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物理說課稿模板

物理說課稿模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7W 次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物理說課稿模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物理說課稿模板

物理說課稿模板1

高中物理說課例談

近幾年以來,各省以及全國舉辦的說課比賽越來越多,通過說課來反映教師口頭表達,更加能顯示出教師對課本內容理解的廣度和深度,反映教師對課堂的駕馭能力。作爲一名高中物理教師,我將與大家來探討一下如何說好一堂物理課。首先,什麼是說課%說課——就是教師口頭表述具體課題的教學設想及其理論根據。從說課的內容和性質來看,它同備課、上課有許多共同之處,也有其不同特色。備課,可以從教案看出“怎樣教”;上課,可以從課堂教學看出“怎樣教”;而說課不僅要說出“怎樣教”,還要說清“爲什麼這樣教”,要讓聽者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這是說課區別於備課、上課,形成獨有特徵的主要方面。說課要求教師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四個方面分別闡述,而且特別強調說出每一部分內容的爲什麼,即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等教育理論知識去闡明道理。對於一堂物理說課來說也是一樣的。如何去說好一堂物理課%我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試驗修訂本)物理第一冊(必修)》第三章第一節《牛頓第一定律》(20xx年11月在甘肅省舉行的全省青年教師物理說課大賽中也有這一課題)爲例子來淺談一下如何說好一堂物理課。

一、 說教材

教者要說明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因爲對教材理解透徹,才能制定出較完滿的教學方案。我認爲它包括三個方面內容:

1. 教材簡析

在認真閱讀教材的基礎上,說明教材的地位、作用。比如對於《牛頓第一定律》這節課來說:它的地位具有雙重性。其一,它屬初高中知識的結合點:學生在初中學習中,已經瞭解了牛頓第一定律的基本內容,我們應該以初中知識爲生長點、以教材內容爲線索,展開科學方法教育與思維能力培養;其二,它屬運動學和力學的結合點:闡明瞭運動學和動力學各自研究內容的不同,扼要地說明了動力學知識在生產勞動和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最後指出牛頓在總結了前人關於力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了創造研究而提出的三條定律是動力學的基礎。

2. 明確提出本課時的具體教學目標

課時目標越明確、越具體,反映教者的備課認識越充分,教法的設計安排越合理。說課中要避免千篇一律的套話,要從識記、理解、掌握、應用四個層次上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目標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加以說明。比如對於《牛頓第一定律》這課來說:

3.分析教材的編寫思路、結構特點以及重點、難點、關鍵

比如對於《牛頓第一定律》這課來說:牛頓第一定律這節教材首先對人類認識運動和力的關係作了歷史的回顧,着重介紹了伽利略研究運動和力的關係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貢獻,從而講述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和物質慣性的概念。

這樣的順序充分體現了以知識本身爲出發點,從而培養人的實際能力,最終昇華出知識的價值——德育目標。

二、 說教法、學法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關係。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說法,確切地道出了教學系統中這兩個要素之間的關係。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的發揮,表現在教學活動的探索中是否具有主動性和創造性。主體作用的體現主要表現在學生是否獨立思考;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表現在最優化地使學生從現有的水平向更高一級水平發展,有效地對學生探索嘗試活動進行誘導和評價。爲此,教學設計、教學方法的選擇,首先應着眼於學生怎樣學。不應以教爲中心,而應以學爲主體進行設計。既把學爲主體作爲實施教學的基本點,又使教爲主導成爲學生主體的根本保證。

從教學任務來看,感知新知識,以演示法、嘗試法、實驗法爲主;理解新知識,以談話法、講解法爲主;形成技能時,以練習法爲主;從教學內容來看,物理教學,以演示法、實驗法、推理法爲主;教學起始概念,一般用實驗法、探究研討法。從學法指導來看,現代教育對受教育者的要求,不僅是學到了什麼,更主要的'是學會怎樣學習。說課活動中雖然沒有學生,看不到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多邊活動,但教師必須說明如何根據教學內容、圍繞教學目標指導學生學習,教給學生什麼樣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哪些能力,如何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怎樣激發學困生學習興趣等。從教師的說課過程中要體現以學生爲主體,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

二、 說教學

過程它是說課的重點部分,因爲通過這一過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說課者獨具匠心的教學安排,它反映着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個性與風格。也只有通過對教學過程設計的闡述,才能看到其教學安排是否合理、科學,是否具有藝術性。通常,教學過程要說清楚下面幾個問題:

1. 教學思路與教學環節安排。說課者要把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和處理,針對學生實際,藉助哪些教學手段來組織教學的基本教學思想說明白;說教學程序要把教學過程所設計的基本環節說清楚。但具體內容只須概括介紹,只要聽講人能聽清楚“教的是什麼”、“怎樣教的”就行了,不能按教案像給學生上課那樣講;另外注意一點是,在介紹教學過程時不僅要講教學內容的安排,還要講清“爲什麼這樣教”的理論依據(包括課程標準依據、教學法依據、教育學和心理學依據等)。

2.說明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安排。這裏說明怎樣運用現代教學思想指導教學,怎樣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活動和諧統一,教法與學法和諧統一,知識傳授與智能開發的和諧統一,德育與智育的和諧統一。

3.說明重點與難點的處理。要說明在教學過程中,怎樣突出重點和解決難點,解決難點運用什麼方法。

4.說明採用哪些教學手段輔助教學。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用,這樣做的道理是什麼

*5.說明板書設計。說教學程序,還要注意運用概括和轉述的語言,不必直接照搬教案,要儘可能少用課堂內師生的原話,以便壓縮實錄篇幅。還是從《牛頓第一定律》這節課來談談教學過程(列表附後):這樣的教學過程顯然體現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5.說明板書設計。說教學程序,還要注意運用概括和轉述的語言,不必直接照搬教案,要儘可能少用課堂內師生的原話,以便壓縮實錄篇幅。還是從《牛頓第一定律》這節課來談談教學過程(列表附後):這樣的教學過程顯然體現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一、教學目的要求:

1.地位:本章在高中物理是重點章節。概念抽象化,難於理解和

掌握。本節是本章知識的應用,是理解和掌握好力學、電

學知識綜合應用的關鍵一課。

2.大綱: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曲線運動是會考及高考的重點,屬C

類要求。

3.教材:本節是綜合運用力學、電學知識解決問題,屬於學科內

綜合,根據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結合大綱要求,在側重知識掌握和應用的同時,切合學生實際制定本節知識、能力、德育、方法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1.掌握帶電粒子(不計重力)在勻強電場中的運動規律。

2.理解帶電粒子在電場運動過程的能量轉化與守恆情況。

3.用運動規律、能量觀點解決有關問題。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理解、判斷能力及用數學知識處理物理

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發散思維。

3.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力學、電學知識處理問題的能力。

德育目標:

使學生主動探索感受內因的主體地位,

培養學生研究問題的主動性。

方法目標:類比研究

二、教學內容:

1.教學重點:運動規律及應用

2.教學難點:研究方法及規律應用

根據本節作爲應用是理解和掌握本章知識的關鍵,故把運動規律及其應用確定爲重點。本節要綜合運用力學、電學知識並結合能量分析處理問題,學生在這些方面是薄弱環節,故將研究方法及規律的應用確定爲難點。

2.題的設置

討論題(1)和練習(1)突出解決學生易混淆的問題,澄清認識加強對重

點內容的理解,從而突出重點。

討論題(2)體現對以前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培養髮散思維。

討論題(3)從能量爲主線理解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運動中能量轉化,

培養創新能力。

三、教學過程

複習提問:加強新舊知識的聯繫。

導入新課:介紹曲線運動條件,引入新課開門見山。

新課教學:

(一)類比研究平拋運動,找出相似之處。

得出研究方法,突破難點。

(二)運動規律總結

鑑於對平拋運動知識的儲備,由學生自己推導得出規律,教師只

是一個引導者,體現學生主體地位,滲透德育目標,達到知識目

標。

(三)應用理解

採取啓發提問,討論辯析,加深對運動規律的理解和掌握,從而

突出重點,培養能力。

(四)教法

本節以學生爲主體,探索研究,類比討論,歸納總結出本節運動

規律,目的在於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教給他們方法。

(五)CAI輔助教學

能將不能實驗演示的現象,客觀地模擬演示,加強形象思維訓

練。多媒體的使用減少了教師的無效勞動,增大課堂容量,提高

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加深了理解和記憶,這

些現代教學手段的應用對當今教學改革起了重要作用。

說課淺談

廣東四會清源中學 (526200) 葉逸煒

爲了迎接第四屆全國青年物理教師教學大賽,省教研室定於十二月份舉行廣東省中學物理青年教師說課比賽,由此,九月份以來說課活動在全省各中學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關注,不少學校還把說課作爲教研形式在各科組教研活動中實踐推廣。但是,由於很多中學與教師都是初次接觸說課這種教研和比賽方式,在學校教研活動和校、縣、市的各級說課選拔賽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認識模糊、出現較大偏差等不足之處。下面針對這些主要問題談談說課。

一、說課是怎樣的一種活動形式?

所謂說課,是以現代教育理論爲基礎,以教學大綱和教材爲依據,根據所授課的具體特點、學生的心理特點、思維能力特點和認識規律,由說課教師以口頭形式向特殊的聽課者(教師、教研員或評委)表述該課題的教材地位、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法、學法和教學過程及其理論依據。

二、說課有哪些基本環節與要求?怎樣組織說課內容?

