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生物說課稿模板5篇

生物說課稿模板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7W 次

作爲一名教職工,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生物說課稿5篇,歡迎大家分享。

生物說課稿模板5篇
生物說課稿 篇1

  一、 說教材

(一)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呼吸作用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生命活動。教材首先簡要概括地介紹了呼吸作用的概念,然後重點講述了有氧呼吸、無氧呼吸和呼吸作用的意義三大部分內容;它系統介紹了生物異化作用的一個重要過程,爲我們瞭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動的過程奠定了基礎;它與前面所學的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主動運輸、新陳代謝與ATP、光合作用、植物對礦質離子的吸收等內容有密切的聯繫,也爲今後學習其他生命活動及規律奠定基礎,因此是本章的重點內容.

(二)教學目標

根據高中生物課程的指導思想和新課程標準的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

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繫的四個基本理念,制定教學目標的以下幾個方面:

知識目標

①識記呼吸作用的概念、類型、場所、生理意義、以及在生產、生活實踐上的運用。

②理解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概念、總反應式、過程和圖解,區別和聯繫、呼吸作用意義。

③掌握有氧呼吸物質和能量變化的特點。

能力目標

①設計實驗,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培養學生探究的基本能力和探究精神。

②通過學生讀書及與教師的討論活動,培養學生自學和主動理解新知識的技能技巧。

③通過學生討論對比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培養學生自我構建知識體系的能力和對相關知識進行分析比較的思考能力。

④學會用化學方程式表達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過程,領會呼吸作用的實質。掌握呼吸作用的物質、能量計算方法,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計算能力。

⑤適當擴展認知面,培養學生聯繫生活、生產實踐的能力。

情感目標

①在教學中,通過分析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聯繫中滲透生命活動不斷髮展變化以及適應的特性,使學生逐步學會自覺地用發展變化的觀點,認識生命,培養學生用辯證統一的觀點思考問題,能通過事物的現象看事物的本質.

②在教學中,通過聯繫生產、生活等實際,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培養學生關心科學技術的發展,關心社會生活的意識和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三)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及突破策略

因爲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過生物呼吸的有關知識,對呼吸的氣體交換現象、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等知識,有了一定的瞭解。但限於初中學生的化學知識和認識水平,對呼吸作用的過程幾乎未涉及。高中學習呼吸作用,重點放在使學生認識呼吸作用的基本過程,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質上,可使學生對生物的呼吸作用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呼吸作用過程的知識,是學生理解其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產生ATP的本質的基礎;是理解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區別和聯繫的基礎。學生認識呼吸作用過程,有利於理解內外因素對呼吸作用的影響,有利於理解呼吸作用的意義。

教學重點: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有氧呼吸的過程、

突破策略:1、通過資料分析、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歸納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2、通過提問、讀書、思考、理解反應式及圖解、課堂練習來突出。

3、通過簡表列出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比較欄目,簡明地抓住要點。

2、教學難點及突破策略

因爲學生的化學知識,尤其是有機化學知識不足。在呼吸作用的過程中,糖的徹底分解,需經過一系列的氧化還原反應,這些反應所伴隨的能量變化,學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難。呼吸作用的過程比較抽象,現又缺乏直觀教具,是學生對其理解困難的又一原因。

教學難點:1、實驗設計過程 2、有氧呼吸中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

突破策略:1、分析實驗設計過程的基本原則與方法

2、利用投影片形象地說明有氧呼吸過程的三個階段和兩個場所,通過引導、思考,學會寫相關反應式,使學生清楚須有“能量”欄才能表達其完整性和科學性。

3、利用化學方程式理解呼吸作用的實質和相關呼吸作用的運算法則

課時安排:2課時

二、 說教法

衆所周知,在教學中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體,教師只在課堂活動中起主導、引導作用,因此,我們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精心設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所以本課採用比較法、直觀教學法、比較歸納法、討論法、閱讀法等教學方法,這樣既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分析、閱讀、計算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1、 直觀教學法: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化靜爲動,化抽象爲具體, 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

啓發性,使學生更好地從感性認識上升爲理性認識。 .

2、 通過師生互動、生生合作學習,共同探究有關酵母菌細胞呼吸的知識。

3、 學生參與完成有氧呼吸、無氧呼吸區別和聯繫的表格,進行教學反饋。

三、說學法

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初步理解探究實驗的一般過程、原則和方法,發揮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創新性。

建議同學們聯繫各種親身體驗,理解有氧呼吸、無氧呼吸的概念、過程。充分理解有氧呼吸三個階段的物質變化和能量的過程。聯繫課件,並運用對比的方法理解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討論比較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

指導學生在預習時以有氧呼吸爲主,明確基本概念、場所、條件、產物、氧化的程度、能量的來去等,接着以同樣的方法對無氧呼吸進行列表比較,最後聯繫生命活動和日常生活識記呼吸作用生理意義。

