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秋夜曲王維古詩

秋夜曲王維古詩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W 次

王維的詩在中國歷史上獨樹一幟,風格鮮明。他的山水詩、邊塞詩,意境悠遠,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古代詩歌中的精品。下面爲大家分享了《秋夜曲》的翻譯賞析,一起來看看吧!

秋夜曲王維古詩

秋夜曲

作者:王維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

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譯文

月亮初升時秋露已經稀微,身着單薄的羅衣並未更換別的衣裳。

漫漫長夜滿懷深情地銀箏撥動,心中害怕獨守空房,不忍進屋睡覺。

註釋

秋夜曲:屬樂府《雜曲歌辭》,是一首宛轉含蓄的閨怨詩。

桂魄:即月亮。相傳月中有桂樹,又月初生時的微光曰魄,故稱初生之月爲桂魄。

輕羅:輕盈的絲織品,宜做夏裝,在此代指夏裝。

已薄:已覺單薄。

箏:撥絃樂器,十三絃。

殷勤弄:頻頻彈撥。

空房:謂獨宿無伴。

鑑賞

這是寫宮怨的詩。

前兩句寫秋夜微涼,景物悽清;

後兩句寫寂寞難寢,所以殷勤弄箏。

所謂“心怯空房”,其實是無人臨幸的委婉說辭而已。語極委婉,情極細膩,把兒女羞澀的情感掩蔽得嚴嚴實實。一經點破,怨情即躍然眼前。

首句點明時間,夜幕初臨,月充剛剛從東方升起,秋露雖生,卻還微薄稀少,說明天氣已經涼爽,但還不覺寒冷,給人一種清涼之感,烘托出女主人公清冷孤寂的心情。這與下面一句正好相互呼應,由於天氣已涼,所穿的輕盈細軟的羅衣,已感到單薄了。但還不覺得寒冷難忍,所以還沒更換衣服。字裏間隱隱充溢出女主人公因秋涼需要更衣而思念遠方丈夫的情愫。

第三句寫女主人公的彈箏行動,實際是以樂曲寄情。講述女主人公一直在室外彈箏,從月亮初升一直到夜深,仍然在頻頻彈撥,絲毫沒有回房的意思。實寫女主人公迷戀彈箏,以至廢寢忘餐。實則醉翁之意不在酒,她並不是因爲愛彈箏愛得入迷才這樣,而是“心怯空房不忍歸”,以揭穿了女主人公內心處的祕密。

末句以巧妙的構思和奇特的表現方法,通過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動,展示了她獨守空房的哀怨。寫女主人公在深深思念着遠出的丈夫,夜不能寐,不願獨守空房,只有借彈箏來排遣淒涼寂寞的情懷。房空,心更空虛,其情悲切。

此詩前兩句是寫景,寫得頗爲悠閒,秋夜微涼,景物悽清;詩人描寫了一種清冷的景象,以此爲“背景”,再寫女主人公的“衣着”,以襯托其孤寂。末兩句是寫情,主人公寂寞難寢,殷勤弄箏,接寫“彈箏”的行動,似迷戀樂曲,實際上以樂曲寄情。末句畫龍點睛,通過正面抒情,對思婦的心理活動,進行了生動深刻的刻劃,頓覺無限幽怨之情躍然於紙上。

此詩語極委婉,情極細膩,把兒女羞澀的情感遮掩得嚴嚴實實。詩人借用女主人公心理活動來展示其獨守空房的哀怨,曲盡其妙;代寫思婦心境,抒發內心空虛的痛苦,更顯深刻細膩生動,流露出女主人公獨守空房、思念丈夫的怨情,表現出詩人詩藝的功力。

“詩佛”王維

二十歲中進士,他年青、俊朗、才華橫溢。他工草隸、善書畫、精音樂,擅詩文,獨有的畫家,音樂家的.敏感更是旁人難及。加之生性內斂、平和、淡然,年輕的王維,在皇室王族和京城的文化圈子裏受到了普遍的歡迎和推崇。

31歲那一年,妻子去世,他失去愛人,此後再也未娶。後來經歷了安史之亂的牽連,雖最後也算安然無虞。但這時,他已產生了很濃的歸隱之意。

他向皇帝遞上了辭呈,皇帝沒有應允。於是,他便在輞川買了一處居所,有事上朝,無事在家,從此過上了半官半隱的生活。

輞川是一個長十里的狹長山谷,土地肥饒,風景秀麗。王維在這裏彈琴、寫詩、作畫、品茗、聽晨鐘暮鼓,看花開花落。

他雖然在朝廷做着尚書右丞的官,但在此處卻獲得了內心的自由與安靜,進退有餘,而沒有進退失據。在仕途與山野之間,在社會與自然之間,在生存與生活之間,在藝術與人生之間,王維找到了自己放逐悲傷、撫平傷痕、慰藉內心、安定靈魂的方式:隱居,彈琴,長嘯,吟誦,禪悟,觀摩自然,聆聽天籟……

有許多人過隱士生活,是因爲仕途不得意,以此反抗。你不用我,你便失去了一個可用之才,心中滿是鬱結和憤懣,若是皇帝有召回之意,便又會樂顛顛的奔向京城。而王維晚年半官半隱的生活則是順其自然,做也可,不做也可。隱也罷,不隱也罷。這是將佛意悟到心中的人才有的隨意淡然。

大概便是這樣的態度,才造就了他詩作中柔和色調,讀王維的山水詩,是一遭美學的欣賞與心靈的淨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