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2022《透鏡》說課稿(精選11篇)

2022《透鏡》說課稿(精選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8W 次

作爲一名教師,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2022《透鏡》說課稿(精選11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2022《透鏡》說課稿(精選11篇)

《透鏡》說課稿 篇1

我今天的說課題目是《透鏡》。本節課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一節。

一、《透鏡》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透鏡》是照相機、投影儀、望遠鏡等光學儀器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鏡對光的作用是準確理解透鏡的成像規律的基礎,能否掌握透鏡對光的作用是學生今後能否學好第三章的關鍵,是本章的核心內容。

二、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定

根據課程標準提出的“通過實驗,認識透鏡對光作用”這一要求及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和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識別凸透鏡和凹透鏡,瞭解透鏡對光的作用,知道透鏡的焦點和焦距。

2、過程和方法

通過實驗,探究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

通過讓學生分析得到平行光的方法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鼓勵學生用毅力去戰勝在探究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疑惑等阻力,逐步超越自我。

4、教學重點

探究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探究凹透鏡對光有發散作用。

5、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從真實的複雜的物理實驗情景中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從而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三、學習方法:

根據課程標準提出的“培養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這一教學目標,教學過程中力求做到形象具體,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親自探究、動手操作,強調學生的感受、體驗、實踐,強調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本課教學以實驗爲教學的主線,以講學稿爲學習載體,採用實驗、討論、交流、指導相結合的學習方式。

四、教具準備:

電教媒體、自制教具、凸透鏡、凹透鏡

五、教學流程:

本節課分爲七個部分完成:

(一)課前預習:

分爲溫故知新和問題線索兩部分。本過程是在複習光的折射的基礎上,結合問題線索有序地對教材進行全面預習,對教材有一個全面的瞭解。(板書課題:第三章透鏡及其應用 第一節 透鏡)

此環節準確的找出了新知識的生長點,爲學生順利的猜想和理解透鏡對光的作用奠定了理論基礎。

(二)小組合作,探究交流:

本流程按學點進行。

學點1、凸透鏡和凹透鏡。(板書:透鏡的種類)

先設置活動爲“收集透鏡並進行分類,試說出分類的依據”;

此過程可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成爲學習的積極參與者,成爲學習的主體,而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把學習延伸到課外和生活中,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

通過看幻燈片認識透鏡及概念:主軸和光心;並設置相應的練習加以鞏固。(板書:主軸、光心)

幻燈片可形象地展示透鏡及概念的形成過程,便於學生理解記憶。

學點2、透鏡對的光的作用、焦點和焦距(板書:焦點、焦距;透鏡對光的作用)

本流程設置三個活動,分別探究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的作用,並將觀察到的現象用光路圖的形式表示出來,同時設計一道思考題:折射光線相對入射光線而言,傳播方向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此環節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分工與合作,培養了學生的與他人合作的能力;通過思考題的設置,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能通過對比的方式,觀察到:平行主軸的光經凸透鏡作用後,折射光線靠近主軸,光束變窄;平行主軸的光經凹透鏡作用後,折射光線遠離主軸,光束變寬。在實驗的基礎上,教師總結出凸透鏡對光具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具有發散作用。

接下來,幻燈片演示透鏡對光的作用及焦點和焦距。在演示過程中,通過如下問題:凸透鏡的焦點是實焦點還是虛焦點?在透鏡的另一側還有焦點嗎?透鏡的兩焦距是否相等?引導學生認識實焦點、虛焦點,且透鏡均有兩個焦點。

經過如上流程的學習,學生可輕鬆完成如下部分。

小結:凸透鏡對光有 作用,凹透鏡對光有 作用。凸透鏡能使平行於主光軸的光會聚在一點,這個點叫做 ,用 表示;焦點到光心的距離叫做 ,用 表示。凸透鏡的焦點爲 焦點,凹透鏡的焦點爲 焦點,且分別有x個。

運用透鏡對光的作用及光路的可逆性,完成下面的練習。

練習過程中安排小組自由指定組員到黑板展示,或將練習情況通過展臺展示,並由學生點評。

此環節學生能夠主動地應用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去解決練習中所遇到的問題,也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學點3、測量凸透鏡的焦距:(板書:測量凸透鏡的焦距)

本環節由學生自主完成,教師巡視指導。

此過程中,要發現學生操作過程中的其他方法,及時予以表揚、鼓勵,如:學生在測量凸透鏡焦距時,藉助圓規來量焦距(即“亮點”到“光心”的距離),方便、精確!

(三)課堂小結:

學生用知識樹的形式將本節課的收穫展示出來。

此環節可有效督促學生對本節課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幻燈片演示:

(四)課堂達標:

(五)拓展提升:

(六)課後延伸:

以上三個環節,以練習的形式鞏固基礎知識,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七)反 思:

該環節,學生可反思學習過程中知識的收穫、能力的鍛鍊、認識上的提升,也可以反思學習過程中成功的經驗以及不足之處,並針對自己不足之處採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改正。

態度成就人生,細節決定成敗!

作爲執教者,我在每節課教學完成後,結合學生學習效果和反思情況進行全面反思和總結。

《透鏡》說課稿 篇2

一、設計理念:

《透鏡》一節是八年級物理上冊第三章第一節,這一節是在前面學完了《光的折射》後,要求學生進一步的學習透鏡的基本知識,爲後面學習透鏡成像規律,透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奠定基礎,可以說起到了承前啓後的作用。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了解主光軸、光心、焦點、焦距,兩種透鏡及對光的作用。通過學生動手實驗探究,學生會養成良好的實驗探究習慣,學會方法,增強學習興趣。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瞭解什麼是凸透鏡、什麼是凹透鏡;瞭解透鏡的主光軸、光心、焦點、焦距;瞭解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的作用。

2.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觀察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保持對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領略自然現象的美好與和諧。

(二)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1.重點:探究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有發散作用。

2.難點:引導學生從真實的複雜的物理實驗情景中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從而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三、學情分析:

學生在上一章學過《光的折射》基礎上,已經對光的折射規律有了深入的瞭解,對於生活中很多光學儀器中用到的透鏡的學習應該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

四、方法運用:

整節課運用實驗——分析、歸納,實驗——分析、歸納——設置疑問——猜想——實驗——分析論證這些探究方法。學生在實驗探究中學習實驗法、觀察法、分析歸納法、比較法等學習方法

五、教具:

眼鏡、凸透鏡、凹透鏡、紙、筆、支架盒、平行光源、課件

六、教學過程設計:

1.新課引課:教師:南極大陸冰天雪地,四季如冬,在有陽光充足的時候,小企鵝們經常會躲到一些特殊形狀的大冰柱後面來取暖,爲什麼這樣就不會冷呢?同學們要想明白其中的道理,那麼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三章第一節《透鏡》。近視眼鏡、遠視眼鏡(花鏡)就是生活中常見的透鏡。

2.新授內容:

(1)教師:近視眼鏡、遠視眼鏡(花鏡)就是生活中常見的透鏡。我看到很多同學跟老師一樣都戴近視眼鏡,大家互相觀察一下近視眼鏡、桌上放的花鏡,它形狀上有什麼特點?學生:xxxxxxxxx,師:用我們物理上的話來說——就是中間薄、邊緣厚;中間厚、邊緣薄。學生分組實驗,師:下面大家用手摸一摸桌子上老師給的兩個透鏡,它們形狀上有什麼特點呢?生:xxxxxx,師:透鏡分兩種:一種是中間厚,邊緣薄,叫凸透鏡;一種是中間薄,邊緣厚,叫凹透鏡。我們生活中的很多光學儀器都用到透鏡,你們知道這些光學儀器的名稱麼?生:。

(2)師:我們離不開透鏡,透鏡也離不開我們。下面我們來看片段演示:瞭解主光軸(透鏡上通過兩個球心的直線)、光心(大致在透鏡的中心處)。(課件)

師:我們來做個遊戲,正常眼睛的同學戴一下近視眼鏡,近視眼睛戴一下遠視眼鏡。生:談談感受?師:剛纔的遊戲說明透鏡對光有作用,下面我們通過實驗來探究透鏡對光的作用。

(3)師:組織學生分組做實驗:分別讓平行主光軸的光入射到凸透鏡、凹透鏡上,觀察折射光線的路徑,最後用筆畫出入射、折射光線的路徑(教師強調該實驗中的現象就是一種光的折射現象,透鏡是薄透鏡,發生兩次折射看作是一次折射)。生:分析透鏡對光的作用: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有發散作用《課件》。師:在該實驗中,我們發現平行主光軸的入射光線被凸透鏡折射後,折射光線都經過主光軸上一點,該點叫凸透鏡的焦點(f),焦點到光心的距離叫焦距(f);平行主光軸的入射光線被凹透鏡折射後,折射光線的延長線都經過主光軸上一點,該點叫凹透鏡的焦點(f),該點到光心的距離叫焦距(f).《課件》

(4)師:不知道同學們注意到沒有,在剛纔的實驗中,入射光線、折射光線有沒有什麼特點呢?生:xxxxxxxxxx。師:這樣我們就得到關於透鏡的

第一條特殊光線:入射光線平行主光軸,折射光線過焦點。

師:請同學們繼續觀察,在三條很有特點的入射光線中,其中有一條入射光線比其它兩條入射光線更有特點?這條更有特點的入射光線還有一個相當明顯的特點?並且通過透鏡後其傳播方向?生:xxxx。師:這樣的話,我們是不是可以提出這樣的一個探究問題:凡是通過光心的入射光線,其傳播方向都不變?生:猜想。(課件)師:下面我們通過實驗來驗證這個問題。

(5)生:分組實驗驗證猜想

師:通過剛纔的實驗我們又得到

第二條特殊光線:入射光線過光心,傳播方向不變。(課件)

師:我們都知道在折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也就是說如果入射光線逆着反射折射光線射入界面上,那麼折射光線將逆着原來入射光線的方向射出。根據這個道理我們能不能提出另一個探究問題?生:如果入射光線逆着折射光線的方向入射到透鏡上,折射光線是否逆着原來入射光線的方向射出?生:猜想

(6)生:分組實驗驗證猜想,師:我們來觀察一下入射光下,折射光線有什麼特點?生:xxxxxx,我們又通過實驗得到一條關於透鏡的

第三條特殊光線:入射光線過焦點,折射光線平行主光軸。(課件)

3.練習:課件

4.小結:學生小結,教師最後強調。(板書)(課件)

5.作業:老師建議大家回去做一做課後的《動手電腦學物理》以及咱們定的《導航》。

《透鏡》說課稿 篇3

下面我針對《凸透鏡》這一課,從“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六個環節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凸透鏡》是在前面認識光的基礎上,承接平面鏡反射光的原理的知識點,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光通過凸透鏡發生了偏折, 準確理解透鏡成像規律。能否掌握凸透鏡的成像作用,是學生能否理解生活中照相機、望遠鏡等運用凸透鏡原理的關鍵,本節課也爲《保護眼睛》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科學課程提出的“迴歸生活,探究生活”及“趣味性原則”這一要求,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夠發現和提出問題,用簡單的實驗器材進行操作驗證並做好實驗記錄;能夠與他人進行交流,探討發現的問題和自己的想法,體驗到實驗的樂趣。

過程與方法:知道凸透鏡的基本結構和特點,瞭解凸透鏡成像規律及在生活中的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喜歡探究和發現周圍的事物,從中體驗到探究的樂趣。具有認真細緻的科學態度。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掌握光凸透鏡發生的偏折變化,進一步瞭解規律,是至關重要的一點,所以,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知道凸透鏡的作用,瞭解成像規律 。教學難點是實驗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

四、說教法和學法

本着學生爲主體,體現探究性和趣味性的原則。本節課所採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是:小組探究合作學習法、演示法、多媒體輔助法。

學法是:自主探究學習法。讓學生在任務驅動下,從“我要玩”變成“我要研究”,引導學生玩中學,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

五、說教學過程

整個教學過程我以“玩”爲主線,從玩“水”開始,引起學生興趣,再通過“玩放大鏡”到“玩凸透鏡”,再到“玩蠟燭成像”幾個環節,讓學生的興趣逐步提高,研究逐步提升,從而順其自然地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整個教學過程安排了五個環節。

(一)導入新課。在上課伊始,我引導學生通過“滴水看字”、“通過瓶子看畫報”兩個小實驗,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現象,進而引導學生把思路寬展到放大鏡放大現象,進而引出本節課要研究的主題:凸透鏡。

(二)進行新課。爲了能夠讓學生由易到難,掌握重點,攻破難點,達到“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效果,我安排了三個實驗過程。

1、玩放大鏡,瞭解放大鏡的結構特點,引出凸透鏡的概念。這個環節引導學生通過看、摸、小組交流的合作學習方法,讓學生自己 “玩”出放大鏡的鏡片特點,中間厚,邊緣薄,老師點出凸透鏡的概念。此環節學生通過體驗知識,將知識活化。

2、自由玩凸透鏡,玩出凸透鏡的放大和聚光作用。

這個環節,還是讓學生小組爲單位,進行“玩”,玩出花樣,不侷限方法和場地,再通過小組的交流,得出放大鏡的放大和聚光作用。這有利於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養成觀察、思考、團結協作的學習習慣和品質。

3、實驗探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

這個過程由老師指導方法,學生根據實驗器材,小組合作,探究成像的規律。做完實驗後,學生一般不太注重總結分析,設計這一環節,主要目的要教師引領學生進行總結和分析,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結論是在不斷的實驗、總結、論證的基礎上得到的。

(三)聯繫生活。讓學生通過對凸透鏡的研究,聯繫生活中用到凸透鏡的地方,進一步啓發學生對科學在身邊的認識。

(四)課堂反饋總結

通過課堂練習引導學生構建知識框架、歸納研究方法,培養學生完善自身知識結構的能力。

(五)佈置作業

佈置適量作業,讓學生課後練習鞏固知識。

六、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由於有課件的播放,因此,只寫出課題,寫清凸透鏡的三個作用。

《透鏡》說課稿 篇4

一、關於教材:

1、教材分析:本節內容是人教版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五章第二節《生活中的透鏡》。本章主要介紹透鏡的基礎知識和透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是初中物理光學知識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學生掌握光學元件應用的關鍵內容。整章內容安排非常符合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科學意識。《生活中的透鏡》這節安排在第二節,是在學生學習了透鏡的基礎知識及其對光的作用基礎上的,能進一步使學生對透鏡成像的知識有感性的認識。這樣安排順序使學生能具體、生動地認識透鏡的成像特點及生活應用,能引起學生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求知慾,有利於下節課開展凸透鏡的成像規律的活動,起到了承前啓後的作用,同時也能調動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積極性。

2、教學目標:

(1)瞭解透鏡在生活中的應用;

(2)知道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的結構、成像原理和成像特點;

(4)會區分實像和虛像。

3、過程與方法

(1)通過自主學習、檢測和老師的講解,使學生慢慢的學會抓住重點與核心知識去看書、學習。

(2)提高學生的觀察、概括和總結能力。

4。、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初步建立將科學技術應用於實際的意識。

(3)在探索中培養科學的實驗和探究方法。

5、教學重、難點:

(1) 重點

①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結構、成像原理和成像特徵。

②能夠認識和區別實像和虛像。

(2) 難點

①理解凸透鏡三種應用的成像原理和成像的主要特徵。

②將本節課凸透鏡三種應用推廣和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解釋一些現象。

二、說教法和學法

本着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本節課我採用三學、三測、三教的主要模式,充分利用討論法、分析法、實驗法、問答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其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探索能力、以及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此外,在實驗過程中,讓學生在與他人的合作學習和探究活動中,主動提供自己的想法,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智慧,體驗合作學習的愉快。

三、說程序

本節課,爲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知識複習引入新課,導入學習目標、引導學生自學課本、自學檢測、難點突破、課堂小結、當堂訓練等環節以達到學生會學想學的目標。具體操作是:

(一)、知識複習引入新課,導入學習目標

通過複習透鏡的相關知識點,引申到透鏡在生活中的應用實例,引導和告訴學生這節課我們要以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爲例來研究《生活中的透鏡》。

(二)、引導學生課堂學習和探究

1、通過三學、三測、三講的模式教育,讓學生掌握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結構、成像原理和成像特徵。

2、讓學生總結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三者成像的相同與不同之處,引出實像與虛像的概念。

(三)、課堂小結

總結這節課的主要知識點: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結構,成像原理和成像特點;實像和虛像的區分。

四、板書設計:

第二節 生活中的透鏡

一、照相機

倒立、縮小、實像 (物距大於像距)

二、投影儀

倒立、放大、實像 (像距大於物距)

三、放大鏡

正立、放大、虛像

四、實像與虛像

實像都是倒立的,虛像都是正立的

《透鏡》說課稿 篇5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主題是《科學》七年級下冊第一章第6節《眼和視覺》第2課時“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下面我從七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科學》教材將透鏡中物理一章的內容濃縮到一節,並提前到七年級開設,內容多、難度大。

“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在該節中起着承上啓下的重要作用,是對透鏡瞭解的延伸,又是凸透鏡應用的理論基礎。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有別於以往驗證式實驗,它需要學生自己去尋找規律,對學生能力要求較高,特別是對分界點的尋找。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小孔成像、平面鏡成像的學習中對像有了一定的認識,會從三方面描述像的性質,學習了凸透鏡的相關概念及三條特殊光線的畫圖。

學生早已熟知放大鏡成放大像,因而對“凸透鏡成像”的認識也受此侷限,對它能成很多性質的像不易接受,且易混淆。

七年級學生正處於科學思維的啓蒙階段,特別是分析歸納能力不足,對規律的概括存在一定的難度。

三、教學目標

針對以上兩點分析,我從三個方面確定了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會用光具座找到凸透鏡成的各種像,會描述像的性質並記錄物距和像距,學會從記錄中歸納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2)會初步將生活中的凸透鏡與成像規律聯繫起來。

2.過程與方法

(1)學生經歷提問、猜想、實驗、歸納等探究過程。

(2)學習處理數據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體驗發現的喜悅。

(2)使學生樂於探索生活中的科學原理。

四、重點、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及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本節課的重難點如下:

重點:組織、指導學生完成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探究實驗。

難點:引導學生歸納並理解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五、教學法

貼近生活,激發興趣;問題導學,推進探究;充分探究,自主建構;利用軟件,突破難點;口訣總結,幫助記憶。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5分鐘)

師:找出教室中的凸透鏡。(聯繫生活、複習凸透鏡的概念)

生:投影儀、放大鏡、攝像頭、裝水杯(透明、圓柱形、已裝水)、一滴水、眼球……

讓學生拿起身邊最熟悉的水杯(或放大鏡)做一組實驗:

①手握水杯,觀察手指所成的像;②將手緩慢遠離水杯,透過水杯觀察手指所成的像。

學生驚奇地發現:用水杯近距離看手指,看到正立、放大的像;用水杯遠距離看手指,像倒了,有時放大、有時縮小。

【提出問題】

同樣是凸透鏡成像,爲何差別如此大?引發學生認知衝突,此時學生心中充滿了疑問,請他們把自己的疑問說出來交流,學生可能提出:①凸透鏡什幺時候成放大的像,什幺時候成縮小的像?②爲什幺會有時成正立的像,有時成倒立的像?③凸透鏡成像究竟有何規律?……

爲了解決這些問題,自然地引出課題——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這樣從學生身邊抽象出科學問題,拉近了知識與學生的距離,學生帶着疑問,能較快進入探究狀態。

(二)問題導學,實驗探究(27分鐘)

1.實驗準備(9分鐘)

如何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此刻學生對實驗思路還不清晰,爲了顯化“物距”這個自變量(雖然焦距、像距也是自變量,學生目前只對物距有感性認識),我設置了下面的環節:

【猜想假設】

請同學們猜想:凸透鏡成像的性質與什幺因素有關?請說出猜想的根據。

結合水杯分析,學生很容易找出:“物距”會影響凸透鏡成像的性質。爲了驗證猜想,實驗思路是:改變物距,找到不同物距下的像,觀察比較像的性質,找出變化的規律。

【實驗探究】

教師出示實驗器材進行介紹,燭焰是被成像的物體,凸透鏡焦距爲10 cm,光屏用來承接實像。由於學生第一次接觸光具座,我首先讓大家觀察它的結構特點推測各部分功能。學生首先注意到標尺,它能測物、鏡、像的位置,進而算出物距和像距;其次是滑座,用它改變物距,很方便;最後是導軌,它能保證物、鏡、屏在一直線上。

接着用幻燈片出示實驗注意事項和操作順序,以幫助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隨時能得到參考和提醒。但學生“知道”並不一定能“做到”,因爲他們並不理解“爲什幺要這樣做”。爲了落實操作要求,我提出三個問題讓學生思考(深化實驗注意事項,培養探究精神):(1)如果鏡或屏偏高或偏低,像會出現在光屏的什幺位置?(2)怎樣找到成在光屏上的清晰像?(3)如何找到所有類型的像而無遺漏?