說課一般包括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和說教學過程(學校教研活動還有說課後體會)等幾個環節。說課者應在這幾個基本環節基礎上表述自己的教學思想。

1、說教材。說教材要求說出教材地位、教學目標、重點、難點。說教材地位就是說出授課教學內容在某一學習階段或音節之間或某一知識點中的縱橫聯繫、地位與作用。以初中物理《平面鏡》是初中物理第一冊第五章中的內容,是在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與光的反射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認識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原理與應用。既與生活聯繫緊密,又是學生首次接觸“像”這個新概念,後面又將學到凸透鏡成像,所以,它既是重要的基礎知識,又具有承上啓下的重要作用。說教學目標一般應把它分解爲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德育目標,並從這三個方面具體表述。例如:《平面鏡》一節的內容爲例,其教材地位可表述爲:《平面鏡》的知識目標是:知道平面成像的特點,初步建立虛像的概念和知道平面鏡成的像是虛像;能力目標是: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培養觀察能力、正確表達物理問題的能力、根據反射定律解釋和處理一些簡單的平面鏡成像與光路控制問題的能力;德育目標是:培養科學、嚴謹、理論聯繫實際的思想和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說重點和難點就是把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表述出來。說教材時要求正確理解教材地位、目標明確且符合大綱要求、重點和難點認定準確。

2、說教法、說學法。教與學是教學過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環節要求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實際、學科特點、學生心理特點、思維特點、認識規律和知識基礎等確定選擇恰當高效的教學手段和措施方法等,有效地啓發學生心智,既教給其知識,又發展其智力、提高其學習能力,從而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當然,所選擇的教學方法必須符合教學實際,具有實效性和可操作性。例:根據教材實際和學生實際,《平面鏡》這節課準備貫徹啓發式原則和理論聯繫實際原則,採用演示實驗法、作圖法、講授法和練習法進行教學。學法上則注重有效引導學生深入觀察、思考和得出結論,並正確地表達物理問題,最後通過安排課堂練習給予鞏固和加深理解。

3、說教學過程。這一環節要求根據教學實際說出課時安排、課堂結構、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和作業佈置設計等,其中教學過程應體現說課者怎樣突出重點、化解難點、銜接過渡、設計例題和設計課堂練習。另外,還必須從理性的高度用個人的理解和理論依據支持和解釋爲什麼這樣做。也就是說,說教學過程要求說課者從教師怎樣教,學生怎樣學、這樣做的動機和理論依據是什麼等三個方面表述自己的教學思想。由於說教學過程建立在嚴密的理論基礎之上,既能體現教師優化課堂結構、駕馭處理教材和運用教學方法的能力水平,又能體現教師備課過程的理性思維水平,從而使備課更科學、嚴謹、理性、深入,所以說教學過程是說課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4、說課後教學體會。上完課後,由教師根據自我感受、自我反思、作業和檢測的反饋信息等表述自己對課堂教學的再認識。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表述:教材的處理和教學方法的選用是否恰當;學生接受知識的情況如何;有哪些成功或不足之處;不足之處可以採取什麼措施予以克服或優化。

、說課和常規備課及上課有什麼區別?

說課和常規備課的最大區別在於:說課需要用相關的教育學、教學概論和心理學等方面的理論知識支持和解釋“這樣做”的動機與原因,而常規備課不用這麼做。簡而言之,說課是常規備課的科學化和理性化。

說課也不等同於上課。首先,常規上課的對象是獲取知識的學生,而說課的對象是教師、教研員或評委。其次,常規上課是整個教學過程的具體展現,而說課除了要說教學過程外,還要說教材、說教法和說學法。而且由於對象的不同,在說教學過程時,演示實驗和例題講解等不必象常規上課一樣實做,作口頭表述就行。當然,關鍵之處和有創意之處可輔以有關器材,投影片等作較詳盡的演示、描述或說明。部分教學內容不必細講,點到爲止即可。總而言之,對於說教學過程的非理論部分,說課者只須做到讓聽課者領會你是怎樣教、學生是怎樣學的就行了。但是,對於說教學過程的理論部分,說課者必須爲那些主要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措施等作出明確的說明,清楚地表明你“這樣做”的動機和理論依據是什麼。

四、怎樣做好說課的準備工作?

1、資料和知識準備。說課者首先應多方收集教學大綱、課本、教參、其它參考資料、教育學、心理學和學科報紙刊物等書籍資料,認真閱讀整理。然後逐步分析確定教材地位、教學目標、重難點、教法和學法,設計教學環節和教學過程,並優化課堂結構。

2、寫說課稿或說課設計,教具準備。用文字把說課內容(詳細)或說課設計(簡略)寫下來,根據說課的幾個基本環節闡述教什麼、怎麼教和這樣做的動機與理論依據是什麼。有時還要根據實際情況準備一些實物和教具如投影片、幻燈片、課堂攝像影片或電腦軟件等供說課時輔助使用

中學物理說課評價原則

爲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中學物理教學改革,用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物理教師的教學實踐,說課比賽的評價原則要體現以下教育科學理念。

1.體現科學探究的思想,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提供充分的條件、創設適當的情景,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將科學探究與物理知識的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師應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體現合作學習與自主學習的思想。

提倡參與型教學組織方式,教師要創設師生共同探討的教學環境,支持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促進學生學會合作,學會學習。

3.體現以實驗爲基礎的思想。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實驗的教育功能,把實驗和探究結合起來,促進學生間的協作學習,培養學生嘗試利用實驗和已知規律探求新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4.體現STS(科學·技術·社會)教育的思想。

在物理教學中引導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關注與所學知識有關的技術和社會問題,理解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的關係,培養學生對個人和社會問題做出科學決策的能力。

5.體現綜合優化的思想,有效、合理地利用各種教育、教學手段,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優化教學過程。

一般來說,引入新課3~5分鐘,新課進行25~30分鐘,課內練習8~10 分鐘,小結討論或補救矯正3~5分鐘。

綜上所述,說課的內容大致有:說教材,講教法;說學生,講學法;說程序,講過程。執教者要把教案設計的緣由、根據說出來,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原原本本地說給同行及上級領導聽聽,要求更高,程度更深,體現出說課的科學性、預見性、深刻性。

新課標下如何說課

新課改理念下如何說課

"說課"說什麼

剛涉及說課的老師可能對說課的幾個基本要素不是很清楚,這裏作一個簡短的介紹.

從現有的說課基本模式而言,說課大體由以下幾個基本要素構成:

1,教材分析

(1)該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什麼,屬於何種課型,包含了哪些知識點,教材在編寫上有什麼意圖和特點,特別要注意挖掘教材中隱含的滲透的數學思想;

(2)該教學內容在教材,單元乃至整個小學數學學習階段中所處的位置,所起的作用以及前後知識之間的聯繫.

2,目標定位

(1)教學目標

現在已打破原有的知識技能,思想教育分塊目標陳述的方式,新課標倡導我們將知識,技能,情感三大領域目標予以整合,有機結合來定位;

(2)教學重點;

(3)教學難點;

(4)教學準備(如教具,學具的準備等都可簡要予以闡述)

3,教學流程

(1)整體設計

應該說一說課堂設計的整體思路,是在什麼樣的思想指導下設計教學的 簡要介紹該節課的課堂教學結構.如應用題課大體可沿用數學建模的思想,安排"創設情景——建立模型——實踐運用"三部曲進行,體現數學知識從生活中來,又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相關問題的做數學的教學理念.

(2)環節設計

物理說課稿模板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嘗試用比熱容解釋簡單的自然現象。 能根據比熱容進行簡單的熱量計算。

瞭解比熱容的概念,知道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屬性。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

通過閱讀“氣候與熱污染”,瞭解利用比熱容解釋海邊與沙漠晝夜溫差問題並瞭解一下“熱島效應”。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利用探究性學習活動培養學生自己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比熱容的概念和熱量有關計算。

教學難點:

理解比熱容概念並能利用它解釋有關現象。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歸納演繹法。

教學用具:

等質量的水和煤油、燒杯、電熱水器。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學生閱讀教材前面的“想想議議”,在學生理解“水溫度升高時吸收的熱量和水的質量、溫度升高的度數有關,水的質量越大,溫度升高的度數越多,吸收的熱量越多”的基礎上,讓學生討論所有的物質,在質量相等、溫度升高的度數也相等時,吸收的熱量之間的關係。

二、進行新課

(1)演示實驗:出示盛有等質量的水和煤油的兩隻燒杯,但我們明顯地看出兩者的體積不相同,這是爲什麼?(請學生回答)不同的物質其密度不同,密度是物質的屬性。

介紹電加熱器(俗稱:“熱得快”),強調電加熱器每一秒鐘放出的熱量是一定的,兩個電加熱器是相同的,在相同的時間裏它們放出的熱量也是相等的。

請兩名同學幫助觀察溫度計,並隨時報告溫度。

實驗結果:煤油溫度升得快。這表明質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在溫度升高的度數相同時,水吸的熱量比煤油多。

(2)比熱容:換用其他物質,重複上述實驗,得到的結果是類似的。就是說,質量相等的不同物質,在溫度升高的度數相同時,吸收的熱量是不同的。這跟我們在測量物體質量時,遇到的情況相似;相同體積的不同物質,質量一般不相同。當時爲表示物質的這一特性,引入了密度的概念棗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那麼,現在我們應該怎樣表示上述實驗所反映的.物質特性呢?(啓發學生討論,在此基礎上歸納出比熱容的概念) 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1℃吸收的熱量叫做這種物質的比熱容,簡稱比熱。

比熱是通過比較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升1℃時吸收的熱量,來表示各種物質的不同性質。

(3)比熱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比熱的單位是焦/(千克℃),讀作焦每千克攝氏度。

如果某物質的比熱是a焦/(千克℃),它是說單位質量爲一千克的該種物質,每升高1℃時(或降低1℃時),吸收(或放出)的熱量是a焦。

(4)比熱表

比熱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各種物質都有自己的比熱。物理學中,常把由實驗測定的物質的比熱,列成表格,便於查找。 課本中列出了幾種物質的比熱,請同學們查出鋁的比熱及它的單位。你能具體地說明鋁的比熱的物理意義嗎?(提問) 從表中還可以看出,各物質中,水的比熱最大。這就意味着,在同樣受熱或冷卻的情況下,水的溫度變化要小些。水的這個特徵對氣候的影響很大。在受太陽照射條件相同時,白天沿海地區比內陸地區溫升慢,夜晚沿海地區溫度降低也少。所以一天之中,沿海地區溫度變化小,內陸地區溫度變化大。在一年之中,夏季內陸比沿海炎熱,冬季內陸比沿海寒冷。

水比熱大的特點,在生產、生活中也經常利用。如汽車發動機、發電機等機器,在工作時要發熱,通常要用循環流動的水來冷卻。冬季也常用熱水取暖。(分析課本,說明利用水取暖和汽車發動機散熱器的原理)

三、小結:

通過一些具體問題的討論,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比熱的概念。

四、佈置作業:課後“動手動腦學物理”。

物理說課稿模板3

各位評委老師,您們好!我是伽師縣六鄉中學物理教師努爾斯曼姑麗·圖爾遜,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教材第四章《光現象》中第二節《光的反射》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的反射》是八年級物理,第四章第二節的內容,也是本章的教學重點內容,它與日常生活。生產。軍事。航天技術有着密切的聯繫,屬於理解的知識。本單元包括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鏡成像兩小節,本節說課我們只談光的反射定律。光的反射定律是初中光學的核心內容之一,是光沿直線傳播的引申,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可以爲學習《平面鏡成像》這一節鋪平道路,同時也爲學習光的折射奠定了基礎,還可爲高中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通過這節學習,可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分析歸納的能力。

