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少年行王維古詩

少年行王維古詩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6W 次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對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詩很是熟悉吧,古詩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體式的詩,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後仍按古式創作的詩。究竟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少年行王維古詩,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少年行王維古詩

  少年行古詩原文:

新豐美酒鬥十千,咸陽遊俠多少年。

相逢意氣爲君飲,繫馬高樓垂柳邊。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

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一身能擘兩雕弧,虜騎千重只似無。

偏坐金鞍調白羽,紛紛射殺五單于。

漢家君臣歡宴終,高議雲臺論戰功。

天子臨軒賜侯印,將軍佩出明光宮。

  少年行古詩譯文:

新豐美酒一斗價值十千錢,出沒五陵的遊俠多是少年。

相逢時意氣投合爲君痛飲,駿馬就拴在酒樓下垂柳邊。

才從軍便作漢朝的羽林郎,一開始就隨將軍鏖戰漁陽。

誰知道不能去邊關的痛苦,縱然戰死還留下俠骨芬芳。

一個人就能拉開兩張雕弓,敵騎千重全都不放在眼中。

偏坐金鞍上從容調好羽箭,不停地射去敵酋無法逃生。

朝廷君臣慶功大宴方告終,高高坐在雲臺上談論戰功。

天子親臨殿欄賜予列侯印,將軍佩着印綬走出明光宮。

  少年行古詩的賞析:

人生誰無少年時,甜苦酸辛各自知。每個人都曾經歷年少,年少時有可能學識不多、頑皮散漫,但少年人的`雄心萬丈,氣吞萬里如虎,是年邁之人所不及。或許是因爲這個緣故,古代的詩人詞人都喜歡以《少年行》爲題,抒發自己的情感,寄託自己的抱負。以唐代爲例,如王維、令狐楚、鄭愔、李白、杜甫、貫休,約有數十人寫過《少年行》的同題詩。

清代詩人黃仲則也有一首《少年行》:“男兒作健向沙場,自愛登臺不望鄉。太白高高天尺五,寶刀明月共輝光。”他一生追慕李白的風範和俠氣,雖則他創作的大部分詩歌多雲人生的“愁苦辛酸”,字詞間鍼砭時弊,沉鬱蒼涼,但正如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亦有“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之句,“嗟貧嘆苦,啼飢號寒”亦不是黃仲則詩歌的全部。譬如他創作的古風,又譬如此詩,儼然大江大河之於小溪流,讀者可以窺見黃詩的另一面:豪邁任俠。

黃仲則後來在《將之京師雜別》中言道:“自嫌詩少幽燕氣,故作冰天躍馬行。”只此一十四字,便足以概括詩人心中懷藏的志向。幽燕概指幽州,這些地方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保家衛國的男兒在此征戰沙場,建功立業。

曹植的《白馬篇》裏,“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氏。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矯捷過猿猴,勇剽若豹螭。邊城多警急,虜騎數遷移”的精彩特寫便是對“幽並遊俠兒”矯健身姿和英雄氣概的描繪。而鮑照《擬古》八首中亦曾寫有“幽並重齊射,少年好馳逐”之句。到了後來,幽並、幽燕便成了豪俠氣概的象徵。

黃仲則的《少年行》,大抵也是寫一個有志兒郎渴望爲國從戎、戍邊征戰的抱負。作爲男兒,自當征戰沙場,建功立業,不能兒女情態,留戀故鄉,詩中文字隱隱流露出一種“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的不知該說是悲壯還是豪邁的情感。

首句“作健”一詞,是想要成爲強者的意思,出自《樂府詩集》“男兒欲作健,結伴不須多”之句,劉義慶《世說新語》裏亦有相關典故。“男兒作健”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男兒當自強”,向沙場,即馳騁沙場,其意不言自明。

“登臺”一詞,爲“登上高臺”之意,在古代,登臺常與拜將搭配在一起,意喻任命將帥或委以重任,登臺是一種形式,拜將是這種形式的目標指向。公元前206年,史稱“漢興三傑”之一的韓信就曾登臺拜將。拜將之後,韓信率兵伐魏、舉趙、降燕、定齊、滅楚,爲開創漢朝四百年江山立下赫赫戰功。故而,登臺是建功立業的代名詞。“望鄉”二字則與登臺形成對比,士兵們久戍不歸,難免會想家,想家時,登臨高臺,眺望故鄉,是爲“望鄉臺”。縱然詩人說“自愛登臺不望鄉”,可是我們將心比心,仔細推敲之下不難發現:顯然,將士們不是不想家,不過是爲保一方平安,強忍着眼淚罷了——這便是所謂兩難之境下的取捨吧。

擡頭看,“太白高高天尺五”。太白星,即金星,又名長庚星、啓明星,古代的星象學家認爲太白星主殺伐,故多用來借喻兵戎、戰事。去天尺五,極言地勢之高——太白星高掛在頭頂,擡眼望去,離天好近啊,言外之意是離人遙遠——這當然是一種誇張的手法,與“手可摘星辰”“白髮三千丈”同出一門,頗有天才詩人李白的風采。

當然,天邊不只有太白星,還有圓如玉盤的月亮。邊關的刀光劍影和皎皎月色交織在一起,如詩人的志向一般閃耀。整首詩給人的感覺甚是乾淨利索,一點沒有拖泥帶水的意思。

觀仲則一生,與其報國志向相去甚遠,時不我與,身體也不太好。有夢不能圓無疑是人生的一大憾事,但終歸還有夢在,還有做夢的權利,也可算是不幸中的大幸吧。時隔兩百多年,作爲後生讀者,我們也只能這麼安慰詩人了,願詩人懷揣此夢,不至於太孤單、太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