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教師一一演示學生可能出現的錯誤操作。如,鏡偏高、鏡面傾斜、蠟燭不豎直、凸透鏡太靠邊等情況,讓學生觀察結果。學生切身體會到:物、鏡不動,光屏前後移動時,屏上圖像會出現從模糊到清晰再到模糊的細微變化,而像是指輪廓最清晰時的圖像,且位置是唯一的。爲了保證實驗數據完備(讓蠟燭和光屏都有較大的範圍移動),凸透鏡應固定在標尺中央,蠟燭應由遠及近逐一找像。最後用口訣總結實驗順序:標尺中央固定鏡,根據焰心調鏡屏,將物移到最遠處,移動光屏找到像,由遠及近移蠟燭,不同物距像找全。

實驗準備這個環節很重要,教師要充分預設,排除可能的障礙,除了告訴學生應該怎樣做,還要引導他探究爲什幺要這樣做?這樣才能將實驗要求內化爲規範操作,進而減小實驗誤差、提高實驗效率。

2.分組實驗,收集數據(18分鐘)

學生每四人一小組,按下面的5個問題進行探究,並在表中進行相關記錄。

《透鏡》說課稿 篇6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學生在學習第1節“透鏡”,對生活中常用的透鏡及對其成像情況獲得豐富、具體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帶着問題,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節的內容。本節的主要內容,就是讓學生通過科學探究的活動,找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使學生在全過程中自主探究,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而激發學生探究成像規律的興趣,使學生能夠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鏡成像情況與物距關係有關爲主線,安排了學生“提出問題、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與結論”等教學過程,讓學生經歷產生興趣、發現問題、激發矛盾、進一步解決問題的過程。很好地體現了新教材讓學生在體驗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的精神。活中的透鏡的成像原理。教材這樣處理,體現了課標“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思想。這樣加深學生對凸透鏡規律,又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生活中的透鏡的成像原理。教材這樣處理,體現了課標“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思想。

【教法分析】

本節課是初中學生在物理學習過程中第一次進行全過程探究,本節課需要兩個課時,第1課時重點在於培養學生猜想能力與設計實驗的能力,學生猜想時一般不懂怎樣去猜想,有時猜想與提出的問題毫無關聯,所以我們關鍵應該引導學生怎樣去猜想,在教學中創設合理猜想情景,並且引導學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亂猜想。設計實驗是探究的一個重要環節,所以我們要引導學生進行設計實驗,讓學生明白實驗研究什麼和怎樣去研究,實驗時應該觀察什麼、測量什麼、記錄什麼?第二課時的重點放在培養學生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和論證的能力方面,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表格數據進行簡單的比較,分析它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讓學生進行簡單的因果推理,讓學生以書面或口頭表述自己的觀點,最後教師歸納總結,這樣讓學生經歷從物理現象和實驗歸納科學規律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凸透鏡成像規律。

知道凸透鏡成放大、縮小實像和虛的條件。

2、過程與方法

能在探究活動中,初步獲得提出問題的能力。

通過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主要過程與方法。

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學習從物理現象中總結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樂於參與觀察、實驗、製作等科學實踐。

通過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勇於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規律。

【重點難點】

重點:

①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理解和認識。

②組織指導學生完成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

難點:

①指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建立起實驗與物理模型之間的必然聯繫。

②組織、指導學生完成探究凸透鏡規律的實驗。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根據上節課生活中的透鏡提出利用什麼光學元件成像和成像有什麼差異的問題,再由凸透鏡成像的差異引入新課。讓學生回憶生活中的透鏡成像情況並回答問題,併產生凸透鏡有什麼規律的想法,從而激發探究的興趣。

二、新課導學

提出問題:

學生觀察投影儀、照相機和放大鏡的成像情景,從而提出問題。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都有凸透鏡,但有大小、倒正和虛實的差異,通過引導學生由凸透鏡成像的差異提出凸透鏡成像的大小、倒正與物距有什麼關係。

猜想:

繼續觀察:

投影儀、照相機和放大鏡成像的同相點及不同點,引導學生針對像的大小、倒正和虛實分析並做出其與物距或者像距大小關係有關的猜想與假設,同時板書。

設計實驗:

指導學生要檢驗猜想是否正確需要實驗,提出實驗是探究物理知識最基本的一種方法。

給出器材,讓學生根據猜想設計實驗方法,並說出器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明確實驗觀察什麼、測量什麼和記錄的數據以及實驗的主要步驟及過程。

演示:根據學生的實驗方法補充說明實驗操作步驟、注意事項,如:蠟燭、凸透鏡、光屏擺放位置。根據猜想,實驗時先改變物距,由大到小進行幾次實驗。並提醒學生怎樣觀察像;怎樣記錄物距、像距;注意分工合作。

進行實驗:

學生閱讀、討論、作答,舉手發言。其他同學評估、改進實驗方法。明確實驗目的。

回顧凸透鏡焦距測量的方法,並讓兩位學生測出本節課凸透鏡的焦距。

教師巡視,對學生的探究過程進行指導,及時對學生探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並鼓勵最先完成實驗的學生填寫黑板的數據。(見附表)

分析與論證:

教師事先畫好表格,指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及數據思考得到什麼結論,是否證實了猜想和假設,並進一步思考、歸納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並讓學生以書面或口頭形式表達自己的觀點。

討論思考得出凸透鏡所成像的大小、倒正與物距或與物距和像距的大小關係有關,進一步綜合、分析歸納出:

當u>2f時,成倒立、縮小的實驗像;

當f<u<2f是時,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當u<f時,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成實像時,物距變小時,像距變大,像也變大。

三、歸納小結

教師同時用flash動畫連續完整地展示凸透鏡成像規律,請學生小結本節課的收穫。從知識、方法、有什麼體會方面小結,並觀看動畫進一步理解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活動給學生一個全新的體驗,學生活動進行熱熱鬧鬧,但我們一定要注意,要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結合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特點的探究,通過培養學生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和論證的能力,使學生得到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讓學生親身體驗在不斷髮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完善和昇華,深化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認識,從而用實驗探究的方法來得出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特點,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的原理。

《透鏡》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我們先來看一看《透鏡及其應用》這一章的教學設計思路,主線:凸透鏡的基本知識——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凸透鏡的應用。可見凸透鏡成像規律是本章的重點。

課程標準要求:“探究並知道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的過程,不僅瞭解了凸透鏡的成像規律,而且也初步瞭解實驗——分析——歸納的科學探究方法。在探究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對凸透鏡的成像規律進行猜想,初步設計方案,組織學生用實驗探究的方法,得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由此可見這是一節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的好課例。

教材中對於實驗探究是這樣安排的:先給出或測出凸透鏡的焦距,再讓學生觀察u>2f、2f>u>f、u

二、學情分析

1.知識儲備

初中二年級的學生對於凸透鏡不太瞭解,對凸透鏡的成像規律知道的就更少。第二節 “生活中的透鏡”,介紹了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三種光學儀器,通過這些光學儀器的成像實例使學生建立凸透鏡成像概念,同時通過前一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明確了什麼是凸透鏡所成的像、凸透鏡所成的像有什麼特點、什麼是物距、什麼是像距等物理概念,這就爲本節的教學做好了知識上的儲備。

