心靜氣 柔和悅耳 不可名狀 開過車 領讀 齊讀

2、生詞掌握的很準確,相信課文也一定讀得不錯,誰能把自己喜歡 的段落讀給大聽。指生讀評價。

(三)、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快速瀏覽課文,思考全文圍繞着“釀”字發生了一件什麼事,可分爲幾部分?

2、當小組交流完意見後,教師請學生彙報,適當進行引導。 師:要素串連法。寫人記事的文章,一般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經過、結果)等基本要素。

上語文課的時候,老師誤讀了“醞釀”中的“釀”字,劉同學東東給老師指了出來,老師接受了東東提出的意見,並表揚了東東做法的小故事。

(四)、研讀課文

文中哪些段落爲我們講述了東東和語文老師在課堂上發生的小故事?當時是一種怎樣的清醒呢?默讀7-11自然段

師:今天語文課上,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情形呢?爲了滿足大家的好奇心,作者用插敘的方法向我們詳細記述了當天課堂上發生的小故事,請同學們默讀7-14自然段。 師 老師的朗誦水平怎樣?從課文中那些語句中能體會到?

出示:老師朗讀課文時,教室裏靜靜的,—點兒雜音也沒有,只有她那充滿青春氣息的聲音在迴盪。東東平心靜氣地傾聽着,他被深深地打動了,陶醉在一種不可名狀的對春天的嚮往中。

師 爲什麼找到了這兩句話,能不能抓住幾個詞語談談自己的體會? 只有 (說明同學們都已沉浸在老師的朗誦之中了)迴盪(體現了老師的朗誦時聲音非常優美)打動 陶醉(老師 朗誦生動 吸引人 ) 師 想象一下聽了老師的朗讀,東東會聯想到什麼呢? 課件:

(1)聽着老師的朗讀,東東彷彿看到了 ,看到 ,聽到了 ,他真想 。

(2)東東的老師讀得怎麼樣?(生動 吸引人)讓我們懷着對老師的敬佩的之情再來讀讀這句話。 指導誦讀。 故事的主人公劉東東在給老師指出錯誤後的心情怎樣呢?默讀第一部分1-14自然段,畫出相關的語句,想想東東爲什麼而苦惱?

1、讀描寫“東東心情”的句子。教師隨着學生的出示: 東東不聲不響地走進屋裏,放下書包,坐在椅子上,耷拉着腦袋,沒精打采。

2、引導學生體會:

(1)東東怎麼了?(悶悶不樂 心情沉重 苦惱)他爲什麼會這樣? (東東上課時,給語文老師挑了一個錯,同學們都指責議論他、不尊重老師)

(2)東東的老師到底是個怎樣的老師呢?是啊!明明自己在真誠地給 老師糾正錯誤,大家都不能理解他!實在委屈。東東喜歡他的老師嗎?爲什麼?指生讀第六自然段。

生; 充滿青春活力,能和學生打成一片,平易近人,

師 從哪個句子中體會到的?讀一讀。 下課時,她除了和男生擲飛碟和女生跳皮筋以外她還可能和同學們在 一起玩什麼?你能用不是···就是···說說嗎?

生讀相關句子。

生 教學認真,朗讀水平高,深受同學們喜愛的一位老師。

師 從哪個句子中體會到的?讀一讀 。 課件出示 讀出對老師的喜愛之情。 東東捱過了糾結的一晚,第二天的語文課上,面對語文老師東東的心情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默讀15-19自然段畫出描寫東東心情的句子。讀句子,談體會,想想東東當時的心情。

彙報與出示:(隨着學生的彙報,幻燈片出示)。

1、第二天上語文課,看見老師一進教室,東東就有些緊張,難爲情地低下了頭,生怕老師看他。老師站在講臺上,坦然地環視一下大家,清澈的目光停留在他身上。他嚇得心突突亂跳,一動不敢動,擔心老師挑他的毛病

師 東東的心情是怎樣的?(緊張)東東爲什麼會擔心老師會挑他的毛病?(學生可從 同學 老師 奶奶 幾個方面進行回答 )

師 你們認爲東東是在給老師挑毛病嗎?再讀這句話體會東東的緊張心情。

2、他高興地坐來了,心裏流淌着一股熱流。他想要是這時能飛回家去,那該多好啊!這樣,他就可以立刻告訴奶奶:我們的老師,是一位多麼好的老師啊! 引導體會:

(1)爲什麼東東的心裏流淌着一股熱流?老師究竟對東東說了什麼?誰能讀給大家聽?東東此時的心情又是怎樣的?