指導學生學會形象思維,結合投影片和第二章中“線粒體”“細胞質基質”的相關內容,形象地分析、記憶有氧呼吸三個階段的場所、條件、原料、產物及其反應機理。

四、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生物界所有生物的一切生命活動都需要能量。無論是人類還是細菌,如果能量供應一旦停止,生命也將結束。那麼,生物體內是通過什麼方式來產生和提供能量的呢? 激起學生的興趣後引入新課。

提出課題:細胞呼吸

探究新課:

(一)、區分呼吸(運動)與呼吸作用(細胞呼吸);歸納呼吸作用概念

(片2)1、“呼吸(運動)”和“呼吸作用(細胞呼吸)”有什麼區別?(圖片)

2、“呼吸(運動)”和“呼吸作用(細胞呼吸)”有什麼聯繫?(圖片)

3、細胞呼吸和有機物的燃燒有什麼共同點和區別?

4、是不是所有的呼吸作用都是在有氧的條件下才能進行呢?能不能舉幾個例子?

5、綜合以上幾個問題的分析:同學們能否歸納呼吸作用的概念?

(片3) (從“反應物、產物、場所、條件、本質、方式等多方面歸納)

細胞呼吸是指糖類等有機物在細胞內通過酶的催化作用進行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產物,釋放出能量的過程。細胞呼吸分爲有氧呼吸、無氧呼吸

(二)、以酵母菌爲實驗材料,設計實驗研究呼吸作用的有關特性;

(片4) 酵母菌是一種單細胞真菌,依賴外來的有機物進行異養生活,以出芽生殖的方式產生後代。在有氧、無氧的環境中均能生存。(簡單介紹此片:圖1、2、3)。

(片5) 首先我們看一段小資料 同學們能否從這段資料中,提取出有關酵母菌細胞呼吸的信息?

學生:(同學們可能分析出:)酵母菌產生了CO2、酒精

教師:(此時教師要圍繞學生的問題進行引導:)酵母菌是在什麼情況下產生的CO2和酒精的呢?根據酵母菌的介紹(有氧、無氧均能生存)酵母菌產物CO2和酒精是在有氧還是無氧的環境中產生的呢?

教師:科學結論的得出,均是通過實驗探究出來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的標準嘛!

教師:下面請同學們設計實驗,來證明或推翻這位同學的分析。

在設計實驗之前,請同學們注意幾點:

1、酵母菌是一種單細胞真菌,依賴外來的有機物進行異養生活,其生活方式與動植物有一定的不同。我們就應該根據具體的生物對象,採用不同的實驗技術手段。(可轉回片4)

2、 科學設計實驗的一般方法與原則:(講解實驗變量與無關變量)

3、在檢測觀測指標時,應根據具體的觀測指標採用具體的實驗措施:CO2、酒精可通過其化學性質來的鑑定。橙色的重鉻酸鉀(K2Cr2O7)溶液,在酸性條件下與酒精發生化學反應,變成灰綠色。(酒精的鑑定需在黑板上寫出)

(片6) 展示科學設計實驗的一般方法:

(片7) 教師:我們來分析一下完整實驗步驟(與此同學的實驗過程比較)

(三)、歸納科學探究實驗的一般過程

(片11) 同學們回顧一下我們探究的過程,能否歸納科學探究實驗的一般過程?

1、觀察現象:麪包鬆軟,啤酒的形成均與酵母菌有關

2、提出問題:酵母菌的產物CO2和酒精是在有氧條件下還是在無氧條件下產生的。

3、提出假說解釋問題:最可能假設:

4、設計實驗:明確實驗目的;操縱實驗變量;科學檢測實驗的觀測指標;限制好無關變量

5、實驗結果預期

6、實施實驗,

7、得出結果,對比分析,判斷假說真僞、結果與預期相符,證明假說正確。

8、得出結論;

(四)、再探究: 再探究一:(一)(二)(三)(四)(五)

(五)、本節課小結:

(六)、關於呼吸作用的具體過程和有關實際應用,我們下節課再繼續講解。

(七)、作業:以哺乳動物(小白鼠)、植物(小麥、金魚藻)爲實驗材料,設計實驗來研究呼吸作用的有關特性。

(八)、以植物種子爲實驗材料,設計實驗來研究呼吸作用的有關特性;

1、操縱實驗變量:活種子、死種子

2、科學檢測觀測指標:(在黑板上寫出有氧呼吸、無氧呼吸的化學方程式,進行觀測指標的分析。)

A:觀測指標爲消耗的有機物量(物理學方法)

B:觀測指標爲消耗的氧氣量(物理學方法、化學方法)

C:觀測指標爲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物理化學方法結合)

D:觀測指標爲溫度變化(物理學方法)。

(九)、板書:

第二課時:

提問:呼吸作用的概念和類型?提問:有氧呼吸怎樣進行?

