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人 > 詩人羅隱是哪一個朝代的

詩人羅隱是哪一個朝代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5W 次

詩人羅隱,相信大家也比較的陌生的吧,但是呢,是我國曆史上的詩人。詩人羅隱是哪一個朝代的,我們來看看下文。

詩人羅隱是哪一個朝代的

答案:唐代末期的人

詩人羅隱(833年-909年),字昭諫,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新登鎮)人,唐末五代時期詩人、文學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

鹹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爲《讒書》,益爲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後,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啓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鏐,歷任錢塘令、司勳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後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著有《讒書》及《太平兩同書》等,思想屬於道家,其書乃在力圖提煉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濟術",是亂世中黃老思想復興發展的產物。

基本簡介

羅隱(833-910年1月26日),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區新登鎮)人,唐代著名的道家詩人,著有《讒書》、《太平兩同書》等。羅隱的思想屬於道家,其書乃在力圖提煉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濟術",是亂世中黃老思想復興發展的產物。大中十三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鹹通八年乃自編其文爲《讒書》,益爲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有《歌詩集》十四卷,《甲乙集》三卷,《外集》一卷,今編詩十一卷。

黃巢起義後,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啓三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鏐,歷任錢塘令、司勳郎中、給事中等職。後梁開平三年十二月十三日(910年1月26日)去世。羅隱小時候便在鄉里以才學出名,他的詩和文章都很出衆,爲時人所推崇,他和同族另外兩個有才的被合稱"三羅"。

在唐朝末年,羅隱和許多人一樣也想借助科舉考試踏入仕途,一展宏志。但羅隱雖然名聲很大,卻六次沒有考中,於是改名爲羅隱。羅隱的才學確實出衆,就連當時的宰相鄭畋和李蔚都很欣賞他,但由於他的試卷裏的諷刺意味太強,人也很狂妄,這使他在講究謙虛的中國古代社會裏非常孤立,考官們對他很反感。有次他投考時,正遇上大旱,皇上下詔求雨做法,羅隱便上書進諫,說水旱災害是和天地一樣共存的,無法立即消除,他勸皇上應該用心祈禱,那麼百姓的`莊稼受災再重也會感激陛下的。最後說,先皇和大臣們都不能爲陛下出力,何況做法的又是幾個無名之輩,他認爲此法不可取。羅隱的話太直率,有些諷刺的意味,最後皇上也沒有聽他的。

人物的生平

作者簡介

天佑元年(904年),羅隱奉吳越王錢鏐命,從瑞安乘木船而

上溯江口,步行至莒江滌頭村(今屬泰順縣新浦鄉)尋訪寓賢吳畦(原平章事諫議大夫)出山輔政。

此爲飛雲江瑞安至泰順江口航運最早一次記載。

羅隱的諷刺散文的成就很高,堪稱古代小品文的奇葩。收在《讒書》裏的諷刺小品又都是他的"憤懣不平之言,不遇於當世而無所以泄其怒之所作"(方回《讒書》跋)。羅隱自己也認爲是"所以警當世而戒將來"的(《讒書》重序)。

如《英雄之言》通過劉邦、項羽的兩句所謂"英雄之言",深刻地揭露了那些以救民塗炭的"英雄"自命的帝王的強盜本質。最後更向最高統治者提出了警告(意彼未必無退遜之心、正廉之節,蓋以視其靡曼驕崇,然後生其謀耳)。類似這樣的光輝思想在羅隱的雜文中是不時流露的。

《說天雞》、《漢武山呼》、《三閭大夫意》、《敘二狂生》、《梅先生碑》等篇,也都是嘻笑怒罵,涉筆成趣,顯示了他對現實的強烈批判精神和傑出的諷刺藝術才能。魯迅在《小品文的危機》一文中對晚唐小品文在唐代文學史上的地位有非常精闢的見解。他說:"唐末詩風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輝。但羅隱的《讒書》,幾乎全部是抗爭和憤激之談;皮日休和陸龜蒙,自以爲隱士,別人也稱之爲隱士,而看他們在《皮子文藪》和《笠澤叢書》中的小品文,並沒有忘記天下,正是一榻糊塗的泥塘裏的光彩和鋒芒。"

羅隱在唐末五代詩名籍甚,有一些精警通俗的詩句流傳人口,成爲經典名言。如"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家財不爲子孫謀"、"今朝有酒今朝醉"、"任是無情也動人"等等。又如諷刺小詩《雪》:"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長安有貧者,爲瑞不宜多!"瑞雪兆豐年,但對貧苦的人民說來,卻成了災難。他的詠史詩《西施》一首也寫得比較好:"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第一句多少有一些宿命論的意味,但他反對把吳王夫差的亡國歸罪於西施,的確是對傳統成見的有力翻案。許多人喜歡他的《贈妓雲英》一詩。《唐才子傳》中有一段故事,原文如下:(羅)隱初貧來赴舉,過鍾陵,見營妓雲英有才思。後一紀,下第過之。英曰:"羅秀才尚未脫白"隱贈詩云:"鍾陵醉別十餘春,重見雲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羅隱才高,雲英色藝兼美,如何是不如人呢?只是社會沒有給他們機會吧?每次讀此詩都會感動,可能是遭遇與他們也相似吧。明代屠中孚說:"若《答雲英見誚》及《題新榜》二絕,真堪爲之涕落。"(《刻羅江東集序》)

傳說,地仙羅隱是"真龍天子"。玉皇大帝怕他當了皇帝,會搗亂乾坤,就派天兵天將換了羅隱的仙骨。當時羅隱咬緊牙關,渾身的仙骨都被換掉了,只有牙牀骨沒換得去,雖做不成皇帝,卻留下了一張"聖賢嘴"。說來也怪,羅隱說什麼就靈驗什麼,大家既想討他說好話,又怕惹他講壞話。關於羅隱的神奇故事,水地民間流傳不少。