2.技能儲備

通過前面的小孔成像實驗和平面鏡成像實驗,學生已經能區分實像和虛像,同時也具備了利用刻度尺讀取數據的能力。學生對於蠟燭的使用非常熟練,從技能上爲這節課的學習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3.學習心理

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實驗和分析歸納能力,對探索凸透鏡成像規律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實驗是激發學生興趣的最好方法,通過實驗,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完成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認識。

三、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的分析,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方面的目標是:瞭解凸透鏡成像規律。

2.過程與方法方面的目標是:①通過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主要過程與方法。②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目標是:①樂於參與觀察、實驗、製作等科學實踐。②通過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慾。

4.重點和難點

本節重點放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上。因爲這是學生在物理課上經歷的第二次探究實驗,學生對於科學探究的全過程缺乏經驗,因而把它作爲重點。

把難點放在科學探究中實驗數據的處理和分析上,對於實驗探究學生處於起步階段,記錄數據後,分析這些數據歸納得到結論,是學生比較陌生的,因而此處確定爲難點。

四、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

五、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景,引發猜想

1.學生體驗一:教師手持一張精美的中央電視塔圖片在教室中前後走動,學生用凸透鏡觀察圖片,思考並回答:“你觀察到什麼性質的像,是在什麼情況下觀察到的?”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在老師創設的情景中進行自主探究,親身感觸到凸透鏡成放大的像還是縮小的像與物距有關,引發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猜想。

2.學生體驗二:讓學生用另一個焦距不同的凸透鏡,與前一透鏡豎着並排放置,同時觀察圖片,學生通過對比,得出所觀察到的像是不同的,進而引發學生對凸透鏡的成像可能與透鏡焦距有關的猜想。

通過以上體驗活動,學生從中感悟到凸透鏡成像是有規律的,物距和焦距都會影響到所成的像,由此完成猜想。

(二)設計實驗,操作記錄

1.制定實驗方案

提出猜想後,在制定具體的實驗方案時,考慮到學生從未接觸過光具座,教師先展示器材介紹構造(投影),再示範調節透鏡和光屏的高度,使它們的中心與燭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在光屏上找到像;此時提出三個問題讓學生思考:(1)怎樣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2)怎樣觀察虛像? (3)如何測物距和像距?

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物、鏡不動,光屏前後移動時,光屏上所成像會變模糊,通過觀察學生感悟到物、鏡一定時,清晰像的位置是一定的,爲學生實驗做好鋪墊,教師再示範光屏上成清晰像的操作要領。

對於如何觀察虛像,可以示範當物由遠及近靠近凸透鏡時,光屏無論怎樣移動都不成像,這時把眼放在光屏這一側,透過凸透鏡觀察蠟燭,成虛像,與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相同。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養成積極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去除實驗中可能影響學生探究的干擾因素,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完成探究實驗。

根據所給實驗器材和相關實驗操作要領,組織學生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經過展示和討論確定實驗方案後,把學生分爲三大組,給各大組焦距不同的透鏡,學生進行實驗時,觀察成縮小倒立像、放大倒立像、正立放大像時的物距和像距。數據記錄在學案上的表格中。

此環節的設置主要是因爲學生處於實驗探究的初級階段,對於表格的設計會有一定的差異,爲了後面的教學能夠順利展開,此處直接在學案中給出實驗記錄表格。

2.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

學生實驗,記錄數據,教師巡視,輔導實驗。

3.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實驗後,各組彙報實驗數據,教師將實驗數據統一輸入Excel表格進行多組數據的處理(投影),現以四組過去學生實驗數據爲例,通過對錶格中物距排序的處理,使學生很明顯的發現放大、縮小的分界點及虛實像的分界點,此時教師再說出凸透鏡的焦距是10釐米,讓學生歸納出物在什麼範圍內,凸透鏡成什麼像,學生自然會把10釐米、20釐米作爲分界點,這時實驗中使用凸透鏡焦距爲5釐米的學生們會不認可這一結論,學生們會建議再處理另一大組的數據,結果找到的分界點是5cm和10 cm,根據數據引導學生思考,透鏡不同,焦距不同,所以分界點不同,進而由學生歸納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此環節的設計主要是因爲學生雖然能夠通過實驗數據的分析找到兩個分界點,但如何從數據中分析出成像的性質與焦距有關,對於學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通過教師的引導對比不同大組的數據找到與焦距的關係,培養了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帶給他們的成功與快樂。

歸納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後,針對物體在一倍焦距處、物體在兩倍焦距處成什麼像,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推理。物距大於2f成放大的像,小於2f成縮小的像,則2f處成等大的像。

此環節的設計使得學生探究出的凸透鏡成像規律更加完整。

(三)小結

由學生歸納小結本課學習內容。

(四)當堂鞏固

用一個試題來鞏固所學。

《透鏡》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透鏡的有關知識被人們廣泛的應用到生活生產中,特別是在照像機、投影儀、顯微鏡、望遠鏡等儀器的生產和使用中更是必備的重要知識,具有綜合基礎教育價值。本節課《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是本章的中心內容,它既是第一節透鏡和第二節生活中透鏡知識的延伸,又是這兩節知識的昇華,同時它又是第四節眼睛和第五節顯微鏡和望遠鏡的理論基礎,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本節課在物理知識的學習上,能使學生經歷提出問題、猜想假設、設計實驗、觀察探究、分析歸納、交流反思等物理學習過程,能使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和方法,在應用物理知識,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上,能很好的啓迪學生的探索靈感和創新意識,因此對今後進一步研究透鏡以及其它知識打下基礎。

(二)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及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據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我從以下三方面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

使學生經歷實際問題抽象爲物理問題的過程,理解凸透鏡成像規律。養成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良好習慣,以及善於用物理方法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方面

①在探究活動中,初步獲得提出問題的能力。

②通過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和方法。

③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通過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情景,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望,使學生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勇於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學原理,使學生在積極參與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體驗物理充滿着探索與創造。儘可能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對本節課教材作用和地位的認識,以及教學目標的確定,我認爲本節課的重點是:探究、發現和理解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而組織、指導學生完成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處理和分析實驗數據進而歸納結論以及對成像規律的知識應用則是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法、學法及教學手段

觀察和實驗是學生認識物理世界獲取物理知識的重要途徑,八年級學生正處於物理的啓蒙階段,一般情況下,他們的思維侷限在感性認識上而分析總結歸納的能力都處於發展階段。所以我以參與式探究教學法爲主,以光具座、蠟燭、凸透鏡、光屏、火柴爲器材,附用微機輔助演示。使學習的主要內容不是由教師傳授給學生,而是以問題的形式間接呈現出來的,由學生自己去發現,然後內化爲自己的知識結構的一部分。這樣不僅可以喚起學生學習的慾望,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能激發學生主動建構知識體系,體驗物理意義。

三、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1、提出問題

請同學們做這樣一組小實驗。

①用凸透鏡近距離的看書上的字;

②用凸透鏡遠距離的看屏幕;

(用凸透鏡近距離看看到正立、放大的虛像;用凸透鏡遠距離的看到倒立、縮小的實像。)

同樣是凸透鏡,所成的像卻有如此大的差別,從而引起認知衝突。學生一定有許多疑問,請學生把疑問寫下來並進行交流。這時學生會提出很多有趣的問題:

(①凸透鏡成像有什麼規律?②爲什麼會有時成放大的像,有時成縮小的像?③什麼時候成放大的像,什麼時候成縮小的像?……)

引出今天研究的課題:

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

這樣從實際問題抽象出物理問題,充分體現了物理來源於實踐,又服務於實踐的物理應用意識。同時也從學習的必要性上使學生的思維興奮點集中,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望,使學生的思維很快進入最佳狀態,爲順利實施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打下良好的基礎。

2、猜想假設

請同學們猜想:凸透鏡成像的不同與什麼因素有關?你這樣猜想的根據是什麼?

