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白居易夏天的古詩

白居易夏天的古詩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75K 次

白居易幼聰慧絕人,襟懷宏放.那麼,白居易關於夏天的古詩有哪些呢?下面就爲大家介紹下.

白居易夏天的古詩

《江樓夕望招客》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海天東望夕茫茫,山勢川形闊復長.

燈火萬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風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樓消暑否?比君茅舍較清涼.

賞析

全詩一望字統領全篇.首聯寫眺望的遠景,壯闊而又高遠;頷聯寫近景,燈火闌珊,星河閃爍,都是俯瞰所見;頸聯寫風吹古樹,月照平沙,清新宜人,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視線由遠及近.而一切景物又都籠罩於夕字之中,所以又以夕字統領全篇,首聯寫海天茫茫,山川闊長,都是夕中之景;頷聯寫燈火星河,頸聯寫風吹古木,月照平沙,這些景物都籠罩在夕字之中.正因爲身處夕中之江樓,能夠消暑,故尾聯向朋友發出邀請,迴應題中的招客.

聯繫下文來看,兩個意思兼而有之.次句山勢川形闊復長即是對茫茫二字的具體化描繪.杭州浙江,即錢塘江的入海處,有龕、赭二山南北對峙如門,每至漲潮時節,江水由山門涌出,水勢兇猛,猶如萬馬奔騰,是古今中外聞名的勝景.這兩句是詩人登樓遠眺看到的遠景,意境闊大高遠.

燈火萬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是近景描寫.自中唐以後,東南一帶城市經濟繁榮,杭州城外,人煙稠密,傍晚時分呈現萬家燈火的繁華,加之錢塘江內過往船隻衆多,燈火閃爍,場面蔚爲奇觀.這些都是詩人在江樓上俯瞰到的,是緊扣題目中的望字所言.

詩的頸聯則使人產生涼爽之感.風吹古樹,月照平沙,意境何等清新,而詩人用晴天雨、夏夜霜加以修飾,更可謂別緻、新穎.風吹古木之聲音可比雨聲,古木落葉狀如雨點.雖然實際並無風雨,而身臨其境,已然有暑氣頓消之感.同樣,鋪灑在大地上的月光,皎潔晶瑩,宛如霜雪,更增添了夏夜的涼爽.因此詩人在詩歌的末句自問自答,請他的朋友來江樓消暑.

詩的頷聯和頸聯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而又對仗工整、自然,爲全詩增添了不少光彩.

《池上早夏》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水積春塘晚,陰交夏木繁.

舟船如野渡,籬落似江村.

靜拂琴牀蓆,香開酒庫門.

慵閒無一事,時弄小嬌孫.

譯文

晚春初夏的一個晚上,剛下過雨,塘裏的水積得很深,擡頭望頭頂的枝丫上已經長出了葉子.

遠處幾隻船好像沒有組織的渡家一樣散亂的排着,旁邊村落籬笆疏散,好像只是一個小的江村.

閒來無事靜靜地撫摸着琴牀,突然想起打開酒窖,取上一瓶好酒來獨自品味.

終日無事,只能不時地逗逗還不懂事的.小孫子

《觀刈麥》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爲悲傷.

田家輸稅盡,拾此充飢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賞析

這首詩是元和二年(807)作者任盩厔(今陝西周至)縣尉時寫的,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諷諭詩.

這首詩敘事明白,結構自然,層次清楚,順理成章.詩一開頭,先交代背景,標明是五月麥收的農忙季節.接着寫婦女領着小孩往田裏去,給正在割麥的青壯年送飯送水.隨後就描寫青壯年農民在南岡麥田低着頭割麥,腳下暑氣燻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經累得筋疲力盡還不覺得炎熱,只是珍惜夏天晝長能夠多幹點活.寫到此處,這一家農民辛苦勞碌的情景已經有力地展現出來.接下來又描寫了另一種令人心酸的情景:一個貧婦人懷裏抱着孩子,手裏提着破籃子,在割麥者旁邊拾麥.爲什麼要來拾麥呢?因爲她家的田地已經“輸稅盡”──爲繳納宮稅而賣光了,如今無田可種,無麥可收,只好靠拾麥充飢.這兩種情景交織在一起,有差異又有關聯:前者揭示了農民的辛苦,後者揭示了賦稅的繁重.繁重的賦稅既然已經使貧婦人失掉田地,那就也會使這一家正在割麥的農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麥者,乃是昨日的割麥者;而今日的割麥者,也可能成爲明日的拾麥者.強烈的諷諭意味,自在不言之中.詩人由農民生活的痛苦聯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適,感到慚愧,內心裏久久不能平靜.這段抒情文字是全詩的精華所在.它是作者觸景生情的產物,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寫諷諭詩,目的是“唯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在這首詩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農民和作爲朝廷官員的自己作鮮明對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謂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長寫敘事詩的藝術巨匠.他的敘事詩能曲盡人情物態,把其中所敘的事件寫得曲折詳盡,娓娓動聽.而且,他的敘事詩裏總是有着心靈的揭示,因而總是蘊含着感情的.在《觀刈麥》裏,他雖然着墨不多,但是卻把割麥者與拾麥者在夏收時那種辛勤勞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寫得生動真切,歷歷如畫.不僅寫了事,而且寫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勞動人民的心.詩人的心絃顯然是被耳聞目睹的悲慘景象振動了,顫慄了,所以才提起筆來直歌其事,所以在字裏行間都充滿對勞動者的同情和憐憫.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這樣的詩句,裏麪包含着作者多少同情之感、憐憫之意啊!因而這首《觀刈麥》在敘事當中是有着作者情的滲透、心的跳動的,作者的心同他所敘的事是融爲一體的.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真實地寫勞動人民之事的同時,還能夠真實地寫出勞動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畫出勞動人民在某種特定情況下的變態心理,深刻地揭示詩的主題.《賣炭翁》中“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寫的是賣炭老人爲衣食所迫而產生的變態心理.《觀刈麥》中的“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同樣也是一種變態心理.這類描寫把勞動人民之心刻畫入微,深入底蘊.詩中寫事與寫心的完美統一,較之一般的敘事與抒情的統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運用對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詩歌創作中,不僅把勞動人民的貧困、善良與地主階級的奢侈、暴虐作了對比,而且還把自己的舒適與勞動人民的窮苦作了對比.這首詩在寫了農民在酷熱的夏天的勞碌與痛苦之後,詩人同樣也聯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沒有“功德”,又“不事農桑”,可是卻拿“三百石”俸祿,到年終還“有餘糧”,因而“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詩人在那個時代能夠主動去和農民對比,十分難得.這樣一種對比,真是新穎精警,難能可貴,發人深省,因而更顯出這首詩的思想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