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教育 > 淺析新加坡中小學德育方法及啓示教育

淺析新加坡中小學德育方法及啓示教育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2W 次

文章摘要:新加坡自1965年建國以來,一直非常重視公民道德教育,通過不斷改進學校德育方法和內容,使其從一個道德敗壞、騷亂不斷的島國一躍而成政局穩定、公民和諧、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國家。實踐證明,新加坡的學校德育是富有成效的。本文僅就新加坡學校道德教育方式進行探討,希望從中得出有利於提高我國學校德…

淺析新加坡中小學德育方法及啓示教育

新加坡自1965年建國以來,一直非常重視公民道德教育,通過不斷改進學校德育方法和內容,使其從一個道德敗壞、騷亂不斷的島國一躍而成政局穩定、公民和諧、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國家。實踐證明,新加坡的學校德育是富有成效的。本文僅就新加坡學校道德教育方式進行探討,希望從中得出有利於提高我國學校德育實效性及對我國德育方式改革的幾點啓示。

一、新加坡中小學校道德教育方法

新加坡地處東西方文明的交匯處,是一個多元種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社會。在這樣的背景下,新加坡的學校德育既注重西方文化傳統,又大量吸收儒家倫理的精華。在教學方式方面,新加坡十分重視吸取西方現代教學方式中的長處,注重東西方教育的結合,創造了許多可以借鑑的德育教育經驗。這些方法主要有下述幾個方面。

1.文化傳遞法

所謂文化傳遞法,就是通過教學,把過去積累下來的某些優良的文化價值觀和道德標準傳遞給學生。它的目標是通過教學,把過去累積下來的知識、規則或道德標準傳遞給學生。這種教學方法是以教師利用實例、生活事件、故事、詩歌等,引導學生進入所呈現的生活情境或歷史事件、寓言故事等道德情境中,並通過啓發、思考、問答、討論等活動教學法,使學生辨別正誤、知道是非,樹立起正確的道德思想。這種方法雖然一定程度上沿襲了傳統的教學方法,但已作了較大的變革,更加註重形式的多樣性和學生的參與,實踐證明,這種教育方法對於低年級學生具有較好的效果。

2.設身處地考慮法

道德教育注意“人”與“己”之間的距離。這種教學法的目的是通過教學,解除學生的心理障礙——恐懼和不信任感,並鼓勵學生在評論之前,能設身處地爲別人着想,瞭解別人的感受、需要或利益,不從自己的立場看問題而輕易下判斷。在教學上,通過家庭、鄰居、學校、朋友等的生活環境來分享共同問題的經驗,從瞭解別人的動機、立場開始,培養每個人關懷他人的良好情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設法引導學生進入情境,通過問答法、討論法或角色扮演法等,引導學生要有同情心,關懷和愛護他人,來達到教學目的。

3.價值澄清法

價值澄清法強調道德或價值觀是經過自由選擇、反省和行動澄清而得出來的,它分爲五個步驟:(1)認清問題,找出各種可能的選擇;(2)衡量各種選擇的利弊;(3)考慮各種選擇的後果然後作出選擇;(4)珍惜並願意公開所作的選擇;(5)根據自己的選擇採取行動。在教學上,爲了避免學生以自己的好惡去作選擇,而強調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要求教師給學生以指導,指出符合社會標準的道德或價值觀,以“澄清”學生的非道德的、不正確的價值判斷。顯然,價值澄清法所強調的是道德和價值觀的形成過程,重在學生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決策力的培養。價值澄清法的運用,彌補了傳統德育方法的不足,增強了德育的實效性。

4.道德認知發展法

這是引進美國德育學家科爾伯格提出的德育教學法,主要是通過討論道德兩難問題,瞭解學生的道德認知發展,並將學生的道德認知提高到一個新層次。在教學上,採用道德兩難困境的討論,促使學生多方考慮,然後提出解決的方法,說明原因,並聆聽及參考其他同學的意見,以便和自己的想法相比較,而後作出選擇。其特點是通過教學刺激學生認知結構的改變,提升道德認知層次,以增進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科爾伯格的理論,人的道德認知發展分爲三個水平六個階段,由低層次循序漸進,每個階段都以不同的觀點作出道德判斷。