(2)聽了老師的話,你對她有什麼新的認識?(劉老師知錯就改)

(3)有感情地讀讀這句話。把老師誠心誠意改正錯誤之情讀出來。

(五)總結全文

1、故事學完了,你喜歡劉東東和他的語文老師嗎?爲什麼?

2、學了這篇文章之後你有什麼啓發和感受?

(六)作業

1、完成課後第四題

2、請你和家人說說學完這篇課文的感受。

板書

東東 :擔心 緊張 激動

老師:正視錯誤 接受意見

(真誠的心)

說課稿 篇6

各位評委老師好,我是xxx,今天說課的內容是河北大學出版社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三課《合歡樹》的課堂設計及其分析。首先我們來進行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課時河大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三課,本單元的主題是“親情”,所選的幾篇文章表現了父女之間、母子之間、夫妻之間真摯的情感,讚美了人間真情的純真和美好。

史鐵生的文章沉澱了他對艱難生活的解讀,《合歡樹》不僅符合單元的要求,而且已深沉的筆觸,記錄了一個母親對兒子付出的艱辛,塑造了一個感人至深、偉大的母親形象,更能引導學生感受史鐵生不同尋常的人生經歷,感悟人生的艱難和痛苦。

(二)學情分析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課堂上主張“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因此,對學生現狀的分析必不可少。《合歡樹》面對的是七年級的學生,孩子們十一、二歲,缺乏人生閱歷,很難和作者產生共鳴,對本文象徵義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難度,而且學生羣體中按學習能力,感悟能力區分又有幾個不同層次,所以我在設置教學過程中採用靈活的方法,精心安排問題,做到兼顧全體---“優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飽,次等生吃了”。比如簡單的問題,由全體學生同步完成;稍難的,學生間討論,教師點撥;難點,則在教師的啓發下進行探討。另一方面,教師也要回應學生當堂提出的各種問題,就此展開新討論,或安排課後的活動。

接下來說一下本課的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的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爲:

1、瞭解有關作家作品的文學常識;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體事件,體會各種描寫對錶現人物的作用。

2、合作探究“合歡樹”豐富的情感內涵和意義。

3、體驗並感悟滲透在字裏行間的母子情深,引導學生體會愛,學會感恩,學會珍惜。

當我們對教材進行了分析並且瞭解了教學目標之後,就不難理解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

重點:史鐵生的母親對他影響深遠,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母親的形象和影子,例如《秋天的懷念》、《我與地壇》等。所以“體會母親的形象”是本課的重點。

難點:說學生時提到學生尚小,史鐵生的人生經歷是學生不曾體驗到的,所以很難產生共鳴,較難體會到母親對史鐵生的影響,所以“理解合歡樹所包涵的情感和所具有的象徵意義”是本課難點。

那麼,究竟應該怎樣來完成本節課的任務呢?下面說一下本節課的教法和學法。

教法:

1、教師精講、學生多練,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原則。

2、結合引導探索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引導學生髮現問題,自主學習,從而體驗到獨立獲取知識的喜悅感。

4、通過“教”“學”“放”“收”突破重點和難點。

教學相長,本節課我所採用的學法主要有兩個。

學法:

本課採用小組積分原則評價,在“我參與,我搶答,我挑戰“環節中評出積分排名前三名鼓勵,每人獎勵一分;作業評價依據語文學練測測試;仿寫題要重點評價,選出優秀作者,大力表揚。

最後我們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高效課堂的標準不是看老師的教而是看學生的學,不是看老師講得是否精彩,而是看學生學得是否生動,看老師在課堂上是否激發、開發、誘發、啓發、煥發了學生學習的慾望和動力。爲了讓學生真正實現當家作主,學生能自己完成的,老師絕不包攬,所以我設計的課堂流程基本上是有學生自己完成。

(一)、情景導入

(1).展示校門口馬路兩旁開花的合歡樹照片。

(2).有這樣一位母親,每天,她總是佇立在門前,看着兒子搖着輪椅運去的背影,一動不動的站着,無論風霜,無論雨雪,這份愛綿長而悠遠。

(板書:孩子的不幸在母親那裏是加倍的。)

(二)、 檢查預習:

1.檢查預習字詞

課前留預習作業,把自己不認識的字或不理解的詞圈點起來,根據字典或語境推斷。

課堂檢查:(出示小黑板:1.給下列生字注音:

嗆( ) 敷( ) 薰( ) 灸( ) 虔( )誠 瞎逛( ) 2.解釋下列詞語:a 茂盛:b 虔誠: c安慰: d驚惶:e 僥倖:f 侍弄:)讓每組6號上白板展示注音、正音,然後把字詞讀三遍,用手勢比劃,加強記憶。