2、教學目標

根據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總體目標與《物理新課標》要求和本節教材內容及學生已有的認識基礎,我確定本節的學習目標如下:

(1)知識與能力

①知道光的反射現象

②理解光的反射定律,並用來解決一些簡單問題。

③知道鏡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④瞭解物理的研究方法:從實驗中分析現象,歸納總結規律,培養學生觀察分

析概括能力

(2)過程與方法

①激發學生對自然現象學習、研究的興趣。

②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③經歷探究"光反射時的'規律",獲得比較全面探究活動的體驗。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探究、實驗,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與人合作的良好品質。 ②密切聯繫實際,增強學生將物理知識應用與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意識。

3、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重點:通過實驗探究光的反射定律,並且能夠區分鏡面反射和漫反射

(2)難點:理解光的反射定律。(教學過程中通過探究實驗增強學生感性認識,從而加強對光的反射定律的理解。)

教法

1、教學理念:

多方面,多角度爲學生搭建學習平臺。體現學生爲主題,教師爲主導的地位。學生通過教師的指導結合自身的積極探索,用自己的實踐去親自感悟。教學過程體現師生交往、積極互動。

2、選用的教具及設備

(1)、選擇教具依據

豐富的教學用具及設備提高了訓練密度及廣度,使教學過程從枯燥到有趣,從抽到形象。進行課堂演示實驗並利用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不僅提供了大量的教學信息,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環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規律。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2)、教具

激光器、硬紙板、大頭針、平面鏡、量角器、計算機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新課的引入

教師提問:光源發出的光進入了人眼,人便看見了光源,那麼人爲什麼能看見不發光的物體?從而引出課題

二、新課的教學

1)光的反射現象

演示:光射到平面鏡上的反射現象

概括:光射到物體表面上時,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去的現叫光的反射

2)有關的幾個物理名稱

教師邊演示邊畫圖,並強調平面鏡的光學符號的畫法

一"點":入射點O

入射光線AO(強調:字母順序,畫實線,箭頭及方向) 三"線" 反射光線OB (同上)

法線ON 過入射點與鏡面垂直的直線(畫虛線)

兩"角" 入射角I: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

反射角r:反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

3)光的反射定律

1、教師的演示,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歸納

①當E、F屏在同一平面上時,可看到入射光和反射光,不在同一平面時,不能同時看到入射光和反射光,引導學生此現象說明:"三線共面".

②讓學生觀察:反射光、入射光和法線的位置關係。引導學生分析此現象說明:

"兩線分居".

③讓學生根據現象和測量填充表格,引導學生髮現現象規律:入射角增大時,反射角也增大;反之亦然。反射角總等於入射角。

2、概括出光的反射定律。

3引申:法線既是鏡面的垂線,又是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的夾角的角平分線

4、應用: ①求角(隨堂教師舉例) ②作圖

4)光的反射類型:

1、對照課本4——16中的a、c兩圖分析說明特點:

鏡面反射: ①反射面平滑②入射光平行,則反射光平行。

漫反射: ①反射面粗糙②入射光平行,反射光向各個方向。

2、強調二者都遵行光的反射定律

3、列舉日常生活中兩種反射的事例,並加以解釋。

①看電影

黑板反光

③雨後夜晚走路

三、小結

引導學生小結知識要點:

(1)光線傳播到兩種不同物質界面時,發生反射現象。

(2)反射定律: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的兩側:反射角等於入射角。

(3)光的反射分兩種:鏡面反射和漫反射。

四、作業。

課本76頁練習1和學習達標訓練

物理說課稿模板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知道機械能包括動能和勢能、

能用實例說明動能和勢能之間可以相互轉化,能解釋有關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之間相互轉化的簡單現象、 初步瞭解機械能守恆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實驗,認識動能和勢能之間的相互轉化的過程、 動手設計實驗,勇於探索自然現象和身邊的物理道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關心機械能與人們生活的聯繫,有將機械能應用於生活的意識、樂於參加觀察、實驗、製作等科學實踐

教學重點與難點:

能量守恆的理解和動能和勢能的轉化、 教學方法:實驗演示法、分析歸納法

教學用具:粉筆、滾擺、單擺、上發條的玩具小車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手持粉筆頭舉起。以此事例提問:被舉高的粉筆具不具有能量?爲什麼?

學生回答提問後,再引導學生分析粉筆頭下落的過程。首先提出,當粉筆頭下落路過某一點時,粉筆頭具有什麼能量?(此時既有重力勢能,又有動能)繼而讓學生比較在該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筆頭的重力勢能和動能各有什麼變化?(重力勢能減少,動能增加)

在粉筆頭下落的過程,重力勢能和動能都有變化,自然界中動能和勢能變化的事例很多,下面我們共同觀察滾擺的運動,並思考動能和勢能的變化。

二、進行新課

機械能:讓學生分析靜止在桌面上的粉筆是否具有能量?(具有重力勢能)繼而讓學生分析在空中下落的粉筆具有什麼能?通過分析得知下落的粉筆既有動能,又有勢能。

動能和勢能統稱爲機械能。一個物體既有動能,又有勢能,那麼動能和勢能的和就是它的總機械能。 實驗1:滾擺實驗。新-課-標-第-一- 出示滾擺,並簡單介紹滾擺的構造及實驗做法。事先應在擺輪的側面某處塗上鮮明的顏色標誌,告訴學生觀察顏色標誌,可以判斷擺輪轉動的快慢。

引導學生複述並分析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開始釋放擺輪時,擺輪在最高點靜止,此時擺輪只有重力勢能,沒有動能。擺輪下降時其高度降低,重力勢能減少;擺輪旋轉着下降;而且越轉越快,其動能越來越大。擺輪到最低點時,轉動最快,動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勢能最小。在擺輪下降的過程中,其重力勢能逐漸轉化爲動能。

仿照擺輪下降過程的分析,得出擺輪上升過程中,擺輪的.動能逐漸轉化爲重力勢能。

實驗2:單擺實驗。

此實驗擺繩宜長些,擺球宜重些。最好能掛在天花板上,使單擺在黑板前,平行於黑板振動,以便在黑板上記錄擺球運動路線中左、右最高點和最低點的位置。分析單擺實驗時,擺球高度的變化比較直觀,而判斷擺球速度大小的變化比較困難,可以從擺球在最高點前後運動方向不同,分析擺球運動到最高點時的速度爲零,作爲這一難點的突破口。順便指出像單擺這種往復的運動,在物理學中叫做振動。

綜述實驗1、2,說明動能和重力勢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實驗3:彈性勢能和動能的相互轉化。

演示課本動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實驗。實驗可分兩步做。首先手持着木球將彈簧片推彎,而後突然釋放木球,木球在彈簧片的作用下在水平槽內運動。讓學生分析在此過程中,彈性勢能轉化爲動能。第二步實驗,讓木球從斜槽上端滾下,讓學生觀察木球碰擊彈簧片的過程。然後,依據課本圖1—7,甲→乙圖和乙→丙圖分析動能轉化爲彈性勢能和彈性勢能轉化爲動能的過程。得出:動能和彈性勢能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自然界中動能和勢能相互轉化的事例很多。其中有一些比較直觀,例如:物體從高處落下、瀑布流水等這些事例也可以讓學生列舉,說明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有些事例比較複雜,例如: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沿一條曲線(拋物線)運動過程中,動能和勢能是如何相互轉化的呢?(板畫足球軌跡,依圖分析)很明顯,在上升過程中足球的重力勢能增加;在下降過程中重力勢能減少。接着再分析足球的速度。足球在最高點時不再上升,說明它向上不能再運動。所以,足球在上升過程中,速度逐漸變小;在下降過程中速度又逐漸變大。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足球在上升階段動能轉化爲重力勢能;在下降階段重力勢能轉化爲動能。 人造地球衛星在運行過程中,也發生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衛星由近地點

向遠地點運行時動能減小,重力勢能增大,動能向重力勢能轉化。直到遠地點時,動能最小,重力勢能最大。衛星由遠地點向近地點運行時,重力勢能向動能轉化。在衛星運行過程中,不斷地有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

三、小結:

四、佈置作業:

課後“動手動腦學物理”。 板書設計:

機械能及其轉化

1、動能與勢能統稱爲機械能。

2、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3、如果只有動能和勢能的轉化,機械能是守恆的。 教學後記:

物理說課稿模板5

概述:重要的是說爲什麼這樣教,要求教師說出設想和做法所運用的教育教學理論,所根據的心理學規律、認識規律和學生的實際。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點

從前後聯繫來看,有利於鞏固學生對……的認識。在理論推導過程中的……有利於強化學生對……的認識。在講解例題時,對推理方法、思維起點的分析,爲今後……打下了必要的埋伏。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

教材的安排的目的:教材的這種結構能較好地突出理論與實踐的統一,使學生明白物理規律既可以直接從實驗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規律從理論上導出。

2、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學習物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瞭解物理與現代生活、社會生產、科學技術等的密切聯繫和重要應用。

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已有了……的初步知識和實驗基礎,學生一般能較熟練地掌握……,這就從理論上和實驗上爲學生理解….奠定了比較堅實的基礎,因而本節課的一個目標是:……。

通過運用……解決……問題,使學生初步領會…….的基本思想,規範學生……良好習慣。

能力、方法目標: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自學能力。綜合應用能力;訓練科學方法;培養創新精神;發展個性和特長。

通過計算機模擬培養學生的推理及想象能力;

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在討論歸納中,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設計能力:師生共同活動,應用……知識,設計出……;

實驗操作能力: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驗,學會使用……,並總結出……的方法和規律,從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等效替代法的基本思想。樹立等效觀點,建立等效思想

不斷髮現矛盾,激發動機,提出問題,進行思考、實踐、修正、提高,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方法。

有利於培養觀察和分析實驗現象的能力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

這節課有利於培養學生實驗能力,理解問題的能力,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目標:激發學習興趣;關心環境、能源、衛生、健康;辯證唯物主義;愛國主義;培養社會責任感以及勤奮、堅毅、合作等仗品德。

可以實現實事求是、堅持內容與形式的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作畫法求合力要規範,可以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和作風。

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蘊含物理知識,物理就在身邊,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堅持事物的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必然會引起質變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可以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

3、教學重點

成功的演示實驗能使學生獲得豐富正確的感性認識,嚴密的理論推導能使學生獲得必要的理性認識,正確深入理解……概念和決定……的因素能使學生定性地認識……的緣故。以上措施能使學生從不同角度深入理解…….的關係。

正確深入理解……的特點和……的關係。正確確定思維入手點,是分析……問題的兩個關鍵。

4、教學難點

抽象思維尚處於起步階段

二、 說教法:

情景激學法(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目標導學法(明確學習目標,使學生學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學生積極探索、發現);演示實驗法(通過觀察、分析實驗現象,推理驗證物質性質);比較法(啓發學生認識獲得新知);討論法;歸納法;閱讀法;自學指導與自我總結相結合;“問題、探究、交流、歸納、閱讀、講解”

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

本節課採用了演示法和講授法相結合的啓發式綜合教學方法。教師邊演示邊讓學生分折解題思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本節教學採用實驗研究的方法。

觀察和實驗是學生認識物理世界,獲取物理知識的重要途徑,是發展學生智力的前提條件,是檢驗物理知識真理性的標準。在“摩擦力”教學中,要“以觀察和實驗爲基礎”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爲突破口,有機地融合各種教法於一體。做到步步有序,環環相扣,前後呼應,不斷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才能圓滿完成教學任務,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本課是運用演示實驗、融合多種教學的講授課。

三、 說學法:觀察法;歸納法;閱讀法;聯想法;推理法

1、教學生觀察、分析、歸納實驗的方法

爲了適應高一學生的認識和思維發展水平,注意根據所講授的每項知識,確定其演示觀察的重點,有序地引導學生逐項觀察,逐項分析,再綜合觀察,再綜合分析,使學生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完成認識上的飛躍。

2、教學生用較簡單的器材做實驗,以發揮實驗效益,提高教學效果的方法

如在引入新課時,引導學生根據課本做實驗,可以增強感性認識,複習相關知識,克服錯誤定勢,激發學生的觀察熱情和學習積極性,爲進行新課做好知識上和情感上的準備。

3、通過設疑,啓發學生思考

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通過練習強化有意注意,根據練習情況及時評價鼓勵學生,重在讓學生弄清楚建立物理概念的過程,而不是死記硬背一個結論。

四、 教學程序:導入;新課;練習鞏固;作業;研究性課題提出。

引入新課

將課首問題稍作加工(和生活實際稍作聯繫)後,向學生提問,使學生在思索中對新課產生強烈的興趣,教師再順勢引入新課,板書課題。

通過演示使學生對波有直觀的認識,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讓學生邊觀察邊思考,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練習能幫助學生鞏固新知識,有利於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物理規律的應用

五、研究性課題的提出和課後的思考

以下以物理說課爲例:

重要的是說爲什麼這樣教,要求教師說出設想和做法所運用的教育教學理論,所根據的心理學規律、認識規律和學生的實際。

教學目的不僅僅是爲了讓學生知道結論、規律的內容,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知道結論是如何得出來的,在得出結論時用了什麼樣的方法和手段,在實驗中如何控制條件和物理變量,讓學生沿着科學家發現物理規律的歷史足跡,體會科學家的思維方法進行再創造。如在《牛頓第二定律》的說課中,不僅僅讓學生理解加速度與力的關係,加速度與質量的關係,更重視如何通過實驗控制變量,根據實驗條件啓發學生思考,把牛頓第二定律的得出,探索事物的規律,培養學生創造力,作爲教學目的之一。這正是重視素質教育的體現。

教材難點的確定要看是否體現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基礎知識、生活經驗、相關學科的實際情況,是否找出了難點的形成原因。如:《楞次定律及其應用》的說課中,難點的確定及依據指出:"楞次定律是一個物理規律的高度概括,學生在理解其語言表述時會有兩方面困難:(1)楞次定律本身是判斷感應電流方向的,但定律本身並沒有說感應電流方向如何,而只是說感應電流的磁場如何。(2)對"阻礙"二字的理解往往會產生誤區,把阻礙原磁場的磁通量變化,理解爲阻礙原磁場。"這不僅說出了難點,還從自己的教學經驗,學生情況,規律本身,說了確定難點的依據。又如《牛頓第一定律》的說課中,學生由於受日常觀念的誘惑,把日常生活中物體在力的作用下由靜止變成運動和不受力作用運動的現象,作爲片面的先入之見,產生誤解,認爲"力是物體運動的原因",形成了思維障礙。因此,應把"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確定爲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只有這樣,才能破除錯誤的認識,建立新的正確的觀點。

中學物理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各有優勢和特點,應用範圍和條件也不盡相同,如爲了提供豐富的感性認識,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可採用演示法、觀察法;爲了使學生正確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可採用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啓發法、發現法;爲了加強物理實踐,培養學生技能,可採用實驗法、練習法等。中學物理教學手段也多種多樣,包括語言和教具,教具主要指持圖、板畫、模型、錄音、幻燈、計算機等。所選教學方法手段要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各種不同方法和手段要優化組合。

說教學方法和手段不僅要說選擇的主要教學方法和輔助教學方法的內容以及選擇教學手段內容,還要說出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依據,還要說具體突出物理概念和規律、實驗方法及如何操作,或者所選典型例題的內容信要求,還要說出具體突破物理實驗操作或所需預備知識,還要說出課堂教學採用的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及操作的注意事項,特別着重說物理實驗操作要領及觀察要點。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教和學的高度統一。

所選教學方法能否促進學生的智能發展,培養學生的能力技能和創造,既注重概念、規律的探索過程,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

能否結合學生實際、教材特點、教法的選原理和教學經驗,說出選擇教法的理論依據。《楞次定律》說課中,在說教法時指出:"本節課採用實驗探索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導聽、導做、導思、導說、導體、導記方面,教師演示實驗田後提出問題,進行思維點撥,引導學生討論,在教材難點處放慢節奏,分散難點。學生的主體作用主要體現在:主做、主思、主說。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自己動手做實驗。"這樣的教學方法符合教材特點,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智能、技能,實現教與學高度統一。

指導學生學習物理的方法很多,常見的有粗讀預習、觀察實驗、聽課理解、複習鞏固、作業練習、應用實踐、歸納總結等。同時還要在傳授知識過程中強調研究物理的方法、態度和習慣,培養學生的課堂實驗、課外實驗和小製作的基本技能。

學法的指導是否體現了學生規律、學習原則以及學習的生理和心理規律,學生的基礎、習慣能力等情況。

看說課者指導學習方法如何體現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要求,調動優秀學生積極思維,激發後進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優中差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都有相應提高。

能否針對某一知識點,對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最易疏忽的可能誤解或混淆的總是有預見地並針對性地採取恰當的處理措施,如《布朗運動》的說課中指出:"布朗運動不是分子的無規則運動,而是水分子無規則運動時對花粉顆粒的無規則撞擊而引起的花粉顆粒的無規則運動,布朗運動無規則並不是無規律。"

在實驗教學中,指導學生理解實驗目的,明確實驗原理,熟悉實驗器材,掌握方法和步驟。學會觀察實驗中出現的現象,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項,還應培養學生小實驗、小製作的操作技能。

如《透鏡》說課在學法指導中指出:"教學生實驗方法,如練習書上練習薄、2題時,可建議學生做實驗解決,發散光線通過凸凹透鏡,觀察、對比出射z一是*近主光軸還是遠離主光軸,正確理解會聚與發散的定義,避免灌輸。"《楞次定律》在說學法中指出:"通過本節課,讓學生學會怎樣提出課題,怎樣假設推理,怎樣設計實驗,怎樣選擇實驗操作,怎樣對實驗現象進行歸納總結,養成嚴謹科學態度和思維習慣。"〈勻變速直線運動〉說學法時指出:學生認爲直線運動在初中已經學過,簡單易懂,思想上不夠重視,準備不足。可在學習中發現本章物理量多,物理公式多,而且互相交*聯繫,很容易混淆。如位移、加速度和物理圖象等知識比較難於理解,於是產生了"雜""亂"的感覺和厭學情緒。學習方法也停留在"背公式、套公式"的水平上,由於理解不深,公式掌握不靈活,遇於複雜綜合的總是便出現"顧此失彼"和"張冠李戴"的現象。以往教學的經驗也告訴我們,學生反映運動形式多,公式更多,分不清記不牢。因此,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

1)學生以自己主動學習爲中心,養成以"觀察(包括閱讀)-思考-表達(包括說和寫)"爲主要方式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

2)重視知識結構的教學,克服"雜""亂"現象。把本章重點知識概括爲:"六個公式六個量,已知三個可計算;加速(+A),減負(-A),落體上拋G和-G"。

教學過程

物理教學過程是物理教師通過各種途徑,使學生認識物體客觀規律,完成物理教學目標和程序。這個過程應自始自終符合物理學的研究特點,符合素質教學的要求,應有利於能力的形成,有利於教學目標的真正完成,有利於學習興趣的少許發,有利於良好學習習慣和科學學習方法的培養。

說教學過程並不是像教案那樣詳細地說明教學的具體過程,而是要說出教案中幾個主要過程安排的理論根據和組織者對它的理解,從而使用權備課建立在嚴密理論與豐富教學經驗的基礎之上。也就是說,教學要注意以下幾點:

1)教學過程要體現能力培養和素質提高。不同的教學過程,培養學生不同能力。

2)教學過程要準確把握教材重點、難點和學生能力培養上,並注意知識的前後聯繫和內在邏輯關係。還應體現教學方法選取的科學性,學習方法指導的有效性。

3)教學過程的設計是否符合由特殊到一般,由直觀到抽象,從簡單到複雜,由已知推未知的認識規律及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年齡特點。因此,評析說教學過程還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A.是否做到教學目的明確,結構合理,廣度得當。

B.教學內容和滲透的思想觀點是否科學正確,是否恰如其分地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C.是否說出了教學的主要思路,簡述了主要環節內容,各環節過渡的處理方法是否自然,設計是否把握了知識的內在聯繫。

D.是否說出瞭如何處理教材,以信教學方法和科學方法之間的關係,是否把目的與手段、知識與能力、教和學融爲一體。

E.教學主次是否分明,層次思路是否清晰,重點是否突出,能否抓住關鍵,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藉助有效手段,突破難點。

F.教學各環節時間分配是否合理。

G.是否說出如何使用教學語言、教學情感、物理實驗,以信創設物理情景。

H.是否說出實驗的目的性及實驗觀察點、操作技巧及應注意的問題。

I.是否說出如何實現教學反饋矯正,高速教學內容和進度。

J.各環節教學設計的理論憑據是否正確,恰當具體。

物理說課稿模板6

一、說教材

“自由落體運動”是高中物理“物體運動”一章的內容,教材的目的顯然是把它作爲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特例來處理。由於學生對重的物體下落得快、輕的物體下落得慢的印象很深,因此本節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在於不同物體下落的快慢是一樣的以及不同物體在同一位置的重力加速度都是g。教材的思想體系是:

(1) 通過毛線管(牛頓管)實驗,證明在無阻力情況下物體下落快慢相同,並觀察其軌跡是直線。

(2) 利用教材的閃光照片和數據表以及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研究方法,確定自由落體運動是勻變速的。

(3) 揭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給出常用值。

(4) 歸納出其運動性質和運動規律,並能運用。

因此,教材的主體思想是,經過實驗及分析,學習自由落體運動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以及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以達到培養學生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和思維能力的目的。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徵,擬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實驗觀察、定義並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的概念和做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並能用ΔS=aT2和教材的閃光照片及數據表,確定出自由落體運動是勻變速直線運動。引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並能導出公式vt= gt和h=gt2/2。

(2)實驗目標:通過觀察空氣中的金屬片、紙片、羽毛下落運動和毛線管內“真空”中的金屬片、紙片、羽毛下落運動,比較得出常見的輕、重物體下落快慢不同是空氣阻力所致。通過分析小球自由下落的閃光實驗,學會物理實驗數據處理與分析的方法。

(3)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處理實驗數據的能力,使之會驗證勻變速直線運動;通過分析、歸納出自由落體運動的速度、位移公式,培養分析、推理、綜合的能力。

(4) 德育和情感目標:通過教學,鞏固學生對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認識,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三、說教學方法

(1) 實驗觀察:爲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的概念,讓學生觀察金屬片、紙片、羽毛在空氣中的下落以及在毛線管內的“真空”中下落的現象,分析出在“真空”中物體下落快慢相同。

(2) 實驗研究:爲使學生判斷出自由落體運動的性質,啓發學生利用閃光照片以及數據表的實驗數據,證明自由落體運動是勻變速直線運動。並利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啓發學生推導出 vt= gt和h=gt2/2的公式。

(3) 講練結合式:在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應用上,讓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要死套公式,隨時發現學生的錯誤,並引導分析錯誤原因,把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起來,鞏固強化有關知識。

四、說學法指導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是爲了不教”。現代教育更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在本節的教學法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綜合,自己得出結論,在其中滲透物理學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受到學習方法的訓練。

五、說教學程序

(1) 複習提問

①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特點是什麼?

速度、位移公式是怎樣表示的?

板書:a恆定;vt= v0+at和s= v0t+at2/2。

② 怎樣驗證一個直線運動是一個勻變速直線運動?

③ 板書:ΔS=aT2

(2) 新課導入

提問:不同物體的下落運動,情況是否相同呢?(即重的物體下落快還是輕的物體下落快?)

演示1: 紙片和金屬球下落

學生:金屬球先着地,紙片後着地。重的物體下落快。

提問:有沒有輕的物體下落快的現象?

演示2:紙團和棉花下落

學生:紙團先着地,棉花後着地。輕的物體下落快。

總結:有時重的物體下落快,有時輕的物體下落快。

怎樣從道理上論證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快是不對的?

閱讀教材P89伽利略的推理。

提問:爲什麼有時重的物體下落快,有時輕的物體下落快?

演示3:紙團和金屬片下落。

學生:紙團和金屬片幾乎同時着地。

物體越重,下落得越快是不對的。

提問:爲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引導:空氣阻力的作用使問題變得複雜!

提問:我們應該怎樣研究物體的下落運動?

引導:研究問題要從簡單→複雜,因此先研究沒有空氣阻力時物體的下落情況(理想化模型)

演示4:在沒有空氣的空間裏物體的下落

軟木塞、金屬片、羽毛幾乎同時着地。

學生:在沒有空氣的空間裏,物體下落的快慢相同。

板書:自由落體運動: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叫做自由落體運動。

結論1:不同物體的自由落體運動,它們的運動情況是相同的。

提問:自由落體運動是一種什麼樣的運動?勻速直線運動?勻加速直線運動?

學生:直線運動、 初速度爲零、變速。

提問:是不是勻變速直線運動?怎麼證明?

根據:ΔS=aT2

對閃光照片及數據表進行分析,使學生懂得如何處理實驗數據。

結論2: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爲零的勻變速直線運動。

結論3:在同一地點,一切物體在自由落體運動中的加速度都相同。這個加速度叫做自由落體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來表示。

通常:g=9.8m/s2或10 m/s2, 方向:豎直向下。

(3) 推導

學生根據勻變速運動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推導出自由落體的公式,提問學生回答。

vt= gt h=gt2/2 vt2=2gh。

(4) 鞏固練習

小結本節內容,佈置作業P90練習(1)(2)(3)。

物理說課稿模板7

1、說教材

“自由落體運動”是高中物理“物體運動”一章的內容,教材的目的顯然是把它作爲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特例來處理。由於學生對重的物體下落得快、輕的物體下落得慢的印象很深,因此本節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在於不同物體下落的快慢是一樣的以及不同物體在同一位置的重力加速度都是g。教材的思想體系是:

(1)通過毛線管(牛頓管)實驗,證明在無阻力情況下物體下

落快慢相同,並觀察其軌跡是直線。

(2)利用教材的閃光照片和數據表以及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研 究方法,確定自由落體運動是勻變速的。

(3)揭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給出常用值。

(4)歸納出其運動性質和運動規律,並能運用。

因此,教材的主體思想是,經過實驗及分析,學習自由落體運動、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以及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以達到培養學生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和思維能力的目的。

2、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徵,擬確定如下的教學

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實驗觀察、定義並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的概念和做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並能用ΔS=aT2和教材的'閃光照片及數據表,確定出自由落體運動是勻變速直線運動。引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並能導出公式vt=gt和h=gt2/2。

(2)實驗目標:通過觀察空氣中的金屬片、紙片、羽毛下落運動和毛線管內“真空”中的金屬片、紙片、羽毛下落運動,比較得出常見的輕、重物體下落快慢不同是空氣阻力所致。 通過分析小球自由下落的閃光實驗,學會物理實驗數據處理與分析的方法。

(3)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處理實驗數據的能力,使之會驗證勻變速直線運動;

通過分析、歸納出自由落體運動的速度、位移公式,培養分析、推理、綜合的能力。

(3)德育和情感目標:通過教學,鞏固學生對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認識,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說教學方法

(1)實驗觀察爲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的概 念,讓學生觀察金屬片、紙片、羽毛在空氣中的下落以及在毛線管內的“真空”中下落的現象,分析出在“真空”中物體下落快慢相同。

(2)實驗研究爲使學生判斷出自由落體運動的性質,啓發 學生利用閃光照片以及數據表的實驗數據,證明自由落體運動是勻變速直線運動。並利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啓發學生推導出vt=gt和h=gt2/2的公式。

(3)講練結合式在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應用上,讓學生具 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要死套公式,隨時發現學生的錯誤,並引導分析錯誤原因,把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起來,鞏固強化有關知識。

4、說學法指導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是爲了不教”。現代教育更重視

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在本節的教學法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綜合,自己得出結論,在其中滲透物理學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受到學習方法的訓練。

5、說教學程序

(1)複習提問:

①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特點是什麼? 速度、位移公式是怎樣表示的?

板書:a恆定;vt=v0+at和s=v0t+at2/2。

②怎樣驗證一個直線運動是一個勻變速直線運動?

③板書:ΔS=aT2

(2)新課導入:

提問:不同物體的下落運動,情況是否相同呢? (即重的物體下落快還是輕的物體下落快?) 演示1:紙片和金屬球下落

學生:金屬球先着地,紙片後着地。重的物體下落快。 (自由落體運動)說課,標籤:物理說課模板,高中物理說課模板,

提問:有沒有輕的物體下落快的現象? 演示2:紙團和棉花下落

學生:紙團先着地,棉花後着地。輕的物體下落快。 總結:有時重的物體下落快,有時輕的物體下落快。 怎樣從道理上論證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快是不對的? 閱讀教材P89伽利略的推理。

提問:爲什麼有時重的物體下落快,有時輕的物體下落快? 演示3:紙團和金屬片下落。

學生:紙團和金屬片幾乎同時着地。 物體越重,下落得越快是不對的。 提問:爲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引導:空氣阻力的作用使問題變得複雜! 提問:我們應該怎樣研究物體的下落運動?

引導:研究問題要從簡單→複雜,因此先研究沒有空氣阻力時物體的下落情況(理想化模型)

演示4:在沒有空氣的空間裏物體的下落 軟木塞、金屬片、羽毛幾乎同時着地。

學生:在沒有空氣的空間裏,物體下落的快慢相同。 板書:自由落體運動: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叫做自由落體運動。

結論1:不同物體的自由落體運動,它們的運動情況是相同的。

提問:自由落體運動是一種什麼樣的運動? 勻速直線運動?勻加速直線運動? 學生:直線運動、初速度爲零、變速。 提問:是不是勻變速直線運動?怎麼證明? 根據:ΔS=aT2

對閃光照片及數據表進行分析,使學生懂得如何處理實驗數據。

結論2: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爲零的勻變速直線運動。 結論3:在同一地點,一切物體在自由落體運動中的加速度都相同。這個加速度叫做自由落體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來表示。

通常:g=9.8m/s2或10m/s2,方向:豎直向下。 (3)推導

學生根據勻變速運動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推導出自由落體的公式,提問學生回答。

vt=gth=gt2/2vt2=2gh。

(4)鞏固練習

物理說課稿模板8

一、教材分析

《平拋運動》是高一新課程必修2第一章《拋體運動》的第3節。本節課是曲線運動的一個實例,《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對這一部分的要求是“會用運動合成與分解的方法分析拋體運動”。在高中物理課程中,《平拋運動》這一節課內容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它是直線運動規律、牛頓運動定律、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的實際應用和延續;同時也爲研究斜拋運動、帶電粒子在勻強電場中的類平拋運動等奠定基礎。

教材對《平拋運動》的處理分爲三個層次:

(1)通過對生活實際現象的分析,建立平拋運動模型;

(2)通過實驗方法和理論(動力學)探究找到研究平拋運動規律的方法——分解爲水平方向勻速直線運動和豎直方向自由落體運動(化繁爲簡);

(3)通過數學和物理已學知識(直線運動規律、合運動與分運動關係)找到平拋運動的規律,並且能夠運用該規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材這樣安排,強調了實驗探究的重要性,突出了物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讓學生明白,物理規律不僅可以直接由實驗得到,也可以用已知規律從理論上導出。

二、學情分析

在必修一課本中,學生已經學習了直線運動規律、牛頓運動定律,而在__第一節學習了曲線運動,在第二節學習了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知道什麼叫合運動,什麼叫分運動,合運動與分運動是什麼關係,同時也知道兩個直線運動的合運動可以是曲線運動。但是在學生的頭腦中並沒有建立起“分曲爲直”、“化繁爲簡”的.具體概念。

三、教法分析

本節教學要突出學生“自主探究”的主題,注重從問題、情景出發,在質疑中引發思考,提出概念 ;在討論中激烈碰撞,找到規律。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準確說出平拋運動的定義

(2)知道平拋運動可以分解爲水平方向的勻速運動和豎直方向的自由落體運動以及爲什麼可以這樣分解

(3)掌握平拋運動規律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本節課學習讓學生體會物理的研究方法——化繁爲簡、實驗探究、理論探究等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教材上所附彩圖“平拋物體的閃光照片”的分析以及平拋運動錄像的慢放分析,啓發學生:處理物理問題可以利用各種技術手段來彌補我們感官功能上的不足,鼓勵創造出新的研究方向和創造新的測量儀器。

五、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平拋運動分解方法的探究過程; 平拋運動規律。

物理說課稿模板9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機械波"是高中物理教材第一冊(必修)的第五章"機械振動和機械波"的第七節內容.