(一)有氧呼吸全過程

出示課件:(展示有氧呼吸過程圖)由學生先自學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 提出問題要求分析並討論:

①有氧呼吸的生成物CO2和H2O分別產生於有氧呼吸的第幾階段?

②有氧呼吸的生成物CO2中的C和O分別來自哪裏?有氧呼吸的生成物H2O中的O 從何而來?

③有氧呼吸過程中哪幾個階段有[H]產生?其去向?

④有氧呼吸過程中哪幾個階段有ATP產生?最多的是哪一個階段?

⑤有氧呼吸過程中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的特點是什麼?

⑥C6H12O6能否進入線粒體參與有氧呼吸?

再請學生講述,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和處理髮現的問題,充分發揮了學生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這樣既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又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教師再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講解:有氧呼吸各階段的場所、各階段的物質變化和能量的釋放情況及反應式,線粒體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細胞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大約95%來自線粒體的原因,以解決學生中的疑難。

展示:有氧呼吸三個階段的比較過程圖;請學生分別回答,獲得有效教學反饋信息

有氧呼吸 場 所 反應物 產物 釋放能量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討論:總結有氧呼吸的概念和總反應式(關鍵詞:氧氣、酶、徹底、分解、大量)

通過以上處理,使得有氧呼吸呼複雜、抽象的過程變得形象、具體,既突出了重點,解決了難點,又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二)無氧呼吸全過程

提問:蘋果、香蕉儲存久了,會有什麼氣味散發出來?(回答:酒味。)轉入無氧呼吸的學習

展示:無氧呼吸的概念及過程圖;提出要求:閱讀無氧呼吸的概念及過程圖,自學無氧呼吸過程、產物、能量的釋放、概念、發酵等,教師只起組織、提示、引導和歸納性總結的作用。

(三)、有氧、無氧呼吸的比較

提出問題:討論並分析:1、爲什麼無氧呼吸所放出的能量要比有氧呼吸少得多?

2、爲什麼不同生物無氧呼吸產物不同?無氧呼吸過程中,物質和能量變化的特點是什麼?

3、無氧呼吸和有氧呼吸有何異同?

展示: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比較;請學生分別回答,獲得有效教學反饋信息.

4、那細胞呼吸有什麼意義呢?學生閱讀;教師指導:引導學生進行思維遷移,聯繫動植物和人體的其他代謝過程加深理解

(四)、鞏固練習:展示:知識目標檢驗小結:讓學生自行檢驗有無達到知識目標.

(五)、課後探究課題: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問題意識,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農村有家庭釀製甜酒釀的技術,請同學們組成合作小組一起探究甜酒釀的釀製過程並能提出相關問題繼續探究。(如:①加酒藥前爲什麼先要使米飯冷卻?而後爲什麼還要保溫?②加的酒藥是什麼?③既然是酒爲什麼會甜?④在瓷壇內的米飯中間挖一個洞的目的是什麼?⑤釀製甜酒釀時,總是先來“水”,後來“酒”,爲什麼?⑥可用大豆制甜酒釀嗎?等等問題)

(六)、板書設計(略)

五、效果預測:

在這兩節課的教學中,通過探究引入,利用多媒體等直觀教學手段,刺激學生多種感官活動,引起加強學生有意注意,通過比較歸納,讓學生在推理、判斷中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對知識的遷移能力。教師的點評與總結一方面統一了認識,給學生一個較爲正確的可供參考的觀點,另一方面較好的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能較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預測能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課後的探究性課題將能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問題意識,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生物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少版小學美術第16冊《海洋生物》一課。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程序、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談談我對本課的教學設計

一、說教材分析根據《美術課程標準》所確立的階段目標

《海洋生物》一課屬於造型表現學習領域。這節課通過介紹海洋生物的形狀、花紋和色彩等,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和個性的表現力;讓學生在暢遊海底世界的同時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進而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二、說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欣賞神奇的海洋生物,初步認識海洋生物的形狀、花紋和色彩等。

2、用自己喜歡的繪畫方式來表現海洋生物,能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3、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增強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及保護自然的'責任感。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欣賞海洋生物,表現海洋生物,感受海底世界的美妙。

教學難點:能夠對海洋生物的某個特徵着重描繪,色彩亮麗,生動有趣。

三、說教法

學法爲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針對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在教學中我採用演示法,談話法,範例教學法進行教學,以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

在學法上,主要通過欣賞、感受、觀察、比較、想象、表現等方法相結合。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爲主要的學習方式。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創造力。