2.作者簡介

(板書: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的殘極了雙腿。)

(三)、梳理課文:

教師出示問題:

1.速讀課文看作者寫了人生那幾個年齡階段哪些事,理清課文思路。

2.分析把握母子間親情。

①、速讀課文,找出最能體現母愛的段落

②、在這兩段中寫母親爲我做了那些事情。

③、這兩段運用了怎樣的人物描寫方法。

④、通過這些事體現了母親怎樣的性格。

學生自己先用“圈點法”圈出關鍵詞,小組討論,代表發言。

問題①男女生比賽讀,讀出情感。

問題②指導學生集中注意力細讀讀這兩段,不動脣、不指讀邊讀邊思考。最後讓學生分組討論,並用簡要的語言表達出來。

問題③採用“小組搶答”的形式,回答對加星,(答題要全面,即某種描寫,舉出實例)。

問題④引導學生概括。

(四)、探究問題:

多媒體展示問題

1、對這樣一位母親,在母親去世多年後,兒子對母親又是怎樣的情感?

2、題目換成《我的母親》好不好,你怎麼看。

這一環節我採用“我搶答,我挑戰”方式來解決問題。

(五)、延伸拓展:

學習了這篇課文,在學生的內心深處肯定引起共鳴,學生肯定想暢所欲言,這樣我設計綜合性題,引發學生對母愛的認識,在情感上得到昇華。

請結合這篇課文的內容,聯繫自己的實際,談談這篇課文對你有什麼感觸。

(六)、小結:

利用課堂小結,既可以理順知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又能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使教學環節更完整、學生思路更清晰,從而使課堂教學有一個完美的結局,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我是這樣設計的:課文以平淡樸實的語言,運用各種描寫方法,以合歡樹爲媒介,既蘊含了深刻的象徵意義,又表達了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和兒子對母親的深切思念,其實母親把所有的愛都傾注在我們身上,就像《懂你》歌詞所唱“把愛全給了我,把世界給了我” 讓我們珍惜這份深深的母愛吧。播放《懂你》這首歌,再次以情感收尾,留有回味。

(七)、佈置作業:

1、從本文和《我與地壇》或《秋天的懷念》中選取兩處最能打動你的地方,加以說明。

2、學習本文樸實平淡的語言,在日記中描述一件母親關愛你的故事。 板書是教學重難點的體現,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縮影,能直觀形象的反映課堂教學過程,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我設計了一棵合歡樹,把文章的重點難點內容展現出來,讓學生一目瞭然。我將板書設計如下:

對於《合歡樹》這篇文章,總感覺上的很草率,自己尚沒有完全吃透,學生又沒有完全進入到文章的氛圍中。通過反覆的文本閱讀,我最後決定從文本出發,抓人物,分析作者筆下的母親形象和不同時期作者對待母親的情感歷程。畢竟史鐵生的文章不同於他人,每讀一次總能感受到他字裏行間的感情,總能悟出新的哲理。最後順着設計好的思路上完了這節課,總體感覺還不錯。惟一遺憾的地方是在課前預習的時候沒能準備音頻朗讀和一段緬懷史鐵生的視頻展示給學生,

有將學生帶到我預計的一種情景中去。教學的遺憾同時也是一種及時生成的教學資源,我將以此不斷地激勵自己。

總之,我在教學過程充分發揮評價的正面導向作用,積極引導學生真正的改變學習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成爲愛學習、會學習、愛生活、會生活的人。

以上我對這篇課文進行的說明,有不當之處,請各位評委和老師多多指教,謝謝!

說課稿 篇7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是五都鎮中學的語文老師李敏,今天很榮幸和大家共同來交流網絡教學模式下的語文教學思路和具體做法。我說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蠟燭》的教學設計。下面我將從教什麼、怎樣教、爲什麼這樣教深入地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對象、教法和學法以及教學過程等五個方面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新課標中提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本單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戰爭爲主題的敘事性作品。通過這些作品,可以讓學生了解歷史,認識正義戰爭的威力和非正義戰爭的罪惡,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惡醜的兩個極端,從而獲得有益的啓示。《蠟燭》這篇文章講述的是一位在炮火中掙扎的老婦人幾乎耗盡所有的心力埋葬蘇聯紅軍,並將一對凝結着愛的蠟燭點在紅軍戰士的墳頭的故事。學習這篇文章,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戰爭的殘酷,理解超越國界的母愛,欣賞文章悲壯的意境,明確非正義戰爭必敗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