機械波是機械運動中比較複雜的運動形式.它作爲週期性變化的運動,廣泛地涉及物理學的各個領域.上好這節課不僅可以鞏固以前學過的有關運動學和動力學的知識,還可爲今後學習電磁振盪,電磁波和光的本性打下良好的基礎.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初步認識到學習波動知識時重要的是要會確定波的總的運動情況,即由波長,頻率和波速等物理量來表徵運動情況,而不是確定單個質點在某一時刻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對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研究方法,發展學生智力有着特殊的意義.

(2) 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的認知基礎,心理特徵及本節課教材大綱要求,擬定下列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明確機械波的產生條件;掌握機械波的形成過程及波動傳播過程的特

徵;瞭解機械波的種類及其傳播特徵;初步瞭解描述機械波的物理量.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分析,邏輯思維及歸納總結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

的時空觀念.

3,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用辨證的觀點探究物理過程及其規律,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世界觀和科學方法論的教育.

(2) 重點,難點分析

機械波的形成過程及描述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因爲波動過程的細節不容易體現出來,教學過程通過課件模擬物理過程的方法進行重點難點的突破,使學生獲得較直觀的信息,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以激發學生研究物理問題的濃厚興趣.

二,教法與學法

現代教育理論認爲,科學教學必須讓學生們參與以探究爲目標的研究活動,使他們同老師和學生一起在相互啓發相互促進.對從學生們所親歷的事物中產生的一些實際問題進行探究,是科學教學所要採取的主要做法.

基於這種理念,本節課主要採用指導——自主學習法,通過課件和實驗演示,引導學生進行問題探究和討論,以期達到教學目標.有着豐富生活體會的學生往往對波動形成的物理過程有着濃厚的興趣.爲了使學生能認識機械波這一特殊的運動形式,教學中可以滲透"指導——自主學習"的教改思想,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突出學法指導,思維啓發,和師生的情感交流.通過學生小實驗和教師實驗演示及課件模擬物理過程,逐層深入,讓學生分成小組在教師創設的問題中進行分析探究,總結波動特徵.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從功和能的角度去探究波動過程,進而搞清波動的成因.引導學生在討論中互相問答或自問自答,進入思維的遷移,每觀察到一個現象都去想想幾個爲什麼.真正培養起抽象思維能力和獨立的思維能力.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對所有學生的各種不同見解,技能和經驗都有所尊重.逐步把全班學生培養成科學探究推理嚴謹縝密,思想方法與行爲方式以及社會價值觀念都有助於科學學習的科學學習者.

三,教學過程設計

新課引入

(課件)在生活中,我們是否見過此現象——向一滴水滴入平靜的水

面,會看到水面上蕩起圈圈漣漪,起伏不平的波紋向四周傳播出去,形成水波

(課件)曾記否,當進球后球迷此起彼伏所形成的波浪 (讓學生按順序逐個相繼站起,坐下,這時全班的同學都有機會親身體會到作爲波動中的一分子的運動情況,引導學生分組思考,討論波動的成因)

(課件)"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連綿起伏的山巒構築了

華夏民族的脊樑……

(小實驗:學生同桌兩人用手抖動課前準備好的繩子,會看到凹凸相間的波向繩的另一端傳播出去,形成繩波.)

上述現象,都是我們平時所見到的波的情形,那麼,波形成的條件

是什麼呢 波是什麼 前面我們學習過的機械振動是描述單個質點的運動形式.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由大量質點構成的彈性介質的整體的一種運動形式——機械波.

機械波的概念和產生條件

機械波的概念:機械振動在介質中的傳播就形成了機械波.上述的

水波和繩波都是機械波.

2,機械波的產生條件:振源和介質(引導學生思考探索所觀察的現象,歸納總結)

振源——產生機械振動的物質,如在繩波中的.手的不停抖動.(如果沒有連續的振動,則質點很快停止下來.)

介質——傳播振動的媒質,如繩子,水.

機械波的形成過程

1,介質模型:把介質看成由無數個質點彈性連接而成,可以想象成

如右圖所示.

機械波的形成過程:

由於相鄰質點的力的作用,當介質中

某一質點發生振動時,就會帶動周圍的質

點振動起來,從而使振動向遠處傳播.(課件演示相鄰質點的相互作用)

(實驗和課件演示)繩波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質點間有彈力聯繫着.開始時刻(t = 0),各質點都處在平衡位置.其中第一個質點受到外力作用將開始在垂直方向上做簡簡諧運動,設振動週期爲T,則經過T / 4,質點1已經達到最大位移,正要開始向下運動.質點2的振運動較質點1落後一些,仍向上運動;質點3更落後一些,此時振動剛傳到了質點9.經過T / 2時,質點1回到了平衡位置,並繼續向下運動,質點9剛到達最大位移處,此時振動傳到了質點17.依此推論,演示經3T / 4,T和5T / 4後各質點排列成的波形.

機械波的特點

1,介質中各點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作往復運動——振動.

2,各質點並不隨波向波的傳播方向遷移.

3,各質點在振動時有時間上的先後.

4,波是能量傳播的一種方式.

(小實驗:學生用手抖動繩子,形成繩波.如果不再抖動,則原位的質點很快平靜下來.它說明波動是伴隨着能量傳播的,要維持波的傳播,必須不斷地給振源提供能量.)

橫波與縱波

按波的傳播方向和質點的振動方向可以將波分爲兩類:橫波和縱波.

1,橫波

質點的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垂直.(凹凸相間的波形——波峯,波谷)

2,縱波

質點的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在一條直線上.(疏密相間的波形——

疏部,密部)

例:聲波是縱波.其中振源是聲帶,介質是空氣,固體,液體等.

(課件演示兩類波的形成及其波形)

說明:地震波既有橫波又有縱波.(拓展學生的認知層面)

機械振動與機械波的關係

課件演示機械振動和機械波的圖象,啓發學生思考兩者的區別與聯繫.

作爲課後思考題.爲下一節課作鋪墊.

課堂小結

1,只有振動纔有可能引起波動.

2,只有通過介質,才能由局部的振動引起全局的波動.

3,每一局部都在平衡位置附近做住復運動——振動.

4,每一局部並不隨波向波的傳播方向遷移.

5,每一局部的振運動在時間上有先後.

6,機械波是機械振動在介質中的傳播過程,它是一種振動形式,又是能量傳遞的一種方式.

(引導學生歸納總結,並對問題研究的方法做出評價,思考描述波動與振動的物理量有什麼不同.)

物理說課稿模板10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堂應注重讓學生經歷從生活到物理,從自然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實驗和活動,從被動到主動,在鍛鍊能力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技能,瞭解科技發展,從而融入到現代社會中。所以本課( )在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員參與、讓學生主動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2.教學難點重點

①難點:

②重點:

3.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

②過程與方法:

③情感、態度與價直觀:

4.教具與學具

電教器材:

教師演示用:

學生每組器材:

二.說學情

八年級上冊

初三學生正處於發育、成長階段,他們思維活躍,求知慾旺盛,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處於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時期。但是剛接觸物理,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掌握欠缺,且在他們的邏輯思維還需要經驗支持。因此應以學生身邊現象引入知識,逐步讓學生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

八年級下冊

經過一個學期的物理學習,初三學生已經基本具備了一個科學探究的素養,他們從事物的對立統一中進行合乎邏輯的推理,樂於獨立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解釋和論證事物或現象間較爲複雜的因果關係,在學習了一定的物理知識後也期望繼續研究並且去解決一定的生活問題。所以在教學各個環節中注意通過學生感興趣的事例入手,再通過猜、想、分析、實驗、推理等手段來處理問題,層層深入,最後通過學生動腦分析、動手操作來解決遇到的問題,這樣不僅啓迪學生思維、鍛鍊學生能力、還會大大加強學生學習物理、運用物理的自信心。

九年級上冊

初四學生是初中的畢業年級,心智較爲成熟,通過一年的物理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更加進步。

但是初四的學生往往是不愛發言,不主動表現自我,課堂氣氛比起初三的學生沉悶。需要教師的積極、靈活的調動。初四年級學生心理和認知發展規律要求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他們的激情。他們不喜歡枯燥的理論分析和教條式的計算,但樂於參與動手實驗、觀察現象、瞭解與物理規律有關的圖片。在玩中學更能激發學生的情感。他們喜歡探索自己熟悉的或與所學知識有關的生活現象、科學事件。這樣才更能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創造性。

九年級下冊

經過之前三個學期的物理學習,初四學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識,掌握了一定學習物理的方法。學生的觀察、實驗、思維、歸納、分析、推理等能力得到一定的發展。但大多數學生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爲基本思維方式,喜歡動手動腦,對直觀內容比較感興趣,欠缺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維過程。本節課主要是從現象入手,得出比較簡單的結論。所以在精心設計探究活動的過程之後,學生學習是不存在問題的。但我面對的是農村初中生,相對來說知識面窄,知識信息不豐富,要多給他們提供一些高科技、較前沿的東西,激發其求知慾。

三.說學法

1.設計理念:

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情況,改變過分強調知識傳承的傾向,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探索精神、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

“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力求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探索物理現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規律。

“注重科學探究,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 通過實驗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主動探究、自主學習、相互合作交流得出沸騰現象及規律”。通過媒體展示,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效果。

2.學法指導

以自主探究爲主,學生在學的過程中分析事例發現問題——動手實驗——分析歸納——鞏固練習。運用了討論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討法。在課堂上着力開發學生的三個空間

1.學生的活動空間。將演示實驗改爲學生的分組試驗,全體學生參與,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探究過程,得到發展。