教具和學具結合教法和學法,採用如下教具和學具:多媒體課件——《海洋生物》、勾線筆、油畫棒、彩筆,刮畫紙、紙盤、廢舊材料等。

四、說教學過程

爲了使學生能在視、聽、說、做、思等行爲環節中經歷美術的過程、體驗創造美的快樂,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設計的教學流程如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之一。因而,新課伊始,師生共同欣賞一段《海底總動員》的動畫片,跟隨鏡頭去探索神祕又美麗的海底世界。觀看之後請學生談談觀看感受,學生對這種動畫片很感興趣,會紛紛發表看法,互相交流。我隨機引導:“海底真美啊,那裏生活着數不盡的海洋生物,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海底世界,去認識神奇的海洋生物。”(此時板書:“海洋生物”)設計意圖:在這個環節中,我充分發揮了動畫的作用,讓學生欣賞到了神奇的海底世界,獲得了豐富的感性素材,這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爲突破難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賞圖怡情,歸納方法

海底世界是神奇美麗的,然而我們這個地區的孩子很少有親身經歷的,基本要通過電視或動畫片來了解,所在要想很好地完成海洋生物的繪畫,有相當的難度,爲了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突破此教學難點,我設計了多層次的欣賞環節。

1、邊猜謎邊欣賞。用多媒體出示有趣的謎語,學生猜謎的同時欣賞到海洋生物的圖片。兇猛無比的鯊魚,聰明靈巧的海豚,那豔麗無比的珊瑚??各種神奇美麗的海洋生物深深吸引住孩子們的眼球。欣賞之後我激勵學生說出“通過欣賞這麼多海洋生物圖片,你最喜歡哪些海洋朋友?它有什麼特點?他有哪些迷人的色彩呢?

2、欣賞小朋友的美術作品,在欣賞之前老師提出2各問題共大家邊欣賞邊思考,(1)你覺得他們的作品怎麼樣?(2)他是如何表現海洋生物的?通過小組討論,歸納出作品的表現形式此環節的設計,

既尊重的學生的個性選擇,又達到了以觀察爲鋪墊的教學目的。

3、創作思路。看了那麼多的優秀作品,有了這麼多的獨特感受。今天你們小組想要用什麼方法來表現你喜歡的或想象中的海洋生物呢?請(各小組討論)說一說你們的巧妙構思。(學生談想法,教師引導,講解創作過程。)設計意圖:通過多層次的欣賞,小組討論,歸納出作品的表現形式,這樣的設計,既尊重的學生的個性選擇,又達到了以觀察爲鋪墊的教學目的。

(三)指導表現,鼓勵創作

這一環節中爲我採用直觀教學法,教師示範作畫,學生根據觀察以及之前的學習經驗自已嘗試着總結畫法,然後再由我適當適時的點撥。使學生對海底生物的認識從感性向理性發展,教學的重點很快被突破了。學生掌握了海洋生物的表現技巧以後,最爲急迫的是想給親自動手畫一畫。我沒有過多的言語,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思維。而在學生創作的同時,我也將黑板創作成了一副海底藍圖,爲下一環節的展示做好了鋪墊。

(四)評價總結,展示作品當學生完成圖畫時,爲了促進學生的發展,採用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教師及時地給予鼓勵性評價。評價之後,我號召同學們將自己的作品剪下來,並貼到黑板上。同學們的海洋朋友遊進了美麗的“海洋世界”。此環節的設計,使學生在評價和展示中個性得到發揮,充分體驗到美術活動的快樂。

(五)拓展延伸,滲透德育

此時的黑板已經變成了一幅生動的海底世界圖。大家都沉浸在這美的世界中。我在這時將話鋒一轉:“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現實生活中,由於環境污染的日益嚴重,很多海洋生物瀕臨滅絕。我們將永遠失去這些美麗的海洋朋友。伴隨着敘述我將黑板上的海洋生物摘下,”掉落到底邊。“瞭解到這裏,你們有什麼感受?我們應該怎樣做呢?”剛剛還美好的海底世界,瞬間化爲烏有,孩子們的內心必然頓生出一股憤慨與惋惜之情,我便抓住這一時機,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並向同學們發出號召:“大海是大自然賦予我們人類的瑰寶,我們在感受它的美的同時更有責任去保護它,那就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我做起,從撿起一塊紙屑做起,從節約一滴水做起,爲保護我們的大海、保護這些神奇又可愛的海洋朋友做出我們的貢獻。”

  五、說板書設計

我號召同學們將自己的作品剪下來,並貼到黑板上。這樣,同學們的海洋朋友遊進了美麗的“海洋世界”,此時的黑板已經變成了一幅生動的海底世界圖。此環節的設計,使學生的創作得到充分的展示,個性得到充分的發揮,接着,又以此爲契機,對學生進行了環保教育。

效果預測海洋生物是學生一直感興趣的題材,但感興趣並不一定就能表現好。保持學生高昂的情緒,將學生模糊的記憶變成清晰的形象,轉化爲個性的創作非常重要,因此,這節課,我注重以學生爲主體,始終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爲主要學習方式,重視學生的學習體驗,並運用激勵的語言對學生進行恰當的評價。相信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定能夠在輕鬆氛圍中感受創作的樂趣,體驗成功的喜悅。