(與物距有關;與像距有關……當放大鏡靠近物體時成正立、放大的虛像;當放大鏡遠離物體時看到倒立、縮小的實像。)

教師點出爲了驗證猜想,必須通過做實驗,從而順利進入教學下一個環節。

(二)設計實驗,觀察探究

1、制定實驗計劃

在制定實驗計劃之前,先通過一個小遊戲來暗示大家實驗時應該注意的問題。

請一位同學到前面來,配合老師。老師想用這架照相機拍下他的相貌,大家看看老師這樣做行不行

①(把鏡頭倒過來,對準自己)能拍到像嗎?

啓示學生:蠟燭、透鏡、光屏擺放的順序

②(把相機高高舉過頭頂)能不能拍到他的臉?應該怎麼辦?

啓示學生:蠟燭、透鏡、光屏擺放時就在同一高度,同一直線

③(把鏡頭非常的靠近該同學的臉部)能拍到像嗎?

啓示學生:凸透鏡離物體太近不能在光屏上成像

小小的遊戲,增強了物理課堂的趣味性,在趣味中學習物理知識,使學生感到不枯燥,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然後拍下一張清晰照片。考慮到學生從未接觸過光具座,教師先展示器材介紹構造(投影),再示範調節透鏡和光屏的高度,此時提出三個問題讓學生思考:(1)怎樣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2)怎樣觀察虛像?(3)如何測物距和像距?

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物、鏡不動,光屏前後移動時,光屏上所成像會變模糊,通過觀察學生感悟到物、鏡一定時,清晰像的位置是一定的,爲學生實驗做好鋪墊。

對於如何觀察虛像,可以示範當物由遠及近靠近凸透鏡時,光屏無論怎樣移動都不成像,這時把眼放在光屏這一側,透過凸透鏡觀察蠟燭所成虛像。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養成積極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去除實驗中可能影響學生探究的干擾因素,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完成探究實驗。

根據所給實驗器材和相關實驗操作要領,組織學生討論設計實驗方案,設計實驗方案是對學生思維的調動,是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重要環節之一。

2.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

經過展示和討論後,確定實驗方案,學生進行分組實驗,數據記錄在學案上的表格中。教師巡視,輔導實驗。

(三)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實驗後,各組彙報實驗數據,教師將實驗數據統一輸入Excel表格進行多組數據的處理(投影),現以幾組學生實驗數據爲例,通過對錶格中物距排序的處理,使學生很明顯的發現放大、縮小的分界點及虛實像的分界點,此時教師再說出凸透鏡的焦距是10釐米,讓學生歸納出物在什麼範圍內,凸透鏡成什麼像,學生自然會把10釐米、20釐米作爲分界點,進而由學生歸納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突破了又一個難點。這樣的設計將發現規律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培養了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鍛鍊了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創造性。同時也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帶給他們的成功與快樂,使他們成爲學習的主人,爲學生的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歸納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後,針對物體在一倍焦距處、物體在兩倍焦距處成什麼像,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推理。此環節的設計使得學生探究出的凸透鏡成像規律更加完整。

(四)開放訓練,鞏固新知:趣味訓練1,變式訓練2

(五)歸納總結、合作交流

由學生歸納小結本課學習內容。在學生互相交流歸納總結的基礎上,教師從兩個方面進一步點撥,一是凸透鏡成像規律的重要性,規律本身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發現規律的過程以及在發現應用過程中蘊含的物理思想。二是倡導學生善於發現、勇於探索、敢於創新。

(六)佈置適當的作業。

四、板書設計

《透鏡》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節課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在學生初步認識透鏡的基礎上,感知透鏡在生活中的廣泛用途,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爲課上進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鏡和學習它們的工作原理奠定良好的基礎,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科學意識。因此本節課是初中物理光學知識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學生掌握光學元件應用的關鍵內容。

(二)教學目標

依據以上對教材內容的分析及學生的發展特點,制定瞭如下的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瞭解透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瞭解凸透鏡成像規律。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觀察、分析、製作模型照相機的過程,掌握照相機成相的原理,通過實驗演示,瞭解凸透鏡成實像和虛像的主要特徵。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觀察生活中常見的照相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參與制作模型照相機的過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悅,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對科學的求知慾,初步建立將科學技術應用於實際的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身心發展特點,本節課的重點在於通過對照相機成像原理的理解,從而掌握凸透鏡成像的特點及應用。

由於凸透鏡成實像、虛像特徵的這一知識點比較抽象,學生之前沒有接觸過,因此,本節課的難點在於對凸透鏡成像特徵的理解以及凸透鏡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二、說學情

初中二年級的學生此前已經對物理的聲、光方面的知識有了初步的瞭解,並在此基礎上簡單地接觸了透鏡的一些知識,但對於透鏡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還不是很清楚,因此本節課通過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等現實生活中學生常見的實例,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整個中學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迅速發展,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處於優勢地位,初中學生的思維,抽象邏輯思維雖然開始佔優勢,可是在很大程度上還屬於經驗型,他們的邏輯思維需要感性經驗的直接支持。

三、說教法

本着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本節課我打算採用以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和啓發式教學法、演示法、練習法等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探索能力、以及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四、說學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法。親身經歷以探究學習爲主的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因此,學法上採取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討論法、分析法,來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提高抽象思維能力。

五、說教學程序

根據本節課內容的分析及學生的思維特點及知識掌握情況,從導入、新授、練習、小結、作業這五個環節來設計本節課的教學過程,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輕鬆導入,激發興趣

在新授課程之前,用輕鬆的聊天方式,導入本節課的知識。向學生提一個調查,哪些學生有攝影愛好?哪些學生擅長攝影?喜歡攝影的學生知道照相機爲什麼能照相嗎?它是靠什麼原理來記錄美好瞬間的呢?

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照相機,可以讓學生都能積極的參與到談話中來,並通過這樣的提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帶着懸念進入新授課程中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觀察分析,動手驗證

向學生出示一款真實的相機,並讓大家觀察,相機都由哪幾部分組成?並讓學生猜想照相機照相的原理。我會先給予學生適當地提醒,照相機前面的鏡頭相當於一個凸透鏡,學生先根據所學的知識進行獨立思考,再讓學生之間進行交流、溝通、探討,試着去作出遠處物體在照相機中成像的光路圖,根據學生的所得出的結論,給予適當地補充,師生再共同全方面的總結照相機的照相原理。

通過這樣的設計,加強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和合作意識。並在合作探討的過程中,感受得出最後結論的喜悅。增加學生對物理學習的滿足感。

爲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照相機的成像原理,帶領大家共同動手製作模型照相機。讓學生在硬紙板做兩個粗細相差很少的紙筒,使一個筒能夠套入另一個,在一個紙筒的一端嵌入凸透鏡,另一個紙筒的一端半透明紙或塑料薄膜。學生拉動紙筒,改變透鏡和半透明紙間的距離,從而可以在半透明紙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觀察所成的像,回答:像是縮小還是放大?像是正立還是倒立?像是虛像還是實像?