  二、教學目標分析

新課程目標定位是三個維度合一,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合一。新課程要求由原來的以文本爲主轉到以學科課程發展爲主,以理解內容爲主轉到語文能力發展爲主。以前的語文教學基本上是靜態的分析和訓練爲主,結果必然導致無效重複,新課程要求語文教學轉到動態的體驗感受爲主逐步達到個性化鑑賞,動態的四個層次:沉浸——體驗——感悟——思辯。因此,我給本節課設計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a、理解積累課後“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

b、瞭解文章中“蠟燭”故事的寫作背景,瞭解通訊這種體裁

c、學習用動作、心理活動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從互聯網獲取有用信息幫助理解課文內容

體驗感悟課文中超越國界的母愛並主動與他人利用網進行交流分享。

(3)情感、態度、價值觀:體驗戰爭帶給人類的痛苦,解讀世上最寬厚的母愛,明確非正義戰爭必敗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

我給本課確定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體會文章深厚的思想感情,學習用動作心理活動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學習者分析

對於八年級學生來說,他們通過初中一年的學習,對記敘文的文體已經有了較爲深刻的瞭解,但他們是第一次接觸通訊這一文學體裁,要讓他們自己去通過互聯網查找這一相關信息。八年級的同學已經初步具備利用網絡的能力,但上課時不能信馬由僵,老師要引導學生利用網絡來查找並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另外,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初步感知、體驗、欣賞、評價文章的能力,只要激起他們的興趣,他們一定有很多的感想。老師要鼓勵他們在網絡平臺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四、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分析

這節課所採用的教學方法有詩情畫意導入法,自主閱讀教學法、心靈體驗閱讀教學法,學習方法主要是自主合作學習以及網上討論法。詩情畫意導入法其實就是創設一個學習情境,爲學生沉浸到課文意境中去做一個鋪墊。自主閱讀教學法就是組織學生按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閱讀實踐,由整體感知到深入地品味文章的意蘊。心靈體驗閱讀法是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體會語言的深邃的內涵,體驗作品展現的生活,體驗作品震撼人心的意境。自主合作學習和網上討論法基本貫穿於整個學習過程,在自主閱讀和心靈體驗的過程中都要用上,主要是讓同學與同學之間、同學與老師之間產生思維的碰撞,生成思想的火花。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始終都是在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的學習和探究

  五、教學過程設計

現代建構主義理論認爲“情景”“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中,課堂教學中心從教師轉向學習者,核心在於學習者主動將新的信息和經驗與其原有的知識基礎相融合的過程,因此網絡教學正是適應了建構主義理論的需要。網絡教學模式有兩種形式:即集體教學模式和自主教學模式。我這節課採用的是網絡教學模式中的集體教學模式。我設計的教學過程如下:

  第一環節是:創設情境,提出任務

在課間和預備鈴時間裏播放歌曲《燭光裏的媽媽》,讓學生聯繫實際談談聽歌后的感受。老師隨即深情地告訴學生:在貝爾格萊德的薩伐河岸,也有一位“媽媽”,有媽媽的地方就有燭光,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那一片溫暖的燭光裏。由此引出課題《蠟燭》。這是老師爲學生創設的學習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原有的認知和情感,併爲下面課文的意境營造氛圍。

之後是提出任務:登陸局域網,利用網絡搜索《蠟燭》的寫作背景以及作者西蒙洛夫的簡介。瞭解文章的寫作背景讓學生了解戰爭的慘烈,這與前面老師創設的燭火的溫馨情境形成極大的反差,瞭解作者也能爲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打下基礎。要求在3到5分鐘內解決這個問題。也可以在老師的課件上瀏覽相關資料,老師要及時監控這個過程,對學生的認知起一個保障作用。

  第二環節是:自主閱讀,交流體驗。

(1)引導學生聽讀課文配樂朗誦,這是老師利用網絡爲學習提供的學習資源,要求積累生字詞,快速把握文章基本內容。聽完之後口述故事梗概。

(2)再讀課文,把握文章的記敘要素。複習並運用記敘要素這一知識點。

(3)自由精讀,品味細節。組織學生大聲誦讀出令自己感動的文段,並將自己最深刻的體驗和感悟以評論的方式發表。並與同學交流。在自由精讀細讀品味這一小環節裏,我設計的是傳統教學形式與網絡相結合,可以口頭髮表,也可以發揮網絡的交互作用,在網絡上進行評論,寫下自己的真切而深刻的感悟。