生物說課稿 篇3

說教材:

《尋找微生物》是大象版科學五下教材《形形色色的微生物》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屬於綜合探究活動單元,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旨在通過“食物品嚐會”這一活動的導入,引起學生對餐桌上常見到的食物的觀察與思考,從而發現問題,進行大膽猜想與假設,再通過對蒐集的資料進行閱讀、整理、篩選,來驗證猜想。最後,得出結論,並交流總結微生物的相關知識,從而對微生物及其與人類的關係有一個整體的認識與瞭解,爲後兩節課認識微生物的益處與危害奠定基礎。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五年級學生,通過兩年半的科學課的學習,學生經歷了一些較爲完整的科學探究活動。已經具備了觀察、提問、猜想與自主研究的能力,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自主探究。同時。本單元涉及的科學知識——微生物對於人的感官來說,多數是看不見也摸不着的,比較抽象,但微生物又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這方面來說,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使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活躍起來。

說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對教材的簡單剖析和對學生的分析,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1.能積極提出問題,大膽猜想與假設。在教師指導下,學會蒐集資料、驗證猜想的方法。

2.意識到重視實驗和證據是一種良好的科學態度。

3.知道什麼是微生物,以及微生物與人類的關係。

說材料:

教師準備:白蘿蔔、酸蘿蔔、白豆腐、黴豆腐、生麪糰。一次性碗。

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

學生準備:麪包、一次性筷子(每人一份)

蒐集微生物相關知識的資料。

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導入部分我充當一個學校餐廳的美食顧問,調查學生都喜歡哪些食物。科學教師被聘爲顧問,學校爲的是讓伙食更加營養豐富,科學合理,這一情境的設計隱藏着學科學就是爲了用科學,爲了更好地用科學知識來改善我們的生活的意思。在導入中,讓學生說出自己喜歡的食物,目的是讓學生明白這些食物多數是用蒸、煮、烤、炸、煎的常用方法制作的,摟着再推出一種特製食物讓學生品嚐,留有懸念,勾起學生品嚐的慾望。

2.品嚐討論,發現問題。

“食品品嚐會”雖然是本課的導入,出示的食物有的學生可能經常吃,但學生平常沒有注意思考與觀察我們吃的是不是科學,所以品嚐這一看似簡單的環節是能否達到教學目標的關鍵。此環節的重點是讓學生學會小組合作學習,要有秩序地品嚐,要在品嚐的同時仔細認真地觀察與思考,體會食物加工前後的一些變化。學生在對比品嚐後,就會從中發現問題。

3.提出問題,猜想假設。

學生通過品嚐,發現食物加工前和加工後在味道、顏色、濃度等方面有很大的變化,紛紛提出感興趣的問題。有的想了解酸奶的製作過程,有的想知道醃製泡菜時爲什麼總要用肚大口小的罈子,有的想了解爲什麼豆腐製成後會變的鹹鹹的,軟軟的,也就是“是什麼改變了它們的品質和味道”這一問題,我讓學生把各自提出的問題存入“問題銀行”,課後可以對自己特別感興趣的進行研究。

五年級的同學已經能提出有價值的科學問題,但怎樣選擇適合各自研究的問題開展研究,仍是一個較難掌握的問題。所以。我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對“是什麼改變了這些食物的品質和味道”這一問題,組織學生猜想,展開探究。究竟學生猜想的是否正確並不關鍵,只要學生敢於大膽猜想,我就給予鼓勵,這是培養學生獨立見解的前提。

4.蒐集資料,驗證猜想。

關於資料的蒐集途徑在前幾冊教材中都有涉及,學生已經基本掌握,本節課的關鍵是對蒐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歸納、彙總、篩選等,找出“是什麼改變了它們的品質和味道”這一問題的答案,從而驗證各自的猜想。我在課堂上給學生留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從課前蒐集的資料中梳理出問題有關鍵,以解決問題。在學生找到具體的乳酸菌、毛黴菌等細菌後,老師適時總結,說明這些就是微生物,使學生充分感覺到微生物就在我們身邊,認識微生物並不陌生,爲下一步尋找微生物做好心理上的誰備。

5.閱讀資料,尋找微生物

對課本上的資料卡以及學生課前蒐集到的關於微生物相關知識的資料進行閱讀、理解並不困難,關鍵在於學生閱讀後能把資料上的內容變成自己的東西說出來,在小組內、全班分別進行表達與交流,這正是本冊教材所要培養的科學能力的二級目標。這一環節的設計是由“學”到“會”的內化過程,學生充分閱讀、交流之後,知道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微生物,知道微生物對人類有利也有弊,與人類關係密切,在自主探究中達成了知識、能力、情感的三維目標。

生物說課稿 篇4

  課程介紹:

各位老師,各位領導,上午好。我叫趙豔,來自於鎮江市第四中學。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生物的分類》。生物分類涉及的知識面很廣,特別是對形態學知識要求很高,歷來是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新課標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爲宗旨,對該部分要求“嘗試根據一定的特徵對生物進行分類”,意在讓學生體驗分類的方法,而不是對生物進行屬或種水平上的鑑定。如何讓教學重點從掌握生物分類的具體知識和技能,改變爲讓學生自主的掌握分類的思想方法,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所以,我選擇了它作爲今天我說課的內容。希望能得到各位專家的指導。

對於生物的分類,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程序、綜述”這樣7個方面進行剖析。

㈠教材分析

1、本節內容的地位

生物的分類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七年級下冊中第13章“生物大家庭的分類”的第2節,是本章的重要內容,也是整本書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既是對各類生物特徵的複習,也是對生物類羣的整理和歸納。學好本節內容,可以讓學生對整個生物界的全貌有概括性的瞭解,並學習到科學的分類方法。

2、重點、難點的確定

在本節課中,各類生物的特徵在前面都已經學習過,學生應能很(比較)好的理解和應用。而且新課標將具體內容標準定爲“嘗試根據一定的特徵對生物進行分類”,所以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是如何讓學生自主的掌握分類的思想方法。

3、課時的安排

由於本節課涉及的知識面很廣,學生又是初次嘗試分類的基本方法,所以本節內容將分成3課時進行。第1課時爲嘗試分類和科學的分類,第2課時爲給動物分類,第3課時爲給植物分類。本節課我主要講的是第2課時。

㈡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具體內容,結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擬定了下列幾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知道動物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

②知道脊椎動物分成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以及各類的主要特徵。

2、能力目標:

①嘗試根據動物的特徵進行分類。

②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動物的情感。

(如何達到)

a、利用學生前面學過的動物知識爲基礎,以及書87頁的表格練習,讓學生知道動物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又分成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以及各類的主要特徵。再通過拖動動物圖片,強化學生的認識。

b、通過有無脊柱這個簡單的特徵,使學生初步嘗試根據動物的特徵進行分類。通過填寫表格和拖動圖片,並且講出脊椎動物的分類依據,使學生進一步學會根據動物的特徵進行分類。通過爲生物標本室的脊椎動物歸類,使學生親身體驗根據動物的特徵進行分類。

c、通過分組對脊椎動物標本分類,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d、通過對生物標本室裏各種動物標本的觀察,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動物的情感。(與b點結合介紹:同時~~;並~~)

㈢教學的重點、難點

在本節課中,使學生自主的掌握分類的思想方法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本節課的難點。如何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積極參與,從而真正學會分類的思想方法呢?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2個活動,第一個是藉助多媒體的動畫功能,讓學生拖動動物圖片,爲動物進行分類,活動很有趣,但是要求學生講出拖動的理由(也就是主要特徵);第二個是走出課堂,讓學生參觀標本室,參觀很精彩,但是要將脊椎動物歸類(同樣是根據主要特徵)。這樣的2個活動,學生很樂於參與,而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學生就主動的學會了分類的思想方法。

㈣教學方法

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本着“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的思想,我大膽的改變了課堂教學模式,採用了“課堂——標本室——課堂”的新型模式。我以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爲手段,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標本資源,採用了觀察法、演示法、討論法、實踐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積極探索設計一個可以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去主動探求知識的場所。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體現出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主動探究式教學理念。

㈤學習方法

“受人與魚,莫過於授人與漁”,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不是僅僅爲了“學會”知識,更是爲了“會學”知識。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培養。在本節課中,學生將通過多種途徑,如:觀察、閱讀、思考、分析、討論、實踐等等,來開展學生之間的協作學習和自主學習,形成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模式。

㈥教學程序(附課堂教學結構流程設計表)

1、情境導入(這部分需要2分鐘)

a.處理:本節課通過播放各種動物圖片,引出“給動物分類”的內容。【呈現】

(組織學生觀看並說出其名稱)

b.優點:由學生比較熟悉的動物入手,通過精美的圖片,一下子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慾望,使學生一上課就融入學習和探究的氛圍中。併爲課堂教學奠定了一個輕鬆、和諧的基調。

2、區分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這部分需要5分鐘)

a.處理:介紹科學家根據動物有無脊柱,把他們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然後提問:你知道圖片上的這些動物,哪些是脊椎動物,哪些是無脊椎動物麼?【呈現】

(組織學生討論,分析,得出結論。)

邀請:你願意幫這些動物進行分類嗎?