經過自己思考、自己操作得到的結論,纔是真正意義上的掌握,通過這樣的動手操作,能夠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照相機原理的理解,並通過自己所做的模型照相機,真切地感受透鏡在生活中的應用,提高學習物理的熱情。

2. 實驗演示,深入探討

在學生還沉浸在對照相機成像原理的喜悅之中時,將投影儀展示給大家觀察,學生很容易發現投影儀的鏡頭是凸透鏡。讓學生帶着“像是倒立還是正立?是縮小還是放大?”這樣的疑問觀察教師的演示。教師進行演示:取下平面鏡,放上膠片,調節,在天花板上可以得到像。讓學生思考如何能將天花板的像,能在前方屏幕上成像呢?如果大家有辦法做到,那是什麼原理呢?

學生經過獨立思考,並通過相互溝通、交流,得出利用平面鏡來改變光的傳播方向,從而在前方屏幕上成像。並讓學生通過實踐、嘗試放置帶有F字樣的投影片,使之在屏幕上得到正立的“F”。同時師生共同討論、動手畫出投影儀成像的平面圖。

3. 手腦並用,引出概念

向學生出示放大鏡,讓學生用放大鏡觀察書上的字,讓學生思考,放大鏡是什麼透鏡?描述通過放大鏡觀察的像是放大還是縮小?學生根據前面所學習的知識可以很容易地解決問題。繼續向學生提出問題,“放大鏡和照相機、投影儀所成的像,有什麼差別?”經過師生共同交流,引出實像和虛像的概念。

通過觀察、分析這些應用透鏡的實物,可以加強學生對凸透鏡的理解,並通過對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各自所成像的觀察,使學生養成對比思考問題的習慣。

(三)鞏固新知,發散思維

根據學生對本節課的掌握情況,先設置了一些基礎填空題,讓學生對本節課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成像,對比進行理解。之後讓學生進行思考,我們所看到的露珠使葉脈變粗的原因。經過這樣的有層次的習題設置,使學生加深對本節課的理解,可以幫助學生髮散思維,應用透鏡知識解釋更多生活中的現象。

(四)分析歸納,總結重點

讓學生自己來講述本節課收穫了什麼?根據學生的小結,教師給予及時地補充。以此來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

(五)課後思考,拓展應用

讓學生蒐集生活中使用透鏡的實例,並思考透鏡都可以應用在哪些領域?通過這樣開放性問題,使學生沒有以往做題的壓力感,更有興趣地投入到蒐集資料、積極思考當中。

《透鏡》說課稿 篇10

一、課標理念

1.注重全體學生髮展,改變學科本位的觀念

2.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3.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

4.注意學科滲透,關心科技發展

5.構建新的評價體系

二、教材分析

(一)本節主要內容:認識凸透鏡和凹透鏡,學習有關透鏡的一些名詞,觀察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的作用,測量凸透鏡的焦距。

(二)課標要求:通過實驗,認識凸透鏡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的發散作用。

(三)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前期是光的折射,後期是凸透鏡成像規律及其應用,而透鏡是利用光的折射製成的改變光路的器件,在生活、生產和技術中都有廣泛的應用。本節既是對前面知識的應用和延伸,同時有關透鏡的一些基本概念和透鏡對光的作用,又爲後面學習凸透鏡成像規律及其應用奠定了基礎,可以說起到了承前啓後的作用。

(四)教材的編寫思路: 讓學生從感性到理性認識透鏡:首先讓學生認識透鏡的外部特徵,然後實驗探究透鏡對光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引入焦點、焦距等重要概念。與傳統教材相比,本教材增設了一些學生活動,如觀察透鏡對光的作用、測量凸透鏡的焦距,學生通過接觸實物,親自操作、觀察,對透鏡的作用、焦點、焦距等會有真切的體驗,把有關知識真正學會弄懂,而不是紙上談兵、僅記住抽象的名詞。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兩種透鏡特點及區別。

(2)知道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有發散作用。

(3)會利用平行光測定凸透鏡的焦距。

過程與方法:

(1)組織學生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法區別透鏡及透鏡對光的會聚或發散作用。

(2)組織學生測量凸透鏡的焦距,領會測量方法。(課外完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教師的引導,組織學生進行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慾望,使學生樂於探索。

四、教學重難點

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是透鏡的基本性質,也是引入焦點、焦距的基礎;對透鏡而言,焦點是一個特殊而重要的點,無論作光路圖,還是研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都涉及到焦點。並且凹透鏡的虛焦點是人爲引入的,比較抽象,利用凹透鏡的虛焦點畫光路圖,學生容易出錯。所以特制訂本節的教學重難點爲:

教學重點:透鏡對光的作用和焦點、焦距的概念。

教學難點:利用凹透鏡的虛焦點畫光路圖。

五、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正處於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時期,對身邊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備一定的動手探究能力,但大部分學生缺少自我探究和歸納整理意識。透鏡在生活中接觸非常多,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這使本節課探究活動的實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礎。

六、教法學法

本節教學屬於知識探究性教學,在教師的指導下,創設教學情境,提出探究問題,學生邊觀察邊思考,並通過演示實驗來進行論證。通過小組交流進行歸納總結,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

具體方法:教師引導探究法,學生自主探究法,討論法,實驗法,觀察法,逆向思維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七、教學模式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2、明確目標,自主預習

3、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4、教師精講,解讀探究

5、當堂檢測,鞏固新知

6、課外活動,提升能力

本教學模式是在我校“六環節”教學模式(複習、目標、自學、交流、精講、精練)的指導下,結合物理學科特點設計,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開展自學和探究,體現合作探究的理念,在實驗探究的基礎上落實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八、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回顧我國2015年9月3日大閱兵,點燃學生的激情,問:哪些儀器記錄了這個揚我國威的歷史時刻?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師介紹:投影儀、放映機,、眼鏡、放大鏡、顯微鏡、望遠鏡等這些形形色色的光學儀器,以至我們的眼睛——心靈的窗戶,它們的主要部件都是透鏡。

【設計目的】:從生活走向物理,引導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二)明確目標,自主預習

見“知識與技能”目標,使學生的自主預習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1.看一看,摸一摸:小組分發的透鏡是用什麼材料做的?外觀上有何區別?

2. 試一試:正常眼睛的同學戴一下近視眼鏡,近視眼睛戴一下遠視眼鏡,談談感受。

3.做一做:要求學生利用手中的凸透鏡和凹透鏡觀看書上的文字。(提示:透鏡距書較近。)問:你有什麼發現?