(4)通覽全文, 理解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讓學生學會用動作、心理活動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這是本節課的難點,我設計用利用網絡來幫學生突破這個難點。在這一小環節裏,我設計是小組學習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每個小組同學的搭配是自由搭配,因爲在網絡教室了是不受空間限制的。先學習課文動作心理活動的寫法,然後讓學生結合平時實際觀察寫一個片段,在小組內先交流,並把同學認爲不錯的片段提交的公共平臺上供大家欣賞學習。對寫得好的同學是一種極大的鼓勵,對其他同學也提供了一個現場學習的機會。

我設計這一環節大致用時25分鐘,主要是引導學生自主閱讀,體驗文章深厚的感情,並交流相互的體驗,相信學生會體驗到炮火的瘋狂,戰爭的殘酷,體驗到老婦人對紅軍情同母子的愛與尊敬,感受到生命的美和愛的力量,從而樹立和平的信念。並利用網絡突破這節課的難點,學會用動作心理刻畫人物的方法。

  第三環節,質疑創新,拓展延伸

這個環節同樣是小組討論學習,小組同學有比較簡單的問題,小組內先行解決,解決不了的問題,提交上來,大組討論解決。老師也可以參加進同學的討論中並及時地進行指點。老師預設的疑問,看學生有沒有提出,沒有提出的話,老師也可以將問題提交,讓大家來討論。我預設了這樣的兩個問題:1、文章爲什麼要反覆寫炮火、蠟燭、圍巾?2、文末爲什麼說“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着……”在深入討論了這兩個問題,再探究文章主旨昇華感情就水到渠成了。

在網絡環境下的交流,有學生個別對個別的交流,有學生對老師的個別交流,還有公共平臺上的共同交流。最後老師對整個過程要有個點評,評價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對全班協作學習所作出的貢獻,有多少學生積極參與 談論,問題回答是否正確;有多少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不高,問題回答不很恰當,學生是否最終完成了對所學 知識的意義建構。在這一環節裏充分發揮了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着力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善於探究創新的精神。

這一環節裏,我給學生準備的創新作業是:如果那位年輕的軍人的親生母親後來讀到了這篇通訊,她會有怎樣的感想?請你以她的口吻給瑪麗育乞西寫一封信。相信同學對這個作業會比較感興趣的,也能讓學生思維更加開闊,並且學習設身處地的考慮問題。當然,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作業,上網查找本課相關練習,來鞏固所學知識,達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最後老師總結本課,並在《祈禱》的歌聲中祝福世界和平發展結束本課。這個設計我覺得和開課時的歌聲呼應,並且是在不自覺中提升學生的價值觀,使整節課餘韻悠悠。

總之,我這節課是充分尊重了網絡作爲工具,網絡作爲資源,網絡作爲環境的三大特點來設計的。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凡卡》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課文,節選自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的短篇小說。全文記敘了九歲的凡卡在聖誕節前夜給爺爺寫信,訴說自己在鞋店的悲慘遭遇,並苦苦哀求爺爺帶他脫離苦海,回鄉下的事。揭露了沙皇統治下俄國窮苦兒童的悲慘命運,反應了當時社會人與人之間冷漠,和社會制度的黑暗。文章描寫細膩,結尾以暖境襯哀情,催人淚下。

本文在表達上很有特點:

1.文章以凡卡寫信爲主線(準備——寫信——寄信——夢境),穿插回憶了他跟爺爺在鄉下的快樂生活。採用了對比、反襯、暗示的表達方法,增強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和悲劇色彩。

文中以引用寫信的內容爲主,基調是“苦”;插敘回憶的內容,基調是“樂"。寫信和回憶相互映襯,使凡卡的形象更加立體豐富起來,我們從文中不僅僅能讀到中9歲凡卡的悲苦生活,還能讀到他的童心孝心和懂事。他雖然遭受着非人的待遇,但是他還記得要聖誕節的禮物,喜歡小動物,還知道囑咐爺爺代他問候別人……他始終都對未來的生活充滿着希望,但是他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上帝和爺爺的身上。上帝虛無縹緲,爺爺連自身都難保。由此可見,小凡卡註定死路一條。而結尾處的暗示也正好應證了這一點,滿懷的希望和現實的絕望形成鮮明的對比,讀後不由讓人深深悲嘆。這種構思緩和了文章的悲劇節奏,增強了文章的悲劇色彩。

2.文章細節描寫生動形象。文章中這樣的例子很多,如凡卡爲寫信作準備的描寫,受老闆、老闆娘折磨的描寫等等,都寫得非常生動感人。

二、說目標

本單元是圍繞“外國名篇名著”主題組編教材,其目的是拓寬學生閱讀的視野,引導閱讀適合他們閱讀水平的外國名篇名著,激發閱讀興趣;通過閱讀,瞭解不同國家多元的文化,關心作品中人物命運;進一步培養學生把握主要內容(尤其是概括能力),體會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語文是一門基礎性極強的學科,我們在確定教學目標的時候一定要兼顧語文的本體性和非本體性目標,而且本體性目標必須佔主要。