(組織學生拖動圖片,將這些動物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呈現】)

b.優點:由淺入深,通過有無脊柱這個簡單特徵,使學生初步嘗試着根據動物的特徵進行分類,並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再通過拖動圖片,進一步加深對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認識。

拖動的過程,又使得課堂生動活潑起來,更好的吸引住了學生。

3、對脊椎動物進行分類(這部分需要15分鐘)

a.處理:介紹根據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一些特徵,又可以將它們分成許多不同的類羣。然後提問:你能根據書87頁的提示,將這些脊椎動物分成5大類麼?哪5大類?分別有哪些動物?【呈現】

(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填寫書87頁表格,得出結論。)

邀請:你願意幫這些動物進行分類嗎?哪些是魚類?爲什麼?

(組織學生拖動魚類圖片,並講出魚類的主要特徵。【呈現】)

同樣的方法,組織學生拖動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圖片,並講出主要特徵。【呈現】

b.優點:通過填寫表格,發展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通過拖動圖片,進一步使學生學會根據動物的特徵進行分類,並且對脊椎動物的主要類羣有所瞭解。拖動圖片很有趣,但還要求講出理由,這就使得學生既樂於參與,又更好的掌握了知識。有利於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探究。

4、分組對生物標本室裏的脊椎動物進行分類(這部分需要16分鐘)

a.處理:發出請求:生物標本室裏的脊椎動物標本弄亂了,你能根據這些動物的特徵重新分類整理嗎?【呈現】然後強調進標本室的注意事項。【呈現】

(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明確分工。然後到標本室,觀察標本,記錄。)

b.優點:使學生理論聯繫實際,親身體驗根據生物的特徵進行分類。這種走出課堂,使學生與動物近距離接觸的活動,既發展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也是對學生熱愛動物的一種情感教育,並且充分利用了學校資源。

5、表達和交流分類成果(這部分需要5分鐘)

a.處理:組織1~2個小組交流分類成果,其他組進行補充或糾正。【呈現】

b.優點:檢驗學生的實踐成果,使學生享受到實踐的喜悅。

6、疑難解析(這部分需要2分鐘)

a.處理:提問:鴨嘴獸、蝙蝠、白暨豚、穿山、海龜各屬於哪類動物?爲什麼?【呈現】

(組織學生辯論、得出結論)

b.優點:使學生對脊椎動物的各類羣有進一步的認識,學會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徵。

㈦綜述

以上是對“生物的分類”這一節教材的認識和教學過程的設計。本着改變課堂教學模式,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的思想,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技術,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資源,大膽的讓學生走出課堂,在熱切的觀察和熱烈的討論中,使學生主動而輕鬆的掌握了分類的基本方法。整堂課,生動活潑,學生由始至終處於一種興奮好奇的狀態,成功的實現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教學流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一、情境導入播放各種動物圖片。

設疑:你認識這些動物嗎?觀看並講出其名稱。由學生比較熟悉的動物入手,通過精美的圖片,一下子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慾望,使學生一上課就融入學習和探究的氛圍中。

二、區分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講述:科學家根據動物有無脊柱,把他們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

設疑:你知道圖片上的這些動物,哪些是脊椎動物,哪些是無脊椎動物麼?

邀請:你願意幫這些動物進行分類嗎?討論,分析,得出結論。

答:脊椎動物有啄木鳥虎、

金絲猴、蜥蜴、青蛙、松鼠、魚、蛇、大山雀。

無脊椎動物有草履蟲、梭子蟹、珊瑚、河蚌、蚯蚓、蝸牛。

拖動圖片,將這些動物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由淺入深,通過有無脊柱這個簡單特徵,使學生初步嘗試着根據動物的特徵進行分類,並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再通過拖動圖片,進一步加深對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認識。

拖動的過程,使得課堂生動活潑起來,更好的吸引住了學生。

三、對脊椎動物進行分類講述:根據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一些特徵,又可以將它們分成許多不同的類羣。

設疑:你能根據書87頁的提示,將這些脊椎動物分成5大類麼?哪5大類?分別有哪些動物?

邀請:你願意幫這些動物進行分類嗎?哪些是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爲什麼?討論,分析,填寫書87頁表格,得出結論。

答:

脊椎動物可以分成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

拖動圖片,將脊椎動物分類,並且講出分類的依據(主要特徵):

紅魚屬於魚類,它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

青蛙屬於兩棲類,它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在陸地上用肺呼吸。

蜥蜴屬於爬行類,它體表無羽毛,有鱗片或甲。

啄木鳥、大山雀屬於鳥類,它們體表有羽毛、卵生。

虎、松鼠、金絲猴屬於哺乳類,它們身體被毛、胎生、哺乳。通過填寫表格,發展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通過拖動圖片,進一步使學生學會根據動物的特徵進行分類,並且對脊椎動物的主要類羣有所瞭解。

拖動圖片很有趣,但還要求講出理由,這就使得學生既樂於參與,又更好的掌握了知識。有利於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探究。

四、分組對生物標本室裏的脊椎動物進行分類請求:前段時間,我們學校的同學在打掃生物標本室的時候,不小心把裏面的脊椎動物標本弄亂了。你能根據這些動物的特徵重新分類整理嗎?