【設計目的】:

1.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自主探究和歸納能力。

2.爲學習透鏡的幾個基本概念和透鏡對光線的作用做鋪墊。

(四)教師精講,解讀探究

1. 演示實驗: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用光具盤和配套的條狀凸透鏡和凹透鏡來做。

2.介紹透鏡的焦點和焦距。

【教學手段】:讓學生把觀察到的光路,用光路圖表示出來,畫在練習本上。指定兩名學生,分別把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作用的光路圖畫在黑板上。教師結合學生在黑板上畫的光路圖,介紹凸透鏡的焦點和焦距、凹透鏡的虛焦點和焦距。介紹凹透鏡的虛焦點時要慢一些,用彩筆畫出延長線(虛線),並讓學生補畫在自己的練習本上。

3.思考:

(1)若將某一光源放在焦點F處,則光線通過凸透鏡會以怎樣的光線射出?

(2)若光線對着凹透鏡對側的虛焦點照射,則光線通過凹透鏡會以怎樣的光線射出?

【設計意圖】:利用光的折射時光路是可逆的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

(五)當堂檢測,鞏固新知

(六)課外活動,提升能力

如何測凸透鏡的焦距? (強調:千萬不要透過凸透鏡觀察太陽,以免損傷眼睛。)

思考:影響測量準確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設計目的】:

將課堂延伸至課外上學生在更廣闊的天地自由的活動。

附:板書設計

奇妙的透鏡

一、透鏡分類{凹透鏡

二、透鏡對光線作用:

三、三條特殊光線

【設計意圖】:

以簡潔的文字和規範的作圖板演在黑板上,清晰明瞭,再現知識網絡,突出重難點。

九、教學效果

1、本節課的整體設計,以新課程理念爲指導,問題導學,目標明確,重難點定位準確。

2、在教法、學法的設計上突出體現以學生爲本,教師引導探究法,學生自主探究法,討論法,實驗法,觀察法,逆向思維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手段有機結合。

3、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自主探究和歸納能力。

《透鏡》說課稿 篇11

一、說教材

1、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透鏡》是江蘇教育出版社小學科學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課的內容,本課在學生對光源已有認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知道光的折射現象,帶領學生研究凹透鏡與凸透鏡的特點,並激發學生研究更多的有關透鏡問題的興趣。

2、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五年級的學生,這一學段的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一般,但抽象思維能力和概括能力較低,對教材原理的理解比較困難,因此學生原有的理論儲備知識要在這節課中得到昇華,轉化到實踐中。

二、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用比較法認識凸透鏡與凹透鏡鏡片的不同特點。

2、知識與技能:

知道光通過兩種不同的透明體時會改變行進的方向。

知道凹透鏡和凸透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

知道凹透鏡和凸透鏡的鏡片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到人類對光學規律的認識與利用會給我們帶來許多方便。

樂於用所學的知識改善生活。

意識到科學技術的發展會給人類和社會發展帶來好處。

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了解光的折射現象以及凹透鏡與凸透鏡的不同特點。

教學用具:透鏡一組、光具盤、水、玻璃、光具座、光屏、光源、近視鏡、多媒體投影儀、課件、文字圖片等。

三、說教法和學法

教法:

1、引導探究、合作學習法:

2、演示法

3、多媒體輔助法

4、課堂輔導法

學法

1、自主探究學習

2、實驗

3、觀察

4、討論和歸納法。

5、自主探究學習法

教學過程: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在教學過程設計方面,以簡單的科學探究活動爲載體,設計如下教學流程:情景導入—組織討論—動手實踐—交流彙報—數據顯示—延伸探究。本課從知識目標上來說是比較淺顯的,較容易達到,但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聯繫生活實際和探究技能訓練是本課的重點。

1、創設情境引人入勝

本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看我事前準備好的金魚,這樣立即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然後我將金魚放入到另一個魚缸裏,魚變小了,這樣立即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考慮爲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學生暢談想法:跟魚缸的形狀和材料有關。接着我出示圖片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光的折射及折射演示圖。

2、主體參與動手實踐

在科學課上“探究”是科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在這部分內容裏主要是帶領學生探究凹凸透鏡的不同特點。學生通過觀看照相機、眼鏡、投影機、望遠鏡、幻燈機的圖片,設問:這些物品都有共同的光學部件是什麼?引導啓發學生得出透鏡。對於學生,我們並不能把他們看成是一張白紙,其實他們早已積累了許多生活經驗,教學的目的是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把學生頭腦中支離破碎的知識納入到比較完整的體系中。在此,我就按排學生用不同形狀的透鏡去觀察紙上的圖片或是其他物品。學生通過觀察發現有的透鏡是可以讓物品變大的,有的透鏡是能讓物品縮小的,而有的是不能改變物品的大小的。學生對此並不是一無所知,他們知道能讓物體放大的透鏡叫放大鏡,能讓物體縮小的透鏡叫縮小鏡,讓物體不發生變化的透鏡叫平面鏡。到此,我就引導學生說出了各種不同透鏡的概念。接着,我會出示放大鏡的圖片。接着教師趁熱打鐵:“那誰能用一個字來說一說放大鏡的特點?”學生觀察並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用一個字形容:凸、鼓等。“那縮小鏡呢?”學生再發表自己的意見:凹、陷等。在此基礎上教師對學生的發言進行總結:科學上我們就把放大鏡稱爲凸透鏡,縮小鏡稱爲凹透鏡。再讓學生用手觸摸和眼鏡的觀察。將學生的凌亂知識進行整理,讓學生進一步的認識凹、凸透鏡。在認識了凹凸透鏡的基礎上,我帶領學生通過平板玻璃上的一滴水去觀察之上的金魚,學生驚奇地發現金魚變大了,認識到一滴水就是一個凸透鏡,從而歸結出凡是中間厚,邊緣薄的透鏡都是凸透鏡,中間薄,邊緣厚的都是凹透鏡,在此環節上讓學生對凹凸透鏡的認識從感性的層面上升到理性的層面。

在帶領學生認識凹凸透鏡的情況下,讓學生親自動手去盡情地玩一玩凹凸透鏡,並且記錄下自己小組的發現。學生通過這個環節發現了許多的東西:包括凹凸透鏡的呈象規律以及是否聚光現象等等。再通過教師的課件演示,目的是加深學生印象,用課件把平行光抽象成光線,在課件中體現這兩種透鏡對光的作用突出了焦點和焦距,也把會聚和發散作用形象的表現出來。

3、拓展活動反面例證

通過學生討論交流、彙報並動手實驗等多種科學探究方式,學生對凹凸透鏡已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在對學生今天學習的知識進行總結的基礎上給學生留下這樣一個話題:關於凹透鏡和凸透鏡有許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比如說,把凹透鏡和凸透鏡放在一起會出現什麼情況呢?給學生提出新的話題,進一步拓寬他們的思維,使討論向縱深發展。啓發學生根據已有的信息,進一步拓寬了思維,使討論向縱深發展。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再那些方面運用了凹凸鏡,引發出望遠鏡的製作。教師通過課件的演示,讓學生對製作的過程有所瞭解,啓發學生想象出創造出、更多的製作方法。把學生製作好的作品在全班交流,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