本文寫作年代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很遙遠,要讓學生從課文中讀到社會制度的黑暗,非常難,而且也沒有必要。因此,我把本文的情感目標和人文目標定位在感悟人和人之間的冷血自私摧毀了美好,鼓勵學生給予愛,創造和諧。我認爲這更切合學生實際,也更具有實際意義。鑑於以上種種,特制訂以下教學目標。

1.會寫15個生字,掌握本課的新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凡卡悲慘的生活遭遇,並對他寄予深深的同情,明白人和人之間無情冷血所帶來的罪惡。學會關愛他人,創造和諧社會。

3.通過重點句段的學習,初步領悟文章所採用的對比、反襯的表達方法。

本文篇幅較長,內容和形式都比較複雜,要想提高教學效率,教學必須突出重點和難點。本文反映文章主旨的核心內容是凡卡寫的信,而信中最能集中地反映凡卡生活悲慘和內心痛苦的是第8、10、15自然段,因此,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應確定爲:通過對第八、十、十五自然段的理解,感受凡卡生活的悲慘和內心的痛苦。

本文的表達方法比較獨特,學生初次接觸,領悟起來有一定難度。因此,本文的教學難點確定爲:初步領悟文章所採用的對比、反襯的表達方法。

三、說結構

本文篇幅較長,文章內容旁逸斜出,學生閱讀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我按照讀通——讀細——拓展的結構,分兩個課時來展開教學。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蒐集信息。”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情境激趣,讓學生充分感悟,內化語言,指向語用,落實語文課程的本體性目標。鼓勵學生課外收集契訶夫的相關資料,鼓勵學生課後閱讀契訶夫的短篇小說《變色龍》《套中人》等,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四、說教法

刪繁就簡,讓語文課堂簡約高效,在本節課中,我沒有過多的媒體介入,主要採用以下兩種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情境教學法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積極思考。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展示凡卡的圖片,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激發繼續學習的興趣。展示契訶夫以及他的小說封面,擴大學生知識面,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慾望。在感悟結尾暗示的表達技巧的時候,我設置了懸念:這封信凡卡的爺爺能不能收到?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積極地在文本中尋找答案。另外,創設生活情景,鼓勵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寫一寫學文的感受。

2.對比閱讀法。感悟作者對比反襯這種表達方法的妙處的時候,我讓男女生對讀,在對比朗讀之中,表達的妙處也顯而易見,老師只要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梳理總結就可以了。

五、說學法

1.自主學習法。新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因而努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課前佈置學生充分預習,查找資料,處理信息。課中讓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之下,思考發現,獲得感悟和方法,形成學習能力。

2.討論交流法。課堂的主人是學生,讓學生交流閱讀感悟,最後討論凡卡的信到底能不能送達。學生在討論中得到答案,獲得學習的成就感和樂趣。

六、說過程

本文分兩個課時展開教學。第一課時主要是檢查學生預習情況,學習生字,讀通課文,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文章的條理,分清哪些是寫信的內容,哪些是回憶的內容。細讀回憶部分的文字,從中感悟凡卡鄉村生活的快樂,爲第二課時感悟悲慘的學徒生活做鋪墊。

第二課時細讀寫信內容,抓住重點段落感悟凡卡學徒生活的悲慘,激發學生對凡卡深深的同情。通過對比閱讀,感悟作者在寫信的過程中插敘鄉村生活,這種表達的妙處。推薦閱讀篇目,激發閱讀興趣。

第一課時

(一)圖片展示,初識凡卡。

展示課本插圖,認識本文的主人公,簡單說說對凡卡的第一印象。

(二)整體感知,把握內容。

1.檢查預習,感受多元文化。

分別出示課文中的人名、錢幣單位、重量單位,學生認讀,結合註釋理解。拓展學習,學生交流自己知道的鉛筆單位和重量單位。

學生在認讀之中感受不同國家的多元文化,爲讀通課文鋪墊。

2.學習生詞,感知詞性。

出示一組詞語:犘平 揉皺 蘸墨水

撇嘴 搓菸葉 打攪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有較強的獨立識字的能力,教師不用面面俱到,只要抓住其中易錯的生字進行教學,指導學生把字寫漂亮。因此,我重點學習“犘平”的讀音,指導書寫“蘸”“撇”。讓學生觀察,找找這些詞語的共同特點,形成詞性概念,爲進一步學習服務。