強調進標本室的注意事項:

1、標本繁多,各小組組員內要明確分工,分散記錄。

2、標本不可觸摸,只能觀察。小組討論,明確分工。

到標本室,觀察標本,記錄。使學生理論聯繫實際,親身體驗根據生物的特徵進行分類。

這種走出課堂,使學生與動物近距離接觸的活動,既發展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也是對學生熱愛動物的一種情感教育,並且充分利用了學校資源。

五、表達和交流分類成果點評。小組彙總。

交流。

補充和糾正。檢驗學生的實踐成果,使學生享受到實踐的喜悅。

六、疑難解析提問:鴨嘴獸、蝙蝠、白暨豚、穿山、海龜各屬於哪類動物?爲什麼?辯論、得出結論。

答:鴨嘴獸、蝙蝠、白暨豚、穿山屬於哺乳類;海龜屬於爬行類。使學生對脊椎動物的各類羣有進一步的認識,學會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徵。

生物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本節課選自濟南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章

第一節“生物的特徵”把“生物的基本特徵”作爲第一節,說明了本節課在教材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新教材,打破了學科體系,構建了以人與生物圈爲主線的體系,所以把生物圈作爲第一單元,只有瞭解了什麼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徵,才能爲進一步學習生物學打下堅實的基礎,並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2.教學目標。

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和新課改的精神,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瞭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發散思維的能力。

(3)情感目標: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熱愛生命、保護生命。

3.教學重點與難點:

作爲剛踏入中學的學生,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分析、總結的能力。但是這些能力還不是很強所以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掌握生物的共同特徵。因爲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所以本節課的 教學難點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及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4.突破重點和難點的關鍵:可以播放以下多媒體課件:

(1)植物的光合作用, (2)獵豹捕獲食物, (3)鯨呼氣時產生的霧狀水柱,(4)秋天植物的葉子落了, (5)獅子追捕斑馬, (6)含羞草對刺激的反應, (7)種子的萌發, (8)破殼而出的小雞。

通過播放這些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充分觀察、思考,並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歸納、總結出生物的共同特徵,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二、說教法

教學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改變了過去單純的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變爲 討論爲主,在充分準備實物、圖片和各種有關資料的情況下,利用多媒體來組織和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其主體作用。

三、說學法

學習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通過觀察、資料分析等,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挖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展示多媒體畫面──我們身邊的生物圖,讓學生觀察,教師講述:“這是一個充滿生機的世界,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各種各樣的生物都在這裏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層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環境構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由此引出生物和生物圈,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對於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和非生物,我們怎樣來區別它們呢?生物有什麼特徵呢?下面我們就共同來學習第一章第一節:生物的特徵。

要想認識生物,就必須進行觀察,所以,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然後指導學生看書,閱讀這一部分的內容,讓學生學會如何觀察,鼓勵學生平時要多觀察周圍的大千世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二)分組討論

對於什麼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徵,教師要播放有關生物和生物的特徵的多媒體資料,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後分組討論,教師巡視走動,與個別小組成員互動式交談。

(三)相互交流、辯論、歸納和總結

當學生討論完後,教師積極組織和引導學生,圍繞什麼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徵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在意見一致,達成共識的情況下才下結論,意見不一致時,各小組之間要相互辯論。在辯論時,教師要調動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加活動,對於上述參加辯論問題的學生,無論對或錯,都要給予掌聲或語言鼓勵,因爲激勵性評價和麪向全體學生都是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

關於生物和生物的特徵,這一內容要給予學生25分時間來觀察、資料分析、小組討論、同學交流辯論、歸納和總結,最後讓學生完整地總結出什麼是生物,生物的特徵,學生邊總結,教師邊板書這一內容。

(四)知識拓展,昇華與遷移

教師進一步啓發學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徵外,還有哪些特徵呢?各小組又開始討論並踊躍發言,如生物還能運動,生物還有一定壽命,生物還能適應環境、影響環境等。教師最後總結:以上大家提出的生物特徵,現在專家們的意見也沒有取得一致,所以沒有列入到生物的共同

特徵之中,希望有興趣的同學長大以後能繼續從事這方面的研究。

(五)感悟與收穫

學完這節課有什麼感悟與收穫呢?學生答:瞭解了什麼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徵。教師可引導說出:我們要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熱愛生命,保護生命,愛護我們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生物圈,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六)鞏固與練習

1.播放多媒體:指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播放多媒體:指出資料中反映的是生物的哪些特徵。

五、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我採用提綱式板書形式,這樣提綱挈領、層次分明,能很好地說明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六、說教學反思

本節課通過課件的播放,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通過資料分析,個人自學,小組討論,加深了對生物特徵的更深理解,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同時使學生更加懂得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熱愛生命,保護生命的意義,從而學生的情感教育得到了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