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小故事 > 與廉潔有關的勵志小故事分享

與廉潔有關的勵志小故事分享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1W 次

導語:自古以來每個朝代的皇帝都提倡廉潔的作風。廉潔是做好官的標誌。下面是關於廉潔的小故事,歡迎閱讀。

與廉潔有關的勵志小故事分享

  李以俸外爲贓

清朝人李(音jiào)剛做官時對家人說:“爲官者除公家俸祿,任何所得都是不應該的。你們切忌貪取一文一物。”縣衙內有兩株桂花樹,他對家人說:“這也是公家的財物,不可採摘。”有一次外出,僕人在路旁摘了一個桔子,李斥責他壞了規矩,命令他照價賠償。李做了三年知縣,因爲上司向他索取賄賂,他抵制了上司的要求,辭去了官職。臨行時,老百姓戀戀不捨,哭泣相送。

 郭琇洗心戒貪慾

康熙年間,任湖廣總督的郭琇爲官清正,但他在做江蘇吳江縣令時,戀於遊玩山川,處理疑案不慎,還有貪污問題。江南巡撫湯斌準備上書彈劾,郭琇猛然驚醒,他求見湯斌,發誓痛改前非。被獲准後,郭琇回吳江讓人用清水把縣衙內外和自己的居處洗刷一新,顯示他洗心革面的決心。他說到做到,從此日夜辛勤,政績顯著,深得民心。任御史、總督時,他不僅自己清廉不貪,而且膽量過人,敢於揭發朝廷大臣的不法行徑。那些結黨營私、背公納賄之徒都非常怕他。他也因此成了康熙年間的剛正名臣。

 懸鵝示衆

明時,周新擔任司法按察使後,一天,有人給他送來一隻烤鵝,他堅決不受,但送禮人已經搶先出門了。於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鵝掛在屋子後面,以後凡是送禮者,他就讓家人領着去看那隻已經風乾了的烤鵝。從此,再沒人自討沒趣了。

 立檄拒禮

康熙19年,于成龍改任直隸巡撫。大名縣縣官遵循舊習,在中秋節前給他送了一份“中秋禮”。于成龍嚴詞拒收,還特地頒佈了《嚴禁饋贈檄》,通報了大名縣縣官的送禮行爲,並明令所屬官員,今後如果發現逢年私送者,“決不寬恕”。

棒打送禮

南北朝時,南朝的中書通事舍人顧協,雖位高權重,但爲政清廉。他曾說:“送禮納賄,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門生因有事相求,送禮向他行賄。顧協怒不可遏,責令將這個門生重打二十大板,趕出了門外。

自帶大米菜乾辦案的法官 -- 連平縣隆街法庭副庭長謝頂義清正廉潔的故事

今年5月26日中午,一名請求判決離婚的男子硬將1條香菸和100元錢送進房間,謝頂義發現後追了出去,但沒有追上,下午,謝頂義就把香菸和現金交給我,由我退回給當事人。"前日中午,連平縣隆街法庭庭長葉發佑在講述謝頂義"肩扛天平、頭頂情義"的故事時這樣說。

謝頂義是連平縣隆街法庭副庭長,從事審判工作14年來,紮根基層,任勞任怨;忠於法律,廉潔辦案。而生活中的他卻過着清貧的日子。

謝頂義生於陂頭農村,1974年高中畢業後任民辦教師,1978年考上惠陽師專,成爲國家恢復高考後的首批大學生,1990年夏從金中小學教導主任任上轉行到陂頭法庭任書記員,由於刻苦鑽研法律知識,工作成績突出,一年後被提拔爲助理審判員,1994年晉升爲審判員,今年4月被任命爲副庭長。

連平縣人民法院政工科科長鍾昌純說:“從沒聽說謝頂義有接受當事人請吃和受賄、索賄的言語,但反映他依法辦案、認真調解的事卻很多。”據鍾昌純介紹,1997年,貴東蒲洞有人起訴當地某水電站施工時侵佔了他的山地,毀了他的林木,要求補償。謝頂義趕路30多公里進山勘察現場,得知原告是江西大吉山礦工時,又翻山越嶺走路10多公路,查戶口證實山主不是農民,也非林農,對該山地沒有使用權,於是勸他撤了訴。被告謝某爲了酬謝法官,先說請吃飯,後提出送一條香菸,但謝頂義什麼都不接受。從山村走出來的謝頂義,熟悉農村,體恤農民,瞭解下層的疾苦和艱難。他半路改行當法官,圖的不是撈好處,而是可以憑藉法官的威嚴,調解民間糾紛,促進農村發展。因此,謝頂義辦案講情義、重證據、求效率。爲了覈實證據的真僞,他經常獨自一人、帶上乾糧前往現場勘察或找證人覈對。自1991年4月擔任法官至今,審理案件600宗,結案率100%,其中調解結案率達82%,且沒有一宗超審限,判決的案件僅有7宗上訴,但無一被二審改判或發回重審。謝頂義說:“我是憑良心辦案,從不冤枉任何一方。”

謝頂義一家7口,經濟上十分貧窮,但他寧願自己辛苦,從來不以案件牟取私利。謝妻是家鄉一所小學的臨時炊事員,工資只有300多元,謝頂義的薪金也不超1000元。夫妻倆靠着微薄的收入,供養着年逾八旬、體弱多病的父母和人到中年、耳聾嘴啞的弟弟,供繳着兩個兒子上大學。爲了彌補入不敷出的家庭開支,謝頂義和妻子堅持耕種水稻、種植蔬菜。上班時,他是個威風凜凜的法官;脫下法官袍,他是位地地道道的農民。

2002年6月4日,陂頭法庭被撤銷,謝頂義接受組織安排,調到相距71公里的隆街法庭上班。陂頭至隆街沒有直通班車,要在縣城轉車。考慮到一是方便辦案,二是節省車費,謝頂義開着一部陳舊的摩托車來來回回。每個星期日傍晚,他帶足5天的大米和菜乾,從陂頭趕赴隆街上班;要是當日未能成行,他一定在星期一一大早起牀趕路。自己做飯、吃住在法庭的他,夜晚哪兒也不去,不是看書看電視,就是琢磨案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