3.瀏覽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課文篇幅很長,必須讓學生快速閱讀抓住主旨,實現長文短教。因此先讓學生快速默讀,思考課文主要寫凡卡做什麼 。(一邊寫信,一邊回憶)然後讓學生找出課文中哪些內容是寫信,哪些內容是寫回憶。有了這些做鋪墊,學生很夠很快地把課文讀成四個部分:寫信前——寫信中——寄信——夢境。在此基礎之上,學生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就會迎刃而解。

(三)文本細讀,感悟凡卡之“樂”。

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凡卡回憶了哪幾件事情,從字裏行間你讀到了一個怎樣的凡卡,並在旁邊用一兩個詞寫出自己的感受,然後全班交流。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邊讀相關文字,邊說自己的讀文感受,感受到凡卡在鄉下跟爺爺一起守夜,一起去砍聖誕樹的快樂。

重點教學凡卡和爺爺砍聖誕樹的內容,引導學生想像砍聖誕樹的時候,爺爺怎樣和小凡卡逗樂,想象小凡卡看到野兔或其他小動物的時候的情景。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落實語言訓練。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指導有感情朗讀,讀出爺爺對凡卡的疼愛,和生活的快樂。

在此基礎上拓展契訶夫原文選段,學生會從中感受到凡卡的快樂,甚至會發現凡卡之所以會寫信原來可能是奧爾迦·伊格納捷耶芙娜小姐的功勞。

……忙得最起勁的是凡卡喜愛的奧爾迦·伊格納捷耶芙娜小姐。當初凡卡的母親彼拉蓋雅還活着,在老爺家裏做女僕的時候,奧爾迦·伊格納捷耶芙娜就常給凡卡糖果吃,閒着沒事做便教他念書,寫字,從一數到一百,甚至教他跳卡德里爾舞。

最後梳理得出凡卡在鄉下的快樂來自於爺爺的疼愛,來自於朋友的關愛,甚至於來自於泥鰍的可愛乖巧,哪裏有愛那裏就是春天,哪裏就有快樂的笑聲!有效落實教學目標。

(四)激發興趣,鼓勵閱讀原文。

前面補充閱讀的部分,給了學生不小的震撼,原來凡卡在鄉下還有一個朋友,這種發現激發了閱讀的興趣和慾望,這種開放的結尾,把課堂向課後延伸,擴大了課堂容量。

第二課時

(一)開門見山,細悟凡卡之“悲”

課文篇幅比較長,內容和形式都比較複雜,要提高教學效率,必須突出重點,實現長文短教,因此我要求學生快速讀信,找出課文中直接寫凡卡學徒生活的一句話:我的生活沒指望了,連狗都不如!這句話高度概括了凡卡悲慘的命運,學生可由此想開去找到本節課學習的重點第八自然段,使教學既有點,又有面,從而點面結合。

第8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段落,細節描寫細緻到位,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好藍本。在細讀的時候,學生自主閱讀發現作者從捱打、捱餓、睡不好三個方面來描寫凡卡的悲慘生活,然後細讀捱打的內容,抓住“揪”“拖”“揍”“撈起”“戳”“打發”等動詞,體會凡卡的悲慘遭遇,激發學生內心的同情和憤慨,並進行有感情地朗讀。接着老師創設情境,讓學生仿寫,凡卡還可能受到那些折磨,注意動詞的使用。這種課堂小練筆既能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還能讓學生習得語言。

在感悟的過程中讓學生設身處地體驗凡卡的內心世界,他在鞋匠店裏,從老闆到夥計都打他,他沒有親人,沒有朋友,從而理解他內心深處的孤苦,也理解他一次次哀求爺爺帶自己離開的迫切心情。多麼可憐的孩子!在此基礎上引讀凡卡向爺爺發出的一次又一次的哀求的文本內容。因爲前面情感的積澱,學生的朗讀就會水到渠成,情感豐滿,不需要生硬的朗讀技巧。

(二)對比閱讀,感悟表達技巧

1.男女生對讀,悟對比描寫之巧。

男生讀第八自然段的部分內容,女生讀第13自然段。有比較纔有鑑別,學生思考如果去掉回憶部分的內容,文章的表達效果會怎樣。由於在第一環節中,學生已經深深感悟到凡卡在城裏生活孤苦無依,受盡折磨。那麼凡卡在寫信時回憶曾經的美好時光是表達的必然,符合人物當前的心境。在對比朗讀中這種苦樂的感受會更深,更明顯,從而明白對比反襯的表達之妙處。