2.學生的思維空間。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自己體驗、感知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通過思維碰撞,培養思維能力。

3.學生的表現空間。通過把自己的想法、結果展示給大家,學習交流與合作,體驗成功的愉悅。

四.說教法

教法突出以學爲本,因學論教。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情景,引導啓發,評價方案,分析討論,指導實驗,歸納結論。

教學重視三性:生活性、主體性、實踐性。即聯繫生活實際,從生活需要引出測量的實質創設教學情境,充分開發學生的生活經驗。儘量利用學生身邊的物品爲材料探究長度測量的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從生活到技術多角度、全方位認識長度的測量,在動手操作實踐中發展學生探究、分析、歸納、遷移的能力。

運用提問法、談話法、討論法、直觀法、探究法等。

五.說教學過程(程序)

本節課將從以下幾個環節展開教學:

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內化提高,實際應用

--感悟收穫,課堂小結

--佈置作業,鞏固昇華。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第二環節: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第三環節:內化提高,實際應用。

第四環節:感悟收穫,課堂小結。

第五環節:佈置作業,鞏固昇華。

六.說板書設計

最後我說一下這節課的板書設計,爲了使學生對 的知識有個系統全面的掌握,板書如下:

七.結束語

以上是我對“xx”這節教材的認識和對這堂課的整體設計,由於本人水平有限,上面過程肯定有許多缺點和漏洞,希望各位專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物理說課稿模板11

一、說教材:

本節從我國古代磁學研究的成就引入,指出指南針的發明對世界文明有重大影響。然後依次展現了三個三級主題:“無處不在的磁”、“地磁場”、“磁性材料”。這樣地結構貼切地體現了本節的主題---“我們周圍的磁現象”。 根據如上分析,可確定出本節教學的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列舉磁現象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

2、瞭解地磁場的知識,知道磁性材料的概念及主要用途。

3、瞭解我國古代在磁現象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其對人類文明的影響,關注與磁相關的現代技術發展。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實物、收集資料,初步瞭解我們周圍的磁現象,培養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2、通過收集磁性材料應用實例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通過回顧我國磁學研究的光輝篇章,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情懷,樹立振興中華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2、 通過了解磁現象在生活與生產中的廣泛應用,使學生更加明確科學與技術、科學與社會的密切聯繫。

3、 通過對地磁場成因的探討及對“信鴿認家”現象的實驗研究,培養學生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與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

重點、難點分析:

知道磁現象,瞭解地磁場和磁性材料是重點

二、說教法、學法

本節作爲全章的起始節,避免涉及枯燥抽象的概念,力求從生活生產中的磁現象入手,引起學生研究的興趣與激情。因此,教學中應儘可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解決參與舉例、討論、探究等學習活動,逐步建立關於磁現象的感性認識,爲進一步研究磁現象做好準備。

三、說程序

1、新課引入(複習初中知識)

磁性:能夠吸引鐵質物體的性質

磁體:具有磁性的物體叫磁體。

磁極:磁體上磁性最強的部分叫磁極。

小磁針靜止時指南的磁極叫做南極,又叫S極;指北的磁極叫做北極,又叫N極。磁極間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極相斥,異名磁極相吸。變無磁性物體爲有磁性物體叫磁化,變有磁性物體爲無磁性物體叫退磁、

2、新課教學

(1)讓學生閱讀課文,列舉身邊的.磁現象

(2)地磁場

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磁體.

地磁的北(N)極在地理的南極附近,地磁的南(S)極在地理的北極附近. 地磁場:地球由於本身具有磁性而在其周圍形成的磁場叫地磁場.

注意:地磁極與地理極並不完全重合,它們之間的夾角稱爲磁偏角。

⑶製做指南針原理: 把一塊小磁鐵放在它可以自由旋轉的環境中,例如放到水滑水平面上或用轉軸支起來,這就做成了一個指南針. 指南針靜止時取向:

無論小磁鐵怎樣轉動,等它靜止下來,它的兩端總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並且指南的一端總指南,指北的一端總指北.通常把指南的一端作標誌,並做成針狀,因爲這端總是指南,所以稱爲指南針.

說明:

①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由原來的”司南”發展而來.

②指南針的發明對促進人類航海事業的發展和改變整個世界面貌有巨大影響.

⑷磁性材料:

通常指磁化後磁性很強的物質(鐵磁性物質) 分類:按磁化後去磁的難易分爲兩類: ①軟磁性材料:磁化後容易去磁的物質.如軟鐵、硅鋼、鎳鐵合金和錳鋅鐵氧體、鎳鋅鐵氧體等. ②硬磁性材料:磁化後不易去磁的物質.如碳鋼、鎢鋼、鋁鎳鈷合金和鋇鐵氧體、鍶鐵氧體等. 按化學成分來分,常見的有兩大類:

①金屬磁性材料;

②鐵氧體:是以氧化鐵爲主要成分的磁性氧化物. 應用:

⑴軟磁性材料:剩磁弱,易去磁.適用於需要反覆磁化的場合,可用來製造半導體收音機的天線磁棒、錄音機和錄像機的磁頭、電子計算機中的記憶元件,以及變壓器、電動機、交流發電機、電磁鐵和各種高頻元件的鐵芯等.

⑵硬磁性材料:剩磁強,不易去磁.適合製成永久磁鐵(應用在磁電式儀表、揚聲器、話筒、永磁電機等)、磁記錄材料(可用於錄音磁帶、銀行卡、計算機磁盤等).

四、課堂小結

物理說課稿模板12

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冊,第一章第四節《測量平均速度》。我將從以下幾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首先分析教材。本節是學生的第一次分組實驗課。教師通過這節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鞏固前面學習的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方法,測出小車在斜面上運動的平均速度,而且要讓學生知道平均速度的數值在不同的時間內或不同的路程中其大小會不同。學生通過親身參與整個實驗過程,體會利用物理公式間接測量物理量的科學方法。由於本節課是學生的第一次分組實驗課,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遵守實驗室的要求,認真按照規則做好實驗的習慣。在認識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後,分析本節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學會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確地測量時間、距離,並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對平均速度的理解。

(2)過程與方法

①、體會設計實驗、實驗操作、記錄數據、分析實驗結果的總過程。

②、逐步培養學生學會寫簡單的實驗報告。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科學態度和正確、實事求是記錄測量數據的嚴謹作風。教學目標的基礎上,確定本節的重難點。

1、會用刻度尺和停表測運動物體的平均速度是本節的重點。通過實驗,讓學生學會使用停表,按一下開始計時,再按一下停止計時,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長針走一圈是30秒,長針走兩圈裏面的短針走一格是一分鐘。利用刻度尺側長度時,測量的結果要有準確值和估計值。

2、加深對平均速度的理解和如何計時,是本節的難點。利用啓發式教學,通過學生分組實驗,測量小車通過上半段路程的時間,計算平均速度。在斜面上標註出起點,利用金屬片指示終點,便於計時和測量長度。由於通過下半段路程的時間較短,不易測量,引導學生利用測量較長的時間,間接求出,即,利用總時間減去前半程的時間。再分別計算下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進行比較。從而強調出,平均速度是物體在哪一段時間內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由於小車從斜面滑下較快,到撞擊金屬片之前的時間不好測量,在學生分組實驗後,教師利用位移傳感器和計算機進行演示,將小車的運動記錄下來,得到小車運動的s—t圖像,進行簡單介紹,選取其中一段時間對應的圖像,求出這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可選取不同時間段進行計算,加深對平均速度的理解。同時也可得到所選取的研究區域的v—t圖像,直觀的看出小車的速度的變化情況。

二、說教學方法

根據新課程基本理念“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以及初二學生年齡特點,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們確立以人爲本的思想,以學生爲主體,採取探究式教學方法,按照“提出問題──實驗探究──交流評價──分析應用”的物理課堂教學模式,它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對身邊現象的已有觀察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和猜想,進而自行設計實驗、驗證假設、交流評價、歸納總結、最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並結合計算機輔助教學等多種形式。使學生把科學知識的獲得與思維能力的`培養有機的結合起來,充分強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獲取物理知識、培養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

依據本節教材編排的順序,依據學生是認識規律,我設計了下面的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

【演示】在上課前我們先來做一個實驗。(讓小車從斜面上滑下來)設疑,提出問題:小車在前半程運動的快,還是後半程運動的快?學生猜想回答。教師總結:要想知道哪一段運動的快,就要比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麼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時間,路程用刻度尺來測,時間要用停表來測,那具體應測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們就要用實驗測出在斜面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從而來驗證物體在前半程快還是後半程快。板書課題:測量平均速度(大約5分鐘)

2、新課教學向學生介紹實驗器材。要求同學們以組爲單位,先自行設計實驗方案,測量前半程的平均速度,畫出實驗表格,進行分組實驗,收集數據最後計算得出結論。請同學們拿出實驗報告,分組討論並完成實驗報告。(實驗前先讓學生練習測量小車從斜面頂端滑下到撞擊金屬片的時間)(約10分鐘) 拿出一組同學的實驗報告進行展示。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那麼後半程的時間如何測量呢?總結:可以用總時間減去前半程的時間。那停表又如何使用呢?請學生回答,教師總結。繼續進行實驗,測量後半程的平均速度,把數據填在表格裏。(約10分鐘)

實驗結束把一組同學的報告展示出來,進行交流討論,從而比較出哪一段運動的快。在實驗過程中提醒學生:長度測量的結果要有準確值和估計值。共同總結,我們通過這個實驗就驗證了,物體從斜面上運動下來時,後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教師接着提問:你們能比較出哪一組的小車運動的快嗎?有什麼辦法嗎?引導學生完善實驗方案,算出小車在斜面上運動時全程的平均速度。再拿兩組實驗報告比較一下,哪一組小車運動的快。(約4分鐘)

從而可知,講平均速度或計算平均速度時,必須強調是物體在哪一段時間內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否則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接下來老師利用位移傳感器和計算機將小車的運動情況演示,記錄下來,這樣可以直觀的看出小車的速度的變化情況,比較出哪一段運動的快。(約8分鐘)

3、小結:爲使學生所學知識具有穩定性。學生共同總結測量平均速度的方法和對平均速度的理解,強調重難點;再完成課堂反饋題,對其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糾正、講評,掌握學生的學習趨勢,及時調控,以鞏固教學目標,強化重點,深化難點。(約3分鐘)

4、佈置作業:完成實驗報告

四、說板書設計

由於板書對學生的視覺刺激作用明顯,恰當的板書有助於教師闡述和講解教學內容,使學生容易接受新知識,因此在黑板上保留時間較長。

物理說課稿模板13

一、說教材:

1、說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點

《歐姆定律》是人教版物理義務教育八年級下冊第六章"歐姆定律"的第四節內容。

本節是在學習了電流、電壓、電阻之後編排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既可以對電流、電壓、電阻與電壓和電壓的關係的知識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又可以爲後面學習"測量小燈泡的電阻"和"安全用電"打下基礎。所以歐姆定律是本章的重要內容。本節教材的特點之一是適合於學生探究學習,同時也適合讓學生閱讀自學。

2、說教材目標

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及認識能力,確定以下目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歐姆定律,並能進行簡單計算。

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係。

進一步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歐姆定律的認識,體會物理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增強對科學和科學探究的興趣。

3、說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探究同一段電路中電流與電阻和電壓的關係,體驗控制變量法在實驗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學重點:對歐姆定律的理解和應用。

二、說教法

基於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據一年多來的實施新課程的經驗主要在教法改革中突出以下幾方面:一是大膽設計了學生探究同一段電路中電流與電壓和電阻之間的關係實驗,突出物理學以實驗爲基礎的特點,體現新課程"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的基本理念,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實踐精神以及創新意識。二是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提高法、講授法、觀摩法、閱讀法、分析、歸納法等,使整個教學過程處於引導——啓發的'教學狀態之中,以求獲得最佳教學效果。三是注重滲透物理科學方法——控制變量法,讓學生在探究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領會物理學研究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造性素質。

三、說學法

學生學習的過程不再是一種簡單的刺激和反應關係,而是個人藉助某種"認知橋樑"或者"同化和異化"不斷組織和構建知識的過程。因此,我覺得在物理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應重視學情,突出自主學習。本屆初二學生一年半新課程理念的薰陶及半年的物理新教材的學習,已基本領會了科學探究的各主要環節,也具有一定的實驗設計能力及操作能力。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主要滲透以下幾個方面的學法指導。

培養學生學會通過自學、觀察、閱讀等方法獲取物理知識。本節課通過閱讀三道例題,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模仿分析、推理過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讓學生親自經歷運用科學方法探究物理知識的過程,真正掌握控制變量實驗這種科學方法。如在研究電流與電壓的關係時保持電阻阻值不變,而在研究電流與電阻的關係時,則調節變阻器的滑片,保持每次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不變。

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自己摸索,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歸納出"新"的物理規律。如讓學生從實驗得到的兩組數據進行討論分析,最終得出"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

四、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學程序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試電筆是檢修電路時必備的工具,使用它來檢查電路時手指必須接觸到筆尾的金屬體,讓電流通過人體,流入大地。

讓一位學生當場檢查教室裏插座的火線和零線,並說說有沒有不良的感覺。

引導學生分析、提問:通過人體的電流有多小?它與電路的電壓和電阻有什麼關係? 通過演示,創設物理情景激發學生探究心向,引導學生提問問題。本節課從試電筆的使用引入新課,試電筆是家庭常備工具,同學大多有使用過,用這個例子引入,目的要體現新課標從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

探究發現

提出問題:

師:如果知道一個導體的電阻,還知道加在它兩端的電壓,能不能計算通過它的電流呢?

2、猜想或假設

允許同桌進行討論。請學生髮言,老師給予肯定、鼓勵、引導,對學生的回答加以篩選,如:

電壓越大,電流越大。

電阻越大,電流越小

也許是其中的兩個相乘等於第三個?也許是其中的兩個相除等於第三個。

3、設計實驗

學生實驗桌上擺着的器材:定值電阻若干個、電流表、電壓表、滑動變阻器、學生電源、開頭、導線若干。讓學生根據以下電路圖進行實驗:在電路中測量電阻兩端的電壓U和通過電流I,研究電流I與電阻R和電壓U這三個量之間的關係。

4、進行實驗

按圖連接電路,測量並記下幾組電壓和電流值。

電阻R/Ω 電壓U/V 電流I/A

1

2

3

4

5

6

換接另一個電阻,再次記下幾組電壓和電流值。

5、分析和論證

結論:電流I、電阻R、電壓U的關係可以用公式表示爲

6、評估與交流

遷移拓展

例題分析:我們已經,試電筆內必須有一支很大的電阻,用來限制通過人體的電流。現有一支試電筆,其中的電阻爲880KΩ,氖管的電阻和人體的電阻都比這個數值小得多,可以不計。使用時流過人體的電流是多少?

教師啓發指導:

要求學生讀題;

讓學根據題意畫出簡明電路圖,並標出已知量的符號及數值和未知量的符號;

找學生回答根據的公式。

佈置作業:

動手動腦學物理1、4

物理說課稿模板14

1、“電磁感應”是在第三冊“電流的磁效應”和第五冊“磁場對電流的作用”後進行的教學,使學生對“電與磁相互作用的內容”有了較完整的認識,具有承前的作用,是知識的自然延續;“電磁感應”爲以後學習發電機的內容打下理論基礎,併爲學習能的'轉化和守恆提供前置知識,具有啓後作用。

2、法拉第電磁感應的發現,爲電能的大規模應用創造了條件,在人類的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充分說明了科學技術推動社會的發展。

學情分析:

學生經過近二年半自然科學的學習,已具備了電、磁的初步知識,知道了電能產生磁和磁場對電流的有作用等方面的知識,也初步具備了電學實驗操作技能和初步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但理性思維的能力還不強,在分析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時會遇到一定的困難。

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知道是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

2、能描述電磁感應現象,分析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

3、列舉影響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和影響電流的因素。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實驗設計和操作能力。

2、培養分析、歸納能力,

3、培養對實驗現象的描述和交流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好奇性和求知慾。

2、培養實事求是記錄實驗現象的態度。

3、感受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教學重點:

1、理解電磁感應現象。 教學難點:

1、對“切割磁感應線”的理解。 教學策略:

1、變演示實驗爲演示與學生隨堂實驗並進。

2、採用實驗探究法。

3、輔助於多媒體課件解決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提出問題,實驗設計,實驗觀察,歸納,交流,實驗設計,實驗觀察,歸納,交流,新問題提出,

一、情景創設:

1、多媒體播放“電的使用”問題產生(電從何來) 學生提出猜想:(電池?發電機?摩擦起電?)

2、複習電流產生的磁場(奧斯特)導引學生猜想,問題2能用磁場產生電流嗎?

二、設計、操作實驗並交流結果

(教師引導實驗設計、操作)演示實驗與學生隨堂實驗同時進行。

交流實驗結果

(1):能用磁場產生電流。

問題3:利用磁場產生電流是否需要條件;(學生提出假設:“要”或“不要”)

實驗條件控制:

(1)閉合或斷開電路

(2)不同方向移動導線(與磁感應線垂直、斜、平行) 交流結果

(1)電路斷開不能產生電;

導線運動方向與磁感應線方向平行不能產生電流。

“利用磁場產生電流”需要條件。 閱讀課文,描述電磁感應現象,

難點解釋:多媒體課件演示實驗,重點演示切割和沒有切割。 學生列舉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閉合、一部分、切割) (補充指出如果電路沒有閉合,導體兩端會產生感生電壓) 問題4:感應電流的方向?

教師提示考慮因素(磁場方向與導線切割方向) 學生自已設計實驗、操作。

交流結果。

(1)感就電流的方向與磁場方向和切割磁感應線方向有關。 小結:

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從而爲發電機的發明打下了理論基礎,使人們對電的大規模利用成了可能......

學生交流對電磁感應的看法。(現象、條件、結果、應用、體會等)

提出思考題:

電磁感應中能量是怎樣轉化的,(互相交流、並閱讀課本) 作業:

1、配套練習相關作業。

2、完成調查報告:電在我家中

物理說課稿模板1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平衡狀態是指物體處於靜止或勻速有直線運動狀態。

②知道物體處於平衡狀態時所受的力將爲平衡力,最簡單的平衡情況是二力平衡。

③理解二力平衡條件。

④能利用平衡條件解決簡單的平衡問題。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觀察演於實驗(或實驗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培養學生對信息的收集、處理能力。

②通過運用知識分析實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③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平衡、初步領略自然現象中美妙與和諧培養對大自然的親近、熱愛、和諧相處的情感。

二、教學過程設計

1、觀看錄像片段:

①在平直軌道上勻速行駛的火車,②勻速步行的學生。③勻速下落的跳傘運動員。④靜止在地面上的汽車⑤矗立在地面上的高樓。⑥奔騰駿馬的雕像。

2、教師提出問題:

①上述物體分別處於什麼狀態?

②由學生分析出它們處於:

a、勻速直線運動狀態。b、靜止狀態。

③教師直接給出平衡狀態的概念,

板書: 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叫做平衡。

平衡的物體所受的力叫做平衡力。

如果物體只受兩個力而處於平衡狀態,這種情況叫做二力平衡。

3、教師提出問題:

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什麼條件下才能使物體平衡呢?

4、我們用實驗來研究這個問題

①展示實驗器材

②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與記錄

a、在細線的兩端懸掛質量的物鉤碼,塑料板是否靜止,板受到的兩個拉力的大小有什麼關係?(用激光筆沿線的方向照射)方向有什麼特點?

b、把紙板扭轉一下(用小鉤勾住一小孔)使兩個力的作用線不在同一直線上,板是否靜止?重新平衡後,兩個力的方向有什麼特點?()(用激光筆沿線的方向照射)

c、換用不同位置進行以上實驗

d、在細線的兩端懸掛質量不相等的鉤碼,板是否靜止。

e、在紙板上任選其他兩上孔系線重複上述實驗。

5、引導學生根據觀察結果自己得出結論。

注意提醒學生研究二力平衡的前提條件是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根據力的合成知識,彼此平衡的,兩個力的合力是多少(問學生),學生答:(爲零)。

最後得出二力平衡的條件: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向,且作用;在一同直線上,即合力爲零。

6、生活中二力平衡的例子很多

①靜止的砝碼。②二人推門,二人拉門。③塔吊勻速吊起工件。④勻速下落的跳傘運動員。⑤水上漂浮的`船隻。⑥勻速拉動的木塊。⑦懸空的陀螺。⑧懸空靜止的磁環。

7、分析開始錄像片段的6種情況,二力平衡在其中的利用,找學生分別進行分析。

8、想想議議:

①爲什麼將物體掛在彈簧測力計下靜止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就等於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

②在甲乙兩人拔河比賽的過程中,甲給乙的拉力爲F1,乙給甲的拉力爲F2,已知F1=F2,那麼,這兩個力屬於平衡力嗎?爲什麼?

二、小結

三、課堂練習

四、佈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