新加坡教育部規定,以上四種教學方法不是僵化的模式,教師在教學時是靈活使用的,如何取捨,需視哪一種教學法能更有效地達到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認知階段而定。教師在教學時還應靈活地運用多種方法,歸納起來爲“六順”,即:順情——在德育中提倡動之以情的教育;順理——要求在教授中曉之以理,認爲悖理或強詞奪理會適得其反;順性——要求依學生個性和不同年齡特性予以教育,以便自然而人;順勢——根據教學形勢的不同與需要,提出適時的教育;順利——因勢利導;順真——講真話,實事求是,取信於受教育者。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採用講述、討論、辯論、角色扮演、參觀、遊戲、實踐等方式及充分利用視聽教具以加強教學效果。以上四種方法的普遍使用和對教師德育方法的六種要求,體現了新加坡在德育方法上的重大變革,其指導思想就是以學生爲中心,變學生被動接受爲主動參與,積極思考,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能力,並應用靈活多變的德育方法,大大提高了道德教育的教學效果。

二、新加坡的德育方法對我國中小學德育的啓示

1.注重東西方德育方法的融合利用,改進德育方法

新加坡在社會日益開放、文化價值呈現多元化的時代,不斷改進傳統的德育方法,把東方注重系統道德規範教學和西方注重培養道德思維能力有機結合起來。爲此,新加坡教育部借鑑和引進了西方先進的德育方法,如文化傳遞法、設身處地考慮法、價值澄清法和道德認知法。這些方法都貫穿着“學生主體”這一主線,使學生成爲真正的主體,讓學生參與教學,讓他們在講故事、問答、討論和角色扮演中獲得道德知識和踐履道德行爲,在生活中獲得較好的德育效果。這就啓示我們,在社會日益開放、文化價值觀呈現多元化的時代,學校德育不能只是沿用傳統的教育方法,而應在借鑑和汲取國外德育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大膽創新,不斷探索出更爲有效的、適合我國國情的德育方法。

2.學校德育應遵循教育規律,發展道德思維,培養道德能力

首先,我們應針對學生的心理和認識發展規律,制定合理的適合不同年齡層次的教育計劃和綱要。在德育教學中遵循德育規律和學生心理髮展順序,培養學生的道德認知能力及分析道德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進行道德推理及道德價值判斷。其次,應以尊重學生個性爲主,激發其主體性,使其自覺提升道德境界。再次,應重視社會實踐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開展各種德育實踐活動,使學生實現由“知”到“行”的轉變。最後,在德育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其思維發展水平,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層層遞進。

3.德育教學方式應多樣

我們的德育不能再只是填鴨式的灌輸教育,要想讓德育內容真正滲透到我們的思想和行動中,必須使用多種途徑進行德育。例如,在課堂上不僅要有理論講授,還要採取多種活潑的形式:大家討論、換位思考等;在學校開展各種活動,如雷鋒就在身邊、各種講座等,一方面堅持開設德育課,另一方面將德育目標貫徹到全部教學和校內工作中乃至社會的各個領域,全面推行;在家裏,家長不能只要求孩子講道德,還要做到以身作則,同時參加社會上和學校舉辦的各種知識講座不斷提高自己的水平;老師還可以運用現代化的網絡手段等進行德育。我們的政府要積極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讓學生們所想和所見的相一致,讓道德真正內化並指導言行。

4.要重視實踐環節,校內學習和校外實踐相結合

爲進一步提高公民道德教育的實效性,我們要進一步強化一些必要的社會實踐活動,在原有教育活動的基礎上,更要注重活動的實踐性、體驗化和實效性。現代德育理論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對受教育者的道德教育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在實踐中,學生的道德認知得到強化,情感受到激勵,意志得到鍛鍊,最終促使相應的行爲習慣形成。新加坡的德育實踐充分證明了這一研究成果。目前,我國的社會實踐活動雖然已經引起了重視,但是,由於經費、人力等種種困難,有的並未真正落實。因此,在德育改革中應進一步加強對德育實踐環節的重視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