2.師生合作梳理全文,悟結尾之妙。

小說最後寫了凡卡寄信和做夢,暗示凡卡希望回到爺爺身邊只能是一個甜蜜的夢而已。我要求學生自由讀20、21兩個自然段,提出問題與同學討論。並重點討論問題:凡卡寫的這封信,他爺爺能收到嗎?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引導學生聯繫“地址不詳”,認識到他爺爺不能收到信。然後我讓學生進一步討論:就算凡卡的爺爺能收到信,他能把凡卡帶回去嗎?在此基礎上,有感情朗讀最後一自然段,讓學生領悟:對於凡卡來說,回到爺爺身邊只能是一個甜蜜的夢而已。讀後讓人心疼,心碎,更加突出了凡卡的可悲,明白凡卡的生活只有死路一條。有了前面充分的鋪墊,此時學生心中應該有許多話要說,鼓勵動筆給凡卡寫幾句話,或者寫一寫學習本文後的內心感受。

(三)走近契訶夫,拓展閱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拓展閱讀不能泛泛地說,要推薦具體的篇目,簡介內容,激發他們的閱讀熱情。因此在本課的結尾處,隆重介紹本文的作者契訶夫,向學生推薦他的短篇小說《變色龍》《套中人》,我相信孩子們一定會喜歡這位短篇小說大師。

七、說效果

本說課稿,我緊扣新課程標準,努力營造開放民主的課堂氛圍,創設情境,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讀寫結合,落實語文課程的本體性目標。應該有理想的教學效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之中,都能有所得。

1.異域文化微風拂面。如聖誕節的相關風俗,瞭解外國貨幣和重量單位。

2.語言訓練紮實有效。在第二課時中安排了兩次小練筆,一次是仿寫,學習作者動詞的使用方法,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另一次是學生寫感受,這種小練筆,內容以文本爲出發點,又超越了文本,跟自己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體現了語文的生活性。

3.表達技巧感悟得法。感悟作者對比反襯和結尾暗示的表達技巧是本課的難點,通過對比閱讀,自主討論等方法化解了難點,明白了這種表達的妙處,基礎較好的同學在以後的習作中都能夠很好地運用。

4.情感薰陶真摯到位。感悟凡卡生活的悲慘,激發學生的同情之心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聚焦重點句段,實現長文短教,文本細讀,獲得情感體驗,然後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表達情感,讀悟互促,落實情感目標。

【點評】

《凡卡》是一篇傳統的精讀課文,文章篇幅很長,文本之中可教的東西很多,處理不好容易導致課堂拖沓。張老師的這篇說課稿,緊扣新課程標準,抓住重點段落,有點有面,很好地達成了課時目標,學生也一定會學有所得。

一、教材處理得當,目標定位準確。

一堂好課首先要解決的不是怎麼教的問題,而是教什麼的問題。張老師對教材進行了細緻深入的分析解讀,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並且見解頗有獨創性。在此基礎之上擬定教學目標,凸顯了語文課程的本體性特徵。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張老師將本課的人文情感目標定位在“瞭解凡卡悲慘的生活遭遇,並對他寄予深深的同情,明白人和人之間無情冷血所帶來的罪惡。學會關愛他人,創造和諧社會。”這一教學目標比“感悟社會制度的罪惡”要簡單,而且對學生更具有現實意義。

二、聚焦語用訓練,重視能力培養。

語文課程的本體性目標是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本說課稿的設計理念很明顯地指向語用教學。張老師創設情境,設計課堂小練筆。讓學生在細讀文本後,鼓勵學生展開聯想仿寫,鼓勵學生寫出閱讀的獨特感受,尊重學生的個性表達。這種設計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訓練了語言。通過對比、討論等方法感悟作者的表達技巧,在提升學生閱讀欣賞水平的同時,學生獲得了一些習作的表達技巧,並將潛移默化地影響自己的習作。

三、緊扣單元主題,注重拓展閱讀。

本單元的主題是“外國名篇名著”,旨在對學生進行多元文化的薰陶,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本說課設計,張老師處處致力於此,學生在學習課文中瞭解俄國的民風民情。另外,張老師在兩節課的結尾處開放的設計,都着力於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廣泛閱讀的良好習慣,引導他們在外國文學的殿堂中盡情玩賞。

總之,本說課稿依標扣本,重視學生自主學習習慣和各種語文能力的培養,重視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的培養,鼓勵學生廣泛地閱讀,重視對學生進行美好情感的薰陶。本說課稿把語文和生活緊密聯繫起來,讓課堂向生活敞開一扇大門,把課堂向課後延伸,增大課堂的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